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電影歸來劇情介紹
電影歸來劇情介紹:
上世紀70年代初,與家人音訊全無隔絕多年的勞改犯陸焉識(陳道明 飾)在一次農場轉遷途中逃跑回家。這對懷抱芭蕾舞夢想的女兒丹丹(張慧雯 飾)帶來了巨大壓力,她阻止母親馮婉瑜(鞏俐 飾)與父親的相見。
因此夫妻二人近在咫尺卻又相隔天涯。文革結束後,陸焉識終於平反回家,但是他卻發現女兒早已放棄了芭蕾的夢想成了一名工廠女工,而深愛的妻子因為患病已經不認識自己。深厚的感情、生活的變故,迫使陸焉識做出了對他來說最荒唐卻又最合理的人生選擇……
《歸來》公映後,上海大學教授聶偉前後看了兩次。第一次,他覺得與謝晉的「傷痕電影」相比,《歸來》中只有傷痕,沒有反思。「如果是從小被好萊塢喂養的年輕人包括我,第一遍看完覺得是高開低走,後80分鍾沒有劇情爆點。」
第二次再看,他已從劇情中擺脫出來,反倒發現了影片的精彩。「謝晉執導的《天雲山傳奇》《牧馬人》等『傷痕電影』,習慣於給出一個道德優勝的大團圓結局。
這是上世紀80年代初公眾的倫理選擇,或者說這種公眾的倫理選擇決定了謝晉的敘事倫理——是家庭溫情拯救了靈魂,並成為人們最後的避難所。《歸來》顯然沒有走這條路線。」聶偉指出。
B. 如何評價電影《歸來》
漸行漸遠的大師
文/夢里詩書
電影《歸來》映後,一直在思索一個問題,一個感人的故事是否一定就是一部好的電影,這種困惑曾只在善於「催淚」的韓國電影中令我困擾,空洞無味的肥皂劇里卻硬是要做著各種煽情的淚點,好像你走出影院要不擦擦眼角,都不好意思跟人說你看了電影,《歸來》給我的內在便是諸如此類電影般的無奈。
成功的《活著》與失敗的《山楂樹之戀》,這兩部電影同是其張藝謀作品,同是反映文革時期人物命運的變遷,但二者卻有著本質的不同,前者展現著人性的深思和生活本源的探尋,那時的張藝謀是為真正的中國電影大師,《活著》更是當之無愧中國電影史上的里程牌之作。十餘年後張藝謀的《山楂樹之戀》我所看到的卻是一個幾乎陌生的導演,一個沒有了大師光芒卻還是硬要披著那張皮囊為了迎合觀眾還沒討到巧的商賈,當大師變成了商人從「給予」到「販賣」,作品上的內在自然是千差萬別的。那麼在看到電影《歸來》,對於這部作品的定義個人所見其就是一部中年升級版的《山楂樹之戀》,《歸來》的可取之處在與終於不用依靠一行字幕來表達電影的情感,陳道明與鞏俐也自不必再扮什麼少男少女的純情。電影少了一份作,多了一份真!這是吸取了《山楂樹之戀》令人難堪敗筆的升級,但已然商業化的張藝謀,其作品上再也不可能擁有《活著》、《紅高粱》、《大紅燈籠》等當年那骨子裡透著的大師輝煌。
《歸來》電影的本質是什麼?精緻的鏡頭質感,煽情的電影劇情,一個懷舊憶往昔凄美的愛情故事,一切彷如都是這么的完美無可挑剔,但看似繁花簇景的電影下是難以掩飾的空洞,根據原著《陸犯焉識》斷章取義的改編,使得這樣一部電影喪失了最本質的內在--時代感的深度,電影的故事是感人的,對於愛的展現同樣是偉大且令人深刻的,但當我們撥開電影時代的外衣,沒有了原著中的鋪墊與羈絆,這是一個幾乎在任何時代都可以被演繹的故事,《歸來》給我最直觀的感受在於電影一直在著力如何讓電影做到感人,如何做到煽情,如何通過一堆舊時代電影道具的堆砌來做到懷舊,卻本質的規避和拋棄了那個時代的歸宿感,這是一種如《海上鋼琴師》又如《活著》那般,透過一部電影來穿透、展現、感悟時代真諦的本質,這種本質才是是此類帶有歷史印記的電影之所以偉大且被人銘記的因由,電影令觀眾感受時代的脈絡所依靠的不應該是那些製作精良附有時代感的電影道具,而是以電影本質的力量去令觀眾由心而悟其電影中時代的變遷與宿命,這種佳作電影的本質在我眼中正是《歸來》所缺失的。
不可否認張藝謀在將藝術與商業結合的道路上越發的爐火純青,《歸來》對比《山楂樹之戀》電影無疑從情感描繪還是完成度上都更為出色,作為電影商人的張藝謀或許能在這部電影上再一次獲得成功,但無奈令人扼腕的是那為中國電影上真正的大師卻離我們已然越來越遠。
C. 電影大聖歸來的主要內容
一天夜裡,凶險的山路上遠遠走來一支走路的行人,回家的父母忙著給懷里的孩子講大鬧天宮的故事,此時,突然出現一群山妖,把人們撕咬著甩下山去,一位母親被山妖逼到懸崖邊,只好抱著孩子跳下懸崖。
轉天順間,一位行腳僧在一條小河邊喝水,發現小孩子的哭聲,行腳僧把孩子從河裡救下來,從此,這個孩子就與行腳僧相依為命了,行腳僧為這孩子取名「江流兒」。
山妖在長安城裡橫行霸道,百姓們非常的恐慌,有一天,山妖來劫持童男童女,江流兒不意中就下一個小女孩,惹怒了山妖,在一路的追殺中,江流兒帶著小女孩跑到了一座大山下,又誤打誤撞解除了壓在孫悟空身上的封印。
這時,自由的悟空只想回到它的花果山,卻無奈手腕上的封印未解開,又欠江流兒的一個人情,勉強地護送他們回長安城,一路上,八戒和白龍馬也因緣際化的現身。
另一邊,山妖王為了搶女童,布下了夜迷局,妖王卻發現解除封印的悟空法力盡失,輕而易舉地搶走了女童,悟空不願再去就女童,江流兒決定自己去就女童。
日全食之日,在懸空寺妖王准備將童男童女投入丹爐中。這時,江流兒卻沖進了道場要與妖王決一死戰,在混亂中,江流兒被壓在亂石堆里,悟空以為江流兒已死,在巨大的憤怒中,猴子終於破除封印,成為孫大聖。
(3)歸來電影聲音怎麼樣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西遊記》是中國神話的巔峰之作,原著中有很多迷一樣的環節,引起了國人一次又一次的解讀浪潮,如1995年《大話西遊》,2000年網路文學《悟空傳》,都令人耳目一新,但中國的動畫電影還未見到過西遊記的題材,於是製作方經過8年的醞釀和3年的製作,3D動畫電影《西遊記之大聖歸來》誕生。
影片的世界觀是架構在《西遊記》小說原著的基礎之上,根據中國傳統神話故事,進行了新的拓展和演繹。西遊世界有天庭、人世和地府。來自天庭界的使命是讓唐僧去西天取回真經,以造福妖怪橫生的人世。
悟空、八戒,都是非同凡人的妖,但他們與其它妖怪不同,他們曾經進入過天庭的神仙序列,但因違反天庭規矩,先後被貶落到人世間。因為同一個使命,他們跟唐僧的成長纏繞在一起,從互相陌生、彼此隔膜、相互逃避、甚至一朝為敵。
直到唐僧的第十世,各自才心堅意誠地願意保護唐僧去西天。唐僧在成為知名僧人之前,經歷過不同的身世或身份。每經歷一死,他就忘掉一切,轉世在新的時空里,以凡人之軀和超凡大愛開始又一次的人間之旅。
D. 如何評價《歸來》這部電影
在火車站女主人公看著焉識再次被帶走,那種絕望讓她掙脫人群而摔倒在地,也就因為那一摔和痛苦的思念,一年多以後她患上了心由性失憶,對剛發生的事情轉頭就會忘記,三年後文化大革命結束,焉識平反歸家,故事進入高潮,女主人公面對那個自己用生命在惦記和思念的愛人時她卻已經不認識他了,唯一還能記得的就是剩下的生命里每一天都到火車站去接焉識,焉識能做的也就是住在自己家對面的屋子裡,以一個念信的、修鋼琴的、陪著她每天到火車站去接「自己」的那一個多功能的好心的鄰居!而女主人公餘生的生活就是每天到火車站去等焉識,這件事融入她的血液,凝固成她活著的信念與唯一的期盼!
和多數電影一樣,本片由三大段結構和尾聲組成。第一部分是陸焉識從監獄逃出,希望見家人一面,不料因女兒舉報被抓;第二部分是陸焉識回到家,發現妻子患病認不出自己,並堅信丈夫還沒有到家;第三部分是陸焉識想出「念信」的法子,得以每天來到妻子身邊。原著粉表示:陳道明就是陸焉識,很贊。鞏俐演技很好,但她不是原著中的婉喻。張慧雯也很好,她也不是原著里的丹鈺,甚至名字和年齡設定都不一樣了。所以把《陸犯焉識》改名為《歸來》是很對的。電影更像是張藝謀巧妙的套著陸焉識講了一個他的故事。
E. 電影《歸來》好看嗎
還可以,豆瓣評分7.7,口碑不錯啦。
歸來 獲獎情況
第51屆台北金馬影展 (2014)
金馬獎 最佳女主角(提名) 鞏俐
金馬獎 最佳新演員(提名) 張慧雯
金馬獎 最佳改編劇本(提名)
金馬獎 最佳原創配樂
金馬獎 最佳音效(提名)
第34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2015)
最佳兩岸華語電影(提名)
第9屆亞洲電影大獎 (2015)
最佳女主角(提名) 鞏俐
最佳新演員(提名) 張慧雯
第5屆豆瓣電影鑫像獎 (2015)
鑫豆單元 最佳影片(華語)(提名)
鑫豆單元 最佳男演員(華語) 陳道明
F. 《歸來》電影的觀後感8篇
《歸來》電影的觀後感篇1
對於《歸來》,我第一次看它是在公映後不久,那時只當看了個「熱鬧」,還不太懂影片所要表達什麼,很快也忘了這部電影。有緣在這學期影視鑒賞課上再次看到《歸來》,結合兩次所想也略微找到了自己的感覺,似乎我對於一部電影的欣賞與理解也歸來了。
先不得不說下這位我個人也挺喜歡的導演。張藝謀是「第五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電影集民族文化、社會思考、文化尋根和電影創新於一體。(他執著挖掘電影語言的潛力、追求構圖的力度、意想的豐富和色彩的飽滿,通過反常規的銀幕造型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達到獨特的藝術境界。)張導是攝影出身,而攝影在電影創作中,地位非凡,不僅涉及美學,涉及技術,還涉及鏡頭和調度,涉及表現人物內心和情緒,真正的好攝影幾乎控制著每個鏡頭的質量,所以張導的大多電影中唯美的畫面感十足,讓欣賞者百看不厭。當然,《歸來》是張大師時隔多年回歸文藝風格,對於他來說也是一種歸來吧!
電影主要說:與家人音訊隔絕多年的勞改犯陸焉識,因思念心切在一次農場轉遷途中逃跑回家。由於時代因素,被女兒阻止了他回家與妻子見面,一沒伏隔又是多年。文革結束後,陸焉識終於**回家,卻發現家中的一切早已物是人非——女兒丹丹放棄了自己的芭蕾夢想,成為一名普通的女工;而更讓陸焉識深受打擊的是,他深愛的妻子馮婉瑜,因患病已然不再認識眼前的他。深厚的感情、生活的變故,迫使陸焉識做出了對他來說最荒誕卻又最合理的人生選擇。
雖然有人評價說,張導自信地對文學骨架大刀闊斧改造而建立劇本時,戲劇和文學的薄弱便暴露得一覽無余,覺得《歸來》絲毫沒有沖突力量。但是,我私下認為,就算這部電影不是各方面都合情合理,但它在對觀看者的敘述中,讓我們發自內心的傷感與深思,以藝術反觀生活,讓我們多多少少在自己人生閱歷里長了些智慧。
陸焉識在西北大荒草漠上被改造了二十年。精神的匱乏、政治的嚴苛等惡劣環境,終使他身上滿布的舊時代文人華貴的自尊碎了一地。枯寂中對繁華半生的反思,更讓他確認了內心對婉喻的深汪察盯愛,並且在回憶里她成為他完美的歸宿。他歸來了,而記憶中的馮婉瑜又成了什麼樣呢?《歸來》里的一句話——「文革結束後,飽經思念的陸焉識和馮婉瑜終於可以團聚,婉瑜失憶,陸焉識想盡辦法也沒能讓她想起來。」二十多年的人生況味,近乎半生的孤獨心酸,似乎歸來的是陸焉識,永不歸來的也是陸焉識。或許馮婉瑜是對的,「你不是陸焉識。」她能做的,只有在車站舉著寫著他名字的牌子,一天天的等,直到天荒地老,海枯石爛。
我特別被電影最後的場景打動了:雪天的車站,陸焉識拿著寫著困和自己名字的牌子,陪著馮婉瑜一起望向車站里走出的人群。有人說,「真正的愛並非相互凝視,而是共同朝向一個方向望去。」不知這里是不是有這個意思,但是我想他們早就將愛情修煉成了最完美的親情。其實在我們每個旁觀者的心裡都會構造一個自己希望的好的結局,然而這在影片里沒有。把原本可以美好的東西毀滅,這便是悲劇吧。
張導在悲愴與無奈中描繪了一個愛情故事,這個故事的原因是那個讓人無奈的時代。最後一幕的平靜也可能真不是心靈的平靜,而是無奈的接受現狀。此時這不僅是個愛情悲劇,更是個時代悲劇,我不知道這一句話合不合適,只是覺得我們之前在對近代史的反思中,這句話似乎成了永恆的回答。不過,對於一段過往,我們確實得靜下來認真反思,是人們遷就了時代,還是時代控制了我們,因為我們總要找到生活的歸屬感,坦盪追求自己的幸福。胡性能說,直到演職人員的名字出現在黑色的銀幕上,他依舊被摁牢在座位上,被故事的餘味所控制。我們在這種中國式的愛情及思想的中國式表達中,雖平平淡淡的,但心裡怎麼說,也得是久久不能平靜吧。
(胡性能影評中的一段:「一個人在精神深處期待著陸焉識能夠回到她的過去;另外一個人在現實里守候馮婉瑜能夠回到他的當下和未來。彼此的堅持恰恰讓兩人無法在清醒的現實中重逢,這是兩條鐵軌相互守望的愛情,感人卻又無望??沒有山盟海誓,沒有玫瑰花,也沒有卿卿我我的境頭,刪繁就簡的情感呈現是那樣的含蓄內斂,中國式的愛情以及思想的中國式表達,讓簡約的劇情分泌出巨大的能量,直到演職人員的名字出現在黑色的銀幕上,我依舊被摁牢在座位上,被故事的餘味所控制」。)
《歸來》電影的觀後感篇2
「我要去接我愛人他給我寫信說五號回來」
--《歸來》
一直是喜歡陳道明的,偶然間看到《歸來》。特別憎恨__,憎恨那一輩人我無法想像的思想制度,如果沒有__,他們該是如何幸福的一家。丈夫焉識博學多才,溫文爾雅,彈得一手好琴,妻子婉瑜溫柔賢惠,知書達禮,女兒丹丹秀外慧中芭蕾舞者,一家三口,理應的天倫之樂。
在影片開始,對陳道明飾演的焉識確實沒有什麼好感,因為他,妻子擔驚受怕20多年,女兒的舞蹈事業也有所阻礙,儼然他不是一個合格的父親。
__結束,丹丹接焉識回來時欲言又止的表情我就知道一定是宛瑜有什麼情況,我有悄悄慶幸不是天人永隔,然而宛瑜再也不認不出焉識了,認不出她朝思暮想的丈夫了,多麼悲哀的事情,苦盡甘來,可是為時已晚。空間相冊名字
第一次焉識去火車站等她,宛瑜視而不見,第二次焉識拿老照片給她還是沒有效果,第三次他們在鋼琴前擁抱的時候我以為,我真的以為幸福終於到了,但是結果卻不是我以為,看到婉瑜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五號去接焉識,我好心痛,明明就在眼前,卻彷彿天涯海角。
我記得丹丹的一句話,「你陪在媽媽身邊不就是想要照顧她」,盡管她再也不記得,盡管她一直堅持五號去火車站,盡管焉識每次來念信他們都重復同樣的對話,也都是想要照顧她,陪在身邊。一個好丈夫的形象逐漸建立起來,可我還是會惋惜,因為不是想像里天倫之樂。
其中有一個情節是焉識拿著勺子去找方師傅「報仇」,那時我是想笑的,他可是教授啊,他為了自己的妻子他要討回來一個公道。我也真的想要方師傅挨上焉識一勺子,那樣才解心頭之恨。事實上壞人終究是會有報應的,你看方師傅不是被調查組帶走。保護環境的宣傳語
當丹丹告訴焉識當年是她告發的那起事件時,我以為焉識至少會愣一下,可他說我知道,簡短的兩句意味著原諒,理解和愛。不禁想到焉識逃跑,在自己門口遇到丹丹時,還是一眼就認出了她,骨子裡的親情,骨子裡的父愛。焉識一直在彌補,彌補所有他錯過的遺憾的還有失去的……
看到結尾時候我是感動的,因為宛瑜的執著而感動,因為焉識的愛而感動,沒有相認固然不是我想要的結局,但這樣也好,至少焉識可以一直陪著宛瑜,在某種意義上真的可以說是一家團聚。那個大年夜晚上,婉瑜端著餃子坐在焉識床旁,無以言表我的遺憾,但我知足,因為這種陪伴,是永遠……
《歸來》電影的觀後感篇3
閑下來打開日誌看看到很多存在草稿箱里半途而廢的日誌,很是感概,自從有了微信,習慣了一時的有感而發,而以前那種夜深人靜時一個人靜靜地坐在書桌前或電腦前寫 讀後感 和影評的習慣已經漸行漸遠……
看完《歸來》,感覺到這是一部能夠觸及靈魂深處的影片,有很多值得許多方面展開思考的素材,包括社會學、心理學……很有一種分享 觀後感 的沖動……
終究,雜亂而又斷章了的思緒還是向美好的願望投降了,摘錄一些很有共鳴又非常精彩到位的影評以表達自己的心聲吧
這部關於愛與人性的電影,因其所反映的特殊時代而被賦予了更大的意義。在電影中,知識分子陸焉識被打成「右派」,在青海「改造」了20年。「」結束後,他終於平反回家,卻發現瘋狂的時代已讓他的家庭傷痕累累。最終,陸焉識選擇了用寬容和愛化解兩代人之間的心結,用日復一日的守候與記不起他的妻子一同終老。這個關於中華民族歷史傷痕的故事,激發了那個時代無數親歷者的共鳴。
歷史在許多人的生命中烙下了傷痕,對這些傷痕的追憶與緬懷,在當代中國文藝界佔有著重要地位。《歸來》在某種意義上可以歸於「傷痕電影」,但它又不僅是一部「傷痕電影」,它的突破之處在於,它沒有停留在對昨日傷痕的沉吟哀嘆之中,而是嘗試著為「癒合傷痕」開出了自己的葯方。這劑葯方名為人性,正是最本真的人性,釋放出無窮的光輝,才能癒合歷史的傷痕。
狂熱的時代能夠吞噬人的理智,惡劣的環境可以摧殘人的肉體。但不論什麼時代,什麼環境,都磨滅不了人內心深處最原始的感情,遮蔽不了人性的光輝。影片中,陸焉識在最惡劣的條件下接受了20年的勞動改造,但他的家信中卻都是對壯麗景色的描寫和對家人的深深思念。
影片中陸焉識的女兒丹丹,在「」中曾經與父親「劃清界限」。這對於一個家庭而言,是一道巨大的無形裂痕。但作為父親的陸焉識對女兒做出的決定沒有任何怨言,他選擇了用純粹的父愛去關心自己的女兒,並且幫助女兒和自己妻子達成了母女和解(親子關系的處理)。片中象徵施暴者的「方師傅」曾經欺侮過陸焉識的妻子,但當陸焉識得知方師傅已經被捕,其妻子在他面前哭訴時,也選擇了用寬恕化解一切。
今天,歷史的傷痕還在立場不同的人群之間製造著新的隔閡,也唯有訴諸人性,社會才能夠跳出互相指責,互相敵視的漩渦。造成傷痕的時代已經遠去,其牽涉的政治問題也早有定論。今天,我們回首望去,閃爍著人性光輝的美好事物,才是最值得我們銘記和繼承。我們也有理由相信,追尋著我們內心深處的寬容和對這個世界的熱愛,歷史的傷痕最終將得到癒合。
《歸來》電影的觀後感篇4
終於懷著忐忑的心情,在一間布滿星星的影廳里觀賞了這部籌備5年,製作3年的次時代國產動畫作品《西遊記之大聖歸來》。
如果多啦a夢是日本的最強ip,那孫悟空應該是中國人,甚至是整個亞洲的superip。也許說「多啦a夢伴我同行」多少有些矯情,但「身如玄鐵,火眼金睛,長生不老,還有七十二般變化」的孫悟空卻是實實在在地以各種形式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從過去一直到未來。終於有一次,在《花木蘭》和《功夫熊貓》之後,中國電影人沒把最厲害的國產ip落到美國人手裡。當然《西遊記》也還是被他們玩壞過的,關於唐僧和觀音的愛情戲碼就不追究了。不過後來他們把《龍珠》和《阿童木》一塊毀了,我也就放心了。
如果之前《魁拔》讓許多人對其日式畫風還頗有微辭,那這次請獻上你的膝蓋吧。
本以為只是畫面做到了國產動畫的巔峰,誰知卻連bgm和故事線索都好得一塌糊塗。可算近些年對於《西遊記》最萌、最燃、最成功的解構,而其視覺觀感甚至不亞於好萊塢商業大片。好的ip不一定要拍真人,以動畫呈現反倒能更加討巧,但並不意味著容易。成片不論宏大華麗的背景細節,還是不落窠臼的角色造型設計,對於國產3d動畫來說都無可挑剔。角色造型設計突破了觀眾對於這些家喻戶曉的人物固有印象,無論猴子和豬都可以那麼萌,而且很international。帥大叔長腿瘦歐巴孫悟空,大眼萌娃江流兒(唐僧)等等,蠢萌的土撥鼠土地公出場不多,卻搶走了不少的萌點。中國風的宏大背景藍圖,加上恰到好處的渲染和出色的鏡頭掌控讓電影質感提升不止一個層次,3d效果也十分出色,甚至可細化到完美對應的嘴型。如果告訴你這是夢工廠或者迪士尼的作品,我想應該也不會有人懷疑。但很「遺憾」,完全的created by china。
第一次,汪峰的歌竟能和電影畫面完全融為一體,這真是夠了!曾經《愛就一個字》聽了無數遍,每句歌詞都是《寶蓮燈》的電影畫面。這次,在回住所的路上將《勇敢的心》單曲循環了好幾遍。最最令人發指的是bgm,被開場音樂和孫大聖的大紅斗篷帥了一臉。這個在國產電影中幾乎不被重視,可有可無的存在,本片中卻以用心的配樂將把本片推向另一個高度。周星馳的御用配樂師黃英華為電影的配樂保駕護航,氣質不凡。不論清新中國風,還是大氣磅礴都拿捏得當。致敬《大話西遊》(1994),說不定未來《小刀會序曲》之於齊天大聖,會如《男兒當自強》之於《黃飛鴻》一般的存在,只要音樂一響起就能讓人燃起。除此之外,導演作為星爺的粉絲還在動作戲中致敬了《功夫》。
作為一部以全年齡為指向的作品,《西遊記之大聖歸來》的故事情節不復雜,也沒有故作高深,無論小孩還是成人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樂趣點,而不再是「只給小孩看的」動畫片。和《西遊記》故事主題一脈相承,無非知恩圖報,懲惡揚善。但相同的故事,不同水準的團隊最終能給出的效果也迥異。電影中的故事情節幾乎都能在《西遊記》中找到藍本,但適當童趣般的改編,卻讓人有一種如沐春風般的全新感受,而且毫無違和感。而其中最大的看點在於孫悟空這個外表痞氣,內心中年大叔的猴子和單純萌孩江流兒之間如父如子般的羈絆。「小屁孩,別跟著我」和曾經「師傅,別趕我走」,這種反差真是讓人有些物是人非之感。
當然怎麼可能做到完美毫無瑕疵,其中一些情節略顯突兀,如關於孫悟空的法印解除沒有任何鋪墊,讓人有些費解,收尾也略顯倉促,讓人有些意猶未盡。部分畫面明顯畫質稍顯粗糙,但據說是經費不足的無奈之舉。(關於鄰座的哥們說電影的部分畫面丟幀了,我連丟幀是什麼都不太明白!我整個人都斯巴達了,電影院里真是藏龍卧虎啊,但仔細一想北京電影學院就在旁邊,整個人也就釋然了。)
文化情懷和民族信仰總是深植於一個民族的血脈里,也許外國人能通過學習去了解,甚至他們的普通話比我這蹩腳台普更好。但漢語作為母語,從小看《西遊記》長大,看了十幾個寒暑假依舊覺得它一直播不完,陪伴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在沒有鋼鐵俠的日子裡,齊天大聖才是最厲害的,任誰都無法替代孫悟空的地位。我們也需要英雄,而那當斗戰勝佛莫屬。「我的心上人是一個蓋世英雄,我知道有一天他會身披金甲聖衣,腳踏七彩祥雲,在一個萬眾矚目的場合來娶我。」
《歸來》電影的觀後感篇5
昨天去看了《歸來》,本來是沒有報太大希望去的,可是等看完之後才發覺心情久久不能平復。一個普通知識分子家庭影射出的整個社會的悲涼,感覺要是不寫點什麼真是對不起我流的那些淚了。
有人說歷史的書篇,總是蘸著鮮血一頁頁被寫下的,很有道理。那些血書記錄著無數苦難和死亡的故事,故事背後總是一片片廢區,就像是一個人的一生一樣,經歷了無數的滄桑和痛苦,在垂死暮年讓歲月的殘骸把自己層層包裹起來,一聲不吭,平靜的好似什麼也沒發生過,個中滋味,只有親身經歷過才知道。
文革,就像蟄伏已久的一場血雨,一下十年,悲歡離合,人情冷暖,也許並不夠一生回憶,卻足以使所有的年華老去。那個時期的感覺就像是每個人都走在街道上,迷失了自我,只是機械在走著,革命的天光照亮了整個街道,可是人們內心的燈火早已熄滅。
歷史的巨潮中,人實在太渺小了,許多人都是在年幼無知、經驗尚且不足的情況下被外界所誘惑,做了一些瘋狂的事,可是當他們有能力看清楚事情真相的時候,結局卻早已無法改變,這真是那個時代悲劇又無可奈何的事情。這些苦楚又從來不允許被吶喊出來,一切只能默默承受,每個人都成了命運的受害者,丹丹也是這些可憐的人中的一個,不禁感慨那時年少輕狂的代價也太大了點兒。
然而終於有人發現這場雨下的太久了,也是人們終於疲憊了,於是一聲令下,鬧劇就此收場。一切來的太突然了,就好像交響樂進行著進行著卻沒有了收尾符,人們還沒來的及在盛宴的狂歡中醒悟過來卻發現一切已經結束了。所以才會有那麼多無所適從的人,在黑暗中待久了,適應不了黎明的到來,寧可永遠的黯淡下去。
其實電影中最虐的就是陸焉識想盡千方百計到最後也沒能夠喚回他的妻子,而馮婉瑜更是終其一生也等不到丈夫的歸來,人世間最遙遠的距離也莫過如此,琴聲依舊悠揚動人,一切透著熟悉的味道,彈琴的還是當年的那個人,只不過歲月如歌,年華易老,撫琴人臉上早已刻滿歲月的痕跡,而聽琴人的思念卻永遠留給了過去的那個人……
歸來,其實是兩個被命運捉弄的人對於過往美好的追求,就好像一個人在受了太多苦難之後總想從老天那裡討回一點補償一樣,但命運有時偏偏不讓你如願以償,最後誰也沒有等來期望的結局。唯一令人欣慰的是陸焉識接受了現實,選擇了向前看,選擇了用剩下的歲月來默默守候,哪怕到最後自己什麼也得不到。
正是人世涼薄才讓人間真情顯得偉大,經歷的越多就越看到人心的可貴。人潮聚散,得到與失去,到最後能夠保留下來的一定是最純最真的東西,因為人世間誘惑太多,經得住時間打磨的東西並不多,不禁感慨他們能遇見彼此是一件何其幸運的事啊。一個風流兼才子,一個佳人顏如玉,在及笄並發之年,對著一棵樹默默地許下年輕的誓言,從此成為彼此牽絆終生的人。然而在亂世中,兩個本該相依為命的人卻相隔千里,孤獨地迎接了每一場命運的風雨,承受了每一個時間製造的災難,直到每一寸身軀再經不起命運的摧殘,卻因為那份難以割捨的愛可以繼續相互攙扶著走下去,如此浪漫,令人感動,想到這里我又不禁想要謳歌生命了……
他們之間是愛情嗎?是親情嗎?我覺得都不是,這份感情已經因為經歷的太多而變得無法用語言表述出來,非要說的話那就是償便人生苦難後還能彼此陪伴的幸福吧。就像一杯陳年老釀,濃烈、苦澀、難以入口,唯有懂酒之人方可品出其久經滄桑的沉靜與香醇,享受樂在其中的幸福感。
懂酒的人,何嘗不是懂人生的人。
詩人艾青在游新疆的時候留下這么一句話「活著的人都好好活著吧,別指望大地會留下什麼記憶」。要是他現在還能重遊故地的話也應該發出相似的感慨吧。也許苦難真的能夠教會我們一些平常學不到的東西,它讓我們變得珍惜眼前的生活。因為生命真的很脆弱,一不留神你的世界就會轟然倒塌;而偏偏人性又是這脆弱生命中頑強的部分,它總能在乏味中發現樂趣,於絕望中發現希望,甚至可以把苦中作樂也變成一件浪漫的事,這不能不說是造物主對人類的偏愛了。
高中時期珍藏的一段話,寫在這里最合適:人生是一條順流而下的河流,不可能不攜帶泥沙,塵埃和沿途的漂浮物。但人性中應該有種種強新的自我更新能力,它不停地接納,沉澱,洗滌,不停地自我凈化,從沿途的水源中吸取透明,讓浩盪的清風吹拂出層層波浪。經歷了渾濁而拒絕渾濁,攜帶著泥沙又放棄泥沙,讓他們化作兩岸的沃野,生長蔥蘢風景,而我們最終看到的,是一條劃過大地閃著波光的動人河流。這是我至今為止看過對人性最真摯的贊美了,每每讀來不禁感慨萬千。
過去的都已經過去,那些說不完的苦難的故事,其實早已在喧囂中落定。寂靜即是情感,平淡也是愛,生活仍在繼續,20xx,祝大家幸福……
《歸來》電影的觀後感篇6
認識這本書是通過電影《歸來》。
相同的是,在電影中和在書中都控制不住的哭起來,不同的是,書中所述的故事遠比電影殘酷的多,讀的過程中記不清哭過幾次。讀完後腦海中一直回響一句話,「這是一個我從未接觸過的世界,但是真的存在過,切切實實的存在過」。
印象比較深的幾次落淚是陸焉識看到銀幕上的女兒時,梁葫蘆死時,陸焉識越獄在遠處看著家人時,鄧指去世時,和全書最後一句「他把他的衣服帶走了,還帶走了我祖母馮婉喻的骨灰」。
梁葫蘆是一個充滿了矛盾的人物,他不羈卻渴望愛,他天不怕地不怕卻打心裡渴望被保護,他滿懷仇恨卻把自己全部的溫暖傾注於弟弟妹妹。矛盾是因為他的本心與他真實生存的環境不適合,他瞞著自己、騙過生活,他像極了很多人,本命如草芥卻依舊不屈,活成了自己的王。
最後他為了保命抓住最後一根稻草將老幾供出來時,我出乎自己意料的非常理解他,這是一個人該有的樣子。
馮婉瑜實在太善良,你可以在外花天酒地,但這不影響我愛你,當年的一見鍾情對她來說,是一見鍾此一生。她可以為了孩子忍辱活著,卻可以為了陸焉識放下一切甚至是自己的善良溫婉。看到寫離婚協議書時,我心裡能夠感受到婉瑜心中的糾結與無措,在外人和孩子們看來這個婚姻名存實亡,孩子們也巴不得爸爸和媽媽趕緊斷干凈了,但是對婉瑜來說,那是何等重要的念想。最後含淚寫下名字,那就斷了吧,讓焉識存在在我心裡吧。
對陸焉識來說最大的遺憾不是滿腔才華無處施展,而是像他的名字一樣,「我就在你面前,你焉能識我」。
《歸來》電影的觀後感篇7
他們在似曾相識中清醒和混沌著,清醒著本能的堅貞美好,混沌著無法言說的記憶傷痛。
那夜,她沒有打開那扇門,從此,她終生再不鎖門,她終生再不鎖門,卻終於關閉了心門。他痛苦於她不再認識他,卻在她的不認識中終生體味她,認識她,明白她。
人最記憶之深在於最痛苦與最感動。她一生在幸福地追憶他的名字,半生也在封閉風雨交加中「迷失」的那個夜晚,「焉識」,於她於他焉能不識。這個問號沒有留給馮琬瑜,卻留給了叫「焉識」的那個人,她用忘記在告訴他「我的心裡只有你!」
那段鉤沉的歲月,他成為她唯一的牽掛,她成為他唯一在等的人,「焉識」在她心中焉能不識,「琬瑜」在他心中豈止宛如美玉,而他們的女兒「丹丹」,淹沒於紅彤彤的世界,為了耀眼反而失去光芒,未經淬煉的父愛並未阻止幼稚的紅心。
一紙凄涼的離箋壓在玻璃下,一滴濁淚落在玻璃上,清脆致斷腸,清冷的淚隔著玻璃卻擁抱不了看得見、摸不著的溫暖;一曲熟悉而陌生的鋼琴曲,喚醒了一顆被歲月苦痛浸透的心靈,那顆心流著血,那個人卻依然在沉睡,不,沉睡的人如何流著淚,不能忘卻的記憶里,他們相互著唯一,偎依,;一筐凌亂的信,是他們二十年謀心不謀面的生活,清輕的誦讀卻又是謀面不謀心的溫暖悲傷。
用半生的「無好」去迎接曾經的不好,終於明白那個日子是她的最好。
雪花飛舞的日子,他們去共同迎接一個叫「心心相印、相濡以沫、患難真情」的客人,那個「客人」是他們共同的記憶:爐火上冒著的熱氣,書案上的一杯清茶,一首淡淡的鋼琴曲,一抹會心的笑語……
歸來,是一個人,是一顆心,是一種生活,是一坎幸福,是一腔期盼,是一份守望。
歲月,那段歲月,那段「老方」的歲月,再不歸來。
《歸來》電影的觀後感篇8
電影終場,大多的人無法在情感上接受這樣的.結局,人們都喜歡看到大團圓的場面。而悲劇才是真正的藝術,悲劇才能引發人們更多的對於這一場史無前例的人為劫難的更多思索。
這一場劫難,摧了人的身、割了人的心,劫難雖過去,但親人們如何能夠相互面對血淋淋的傷口?!
電影沒有直接揭發浩劫中的慘相,而這慘相我們已經在其它眾多的影視文學作品中早已了解,喜愛電影的觀眾更可以在十年前安東尼奧·班德拉斯所主演的同題材電影《夢想阿根廷》中直面那扭曲了人性的場景,個體做為一場巨大運動中的弱者,為了自身和親人的生存,只能低下高貴的頭,暫時忘卻了尊嚴的存在。
而當人們可以重新拾起尊嚴的時候,卻不知如何能自如地面對親人的目光。自尊,逼迫著人們選擇性地遺忘,這才是根本的「心因性的失憶」。
是人的內心強迫著自己無法去面對,於是一場幾乎要成功的相認瓦解了。
在電影的中段,我曾經設計出這樣的一個結局,很多很多年,他們在未曾相認的相守中度過,年邁的兩人中她將先他而去,彌留之際她終於撫著他的手喊出他的名字:「焉識,我先走了」,而一行清淚從他的眼中默默地滴落。無言。
這個結局會滿足一般人的團圓心理,又帶給人更多的思索:她是終於識得了焉識還是早就識得而此刻才相認?他是早已感知還是此刻被感動?
創痛,不僅僅在劫難中;創痛更長久地存在於劫難過後人們的心中。
?歸來》與《夢想阿根廷》,不同的國家、類似的事件、相同的反思。
?紅色新聞兵》成就了李振盛老師的聲名,我想如果照片上的事件還沒有發生、如果歷史可以來過,李振盛老師一定會選擇不要這樣的鬧劇、悲劇在神州大地上上演而不會選擇用它來使自己成名。李振盛老師照片中的那些個人、那些個事就在我們的身邊出現、發生,就在我們置身的這個土地上、在我們熟悉的場景里,幾十年後的今天,思索,交錯了時空。
拍攝了《美國人》的著名攝影家羅伯特·弗蘭克向李振盛老師說:我一定要到你照片上的這個城市去看一看。我想,這個城市沒什麼可看的,我們需要記住的是這一段歷史,而不是發生了這個歷史的這個城市,這個城市只是那一個大時代的一個小縮影,就如同《歸來》中的這一個家庭,是眾多的被時代洪流所裹挾的一條小舟,把握不了自己的方向。
感謝李振盛、感謝老謀子,影像留住了歷史,影像刺痛了心靈,願這樣的影像能讓全人類警醒不再重蹈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