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婁燁的電影風格以及特色
從處女作《危情少女》(1994)至《浮城謎事》(2012),婁燁電影已經形成了穩定的作者電影風格:
關注社會普通人尤其是底層和邊緣人群,表現在堅定/脆弱、忠誠/背叛、真相/偽裝、記憶/遺忘之間游移不定的情感,以及由之帶來的歷史、現實的虛無感,偏愛暴力和性內容,追求肩扛手持的紀實攝影風格,以陰郁的影調來表現對於世界的灰色認知,以及在殘酷外表下對人的悲憫和同情。
(1)婁燁電影怎麼樣擴展閱讀:
作為紀實拍攝的一種重要手段,手持攝影在婁燁的電影中被大量使用,成為其個人化影像風格的重要體現。相比於固定機位的精準穩定,手持攝影帶來的往往是晃動與虛焦,這是一種粗糙有序的審美體驗。
多場打鬥奔跑的情節,尤其是楊家棟與姜紫成在車內的打鬥戲,沖撞與旋轉交疊著快速剪輯,使觀眾評價為「2D電影看出了4D電影的特效」。主人公頻頻撞擊畫框,打破了封閉穩定的構圖和空間,延伸出更為豐富的畫外空間。
同時,手持攝影的虛虛實實也展現出四角關系背後的利益和紛爭,以及人物內心陰暗復雜的極端心理狀態。對於小諾來說,從小到大的家庭暴力和上一輩的愛欲糾葛,使得她變得迷茫冷漠,晃動的鏡頭展現出其內心的焦慮和茫然。
面對著熊熊燃燒的大火,姜紫成留下了眼淚,或許是對其靈魂墮落的哀嘆,配合著手持攝影的大特寫鏡頭,電影描摹出了一個個被權力和利益異化了的悲劇命運。
2. 如何評價婁燁電影《蘇州河》
這部電影總體來說是很好的,無論是從故事情節還是從演員的演技來看,都會給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故事主題比較新穎,演員的演技也很棒。
3. 婁燁的電影!
《頤和園》。郭曉冬主演的。
4. 如何看待婁燁與王家衛
王家衛更文藝范一點,他擅長美學修辭包裝,把人物的心理通過刻意嚴謹且隱晦的台詞、布景、燈光、慢鏡頭、道具含蓄地表達之,正因為這種隱晦,所以需要反復看才能瞭然他表達的什麼意境;婁燁在美學的曲轉上輸於王,但思想性上卻更深沉,其作品總透著一些悲憫的情懷。通俗地講,王更善於妥協折中,他講述的故事從來都不會驚世駭俗,總保持著世俗價值觀之下隱忍的美感—也僅僅是美感而已;婁燁更具有獨立世界觀和自由的氣度,他的故事讓觀者難以琢磨下一步會怎麼樣。你難以在婁燁的電影里看到慢鏡頭,但在王家衛那裡,倍顯做作的慢鏡和表達心理意境的慢音樂雖提升氣質,卻太過精緻,恰如女子精心的化妝。王是電影界的倫理美學家,婁則是哲人。王是陰柔的女子,婁是粗獷的漢子。
婁燁,1965年3月1日出生出生於北京,中國內地第六代導演領軍人物之一,畢業於1989級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
《蘇州河》是2000年婁燁導演的一部愛情文藝電影,由婁燁編劇,周迅、賈宏聲主演。
該片主要講述了馬達先後與純真少女牡丹以及和牡丹長相酷似的美人魚表演的美美兩人之間的恩愛糾纏的故事。
6. 如何評價導演婁燁
就我個人而言,我覺得導演婁燁是也狠角色,可能當我們提到導演的時候,腦海中會想到我們都熟知的那幾個名導,甚至是中國第一代導演,但當你放眼整個圈中來看,其實還有這相當一部分優秀且非常有才華的導演,這些導演他們執導的作品都是非常有深度,有內涵的,甚至還非常的有逼格。
7. 如何評價導演婁燁的地位以及作品
提起中國電影導演,製片人。在我腦海首先閃現的就是張藝謀,陳小剛,李安這些導演,畢竟他們在中國電影事業的發展有不小的貢獻。但是相對於導演婁燁我真的不是特別熟悉。但自從看了他導演的電影《推拿》後才對婁燁導演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總結:我挺喜歡的。他的作品能給觀者帶來無限的憧憬,然而不管片子想表達什麼,它會讓觀眾覺得你的各種想像都是成立的。
8. 關於導演婁燁的問題
2006年婁燁的《頤和園》被邀角逐第59屆戛納電影節競賽單元。一直以為會因為題材敏感而通不過審查的《頤和園》,當時卻因為「聲畫不清晰」的技術原因而未能通過國家廣電總局的審查,沒有拿到公映許可證。但是最後,婁燁以個人身份攜帶導演版拷貝前往戛納參賽。結果,根據《電影管理條例》規定,婁燁此舉被判為違規擅自出境參賽,5年內不得從事相關電影業務。
2009年6月,剛過去的戛納電影節,幾大華語導演都攜新片進入了競賽單元。包括被禁大陸導演婁燁的新片《春風沉醉的夜晚》。 幾部參賽戛納的華語片中,僅《春風沉醉的夜晚》獲最佳編劇獎。在上台發言時,婁燁平靜地用中文說道:「希望中國導演可以更加自由地拍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