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分析香港電影沒落的原因
分析香港電影沒落的原因
香港電影經歷了從上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約三十年的輝煌之後,從90年代起到現在一直在衰落,當然,我們要限定一下,在這里只考慮商業片。在肯定這個事實的前提下,我就總結一下香港電影的衰落,之所以稱為總結 是因為,我本身對於這個問題非常好奇,就在各地找了大量的評論,經過認真的閱讀之後,便將介於主流和邊緣的、但是比較符合事實情況的觀點剝出,並用上所有先人們的論據,得出此文。
天時、地利、人和皆備
首先說香港電影三十年輝煌的原因,這一小節從外部原因講。一個國家或者地區電影產業的發達程度與所在地經濟、社會環境密切相關,好比現在的大陸電影,繩索太多、限制過死,自然發展困難。
而六十年代的香港是什麼景象呢,經濟開始起飛,商貿逐漸繁榮,人口迅速增加,文化日益多樣,地區影響力迅速崛起,是不是看著像高中歷史課本,對,就是這樣,在這種環境大背景下,加上以邵氏電影公司為代表的商業資本投資電影產業,香港電影業在獲得了充裕資金的滋潤後,迅速崛起,不論是產量還是質量在當時的年代都是亞洲領先的。香港一度成為好萊塢之後世界第二大電影產地,並在東亞、東南亞國家建立了自己獨有的影響力。
接著,為什麼香港電影就在東亞和東南亞就勢如破竹呢,這就是當時這些國家的國情決定的,日韓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沒有形成有規模的電影產業,而東南亞國家的實力說實話來講離香港差了點,首先經濟起飛時間就晚了十年。
並且東南亞大量的華人也為香港電影的快速及普遍的接受提供了可能。
人和呢,就不用說了,以小龍為代表的幾代電影人(包括演員、導演、編劇等等)的實力直到今天來看仍是空前的。
武俠、動作片一統江湖
這里就不多說了,主要就是香港電影在當時以邵氏電影為代表的武俠片、功夫片的娛樂性、觀賞性已經能夠滿足香港及東南亞的大部分觀眾的觀影要求,畢竟以好萊塢為代表的西方大片還沒有進來,可以說,大部分的觀眾的眼光要求還不高。
刀光劍影、鬼哭神嚎的註定不長久
接著第二小節,問題隨之就出來了。刀光劍影、鬼哭神嚎的香港電影在縱橫了三十年的江湖之後,終於發現觀眾開始不買賬了,電影吸引力不管是在香港本土還是在海外都開始急劇下降了。
為什麼?很多人說了很多的外部原因,這些外部原因我會在下一個小節全部列出,但是我想在這里重點說的是是香港電影的內部原因註定會給港影帶來這樣的後果。
哲學講內因決定外因,用在這里特別恰當。我在上面已經說了,香港電影在輝煌的三十年裡主要還是以刀光劍影、鬼哭神嚎的武俠片、功夫片、鬼片為主的,這一方面是製片公司追求商業效益的直接手段,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作為一個只有600萬人口,實體規模只有台灣的四分之一、日本的二十分之一、洛杉磯市的三分之一(更何況好萊塢有三億人口的'廣大腹背),充其量也就只能和新加坡一較高下的,近代的一個世紀里才發展起來的海邊城市來說,缺乏深厚的文化積淀,進而缺乏電影製造的想像空間與素材空間,從而造成香港電影難出宏偉大作。
這一點才是香港電影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
時代進步了、群雄崛起了
六七十年代的港影在東亞、東南亞頗有一枝獨秀的感覺,而進入90年代之後,港影將直接面對著三個勁敵;電視劇、西方大片、土著豪強。因為時代進步了、群雄崛起了。
首先在世界范圍內,電視的普及、電視劇的崛起將一大批電影市場活脫脫的剝離了。96年後,韓國電視劇橫掃亞洲就是一個典型表現。
另一方面,90年代之後,好萊塢突然意識到進攻全球市場,於是就果斷的來了,而且一發不可收,現在香港電影的票房記錄依然是泰坦尼克號創造的。可以說是恥辱啊!
就這樣,以好萊塢為首的西方大片用了大概十年的時間徹底將港片擊倒,進入新世紀的這些年,香港電影前十中本土篇一般都不會超過引進片的。
而香港電影人肯定要追趕啊,但是由於一些個原因,遲遲追不上,反而越發差距越大,其中一條就是盲目追趕,不計實際條件,那為什麼會盲目呢?這就又回到了內因上——缺乏深厚內功是很難站直的。
然後說土著豪強,主要是以泰國、越南、馬來西亞為主的東南亞小國的電影產業的長足發展,在這些國家國內市場,已經形成了本土片和好萊塢大片雙雄爭霸的局面,港影面對著雙重夾擊,多已戰敗退出。
內功耗盡,精氣西流
終於說到了香港電影耗盡內功的一刻,隨著港的回歸,香港電影面臨著兩個變化,第一是人才流走了,成龍、李連傑、周潤發為首的幾張大牌全部去了好萊塢,而近十年幾乎沒有有份量的新人出現,青黃不接已是不爭的事實;第二是審核制度強化了,這對追求自由的港影來說打擊是直接的。
其實在87年的時候,邵氏電影已經停產。這預示著,隨著市場的變化,資金問題開始出現。
而香港則面臨著十年發展的幾乎停滯:相比周邊的韓國、台灣、東南亞、甚至深圳來說是在走下坡路的,這樣一來,本來在文化積淀方面就有所欠缺的香港在資金和地區影響力方面都失去了優勢,整個港區包括電影行業在內的衰落自然不可避免。
所以,香港本身實體過小、精氣西流,發展停滯是電影業衰落的根本原因,而好萊塢的擴張,韓劇、日劇、東南亞電影的崛起則又加劇了這一局面的到來。
;㈡ 香港電影為什麼衰落了
老導演不思轉型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香港電影進入顛峰時期。這個時期的香港電影無論從影片的數量、類型還是質量上都達到較高水準。這時的香港電影界更是能人輩出、實力當道!!!香港電影此時到達顛峰,享有「東方好萊塢」之美譽。
然而,進入二十一世紀香港電影一落千丈,不僅影片數量年年遞減,佳片更是屈指可數。究竟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急劇滑落?原因在哪裡,有人說是經濟問題,也有人說是後繼無人的問題,還有人說是好萊塢的沖擊的問題等。
當然,內地這幾年發展快也是值得肯定的。我們這些土老冒憋足了氣,奮力頂內地票房。呵呵,不過從最近幾部叫座不叫好的電影看我們,大家看的是熱鬧而不是按需所求的看電影。
㈢ 港片輝煌不再,從什麼時候開始,港片走向沒落
港片輝煌不再,從什麼時候開始,港片走向沒落?一起來看看吧!
一,中國的影視界不像音樂圈子一代更比一代強,代代輩有人才出,影視界早期香港電影是一種經典,無論是換做誰都多少明白港片輝煌時在國內的影響力和知名度有多廣,例如林正英的港片系列是一代僵屍電影鼻祖,周潤發,劉德華的賭聖是一代經典,而國內和港片的經典是數都數不清,就連電視劇像《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風雲雄霸天下》《小李飛刀》《西遊記》《水滸傳》也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記憶,是標志性的經典。
綜上所述!歡迎大家發自己的看法!
㈣ 香港電影沒落的原因
綜合多方面原因。主要是觀眾。
㈤ 香港電影為什麼沒落了,是什麼原因
香港電影沒落的原因是大環境改變了,時代變化了。
七八十年代的中國沒有什麼好電影,美國大片也過不來,自然香港電影就高大上。如今每年網路劇這么多,中國大片也不少,美國大片都可以通過網路看到,香港電影自然也就沒那麼吸引眼球了。
當時的香港電影除了本土市場還有東南亞市場,因為當年韓國電影沒有起來,日本市場也比較開放,東南亞市場也可以進入,尤其是台灣,所以香港電影可以形成良性循環。
但是隨著台灣片商對港片越來越不滿,王晶曾說過台灣片商曾花3000萬買了周星馳的濟公台灣版權,但卻虧的底朝天,台灣片商聯合起來要求政府放開好萊塢市場,韓國文化崛起,泰國電影崛起,這樣所有國家都開始保護國內市場,所以香港電影也就慢慢沒落。
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
香港電影製片業十分發達,享有「東方好萊塢」之稱,也是華語電影的先驅者。早在19世紀末電影技術開始傳入香港,香港的整個電影是領先整個東南亞的,大概從70年代中到90年代初中,造就了其「黃金時代」,開始進入鼎盛時期。
70年代「嘉禾電影」開始興起,也一躍成為香港電影盛世時期最具影響力的電影公司之一,與邵氏逐鹿香江幾乎一度成為香港電影代表,先後栽培過李小龍、成龍、李連傑、梅艷芳、張曼玉等巨星。
周潤發、任達華、周星馳、梁朝偉、劉德華、梁家輝、呂良偉、劉青雲、甄子丹等等,皆出於「TVB」的訓練班,他們中大多數起初活躍於電視劇中,80年代中後期開始轉向影壇。
30年過去了,這批在當時的年輕人都變成了當今中國電影事業的基石,已逝去的香港電影黃金時代,銀幕上光彩奪目的男女演員們,像一座停了擺的鍾,讓人常湧起地老天荒的感慨。
如果說,整個九十年代,是一張發黃了的電影海報,那麼,她們的容顏都是天然純真的,演技都是靠一點點磨練出來的,所以在黃金時代的香港電影,才會出現那麼多讓人一生難忘的經典鏡頭和畫面。
㈥ 香港電影沒落了嗎原因是什麼
香港電影巔峰是1990年前後五年,時間劃分,大概是1985年到1995年。前期李小龍在70年代相當於給香港電影打基礎,2001年的《無間道》宣告香港電影最後輝煌。在1997年後香港回歸,香港電影便逐漸衰落。
雖然這個時間點卡得很巧妙,但香港電影的衰落,主要是因為美國對於電影技術上的工業革命。當美國電影技術工業革命成功過後,一如近代工業革命的國家相同,立刻站在行業制高點。
美國在90年代後期,已經拍出這些作品:《終結者2》《泰坦尼克號》《星河戰隊》等等。2000年左右,美國電影已經全面進入電腦數字特效電影,《黑客帝國系列》《指環王系列》《蜘蛛俠》等等。
但同時代的香港電影還在拍功夫動作片,拍警匪黑幫片,拍武俠奇幻片,拍喜劇愛情片。而整個香港除了徐克導演和周星馳導演(蜀山傳和少林足球),其它香港電影都沒有意識到電影技術革命落後的致命性。
這是最主要原因,其它重要原因大概還有幾個。
一是香港本土市場的狹小。
香港本土只有700多萬人口,外加台灣2300多萬人口,差不多三千萬人口,再算上東南亞和日韓的隱形市場,電影市場的消費基礎勉強足夠了。
美國90年代後期的商業大片,動輒上億美元的投資,香港本土市場太過狹小,根本撐不起這么巨大的投資。
二是香港電影已經做到巔峰,人才卻也外流了。
香港市場太小,當時大陸電影市場又沒有發展起來。像吳宇森,成龍,李連傑,周潤發,楊紫瓊等等男女巨星都先後進入好萊塢。而且不只是他們進入好萊塢,還帶著背後香港電影根本的精英團隊。
雖然等成龍等巨星回歸華語電影都老了,已經過了巔峰期。但成就不只是成龍一座奧斯卡終身成就獎,還有將中國功夫片傳播到了全世界各個國家,成為中國流行文化的一張名片和豐碑。
三是大陸市場的崛起,香港電影人才集體北上
1997年過後,大陸的改革開放已經有二十年,經濟迅速發展,而大陸是有14億人口的巨大市場。當時市場沒有現在這么好,但張藝謀的《英雄》打造的兩億多票房,也不是香港本土能夠對比。
所以,同時代的香港電影人,除了成龍,李連傑這類功夫巨星。其它香港電影人,集體選擇北上發展。
四是香港電影人才集體北上後,香港本土人才青黃不接
香港功夫動作片巨星的老去,香港上世紀女星的嫁人或者老去,香港歌手偶像的老去。再到香港導演和精英人才的集體北上,香港本土自然面臨人才青黃不接的窘境了。
㈦ 香港電影為什麼沒落了,是什麼原因
原因
首先是大環境改變了,時代變化了。
當年的中國沒有什麼好電影,美國大片也過不來,自然香港電影就高大上。如今現在每年網路劇這么多,中國大片也不少,美國大片都可以通過網路看到,香港電影自然也就沒那麼吸引眼球了。
其次市場變了,香港並沒有強大的本土市場可以依託。
當時的香港電影除了本土市場還有東南亞市場,因為當年韓國電影沒有起來,日本市場也比較開放,東南亞市場也可以進入,尤其是台灣,所以香港電影可以形成良性循環。
但是隨著台灣片商對港片越來越不滿,王晶曾說過台灣片商曾花3000萬買了周星馳的濟公台灣版權,但卻虧的底朝天,台灣片商聯合起來要求政府放開好萊塢市場,韓國文化崛起,泰國電影崛起,這樣所有國家都開始保護國內市場,所以香港電影頹勢就來了。
電影特點
工業化
香港的製片模式、專業分工、組織結構雖比中國大陸、中國台灣地區完善,但較之好萊塢仍顯得隨意機動,工業化程度遠不夠嚴密有序。首先,按照好萊塢的工業規則,電影一旦開機便需按部就班,不能隨意更改劇本、變動進度。
然而香港的電影導演比如徐克、杜琪峰等,他們的拍攝方法卻大不相同:在保證按時交片的前提下,現場即興發揮、隨拍隨改、有時停工,有時趕拍。這種做法恰恰是香港電影黃金時代最正常的作風習慣。同時,香港盡管也有不少以導演強勢創作著稱的影片,但是現代許多大製作的香港電影都是由集體創作完成的。
趕時間
領銜主演的明星通常身兼幾個片約,檔期有限,所以劇組人員就不眠不休的奮戰趕拍。
飛紙仔
導演開拍前只有故事大綱,開機後只能等編劇把當天要拍的劇本傳過來,當年程小東拍攝《倩女幽魂》、劉偉強拍《古惑仔》都要等徐克和文雋的「飛紙仔」。
㈧ 香港電影是如何從鼎盛期走向衰敗的
香港電影至於如何從鼎盛走向沒落,最主要的症結還是在於沒有成功的轉型跟上時代的發展。
可能很多人都知道香港電影在80年代初期是非常輝煌的一個時期。那個時候的電影都是非常經典的。不僅捧紅了很多當代明星,同時也迎來了新的浪潮。在黃金時段當時的港片,一年的創作量都在上千部,可以說每天都會有新的香港電影誕生。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當時各種盜版的存在現象非常多。這樣香港電影出現了信任方面的危機感。很多觀眾對影片的質量存在懷疑和否定的態度。同時再加上內地電影的崛起,從而也影響了香港電影在內地的正常發展。所以從現在的各大電影,既然來說都很少看見香港電影的出沒。到這里也是挺覺得惋惜的,不過時代就是這樣,需要各行各業,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的完善和加強。
㈨ 香港電影為什麼沒落了
沒有沒落。幾十年來,香港一直是電影工業基地之一和電影出口地之一,人們把它稱做「東方好萊塢」。
華語電影是分割成四個地方發展的,分別為香港電影、大陸電影、新加坡電影和台灣電影。在1997年回歸之前,香港已發展成為華人世界(包括海外華人社會)以至東亞電影的製作基地之一。
電影類型:
香港電影最偉大的成就是讓世界知道了中國功夫,在李小龍成名之前,香港影壇就有關德興、石堅等人出演的《黃飛鴻》系列電影,這套系列關德興拍攝了99部,有資格進入吉尼斯世界紀錄了。
武俠片早期的代表人物是張徹、劉家良、胡金銓,三位大師從不同的角度詮釋對俠義和武術的理解。劉家良在邵氏時期大多拍攝古裝片,但是他的電影中都是真功夫,這時的武俠片已經開始向功夫片轉變。
所謂功夫片,70年代主要是指故事背景放在民初時代的影片,功夫片拍攝最多的還是張徹,《馬永貞》、《報仇》、《大決斗》等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品。民初功夫片和古裝武俠片的最大區別在於武功的表現形式不同,功夫片極少數要吊鋼絲,都是靠真功夫博得觀眾喝彩。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香港電影
㈩ 從好萊塢,日韓電影,國產電影發展,淺析香港電影沒落原因!
步入21世紀後,很多港片老影迷都會有這樣一番感慨:香港電影越來越差!
理由是每年產出的港片,很大程度上沒有90年代以前的老港片味道了,
以此得出:港片變差,香港電影已經沒落了!
先表明我的觀點,電影經典與否,實際上是人的主觀感受,以主觀感受判斷港影沒落有點唯心主義!
其實上世紀90年代,就已經有港影沒落的說法。但是很多年過去了, 當初立此Flag的人墳頭草都已經2m了,港影還活躍在電影舞台!
人家不僅活得好好的,人家還能得獎——2010年,羅啟銳執導的電影《歲月神偷》獲得柏林影展水晶熊大獎;
2011年葉德嫻憑著主演許鞍華導演執導的電影《桃姐》,獲得威尼斯影展的最佳女主角。
或許10年20年後,我們開始回顧港影黃金時代,再回頭看港影變差的「印象」, 其實是我們對港影轉型期的「迷茫與不解」。
我認為港影質量並非變差,而是走上了新型創意之路。當然了,看待任何問題都不能只談現象不談原因,我們先看港影的時代歷史!
20世紀60年代初,中國香港特區與中國台灣省、新加坡和韓國,同時推行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發展戰略。
重點發展勞動密集型的加工產業,在短時間內實現了經濟的騰飛, 香港一躍成為全亞洲發達富裕的地區,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
依據得天獨厚的國際地位和亞洲各國電影工業的匱乏,香港文化伴隨著高速蓬勃的經濟發展起來。
電影藝術作為最新潮的文化產品,成為香港主打文化產品之一,香港電影正式進入諸神輝煌的「黃金時代」!
這一時期,眾多電影製片公司(邵氏兄弟,嘉禾,英皇,銀河映像,東方,寰宇,寰亞等)建立製片廠。
一些優秀製片人,導演,編劇等人才也紛紛湧入香港,使得香港電影的製作水平與製片工業體系日臻完善。
香港電影行業,得以迅速將30-40年代的「草台班子」提升為高標准製片。
率先在東亞地區,將 劇本—演員—導演—攝制—營銷—放映—頒獎 等環節統籌整合,形成完整的電影工業體系!
也是在60-90年代時期,香港佳才頻出:
張活游,張瑛,呂奇,許冠文,許冠傑,吳宇森,譚家明,章國明,方育平,徐克,王家衛,關錦鵬,杜琪峰,王晶,周星馳,劉鎮偉,唐季禮,李安,陳可辛……
有些導演更是憑借突出的風格一路從香港火到大陸:
王家衛 (《春光乍泄》,《花樣年華》,《阿飛正傳》),憑借作品中強烈的個人風格,譬如考究的畫面,迷離的情節和獨樹一幟的經典台詞,在香港電影中居於首位。
關錦鵬 (《胭脂扣》,《阮玲玉》,《藍宇》)以細膩含蓄的鏡頭語言,懷舊的電影色彩,講述纏綿徘惻的愛情故事。
徐克 (《新蜀山劍俠》,《倩女幽魂》,《笑傲江湖》),人送外號「徐老怪」,他敢於突破現實世界的桎梏,把鏡頭對准虛無縹緲的神仙俠客,給我等凡夫俗子展示快意恩仇的江湖仙俠世界。
周星馳 (《少林足球》,《食神》,《功夫》,《長江7號》),以諷刺現實,暗喻謾罵的無厘頭喜劇,在香港電影市場開出「周氏」新喜劇,時至今日我們都要稱呼一句「星爺」。
電影的爆火也意味著電影演員的迅速躥紅:
盡管現代很多人都已經不怎麼認識70年代以前的電影明星。 但不可否認,如今我們耳熟能詳的電影作品以及電影明星,幾乎都是香港電影捧紅的!
在香港電影最繁榮時期,香港產出的每一部電影都受到韓國,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等東亞國家以及中國台灣地區的關注!
80年代張國榮的作品《春光乍泄》《阿飛正傳》,甚至成為東亞地區兩岸三地的共同記憶!
二戰後,好萊塢電影伴隨著戰後經濟復甦席捲全球,好萊塢擁有世界最先進完整的電影工業體系,高效率專業化的電影製片,導致很多國家和地區的電影市場大洗牌。
華語片再受歡迎也只是在東亞地區,與冷戰結束後的美國「好萊塢」商業大片相比,就遠遠落於下風。
80年代,由於中國大陸以及台灣觀眾對港影需求依舊強勁,促使台灣資金源源不斷注入香港電影業。
香港電影雖然受好萊塢威脅,但仍可以穩如老狗,保持著蓬勃發展!
90年代,與中國香港電影同時期發展起來的日影韓影,颳起韓流日系風。
日本隨著戰後經濟復甦,文化娛樂產業逐漸發展起來,亞太電影市場涌現出越來越多的校園青春片、純愛片、浪漫喜劇片。
唯美、感傷、細膩、浪漫,漸漸成為了日本電影的標識,由於日本對壓抑心理的探索延伸到了更廣泛的領域。
無論是情慾片還是恐怖驚悚題材,都出現了震驚海外的作品,日本動畫呈現大爆發的態勢,漫畫、劇集、電影紛紛進入創作巔峰。
韓國放開電影限制後,模仿好萊塢電影模式,陸續推出社會題材片、動作片、言情片、歷史題材和懸念片等,給觀眾更多選擇的機會,在市場上也取得了好成績。
與此同時,嗲嗲的中國台灣偶像劇已經初見名氣,90年代第一批台劇獲好評,《流星花園》類台灣偶像劇是2000以後成規模發展的!
中國大陸也呈現百花齊放的姿態,出現一批口碑佳作《霸王別姬》《陽光燦爛的日子》《活著》《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
從大趨勢來看,香港電影雖然保有競爭力,可香港本土的電影賣座率,與黃金時代相比大不如前,門票銷量出現逐年下降趨勢。
時間到了90年代中期,伴隨中國台灣在GATT(關稅與貿易總協定)中,關於電影引進配額談判的失利,中國台灣不得不逐步開放美國大片限額。
據非正式資料統計,香港曾經過有100多億台幣的資金在運作拍戲,幾乎每部片都有台灣資金注入港影產業。
GATT會議後,台灣片商看到美國商業片更受歡迎,逐漸收回注港資金。
這導致港產片從1990年代初的每年超過200部,下降至約100部, 攔腰砍斷的製片量,意味著港片收入整整減少一半。
香港電影業受此大挫,元氣大傷!
2000年左右,由於中國還未加入WTO組織,港產片還能依靠大陸市場的觀影需求保持競爭力。
香港電影業,背靠祖國媽媽,依然可以「苟延殘喘」!
但好景不長,隨著中國大陸加入WTO,大陸也逐漸開放外語片配額,好萊塢電影又一次擠壓港產片的放映空間。
港片的市場,就這樣一步步萎縮,直至擠壓殆盡!
據資料統計,以好萊塢電影為首的美國電影在亞太地區的總票房收入,2006-2019年間從73億連年逐增至178億,超過北美本土市場。
2019年全球總票房422億美元中,亞太地區總票房以178億美元占據近半壁江山,也即是說美國好萊塢電影從亞太地區賺取的利潤早已超過本土!
這組數據背後, 表明亞太各國各地區電影放映格局,由放映港產片過渡到以放映好萊塢大片為主,本土國產電影為輔的模式。
《紅樓夢》第13回里記載 「眼見不日又有一件非常的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鮮花著錦之盛。」 越是繁榮越是暗藏危機,
至此,香港電影腹背受敵,自顧不暇:
外有「好萊塢」大片的沖擊港片、亞太各國的電影行業興起;內有中國大陸本土電影佳作頻出、中國台灣偶像劇風靡大陸。
香港電影自1960年起,經過近40年的「烈火烹油」後,終於緩緩走向沒落。
眼看香港電影日益失去競爭力,港影產業開始積極自救之路!
2003年,大陸政府與香港正式簽訂CEPA(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
香港電影得以不限配額地進入內地院線上映,還放寬了兩岸合拍片模式,中國大陸龐大的電影市場再一次向香港電影工業敞開大門,港影迎來新的機遇。
香港電影在摸索中發展出兩條路, 一部分電影人北上與大陸合拍,一部分電影人依然留守本地做純正港片。
香港電影這一時期「雙線發展,齊頭並進」,使得沉寂已久的電影行業又熱鬧起來,出現了一大批口碑不錯的電影。
譬如兩岸合拍片:《功夫》、《投名狀》、《葉問》、《十月圍城》、《狄仁傑之通天帝國》等。
譬如純港片電影:《天水圍的日與夜》、《志明與春嬌》、《歲月神偷》、《線人》、《桃姐》、《寒戰》等。
舊式港片的確沒落了,但是香港電影業在半個世紀的電影工業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只要給予合適的土壤與水源,它就會重新發芽,玉樹開花!
香港新時代的電影人,已經不大可能延續東方好萊塢「黃金時代」,當下比較主流的做法是改良傳統電影製作標准。
採用新穎的語言和獨特表現手法,融合各種小眾文藝電影的拍攝方式。
形成氣象一新,別具一格的香港新生代電影,如《志明與春嬌》、《分手說愛你》、《抱抱俏佳人》等。
這些香港新時代電影,給予兩岸三地觀眾持續驚喜,再次讓香港電影揚名國際,讓香港和華人電影再次得到國際的認可。
可以預見,香港電影正脫離桎梏,走出新型道路!
舊港片已死,新港片當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