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看待消費主義時代電影的娛樂化傾向
電影本來娛樂功能就比較強,其他的功能應該是後來衍化出來的,對於個人而言,盡量選擇看有意義一點的電影,對於社會或者掌握公權力這而言,應盡量避免整個電影行業的庸俗化,至於一般的娛樂化還是無需過多擔心的。
❷ 如何看待電影商業化
電影商業化切莫舍本求末雜言碎語
這是個資訊泛濫成災卻又是極度缺乏有效資訊的時代。為什麼這么說呢?因為近些年來全球商業化思維,讓更多的媒體及媒體人忘記了自己身上的責任。有些媒體利用其影響力一味地靠揭露隱私或是極盡一切手段來搏得觀眾眼球以達到商業目的,雖贏得了商業利益,卻製造了無數的垃圾資訊,有的甚至誤導民眾,對內貽害百姓,對外醜化民族。在商業利益面前,「凡事娛樂化」似乎成了傳媒人生存發展的趨勢。殊不知,這種凡事「娛樂化」做法取悅了一部分觀眾,但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教壞甚至「謀害」我們的下一代。
最近聽聞《滿城盡帶黃金甲》落敗奧斯卡的消息,有好多人發出嘆息,覺得可惜,但在我看來此事見怪不怪,水平如此,落選奧斯卡自然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這表明,在中國電影面臨大改革的時代,任何模仿甚至是照搬照抄好萊塢商業套路的路線都是錯誤的。所謂的一些「大導演」可以對觀眾蒙騙一時發點不義之財,但要一直成名搏利下去,肯定是行不通的。
一直以來,中國電影的商業化運作只停留在外在形式的表現上,舍本而求末,真正文化環境上的差異及其所造就的內在精神並沒有表現出來。因此,這些年來中國所謂的商業大片真是乏善可陳,反倒是盲目模仿好萊塢模式的習氣多了起來。同樣想角逐奧斯卡但落選的還有與《黃金甲》命運相似的《夜晏》,這兩部影片同樣以西方人學中國太極時只看「花拳綉腿」而無視內在功力一樣,「形」相近而「神」相遠,可以一時靠鋪陳大場面兼用明星來吸引觀眾的眼球,但終究卻逃不脫評委的銳利眼神,也不可能成為口碑相傳的好電影的。在中國目前電影商業化水平普遍低下的情況下尚可蒙騙一下觀眾,但在新一代奧斯卡的評委面前,終究逃脫不了落敗的命運。
前幾天看到一篇文章,是一位長期久來往於中西之間的中國商人寫的,內容說的是至今為止很多西方人還認為中國仍然如《紅高粱》劇情中所描繪的野蠻和愚昧。事實上,即便是當時那個年代,也不像這部電影里所展示的情況那樣。大家其實都很清楚,一般的西方人通常少有機會到中國走訪,所以也只能從中國電影上了解中國,而他們最有機會看的,是中國在國際上獲獎的電影,而張藝謀的電影他們看得最多。於是,在這些人的眼中,貧窮落後與愚昧就成了中國的代名詞。
回顧一下張藝謀的發家歷程,可以發現他的真正所好:從充斥「偷情」、「亂倫」等低俗情節令其聲名遠播的《紅高粱》,到後來的《菊豆打官司》、《大紅燈籠高高掛》等許多電影,都極度顯示出張藝謀拙劣地「形式主義」手法。而《黃金甲》仍舊擺脫不了此類惡俗手法,「偷情」與「亂倫」不絕於「目」。除了這些,老謀子還能拍些什麼?
20多年來,中國幾乎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相當多的西方人對中國的認識卻並未有多大變化。中國貧窮、落後、愚昧的形象充斥了他們的心裡,極大的醜化中國及中國人的形象,而造成這種狀況的恰恰是那些所謂的「大導演」。作為傳播文化藝術及民族精神的電影人,肩上的責任是宣傳教化人性中的真善美、唾棄假惡丑,但他們卻並未如此。
如今,《英雄》、《滿城盡帶黃金甲》……一部部電影出來了,製片方的確賺翻了天,但觀眾不知不覺中被忽悠。在最近《滿城盡帶黃金甲》這部影片中除了花里胡哨的濃墨重彩能夠刺激到人的眼球之外,就是近乎「赤裸裸」的宮女胸脯。老謀子還將這部影片拿去角逐「奧斯卡」,結果可想而知。
在這個到處充斥著「赤裸裸」的銅臭氣息的時代,即便是一堆文化垃圾,只要經過不負責任的商業炒作與不負責任媒體的胡吹瞎捧,都可以堂而皇之地穿上華麗外衣,來忽悠甚至是蒙騙觀眾。真希望那些所謂的「大導演」們能夠多點良心,多點責任,不要只靠「拍腦袋」來拍電影,「要深入群眾」,走出去的同時能夠走回來,真正立足人性根本,傳播真善美,才能不辱民族使命!
參考如下地址:
http://cool728.blog.163.com/blog/static/103759620070210470369/
❸ 如何看待大學生群體中的消費主義傾向
一、大學生一般在學校遠離自己的父母,所以在經濟上比較獨立,消費也沒什麼壓力。
二、中國的父母對教育比較捨得投入,對自己的孩子在學校的經濟還是比較支持的。
綜上兩個原因是比較能概括當前大學生在學校的高消費的習慣。
❹ 如何看待和正確認識「消費主義」
消費主義是指導和調節人們在消費方面的行動和關系的原則、思想、願望、情緒及相應的實踐的總稱。其主要原則是追求體面的消費,渴求無節制的物質享受和消遣,並把這些當作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價值。它是當今西方資產階級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們怎樣看待和正確認識消費主義,其實它就是讓人獲得愉悅的活動形式。所謂消費就是揮霍。消費與人是緊密相連的,是人與物品的一種特殊的關系。消費就是滿足自身的需求,被壓力不斷追求製造出來的。現如今的社會,人與人之間,人與物品之間都被消費這個詞所關聯在一起,有人覺得消費的越高,心裡越滿足。所以導致整個社會都在嚮往高消費、高端品牌,覺得自己用著高端品牌的東西,就說明自己品味很高,其實不然。中國是一個勤儉的國家,老一輩的人都崇尚節儉。傳統的觀念正在一步一步的被打破,我覺得消費是難免的,但要量力而行。
❺ 如何看待消費主義
消費主義文化意識已經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人們的消費觀念,使一部分有經濟能力的人群將消費主義價值觀體現在現實的購買行動上,而那些尚不具備高消費能力的人群則在消費觀念上有了一定的消費主義傾向。觀念上的消費主義是指,由於經濟條件的限制現在還不能實現高消費,但已經在極力追求或模仿消費主義的生活方式,甚至常常超出經濟能力或壓抑基本需求的滿足而去追求心理或觀念上的消費。城市青年群體是觀念上的消費主義最主要的接收者,他們首先在觀念上認同消費主義的價值取向和生活方式,崇尚個人享樂和所謂的個性,嚮往高消費、高端品牌,把高端品牌與高品位等同起來,把高消費與美好的個性生活結合起來
。
❻ 如何看待大學生群體消費主義傾向
消費主義文化意識已經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人們的消費觀念,使一部分有經濟能力的人群將消費主義價值觀體現在現實的購買行動上,而那些尚不具備高消費能力的人群則在消費觀念上有了一定的消費主義傾向。觀念上的消費主義是指,由於經濟條件的限制現在還不能實現高消費,但已經在極力追求或模仿消費主義的生活方式,甚至常常超出經濟能力或壓抑基本需求的滿足而去追求心理或觀念上的消費。城市青年群體是觀念上的消費主義最主要的接收者,他們首先在觀念上認同消費主義的價值取向和生活方式,崇尚個人享樂和所謂的個性,嚮往高消費、高端品牌,把高端品牌與高品位等同起來,把高消費與美好的個性生活結合起來 。
❼ 如何看待如今的泛娛樂化
一、什麼是「娛樂」與「泛娛樂」
首先,我想先明確兩個概念:
「娛樂」是指人民群眾閑暇時的一種打發時間方式,是基本精神需求之一。比如工作忙了一天,約上三五知己喝兩杯,回家聊聊天打打游戲,看看綜藝。
「泛娛樂」是指的將那些原本並不是以娛樂大眾為出發點的事物,改造成娛樂大眾。比如前面說的,新聞、文章、教育。新聞是給大家傳遞信息,而不是討好觀眾的;文章是表達觀點,而不是嘩眾取巧的;教育是傳遞知識,而不應該是吸引注意的。
二、為什麼從「娛樂」走向了「泛娛樂」
事實上,這是近代全世界的風潮,而引領這個風潮的正是很多國人都嚮往的先進國家——「美國」。
1966年,美國記者彼德·馬丁與哈拉特·舒曼在《全球化陷阱》首次提出了「奶頭樂」(tittytainment)概念,大意就是讓人向嬰兒含著奶頭一樣「樂不思蜀」;
1995年,美國召開全世界500多名經濟政治界精英的會議,正式提出並開始進行了奶頭樂戰略,大致內容是「隨著生產力和人口的不斷提升,只需20%人生產物質,即可滿足所有人需求,80%人將被邊緣化,他們不必也無法參與產品的生產和服務;因為這個原因,80%的財富掌握在另外20%的人手中。為了安慰社會中「被遺棄」的人,避免階層沖突,精英們准備的方法是製造大量的「奶頭」— —讓令人沉迷的消遣娛樂和充滿感官刺激的產品(比如:網路、電視和游戲)填滿人們的生活、轉移其注意力和不滿情緒,令其沉浸在「快樂」中不知不覺喪失對現實問題的思考能力。」
進入21世紀之後,尤其是智能化製造的開啟(機械臂,工廠機器取代工人),全世界的娛樂化更加明顯,原本很多的非娛樂行業都開始娛樂化以「取悅」觀眾,有些詞很反應這種現象,如「吸睛」、「標題黨」等等。
可以說,由於21世紀生產力的繼續發展,導致社會環境又發生了變化:社會並不需要那麼多人從事直接物質生產,更多的人只能轉而從事娛樂生產(門檻相對較低),產出增多的同時,也必然需要引導大家需求增多,於是便「泛娛樂」了。
三、如何正確看待「泛娛樂」?
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泛娛樂將會是必然的結果。生產力發展之後,社會關系一定是要與其相適應的,所以過於恐懼或者說排斥「泛娛樂」化,其實是沒有必要的,而且從結果上也改變不了什麼。例如:以前認為的玩游戲不好,看動畫片不好等等,現在已經變成巨大的產業,很多人在享受,也有很多人在依靠它吃飯。
一個事物的產生,總是有它的歷史意義,也一定是有好也有壞的。
因此,對於「泛娛樂」的變化,我們應該嘗試著去接受它,去了解它,最後適應它。
我覺得大致有以下3點:
① 從生產端,未來大部分面向大眾用戶的產品可能都是通俗的,熱鬧的,娛樂的
② 從消費端,用更喜歡的是簡單,不需要思考的直接快感
③ 從學習端,請記住,娛樂並不是適合用來學習以及認識事物。
面對「泛娛樂」的社會,我想只要明白以上3點,從你當下出發,選擇最合適自己的即可。
最後,我想提起一部電影,《黑客帝國》。
事實上,電影裡面的世界有點像「泛娛樂」,人類並不需進行物質生產,生產是由母體進行的,人類沉浸在一個巨大的虛幻游戲中(娛樂),以此來供養母體。
❽ 如何評價當前社會泛娛樂化的趨勢
當今社會已經進入泛娛樂化時代,「娛樂至死」現象盛行。於是,消費主義文化大行其道,滿足於吸引眼球,不求發人思索,滿足於形式熱鬧,不求內涵豐富,呈現日益醜陋化、庸俗化、低劣化的娛樂傾向。電視娛樂頻道更是相互模仿,許多節目甚至走向審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