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度電影為什麼幾乎每一部都有歌舞,你知道其中緣由嗎
印度電影中的歌舞可以說是印度電影標志性的特色。首先印度電影中的歌舞最開始主要是因為印度這個國家十分喜愛舞蹈,有著很多年歌舞的歷史,並且幾乎達到了全民都擅長歌舞的地步。最初的印度電影中有歌舞,只是為了迎合他們本國人的喜好,滿足他們渴望在電影中欣賞美麗的歌舞的願望。還有的一個令人較為無語,哭笑不得的原因就是印度的導演們一直以時長作為評判一個電影好壞的標准。他們認為一部電影時間越長,那麼就越精彩。許多印度電影動輒長達兩三個小時,令其他國家的人們在觀看時會感到十分的難熬。然而導演們有時根據故事情節是拍不足印度普遍電影時長的,這也使印度電影產生了一種奇特的現象,就是用歌舞湊時長。所以現在看一些印度電影會發現歌舞來的莫名其妙,那麼就有可能是印度導演迫於時長的壓力,生硬湊上去的。
2. 為什麼印度電影一言不合就唱歌跳舞
歌舞算得上是寶萊塢電影當中最重要也是最有特色的片段。印度歌舞在電影中起到多種不同的作用:1、構成故事情節本身。在電影中的某個場景:聚會、婚禮、節日慶典等等,歌舞自然是這些場合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2、推動劇情發展。悠揚的音樂和動人的舞蹈,沒有什麼比這兩種藝術形式更能渲染氣氛,讓觀眾產生一種代入感。往往它演繹著男女主角的關系如何發展,或是主角內心的波動。就像音樂劇一樣,一段不超過5分鍾的歌舞就能把故事講述得更加有聲有色。
印度電影產業發達,又不是每個平常百姓家裡都能有電視,所以電影是大眾娛樂生活的重要部分。電影中的歌舞,體現著印度文化的繁榮與自信,真的蘊含著像詩一樣的美感。有的電影結尾,有向某位電影人致敬的歌舞橋段,而有的故事題材,諸如歷史、恐怕等,不會包含歌舞。印度文化有其多樣性、包容力和影響力,你能從每一個元素當中感受到它彷彿包羅萬象的美。希望你會喜歡歌舞,也希望它們給你帶來了快樂。
3. 為何眾多印度電影中演員一言不合就唱歌跳舞
印度電影中具有民族特色的歌舞是贏得本土市場的關鍵,也是迅速引起海外觀眾興趣的法寶。他們都以自己的文化傳統為榮,具有明顯的民族特色。
4. 印度電影總是有唱歌跳舞的片段,這其中有什麼特殊的文化嗎
印度電影每一部都會有唱歌,跳舞的片段,是由於歷史遺傳因素以及印度人民的民族文化,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是非常熱愛唱歌跳舞,而且印度電影中加入唱歌,跳舞的片段,已經成為一個慣例,一旦你沒有唱歌跳舞,別人或許都不認為這是正宗的印度電影。
這樣看來,印度電影中總是有唱歌跳舞的片段,當然是印度文化的影響,以及寶萊塢電影文化的影響,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印度電影就被打成了每一步必須有唱歌,跳舞的片段,一旦沒有這種片段,就失去了印度電影的特色,讓人們看起來就沒有那麼有代入感了。
5. 印度電影為什麼動不動就唱歌跳舞
印度離我們這么近,
但我們跟它,
完全不熟。
?壹?
一言不合就尬舞的國度
――請問您了解印度電影嗎?
――跳舞?
好吧,雖然我們離印度很近,但是我們和印度,真的不熟。
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首次被引入中國的《流浪者》,到七十年代的《大篷車》,再到2003年的《印度往事》,多數中國觀眾對印度電影或許只留有片段式的印象――那就是跳舞。
雖然舞蹈電影被「寶萊塢」這個詞幾乎壟斷,但即使不是寶萊塢電影,相對嚴肅的印度電影里也依然存在歌舞內容。
比如史詩巨作《巴霍巴利王》中,依然存在歌舞劇情――
再比如,探討族群關系的話題之作《我的名字叫可汗》,如此嚴肅的題材,居然也剋制的來了一段歌舞――
因為印度電影實在太喜歡動不動就扭動起來,而且你永遠猜不到開啟跳舞模式的點在哪裡,以至於在看《摔跤吧,爸爸》的時候,裡面只有一段情節有歌舞,我都有點受不了??「居然這么少???這不科學!」
印度人到底怎麼想的,居然能在電影里無處不在地插播歌舞,難道他們平時也是這樣生活的嗎?
突然發現,我們對印度,一無所知。
?貳?
印度人,心很大
他們甚至沒有歷史
印度電影里那些載歌載舞的場景,給我們留下的第一印象,大概是認為,印度是一個歡樂的民族。
即使他們的種姓制度嚴重,下層人民的生活水深火熱,他們依然願意花三個小時以上去電影院看一部歡樂的電影,起碼說明,他們心很大。
一個民族的性格不是一蹴而就的,印度之所以形成現在這種無所謂的性格,和他的歷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如果印度還算有歷史的話。
馬克思說:「印度沒有歷史」。
「印度過去的全部歷史,如果還算得上歷史的話。就是一次次被異族征服的歷史。印度的社會根本沒有歷史,至少是沒有為人所知的歷史。而我們通常說的印度的歷史,不過是一個接著一個入侵印度的侵略者的歷史,印度就在這個一無抵抗、二無變化的社會消極基礎上建立了他們的龐大帝國。」
這是馬克思在《不列顛在印度統治的未來結果》中對印度歷史沉痛的描述。
印度支離破碎的被侵略史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因為印度這塊半島,實在是太豐茂了,絕對的風水寶地,風調雨順,果木繁茂,這樣的一個天府之國,很難不被人覬覦。
大約公元前1500年前後,有一支說著「印歐語」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從伊朗高原進入印度次大陸,征服當地民眾,創建種姓制度,牢牢把印度次大陸土著民族變成世世代代無法反抗的奴隸。
之後入侵游牧民族就更多了,很多都是起源於中國北方大漠或者西域的少數民族,被中國打跑或滅掉後跑到這里落腳,我們熟悉的塞種人、匈奴人、鮮卑人、月氏人、突厥人、蒙古人等,都入侵或統治過印度。
但這眾多的統治者中,對印度影響最大的,還是雅利安人。印度人文化的神奇,就來源於雅利安民族的入侵。
雅利安人是游牧民族,草原上,一場大雪過後,千里銀白,之後又是新的草木發芽,所以雅利安人認為,世界是輪回的,人生也是輪回的。
雅利安人把這種輪回的世界觀帶到了印度,傳遞給整個印度一種新的世界觀,那就是,我們要用有限的一生,活出無限的世界。精神,才是最高層次的追求。
梵天像
印度教中我們比較熟悉的梵天,就是雅利安人帶來的神,創世神,他反復強調,這是一場夢,一切都只是輪回。
在自己一遍一遍被侵略的過程中,不祈禱輪回,如何能看淡這一切呢?所以印度人不屑今生瑣事,將希望寄託於輪回,也就不願意記錄歷史。
慢慢的印度就形成了這樣的民族心理,那就是淡然和心大。當他們有一天去修繕史書,發現無可修繕,沒有完整的歷史可以做精神支柱的時候,他們不是選擇努力考究,而是主動放棄。取而代之的是,神話題材的歷史。
當所有的歷史人物都被塑造成神的時候,這個國家就很玄幻了??
哪怕用神話做歷史,也比韓國那樣因為自己沒什麼歷史,就到處去偷別人的歷史要強多了。
《諸王世系》一書中就摻雜著大量的空想與傳說,感性成分強過理性敘述,《大史》相對於前者已經算是嚴謹很多的了,但是依然充斥浪漫抒情與詩意情感,最後歷史人物們,竟然在一部史詩中成了神??
在中國,《封神榜》是小說,在印度,就是史記??
無fuck說。
看看印度這玄幻的一元硬幣就知道,
他們真的,不care??
每個民族的特性,一定會第一時間反映在他們的文化里,比如德國的思辨,法國的浪漫,日本的絕望,美國的超級英雄??
印度也一樣,或許就是因為他們如此看得開如此心大的傳統,造就了他們如此歡樂的表現形式?
但是史學家站出來了,說你不要臆想!
?叄?
印度電影的舞蹈,
究竟是不是印度傳統?
史學家們有點意見分歧是正常的,關於印度電影里的舞蹈這點,出於客觀,這里將兩種觀點簡單敘述一下。
一部分學者,認為這件事與印度傳統有關――
印度人大多信仰印度教,只要我們對印度教略有涉獵,應該就能明白為什麼會有這一派的存在,因為有印度教,就不可能沒有舞蹈。
濕婆作為印度教三大神之一,創立了舞蹈,或者可以這么說,濕婆就是舞蹈的化身,濕婆大婚在天上跳了一年舞什麼的這種傳說層出不窮,也不知道怎麼想的??總之,印度人對濕婆的崇拜自然而然地演變為了對舞蹈的熱愛,平時生活里各種藝術形式,總有幾款是跳舞的~
濕婆是不是超級帥!!
也有學者認為,這件事的起因,與印度傳統無關――
僅僅是崇拜神靈,就跳舞,確實多少是有點站不住腳的,於是有人站出來說,印度電影里的舞蹈,和印度教無關!
他們發現,在有聲電影出現之前,印度當時的戲劇娛樂方式,和我們一樣,就是劇院里看戲,但是當時的印度人是在波斯劇院里看戲的。
印度的波斯人,一般都不是穆斯林,更沒有印度教信仰。所以當時被壟斷的波斯劇場,出演的劇目,由於是波斯人定的,基本也排除了是印度教的影響。
Bombay: The Reporters Press,1871
當時的印度,各地方語言不同。波斯劇場為了讓更多語言不同的印度人都來看戲,就想了一個辦法,那就是多用肢體語言。
果然,增加了歡樂的群舞之後,節奏歡快又富有表現力的表演,立刻被不識字,也聽不懂的民眾們都接受了。大家喜聞樂見,錢自然就裝進了波斯劇場的腰包里。
就是這樣,在19世紀70年代以後,這些波斯劇場從印度大城市走進鄉鎮,慢慢變成巡迴劇場,規模越來越大,直到走上大屏幕。
看罷,是不是覺得兩者都有點道理?這種學派之間的誰對誰錯,我們就不要糾結了,留給他們撕去吧??
但我更傾向於認為,無論是印度教影響,還是波斯商人的利益驅動,印度電影的歌舞能夠發揚至今,一定與觀眾的喜歡是分不開的,所以歸根結底,還是印度人的性格所致。
即使印度種姓制度的壓迫與不公已經深深烙印在他們的骨子裡,但高種姓與低種姓能夠和諧地享受同一種藝術形式,就挺神奇的,往上倒倒,還是印度人心大那點兒事兒。
但你還真別說,印度電影里的鼓舞片段,看慣了,居然還挺不錯。
?肆?
印度電影更好看了,
但我依然對印度一臉懵逼
如果印度電影加了唱歌跳舞以後難看爆炸,我相信這個模式會快速的消亡。所以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印度電影好看。
相信我,慢慢覺得印度電影加歌舞好看,並不是因為你得了斯德哥爾摩??
印度電影里的舞蹈,其實早就開始吸收各方文化,再也不是單一的「最炫民族風」了,且隨著印度電影製作的水平不斷進步,其實很多時候,跳不跳舞,跳什麼舞,已經不再重要。
印度電影,已經迎來了它的黃金時代,我們得承認,起碼《三傻大鬧寶萊塢》,《摔跤吧!爸爸》,都是實實在在的例子。我曾經覺得印度電影一跳舞就low,也被現實打臉,偏見!
每個影片背後,扎扎實實的現實意義,沉甸甸的社會思考,直面社會的選題,和電影里滿腔熱血改變社會的心情,都是我們所沒有的。
印度人挺奇怪的,真的,因為無論我們從蒼白的語言中如何去了解,都只能知之甚少,難以和他們產生共鳴,這就是為什麼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覺得印度電影是異類的原因。
當然,即使是現在,我們接受了印度電影,也並不意味著我們就接受了印度文化。
他們開掛的電影英雄,他們軍演的摩托車,他們人滿為患的火車??
啊,真是「奇怪的」國家。
ps:或許他們也是這么評價我們的。
- END -
6. 印度電影為什麼要穿插那麼多歌舞
同印度的文化有關,印度的歌曲有它獨特的風格,包括它比通常七階音還要多的十二階音更是難唱,就是那種歌一句唱完後面托著高低不同的長音。眾所周之,印度是個佛教大國,對宗教的虔誠到了一定境界,而它們的歌曲起源又同宗教有關,他們政府可是鼓勵拍歌舞劇的,一為信仰,二為了保護傳統文化。這點上印度可算做得徹底多了。
而對於不識字、語言又不通的印度平民大眾來說,節奏歡快的印度歌舞,與一些看似誇張但表現力強的表演,便成了讓印度使用各種語言的民眾都喜聞樂見並能盡情地欣賞的段落,成為了跨越語言,溝通所有觀眾的紐帶。特別是 19 世紀 70 年代之後,一些波斯劇場由印度大城市走向鄉鎮等更廣泛的地域,由固定的城市劇場發展為巡迴劇場,在設備條件不足的狀況下,更需要用誇張的動作和熱鬧的音樂來吸引觀眾的注意。
7. 印度電影為什麼都是唱歌跳舞的
因為是歌舞片風格,用歌舞藝術跳脫故事敘述本身,可以天馬行空表達主人公情感。實際上,在本人看來,歌舞本身就是印度電影的一大亮點,可以將生活詩性化。
8. 印度拍電影為什麼總喜歡唱歌跳舞啊
社會歷史和環境決定社會文化。印度的唱歌和跳舞歷史悠久,故此他們的電影裡面喜歡穿插這樣的情節。
正如中國紅色電影最後總是正義必勝。美國電影總有暴力鏡頭。英國電影總有紳士鏡頭。
印度舞歷史悠久,對印度人來說,舞蹈不僅是藝術,更有宗教的含意。印度舞源自對神無比虔誠潔凈無私的愛,舞者藉由本身的手指、手臂、眼睛、五官、身體表達和詮釋宇宙間的萬事萬物。所以一些印度舞只在廟里表演給神看,印度舞也因此多了一層神秘色彩。
印度舞蹈歷史悠久,早在印度河文明時期,印度先民就很喜歡跳舞。在哈拉帕和莫亨殊達羅出土的文物中,有青銅舞女雕像和男舞者石雕像,這些都是當時流行舞蹈的佐證。
印度人最擅長的就是歌舞片,像比較早的《大篷車》都有群舞、獨舞出現,印度人也喜愛歌舞
9. 印度電影為什麼要「唱歌跳舞」
說起印度電影很多人都看過吧,印度電影素有東方好萊塢之稱。
印度電影有兩大特色:會模仿,會唱跳!
還記得2016年《摔跤吧!爸爸》在中國上映前,廣電總局特地刪減了21分鍾。
倒不是因為「少兒不宜」的鏡頭,而是電影實在是太長了,廣電總局一刀,把那些影響觀眾觀影體驗的歌舞片段,就給剪掉一部分。
所以印度電影里邊的「歌舞」對於印度人來說才是重中之重,如果你去去過印度看電影,你會發現印度觀眾們在看電影時總是會不自覺地唱起來或者跳起來。
10. 為什麼在所有的印度電影裡面都有唱歌跳舞
1、歌舞符合印度市場:1930s寶萊塢電影開始加入聲音,當時的印度電影製作開創性的在影片中加入了歌舞的場景。印度人音樂細胞都很豐富,一個個能歌善舞,加入了歌舞的電影在當地大受歡迎。有的電影甚至可以用好的歌舞來彌補俗套的劇情,相反,失敗的歌舞也可能導致電影的失敗。於是歌舞元素就擴散開來,在印度電影中廣泛使用。
2、歌舞是情節表現形式:歌舞在電影中的出現,除了情節需要(如大篷車里的歌舞表演),還可以作為人物心理活動外化(如TBBT里Raj的那段…),以及快進情節的表現。所以在印度電影中歌舞場景很常見。
3、歌舞是寶萊塢電影的標志:歌舞已經成為寶萊塢電影必不可少的一個元素,一提到寶萊塢,第一反應就是眾人載歌載舞的場面。所以現在印度電影部部都有歌舞,已經成為一個慣例,就像你會給你的產品打上商標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