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影評 > 電影怎麼表現人物性格

電影怎麼表現人物性格

發布時間:2022-09-26 13:10:39

❶ 影視片塑造人物的方法有那些謝謝~~~

影視劇創作的核心問題——如何塑造人物。他認為基本方法是:始終讓人物處於困境之中;讓觀眾同情你的人物;保持人物的主動性;找到形成人物成長的情節,而「這樣的情節便是塑造人物的必需場面」。
應當說,作者所提供的「基本方法」,不失為傳統影視美學的主要方法之一。然而,作者並未提及除此之外是否還有與此「基本方法」大相徑庭的其他方法,那麼,我覺得對此便有進一步商榷的必要,以就正於作者。
在研討影視劇人物塑造是否還有另一種方法以前,首先要說明影視劇存在兩種不同的結構方式。一種是傳統的封閉式的戲劇性結構,另一種則是開放式的散文性結構。影視劇的人物塑造,大致與這兩種不同的結構相對應。
周涌先生論述的影視劇人物塑造的基本方法,其結構基本上可統屬於戲劇性結構(也包括某些情節小說式結構)。這種結構的主要特點,是相當重視情節的因果關系,並按照開端、發展、高潮直至結局這個情節層次逐步展開,其戲劇事件安排比較嚴謹,通過巧妙的情節起伏跌宕加以線性安排,以戲劇高潮使觀眾的感情達到頂點。正如美國電視藝術家賽德•菲爾法所說,這種結構形式是「典範的、行之有效的,它是一部好的電視劇本的基礎」。但是,也恰如我國電影評論家鍾惦所指出,這種封閉式的戲劇式結構,「著重表現一時一事的具體結果,情節自成起訖。事件帶有孤立和靜止的特徵,是生活的特例而不是生活本身,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一個自在自為的完形之物,這就不可避免地降低了作品的典型性和社會意義」。②
與以上這種戲劇性結構相對應的,就是戲劇性的人物塑造方法。正因為戲劇性結構要求以矛盾沖突為劇作基礎,以戲劇沖突的規律為結構的原則;以步步相逼、場場推進的形勢去發展劇情;以集中、完整的情節保證整體的勻稱謹嚴、有始有終,那麼在這種結構框架中的影視劇人物塑造的「基本方法」,正與周涌先生所歸納的幾條頗為一致。比如說,他要求人物始終處於困境之中,其「最大秘訣便是不斷地把人物逼入絕境。只有困境中的人物才是『有戲』的」;要讓觀眾同情劇中人物,其「秘訣」有效辦法是「讓好人遭難,壞人暫時得志」;而保持人物的生動性「最有效的方式」是建立事件與人物動作之間的因果關系;在設計「必需場面」時,要使人物相互關系的變化「促成人物性格的發展,使人物從初始狀態到達最終狀態」。不難看出,作者所講解的影視劇人物塑造的基本方法,是完全符合封閉式戲劇性結構方式規律的。
周涌先生特別告誡讀者:「記住,當你的人物被動地遭遇事件時,不要讓他光是做出反應,你應當設法使人物的反應成為一種主動的行為,並且讓他的行為成為以後事件的動因」。作者的這一觀點,恰是典型的戲劇性結構塑造人物的方式,在中國傳統的古典名劇中,其例證可謂俯拾皆是。假如套用作者在他的文章中所繪制的初始階段——A(劇情進展)——B(劇情跌宕)——C(劇情上升)——最終狀態(大結局)的這種戲劇結構樣式來簡單分析《白蛇傳》、《西廂記》等古代作品,就能清晰地看到,這些經典名作在塑造人物的方法上,與周涌先生講述的「基本方法」真是絲絲入扣。
以《白蛇傳》為例。許仙游西湖,與白娘子相逢於斷橋雨中(初始階段);兩人一見鍾情,墮入愛河(劇情進展);許仙發現白娘子是白蛇,而採取「主動的行為」去找法海(劇情跌宕);由於這一「行為」「成為以後事件的動因」,法海與白娘子鬥法,造成水漫金山(劇情上升);白娘子被鎮雷峰塔,小青搭救,許仙與白娘子團圓(結局)。
由此看來,周涌先生的講述雖然仍嫌粗糙,但依然作出了較為精當的總結。然而,他的文章畢竟只談及塑造人物的一個方面而並非全部;只著重於方法之一而並非所有方法;冠之於「基本方法」而不涉及另一種與之頡頏的「基本方法」,對於一些編導(特別是初學者)就有可能造成誤導。
在粗略談畢傳統的封閉式的戲劇性結構及與這種結構相對應的影視劇塑造人物方法之後,我們就應當對另一種結構及與這種結構相對應的塑造人物方法予以簡明闡述。這就是開放式的散文性結構和與此對應的人物塑造方法。
所謂散文性結構,是與戲劇性結構迥然不同的另一種影視結構形式。1986年版的《電影藝術辭典》對此作過詳盡說明:「它與文學中的散文樣式有相似的結構特徵:不太注意情節的完整性和因果關系,沒有明顯的開端、高潮和結局等結構要素,也沒有顯露完整的矛盾沖突線索。」「它或者側重表達含義,或者追求傳達哲理,文體靈活多變,取材自由,在近似散亂中蘊涵著真摯、深沉的情感,因而使這種獨特的敘述格局具有一種特殊的藝術魅力。」
還應當補充說明的是,散文式結構與戲劇性結構的最大區別之一,在於前者與後者相對立的非線性結構方法。
由此出發,周涌先生所繪制的初始階段至ABC再到結局的這種戲劇性線性結構圖,在散文式結構中即顯得格格不入,無法套用。作為開放型的散文性結構,它決不進行自我封閉,結構趨於松緩散漫,故事情節採取並列式進展,構成全片的每個片斷和組成部分均不為戲劇高潮而匯聚、積累、上升,而是各有主張,自行其道。它有意識地讓觀眾一邊欣賞,一邊評論,造成家庭式、茶座式的活躍氛圍,促使與鼓勵觀眾在獨立思考後轉入自我社會實踐。應當說,這種復眼式捕捉事物與對象的結構,整部作品無始無終、逼近現實的手法,更具有深刻的現代性,更富於當代人的審美情趣。如果說,具有首尾貫穿的矛盾沖突的行動,有完整的開端、糾葛、發展、高潮和結局的傳統性結構是布萊希特所說的「亞里士多德式戲劇」,那麼,開放型的散文化結構更貼近布氏本人所創造的敘事詩體戲劇手法。
與散文式結構相對應的影視劇塑造人物的基本方法,當然也就與戲劇式結構的塑造人物基本方法完全不同。它不是通過人物與事件的相互作用形成因果模式,而往往貌似鬆散和即興,以一個中心人物或一個靜態情境來取得全劇的統一。所以,它不以人物相互沖突和情節表面緊張取勝,也沒有人物關系發展的連續性。它往往隨著人物意識的流動來深入表現正面素質,以接近人物情思的遠近作為藝術內容的尺度。必須指出的是,這種塑造人物的方法雖然極為強調逼近現實生活,「但決不意味是自然主義,作品中的每一個片斷,依然是藝術家對社會生活信息提煉和加工的結晶。它們雖不是一致地導向一個激動人心的高潮,但卻以它的豐富內涵,構築了作品的典型形象」。這種塑造人物的方法,利於主題深化而饒有詩意,便於生活揭示而引發共鳴,亦即雷諾阿所說,是「一個主題的多次復奏」,薄「情節」(並非沒有情節)而厚「情境」(並非止於情境),在西方電影中已形成流派,大量運用並卓有成效,出現了一大批諸如《羅馬十一時》、《偷自行車的人》、《野草莓》、《公民凱恩》等等優秀影片。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的影視劇創作中成功地運用散文式結構塑造人物的佳作,同樣也不斷涌現,例如影片《黃土地》、《獵場扎撒》、《海灘》、《青春祭》,電視劇《新聞啟示錄》、《一個女記者的畫外音》、《希波克拉底誓言》和《尋找回來的世界》等等,都是在觀眾中頗有影響的作品。
為了與戲劇性結構塑造人物的方法作一個比較,我們不妨對已故著名女導演張暖忻所拍攝的電影《青春祭》略作分析。
《青春祭》是一部描寫知識青年在「文化大革命」中上山下鄉,在西南邊陲傣鄉插隊落戶的故事片。女主人公李純離開了父母,與同學們來到傣家山寨,住在小寨合作社社長家裡。假如按照戲劇性結構方法,李純與她的同學應當與周圍的鄉民形成悲歡離合的關系,從而推進劇情的發展。然而,在這部影片中,從李純紮根山寨開始,我們在影片中所看到的,是她觀看傣家姑娘傍晚游泳;她參加評工分會議;她接觸老啞巴和一百零四歲的奶奶;她到集市上買書;她與「大哥」純真的交往;她為傣族兒童上體育課;老奶奶「伢」的去世……最後的影片結局,也完全脫離了戲劇結構應有的「大高潮」形式,而只是李純獨自一人,在落日中穿行在茅草地上,以旁白講明,「多少年來,我常常夢見那個地方」。
影片《青春祭》的結構方式以及主要人物李純、伢、大哥、啞巴等等的描述,顯然是同周先生要求影視劇編導必須「記住」的創作規律背道而弛的。偶然,正因為《青春祭》的導演張暖忻敢於以散文式結構進行影片塑造人物的新嘗試,使這部影片帶有強烈的創新沖擊力,在國內外專家和觀眾中都獲得普遍的贊同與好評,成為新時期中國影片代表作之一。它「最突出的標志是對戲劇性的徹底消融」。「如果說《沙鷗》是把戲劇性從外部沖突轉向了內心,後來的《城南舊事》和《鄉音》是對戲劇沖突實施淡化,《青春祭》則完全擺脫了敘事、情節對於戲劇性的依存,第一次實現了整體的非戲劇電影的散文框架。」
以上的簡明闡述,我想可以得出這么一個結論:在周涌先生推薦的影視劇塑造人物的基本方法之外,還有另一種基本方法。但是,影視劇的結構歸類和人物塑造方法,從來就沒有固定劃一的法則。本文所提及的另一種方法,也僅著眼於與戲劇式結構相對立的散文式結構,並由此相關連的影視劇人物塑的不同方法。在編導者的實際創作中,不應當也不可能受到限制和約束。他們可以從影視劇作歷史沿革角度入手,也可以從劇作的時間及空間結構處理考慮,或者從敘事方式、視點結構的方面進入案頭工作。即使是本文論及的兩大類型,也只是大致劃分,沒有把小說式、詩式、報告文學式等等各種下屬或相關類型及其相互融合滲透詳加歸納辨析。
影視劇人物塑造的基本方法,是每一位編導者都應當學習和掌握的。但是,正如美國文藝理論家小巴斯費爾德所說:「不管存在於任何特定時代的編劇法則都可以被突破。」「沒有確保編劇成功的公式。」⑥在本文即將結束時,我想再引述一段克羅賽斯的論述:「編劇法則是鬆散的和易變的。它們經常被突破,被改變著,被改造得適合於手頭的材料。它們是如此的虛幻,它們彷彿是自相矛盾的,或者說,它們根本不存在。」這兩位外國佬的論述,當然也不需要為編導和讀者們必須「記住」不可。不過,他們的話說得那麼絕對,我想並非毫無道理吧。

❷ 電影八大表現手法是什麼

1、寫實主義手法

嚴格地、真實地、客觀地、不加任何修飾地再現現實世界。與表現傳統意義上的美或者理想化的形象相對立。

2、麥格芬手法

它表示某人或物並不存在,但它卻是故事發展的重要線索,是希區柯克最常用的一種電影表現手法。

3、交叉蒙太奇

交叉蒙太奇屬於蒙太奇的一種剪輯方法,是把同一時間,在不同空間發生的兩種動作交叉剪接,構成緊張的氣氛和強烈的節奏感,造成驚險的戲劇效果。作用是引起懸念,製造緊張氣氛,加強矛盾沖突的尖銳性。

4、平行蒙太奇

平行蒙太奇稱並列蒙太奇。兩條以上的情節線並行表現,分別敘述,最後統一在一個完整的情節結構中,或兩個以上的事件相互穿插表現,揭示一個統一的主題,或一個情節。

5、象徵手法

根據事物之間的某種聯系,藉助某人某物的具體形象,以表現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遠,含蓄深刻。

6、怪誕手法

指在電影劇作中對所描繪的人、事、物、景,運用種種古怪離奇、悖於常規、異常變形、極度誇張等刻畫方式。怪誕手法給人新奇、刺激的感受,能引起興趣和加深印象。

7、白描手法

白描原本是中國繪畫的一種技法,即用墨線勾描人物和各種景象特徵,突出其神韻,不著顏色或略施淡墨,以形象本身簡潔的特徵表露喚起讀者聯想,得以豐富形象。

8、細節描寫手法

細節描寫是對表現對象的細微部分進行細膩描寫,是作品形象描繪的最小單位,但對其只有意義性要求而無統一的量的規定性。電影劇作中的人物性格塑造、事件發展、典型環境、主題思想都是通過許多有機聯系的細節描寫來實現的。

❸ 電影有哪些表現手法

1、寫實主義手法

嚴格地、真實地、客觀地、不加任何修飾地再現現實世界。與表現傳統意義上的美或者理想化的形象相對立。風格平實,作者將自己的意圖隱藏於作品之中。電影拍攝上攝影機運用相對保守,長鏡頭是常用手法。

2、麥格芬手法

它表示某人或物並不存在,但它卻是故事發展的重要線索,是希區柯克最常用的一種電影表現手法。比如《房客》中的復仇者、《蝴蝶夢》中的麗貝卡、《迷魂記》中的瑪德琳。

3、交叉蒙太奇

交叉蒙太奇屬於蒙太奇的一種剪輯方法,是把同一時間,在不同空間發生的兩種動作交叉剪接,構成緊張的氣氛和強烈的節奏感,造成驚險的戲劇效果。作用是引起懸念,製造緊張氣氛,加強矛盾沖突的尖銳性。.

4、平行蒙太奇

平行蒙太奇稱並列蒙太奇。兩條以上的情節線並行表現,分別敘述,最後統一在一個完整的情節結構中,或兩個以上的事件相互穿插表現,揭示一個統一的主題,或一個情節。

5、象徵手法

根據事物之間的某種聯系,藉助某人某物的具體形象(象徵體),以表現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遠,含蓄深刻。恰當地運用象徵手法,可以將某些比較抽象的精神品質化為具體的可以感知的形象。

❹ 影片中人物分析怎麼

電影中的人物,是電影創作中的核心,也是作品的核心。反過來講,人物的塑造,是電影導演創作的重中之重。我們對文學的理解是「文學是人學」「風格即人」。同其它的藝術形式相比較,電影的創作也是緊緊地圍繞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展開的。
可以這樣認為:電影中的人物是敘事的核心,是矛盾沖突的核心,是影片造型的基礎。
對於電影的基本要求,我們希望是在一系列的場景中,事件中,動作中,對話中看到的不是一般的人(具體的演員),而是鮮活的、有性格的人物。
世界電影中的常規情況是,觀眾對於電影中的人物(其實是對演員)感興趣,對於電影中的故事感興趣,對於電影的主題感興趣,才會全方位的對電影給予關注。我們所理解的「人」,是自然的人,社會的人。電影中的「人物」,是電影敘事中、戲劇結構中的「符號」和「虛構」的人,是由演員(職業的、非職業的)扮演的銀幕形象。在我們的潛意識中,人物——演員,演員——角色,這兩者交替的認同。
我們在分析電影時,對人物的分析應該把握住如下問題:
1.分析N物在影片中擔當的角色:
我們理解的電影中的人物,往往是電影中演員扮演的「人物」十演員自身形象的綜合感覺。人物有時候是一個具體的概念,有的時候是一個抽象的概念。
電影中的人物是敘事的主體;是電影情節中的主要情節的發動者和承擔者;有的時候,電影中的一些人物對情節並沒有特別大的幫助,僅僅是一種「象徵」,是一種「符號」。
我們的心理意識和思想意識無法超越的是,我們很難將某一個「演員」的形象,從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中分離出來,往往是三種思維定式:
A: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員本身。
B:影片中的人物一$員十人物。
C:影片中的人物一一人物。
2.分析影片中人物的表現方式:
電影中的人物表現,不僅僅是影片的整體敘事及情節,也不在於其出現場影的多少,對白台詞的多少,鏡頭數量的多少,而在於具體表演、表現的方式。大體有如下四種方式:
1)人物外形表現:
影片中的人物的外形,是影片人物的重要的性格特徵和重要的視覺信息。
在影片的製作過程中,更為重視其服裝,發型,化裝的處理。例如:美國早期默片時代的經典人物卓別林,其外表很有特點,在電影中的視覺外形形象極為鮮明。影片中的人物外形不但要符合影片的敘事,還要有鮮明的特徵。
2)人物景別表現:
某一個人物在電影的表現中,有時更多的是用某一種特定的鏡頭景別處理。其目的是想充分地利用鏡頭的景別,著得對人物進行心理、情緒、表現的描寫,即使是某一個人物用
多種景別處理畫面,或者是眾多的人物分別用不同的景別加以表現,也是要對人物進行性格和心理的刻畫。
例如:《我的父親母親》中,「母親」年輕時的敘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採用近景、特寫和全景、遠景的交替應用,「母親」年老時的敘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採用全景的鏡頭來完成,影片的總體風格基本是這樣一種規律的處理。
3)人物形體表現:
電影敘事和場景中人物的形體方式處理,大多數是經過導演和演員精心設計的。因為,人物的形體處理的方式和狀態,不光是為了敘事,為了場景,更多的是為了人物形象的塑造,甚至是為推動影片的情節。
例如:影片《我的父親母親》中,彩色回憶時空段落中,年輕的「母親」,人物的形體永遠是處在運動之中,處在站立和跑動之中;而黑白現實時空段落中,年老的「母親」,則恰恰是相反的處理,大部分形體表現處理成為靜止的形態和坐姿狀態。
4)人物位置表現:
影片攝影畫面構圖中的人物位置,無論是在影片風格,畫面效果人物塑造上都有其特殊的意義。在具體畫面處理的方式上,有的人物在畫面上是居中處理;有的人物在畫面上是居邊處理;有的人物位置乾脆是不規則的卡頭卡腳處理。
例如:影片《黃土地》的人物位置的整體風格是居中處理。影片《一個和八個》的人物位置的整體風格是居邊處理。這兩種不同的處理方式,使得影片畫面構圖中的人物位置有一種鮮明的造型效果。其實,這都是一種影片敘事、手段、風格的外延。
從影片的宏觀上分析人物的表現方式,在影片的創作過程中,一定是導演十分重視的技巧與元素。通過這種細致和量化的分析,我們可以進一步了解影片的風格、畫面、效果、技巧、結構和導演方法。
3.分析N物動作的表現技巧:
影片中決定人物動作的重要因素是環境、事件和規定要求。作為導演,對於人物動作的簡單表現和復雜表現,在影片的敘事風格上會產生不同結果。那麼,核心的問題就是導演採用什麼樣的鏡頭技巧來反映和表現這些人物的動作。這時敘事中的人物動作成為了內容,鏡頭處理表現技巧成為了形式。
我們在分析影片的人物動作時,討論人物動作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動作方式,僅僅是我們分析人物的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同時我們要分析影片的鏡頭中和段落中採用什麼樣的具體鏡頭技巧(方法),來表現此時此地的人物動作。
導演在實際創作和拍攝處理上,可以是用不同的鏡頭技現(方法),拍攝和表達不同的人物動作,也可以是用相對固定(一樣)的鏡頭技巧(方法),表達同一的動作和不同的動作。如果是採用後者的處理方式,就會產生影片人物動作鏡頭技巧(方法)處理上的特殊風格。
例如:導演陳凱歌拍攝的影片《黃土地》,大量地採用靜止(靜態)的鏡頭完成畫面的表達,採用極為有限的搖鏡頭表現部分的人物動作和運動,表現場景的空間;導演徐克拍攝的影片《新龍門客棧》大多數是採用誇張、變形的鏡頭畫面形式表現各種人物的近景和動作;導演吳宇森拍攝的大部分分影片,大量地在敘事鏡頭和動作鏡頭中採用高速攝影(慢動作)的鏡頭技巧,來表達影片中人物的動作的異化,具有一種人物形象塑造的浪漫、飄逸與超然感覺,有一種影片「暴力」美學的特徵。
4.分析場景中、鏡頭中人物的光線形式:
按電影的常規分析,場景中、鏡頭中人物的光線的形式應該有其相對的設計性、獨立性、形象性、鮮明性。
人物光線的形式,除了受到場景、空間、環境、光源的位置、方向、性質的影響外,還要受到影片的主題、內容、風格、樣式、敘事、情節和導演處理的制約。
有的時候,為了達到人物形象的塑造,賦予影片中某一個人物以一種特定的光線形式。只要這個人物一出現,這種專門設計的光線的效果就存在。
例如:導演張藝謀的影片《大紅燈籠高高掛》中,陳老爺這個人物的光線形式,就是具有相當程度的規定性,完全是逆光、剪影、半剪影的處理。使人物的形象刻畫十分鮮明,增加了人物的神秘感,在影片的敘事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的時候,為了達到影片敘事情節的表達,在影片中賦予某一個人物以一種特定的光線效果,這個人物走到哪裡,這種光線效果就帶到哪裡。美國影片《現代啟示錄》中,威拉上尉歷盡艱難,深人到叢林中去尋找庫茨上校,在影片的結尾的場景中,叢林中庫茨上校的居住地的光線效果,則完全是主觀化的處理,人物只有逆光的處理,很神秘,很形式。
有的時候,攝影光線的處理完全是為了影片全片的風格,使某個或者某幾個人物,採用一種特定的光線效果形式。
例如:導演關錦鵬拍攝的影片《阮玲玉》中,現代時空(演員扮演的段落)的人物處理,假定性的人物送光、輪廓光十分鮮明,很有現代感和唯美性,超越了早期資料影片的審美氛圍,在光線的形式上,形成了兩個不同時空的交替。

❺ 《長安十二時辰》的電影化性格刻畫技巧體現在哪些方面

雖創作靈感萌發於《刺客信條》,但《長安十二時辰》的人物形象塑造並未沿用美片英雄男主角奮而解救蒼生式的套路,相反,它始終以歷史眼光考量劇中人物的言行所體現的合乎情理與現實邏輯的深層次人性。那麼《長安十二時辰》的電影化性格刻畫技巧體現在哪些方面?

❻ 影視表演:怎麼在劇本中塑造人物性格

淺談電影劇本中類型人物性格塑造
1 引言
戲劇理論家和教育家貝克在《戲劇技巧》中說,劇作中的人物可劃分為三種類型:一種是概念化人物,即作者立場的傳聲筒;第二種便是類型化人物,「他們」擁有某些突出的特徵或一組密切相關的特徵;第三種為圓整人物(Round character),圓整型人物通常具有性格的多側面和復雜性。本研究將對電影劇本《親密無間》中的類型人物的性格塑造進行探討。
2 人物性格的特點
通常一部電影的視覺沖擊力能為一部影片帶來商業票房,而只有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的獨特貢獻才能為影片帶來藝術品位方面的成就。將劇中人物作類型化處理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生活中的現實性格通常都是模糊而復雜的,我們通過劇本《親密無間》探索類型化人物世界的性格特點,對劇本中的任務按功能和個性分為:叛逆人物、慾望人物及異化人物。
2.1 復雜性
劇本中朱樺有意識的與他的孿生弟弟針鋒相對,「就喜歡跟他(白狄)唱反調,證明自己比他強,因為在他眼裡,白狄總是能得到一切,而他什麼都沒有,他嫉妒他,從少時一直持續到現在。但這既幼稚又毫無根據,沒有人是完美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麻煩,只是成功者著眼於尋找解決的辦法,而失敗者卻怨天尤人,緊盯別人的光芒。雖然不想承認,可朱樺屬於後者,他口口聲聲地說他愛母親,卻把造成自己不幸的責任全推到她身上,盡管明白她當時完全是迫不得已,而且白狄和他如此相像,她根本不是有意丟下朱樺的。」這一段畫外音交代出朱樺這個「叛逆」人物性格特點的根源性,他的無理取鬧、口無遮攔都有著這個人物的兒時背景,透過表象看到本質,這是塑造「叛逆型」人物常用的手段。
2.2 獨特性
白狄在劇中被塑造成一個「冷麵鬼」,既往是個心狠手辣,沒有心的嗜血殺手。一個陰郁的殺手卻對身邊單純的如白紙一樣干凈的同時藍彬產生了異樣的情愫;而處處與他作對的孿生兄弟朱樺問他「你恨我嗎?」白狄說「我從來就沒恨過你,是你在恨我」。冷麵殺手面對親情時也也流露出溫暖的一面,他依舊認為血緣是最深刻的羈絆,出生就註定了,一輩子都改變不了。我對白狄這個人物性
格做了雙重性處理,以內向化的藝術視角,將社會批判和心理分析相結合,突觸表現非理性心理,使人物性格內涵更加豐富,風格更趨鮮明。
2.3 變化性
運用內心獨白、心理分析、自我解剖等手法展示劇中人的內心世界、靈魂軌跡、心理矛盾和內心沖突。我們從情感角度分析它們是如何體現人物性格特徵及其劇情變化的。Martin認為情感可以是性質(quality),過程(process),也可以使評論(comment)。劇中每個人物性格都不是一層不變的,順著情感這條線索我們可以看到主人翁性格的多面性也就是變化性,比如說叛逆人物——朱樺,因嫉妒孿生兄弟的光芒而與他針鋒相對,在得知白狄其實一直都沒有在恨他,在白狄內心一直把他當做親人,叛逆人物性格特點開始發生變化了,同時也推動者劇情進一步的發展。
阿鍥爾曾經說過:「有人不滿意一個人物從頭至尾總是抱著同一的態度,這種人物其實並不能算是人,只是兩三個特徵的化身,這些特徵在出場十分鍾內疚已表現無遺,以後便只是不斷的重復再現,正像一個循環小數似的。該劇本中我認為也有被塑造的過於單一缺乏變化的角色,比如藍彬,這是個跟劇中其他人物相比而下顯得簡單、幽默而善良的普通上班族,便是缺少了人物性格變化的塑造。他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關於他周圍的陰謀一無所知,自以為是繼續過著他的貌似平和的生活。而當所有真相都解開在他面前時他依舊保持慣有的性格特點,我認為這個人物的塑造是不完整的地方。
3.1 情節塑造法
情節就是一個特定的性格在一個特定情境中的心理反應和外部行動。是作者對生活觀察、概括、提煉和加工後的支架,用以進一步塑造人物和體現主題,它在劇作中依賴故事而具體化。劇情圍繞著藍彬背後身世、遺產、謀殺、愛情等相關主題劇中陸莉、藍彬、白狄、朱樺等各種人物的查差異和斗爭構成全劇的矛盾沖突,從而交代人物性格特點和行為線索。劇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通過沖突和行為而體現,只有在全劇沖突的框架中去研究人物與人物之間的斗爭,研究他們的區別和聯系,才能把握人物各自的思想性格特徵。劇中陸莉這個聰明的女主人公對自己和被自己拋棄的前老公都有一種無理由的掌控,而劇情一步一步的前進,真想一個個揭開的時候,才發現遠遠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以為那個曾經對自己無
比深愛的男人,可以隨時輕而易舉地回到他身邊並將他虜獲,事實並非如此,聰明反被聰明誤,機關算盡,最後一無所有。不斷的情節交代使陸莉這個人物性格特點更加豐富而獨特。
3.2 特徵塑造法
要塑造出具有獨特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徵的人物形象要善於從貌似相同的人和時間中抓住這一人物透過細節表現出來的特徵,藉助這些特徵把握人物精神上的內在特質,運用想像和虛構,創造出強化及突觸這些特徵的表現形式。而不是別出心裁地給任務加上一些怪異的癖好、離奇的言行,如本劇中對陸莉的塑造,「扎著兩個高高地羊角辮,頭發染成櫻桃色。一張粉撲撲的圓臉,化視覺系的濃妝,盡管蹬著一雙高跟絆帶鞋,身材仍然顯得嬌小。(裝出可愛的嗓音對以奇怪的姿勢躺在地上的屍體說):對我的服務還滿意嗎,田納先生?」;「服務員把嘴湊到領班耳際:陸莉是藍彬的前妻,雖然和他年紀相當,但總打扮得像個十五六歲的孩子」等,這樣用脫離實際的獵奇來代替人物的個性,搜羅離奇古怪的言行習慣,從外部貼到某個人物身上顯然是不可取的。特徵性塑造法應該努力使人物形象具有精神上的獨立性、自主性以及獨特性。
3.3 語言動作塑造法
人物性格在語言上的表現和在行動上的表現同等重要,「唇槍舌劍、「伶牙俐齒」、「人言可畏」,說話人物的性格語言便能艷如其人,呼之欲出,不單能通過語言折射出人物的身份、文化素養、生活經歷、社會地位,讀者也能通過語言的外延去引申思考社會背景。電影劇本不同於小說、散文等其他文學形式,它用文字塑造形象,描寫場景,反映生活,並最終為電影拍攝提供藍本,是一切影片拍攝的基礎。它既屬於文學范疇,又受到電影特性的制約。是文學特性與電影特性辯證統一的產物。電影劇本必須結合電影藝術的特性,用電影思維方式來創作劇本。電影劇本的特性,首先表現在它應該具備鮮明的動作性和畫面感。
在《親密無間》劇本中對藍彬的語言塑造很成功,如「藍彬:因為你是個機器人,只需要定期上點機油,充點電,就能照常工作。你的製造者十分失敗,甚至忘了給你分配容儲存情感和幽默感的硬碟空間。我為你感到惋惜。他聳聳肩膀:回頭見。」;「藍彬受不了的翻了翻白眼:我在你眼裡是什麼,老幼孕殘病?拜託,要是你是我手下的實習服務生,跟我說這種肉麻話我早把你耳朵揪下來了。」等
這些生動幽默的語言塑造了藍彬這個可愛而又單純的性格特點。讀者在閱讀劇本時,應能「看見」或聯想出未來影片中一幅幅運動的畫面,「聽到」這些畫面中的聲音;其次,它應顯示出未來影片中的蒙太奇結構以及豐富的潛台詞。正是這種動作性、畫面感和蒙太奇結構使電影文學區別於其他文學形式,給予讀者特殊的審美享受並成為銀幕形象的基礎。電影劇本的每個人物動作與每段場景,都要求畫面化。這是電影藝術的審美特點決定了的,也就反過來要求劇本的文字寫作,達到畫面化或畫面感為好。
3.4 場景塑造法
在一部電影劇本的創作中,劇情、角色、場景是最基本的要素,他們互相影響、互相制約、密不可分,共同服務於科幻藝術創作。一般情況下,角色是主體,劇情是主線,場景設計服務於角色與劇情,場景可以給角色和劇情發展提供舞台,並闡明劇情發生、發展所處的時間與空間背景,表現特定的時空背景對整個故事發生的影響。
每一場戲、每一個段落、每一個情節點和故事點都必須構建,打好基礎,然後再合適的時機來完成它。古德曼認為場景間的「晚進早出」。意思是在很多場景里(根據情節的目的)最好能在最後一個可能的時機再切換。
在《親密無間》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很精彩的場景切換,如那場朱樺試圖謀殺藍彬的場景——「朱樺喬裝的白狄的眼神比起平時的冷淡更添了幾分陰郁和強烈的殺意,她另一隻空閑的手伸進大衣的內口袋裡,掏出了一柄亮光一閃的匕首。藍彬掙扎得更加劇烈。朱樺朝他心臟的位置舉起武器—」,帶著緊張感和懸念離開,場景切換到律師辦公室,「辦公室里靜得像口棺材。陽光透過百葉窗,投下一條條被打斷的陰影。寬大的書桌後,一個五十歲上下的男人坐在旋椅里,專心的翻閱著一本文件,黑框眼鏡後的眉頭緊鎖著。陸莉越過桌子坐在他對面,雙手撐在身體兩側的椅子邊上,蹬高跟鞋的雙腳在地上蹭來蹭去。回頭看到藍彬,她露出一個欣喜的笑容,"你來了,親愛的,我真高興!"她旁若無人的摟住他的脖子,在他的唇上輕啄了一下。」緊接著場景再次切換回來「砰!子彈打在金屬上清脆的聲音。刀子被震飛出去,不偏不倚的插在藍彬腦袋上方。鏡子里出現了一個洛莉塔打扮的陸莉。陸莉咀嚼著口香糖:我還以為你退休了,蒼狼白狄。陸莉把槍口對准朱樺:放開他。」這樣的場景切換正符合「晚進早出」的原則,這能
產生良好的閱讀感受,也能推動故事前進。

4 結語
類型人物的特徵如此鮮明,以至於不善於觀察的人也能從他周圍的人們中看出這些特徵。貝克認為,類型的性格化石依靠一種虛假為前提的,也就是說每一個人都可以用某些突出的特點,或者一組密切相聯系的性格特點來加以充分表現的。類型人物在今天還大大地存在的原因如下:①人物性格特徵有限並且鮮明,這樣就易於觀眾領會和把握。②這樣的人物容易創造,更容易編寫。③鬧劇和情節劇看重的是情節的戲劇性,這樣的劇本哪怕它缺乏人物的個性化,觀眾仍然對同樣的故事百看不厭。通過對劇本《親密無間》類型人物的性格特點及其塑造方法的研究對影視劇本的創作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

❼ 電影的表現手法你知道幾個

電影景物描寫



劇作中對人物生活環境的風景和各種物象的描寫。表現人物活動的時間狀態和空間特色,是創造典型環境的重要條件,是銀幕造型的一個重要方面。景物描寫,可用於轉換時空。通過描寫人物對景物的感受和反映,可以借景抒情,表現和點染人物的思想性格和情緒色彩,有助於形成影片的風格特色。



電影細節描寫



細節描寫是對表現對象的細微部分進行細膩描寫,是作品形象描繪的最小單位,但對其只有意義性要求而無統一的量的規定性。電影劇作中的人物性格塑造、事件發展、典型環境、主題思想都是通過許多有機聯系的細節描寫來實現的。



電影白描方法



白描原本是中國繪畫的一種技法,即用墨線勾描人物和各種景象特徵,突出其神韻,不著顏色或略施淡墨,以形象本身簡潔的特徵表露喚起讀者聯想,得以豐富形象。



電影寫實手法



電影劇作中追求逼真地、如實地描繪客觀現實的方法。客觀現實世界是多維的、縱深的、動態的,包括歷史和現實的各種人物、社會環境、自然風貌等。寫實手法要求對重大的歷史事件、各類人物和社會生活風貌的描繪不加人為雕砌,要求環境和細節表現逼真、精細描繪。寫實手法有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的區別。



電影怪誕手法



指在電影劇作中對所描繪的人、事、物、景,運用種種古怪離奇、悖於常規、異常變形、極度誇張等刻畫方式。怪誕手法給人新奇、刺激的感受,能引起興趣和加深印象,但描寫怪誕本身不是目的,目的在於通過怪誕揭示人物心理活動,反映和揭露社會生活的不同層面和實質,表現或深化主題等。



關於電影的表現手法的內容,青藤小編就和您分享到這里了。如果您對影視後期有濃厚的興趣,希望這篇文章可以為您提供幫助。如果您還想了解更多關於攝像技巧、後期剪輯的方法及素材等內容,可以點擊本站的其他文章進行學習。


以上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關於電影的表現手法你知道幾個?的相關內容,更多信息可以關注環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貨

❽ 電影表現手法

1、寫實主義手法

嚴格地、真實地、客觀地、不加任何修飾地再現現實世界。與表現傳統意義上的美或者理想化的形象相對立。風格平實,作者將自己的意圖隱藏於作品之中。電影拍攝上攝影機運用相對保守,長鏡頭是常用手法。

2、麥格芬手法

它表示某人或物並不存在,但它卻是故事發展的重要線索,是希區柯克最常用的一種電影表現手法。比如《房客》中的復仇者、《蝴蝶夢》中的麗貝卡、《迷魂記》中的瑪德琳。

3、交叉蒙太奇

交叉蒙太奇屬於蒙太奇的一種剪輯方法,是把同一時間,在不同空間發生的兩種動作交叉剪接,構成緊張的氣氛和強烈的節奏感,造成驚險的戲劇效果。作用是引起懸念,製造緊張氣氛,加強矛盾沖突的尖銳性。.

(8)電影怎麼表現人物性格擴展閱讀:

不同時空的例子

格里菲斯的《黨同伐異》把四個不同世紀,不同區域發生的事,放在一部影片中分別敘述,中間用一個母親搖籃的鏡頭連接,表明一個共同的主題,任何時代都有排斥異已的事情。

影片《沉默的人》的尾部,有四條線同時在不同地區展開:劇場正在演出,克格勃追蹤,男主角跑,男主角的前妻設法援救他,四條線索齊頭並進,共同說明追撲男主角這一情節。

同時同地的例子很多,影片《三十九級台階》敵人在一座大鍾內放了一顆定時炸彈,差一分鍾就要爆炸。必須設法使大鍾的秒針停下來才能除出炸彈,在這緊急時刻,義大利籍的地質學家機智地跳上大鍾,用身體控制住秒針的走動。

與此同時,警察包圍了鍾樓內的敵人,鍾樓下面還有不少圍觀的群眾,這三組鏡頭圍繞著排除定時炸彈這一情節在同時同地穿插進行,把情緒推向高潮。

如影片《南征北戰》中,導演用平行蒙太奇表現敵我雙方搶占摩天嶺的場面,造成了緊張的節奏扣人心弦。

❾ 影評中人物形象怎麼分析

電影中的人物表現,不僅僅是影片的整體敘事及情節,也不在於其出現場影的多少,對白台詞的多少,鏡頭數量的多少,而在於具體表演、表現的方式。大體有如下三種方式:


(3)人物位置表現:

影片攝影畫面構圖中的人物位置,無論是在影片風格,畫面效果人物塑造上都有其特殊的意義。在具體畫面處理的方式上,有的人物在畫面上是居中處理;有的人物在畫面上是居邊處理;有的人物位置乾脆是不規則的卡頭卡腳處理。

❿ 影評中人物形象怎麼分析

電影中的人物表現,不僅僅是影片的整體敘事及情節,也不在於其出現場影的多少,對白台詞的多少,鏡頭數量的多少,而在於具體表演、表現的方式。大體有如下三種方式:
1)人物外形表現:片中的回人物的外形,是影片人物的重要的性格特徵和重要的視覺信息。影片的製作過程中,更為重視其服裝,發型,化裝的處理。例如:美國早期默片時代的經典人物卓別林,其外表很有特點,在電影中的視覺外形形象極為鮮明。影片中的人物外形不但要符合影片的敘事,還要有鮮明的特徵。
(2)分析人物在影片中擔當的角色:我們理解的電影中的人物,往往是電答影中演員扮演的「人物」十演員自身形象的綜合感覺。人物有時候是一個具體的概念,有的時候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影片中的人物是敘事的主體;是電影情節中的主要情節的發動者和承擔者;有的時候,電影中的一些人物對情節並沒有特別大的幫助,僅僅是一種「象徵」,是一種「符號」。
(3)人物位置表現:
影片攝影畫面構圖中的人物位置,無論是在影片風格,畫面效果人物塑造上都有其特殊的意義。在具體畫面處理的方式上,有的人物在畫面上是居中處理;有的人物在畫面上是居邊處理;有的人物位置乾脆是不規則的卡頭卡腳處理。

閱讀全文

與電影怎麼表現人物性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長著犄角的怪獸叫富貴是什麼電影 瀏覽:87
陌陌聊天室ktv怎麼播放電影 瀏覽:230
哪裡有好看的絲襪電影 瀏覽:797
韓國有哪些電影電視劇大獎 瀏覽:532
電影院看電影和在家看手機有什麼區別 瀏覽:632
香港好看的老電影推薦幾部 瀏覽:317
千影怎麼下載電影 瀏覽:196
國內悲劇愛情電影有哪些 瀏覽:995
電影不朽免費看 瀏覽:269
馬永貞電影免費看 瀏覽:486
在線免費看電影漢尼拔 瀏覽:639
梁朝偉現在怎麼不拍電影了 瀏覽:331
電影雛妓講的什麼 瀏覽:822
私人電影看什麼恐怖片 瀏覽:284
如何看咒怨的電影 瀏覽:639
我要你的愛電影還叫什麼名字 瀏覽:720
二戰蘇聯搞笑電影有哪些 瀏覽:827
血戀電影好看 瀏覽:995
壓縮的電影怎麼把字幕導進去 瀏覽:951
踹電影院屏幕小孩賠了多少 瀏覽: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