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論文寫張藝謀電影中的教師形象要從哪些方面寫啊
提起教師,當然首先想到的是《一個都不能少》,魏敏芝這個小教員,連當老師的年齡都不夠,但是卻撐起了一個班的弟弟妹妹,從中滲透出的是一個北方農村小姑娘倔強、執著的精神和對學生的愛!!!
張藝謀的作品中,除了《一個都不能少》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描寫教師的電影,就是《我的父親母親》,但是主要內容卻不是教學工作,而是教師父親和母親的愛情故事,但最後給教師父親送葬的場面卻是令人震撼的!影片沒有著重描述教師父親的教學工作,但是父親死後卻又有大批大批的學生不遠萬里前來送葬,這是對教師精神的側面描寫,更加逼真感人!!!
除了這兩部電影,張藝謀的作品中只有在《英雄》中有個趙國教人書法的老翁,當然也算是教師了,他臨危不亂、「堅守崗位」,在書寫中的氣場可以趨避萬箭,是對中華文化的詩意描寫,並非對教師的描寫。
別的就沒有什麼影片中有教師出現了。
② 孔子是一名怎樣的教師
「歷代農民起來造反,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改換皇帝,他們起兵造反的時候都是批孔,為什麼呢?因為孔夫子講的君君臣臣,臣是不能反君的,你要造反,把皇帝換掉,你得違背孔夫子儒學理論,他必須得批孔,要不然師出無名,造反無理。特別是農民起義,舉了個例:如劉邦,最看不起儒生的人是劉邦,見了儒生把帽子拿下來灑尿,史書有記載。可是到漢武帝時,獨尊儒術,這就說明得到了統治地位以後,又要把孔子請回來,為什麼呢?要用他那套理論管理國家。……中國歷史不就是這樣嗎!當要起來造反的時候,都要批孔,用我們的話說,你是革命黨的時候是批孔的,當成了執政黨,鞏固地位時又要尊孔。中國的歷史就是這么走過來的。……。我們共產黨人,是從批孔起家的,但是我們決不能走前面他們的路,批了再尊,……落入歷史的一種循環,這是不行的。如果共產黨也到了自己沒法統治或者遇到難處了,也要把孔子請回來,說明你也快完了。」---------------毛澤東
③ 《孔子》的教師形象有哪些
孔子到了漢代,在國家政治思想領域已樹立了合法正統的形象:他的著作《春秋》是治理天下的一面鏡子,孔子本人則是王者之師。
第一種形象是「聖化」。一介布衣的孔子被初步塑造成聖人,中間大概經歷了四五百年的過程。吳國大夫曾向孔門弟子子貢發問:你老師莫非是聖人嗎?為什麼如此多才多藝呢?子貢回答道:上天賦予他做聖人的資質,所以他又多才多藝。這里子貢把孔子贊美成「天縱之將聖」,首次把孔子的形象定位成天賦「聖人」。一百多年後,孟子對孔子作了高度評價,指出:「自有生民以來,未有孔子也。」意思是說自有人類以來,沒有比孔子更偉大的。孟子認為「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孔子「皆不為也」(《孟子·公孫丑上》)。古代聖人有許多不同的側面,而在孟子看來,孔子身上凝聚了聖人的各方面的優點,是古代聖人的「集大成」者。
第二種形象是「矮化」。「矮化」孔子可以說是自老子開始。孔子當年西行,向老子問禮。老子認為周禮的創始人周公早已死了,要復周禮必須要估量時代潮流是否允許。老子告誡說:「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史記·老子列傳》)這說明孔子身上有兩大不足:趾高氣揚的神態(驕氣、態色),過多的慾望與理想(多欲、淫志)。
第三種形象是「正統化」。自從漢代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以來,孔子的形象就逐漸趨於正統化。董仲舒聲稱:「《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義)也。……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原先對孔子的形象無論是「聖化」還是「矮化」,都是一種民間行為。現在董仲舒藉助國家機器的力量,把孔子思想置於至高無上的地位,來強行統一天下人的思想,使之成為一種國家的意識形態。董仲舒極力推崇孔子所作的《春秋》一書,認為「《春秋》之道,大得之則王,小得之則霸」。《春秋》一書具有「大一統」的觀點,追求「六合同風,九州共貫」,包含了國家政治版圖與意識形態的雙重統一。因此,統治者掌握了《春秋》一書的思想本質,就可以稱王天下,至少也可以稱霸天下。
第四種形象是「神化」。孔子在漢代除了被官方及御用學者董仲舒等人獨尊而「正統化」之外,還受到另一批公羊學派儒生的高度「神化」。在《春秋緯·演孔圖》、《孝經援神契》等書中,從孔子的出生、相貌至行為方式進行了一系列精心編造的「神化」:1、孔子並非是俗人凡胎,他誕生於人神交合之中。孔子父母「禱尼丘山,感黑龍之精,以生仲尼」。2、孔子生有異相殊表:「孔子長十尺,海口,尼首,方面,月角日准,河目龍顙,斗唇昌顏」,「手垂過膝,耳垂珠庭,眉十二采,目六十四理,立如鳳峙,坐如蹲龍」。3、孔子作為奉天承運的「素王」,編撰《春秋》、《孝經》,為後世制定了治理天下的大法,帶領七十二位弟子朝拜北斗星,這時天空「白霧摩地,赤虹自上而下化為黃玉,長三尺,上有刻文,孔子跪受而讀之,曰:寶文出,劉季握,卯金刀,在軫北,字禾子,天下服。」孔子在此預言劉邦將取代秦王朝而登上帝位。
④ 觀看 1,《孔子》的教師形象有哪些
《論語》是儒家的經典之作。以富有生活氣息和詩化的語言塑造了孔子偉大的教師形象。他是一位具有實事求是、誨人不倦教學態度的師長;是一位運用因材施教、啟發式教學方法的智者;是一位具有注重素質教育、擁有教書育人理念的教育家;是一位幽默風趣、擁有溫而厲性格特點的長者;也是一位一生鍥而不舍、頑強從教的奮斗者。
⑤ 孔子的教師觀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教師佔有特殊位置。陶冶學生的品德,教導他們的知識,培養他們的才能,發展他們的專長等等,都是教師的重大職責。孔子根據他自己教育實踐的經驗,對教師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
1、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上級或教師作風行為正派,就是不發命令,下級或學生也會執行;上級或教師作風行為不正派,就是發命令,下級或學生也不聽從。他還說:「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如果不能端正自己,又怎麼能端正別人呢?
孔子的這些話,充分說明教師的以身作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師是學生的榜樣,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成長子貢稱贊孔子教人「正身以俟」,荀子頌揚孔子教人是「早正以待」。
孔子不僅是以身作則的提出者,而且也是這一原則的實踐者。要以身作則,就要言傳身教,把「有言之教」和「無言之教」結合起來。孔子說:「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意思是說,可以與他談,進行有言之教,而不去同他談,這叫做錯過了人才;不可同他談,只能進行無言之教,卻偏與他談,這叫做浪費了語言。聰明的教師既不要錯過人才,也不要浪費語言,應採用「有言之教」與「無言之教」兩種方式。孔子相信「無言之教」的威力。他對學生說過:「予欲無言」,學生說:「您老人家假若不說話,那我們還有什麼可以傳述的呢?」孔子說:「天說了什麼呢?四季照樣運行,萬物照樣生長,天說了什麼呢」?所謂無言之教,即是通過暗示或榜樣去教育學生,這是有其一定的心理學依據的。
2、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的名言:「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是對教師的要求:對本人要努力學習永不滿足;對學生要勤奮教導不辭辛勞。孔子還說過:「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爾已矣。」學生說:「正唯弟子不能學也」。至於聖與仁,我不敢當,只不過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罷了。學生說,這正是我們所難以學到的。學生子貢稱贊道:「學不厭,智也;新不償.仁也。仁且智.夫子既聖矣」。《呂氏春秋•尊師》也有相似的記載:於貢問孔子:「後世怎樣稱道您老人家?」孔子說:「我何足以稱道呢?一定要說吧,就算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大概就是這樣吧!」
3、愛護學生,無私無隱
愛護學生、關心學生是一個教師成功的必須具備的條件。孔子說過:「仁者愛人」、「智者知人」。孔子熱愛關心學生品德和學業的增進以及學生們的生活與健康狀況。他看到他的學生閔子騫、子路、冉有、子貢的表現,感到由衷的高興。原憲家貧,他常接濟。冉伯牛有病,他去看望,並十分傷感。顏淵、子路死了,他非常悲痛。他和學生有深厚的情誼,他曾說過,自從得了顏回,學生們更加親密;自從得了子路,再也沒有人敢罵我了。他說:「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愛學生,能夠不叫他勤勞嗎?忠於學生,能夠不教誨他嗎?又說:「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否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意思是說,學生以為我會隱瞞什麼嗎?我對你們是沒有任何隱瞞的。我沒有什麼不告訴你們的,這正是我孔丘的為人。這說明孔子對學生傳授知識毫無保留,做到了「無私無隱」。對於青年一代,孔子是寄予很大希望的。他說:「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青年後生是可敬畏的,怎能斷定他們將來趕不上現在的成年人呢?這里包含有青年人超過老年人、學生超過教師、長江後浪推前浪的發展觀點。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孔子認為當一種正義事業需要人去承擔時,年青一代要敢於勇往直前,責無旁貸,即使在老師面前也不必謙讓。「當仁不讓於師」。面臨著實行仁德的事情,可以不必對老師謙讓。這里包含著在仁德和正義面前師生一律平等的思想以及「吾愛吾師,更愛真理」的觀點。
4、講究教法,循循善誘
孔子認為教師要講究教學方法,善於啟發學生的心智。「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教師必須自己經常溫習故業,融會貫通,做到有新的領悟、新的體會、新的發現,才能勝任教學工作。教師不僅給學生以知識,還要使學生獨立求知,獨立思考,並能做一個有道德修養的人,這樣才算是好的教師。他說:"弗學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孔子教育的成功,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他講究教育教學方法,這是教師必備的一種心理品質。正如顏淵所贊嘆的"夫子循循善誘人",善於啟發學生思維,使學生在學習上有"欲罷不能"之勢,說明孔子教育技巧之高超、教育能力之高強。
總之,熱愛教育,忠於學生,對教育事業表現出充沛的精力和毅力,對青年一代表現出滿腔的熱情和關懷,這就是孔子表現出來的教師應該具有的良好品質。從《論語》上記載的材料來看,一方面表現了孔子對學生們的熱愛,一方面也表現出弟子對老師的無限敬仰,形成了一種嚴肅認真而又親切自然的尊師愛生的關系。從教師方面來說,孔子的經驗是: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愛護學生、無私無隱;講究教法、循循善誘。孔子的這些思想和經驗,對我們今天也有一定的啟發意義。孔子的教育思想和經驗是非常豐富的,他的一些具有方法論因素的格言警語,實際上已成為一個優秀教師不可缺少的營養,對後世發生了深遠的影響。我們應認真地加以總結,批判地繼承這一珍貴的教育遺產。
⑥ 孔子的老師有哪些
孔子少時家貧,並無固定學塾教師。那時候似乎沒有學堂,但是有老師存在。但比如說老子和姜子牙的老師是誰,也很難講。
孔子自己博學多聞,算是自學成才。自說「三人行必有我師」,不是空穴來風。其父母可算第一教師。據說周遊列國時,曾經短期問學於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等。據傳從一個難為他的稚童那裡也學了一招。
下面是網路網友「後來新生」的介紹,供您參考。
孔子的老師:
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
1.萇弘
萇弘,字敘,古資中縣(現資陽市雁江區)人,公元前(575-492年)。據《圖經》載「萇弘、資中人,有祠在青泥坊,數里之內土色尚青。」又據,《莊子.外物篇》載:「萇弘蜀人,被殺之後,血流不止,蜀人藏其血,三年之後化為碧。」成語「碧血化珠」、「碧血丹心」即由此而來。
萇弘博學多才,知天文地理,精星象音律,常與周景王交往,孔子在齊久仰其名其才,於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前往周國造訪萇弘,求教韶樂與武樂之異同和不解之處。
孔子在請教萇弘韶樂與武樂異同後最後問萇弘道:武樂與韶樂孰為軒輊?萇弘道:武樂為周武王之樂名,韶樂為虞舜之樂名,若以二者之功業論,舜是繼堯之後治理天下,武王伐紂以救萬民,皆功昭日月,無分軒輊。然則就樂論樂,韶樂之聲容宏盛,字義盡美;武樂之聲容雖美,曲調節器卻隱含晦澀,稍遜於韶樂。故爾武樂盡美而不盡善,唯韶樂可稱盡善盡美矣!
對於萇弘博學施教,孔子稱謝不迭,並於次年前往齊國聆聽了韶樂的演奏,樂得手舞足蹈,如醉如疾,「三月不知肉味」。孔子與萇弘的會晤,史稱「訪弘問樂」。其六藝(禮、樂、書、詩、易、春秋)中「樂以發和」思想即源於萇弘的樂學理論。
在晉國的「六卿之亂」中,萇弘因幫助范氏和中行氏,趙簡子派晉大夫叔向對周王施反間計而將其殺害。現資中發輪鎮有萇弘讀書遺跡。
2.師襄
師襄:春秋時魯國樂官,擅擊磬,也稱擊磬襄。也有一說是衛國樂官,亦稱師襄子。
《史記》里說他「以擊磬為官,然能於琴」,師文曾從他學琴,《史記.孔子世家》、《韓詩外傳》也都說孔子曾從他學琴。
3.老聃
李耳,字伯陽,世稱老子,又叫老聃。春秋時期陳國人,出生在河南鹿邑縣東。早年擔任東周守藏史(相當現今的圖書館館長)。後因為周朝發生叛亂時,大量典籍被帶到楚國,而被免職。
隨後又到魯國生活多年,與孔子來往較多。孔丘曾經適周問禮於老聃,向他學過周禮。後來不忍見周朝衰落,西出丞谷關,守關的令尹(官名)聽說他很有學問,就讓他寫書,於是就有了影響中國兩千多年的《道德經》。
他在這部書中提出"無為而治"。認為統治者要治理好國家,應當不幹涉人民的行為,不用教育,讓他們自然發展。這一觀點影響深遠,在當今的企業管理理論中,就有人提倡 無為而治 。
他是道教的鼻祖,認為道是萬物的本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樸素唯物主義觀點。他在中國思想史上的地位,僅次於儒教創史人孔丘。在封建社會中,他的思想有時取代儒學的地位成為統治階級的主導思想潮流,魏晉時的玄學在中國的盛行,就是明證。
除此之外,我相信還有很多,因為他一直在周遊列國,而且他自己不是說了嗎:三人行必有我師 !
補充:關於郯子
公元前525年,郯國國君郯子訪問魯國。郯國是位於魯國東南的附屬小國(今山東省郯城附近),郯子是五帝之一少昊的後代,故對少昊時期的歷史文化比較了解。在召待郯子宴會上,魯國一大夫問他,少昊時期以鳥名作為官吏名稱的情況,郯子作了解釋。孔子聽到郯子這般宏論,敬佩不已。隨之單獨求見請教。此際孔子27歲,早已聲望在外。郯子回答了孔子的許多提問,包括少昊時期的官吏制度。從中,孔子受到很大啟發,得到許多聞所未聞的知識,於是人們也就把郯子當作孔子一位值得記載的老師。
孔子一生,無時無事不學,「學而不厭」,「不恥下問」,並堅信「三人行,必有我師。」(《論語·述而》),故有「學無常師」之說。然而為歷史所認定的主要老師,除郯子、老聃外,還有萇弘和師襄子,共四人。萇弘是著名的音樂學家,孔子拜他為師,學習音樂。師襄子是魯國著名樂官,教孔子彈琴。
孔子認為:「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其意為,我不是生來就有知識的人,而是愛好古代文化,勤奮敏捷去求索得到的。此言有理。其中與各位老師「傳道、授業、解惑」(韓愈《師說》)密不可分。聖人孔子拜師求學的精神,登門求教、學無常師等做法,就是在今天也有一定的意義。
⑦ 孔子的教師形象有哪些 做官做學問做事做人
孔子的教師形象有
一,他是一位具有實事求是、誨人不倦教學態度的師長;
二,他是一位運用因材施教、憤悱啟發教學方法的智者;
三,他是一位具有注重素質教育、教書育人教育理念的教育家;
四,他是一位幽默風趣、擁有溫而厲性格特點的長者;
五,他是一位一生恓恓惶惶但鍥而不舍頑強從教的奮斗者。
孔子在教學方法上要求老師「有教無類」、「經邦濟世」的教育觀,「因材施教」、「啟發式」的方法論、注重童蒙、啟蒙教育。他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時常復習學過的知識,以便「溫故而知新」、新知識引申拓寬、深入,「舉一而反三」。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 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賢人。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⑧ 電影《孔子》中孔子的形象如何
近日觀看了電影《孔子》,對孔夫子的敬佩之情更深一層。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據有關記載,孔子出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南辛鎮魯源村);孔子逝世時,享年73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及先秦和秦漢保存下的《史記·孔子世家》。
電影中孔子出身於當時一個小諸侯國——魯國的沒落貴族家庭,為社會的混亂情形而憂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進程。然而就像歷史上的其他聖賢早年的經歷一樣,彼時孔子的時代還未到來。雖曾仕官於魯國,並以其勇敢和智慧帶給魯國以尊嚴和強大的希望,但最終政治理念破滅於現實之前。隨後孔子為了理想率領眾弟子奔走在列國之間長達十四年之久,傳播其思想,想與整個時代抗爭,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間,不容其主張。他曾數度被亂軍圍困而身陷絕境,也曾被捲入政治陰謀的旋渦,甚至曾被世人誤解……於晚年返鄉祖國——魯國,他歸而不隱,不懈於教育弟子眾人及進行文獻整理工作。
傳說此電影首次還原子見南子,這個,歷史上算一個迷案,反正肯定是有點曖昧了,要麼為什麼孔子的學生子路大大方方的不悅,孔子諾諾的予所否者天厭之。這個地方南子說大家都能看見你的痛苦,可是沒有人能體會你痛苦中的境界,實際有畫蛇添足之嫌,討論完了詩經和仁者愛人、好德如好色,南子噤聲,再拜,退下,多好。痛苦的境界,
孔子62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這種思想十分適用於我們的學習當中。他所述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又是多麼的謙遜,讓人為之贊嘆。
孔子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試想一下在距今如此遙遠的時代,就有人能發出如此真確的主張。熟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不錯,只要真正掌握了孔子的思想,何愁無法在這世上立足?
⑨ 《孔子》的教師形象有哪些
《論語》是儒家的經典之作。《論語》以富有生活氣息和詩化的語言塑造了孔子偉大的教師形象。他是一位具有實事求是、誨人不倦教學態度的師長;是一位運用因材施教、啟發式教學方法的智者;是一位具有注重素質教育、擁有教書育人理念的教育家;是一位幽默風趣、擁有溫而厲性格特點的長者;也是一位一生鍥而不舍、頑強從教的奮斗者。
⑩ 影視劇中有哪些經典的老師形象
我覺得電視劇中最經典的老師的形象就是愛情公寓中胡一菲的大學老師,我覺得他是非常適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