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恐怖电影《群鸟》影评:为什么群鸟让人恐怖
第一次仔细看希区柯克的电影,大师果然是大师,我觉得群鸟之所以恐怖以下几点功不可没:
1.角色的选择
让人觉得恐怖的原因,首先就是选择鸟作为敌人,鸟类奇怪的叫声(无法交流)、羽毛(异形外表)、飞翔(无法战胜),这一切和人类相反的特质都使得这一设定充满着他者效应,即人类被未知侵犯,未知无法战胜,无法把握,又透露着潜在的危险,未知正是一切恐怖的来源,除了鸟类本身独特恐怖内涵的形象,在电影中,鸟的未知体现还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从影片开始到结束,没有一个镜头或台词告诉我们鸟类到底为什么攻击人类、又缘何突然有组织有智商,鸟类攻击的背后是没缘由的,这就使鸟类带着一股侵略与强大感,试想观众平日看到的惊悚电影,无论是变异怪物还是变态杀手,无不有关于行凶的解释与铺垫,鸟类的无端行凶——这一动作本身就足够恐怖。
二.在关于动机的解释背后往往又紧接着软肋:变异怪物怕某个化学元素,变态杀手则有一段扭曲的童年回忆,哥斯拉怕后代被威胁,而本片中的鸟软肋是未知的,未知就导致片中的人物无从战胜这一敌人,其中的无力感带来的恐怖是不言而喻的(如《伊甸湖》),最后的结局与其说是逃脱,更像是娴熟的猎手给玩具猎物死亡前一线暂时的生机。
2.声音
不知道是不是无意的,在男主角母亲发现死者现场主观镜头时的选择的静音与多个惊悚场景的安静并未像我们想象的少一分惊吓,反而是独具一格地使人更加紧张,本片唯一的尖叫来自于电影后半部分鸟类已经发动攻击(敌人属性明确)后女主角发现女教授死去的场景,那时的尖叫已经有前面的混乱做铺垫,便不显得突兀。
与前面声音节省形式形成对比的场景,即湖边别墅第一场大规模攻击,动用了电影前半部分从未用过的大量鸟类及变奏的声音,响度大(威力大)、密度高(数量多)、音调杂乱且诡异(未知性),本身就十分怖人,与电影前半部分较安静相加对比,便更使人背后发凉。
经过令人印象深刻的攻击高潮,影片在结局又回到使人压抑的安静:主角一行人不敢发出一丝声音,静静地在鸟群的注视下逃跑。对于压抑的安静与惊恐的密集声音准确选择是影片恐怖情绪的营造重要元素之一。
3.情节
比起一般恐怖片温馨安全→突然危险的节奏,群鸟的人物自身就有股神秘的哥特元素:女主角与男主角交好,晚上独自一人住在对情史遮遮掩掩佯装不在乎的情敌家、并非完美勇敢而是有恋母倾向的主角、说话不明不白,情绪行为歇斯底里的老女人,比起在一般恐怖片开头出现的家庭和睦安全而又安然开心的受害者们,这些在故事铺垫阶段出现的人物没有一个让人觉得安全或者稳定,尤其是占了较大篇幅的女主角潜入男主角家中一场戏,明确的营造了以人为潜在危险的气氛,让观众感觉鸟只是一个危险信号的提示,需要提出的是,直到鸟类在镇中心大规模攻击之前,每一个人与人交流的场景与鸟类无关而一直是以角色关系的疑问结束的:餐厅中男主角母亲第一次见到女主角,以母亲疑惑又后怕的眼神结束;女主角待在暴露了嫉妒情绪的女教师家的当晚,女教师的嫉妒充分酝酿却没有爆发,场景以一只撞上门的鸟结束——留下了女教师的嫉妒线索没有解决。这些无不使人觉得危险和人物有关,而鸟类只是危险的信号。后来的情节更是加强了这一点,男主角母亲发现死去的农场主后的惊恐失声不仅和那场戏压抑的安静相符合,更使人觉得这背后是有人在捣鬼,甚至一直到鸟群在小镇中心大规模攻击,仍然有让鸟类成为危险因素而不是主体的机会——餐厅里惊恐过度的女人指责女主角是招来这一切的恶魔,这不禁让观众怀疑危险会否转向由恐怖引起的人与人之间的怀疑伤害,直到男主角作出明确的修缮房屋抵御鸟群的动作后,鸟群在正式作为危险的主体,这时影片已经只剩不到六分之一了。鸟群作为危险主体,不仅角色本身的气质神秘未知,在情节上也是一直隐藏在暗处,出现时让人觉得始料未及。
4.画面
影片中对美国的乡村用了多出大远景,画面的颜色多是墨绿、藏蓝,无不体现出那副著名油画美国哥特式气息的暗淡与危险。
把日常中十分常见的鸟变成一部恐怖电影的主角,在最后的逃跑场景里,尽管观众的常识能让他们知道那些鸟并不会攻击人类,但仍不禁看的胆战心惊,这其中的恐怖魅力,是诠释希区柯克天才的最好例证。
② 美剧鸟怎么安装到电视上
美剧鸟安装到电视,只需手机安装分享里面的“美剧鸟”,就可在电视上播放了。
美剧鸟电影,也被称为运动画面或动态画面,是作品视觉艺术来,通过使用移动图像的沟通思想,故事,认知,情感,美女,或大气模拟体验。
这些图像通常伴随着声音,很少有其他感官刺激,“电影”一词是电影摄影的缩写,通常用于指代电影制作和电影业,以及由此产生的艺术形式。
美剧鸟的由来
美剧鸟电影是19世纪美国国家生活水平上升大众产生新需求的娱乐产物,美剧鸟电影根据视觉暂留原理,运用照相(以及录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以及声音)摄录在胶片上,通过放映(同时还原声音),用电的方式将活动影像投射到银幕上(以及同步声音)以表现一定内容的现代技术。
③ 法国记录片《鸟的迁徙》影片分析
“鸟类的迁徙,是关于承诺的故事,归来的承诺。历经重重危机后的数千里旅行,只为了一个目的,生存……候鸟迁徙是一场生命的搏斗。”——影片开场旁白
这是一部很安静的电影,从头到尾都是无数种候鸟的飞翔,以及它们的觅食和嬉戏。很少的画外音,偶尔有字幕流淌出来:
“灰雁,旅程数3000公里,地中海盆地(往返)北欧”
“灰鹤,旅程数4000公里,伊比利半岛(往返)北半球森林”
“黄嘴天鹅,旅程数3000公里,东亚(往返)西伯利亚苔原”
但画面和音乐已经足够让人感动。法国制片人雅克·贝汉的这部记录片,历经3年时间,用17部摄像机记录了27种候鸟大迁徙的过程。
每年春天,欧洲和美洲的一些候鸟飞往北极地区,在那里生儿育女。北极短暂的夏天过后,它们又要跋涉数千公里,返回出发地。这部电影记录的就是它们大迁徙的过程。
镜头语言干净简单,只有不同种鸟的振翅飞行,它们飞越的无限山脉,色彩绚烂的广阔平原,欧洲连片的古堡,汹涌的海面和无尽的沙漠。最壮观的镜头是以整个地球为背景,在旋转的角度下,映着蓝色的海洋和褐色的陆地,清晰地看到大片白色的飞鸟群缓缓移动。用这样直白的镜头诠解一只微不足道的飞鸟被放在几千公里的大场景下,看后让人震惊的是候鸟大迁徙时执著的精神,或许如影片开场时的画外音,这是一场生命的搏斗。
影片的音乐非常纯粹,在恢宏旋律里人声的哼唱,伴着长镜头下鸟的飞行,时不时响起,由弱到强。片中NICK CAVE的作品有宗教般神圣的氛围,用声音赋予这些迁徙中的鸟类以令人肃然起敬的力量。
片中一直流动着不同鸟的鸣声,很真实细腻。看片时会以为自己就置身于鸟的群落,那么近地聆听着它们丰富的语言。很奇怪,听着鸟的鸣声,内心会变得安静。
最温馨的镜头是候鸟飞到北极地区,产下小鸟后的场景,在轻灵活泼的女声哼唱中,一只小天鹅从卧在地上的妈妈羽毛下突然钻出来,啾啾叫着;一只有白色斑点的黑鸟驮着两只出生不久的小鸟在水面上游动,小家伙舒服地看着水面;黄嘴天鹅夫妻中间夹着四只小天鹅,一家六口在水面上优雅游过。一只小鸟想奋力爬上妈妈的背,却一次次地滑下来。一只胖乎乎的的黄眼睛黄嘴巴的小鸟憨绝地向前走着,它张着黄色的眼睛看着镜头时的特写,傻乎乎,又可爱至极。
这一段的镜头我看了很多遍,看着鸟的一家温暖地呆在一起时,有无限的温柔情绪涌出:在鸟的世界里,也有爱,有亲情,人类所能体验的情感中,鸟类也是有的。
如影片结尾字幕中所讲,这同时是一部关于鸟类保护的电影。这部片子成功地让观众站在鸟的视角去看人,用无言的镜头告诉我们,在地球这个家里,人类已经占有的太多,抢夺得太多。在人的霸道和淫威下,鸟的世界已经被逼仄得很小很小:
在冷森森的音乐中,一台巨大的收割机轰鸣着从远方而来,草丛中一只孤单幼鸟的特写镜头,它傻傻地不知道要发生什么,而收割机已经辗了过来……
几声枪响,一群奋力前行的雁从天空栽下,它们下坠的身影仿佛带着长长哀鸣,划过水面;四个偷猎的人刚刚放下举起的猎枪。
一只被关在笼中的加拿大雁看着天空中的同伴飞向远方时,它在铁丝网后黑黑的眼睛里写满了悲伤。
在让人绝望的音乐中,一群红胸雁飞过被严重污染的城市,身下是巨大的烟囱,灰色的城市。
影片用很具张力的表达手法放大了在鸟的眼睛里,人的世界里所充满的暴力和可怖;作为对比的是,用大量唯美的镜头展示鸟的世界里种种美好:如血夕阳下,鹤群翩翩降落在树上,它们张翅的剪影美得如画;彤云下,数以万计的飞鸟喳喳而过时,让天空升起圆形壮观的黑色烟雾……
看这些镜头时,我们可能会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再也没有鸟的翅膀从天空划过,我们的眼睛里还会有这样生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