『壹』 為什麼早期的電影是每秒四十幾張膠片而不是二十四張
早期的膠片質量不好,單幀的話模糊,所以只有在數量上下功夫,每秒四十以上,這樣即使單幀模糊,整體的話還是清晰的。
『貳』 拍電影大片的膠片價格
印象中大約500左右一盤(2003年前後),大約能拍攝25分鍾,實際使用中大約能裁剪出3-5分鍾的鏡頭,一部電影大約120分鍾
其實,以前還覺得膠片貴,但是和現在的演員片酬,道具比起來,膠片並不貴
『叄』 電影是如何製作出來的
將真正拍攝的階段全部砍掉,從毛片(此毛片非彼毛片)已經拍完開始說。但這基本上是一個真空假設,因為一般情況下電影都是一邊拍一邊剪的。
聲音和畫面是分開處理的,但首先需要做一個時間碼的同步,便於最後將聲音和畫面合起來。首先,沖洗出一個原底。這個原底就是拍的所有畫面,不管這一個鏡頭是拍了70條還是80條。然後由原底翻印出一個工作樣片,由工作樣片做膠轉磁,配上同期聲,然後導演製片人七七八八一群人坐在一起看工作樣片,開始選,這一條不錯,那一條還可以,選這一條吧。全部選好以後,這些素材進入非線性編輯工作站把所有的畫面按照時間排列到一起,拼成一個電影。在這里導出所謂的EDL和CUTLIST,據說就是一個TXT文檔,裡面記錄著時間線、磁帶碼、膠片碼等等。將這個TXT轉給兩邊,一邊是用原底進行正式的剪接,最終間接完畢的底片要重新配光及印片,印片自然是翻成了正片,因此還要再重新翻回去一次變成底片;另一邊找到對應的音頻製成數字多路音軌,最終印成聲底片。這樣,影像底片和聲底片通過聲畫對位合成印製成最終的拷貝。
『肆』 1959年電影是黑白的還是彩色的
中國四十年代就有彩色電影了。新中國的第一部彩色電影是1953年的《梁山伯與祝英台》。不過因為成本比較高和播放設備的緣故,即使是彩色版電影有時也會有彩色、黑白兩種拷貝。《五朵金花》本身就是彩色片。
『伍』 以前拍一部電影總共要用多少卷膠卷,為什麼官方說《鬼子來了》用了48萬卷,太誇張了
一卷是多少張我大者枝不知道。但是一秒是24張或25張。計算一下時間就知道多少了
原嫌亮來照滾敏相機一卷膠卷是36張
當然要加上被剪掉的
『陸』 拍一部膠片電影需要多少錢
買膠片沖洗,僱人,還有攝影機都要錢,看具體什麼電影了
『柒』 35mm電影膠片和我們常用照相機的膠卷是一樣的嗎,是不是照相機的膠卷是橫著拍,而35mm電影膠片是
常見的有120膠卷和135膠卷。
經常用的是135膠卷,135膠卷適應於各種型號的135照相機。這種膠卷寬35毫米,長160~170厘米,膠卷兩邊有按規則排列的片孔。一般可拍攝3.6厘米×2.4厘米的底片36張,也有可拍攝20、24、72張的135膠卷。
120膠卷根據不同的120照相機可拍攝出大小不同的畫面,其中有拍攝16張底片的(畫幅為4.5×6厘米);拍攝12張底片的(6×6厘米);還有拍攝10張底片的(6×7厘米)與8張底片的(6×9厘米)。120膠卷的長度一般為81-82.5厘米,寬度為6.1-6.5厘米。120膠卷拍攝幾張底片,取決於相機的型號而各不相同。
電影膠卷比照相膠卷某些特性更好,一般長度是170厘米,拍36張。按電影格式24幀/S算,也就一秒多,而不是四分鍾。當然還帶上利於滾動的片空。正規的電影膠卷都是一大卷,很長的。可想而知一部電影的素材膠卷有多長,一些長篇巨制電影素材可以繞地球幾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