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一篇文揭秘好萊塢視覺特效總體流程,看完恍然大悟
好萊塢視覺特效製作流程揭秘,一探電影幕後奧秘
VFX Pipeline
好萊塢電影製作流程的核心包括三個關鍵階段:前期製作(Pre-proction)、主要製作(Proction)和後期製作(Post-proction)。
前期製作
在前期階段,電影的主要內容進行詳細設計和安排。劇本被拆解為單獨場景,依據視覺特效的難度對每個場景進行分類,並確定所需的美術資產。流程包括概念原畫、故事板畫、可視化預覽以及美術資產創作。
主要步驟如下:
主要製作
在主要階段,電影正式拍攝。視覺特效團隊在片場記錄環境和資料,包括激光掃描、HDR捕捉、紋理參考、相機/照明數據等。隨後,團隊進行綁定、角色特效、布局設計、跟蹤和匹配、轉描、繪畫、動畫製作、人群模擬、燈光渲染、物理特效和合成。
後期製作
在合成最終畫面後,進行數字中介處理,包括動態影像數字化、色彩校正和其他影像特徵處理。此外,音效、配音等元素也在此階段完成。立體三維轉換是將二維圖像轉化為三維立體的過程,實現真實的觀看體驗。
軟體與團隊
整個流程中使用各種軟體,如Shotgun和ftrack等項目管理平台。大型項目通常有10個以上的團隊和工作室參與,每個團隊都有VFX製作人和生產經理負責資源和日程管理。項目管理分為資源分配、任務指派和生產跟蹤,以確保高質量按時完成。
質量控制
通過內部和外部評審確保畫面最終效果。每個步驟都會有反饋記錄,完成所有反饋後進行審批,保證每個階段的質量。評審會議在小型電影院進行,使用RV等軟體方便比較版本和反饋內容。
未來技術趨勢
數字化人物製作向最高標准推進,力求達到真實感,減少Uncanny Valley(詭異山谷)現象。虛擬製作技術的發展,使實時渲染效果接近離線渲染,極大地改變了電影場景製作方式,推動了可視化預覽管線的革新。
B. 美國好萊塢電影製作體制
電影的性質決定了製作期間所需工作團隊的規模大小和類型。許多好萊塢冒險電影需要電腦運算的影像(CGI),必須由非常多的3D模型設計師、動畫師、動態描繪師和其他人員來製作。然而,一部預算較低的獨立製片電影,可能僅由小型的工作團隊製作,通常薪資待遇也較低。全世界每個地方使用著各種不同的技術、演出和類型風格進行電影製作,並且也有截然不同的預算范圍,從中國大陸縣市政府出資贊助的紀錄片,到在美國的製片廠系統內,完全以商業利潤為導向的電影製作。
並將之轉換為拍攝的藍圖。
前期製作:為實際拍攝作準備工作,過程中將會僱用聘請演員和工作團隊、挑選拍攝地點,以及搭建場景。
中期製作:拍攝錄制電影內容的原始片段
後期製作:剪輯影片並同時剪輯劇中對話(但是與影片分開進行);創作、演奏並錄制背景音樂(和歌曲)、設計並錄制音效;製作並加入電腦「視覺」數位特。所有音訊元素被混合成稱為「stem」的主音軌,之後將主音軌和影片合並。此時電影正式完成(好萊塢稱為「鎖定」(locked))。
銷售和發行:針對潛在可能的買主(發行商)舉行試片,發行商購買電影後將之送往電影院和/或發行成DVD等家庭數位媒體。
好萊塢風格的製作流程通常需要花費3年的時間。第1年是進行發展階段,第2年開始前期製作和正式拍攝,第3年則進行後期製作和發行。
C. 好萊塢製作電影是什麼模式投錢、導演、製作人都是怎麼組合的
1.導演是出資人聘請的,沒有固定職位和公司(跟歌手一個樣),哪裡需要往哪鑽。2.出品人和製片人只是一個署名人和一個版權人,主要拿署名費和版稅分成(投資人也要賺的嘛)。3.導演跟編劇的關系在好萊塢是很靈活的,不過編劇大多是雜牌子的,導演聲望明顯都高的慌,所以一個電影怎麼拍,主要由導演和投資商協商,拍攝中的問題,是拍攝成員一起協商討論的,定奪權多屬導演。4.投資商投資--編劇劇本獻上--製片人鎖定導演--拍攝電影(導演協同化妝師燈光師剪輯師特效師)--製片人和導演進行拍攝電影的後期製作(電腦特效等)--法定代理人(出品人)署名出品--迅雷花版稅把電影資源買過來--悠悠鳥工作組翻譯編排--小朋友們(哈哈)迅雷上搜索下載觀看--哇塞,又一部好電影(投資商:耶~我賺錢了賺錢了)
D. 好萊塢3D電影是如何拍攝的
泰坦尼克號3D是卡梅隆導演花費1800萬美元在原來的基礎上,一幀人摳圖處理得到的3D視覺。
而真正的立體攝像機是用兩部攝像機模仿人類雙眼6.5公分左右的距離來進行立體拍攝,由此可知兩部攝像機之間的間距不能太大,根據雙機軸間距與物距成正比的關系,在拍攝近景時就需要較小的雙機軸間距,這就是3D垂直拍攝支架形成的原因,3D拍攝最重要的是控制景深,這就需要協調軸間距、夾角、焦距和物距的關系。天遠多維自主研發的3D立體拍攝支架。它通過對雙攝像機軸間距、夾角等的調節實現對真實場景的有效立體拍攝。該設備可用於立體電影、立體電視節目、立體廣告等對3D製作有需求的各類場合。
E. 好萊塢電影到底是指什麼樣的電影
其實「好萊塢電影」作為一種風格本來就不是一個准確的定位,它指的就應該是好萊塢出產的電影,但是由於好萊塢有一套自己偏愛的影片拍攝方式,所以就權且把用這套方式拍攝的電影叫做有好萊塢風格的電影吧,我總結了一下大概有這么幾條:
從創作思維上講就是影片創作者在創作開始時先自己給影片提出的問題提供一個結論,比如「愛情就應該把純潔的感情放在第一位」或者「做了壞事就必須要受到懲罰」,這個結論必然是在某種價值觀體系下的(在美國就是中產階級價值觀),然後在進入具體創作時處處想著這么一個問題:「如果觀眾看到我這么拍會怎麼理解?」從而在影片過程中調動所有可能的視聽手段來強化上面提到的那個結論。
在視聽上體現為好萊塢黃金時代流傳下來的經典的剪輯方式,這種剪輯方式的最重要代表就是正反打鏡頭。
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個大團圓的結局,這個結局意味著整部影片所創造的夢幻世界在觀眾心中的完全確立,觀眾在接受了這個大團圓結局的同時,也就接受了上面所提到的那套價值觀。
如果一部電影具備了前三點你已經可以叫它好萊塢風格了,但好萊塢電影還有幾點是必須要說的,
一個是明星制,那是一個復雜的體系,不同的明星本質上代表的是一種做人方式,代表的是一種特有的有「魅力」(這種魅力在觀眾心中的確立是之前放映的好萊塢影片的強化與傳媒的吹捧有密切關系的)的性格,在創作時這種性格就給創作者提供了一個人物的模版,故事只能在這個模版下進行,所以從來都是劇本還沒完成,哪個明星來演什麼角色就已經確定了,如果發生意外要換一個明星,那麼劇本就要相應地進行調整,調整成適合新換的明星形象的故事。
還有一個是視聽奇觀,這不一定就是指的大場面,美麗的明星、好看的畫面都是視聽奇觀的一部分,目的都是為了創造一個夢幻世界,最終為確立一種價值觀而服務。
F. 好萊塢電影的標准化流程是怎樣的呢
美國好萊塢的電影工業十分發達,此地聚集的大量電影專業人才以及世界上最先進的設備器材,固然是其成功的基礎, 但是其制勝的關鍵因素卻應該是標准化流程 ,而標 准化流程也正是使好萊塢拍的電影基本可以達到80分水平的真正原因所在 。那麼,好萊塢電影的 標准化流程是怎樣的呢 ?
好萊塢電影在拍攝之前, 首先需要有一個好的概念 ,比如高智商犯罪。製片人可以拿著它去找投資人,告訴投資人,我們要拍的是高智商犯罪類型片。 如果投資人感興趣,就會要求製片人將這個核心概念不斷擴展為故事梗概。 整個故事脈絡基本清晰,就剩下其中的細節處理了。 這時候開始請優秀的編輯團隊對各個細節充分展開想像,最後對各個細節進行完整編排,形成劇本雛形 。這是一個 頭腦風暴的過程 ,在編寫電影劇情的過程中,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各抒己見。 等到完整劇情基本確定之後,再從商業角度確定演員和導演等人選,最後開機拍攝 。
好萊塢的電影大多都是團隊集體頭腦風暴的成果,其核心是故事情節。 中國電影的流程則完全不同,大部分是由投資人拍腦袋決定,並且毫無章法可言,更別提標准化。
在中國的電影界,最常見的拍片動機基本是來自投資人。這些投資人出於捧紅某個人的預期,千方百計地聚攏著名的演員和導演,組成「豪華陣容」。當觀眾被名角們吸引去影院的時候,就會發現故事情節設計得十分幼稚,除了一張張明星臉,其他沒有絲毫可觀可取之處。這是因為 在中國電影的整體設計流程中,最核心的故事情節和設計環節非常薄弱 。
中美電影間最大的鴻溝,就在於故事情節設計。當好萊塢電影團隊坐在一起進行頭腦風暴時,大多數中國電影團隊正在經歷投資人「一言堂」的折磨。
從美國好萊塢電影和中國電影對比看,標准化流程的重要性。但如何形成標准化流程呢?測試領域如何形成標准化流程呢?有這個意識,期待哪天突破這個瓶頸,並實踐後分享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