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電影里的聲音是記錄在膠片上的嗎是以什麼形式記錄上去的
拍攝電影,影象和聲音是分開記錄的,影象用膠片聲音用磁帶,後期把磁帶錄的聲音經過「轉光」變成聲帶膠片,叫聲底片,然後經過翻正、翻底再把聲音拷貝到放映拷貝上,以光學聲帶的形式附在影片的一邊,(只有一邊是聲帶)放映時把光學聲帶變成電型號。
Ⅱ 電影院播放電影用的是膠片嗎那畫面和聲音怎麼同步
是膠片。聲音也是錄制在膠片上,兩者進行組接。
Ⅲ 膠片電影是怎麼讓圖象和聲音同步的
有聲電影聲音播放稱為還音,即將錄制的聲音還原播放,還音分為兩種方式。
一是光還音,即把聲信號轉換為電信號再轉換為光信號,印製在膠片畫面一冊,放映時由激勵燈照射音帶,投射到光電池,光電池感應光線強弱,轉換成變化的電信號,通過放大器放大為聲音信號由音箱播放出來。電影膠片在運行時,先通過燈光片門,在通過音鼓處被激勵燈照射,所以畫面與聲音在洗印時不平行,而是相差16格,這樣畫面播放和聲音就實現同步。
(3)膠片電影是如何存儲聲音的擴展閱讀:
光還音一般用在35毫米和16毫米有聲電影。
二是磁還音。原理想想錄音機就知道了。磁條印製在膠片畫面一側,為達到同步,同樣提前畫面16格,膠片在運轉中,先通過片門照出圖像,在通過磁頭發出聲音。早期16毫米膠片有使用磁還音的,但很少。作為中國特色的8.75毫米電影,均使用磁還音。磁還音的音質要比光還音音質要好一些。
因為畫面和聲音記錄信號都印製在膠片上,在膠片運轉時同步出現,所以換片時沒有影響。
Ⅳ 電影放映只是用一卷膠片,那聲音什麼怎麼來的
聲音也在電影膠片上,電影膠片,包括電影攝影用的負片、印拷貝用的正片、復制用的中間片和錄音用的聲帶片等。
最早的有聲電影只有1條光學聲軌,立體聲誕生後聲軌變成2條。90年代隨著數字音響的出現,膠片上的空餘位置被好萊塢幾個科技大佬依次霸佔。索尼和杜比最先出手。
索尼佔領了膠片兩邊(淡藍色區域),放進了SDDS(索尼動感數字音響),一種索尼自家開發的7.1聲道影院音響系統。杜比佔領了一邊齒孔間的方形區域,放進了像二維碼一樣的5.1聲道的杜比數字音響系統。
(4)膠片電影是如何存儲聲音的擴展閱讀:
當代電影的錄音方式包括同期錄音和後期錄音兩種方式。兩種錄音方式可以共同使用,現在很多電影正是這么處理的。
隨著錄音技術的進步和數字音樂的興起,音效師不但能夠讓觀眾傾聽日常生活里不可能親耳聽到的音響,甚至可以為影片創造出現實中不存在的音效。特別是在科幻片、災難片等電影中,數字技術不僅僅用在畫面上,也用在了聲音上。
Ⅳ 電影是根據什麼原理運用攝影和錄音手段
電影根據視覺暫留原理,運用照相(以及錄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以及聲音)攝錄在膠片上,通過放映(同時還原聲音),用電的方式將活動影像投射到銀幕上(以及同步聲音)以表現一定內容的現代技術。
電影是一種視覺藝術,用於模擬通過錄制或編程的運動圖像以及其他感官刺激來交流思想,故事,感知,感覺,美麗或氛圍的體驗。電影一詞是電影攝影術的縮寫,通常用來指電影製作和電影業,以及由此產生的藝術形式。
電影的表現手段
電影是一種以現代科技成果為工具與材料,運用創造視覺形象和鏡頭組接的表現手段,在銀幕的空間和時間里,塑造運動的、音畫結合的、逼真的具體形象,以反映社會生活的現代藝術。
電影能准確地「還原」現實世界,「展現」虛擬世界,給人以逼真感,親近感,宛如身臨其境。電影的這種特性,可以滿足人們更廣闊、更真實地感受生活的願望。
電影的幀速率一般是24幀每秒,隨著技術的提升,即將出現48幀甚至60幀每秒的電影。
Ⅵ 影片中的聲音是如何記錄的
我們大家看電影時,會覺得演員的動作和對白非常連貫,就如真實情景差不多。但你若看外國產的配音電影,有時卻能看到動作與聲音不協調的現象,演員的嘴早已不動了,聲音卻還沒斷,這是什麼原因呢?
通常電影影片中的聲音是同動作一起記錄在影片上的,電影中的音樂、對白及音響效果,是現代電影藝術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聲音首先通過話筒變為電信號。聲音傳進話筒,推動話筒中的膜片的振動,與膜片相聯的動圈也隨著振動;動圈是放在永久磁鐵的圓形空隙中的。由於電磁感應,在磁場中來回運動的動圈就會感應出電流來。聲音越響,膜片和動圈振動也越大,感應出的電流就越強;聲音頻率發生變化時,膜片和動圈振盪頻率也隨著變化,動圈上就會感應出與振動頻率一致的電流信號來。這樣,聲音高低及頻率的變化,就會表現為感應電流信號變化。
微弱的感應電流經過放大器放大,再流過一個白熾燈泡。隨著電流的變化,燈泡亮度也發生變化:電流強,燈就亮,電流弱,燈泡就暗,這樣就把聲音信號經過電信號中轉變成了光信號了。這時用一個聚光透鏡把燈光聚焦後投射到電影底片上,隨著膠片不斷移動,使膠片能在拍攝演員動作的同時而感光。聲音強,燈光亮,感光也就多;聲音弱,燈光暗,感光就少。這些電影膠片經顯影定影後,就成為電影的聲帶底片。再用這底片印成聲帶的正片。
還音時,只需在聲帶正片上投射一束強度不變的光線,當這光線透過膠片邊緣那深淺不同或寬度不同的白道道(聲帶)時,就變成了強度不斷變化的光線。時明時暗的光線,經過光電管就變為時強時弱的電流信號,這電流信號經過放大後,送進場聲器就播放出聲音來了。
這種光學錄音法要比磁錄音麻煩,所以現在大都採用在拍攝電影時,先用磁錄音方法錄下各種聲音。當影片拍完,洗印電影時,再用光錄音法把磁帶上的聲音轉錄在電影膠片上。
Ⅶ 電影的聲音是錄在膠片上的嗎
拍攝電影,影象和聲音是分開記錄的,影象用膠片聲音用磁帶,後期把磁帶錄的聲音經過「轉光」變成聲帶膠片,叫聲底片,然後經過翻正、翻底再把聲音拷貝到放映拷貝上,以光學聲帶的形式附在影片的一邊,(只有一邊是聲帶)放映時把光學聲帶變成電型號。
Ⅷ 電影的聲音是怎樣保存在膠片上的
仔細看下我的回答,相信可以回答你的疑問。
一般電影常用的聲音標準是 AC3和DTS
AC3是DOLBY實驗室推出的傳統音響標准,它是專為電影院而設計的。過去的電影伴音都錄在膠片的齒孔之間,AC3也不例外。但那一點地方實在不夠用,所以AC3採取了壓縮的演算法。後來先鋒與DOLBY合作,改進了AC3的標准,使其能支持到5.1聲道。AC3的數據流量(也就是音頻碼率)標準的是384kbps,它還兼容兩聲道的立體聲和單聲道等,AC3兩聲道碼率只有128kbps,這其實就是MP3的聲音數據碼率。最高細節的AC3標准,碼率在448kbps,因其壓縮合理,體積不大,所以被DVD廣泛採用作為電影音頻的存貯標准。
DTS(Digital Theater Systems)是環球電影公司與DTS公司聯合推出的,它巧妙地迴避了用膠片存聲音的問題,改用CD光碟來單獨存放,在播放電影畫面時同步播放聲音,也支持5.1聲道。當然聲音數據也要有一定的壓縮,但畢竟慷慨得多,其碼率分為全碼率1509kbps 和半碼率754kbps兩種,就算是754K的半碼率,也比AC3的最高標准高出近一倍。這樣使得聲音的失真率更小,更清晰。如果是全碼率的DTS數據,我們簡單算一下,以90分鍾標准電影為例,它需要1018575也就是1G的數據空間,為避免過多佔用圖像的空間,所以DTS在D5中採用率不高,就算是D9也只有部分電影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