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張藝謀拍攝的電影最大特徵是什麼
張藝謀導演的電影最大的特點就是視覺方面可以說非常的華麗,甚至可以用藝術性視覺來進行評價。當然這和張藝謀導演曾經是一位優秀的攝影師有著很大的關系。張藝謀導演是一個非常善於利用鏡頭結構來講故事的導演。甚至張藝謀導演所拍攝的電影都能夠成為鏡頭結構教科書級別的案例。其實最能夠反映張藝謀鏡頭藝術的電影就是英雄這部電影,因為在這部電影當中,張藝謀導演將視覺性藝術展現的淋漓盡致,甚至這部英雄也成為了教科書級別的視覺藝術電影。
當然我們並不能夠否認張藝謀導演在過去帶給中國電影的輝煌,但是想要重現這樣的輝煌的話,就必須要依靠自身的努力。因為張藝謀導演的水平可以說是有目共睹的。只要張藝謀導演能夠找到合適自己的劇本,相信張藝謀導演還是能夠創作出非常經典的電影。
2. 如何評價張藝謀早年拍的電影《活著》
電影《活著》是一部,傷感的黑色幽默。影片的個人生存狀態和苦難,在經過精簡的歷史背景里,體現出小人物的悲歡離合和時代的荒謬感。影片的結尾雖然很溫和,但頗引人深思。
3. 張藝謀怎樣考入北京電影學院的
受寵若驚進北影
朱軍:你當時考電影學院完全是為了改變一下自己的命運,脫離完全用體力來養活自己的環境。其中有一段時間差點被人給勸回去了,「讀兩年就行了」,「拿一個大專就可以了」,有這么回事嗎?
張藝謀:有這么回事。我當年是破格錄取,今天很少有這樣的情況了,因為都法制化、規范化了。進了電影學院有點像一步登天,我是受寵若驚。兩年以後,學校領導跟我談:「當年部領導說你可以提前畢業,那麼現在兩年了,你是不是有這個說法?」我當時就有點想走了,臉皮薄,總覺得好像賴著學校也不好,但是我很在乎畢業證。
朱軍:大專跟本科當然不一樣。
張藝謀:不,給我大專我就走了。當時我就問可以不可以給我一個證書,學校領導說要想一想回頭再答復我。後來我趕緊給陝西的哥們寫信、打電話,他們說如果我有畢業證——大專也行——就可以幫我在報社「活動」一個工作。我就特別想拿一個攝影系大專就走,我不想呆了,但是後來老師告訴我不能給我畢業證。完全是為了能拿個畢業證,我就申請再讀兩年。那時候我對電影還沒有很清醒的認識,也不知道它將會是伴隨自己一生的至愛,完全沒有想到。
朱軍:就在莽莽撞撞的狀態之下,你一直在往前走,而且從來沒有停過。從工廠到電影學院,然後去做一個電影人,在這個超越自己的過程當中,你覺得你的性格因素起了多大的作用?
張藝謀:陝西人的性格比較一根筋,比較執著,我覺得陝西人不靈活,做生意一定會失敗。我就很不會計算,但是比較執著而且比較頑強,就是要一步一步地干。進電影學院,突然變成一個電影工作者,是我原來想都不敢想的。我長期的夢想就是脫離車間到廠里的工會做一個宣傳幹事,我想了七年。為了那件事我曾經多次到勞資科長家裡活動,以工代干就行。所以我一下子變成這個樣子,太偶然了,太離譜了,而且也太幸運了。我完全沒有「天降大任於斯人」的責任感,也從來沒覺得我就是那塊料。
朱軍:其實當時很多人面臨同樣的機遇,機遇不是單獨給你張藝謀一個人。我特別想知道為什麼你總是把它形容成一個偶然和意外?
張藝謀:說來話長了,我簡單地說。我想考電影學院的攝影系,因為我會照相,就拿了一些照片給老師看,老師也覺得不錯。但是我超齡了,要求是18到22歲,當年我已經27歲了。我到北京來報名,學校不讓報,在西安考場的考試我也參加不了。他們考了三天的試,我在外頭轉了三天。我特別著急但是沒辦法。西安考區的老師也很欣賞我,說可以把我「推薦調到西影去」。我不甘心,在高人的指點下給當時的文化部部長黃鎮寫了一封信,還附上了我的攝影作品。我前妻的姐夫認識老畫家白雪石,所以我又給白先生寫了一封信,加上畫冊一起送到了北京,就沒有消息了。後來發生了一系列戲劇性的變化,部長特批了我。我一沒考試,二沒面試,三沒體檢,四還超齡。其實如果我真的參加考試,很有可能會考不上,因為攝影系要考數理化,我數理化是一塌糊塗,只有初二的水平,而且早就撂干凈了。政審也會很糟糕,那時候我父親的問題還沒有落實。這兩項我肯定過不去,我考不上。
朱軍:聽了你的簡單介紹之後,我倒覺得正是你的執著幫了你,如果你在考場外晃悠三天就放棄的話,恐怕你就沒有今天了。
4. 張藝謀拍的所有電影
影視作品
張藝謀
1984:《一個和八個》 攝影 1984:《黃土地》 攝影 1986:《大閱兵》 攝影 1987:《老井》 主演 1987:《紅高粱》 導演 1989:《古今大戰秦俑情》主演 1989:《代號美洲豹》 導演(與楊鳳良合作) 1990:《菊豆》 導演 1991:《大紅燈籠高高掛》 導演 1992:《秋菊打官司》 導演 1994:《活著》 導演 1995:《搖啊搖,搖到外婆橋》 導演 1996:《有話好好說》 導演 1996: 受邀參與電影《盧米埃與四十大導》(本片是為紀念「現代電影之父」奧古斯都·盧米埃與路易斯·盧米埃兄弟而拍攝) 導演/演員 1997:《圖蘭朵》(歌劇/義大利佛羅倫薩節日歌劇院) 導演 1998: 大型露天實景歌劇《圖蘭朵》(中國紫禁城太廟) 導演 張藝謀
1998:《一個都不能少》 導演 1999:《我的父親母親》 導演 2000:《大宅門》 客串(飾李蓮英) 2000:《幸福時光》 導演 2001: 大型三幕芭蕾舞劇《大紅燈籠高高掛》 編劇 導演 藝術總監 2001: 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宣傳片《新北京,新奧運》 總導演 2002:《英雄》 導演 2002: 上海申辦2010年世博會宣傳片 總導演 2003: 韓國世界盃體育場 大型露天實景歌劇《圖蘭朵》 導演 2003: 北京奧運會會徽發布儀式及會徽宣傳片《中國印象·舞動的北京》 總導演 2003: 成都城市形象宣傳片(表達的主題是「成都市是一座來了就不想離開的城市」) 2004:《十面埋伏》 導演 2004: 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桂林) 總導演(與樊躍、王潮歌合作) 2005:《千里走單騎》 導演 2005: 法國聖丹尼斯的法蘭西體育場 大型露天實景歌劇《圖蘭朵》 導演 2006: 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印象·麗江》 總導演(與樊躍、王潮歌合作) 2006:《滿城盡帶黃金甲》 導演 張藝謀
2006: 美國大都會原創歌劇《秦始皇》 導演 2007: 北京奧運會火炬及火炬接力宣傳片 導演 2007: 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印象·西湖》 總導演(與樊躍、王潮歌合作) 2007: 戛吶電影節60周年紀念短片集——《每人一部電影》之《看電影》 導演 2008: 第29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第13屆夏季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會 開閉幕式 總導演 2009: 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印象·海南島》 總導演(與樊躍、王潮歌合作) 2009: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聯歡晚會 總導演 2009: 大型露天實景歌劇《圖蘭朵》( 國家體育場「鳥巢」) 導演 2009:《三槍拍案驚奇》 導演 2010: 山水實景演出《印象大紅袍》 總導演 2010:《山楂樹之戀》 導演 2010:《金陵十三釵》 導演
我的父親母親 可以看看 還有他的印象系列 都很不錯的
5. 張藝謀的電影怎樣
給你看個經典評論:
一直不喜歡看國內的電影,什麼張藝謀,馮小剛的電影都太浮澡,華而不實,看過後不會給人留下什麼,除了花里胡哨的場景外,我不知道還有什麼可看的?如果說能留下什麼的話,那也不是好東西。近來炒的熱鬧非凡的《滿城盡帶黃金甲》《夜宴》《墨攻》《江山美人》等電影就爛的很,我不知道他要我們看什麼?看內訌?看父子自相殘殺?看兄弟反目?看血腥暴力?這些電影里所表現的都是中國人最殘暴最丑惡的一面。請問這有教育意義嗎?
說實話,看這些國內的大片我就覺得想笑,一個馬蹄踏起水珠的鏡頭都要停留十秒鍾以上,他想向我們炫耀什麼?拍攝技術?可他們的這些大投資、大陣容、大製作、大場面的電影賣座率竟比不上日本的卡通片,這是不是會讓人笑掉大牙?
近幾年來中國的電影都在仿好萊塢的了,可是沒有人家的拍攝技術好,沒有人家的設備好,沒有人家的演員酷,沒有人家的實力強,更沒有人家的資金雄厚,到後就弄的是畫虎不成反類犬了。
真的,我是個很容易就被感動的人,可是我看國內這些他奶奶的大片卻一點反應都沒有,反倒讓人昏昏欲睡。除了後悔外,還有種折磨的感覺。
而我看好萊塢的大片就不同,從頭到尾我連眼睛都捨不得眨一下,那緊張曲折跌盪起伏的劇情,那火爆激烈精彩份呈的打鬥無給人一種至高的精神享受。
當然,好萊塢的電影除了火爆的場面外更有催人淚下的感情戲,《南極大冒險》講的是營救一群雪撬狗的故事,在演到最後的一場戲時也就是把這些狗們救上了飛機的那一段,幾乎所以的觀眾都被那群雪撬狗所感動了,全場一片抽泣聲。美國動畫《機器人總動員》相信大家都看過,看過的人也一定會被那兩個機器人的一段不是愛情也不是友情卻勝過愛情友情的感情所打動。還有《第五元素》《致命紫羅蘭》《生死狙擊》《玩命快遞》《龍騎士》等等電影,他們在感動你的同時,還給你以最深刻的生命啟示,我想,這就是電影所帶給我們的一些娛樂之外的東西吧!
從故事情節來看,美國的電影都很大氣,他們的英雄都是救國民於水火之中,要不就是救地球於將毀之一瞬,他們的英雄總是大智大勇,有擔當,敢作敢為,不管美國人是不是真的這樣,但是他們總是通過電影去教育他們的下一代,教育他們的下一代怎樣去做一個英雄。而國內的電影呢?是怎麼去教育下一代的?
其實,從一部電影里,能反映出一個國家的民族氣質和文化內涵,好希望中國的電影能夠反映出一些讓世界側目的內容,不要再拍些花里胡哨一如肥皂泡似的東西,如此,則是我們這些影迷之幸也……
6. 張藝謀是怎麼拍電影的
個人簡歷
1968年:初中畢業後在陝西乾縣農村插隊勞動,後在陝西咸陽國棉八廠當工人。
1978年:入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學習。
1982年:畢業後任廣西電影製片廠攝影師。
1984年:拍攝影片《黃土地》,充分調動攝影手段,以獨特的造型表現出黃土高原的拙樸渾厚,於1985年獲第五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攝影獎,法國第七屆南特三大洲國際電影節最佳攝影獎,第五屆夏威夷國際電影節東方人柯達優秀製片技術獎
1987年:主演影片《老井》,同年獲第二屆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1988年獲第八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獎、第十一屆電影百花獎最佳男演員獎。
1987年:導演影片《紅高粱》,以濃烈的色彩、豪放的風格,頌揚中華民族激揚昂奮的民族精神,融敘事與抒情、寫實與寫意於一爐,發揮了電影語言的獨特魅力,於1988年獲第八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第十一屆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第三十八屆西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熊獎,第五屆辛巴威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故事片真實新穎獎,第三十五屆悉尼國際電影節電影評論獎,摩洛哥第一屆馬拉卡什國際電影電視節導演大阿特拉斯金獎;
1989年:獲第十六屆布魯塞爾國際電影節廣播電台青年聽眾評委會最佳影片獎。
1990年:導演影片《菊豆》,同年獲法國第四十三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首屆路易斯.布努埃爾特別獎,西班牙第三十五屆巴利亞多里德國際電影節大獎--金穗獎、觀眾評選最佳影片獎,美國芝加哥國際電影節大獎--金雨果獎。
1991年:導演影片《大紅燈籠高高掛》,同年獲義大利第四十八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銀獅獎、國際影評人協會大獎、金格利造型特別獎、艾維拉諾塔莉特別獎;1992年獲義大利全國奧斯卡獎(大衛獎)、最佳外語片大獎、義大利米蘭電影協會觀眾評議本年度外語電影第一名大獎。
1992年:導演《秋菊打官司》,同年獲義大利第四十九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1993年獲廣播電影電視部1992年優秀影片獎、榮譽獎。
1998年:導演影片《一個都不能少》獲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和優秀導演獎;98年大學生電影節最佳故事片獎。
1999年:導演影片《我的父親母親》獲第20屆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和最佳導演獎;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和最佳導演獎
2000年:導演影片《幸福時光》
7. 章子怡是如何拍到張藝謀的電影的
當初小章還是個大二的學生,張導來中戲挑選演員
小章就去試鏡,由於小章像鞏俐,張藝謀就選擇了她
之前小章就特別喜歡張導,有機會就去爭取
其實吧,這些都是要看一面之緣
第一感覺
喜歡你就要你
小章就是這樣的
8. 張藝謀是怎麼成功的
賣血買了一台相機,用他的攝影照片考入電影學院,拍攝黃土地時是攝影,成名是導演了紅高粱,因為紅高粱是新中國第一個世界級大獎。以後張藝謀。鞏俐二人合作,拍攝了一系列贏的世界獎項的電影,代表作:紅高粱,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活著。二人分手後,張藝謀,張偉平,二張合作了文藝片:一個都不能少,我的父親母親,2部影片分別贏得金獅獎和銀熊獎。之後《英雄》二張開創了中國電影大片時代,推動了中國電影的繁榮。導演奧運會開幕式張藝謀的成功達到頂峰,一直到現在!
9. 張藝謀演的電影有什麼
張藝謀是名導演,有他直接出演的電影很少,張藝謀演過的電影有《老井》、《古今大戰秦俑情》。
1、《老井》
《老井》是西安電影製片廠於1987年出品的劇情片,根據鄭義的同名小說改編由吳天明執導,由張藝謀、梁玉瑾等主演。
該片講述了為弟弟換娶親的錢嫁給年輕寡婦喜鳳的孫旺泉與巧英姑娘的微妙感情,以及孫旺泉帶領老井村村民成功建成水井的故事。
張藝謀飾演孫旺泉。
2、《古今大戰秦俑情》
《古今大戰秦俑情》改編自香港女作家李碧華的小說《秦俑》,是由程小東執導,鞏俐、張藝謀、於榮光主演的古裝奇幻愛情電影。
影片分別以秦朝、民國及20世紀70年代為背景,講述了秦朝郎中令蒙天放與少女韓冬兒的三世愛戀。
張藝謀飾演蒙天放。
(9)張藝謀如何學的拍電影擴展閱讀:
劇情:
1、《老井》
黃土高原的老井村祖祖輩輩打不出一眼井,老年人把打井的希望寄託在年青人身上。容貌俊秀的農村姑娘巧英,高考落第後回鄉務農。她熱戀著同村小夥子孫旺泉。
倆人有著嚮往山外世界的共同志向。但萬水爺為了給旺泉的弟弟換娶親的錢,硬要他做年輕寡婦喜鳳"倒插門"女婿。為此,巧英、旺泉決定離家出走。萬水爺大怒,砸鍋摔罐,硬是將二人攔住。
正在這時,旺泉爹意外被炸死在井下。迫於家庭壓力,旺泉只好答應去做倒插門女婿。為了讓家鄉人喝上水,旺泉把全部精力都投在打井上,在省水利局孫總工程師的推薦下,旺泉參加了縣辦水文地質學習班。
學成歸來,他與巧英、旺才等年青人風餐露宿,終日顛簸在群山之中。老井村歷史上第一口以科學方法測定的井位終於破土動工。正當全村人日夜奮戰的關鍵時刻,出現了塌方事故,旺才犧牲了。
巧英和旺泉被土石封在井下,在生命可能隨時被奪走的情況下,他們終於做了一次夫妻。不久,他們被救上地面。旺泉出院後又繼續帶領大家打井,資金沒有了,萬水爺帶頭捐出自己的棺木,喜鳳也將自家的縫紉機捐出來,村民們踴躍捐獻。
巧英託人將自己准備的嫁妝全部捐出來,獨自走出這萬重大山,去尋找新的生活。井,終於出水了。村民們集資刻了一塊石碑,石碑上鐫刻著「千古流芳」和《老井村打井史碑記》。
刻上了老井村幾百年來為打井而死去的一長串祖輩的名字,讓這種堅忍不拔的精神千古流芳。
2、《古今大戰秦俑情》
公元前200多年一天,秦始皇遇刺,蒙天放挺身救駕。秦始皇大修陵墓,同時令方士煉制長生丹葯。秦始皇暴虐無道,民不聊生。方士徐福騙得始皇信任,徵召眾多童男童女東渡蓬萊尋取長生仙葯。
曾因搭救秦始皇而被封官賜劍的蒙天放與應征少女韓冬兒一見鍾情,偷嘗禁果,以欺君之罪被賜死。行刑前,冬兒暗將徐福煉就的長生不老金丹送入蒙天放口中,自己投身窯爐,殉情而死。蒙天放則被泥封為俑,置於皇陵。
20世紀30年代,冬兒轉世成為三流影星朱莉莉。一次,她發現大明星白雲飛盜掘皇陵的勾當。白雲飛為殺人滅口,駕機攜莉莉飛入空中。
莉莉誤將儀表盤打破,隨即栽入秦始皇陵,使沉睡地下兩千年的蒙天放得以復甦,並與闖入墓中的白雲飛等盜墓賊展開搏鬥。混亂中,朱莉莉與蒙天放跳進飛機,沖出洞穴,回到人間。
白雲飛又將蒙天放騙上火車,欲將他運往東北賣給洋人,被蒙天放識破,持劍殺出重圍,攜莉莉重返皇陵。白雲飛又率大批盜賊炸開陵墓,強行沖入。此時,墓內兵馬俑紛紛復活,將盜賊全部消滅。朱莉莉卻為保護蒙天放而遭槍殺。
1974年,三大兵馬俑公諸於世,長生不老的蒙天放成為坑內修補技工。90年代,蒙天放在兵馬俑博物館又見到由朱莉莉輪回轉世的日本女郎山口靖子。
10. 求張藝謀電影拍攝手法及技巧!!
張藝謀曾經導演過10幾部電影,若分類的話可以分成三類:一類是形式主義風格,如《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菊豆》、《有話好好說》等;一類是唯美式風格,如《滿城盡帶黃金甲》、《十面埋伏》等;一類是寫實主義風格,《秋菊打官司》、《一個也不能少》等。作為一個蜚名海外的大導演,其電影風格主要有以下幾點:
1、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父親情結
《千里走單騎》中父親在電話中得知兒子已經去世,他在雪域高原上停下車子,獨自面對群山,群山無言;父親回到日本,來到海邊,獨自面對大海,波濤無語這兩場靜默,讓我心緒沉澱。開場5分鍾,影片巧妙地把父子之間的矛盾成因化為背景懸念,於是高田一次次被不著痕跡地放置到拍攝儺戲的兩難境地。親情是唯一的驅動力,健一知道希望父親快點回來,親情和責任感驅使高田帶著揚揚上了路等情節設置,展現了張藝謀豐富的鏡頭捕捉力,所有的情感都含而不發,但又處處顯得溫馨動人、幽默而不著痕跡。
《黃土地》中農家女翠巧在八路軍戰士顧青的啟發下,認識到父命只會損害自己的成人;《大紅燈籠高高掛》反復出現的大紅燈籠就是父親權力的象徵;《紅高粱》中傳統父親的形象是由蒙面盜,李大頭,禿三炮和日本軍隊等具體承擔的。
2、悲劇的重復
悲劇的力量就是如此強烈和通透,因為人物的設置命運的安排而有著疊加和累計的效果,讓人震撼至深。《菊豆》中染坊主楊金山是個徹頭徹尾的悲劇人物。他性無能,將2房妻子折磨至死都沒有留下一兒半女。而亦在菊豆身上延續著悲劇。這樣一個冷血的人物在其癱瘓之後的生活幾乎是生不如死。
青天這絕對一個「老實人」形象。他習慣了逆來順受,即使是因為憤怒砍在樓梯上的刀,在面對金山問話的時候仍舊裝做好不知情的樣子問:」嬸嬸沒有事吧,是不是病了」。而在面對菊豆所帶來的吸引的時候,也選擇了把房門緊鎖來避嫌。而在面對癱瘓的金山放火准備和他們同歸於盡的舉動,他雖然是放下狠話,卻不願因此而將金山弄死。他說」畢竟他是我叔阿!」雖然也有和菊豆廝守的時候,但他的身份終究是不見天日的,對著自己親生骨肉也只能以兄弟相稱。深深的痛苦只有在醉酒之後才會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哭出來。
菊豆這個角色由鞏利來演繹簡直太合適不過了,那是個夠「勁」的女子。她骨子中有著對這生活的反抗精神。所以當她無法忍受金山非人的虐待時她將求助的手伸向了青天。她始終帶著十足的精神准備沖破枷鎖,期望「幸福生活」!她的悲劇在於她雖然有沖破生活枷鎖的勇氣和決心,卻無法脫離對於男性的依靠,她所有的期望的都寄託在青天和天白身上,覺得他們的存在會讓自己的生活好起來。而青天始終甘於壓制之下的姿態只會將她的夢想越拉越遠。當她目睹了天白將自己的親生父親打死在染池中,世界的壁壘瞬間崩塌。她在院中點燃了火,將所有的一切燒毀,包括自己這萬念俱灰的身軀。
3、藝術家的審美情懷
《一個都不能少》中金錢始終扮演著自己的角色:它與敏芝代課,保護粉筆,集體搬磚,乘車進城和電視找人等,審美出2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一個是現實主義精神;二是電視等文化裝置的文明性。敏芝在電視前的質朴傾訴和呼喚,給予公眾的巨大向心力和認同願望;《黃土地》大快荒涼貧瘠的土地,翠巧的反抗共同呈現出一種令人感盪回味的悲沉;《紅高粱》在釋放中展現出高亢激越的生命旋律;《秋菊打官司》的震驚是因憤氣意外地無處揮灑而形成的內在驚異;《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在小金寶表面快活終究掩蓋不住內心的極度憂郁和悲劇性的隱憂。
4、色彩的運用美學
張藝謀偏愛紅,早期的《大紅燈籠高高掛》,《紅高粱》片名都帶著紅的字眼。《菊豆》中高高掛起的紅色布匹更是貫穿整部的電影物品,它見證了天青對於菊豆的初見傾心。絕望的菊豆對著天青哭訴的時候拉著紅色布匹的一角,那神情彷彿是拽住天青的衣角。天青對著菊豆的美色發呆時候,長長紅色布匹因為滾輪的松動而高高的泄下。而紅色在片中同樣是代表了失望和絕望,記得天青乘著天白不在院中的時候在角落把集市上買的紅色頭巾戴在菊豆的頭上時,鮮亮的紅色瞬間從黑灰色的畫面中跳躍而出,2人沉浸在短暫的快樂中,卻被天白突然的歸來而打斷,亦在其冰冷的眼中將這紅色頭巾急忙的拿下掩藏起來。片尾這紅色火焰則是所有絕望的匯集,帶著萬念俱灰的決心,卻又在最後一刻留下最最凄厲的質問。
5、獨特的構思,深刻的寓意
比如《活著》中的皮影。福貴背著它們,福貴牽引著它們跳舞,在赤貧糊口的日子裡,在九死一生的戰地上,在大煉鋼鐵的勞動中,無論世事如何變換,要演皮影,只需一塊幕布,一朵照明的火,一把拉開來的好嗓子。福貴得罪了兒子,賠不是的時候也說:「晚上爹給你唱戲聽。」書中如黃泥地般沉默的農民變成了指間上演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皮影藝人,數十個鮮艷的靈魂在他的嗓子里游動。
在《紅高粱》中,觀眾是不會忘記青紗口那一望無際的高粱地,那野性彌漫的綠色向我們張揚著自然和生命;在《菊豆》中,觀眾的視覺中反復出現楊家染坊里自房粱上懸掛而下的紅黃布條,黃色暗含淫盪而紅色卻預示血腥和死亡,那布條更是給人束縛和限制的聯想;在《大紅燈籠高高掛》中,陳家大院里的大紅燈籠以及灰色的高牆更是電影故事的主線,紅燈籠讓人想到青樓和挑逗而灰色的高牆則象徵著幽閉和囚禁。
《大紅燈籠高高掛》中哪院太太捶腳、點燈就預示誰是老爺的寵幸者;《秋菊打官司》中秋菊疼痛的表情,意味著即將生產;《有話好好說》中,菜刀、板磚代表凶器,一隻快速旋轉的輪子代表主人公飛快地騎著自行車,一陣尖利刺耳的聲音代表著急剎車;《菊豆》中楊天青的一隻大海碗隱喻主人公情感和性的飢渴;《紅高粱》中狂野舞動的紅高粱意指生命、愛情、慾望等。
6、濃烈的歷史感和生命意識
沒有一部其他的張藝謀的電影具有《活著》這樣深刻的內涵。福貴一家在電影中的悲慘遭遇只是層面上的故事,影片的主旨卻是在演繹人在世上和命運抗爭卻無能為力的境況,去再現張藝謀欲表現的宿命論人生觀。貫穿整部電影的皮影戲是我們理解這一主旨的最重要依據。
皮影戲使《活著》的故事演化成三層,福貴一家的故事,皮影戲的故事,以及人類的故事。人在世上的雙重角色在他和玩偶之間的關繫上得到充分的顯示。一方面,人是玩偶的操縱者;另一方面,人卻如同玩偶被一種不可知的強大力量所操縱。福貴一家人在電影中的悲慘命運具有濃烈的宿命論的色彩,更為人如同玩偶這一比喻增加了不可缺少的注腳。人生就如同一場早已安排好的戲。實際上,人生如戲是一個我們耳熟能詳的譬喻。戲本身就不是真的了,而影戲卻給這不真實又增加了一份虛幻,而皮影出現在電影影幕上就更是幻上加幻。平麵皮偶在孤燈幻影下顯現演繹人生的故事把人生如戲,人生如夢發揮到淋漓盡致的地步。
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人生就已是一場夢幻,而對大起大落,喪子喪女的福貴來說簡直就是一場惡夢。皮影戲還是偶戲。偶戲能更好的象徵人如同玩偶這一譬喻,皮影戲中的皮偶受人操縱和電影中福貴受命運操縱交相互映,把宿命論在電影中推到了極致。
在整部電影中,張藝謀不斷地把玩「人如玩偶」這一意像。福貴被改寫成皮影戲藝人,不光是情節的需要,也是張藝謀為了強化主題的手段。為了生活,福貴拋妻別子,遠離家鄉,成了巡迴皮影戲團的班主。福貴那一幕幕風餐露宿為生存奔波的鏡頭和皮影戲交叉出現在影幕上讓我們有點分不清皮影中人物和電影中人物的界限。福貴被國民黨軍隊強征為民夫,肩拉大炮的鏡頭,更讓我們看到一個懸絲木偶的形象,受人操縱,無可奈何。解放了,然而福貴身不由己的命運仍然繼續著。在那場超英趕美大煉鋼鐵的運動中,張藝謀再一次把皮影戲的場面和煉鋼的場面融匯在一起,象徵著在那場荒誕的運動中,每個人都和福貴一樣身不由己,是命運的玩偶。
當福貴沖向鮮血淋漓的有慶的屍體前,張藝謀給了他一個特寫鏡頭。在整個影幕上,除了福貴本人,就是一幅皮影戲的影窗。在無法抗拒的命運面前,福貴本人看上去多麼象被他玩於股掌的皮影啊。這些戲劇性的巧合後來再次發生在福貴女兒鳳霞的身上。文化大革命中,一直伴隨福貴的那箱皮影未能逃過劫難,在鎮長的督促下,鳳霞把那些皮影燒掉了。皮影戲的故事似乎暫時結束了,但福貴的厄運卻並沒有隨著那些皮影灰飛煙滅。由於高明的醫生在文革中全被關進「牛棚」,醫院由學生當班,鳳霞產後大出血得不到及時的救治而命歸黃泉。命運再次向我們展示了它醜陋的力量。本可救鳳霞一命醫術高明的王教授,因為餓了三天,吃了福貴好心為他買的七個饅頭而噎得不能動彈。福貴再一次間接的促成了鳳霞的死亡。這些情節極富戲劇性,在原著中是沒有的。影片的結尾也是富有象徵性的。當福貴的外孫饅頭問他的姥爺把他爸爸為他買的小雞放到哪裡時,福貴從床底拖出那個劫後餘生原來裝皮影的木箱,和他一起把小雞一隻一隻的放進去。毫無疑問,這里小雞代表的是年輕一代,代表著未來,而曾經裝皮影的木箱由於是個盛體和封閉物,表示禁錮和束縛則象徵著命運。通過這一象徵,張藝謀無非在告訴我們,人類將繼續受命運的控制,永遠不能擺脫命運的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