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會議怎麼開
召開會議一般都要提前的進行通知和進行會議的部署。確定會議的主要內容是什麼?由誰來主持,由誰來進行講話?然後再確定會議的日期和主要日程。
② 討論:大家年會都在哪開會議內容如何
公司在北京,年會在北京,開了三天了,吃了一天的盒飯,一次聚餐,其他的餐費自理,第一天總結,第二天項目會議,第三天團體活動,累死了也沒有開心。
③ 視頻會議怎麼開
說白了就是像QQ一樣的東西,不過有硬體與軟體之分,其實都差不多,只是性能上能所差別。
可以很多不同地方的人,同時參加會議,大家可以互相看到對方聽到對方聲音!
④ 開一個會議要怎麼開
1、會前通知與會者會議主題及與會者需要准備的資料;
2、會議中要注意每個主題或問題的討論時間;懸而未決的問題要明確下一步達到的目標及時間;
3、做好會議既要;
⑤ 一般研討會議流程怎麼寫
一、確定會議主題
現在社會是一個高效率的社會,無論是機關、組織還是企事業單位,都必須減少會議,開有效會議。所以確定會議主題十分重要。會議主題一般由公司管理層確定,或者由具體辦事部門或者人員提出。對於必須研討的會議,我們就要圍繞主題組織會議了。
二、確定會議具體內容
圍繞會議主題,我們要研究會議內容,包括會議分幾個議題,會議是匯報式、自由討論式、發布式等等。
三、確定參會人員
圍繞會議內容,我們要確定出席人員、列席人員、支持人和記錄人。只有確定好參加人員,我們才能安排會議時間和流程。
四、確定會議時間
確定會議時間要首先徵求主要領導意見,只有主要領導有時間,會議才能召開。其次是徵求其他人員時間,如果符合會議規定人數,就可以確定時間了。
五、確定會議地點
我們要按照會議人數和時間,安排會議室,既要滿足大小需求,又不能和其他活動沖突。
六、下發會議通知
將以上內容按照通知撰寫格式,就可以寫成一個會議通知了。當然會議通知還要加上一些要求和說明,例如關於請假或者關於著裝等。
七、會前准備
按照時間,准備各項會議材料,包括安排人員撰寫、印刷。確定參會人員的行程,是否能夠按時到會。准備桌簽,安排桌次,並形成會議指南。擺放茶水、紙筆等。會前這些准備必須到位。
八、召開會議
會議一般由主持人主持,按照秩序發言,討論,記錄員做好記錄。注意提前准備好主持詞,並擺放到位。
九、結束會議
會議結束後,要回收相關資料,恢復會議室,結算費用,並由相關人員形成會議紀要,安排工作跟蹤。整個會議結束。
⑥ 什麼是研討會啊怎樣開展研討會呢
專門針對某一行業領域或某一具體討論主題在集中場地進行研究、討論交流的會議。
研討會的英文表達為Seminar。
研討會具有以下特點:
一、規模較小
研討會由於是針對行業領域或獨特的主題,通常專業性較強,因此並非大眾都能了解和參與的,因此研討會通過由行業或專業人士參加,針對面較窄,參加會員數量不多。行業技術性研討會的規模通常在50-200人間,也有20-50人的小規模研討會,通常小於50人的研討會將採取圓桌式,便於公平交流。
二、時間分段
研討會應滿足不同觀點意見的參與者演講發言,因此在時間安排上,通常安排有多個參與者演講發言,為保證交流效果,每場演講發言的時間設定為30-45分種。
三、場地條件
研討會的場地有一定要求,通常需要在正式的會議室舉行,會場應提供投影儀、音響話筒、白板等演講所需的設施,在超過3個小時以上的研討會,還需要安排會間休息,俗稱茶歇或茶點時間。
四、會議形式:
研討會的會議形式根據會議目的、參加對象不同而有所區別,通常有:
1、專家研討會。這種研討會是行業領域的專家群體因特殊事件或特殊話題聚集起來,針對特別具體問題展開公平、公開的討論,實現觀念交流分享,並商議對策和形成相關決定的一種會議形式。專家研討會對場地的要求是相對封閉、安靜、利於保密的地點。
2、行業演講會或品牌技術研討會。這種研討會通常由一個利益主體組織,一家或數家參與品牌通過會議進行演講,盡管以技術或產品交流為形式,但卻是以品牌宣傳為主要目的,這類技術研討會通常由品牌或行業媒體組織。品牌技術研討會的規模通常在100-200人間。品牌技術研討會的場地的要求是會議場所條件好、配套服務佳,交通方便,通常在四五星級酒店舉辦。
⑦ 讀書交流會具體怎麼開很急啊 求活動流程因為是我主持
1、播放電影里的一段經典片段(自己剪輯)
2、讓同學們談談自己的觀後感
3、引入原著,介紹這本書,集體討論書中的人物、事跡,並作具體分析
4、交換自己的讀後感
5、主持人作總結,提升主題
另:也可以邀請老師為大家講解這本書
⑧ 小組會議怎麼開
每次會議前徵集大家的意見確定會議討論的主題,讓大家充分准備下會上氣氛就會活躍點
可以輪流主持,也可以把幾個人分成兩組來也辯論的形式完成會議
在會上作為組長的你也應該准備的比組員更加充分,來提高會議的質量,總體上把握會議的進程.
⑨ 如何才能開一個高質量會議
如何才能開一個高質量會議
每個團隊相信都會時不時開個小會,這就像我們上學一般,領導在上邊說著,大家在下邊聽聽,時而發表個意見,有的甚至是無謂的爭吵,轉眼幾個小時過去了,可是問題卻沒解決幾個。相信不是少數人在被這樣的無效率會議所困擾著,那麼怎麼才能開一場高質量會議呢?
"即使工作進度停滯不前,一些管理者也意識不到會議的重要性,"In-Loop事務所創始人兼管理層教練弗洛朗斯·加可麥提說,"領導層抱怨最多的是參與者不夠真誠,每個人只為自己說話。其次缺乏前期准備和精力投入,還有就是所謂的敏感問題。"結果,大多數會議變成了主持人的獨角戲,得到的反饋只是順從或是反對,當然前提是參與者沒有自顧自玩手機……"所以,問題的關鍵是找到一個方法能夠把'我'變成'我們',最大化加強每個人的存在感,發掘集體智慧。"管理研究學院創始人貝納爾·瑪麗·西蓋說。
建立非防禦性的開放氛圍
一般來說,10位與會人員中有3位性格外向,善於壟斷話語權;3位謹言慎行,嘗試發表意見;另外4位則沉默不語。"每個人其實有很多話想說,但卻說不出口,"貝納爾·瑪麗·西蓋說,"這直接導致他們的無能和拒絕參與,而真正原因就是缺乏一位能夠給予每個人發言機會的明智領導。"1958年美國心理學家威爾·舒茨(WillSchutz)提出個人在集體中的3大需求:參與需求(感覺到自己的位置)、控制需求(感覺到自己有影響力)和開放需求(能夠和他人建立親密聯系)。如果這些需求沒有被滿足,它們就會轉變成恐懼:害怕不再屬於集體、害怕自己的能力不被承認、害怕提出可能被集體批判的觀點。所以,每個人都是依賴他人和會議進程使自己的觀點變得有價值。
這樣做:
可以向非暴力溝通工作坊(CNV)借鑒一些經驗:尊重發言順序,不隨意插話;敢於說"我",而不是用"大家"和"你"來開頭;不受任何批評和判斷的影響,發表自己的意見;認真聆聽別人的發言,不主觀推斷言外之意。這些建議能夠幫助擺脫侵略性或防禦性的態度,建立和諧熱情的氛圍。不過看起來簡單,做起來可不容易。
讓每個人感到自己受歡迎
有時候,參與者會感覺事不關己,"因為他們不理解自己出席的意義,"弗洛朗斯說,"他們被叫去開會,沒有被告知會議流程,因此無法根據各自的職能選擇參與的時機。所以,沒有人會真正地參與其中,這讓每個人都很沮喪。"有時候,討論的話題會混雜一氣,"這其實是會議策略(大的方向)、操作(執行)、人際關系的紊亂,因為每個人利用時間和辦事的風格都不同",貝納爾說,"所以看起來似乎會議有了進展,但是實際上什麼結論都沒有達成。"每個人都害怕沖突,領導層怕自己的管理能力因此受到質疑,員工怕自己被解僱,所以與會者總是討論無關緊要的事,對棘手的實質問題避而不談。
這樣做:
先要從基礎的做起:給每位與會者發郵件,闡明每個人必須到場的原因;然後制定會議流程,讓每個人都清楚自己參與每一個環節的目的:通知同事消息?搜集想法?給予幫助還是做出決策?標明會議各個環節的目的能讓參與者的工作更明確。然後應該召開"管理會議",類似於打掃衛生,目的就是分清工作關系。咨詢師發現80%的人際危機來自不發表意見。人際關系的問題表面上由同事間的爭吵來體現,實際上真正的問題是組織的混亂。"管理會議"能夠消除人際緊張,讓每個人感到自己受歡迎。具體來說,就是每月將與會者召集一次,讓他們談談自己遇到的阻礙,當然這也要遵守發言順序。"聽的人不能對發言的人說的話發表意見或展開討論。"貝納爾·瑪麗·西蓋說。一個人的勇氣會感染其他人。慢慢地,心底的怨恨就會化為新的能量,共同找到解決方法,真正地去討論問題還能讓接下來的會議更加流暢。
做出高度生態的好決定
"管理層總是認為應該自己做決定,"弗洛朗斯·加可麥提說,"有時他們寧可不做決定也不願意自己的決定受到別人的抨擊。"而太多高層為找尋最佳解決方法而筋疲力盡,也不願去找一個實際可行的方法,在操作中再來改進。有些團隊則是為決定而決定,而不是等待問題成熟後再判斷。
這樣做:
一個好的決定是"高度生態"的,也就是說對參與者有益,對公司有益,對其涉及的整體環境也有益。意識到這點能夠改變決策者的視野。"與其決定孰是孰非,不如接受反對意見,增加自己看問題的角度"。實際操作:不貶低別人的發言("我不同意"),而是在集體的意見上增加自己的看法。到了決策的時候,與其少數服從多數,不如達成一致意見。具體來說,讓每位與會者發表對這個決定的看法。如果有意見,歡迎他們發表,然後集體共識就會慢慢達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