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豆瓣評分是怎麼計算出來的
這應該是加權算出來的,是一種很常見的統計方法。
公式:總分=分a*分a佔百分比+分b*分b佔百分比+分c*分c佔百分比+…
如:100個人打了分,35個人(35%)打2分,65個人(65%)打4分,總分=2*35%+4*65%=3.3分,小數點就是這么出來的。
② 電影怎麼評分
這個一般都是專業的影評人從故事情節、拍攝效果、畫面、演員演出效果、特效等等多方面來評分的。
③ 豆瓣電影評分是怎麼來的,可信度有多少呢
豆瓣評分機制是根據用戶打星來決定的,比方說一部電影有42萬用戶打分。電腦程序把這42萬個一到五星換算成零到十分,加起來除以42萬,就得到了豆瓣評分。
豆瓣評分通常是電腦自動控制,沒有人為干預。但如果出現惡意刷分現象,也會有工作人員進行人工操作,從而保證豆瓣評分的客觀性。
豆瓣是中國最大的民間電影和電視劇評判網站之一,豆瓣在國內的影響力非常大,很多民眾以豆瓣評分高低來衡量是否願意看這部電影或電視劇,有時甚至可以影響一部電影或電視劇的票房率和播放率。
豆瓣評分匯集了中國和全世界熱愛影評的網友,其中不乏有專業影評人士或影視公司,豆瓣評分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影視作品在大眾心目中的關注度,甚至影響評獎。中國的某些人氣類獎項,例如中國電視金鷹獎,大眾電影百花獎等,有時也會根據豆瓣評分來考慮評獎。(並非唯一標准)
④ 對於影視劇的豆瓣評分你是怎麼看的
我從來都是先看電影,之後再去看影評。
通過我長期看豆瓣評分,我發現以下一個特點:
新上市的國產電影,評分往往不靠譜。
因為新上市的電影,往往發行方會雇很多水軍來炒作票房的,豆瓣無疑是國內最大的目標之一。所以,我看很多國產片剛上市的時候,這時的豆瓣的評分根本不能看,各種極力吹捧,然後套路你去電影院,觀後就會感覺身體被掏空。之後豆瓣上的評分很快就開始下降,經常會在一周內,從8分降到4分。這應該是水軍刷出來的。但電影上映一段時間後,這個分數就比較靠譜了。
這就是我的經驗,你們怎麼看。
我認為某瓣評分對影視劇有一定影響,但並非絕對影響。
某瓣評分:最大爭議在於,大家懷疑由於評分機制不合理、受到水軍影響等原因,豆瓣評分很容易高估或者低估了一部電影,不能真正反映群眾的觀影評價。
那我講一個事吧,我在某天無意間刷視頻的時候,看到了一個視頻。是關於王晶導演的一個采訪,主持人讓王晶導演評論下電影市場,他就說,現在的電影只要是找小鮮肉的電影基本很差,因為大部分片酬給了所謂的明星,導致電影成本上升,後果是電影做出來的效果就很差。
1.那麼為什麼一般影視劇都會邀請小鮮肉哪?
2.大家為什麼會質疑某瓣?
你可以自由發表有關書籍、電影、音樂的評論。可以搜索別人的推薦,所有的內容、分類、篩選、排序都由用戶產生和決定,甚至在某瓣主頁出現的內容上也取決於你的選擇。 這些官方的解釋,大家也知道某瓣是什麼樣的一個網站了吧。那麼我們繼續,我們都知道蘋果手機很好,但是你不能保證你的用戶就一定好啊,同理也可以推出豆瓣評分很好,但是你不能決定用戶就一定很好是不是?有些人又會說,某瓣的用戶都是大學生什麼什麼的,但你也要清楚用戶人太多,管理又是一個問題,自身而言,豆瓣封掉太多水軍,那麼公司少了收入,這樣不好吧。那總結一點吧,某瓣數據有一定作用,但不保證絕對。
最後在總結下,一個好的影視劇有很多方面要看,導演,宣傳,演員,劇本等等。(某瓣大家應該懂什麼意思)
豆瓣的創立原就是為了提供關於書籍、電影、音樂等作品的信息,而且一切的評論都由用戶自發自主的發出,反映了大眾對這些書影音的真實看法。相對來說豆瓣的評分還是具有較高的可靠性,值得參考的。
近年來,豆瓣因為個別影響力較大的小組而被逐漸妖魔化,有人提出豆瓣的影視評分是靠水軍刷上去的,質疑豆瓣的評分機制。但是綜合來說豆瓣依然是國內較為權威,具有參考性的書影音評價平台之一。
當然,豆瓣的評分也存在一些「潛規則」,豆瓣的用戶都偏愛一些冷門的、小眾的文藝電影,對於這類電影的評分基本偏高。而對於大火的一些電影卻相對嚴格,對於這類電影的評分基本偏低。無論是偏高或偏低差不多都是在基準線上的,到底電影怎麼樣還是要看觀眾自己對電影的感受。
相對來說,比較權威,但也有黑色地帶,一部影片的好壞,要自己親身看過才知道,別人雲亦雲
我一般不看豆瓣評分,劇情喜好因人而異,類型決定觀眾,比如我不愛看愛情片不代表愛情片不好看。
豆瓣那叫小清新的集散地兒,除了美劇和英劇還算上得了他們法眼以外,大路貨啥的都沒意思了。再說批判能出位。何樂而不為呢。
對於影視劇的豆瓣分,個人的觀點如下:
在豆瓣上看電影的評分,就像問別人一個人長得好不好看:評分高的人五官肯定標志,但你也可能不喜歡;評分不高甚至有點低的,也會有亮點所在,可能恰巧你就喜歡那個亮點。
比如2019年初的《知否》、年中的《親愛的,熱愛的》、《小歡喜》、《長安十二時辰》,年末的《鶴唳華亭》、《慶余年》,引起較高熱度的國產劇還挺不少的,但是豆瓣評分到9分的,卻沒有。
又比如你剛剛看完一部電影,覺得回味無窮,相當精彩,滿分五顆星忍不住想給六顆,結果跑到豆瓣一看,且不說只有六點幾分,那些千字長評更是把電影貶得一無是處。這時候你開始懷疑自己了:這個演員好像真的演技一般、電影表達的意思好像是少了點兒、我還不夠高端,總是很容易就覺得這個或是那個電影都還不錯,以後評分還得吝嗇一點兒……甚至你會把剛剛給的五星好評悄悄換成三顆星,還自己告訴自己,除了豆瓣top250,哪來那麼多五星電影,以後給分得嚴厲點兒!
又可能你看到豆瓣有個評分特別高的電影,你慕名而至,卻失望而歸,發現並沒有那麼好看,自己並沒能跟電影產生共鳴。你看了看那些「影評家」的長評,發現他們對影片的分析已經上升到了拍攝手法的角度,對劇本的欣賞已經上升到了藝術鑒賞的級別,甚至演員在哪個片段連續皺了幾次眉頭,都被拿出來誇獎一番,說是到了非拿影帝不可的境界。這時候你才「恍然大悟」,不是電影不好,而是我還沒有達到影評家這種職業水平,我看電影看個樂呵,人家看電影可是拿著筆拿著紙,邊看邊分析啊!
因此豆瓣評分作為一個參考,雖然有它的價值,可不要讓它左右了你對電影的主觀思考和觀影之後自己的見解。也許你對一部電影產生的共鳴和你自身獨有的生活閱歷有關,那麼那些自以為是的「影評家」的千字長評大可不必在意。
而且永遠不用去在意到底有沒有看懂一部電影,因為電影本身並不是讓觀眾去懂它,也並非所有的導演都想過去拍一部讓所有人都能懂的電影。
只有自己喜歡的才是最好的,要明白你看的是電影,不是在做閱讀理解。
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豆瓣評分現在越來越成為粉絲控評的一個地方,我越覺得影片要自己去看才能自己評判是不是好看。無論是甜寵還是燒腦的電影,我相信總會有一個點是戳中觀眾的心。我不想成為人雲亦雲的一員,所以每次我去電影院的時候,絕對不去看豆瓣評分。前期看評分,你就會有一個先入為主的想法,看的時候就可能很片面的感知到影片表面的東西。經常思考思考,大腦才不會生銹吧
你好,這個問題有點意思。
每部影視作品出來後就會受到議論,有的喜歡,有的不喜歡。每個評分平台的分值,只能說明它在這個平台的受眾眼裡是否優秀。
豆瓣評分只是豆瓣的受眾評出來的,不能代表全部人,因為並不是所有的觀影者都會去豆瓣做評分,只能說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再加上還有水軍的參與這個評分就很容易出現高估和低估的情況。
其實視頻網站也都自己有評分機制,你會發現同一個作品在不同的平台分值是有些許差距的,比如愛奇藝和騰訊視頻自己優酷和豆瓣做比較。
舉個例子:《師父》這部電影在豆瓣和優酷上的評分雖然都是8分以上的高分,但是差距接近一個檔次。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平台的受眾有一定的區別。
所以,豆瓣評分可以大致看出一部分觀影者對這個作品的看法,但不能代表全部,是好是壞還需要自己去判斷。謝謝
剛好我最近在整理我看過的電影,發表自己的一些觀點。
5分以下並不是全不能看,《長城》就是最好的例子,以前沒有看《長城》時,只是在豆瓣看了一些點評啥的,以為真的像豆瓣上面說的一樣是『傳奇爛片』,大概在上個月,我把《長城》看完了。
說好的『傳奇爛片』呢?,說好的『張藝謀已死』呢?為什麼我覺得還挺好看的?——不行,我是一個高質量豆瓣用戶,不能被這種電影帶偏........
最後還是打了五星,不是說這部電影值五星,我這五星是為黑電影打的,真心覺得不值,類似的還有被黑死的《擺渡人》。這兩部電影,我摸著良心這兩部電影上5分絕對沒有問題。但好像是輿論搞臭了這兩部電影,類似的電影還有一些,就不一一說了。
關於豆瓣高分電影和低分電影區別就是,這部電影有沒有解讀性。豆瓣人有個毛病,就是喜歡解讀電影,就算本來毫無意義的電影都給你說的出大道理,當然也有可能是觀點不同。
高分電影中有沒有過譽電影? 有!當然有,而且不少。最最最最水的,我認為是《大話西遊》系列和《瘋狂動物城》都排進了前20。《大話西遊》兩部,靠的是情懷打動人,然後你就不知不覺被帶偏打高分了。而《瘋狂動物城》靠啥,能得9.2分?cp兔子和狐狸?萌萌的樹懶?我真不明白。
不得不說豆瓣用戶素質降低了不少,噴子隨處可見,讓人懷疑豆瓣真的還可信嗎?還有豆瓣評分大部分都是被媒體牽著跑的,上面我舉例的就是最好的證明。讓我感覺豆瓣評分都不是真正按自己的想法去評的,比如你看了電影,心裡想著要打五星或四星,但看到評分只有45分,你會怎麼想?折個中吧!打三星,不要不承認,我以前也是這樣打分的。IMDB對豆瓣評分也有影響,尤其是前250。
都說豆瓣崇洋媚外,的卻是的,有那麼一點,當是仔細想想也理所當然,《自殺小隊》我認為比較差,但在豆瓣上也有5分以上,為什麼?——因為他們有最好的特效,最好的化妝,還有一群演技不差的演員,哪怕是劇情在差,有特效看,有美女看,也不至於打太低。但反觀中國電影,要啥沒啥,還不以為然,醒醒吧!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中國評分較高的電影,一般都是劇情片,或者是藝術性很高的電影,沒有大製作,為什麼?——因為有些人知道,中國能拼的就是文化,劇本,藝術。特效跟國外比真的不止差一星半點。為什麼說豆瓣喜歡國外電影,因為中國爛片是真的爛,國外爛片至少有特效過眼癮。
寫了這么多,思緒也挺亂的!大部分都是我自己個人的見解,不喜勿噴。感覺大家能耐心看完,有什麼問題可以評論出來。
⑤ 一般而言,一部電影是如何評分的。
IMDB網站上公布的TOP250評分標准:
imdb
top
250用的是貝葉斯統計的演算法得出的加權分(Weighted
Rank-WR),公式如下:
weighted
rank
(WR)
=
(v
÷
(v+m))
×
R
+
(m
÷
(v+m))
×
C
其中:
R
=
average
for
the
movie
(mean)
=
(Rating)
(是用普通的方法計算出的平均分)
v
=
number
of
votes
for
the
movie
=
(votes)
(投票人數,需要注意的是,只有經常投票者才會被計算在內,這個下面詳細解釋)
m
=
minimum
votes
required
to
be
listed
in
the
top
250
(currently
1250)
(進入imdb
top
250需要的最小票數,只有三兩個人投票的電影就算得滿分也沒用的)
C
=
the
mean
vote
across
the
whole
report
(currently
6.9)
⑥ 豆瓣電影的評分規則是什麼
豆瓣的注冊用戶看完一部電影,心情好的話會來打個一到五星的分(有時候心情不好也會來)。比方說一部電影有42萬用戶打分。我們的程序把這42萬個一到五星換算成零到十分,加起來除以42萬,就得到了豆瓣評分。這個評分會自動出現在豆瓣各處,中間沒有審核,平時也沒有編輯盯著看。每過若干分鍾,程序會自動重跑一遍,把最新打分的人的意見包括進來。
但同時,阿北也說到,豆瓣也是有「非正常打分」規避機制的。作為一個擁有一億多用戶的「大眾評審團」,每個用戶都是「一人一票」制,而且隨著打分人數的增加,單人評分對整體評分走向的影響其實是在不斷被稀釋。因此,評分計算方法很簡單,但「刷分」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那42萬用戶里可能包括資深電影評論家,可能包括你、你的親戚、你的小學同學、早晨賣你油條的那個人,也可能包括阿北我個人。但每個人都是一票。這個是「大眾評審團」應該的含義:不是說團里的人全都大眾,而是說和大眾一樣一人一票。
⑦ 如何給影視作品評分
網友是不可以投票的
評獎規則
奧斯卡金像獎從一九二九年開始,每年評選、頒發一次,從未間斷過。凡上一年一月一日至十二月三十一日上演的影片均可參加評選。金像獎的評選經過兩輪投票,第一輪是提名投票,先由學院下屬各部門負責提名(採用記名方式),獲得提名的影片,將在學院本部輪流放映,觀後學院的所有會員再進行第二輪投票(採用不記名方式),最後以得票的多少決定影片的獲獎。
獲獎名單是高度保密的。學院會員投票後,選票交由美國的普華永道會計師事
務所(PWC)加以統計。選票放在保險箱內,荷槍實彈的警衛人員日夜守護。統計後的用紙則全部燒毀,絕對保密。各項獲獎名單,分別裝入密封的各個信袋,直到頒獎當日當刻,由司儀當眾拆封宣布。
奧斯卡評審規則由兩部分組成:評審機構規則、評審獎項規則。
奧斯卡的評審機構概說起來並不復雜,分為二級金字塔形式,最高層是學院主席評審團,下設學院分支評審團。主席評審團人員從下屬14個分支學會(演員協會、導演協會、藝術指導協會、攝影協會、美術師協會、編劇協會,電影執行人員協會、電影剪輯協會、電影製片協會、音樂協會、錄音協會、公共關系協會、短片和長片動畫協會、視覺效果和作者協會)中選撥出來。除主席團主席來自電影剪輯協會外,其他成員分別從餘下每個協會中分別挑出三名代表組成。主席團官員包括主席、第一副主席、兩個副主席、財務主管和秘書長,任期為一年,連任不超過四任。學院的管理活動主要在學院主席所任命的執行官監督下進行。主席團成員每屆任期一年,在同樣職位連任不超過三屆。主席團成員資格聘選的主要條件是你在這一行業的貢獻和聲譽,和最少兩名在職委員的推薦。主席團下設的分支學會評審團,除了職業評委外,還包括一支龐大的自願參與會員隊伍,每個分支自願參與會員達到五、六千人次,這其實才是奧斯卡影響的真正來源。
相對於奧斯卡的評審機構規則,奧斯卡的評審獎項規則可謂相當繁瑣,有幾十頁之多。奧斯卡的年度規則盡管近些年來幾乎無甚變化,但仍然還是會被准時、一絲不苟地發布到官方網站 http://www.oscars.org 上。
規則正題包括幾大部分——對參賽影片的資格條件限定、投票規則限定以及針對各類獎項的具體評選辦法。
⑧ 豆瓣電影的評分標準是什麼有何演算法
豆瓣的注冊用戶看完一部電影,心情好的話會來打個一到五星的分(有時候心情不好也會來)。比方說一部電影有42萬用戶打分。我們的程序把這42萬個一到五星換算成零到十分,加起來除以42萬,就得到了豆瓣評分。
這個評分會自動出現在豆瓣各處,中間沒有審核,平時也沒有編輯盯著看。每過若干分鍾,程序會自動重跑一遍,把最新打分的人的意見包括進來。
那42萬用戶里可能包括資深電影評論家,可能包括你、你的親戚、你的小學同學、早晨賣你油條的那個人,也可能包括阿北我個人。但每個人都是一票。這個是「大眾評審團」應該的含義:不是說團里的人全都大眾,而是說和大眾一樣一人一票。
豆瓣的工作人員偶然收到「我明明給這個片子打了五星,為什麼評分一點沒變」的投訴的時候,除了心裡嘀咕一下「哎,你拿這些紅人/獨生子女/八零後/九零後/零零後/數學不好的人怎麼辦」以外,會(或者應該)這樣耐心解釋:評分實際是變了,只是在小數點後四位,被四捨五入掉了。
但如果有幾千個人和你一樣都打五星的時候,分數就會變。
「一人一票」唯一的例外,是豆瓣的程序判斷是「非正常打分」的帳號。這些打分會被排除在外。具體下面會說到。
豆瓣電影評分的主旨和原則,是「盡力還原普通觀影大眾對一部電影的平均看法」。這個主旨過去十年沒變過,將來也不想變。
它並不是專家、影視從業人員或者資深人士對電影的看法,雖然這些看法會被豆瓣算在「普通觀影大眾」之內。所以有次聽到「豆瓣電影評分不專業」的說法的時候,我的反應這是在說「大眾不專業」,應該怪語文才是。個人認為匯總專家意見會是另一個很有價值的服務,但這個確實不是豆瓣評分的宗旨。
豆瓣簡介
豆瓣(douban)是一家社區網站。網站由楊勃(網名「阿北」)[3]創立於2005年3月6日。該網站以書影音起家,提供關於書籍、電影、音樂等作品的信息,無論描述還是評論都由用戶提供,是中國Web 2.0網站中具有特色的一個網站。
網站還提供書影音推薦、線下同城活動、小組話題交流等多種服務功能,它更像一個集品味系統(讀書、電影、音樂)、表達系統(我讀、我看、我聽)和交流系統(同城、小組、友鄰)於一體的創新網路服務,一直致力於幫助都市人群發現生活中有用的事物。2012年,豆瓣閱讀上線,開始進入網上電子書版權領域。
(8)現在的電影怎麼評分擴展閱讀:
豆瓣其他產品
1.豆瓣FM
豆瓣FM是你專屬的個性化音樂收聽工具,打開就能收聽,可以用「紅心」、「垃圾桶」或者「跳過」 告訴豆瓣FM你的喜好。豆瓣FM將根據你的操作和反饋,從海量曲庫中自動發現並播出符合你音樂口味的歌曲,提供公共、私人和紅心三種收聽方式。在紅心兆赫離線也能收聽。
2.豆瓣讀書- 豆瓣讀書自2005年上線,已成為國內信息最全、用戶數量最大且最為活躍的讀書網站。我們專注於為用戶提供全面、且精細化的讀書服務,同時不斷探索新的產品模式。到2012年豆瓣讀書每個月有超過800萬的來訪用戶,過億的訪問次數。
3.豆瓣閱讀
豆瓣閱讀是豆瓣讀書2012年推出的數字閱讀服務,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Kindle等桌面和移動設備,自2012年5月7日作品商店上線以來,商店作品達600餘部,用戶評論3000餘篇,有50萬用戶購買過付費或者免費作品。
豆瓣閱讀的現有內容涵蓋了小說、歷史、科技、藝術與設計、生活等多種門類,定位為短篇作品和圖書於一體的綜合平台。
4.豆瓣音樂
豆瓣音樂是中國最大的音樂分享、評論、音樂人推廣社區,擁有最完整的全球音樂信息庫、最權威的用戶音樂評論,和最具創造力的獨立音樂人資源。匯集90多萬音樂條目,包括小凡say、幼稚園殺手、MC光光、呆寶靜等21000多位獨立音樂人入駐,2011年全年平均每5分鍾誕生一首原創音樂,覆蓋粉絲超千萬。
5.豆瓣同城
豆瓣同城是國內最大的線下活動信息發布平台,包括音樂/演出、話劇、展覽、電影、講座/沙龍、戲劇/曲藝、生活/聚會、體育、旅行、公益……專注於一線城市業餘生活方式。
6.豆瓣小組
豆瓣小組於2005年上線,定位於「對同一個話題感興趣的人的聚集地」,至今已有30多萬個小組被用戶創建,月獨立用戶超過5500萬。內容包括娛樂、美容、時尚、旅行等生活的方方面面。用戶在這里發布內容,同時也通過互動或瀏覽,發現更多感興趣的內容。
⑨ 大家知道騰訊視頻的電影評分怎麼評出來的嗎在什麼地方打分。
雄兵連諸天降臨竟然只有7.6,豆瓣評分也有8.5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