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跪求一篇心理學電影賞析論文 1500字左右 要從心理學角度
找到太多了,希望能給你靈感!
在電影《長江七號》中,就可以看到父親對孩子那種驚人的嬌寵,父親為了孩子上貴族學校,可以忍受非人的磨難,犧牲自己的尊嚴乃至性命。這種父子關系可以說是近代中國平民尤其是農民家庭結構的典型代表。
孕育這種人格結構的親子關系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發生在極端的貧窮和巨大的社會貧富差距的背景下,窮人(父親)在這種社會中並沒有起碼的為人尊嚴,遭受到歧視和白眼;
第二,以父親為代表的整個家族把一個「救星」的形象投射給孩子,期望著通過孩子的成就(主要體現為學習的成就)能夠改變整個家庭的社會地位,或者僅僅是獲得失落的尊嚴(面子);
第三,在這種親子關系中,父(母)親以一種近乎自我虐待的方式省吃儉用,提供給孩子(往往是男孩子)優越的條件——讀書,而孩子的整個人格通過讀書學習和父母親緊密的聯系在一起。所以當孩子的學習成績下滑或者「貪玩」不學習的時候,出現的是整個家族系統自我的崩潰。父(母)親會在此時突然從奴隸一般辛苦勞動供養太子讀書的人,變成一個完全忽略兒童愛玩天性的暴君,開始毆打(虐待)孩子,之後又出現自我的崩潰、哭泣、自責。
而通過這個過程,孩子開始真正進入家庭的系統自我中,他會開始刻苦地帶有自我虐待色彩地學習,就像自己的父母一樣,並且期待著學習能夠帶給整個家族(學校、村鎮)榮耀。在這種情況下,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格結構形成了。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孩子的自我理想、自我價值感、以及其情緒和認知模式都是和父母(家人)緊緊聯系在一起的,他並不會具有一個相對獨立的自我判斷標准,而他的情緒和慾望也是和父母緊密聯系的。
魯迅說,中國人是合群的自大。正是說明了中國人的自我、超我乃至本我的一部分都是外化式的、關系性的。在《長江七號》中,父親對孩子的教育我想大概絕大部分中國人都是耳熟能詳的,這種教育可以總結為兩條核心指令:千萬不要讓別人看不起咱們;讀書學習是一切的核心。其實這第二點也是為第一點服務的,「學習好了,別人才會看得起咱們。」而這兩點的共同目的都是要建立起「我們」和「別人」的一種關系。有些時候,對這種「我們-別人」關系的需求不過是要求「我們」和「別人」能夠彼此平等、相互尊重。
而更多時候,則是期望著「別人」能夠無條件地欣賞、崇拜、羨慕「我們」,乃至在「我們」面前感到自卑或者混雜著幾絲嫉妒。這後者就是「面子」,面子的背後,是自體-客體系統的施虐-受虐關系的循環和逆轉。現在讓我們來討論一個話題——何以中國人會形成這么一個群聚性的關系性心理結構,恰如一位來訪者所言,「我就像長在我媽身上的一個東西。」?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其實應該反問:「何以美國白人會形成一個獨立的、和他人有清晰界限、有相對獨立的情緒和慾望系統的心理結構?」美國白人的這種「個體性自我」的心理結構是最近200年來適應工業生產要求而在全球大批量生產的精神產品。
「個體性自我」的產生是和民主社會、法治社會、物質豐富、社會大生產保持同步的。而「關系性自我」這種精神產品就特別適應於中國,尤其是中國農村。這就像高保真音響適用於發達國家的都市,而對於飢荒的非洲來說,手搖發電的礦石收音機是最適合的,因為貧窮他們沒有電更買不起電池。在一個人口眾多、國家無法提供足夠保障的社會,「自我」必須是關系性的,才能提供一個社群足夠的安全感和穩定性。農民子弟們如果不緊緊地把自己作為人的存在性和父母、鄉親們緊緊聯系,那麼不可避免的災難性後果就是他們的父母在一個沒有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下必然要度過窮困潦倒、孤獨悲慘的後半生。
B. 電影《心靈捕手》的心理學分析 復制黏貼時請注意從心理學的方面來評述~
主角第一次和心理學家(第6個)見面時,卻是後者的心靈率先被觸動了。一個經常打架的天才,意味著其不按常理出牌。整部電影中的主要人物,他們都有博學的特點,粗製濫造的觀點無法打動他們,就像哈佛酒吧里那場一邊倒的交鋒一樣,註定一般電影中的常識背景與本影片不在一個層次和范圍。
心理學家的強大就在於當自身的情緒傷痕被觸動時,能回以同樣強大的反擊……河邊的對話,心理學家一針見血地指明主角的弱點——缺乏情感體驗的深度。對於沒有文化的人,你可以靠財富去征服他們;對於有文化的人,你可以靠名望去誘惑他們;但對於恃才傲物的傢伙們,不會捲入常人小小的虛榮所依附的邏輯。一旦情感產生認同,人就像撲火的蛾子,心理學家則繼續鎮靜地控制著主動。他首先把對話控制在一個較為嚴肅的背景中(針對主角所評論的那幅畫),指明主角只是個傷心、狂妄的小屁孩,然後繼續講那些笑裡藏刀的小故事。主角的生活邏輯有問題,重要的不是天賦(威爾和他的朋友大部分時間所談論的都是一些滑稽的小玩意),而是「大部分的他」並未被無論是自己還是別人所發現,當其他人按照常識在跟威爾談條件時,心理學家就只是讓威爾「看到他」(告訴他他所看到的只是膚淺的文字面)而已。
第4次會面之前,威爾的現實已經發生了呃許多變故,他繼續貶低他人的情感(還有與其自尊不配的待遇,因為他本身有低自尊的問題),只是因為他本來擁有的內在是如此之少,他已經輸不起了(接受意味著付出和責任)。心理學家指出威爾的問題在於不敢一搏人生,他不是選擇低賤而是因為恐懼的驅使而不斷做出自我破壞的行為。
第5次會面之前,威爾的好友一番真話震撼了威爾。教授和心理學家正在為往日積習爭吵,自大、嫉妒和失意,都是人之常情。這次會面,心理學家終於抓住威爾的脆弱,引導他原諒了自己的懦弱。一開始他們談到兩人都有的受虐經歷,最後威爾說到分手的事,心理學家立即洞察到威爾沉默之中的傷感,知道這就是其一直等待的時機。一句句「這不是你的錯」不斷地撞擊威爾最後的心理防線,寒冰終於從內部融化。
影片的最有意思的是,威爾的固步自封正是他周圍人的苦惱,但當他走向自由之路,也讓他人感到了幸福。我們的生活不只是我們自己的,也關繫到周圍人的夢想。
C. 心理電影賞析怎麼寫
心理電影的賞析,最重要的當然是電影里的各個角色心理的變化分析咯~
D. 高分求一篇電影人物心理分析!!!急!!!
《尋槍》這部電影運用了大量的主觀鏡頭,大多是男主角馬山的主觀視角和感受。自「尋槍」行動展開伊始,馬山的意識世界就變得疑神疑鬼、似是而非。換作馬山的主觀鏡頭語言,則表現為影像和聲音的誇張其辭、如夢似幻――
影像上:畫面的濃烈渲染,鏡頭的搖曳不定,景別的似近而遠;
聲音上:人物話語 分貝量的增強,音響效果重錘猛擊,音樂伴奏或緊或緩。
藉此過分渲染,從而傳達出人物情緒,更深刻地揭示人物心理,刻畫人物形象。
有一組鏡頭是說馬山在夜晚開著摩托追蹤一輛車,尋找槍丟失的蹤跡和線索。此時是由馬山開摩托的一個客觀鏡頭(全景)轉換作馬山的主觀視角鏡頭(近景):(馬山)看見路及路邊的景物(樹、牛、牆屋)都在飄移,晃動不定、朦朧不清,似乎在跟馬山玩捉迷藏。這個鏡頭出神地傳達出馬山由於失槍開始「懷疑」身邊一切事物的主觀情緒,「懷疑」視角此時形象地再現了只能存在於人腦的抽象意識,把人物心理刻畫得栩栩如生。
接下來幾分鍾的劇情直接都用馬山的主觀鏡頭繼續講述:他開著摩托,視角模糊、景別不清,在行駛的路上也只給出前照燈打出的一圈微弱的光亮。通過鏡頭對准路面向前推進,漸入一幕幕過去24小時內出現在馬山身邊的人物:妻與子向他揮手告別說明馬山離家已漸行漸遠、新婚夫婦默然凝視的眼神反映親屬也和他有所疏遠。馬山對人「不信任」此時已嚴重影響到他與周圍人正常的交際生活關系,而這一切的導火線僅僅是「丟槍」。
馬山恨不得「槍」馬上就能出現眼前。車繼續前行,不遠處閃現一個拿槍人的背景,這個背景隨著馬山摩托的顛簸一直在晃動,看得出此時給的還是馬山的主觀鏡頭(馬山本人始終沒有出現)。這個鏡頭讓觀眾感同身受地感受到「我(馬山)」要找到槍否則人命關天(用警察局長說的話就是「槍裡面還有三顆子彈就是三條人命,如果遇到職業殺手一槍兩個就是六條人命!」)的焦慮急切。
以上三組鏡頭配的均為緩慢極具迷幻色彩的音樂,聲畫結合展現主人翁的「懷疑」心理。這幾組主觀鏡頭也說明,馬山自己已經認識到由於「尋槍」導致他與人的隔閡這一問題的嚴重性了。是否繼續找下去,答案是肯定的,但又如何避免以上諸多「問題」,又怎樣撫慰猜測多疑的情緒以及精神上的創傷?「樹欲靜而風不止」啊!
國內慣例,大凡人到中年仍舊活得憋屈的男人必有隱疾。《瘋狂的石頭》中的包世宏和《雞犬不寧》中的馬三便是明證!《尋槍》中最明顯的反應在這種精神創傷對夫妻二人正常性生活的影響,以及由此帶出的一系列感情問題。對於馬山,早醒、失眠、多疑、焦慮,等一系列精神壓力的帶出,與其惶惶不安的活著,還不如痛快的死去。我想在片尾馬山靈魂出竅狂笑著跑開,應該算是一種精神境界如釋重負的終極解脫!
E. 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電影 《活著》
活著電影沒看過,看的原著,好像……怎麼什麼都和心理有關系呢
F. 影片的心理學分析
肖申克的救贖,又譯作《刺激1995》,是奧斯卡史上影響力最深遠的影片之一,它所揭示的希望、自由,還有真摯的友誼,都是人性中最美麗的光輝。
故事發生在1947年的美國,緬因州的一位年輕的銀行家安迪被指控槍殺了妻子和她的情夫,因此被判終身監禁,從此開始了在肖申克監獄里的生活。安迪並沒有殺人,但在監獄里每個人都聲稱自己是「被冤枉的」,因此他的無辜顯得那麼蒼白可笑。瑞德是肖申克監獄里的另一名罪犯,因謀殺罪被判終身監禁,已服刑20年,但數次假釋都未獲批准。他是監獄里的「權威人物」,可以為囚犯們弄來香煙、糖果、酒,甚至是大麻。安迪的沉默給瑞德留下了與眾不同的深刻印象。後來,瑞德答應了安迪的要求,幫他搞了一把岩石錘,讓他雕刻石頭來消磨監獄里的時光。剛入獄時,安迪經常受到欺負。後來在一次勞動時,安迪幫獄警設法免去一部分稅金,從而為犯人們贏得了兩箱冰凍啤酒。慢慢的,安迪在經濟方面的知識使他成為了監獄里的「紅人」,他為獄警們處理各種稅務問題,並且還被典獄長叫去幫他洗黑錢。安迪被安排到圖書館工作,為囚犯們爭取了學習的機會,還通過廣播播放《費加羅的婚禮》,雖然他為此被關兩周的禁閉,但安迪卻認為那是最輕松的時光。後來,安迪從一個新囚犯那裡得知自己有望洗刷冤屈,於是向典獄長提出要求重新審理此案,卻沒想到典獄長為阻止安迪獲釋而不惜設計害死知情人。面對殘酷的現實,安迪決定採取行動。原來精通地質的安迪早就發現牢房的牆很易挖掘,於是借用明星海報的掩飾,在20年裡利用那把小小的岩石錘挖通了牢牆。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安迪爬過500碼的下水道,逃出生天。獲得自由的安迪揭發了典獄長的惡行,並且利用幫典獄長洗來的錢買了座小島。後來,瑞德獲得假釋。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天氣里,兩位老友終於在太平洋的一座小島上重逢。
[心理分析]
「這里的高牆很奇怪,剛開始你討厭它,慢慢地你適應了它,再後來你就離不開它了。這就是制度化。」
整個故事從一開始就被放進了一個牢籠――監獄,在這里一切都有明確的規章制度。犯人們一進牢房,典獄長就告誡他們「把你們的信仰交給上帝,賤命交給我」。而當有人問起「什麼時候吃飯」時,得到的是獄警的拳打腳踢,甚至有人因為晚上哭泣而被活活打死。
規則,是一個奇怪的東西,人們大多時候會痛恨它,覺得是它束縛了我們的天性。但是,一旦被它約束久了就會形成一種習慣,自然而然地跟著它走。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研究人們是怎樣形成服從的習慣的。後來他們發現,人們的某些行為一旦被懲罰多次,那麼他們自然會在心裡形成一種權威,慢慢的,就算懲罰他們的人不在面前,他們也會在心裡儲存權威的形象,然後學會服從這些權威的意志。
電影里被毀於規則的典型代表就是囚犯布魯克斯,他在監獄里度過了大半生,而當他得知自己獲得假釋的時候,竟然想要通過傷害其他囚犯,從而使自己被繼續留在監獄里。因為「在監獄里他是個有知識的體面人,而到外面之後他什麼也不是」。可憐的布魯克斯在獲得自由之後卻終日惶惶不安,經常在惡夢中驚醒,最後不得不選擇上吊來了卻殘生。
而後來獲得假釋的瑞德同樣發現,「40年來每次上廁所都要請示,不請示連一滴尿都尿不出來。」他必須面對殘酷的現實,那就是永遠無法適應監獄高牆之外的生活,每天只想著破壞假釋條例,讓周圍的人再把他送回監獄去,只有在那個熟悉的地方,他才不必惶惶不可終日。
也許人們會感到奇怪:自由、平等,不是每個人的理想嗎?為什麼會有人逃避這種自由呢?心理學家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書中就明確指出了一點――人類具有逃避自由的傾向。因為他認為,人類要想逃避孤獨,就必然要放棄自我,逃避心靈的自由;要保持自我的獨立性,追求自由,那麼就必然會陷入孤苦伶仃的無援境地。相對於孤獨的境況,大部分人都更傾向於選擇逃避自由。因此人們需要秩序,需要法規,在這些條條框框地約束下,人們會獲得起碼的安全感,按部就班地活下去。
在監獄里已經被「制度化」了的布魯克斯完全無法適應外面世界的自由生活,因為對規則的服從已經內化成他心理的權威,變成了一種生命的秩序,而這種秩序遠比生物鍾來得更加強大,一旦失去它就失去了最基本的安全感。所以,他寧可選擇死亡,也無法忍受這種「自由」。
就像瑞德說的那樣,「這里的高牆很奇怪,剛開始你討厭它,慢慢地你適應了它,再後來你就離不開它了。這就是制度化。當你被判終身監禁,你就等於交出了一生,至少也是一部分。」而很不幸,這一部分就是對自由的渴求,是人性中最美麗的光輝。
「有一種鳥是永遠也關不住的,因為它的每片羽翼上都沾滿了自由的光輝。」
在囚犯們外出勞動時,安迪爭取了警衛隊長的信任,通過自己的會計專長為大家贏得了兩箱冰鎮啤酒。囚犯們興高采烈地喝著久違的啤酒,而安迪只是坐在一旁微笑著注視這一切。瑞德說,那一刻,「我們坐在春光下喝著啤酒,像自由人在修理自家的屋頂一樣,我們是萬物之主。」其實,安迪冒著生命危險想要贏取的決非這區區兩箱啤酒,而是自己,還有其他囚犯的自由的感覺,哪怕只是一點點。
從這個細節我們不難看出,盡管自己身陷冤獄,盡管自由已經被剝奪殆盡,但是安迪卻從未喪失信心,一直對未來充滿希望,這也是他能在制度化的監獄里保持獨立自我的原因所在。
安迪第二次做出驚人的舉動是在播音室里,他通過高音喇叭向囚犯們播放了歌劇《費加羅的婚禮》,讓整個肖申克監獄都為之震撼。華美的女高音帶著空靈的自由在高牆內飛翔,那一張張曾經寫滿過罪惡的囚犯的面孔,還有平日里窮凶極惡的獄警們的面孔,都在這一刻變得虔誠高貴,聽著這滌盪靈魂的天籟之音。
也許他們「聽不懂義大利女士唱的是什麼,也根本沒想聽懂,因為有些東西無需言語來表達。但是每一個人都相信,那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美得無法用語言描繪,美得讓人心痛。歌聲高亢悠揚,超越了囚犯們的夢想,就像一隻美麗的小鳥飛進了高牆,使他們忘記了鐵欄的束縛。此時此刻,肖申克里的所有人都感受到了自由」。
強者自助,聖者渡人。安迪無疑是後者。當他面對著面孔猙獰扭曲的典獄長,卻故意開大音量時,他自然知道等待自己的會是什麼,但他依然那樣做了。兩個星期暗無天日的禁閉換來的決不是一曲歌劇,而是在肖申克監獄中即將消逝的希望和自由的夢想。也許這短短的幾個音符算不上完整的自由,可能只是一道閃光,一聲耳語,也許這些破碎的自由反而讓囚犯們看到了現實生活的黑暗和殘酷,這剎那的釋放將帶來更沉重的壓抑,原本隱藏起來的傷口會更加疼痛。但是,不管怎樣,安迪是對的,就算疼痛也要保持自我,保持對自由的嚮往,決不能在習慣中麻木,甚至麻木到已經意識不到自己的麻木了。
在最易磨滅希望的監獄里,安迪用這些方式提醒自己和身邊的人們――這世上還有不用高牆鐵欄圍起的地方,這是任何人都無法觸摸的,是屬於自己的,那是存於心底的希望!
只要有希望,就有可能。安迪六年裡,每周給州長寫一封信,希望得到捐助擴建圖書館。開始人人都說不可能,但他最終建成了全美最大的監獄圖書館,讓囚犯們享受著音樂的洗禮,接觸到外界的知識。在輔導年輕囚犯考取高中文憑時,安迪將對方揉爛的試卷從廢紙簍中拾起,寄出,最終使對方獲得了文憑認證。
人們總是在還沒開始之前就先看事情的難度,從而判定它「不可能實現」。這是一種心理慣性,其實並非真的覺得它沒有希望,而是為自己逃避苦難和責任找一種借口罷了。而強者的不同就在於,他可以舍棄這種借口,讓自己去嘗試,去努力,直到成功。
這也就是為什麼別人看起來需要挖600年的牢牆,安迪只用20年就把它挖穿了;也就是為什麼別人看起來不可思議的500碼距離,安迪卻忍著熏天的臭氣爬行過去。當安迪站在瓢潑的雨中張開雙臂,享受著嚮往已久的自由時,我們從這個自由者的身上,深刻地體會到了希望的力量!
從某種意義上說,布魯克斯、瑞德和安迪分別代表了三種不同的「自由者」。
布魯克斯是被制度化扼殺了的自由者,他所能享受的只是制度帶來的安全感,而一旦到了外面的自由世界,反倒只剩下惶恐不安了。而瑞德代表的則是在現實中掙扎的自由者。他並不像布魯克斯那樣完全喪失了對自由的憧憬,但也不能像安迪那樣享受自由。他在監獄中能搞到任何東西,但「到了外面卻什麼也幹不了」。他像我們大多數普通人一樣,期望在桎梏般的社會現實中尋求一方能喘息的天空。可以想見,他假釋之後尚需一段時間來適應突如其來的自由。而安迪卻是心靈自由的詮釋者,他臉上恬淡的笑容,還有藏在頭腦里不曾磨滅的希望,只緣於對自由的不懈追求!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都像瑞德和布魯克斯他們一樣,生活在一個囚籠里,雖然我們擁有看似自由的身體。但是,如果日復一日地重復一種工作,而它再也無法激發你的熱情;如果年復一年地生活在一個環境中,而你早已覺得它沉悶不堪,那麼,它不是囚籠又是什麼呢?
曾有人抱怨說,他只能完成別人命令他做的事,而假如放他自由,那他就什麼都做不了。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你我都會遇到或者正在經歷著的情形。可是,縱然認識到這種情形,又有幾人能像安迪那樣,心存勇氣,堅持抗爭,最終贏來真正自由的人生呢?
影片教會我們一句話――Hope Can Set You Free――希望讓人自由!那麼,就充滿希望地生活吧,要相信任何看似不可能的事情都將變做現實,這是救贖心靈、獲得自由的最佳方式。
G. 高分求一篇心理電影鑒賞論文,1500字左右!
已發送!注意查收!
H. 如何從心理學的角度寫電影觀後感
可以很發散的,選某些人物分析,或者選某幾個理論作依據。一般要分析的都是心理經典電影,比如心靈捕手,可以網路下相關的影評,借鑒他們的思路
I. 電影的心理學角度賞析,什麼電影都行,要求3000字左右。
找到太多了,希望能給你靈感!
在電影《長江七號》中,就可以看到父親對孩子那種驚人的嬌寵,父親為了孩子上貴族學校,可以忍受非人的磨難,犧牲自己的尊嚴乃至性命。這種父子關系可以說是近代中國平民尤其是農民家庭結構的典型代表。
孕育這種人格結構的親子關系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發生在極端的貧窮和巨大的社會貧富差距的背景下,窮人(父親)在這種社會中並沒有起碼的為人尊嚴,遭受到歧視和白眼;
第二,以父親為代表的整個家族把一個「救星」的形象投射給孩子,期望著通過孩子的成就(主要體現為學習的成就)能夠改變整個家庭的社會地位,或者僅僅是獲得失落的尊嚴(面子);
第三,在這種親子關系中,父(母)親以一種近乎自我虐待的方式省吃儉用,提供給孩子(往往是男孩子)優越的條件——讀書,而孩子的整個人格通過讀書學習和父母親緊密的聯系在一起。所以當孩子的學習成績下滑或者「貪玩」不學習的時候,出現的是整個家族系統自我的崩潰。父(母)親會在此時突然從奴隸一般辛苦勞動供養太子讀書的人,變成一個完全忽略兒童愛玩天性的暴君,開始毆打(虐待)孩子,之後又出現自我的崩潰、哭泣、自責。
而通過這個過程,孩子開始真正進入家庭的系統自我中,他會開始刻苦地帶有自我虐待色彩地學習,就像自己的父母一樣,並且期待著學習能夠帶給整個家族(學校、村鎮)榮耀。在這種情況下,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格結構形成了。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孩子的自我理想、自我價值感、以及其情緒和認知模式都是和父母(家人)緊緊聯系在一起的,他並不會具有一個相對獨立的自我判斷標准,而他的情緒和慾望也是和父母緊密聯系的。
魯迅說,中國人是合群的自大。正是說明了中國人的自我、超我乃至本我的一部分都是外化式的、關系性的。在《長江七號》中,父親對孩子的教育我想大概絕大部分中國人都是耳熟能詳的,這種教育可以總結為兩條核心指令:千萬不要讓別人看不起咱們;讀書學習是一切的核心。其實這第二點也是為第一點服務的,「學習好了,別人才會看得起咱們。」而這兩點的共同目的都是要建立起「我們」和「別人」的一種關系。有些時候,對這種「我們-別人」關系的需求不過是要求「我們」和「別人」能夠彼此平等、相互尊重。
而更多時候,則是期望著「別人」能夠無條件地欣賞、崇拜、羨慕「我們」,乃至在「我們」面前感到自卑或者混雜著幾絲嫉妒。這後者就是「面子」,面子的背後,是自體-客體系統的施虐-受虐關系的循環和逆轉。現在讓我們來討論一個話題——何以中國人會形成這么一個群聚性的關系性心理結構,恰如一位來訪者所言,「我就像長在我媽身上的一個東西。」?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其實應該反問:「何以美國白人會形成一個獨立的、和他人有清晰界限、有相對獨立的情緒和慾望系統的心理結構?」美國白人的這種「個體性自我」的心理結構是最近200年來適應工業生產要求而在全球大批量生產的精神產品。
「個體性自我」的產生是和民主社會、法治社會、物質豐富、社會大生產保持同步的。而「關系性自我」這種精神產品就特別適應於中國,尤其是中國農村。這就像高保真音響適用於發達國家的都市,而對於飢荒的非洲來說,手搖發電的礦石收音機是最適合的,因為貧窮他們沒有電更買不起電池。在一個人口眾多、國家無法提供足夠保障的社會,「自我」必須是關系性的,才能提供一個社群足夠的安全感和穩定性。農民子弟們如果不緊緊地把自己作為人的存在性和父母、鄉親們緊緊聯系,那麼不可避免的災難性後果就是他們的父母在一個沒有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下必然要度過窮困潦倒、孤獨悲慘的後半生。
謝謝 請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