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推薦 > 擊沉沃爾科夫號是什麼電影

擊沉沃爾科夫號是什麼電影

發布時間:2022-05-14 00:36:44

『壹』 禮炮3號遇難者分別是那三位求解求解

沒有什麼禮炮三號遇難,而是聯盟11號飛船從禮炮一號空間站返回時爆炸。指令長格奧爾基·多勃羅沃利斯基,實驗工程師維克托·帕查耶夫和飛行工程師弗拉季斯拉夫·沃爾科夫。
禮炮1-7號是前蘇聯空間站.除了經常未對接成功,基本沒有發生重大事故,也沒有宇航員遇難!!

『貳』 李素妍的韓國首位女宇航員

李素妍2008年4月7日表示她將於4月8日搭乘「聯盟」號載人飛船從哈薩克境內的拜科努爾發射場飛赴國際空間站,自己將於9日(「宇航員日」)為在太空中工作的同伴們唱一首歌。
在7日召開的發布會上,現年29歲的李素妍表示,「我們將在4月12日國際宇航員日那天得到補給;屆時我將會給空間站的宇航員唱歌,但是歌曲的名字現在對外保密。」
韓國教育部官員7日說,李素妍等人已按計劃順利完成所有準備,即將搭乘俄「聯盟TMA-12」號載人飛船從哈薩克的拜科努爾發射場升空,發射時間定在首爾時間8日晚8時16分(北京時間7時16分)。
李素妍和兩名俄羅斯宇航員當天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現「鎮定,」但因為經歷長時間緊張訓練也「略顯疲憊」。他們通過媒體鏡頭告訴全世界兒童,「永不放棄夢想」。
當被問及進入太空後首先會做什麼,李素妍說:「首先,我會驚呼『哇喔』!」 李素妍還對記者表示,她希望北朝鮮的人們能夠共同和她慶祝這一「勝利」。
她說,她將把自己和韓國後備宇航員高山的家人照片帶上太空,而且,在9日「宇航員日」那天,她會為「太空同伴」們唱一首歌表達敬意,但歌名暫時保密。
李素妍將與俄羅斯宇航員謝爾蓋·沃爾科夫和奧列格·科諾年科一道於8日搭乘「聯盟」號載人飛船飛赴國際空間站。按計劃,李素妍將在國際空間站停留10天左右,參與18項科學實驗,在4月19日返回地面。
一名韓國航空官員表示,李素妍為期12天的飛行任務將花費韓國2000萬美元,他希望通過李素妍的太空之旅能夠促進韓國的載人航天事業的發展。

『叄』 美國太空梭的兩次失事事件

Spaceflight fatalities
The history of space exploration has been marred by a number of tragedies that resulted in the deaths of the astronauts or ground crew. As of 2007, in-flight accidents have killed 18 astronauts, training accidents have claimed 11 astronauts, and launchpad accidents have killed at least 71 ground personnel.[dated info]
About two percent of the manned launch/reentry attempts have killed their crew, with Soyuz and the Shuttle having almost the same death percentage rates. Except for the X-15 (which is a suborbital rocket plane), other launchers have not launched sufficiently often for reasonable safety comparisons to be made.
About five percent of the people that have been launched have died doing so (because astronauts often launch more than once). As of November 2004, 439 indivials have flown on spaceflights: Russia/Soviet Union (96), USA (277), others (66).[citation needed] Twenty-two have died while in a spacecraft: three on Apollo 1, one on Soyuz 1, one on X-15-3, three on Soyuz 11, seven on Challenger, and seven on Columbia. By space program, 18 NASA astronauts (4.1%) and four Russian cosmonauts (0.9% of all the people launched) died while in a spacecraft.[dated info]
In total, Shuttle accidents have claimed the lives of fourteen.
Soyuz accidents have claimed the lives of four. No deaths have occurred on Soyuz missions since 1971, and none with the current design of the Soyuz. Including the early Soyuz design, the average deaths per launched crew member on Soyuz are currently under two percent. However, there have also been several serious injuries, and some other incidents in which crews nearly died.
NASA astronauts who have lost their lives in the line of ty are memorialized at the Space Mirror Memorial at the Kennedy Space Center Visitor Complex in Merritt Island, Florida. Cosmonauts who have died in the line of ty under the auspices of the Soviet Union were generally honored by burial at the Kremlin Wall Necropolis in Moscow. It is unknown whether this remains tradition for Russia, since the Kremlin Wall Necropolis was largely a Communist honor and no cosmonauts have died in action since the Soviet Union fell.
There have been four fatal in-flight accidents on missions which were considered spaceflights under the internationally accepted definition of the term, plus one on the ground ring rehearsal of a planned flight. In each case all crew were killed. To date, there has never been an incident where an indivial member of a multi-member crew has died ring (or while rehearsing) a mission.
1967 April 24: parachute failure: Soviet cosmonaut Vladimir Komarov died on board Soyuz 1. His one-day mission had been plagued by a series of mishaps with the new type of spacecraft, which culminated in the capsule's parachute not opening properly after atmospheric reentry. Komarov was killed when the capsule hit the ground.
1971 June 30: crew exposed to vacuum of space: The crew of Soyuz 11, Georgi Dobrovolski, Viktor Patsayev and Vladislav Volkov, were killed after undocking from space station Salyut 1 after a three-week stay. A valve on their spacecraft had accidentally opened when the service mole separated, which was only discovered when the mole was opened by the recovery team. Technically the only fatalities in space (above 100 km).
1986 January 28: structural failure after lift-off: The first U.S. multiple in-flight fatalities. The Space Shuttle Challenger was destroyed 73 seconds after lift-off on STS-51-L. Analysis of the accident showed that a faulty O-ring seal had allowed hot gases from the shuttle solid rocket booster (SRB) to weaken the external propellant tank, and also the strut that held the booster to the tank. The tank aft region failed, causing it to begin disintegrating. The SRB strut also failed, causing the SRB to rotate inward and expedite tank breakup. Challenger was thrown sideways into the Mach 1.8 windstream causing it to break up in midair with the loss of all seven crew members aboard: Greg Jarvis, Christa McAuliffe, Ronald McNair, Ellison Onizuka, Judith Resnik, Michael J. Smith, and Dick Scobee. NASA investigators determined they may have survived ring the spacecraft disintegration, while possibly unconscious from hypoxia; at least some of them tried to protect themselves by activating their emergency oxygen. Any survivors of the breakup were killed, however, when the largely intact cockpit hit the water at 200 mph (320 km/h). See Space Shuttle Challenger disaster.
2003 February 1: structural failure ring re-entry: The Space Shuttle Columbia was lost as it reentered after a two-week mission, STS-107. Damage to the shuttle's thermal protection system (TPS) led to structural failure in the shuttle's left wing and, ultimately, the spacecraft broke apart. Investigations after the tragedy revealed the damage to the reinforced carbon-carbon leading edge wing panel had resulted from a piece of insulation foam breaking away from the external tank ring the launch and hitting shuttle's wing. Rick D. Husband, William McCool, Michael P. Anderson, David M. Brown, Kalpana Chawla, Laurel B. Clark, and Ilan Ramon were killed. See Space Shuttle Columbia disaster.
There has also been a single accident on a flight which was considered a spaceflight by those involved in concting it, but not under the internationally accepted definition:
1967 November 15: control failure: Michael J. Adams died while piloting a North American X-15 rocket plane. Major Adams was a U.S. Air Force pilot in the NASA/USAF X-15 program. During X-15 Flight 191, his seventh flight, the plane first had an electrical problem and then developed control problems at the apogee of its flight. The pilot may also have become disoriented. During reentry from a 266,000 ft (50.4 mile, 81.1 km) apogee, the X-15 yawed sideways out of control and went into a spin at a speed of Mach 5, from which the pilot never recovered. Excessive acceleration led to the X-15 breaking up in flight at about 65,000 feet (19.8 km))[1]. Adams was posthumously awarded astronaut wings as his flight had passed an altitude of 50 miles (80.5 km) (the U.S. definition of space).

在太空探索的歷史,並導致其中一個悲劇,在航天員或地面人員造成的死亡人數。截至2007年,在飛行中意外死亡18宇航員,訓練事故已造成11個宇航員,並啟動事故已造成至少71名地勤人員。日消息] [
約百分之二的載人發射/再入企圖殺死他們的船員和聯盟號太空梭與具有幾乎相同的死亡百分比率。除了在X - 15(這是一個亞軌道火箭飛機),其他發射器沒有足夠的啟動往往比較合理的安全需要作出。
約5個已發起民眾死亡這樣做(因為宇航員經常開展一次以上)。截至2004年11月,439人已經出動了上太空飛行:俄羅斯/前蘇聯(96),美國(277),其他(66)。[編輯] 22人死亡,而在航天器:在阿波羅1號,1 3在聯盟1號,在X - 15 - 3,聯盟11號3,對挑戰者七個,七宗在哥倫比亞。由太空計劃,美國航天局宇航員18(4.1%)和4(0.9%的人所有的發射)死亡時,在航天器。[日消息]俄羅斯宇航員
整體而言,太空梭事故已造成14死亡。
聯盟事故已造成4的生命。無死亡病例發生在聯盟特派團自1971年以來,與該聯盟目前的設計沒有。包括早期聯盟的設計,每推出機組人員對聯盟目前正在死亡的平均百分之二。不過,也有過幾次嚴重受傷,其中一些接近死亡船員的其他事件。
美國宇航局誰失去了在執行公務而捐軀的宇航員是在太空鏡上奏紀念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參觀的梅里特島,佛羅里達情結。誰在執行任務時死在蘇聯的支持下宇航員一般榮幸葬在克里姆林宮牆墓地在莫斯科舉行。目前還不清楚這是否仍然對俄羅斯的傳統,因為克里姆林宮牆墓地,主要是一個榮譽,沒有共產黨的宇航員在行動中死亡,因為蘇聯下跌。
目前已有4人死亡上審議航天飛行術語下,國際公認的定義,以及在有計劃的飛行排練地上一任務的飛行事故。在每一種情況下,所有船員被打死。迄今為止,從來沒有一個地方是一個多機組成員個別成員死亡時(或在排練)特派團的事件。
1967年4月24日:降落傘失敗:前蘇聯宇航員弗拉基米爾科馬羅夫死亡船上聯盟1。他1天的任務已經困擾了事故的航天器,它在太空艙的降落傘最終再入大氣層後,不能正確打開新類型系列。科馬洛夫被打死時,膠囊撞到地面。
1971年6月30日:暴露於真空宇航員:該聯盟11號,格奧爾基Dobrovolski,尤Patsayev和弗拉季沃爾科夫船員被殺害後,從空間站禮炮1號脫開後三個星期的逗留。關於他們的航天器閥門不小心打開時,服務艙分離,這是該模塊時,才發現是由回收隊打開。在空間技術上的唯一死亡人數超過100公里()。
1986年1月28日:結構失敗後剝離:一是美國的多個飛行中死亡。挑戰者號太空梭被摧毀73秒後剝離在STS - 51 - L的。事故分析表明,一個錯誤的O形圈密封曾允許從太空梭固體火箭助推器(SRB)之熱氣體削弱外部推進劑貯箱,也是支撐這舉行的助推器的坦克。坦克尾部區域的失敗,導致它開始瓦解。國家儲備局支撐也沒有,造成儲備局向內旋轉坦克和加速解體。挑戰者將被拋出側身1.8馬赫導致它在空中打破了同船上7名船員全部損失:格雷格賈維斯,克麗斯塔麥考利夫,羅納德捷,埃利森鬼冢,朱迪思雷斯尼克,邁克爾J ·史密斯,迪克斯科比Windstream的。美國宇航局的研究人員確定他們可能在飛船解體存活,而可能是由缺氧昏迷,至少其中一些試圖保護他們的緊急氧氣通過激活自己。任何生還者的解體被打死,但是,當大部分完好無損駕駛艙打擊200英里每小時(320公里/小時)的水。見挑戰者號太空梭災難。
2003年2月1日:結構故障在重返大氣層: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失去了,因為它經過兩個星期的使命重返,執行STS - 107。損壞太空梭的熱防護系統(TPS)的失敗導致了結構性太空梭的左翼,最終,飛船解體。慘劇發生後的調查揭示了在鋼筋混凝土中碳碳機翼前緣面板的損害已經造成破壞的絕緣距離從外部燃料箱在發射過程中一塊泡沫材料擊中太空梭的機翼。里克四丈夫,威廉麥庫爾,邁克爾P.安德森,大衛布朗,研究員Kalpana Chawla的,乙勞雷爾克拉克,和宜蘭拉蒙被殺害。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災難。
同時也出現了一對被認為是由那些參與開展航天飛行單一事故,但不屬於國際公認的定義:
1967年11月15日:控制失敗:邁克爾J.亞當斯去世時駕駛一北美國X - 15火箭飛機。亞當斯是美國主要的空軍在美國航天局/美國空軍X - 15的試驗計劃。在X - 15的飛行191,他的第七次飛行,這架飛機第一次有一個電子故障,繼而在其飛行遠地點控制問題。該試驗還可能迷失方向。在從二六六零零零英尺(50.4英里,81.1公里)遠地點再入中,X - 15 yawed側身失控,變成了一個旋轉的馬赫5,從這些試驗沒有恢復的速度。導致過度加速的X - 15在飛行中打破了約65,000英尺(19.8公里))[1]。亞當斯被追授為他的翅膀飛行宇航員已經通過了50英里(80.5公里)(美國定義的空間)的高度。

『肆』 那個飛上太空做科研時,國家卻沒了的宇航員,在外太空飄111天後來如何

關於美國和蘇聯的冷戰,相信大家一定不會陌生。在這個階段,美國,在經濟方面碾壓蘇聯,同時還掌握了核武器。蘇聯在重工業和軍事製造方面,可以說是略占優勢。兩個國家相互制衡,尋求超過彼此的契機,也就在這個時候,蘇聯決心,在太空探索方面,超過美國。希望能夠通過這方面的碾壓,獲得冷戰的勝利。於是一時間,蘇聯向月球發射超過25個探測器,並揚言要在15年內將蘇聯人送上月球。與此同時,美國也不甘落後,開展了美國的太空計劃。

後,他們迎來了曙光。有11個歐洲航天局的成員國,聽到了他們的情況,對當時的法案進行了修改,添加了克里卡列夫和沃爾科夫,這樣的情況,最終在飛行111天後,克里卡列夫和沃爾科夫以俄羅斯國旗返回了地球。對此,大家怎麼看呢?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評論。

『伍』 為什麼宇航員犧牲後,屍體被禁止帶回地球

這個問題應該是不對的吧,好像我看到很多例子,原來宇航員在太空出事故死亡之後屍體是運回了地球,而且還在地球舉行的葬禮。所以應該是可以運回地球吧

宇航員是偉大的,為了科學甘願付出自己的生命。去宇宙冒險本來就是很危險的事,但是他們義無反顧、勇往直前。

『陸』 在歷史上,有多少宇航員在太空中死亡

有18名宇航員在執行飛行任務中犧牲,共4次事故,均造成全體乘員死亡。

STS-107

2003年2月1日,事故原因:再入過程中解體燒毀,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災難。

喪生的宇航員:

  1. 里克·赫斯本德
  2. 美國 威廉·麥庫爾
  3. 美國 大衛·布朗
  4. 美國 卡爾帕娜·喬拉
  5. 美國 邁克爾·安德森
  6. 美國 勞雷爾·克拉克
  7. 以色列 伊蘭·拉蒙

哥倫比亞號當時執行STS-107任務在得克薩斯與路易斯安納上空再入大氣層,太空梭外儲箱上的絕熱材料碎片在發射時因空氣動力脫落並擊中哥倫比亞號左翼前緣,損壞了再入時提供保護的太空梭熱防護系統,哥倫比亞號因此失事。

『柒』 成功飛上太空的載人宇宙飛船有哪些

1961年4月12日,蘇聯發射世界第一艘載人飛船「東方」1號。尤里·加加林少校乘「東方」1號飛船用了108分鍾繞地球運行一圈後,在薩拉托夫附近安全返回。加加林成為世界上第一位遨遊太空的航天員,使蘇聯在與美國開展的載人航天競賽中贏得了世界第一。1968年3月27日,加加林駕駛米格15殲擊機訓練時,因飛機事故遇難身亡。

1961年5月5日,美國第一位進行亞軌道飛行的航天員艾倫·B·謝潑德駕駛美國「水星」MR3飛船進行首次載人亞軌道飛行,美國因此成為繼蘇聯之後世界上第二個具有載人航天能力的國家。

1961年5月25日,美國總統肯尼迪在國會宣布:在60年代結束之前,美國要把人送上月球,並安全返回地面。從此,美國正式開始實施舉世聞名的「阿波羅」載人登月工程計劃。這是在與蘇聯之間展開的誰第一個把人送上天的競賽中失利後,美國發起的又一個競賽項目。

1962年2月20日,美國發射載人飛船「水星」6號,航天員歐約翰·H·格倫中校駕駛「水星」6號飛船繞地球飛行3圈,歷時4小時55分23秒,在大西洋海面安全返回。格倫因此成為美國第一個進入地球軌道的人。

1962年8月11日,蘇聯發射載有尼古拉耶夫少校的「東方」3號飛船上天。8月12日,蘇聯發射載有波波維奇中校的「東方」4號飛船上天。「東方」4號與「東方」3號首次在太空實現載人飛船的交會飛行,最近相距5公里,第一次從太空傳回電視。

1963年6月16日,世界上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女航天員捷列什科娃中尉駕駛蘇聯「東方」6號飛船進入太空,飛船繞地球飛行48圈,歷時70小時50分,19日返回。

1964年10月12日,蘇聯成功發射載3人的第二代載人飛船「上升」1號。航天員科馬羅夫、耶戈洛夫和費捷斯托夫駕駛飛船繞地球飛行16圈,歷時24小時17分,返回於庫斯塔奈地區。這是蘇聯、也是世界航天史上第一次載3人飛行。

1965年3月18日,蘇聯發射載有別列亞耶夫、列昂諾夫的「上升」2號飛船。飛行中,列昂諾夫進行了世界航天史上第一次太空行走,他在離飛船5米處活動了12分鍾,完成了目視觀測、拆卸工作及其他實驗。

1965年3月23日,美國成功發射第二代載人飛船「雙子星座」3號。飛船乘載著美國航天員格里索姆中校和約翰·楊少校,繞地球飛行5圈,歷時4小時53分鍾。這是美國首次載2人飛行。

1965年6月3日,美國發射載有航天員麥克迪維特上尉和懷特上尉的「雙子星座」4號飛船,繞地球飛行62圈。懷特到艙外行走21分鍾,用噴氣裝置使自己在太空中機動飛行。這是美國第一次太空行走。

1965年12月15日,美國發射「雙子星座」6號飛船,飛船載有希拉中校和斯坦福爾德上尉。飛船繞地球飛行16圈,歷時25小時51分鍾。此次飛行是與12月4日發射的「雙子星座」7號交會,並保持近距離編隊飛行,最近時約0.3米。這是美國載人飛船第一次空間交會飛行。

1966年3月16日,美國發射載有航天員阿姆斯特朗和斯科特的「雙子星座」8號,繞地球飛行6.5圈,歷時10小時41分。飛行中首次實現載人飛船與一個名叫「阿金納」的對接艙體對接。這是世界航天史上第一次空間對接。

1967年1月27日,美國「阿波羅」4A飛船在發射台上進行登月飛船的地面試驗。飛船內坐著曾參加過「水星」號、「雙子星座」飛船飛行的格里索姆上校、美國第一個完成艙外活動的懷特中校和第一次准備參加太空飛行的查菲少校。突然,充滿純氧的座艙起火爆炸,3名航天員當即燒死。

1967年4月23日,蘇聯用「聯盟」號運載火箭發射第三代飛船「聯盟」1號。4月24日飛船返回時,因降落傘故障,飛船墜毀於烏拉爾奧倫波克附近,航天員科馬羅夫不幸遇難。

1968年4月14日,蘇聯發射宇宙212號無人飛船。飛船在軌運行中與後來發射的宇宙213號無人飛船自動對接。這是蘇聯完成的第一次空間對接。

1968年10月11日,美國發射「阿波羅」7號飛船。航天員希拉、艾西爾和坎寧哈姆繞地球飛行163圈,歷時260小時9分鍾,22日返回。這是「阿波羅」飛船的第一次載人地球軌道飛行。

1968年12月21日,美國發射載有波爾曼、洛弗爾和安德斯的「阿波羅」8號飛船。飛船進入距月面112公里的月球軌道上飛行了10圈,時間20小時6分鍾,並向地球發回電視。27日返回。這是世界上第一艘繞月飛行的載人飛船。

1969年7月16日,美國發射「阿波羅」11號載人飛船,第一次把人送上月球。飛船上載有航天員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3名航天員,經過75小時50分鍾的飛行後,進入環月軌道。7月21日格林尼治時間2時56分,航天員阿姆斯特朗將左腳踏到月球上,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踏上月球的人,並說出了一句廣為流傳的名言:「這對一個人來說,只不過是小小的一步,可是對人類來講,卻是巨大的一步。」19分鍾後,奧爾德林跟著也踏上了月球。他們在月面插上美國國旗,放置科學儀器,搜集22公斤月球岩石和土壤樣品,共活動了2小時31分40秒。

1970年4月11日,美國發射載有航天員洛弗爾、海斯和斯威加特的「阿波羅」13號飛船進行第3次登月飛行。飛行56小時後,飛船離地球33萬公里,差不多接近月球時,因兩個紐扣大的恆溫器開關故障,使服務艙燃燒電波貯氧箱爆炸,艙內許多設備遭損壞,氧氣和水也損失過半,航天員洛弗爾、海斯和斯威加特面臨葬身太空之災。但他們臨危不懼,按地面科學家們精確計算的軌道和地面指揮員的命令,手動操縱飛船,使用登月艙的氧氣和動力,於4月17日成功地返回地球,創造了航天史上死裡逃生的奇跡。

1970年6月1日,蘇聯發射載有航天員尼古拉耶夫和謝瓦斯基揚諾夫的「聯盟」9號飛船。飛船繞地球飛行268圈,歷時424小時59分,創造了載人飛行史上的新記錄。

1971年4月19日,蘇聯用「質子」號火箭發射世界上第一個載人空間站「禮炮」1號。「禮炮」1號空間站於1971年10月11日在太平洋上空墜毀,共飛行了175天。運行期間對接了兩艘「聯盟」號飛船,其中「聯盟」11號的航天員進站工作了3星期。此後一直到1982年,蘇聯又連續發射了「禮炮」2~5號空間站和第二代「禮炮」6號、7號空間站。

1971年6月6日,蘇聯發射載有航天員多勃羅沃爾斯基、帕查耶夫和沃爾科夫和「聯盟」11號飛船。飛船成功地實現了和「禮炮」1號空間站的對接、在軌運行24天後,在返回途中,返回艙空氣泄露,返回地面時,人們發現未穿航天服的3
名航天員全部遇難。

1971年12月7日,美國發射載有塞爾南、埃文斯和施密特的「阿波羅」17號飛船。11日到達月球,兩名航天員在月面逗留75小時,在月球軌道上釋放了一顆衛星。飛船19日返回。這是人類迄今最後一次載人登月飛行,也是「阿波羅」飛船第7次登月飛行。

1973年5月14日,美國用「土星」V火箭發射名為「天空實驗室」的空間站。後與多艘「阿波羅」飛船對接,先後有3批9名航天員到其上工作。原預計「天空實驗室」能運行到1982年,但終因空間站故障嚴重,無法正常使用,其運行軌道急劇下降,於1979年7月12日墜落於南印度洋澳大利亞西南水域。這是美國發射的第一個載人空間站。

1975年4月5日,蘇聯發射載有拉扎列夫和馬卡羅夫的聯盟18A飛船,准備與禮炮4號對接。火箭第3級點火不久,正值火箭上升到144公里的高空時,因制導系統發生故障,飛船在空中翻滾,並偏離預定軌道。地面控制中心不得不發出應急救生指令,使火箭緊急關機,返回艙與飛船分離,航天員按應急方案返回,在西伯利亞西部山區安全著陸。飛行只進行了22分鍾。這是載人航天以來,第一次因火箭飛行不正常而成功地採取的應急救生措施。

1975年7月15日,蘇、美發射飛船進行聯合對接飛行。首先發射的是載有蘇聯航天員列昂諾夫和庫巴索夫的「聯盟」19號飛船。發射後7.5小時,美國「阿波羅」18號飛船載著美國航天員斯坦福爾德、斯萊頓和布蘭德從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成功。7月17日,「阿波羅」18號飛船和「聯盟」19號飛船成功地對接。飛船對接狀態保持了兩天,美蘇航天員實現了飛船間的互訪。這是冷戰期間美蘇兩個競爭對手難得的「太空握手」。

1981年4月12日,美國發射了世界上第一架太空梭「哥倫比亞」號。此後又陸續建造了「挑戰者」號、「亞特蘭蒂斯」號、「發現」號和「奮進」號太空梭。1986年1月28日,「挑戰者」號太空梭在發射升空僅73秒後即爆炸,機上7名航天員全部遇難;2003年2月1日,「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在返航途中解體,機上7名航天員再次遇難。盡管如此,美國太空梭投入運營22年來,已成功飛行111次,在太空部署過衛星、維修過「哈勃」、完成了無數科學試驗,是目前正在建造中的國際空間站的主要運送工具。

1984年7月17日,蘇聯發射「聯盟」T12號飛船升空。船上載有扎尼拜科夫、沃爾克和女航天員薩維卡婭,與「禮炮」7號空間站-「聯盟」T10號飛船聯合體對接。25日,薩維茨卡婭和扎尼拜科夫一起進行了3小時35分鍾的艙外活動。薩維茨卡婭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在太空行走的女性。

1986年2月20日,蘇聯發射了第三代長期載人空間站——「和平」號空間站的核心艙。此後歷時10年,直到1996年4月26日,蘇聯(俄羅斯)才建成由核心艙、「量子」1號艙、「量子」2號艙、「晶體」艙、「光譜」艙和「自然」艙組成的完整的「和平」號空間站。2003年3月23日,「和平」號在繞地球飛行8萬多圈、行程約35億公里、超期服役近10年後,墜毀在太平洋預定海域。作為世界上第一個長期載人空間站,「和平」號是20世紀質量最大、載人最多和壽命最長的航天器,堪稱「一代天驕」!在「和平」號天馬行空近15載中,共接待了來自1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航天員100多人次。其中俄羅斯航天員在「和平」號上創造了兩項太空飛行紀錄:一項是由玻利亞科夫創造的、人在太空連續生活和工作438天的世界紀錄,另一項是由阿夫傑耶夫創造的、在太空飛行累計時間達748天的世界紀錄。科學家們利用「和平」號空間站進行了包括生命科學、微重力科學與應用、空間科學、對地觀測等眾多領域的成千上萬項科學實驗,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豐碩成果。

1995年6月27日,美國「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載著5名美國航天員和2名俄羅斯航天員升空,首次實現與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對接飛行。此後一直到1998年,美國太空梭與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進行了8次對接飛行,所取得的成功經驗降低了目前正在組裝的國際空間站裝配和運行中的技術風險。

1996年9月26日,在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上工作的美國女航天員露西德乘「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返回地面。露西德在太空生活了188天,打破了俄羅斯航天員康達科娃創造的女性在太空飛行的最高紀錄。

1998年11月20日,俄羅斯用「質子」K火箭將國際空間站的第一個部件——「曙光」號多功能艙送入太空,建造國際空間站的宏偉而艱巨的任務從此拉開了帷幕。國際空間站是由美國和俄羅斯牽頭、歐洲11國(即德國、法國、義大利、英國、比利時、荷蘭、西班牙、丹麥、挪威、瑞典和瑞士)、日本、加拿大和巴西共16個國家建造的,預計要到2006年才能全部建成。建成後的國際空間站長110米,寬88米,大致相當於兩個足球場大小,總質量達400餘噸,將是有史以來規模最為龐大、設施最為先進的人造天宮,運行在傾角為51.6°、高度為397公里的軌道上,可供6~7名航天員在軌工作,之後國際空間站將開始一個為期10~15年的永久載人的運行期。

2001年4月28日,世界上首位太空遊客、美國富翁蒂托搭乘「聯盟」TM32號飛船從哈薩克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出發,到國際空間站上旅遊觀光8天,5月6日返回地面。蒂托此行耗資2000萬美元,除了太空觀光外,他還負責飛船的一部分無線電通信、導航和供電任務,並與俄宇航員一起執行了對地觀測任務。蒂托的太空之旅開創了太空旅遊的新時代。2002年4月25日~5月5日,世界上第二位太空遊客、南非億萬富翁馬克·沙特沃斯也在太空度過了10天的時光,其中8天生活和工作在國際空間站上。

2003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成功發射。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成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國訪客。
「神舟五號」21小時23分鍾的太空行程,標志著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繼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

2005年10月12日,中國第二艘載人飛船「神舟六號」成功發射,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被順利送上太空。17日凌晨,在經過115小時32分鍾的太空飛行後,飛船返回艙順利著陸。
「神舟六號」是中國第二艘搭載太空人的飛船,也是中國第一艘執行「多人多天」任務的載人飛船。這也是世界上人類的第243次太空飛行。飛船進行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首次多人多天飛行試驗,完成了中國真正意義上有人參與的空間科學實驗。

2008年9月25日,中國第三艘載人飛船「神舟七號」成功發射,三名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順利升空。
「神舟七號」飛船載有三名宇航員分別為翟志剛(指令長)、劉伯明和景海鵬。「神舟七號」飛船候補梯隊航天員分別為陳全(指令長)、費俊龍、聶海勝。主要任務是實施中國航天員首次空間出艙活動,同時開展衛星伴飛、衛星數據中繼等空間科學和技術試驗。
27日,翟志剛身著中國研製的「飛天」艙外航天服,在身著俄羅斯「海鷹」艙外航天服的劉伯明的輔助下,進行了19分35秒的出艙活動。中國隨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空間出艙活動技術的國家。

「神舟八號」於2011年11月1日5時58分10秒由改進型「長征二號」F遙八火箭順利發射升空。升空後2天,「神八」與此前發射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進行了空間交會對接。組合體運行12天後,神舟八號飛船脫離天宮一號並再次與之進行交會對接試驗,這標志著我國已經成功突破了空間交會對接及組合體運行等一系列關鍵技術。2011年11月16日18時30分,神舟八號飛船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成功分離,返回艙於11月17日19時許返回地面。

2012年6月16日,我國第四艘載人飛船於18點37分24秒神舟九號成功發射,三名航天員景海鵬、劉洋、劉旺順利升空,展開對接天宮一號的工作。

「神舟十號」於2013年6月11日17時38分02.666秒,由長征二號F改進型運載火箭(遙十)「神箭」成功發射。在軌飛行15天,並首次開展中國航天員太空授課活動。飛行乘組由男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和女航天員王亞平組成,聶海勝擔任指令長;6月26日,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返回地面。

『捌』 前蘇聯的航天史 急!!!

還有很多沒有發上,內容太多,請直接到網站去看,祝你愉快
1961年4 月12日, 前蘇聯成功地將航天員加加林送入地球軌道, 在世界上實現了首次載人航天, 開創了人類進入太空和開發利用宇宙的新紀元。前蘇聯共發展了五個型號的載人飛船和兩個型號的軌道站, 此外還有兩個型號的貨運飛船。
東方-1號載人飛船
發射日期 1961年4 月12日
航天員 加加林
飛行任務 世界上首次載人軌道飛行。飛行時間1 小時48分鍾。飛行目的是了解人體在航天中的生理反應。飛行中記錄了航天員的心電圖和呼吸描記圖。飛行證實了載人航天的可能性。

東方-2號載人飛船
飛行日期 1961年8月6 ~7 日
航天員 季扎夫
飛行任務 考察失重對人體的影響, 觀察人在失重狀態下進食、睡眠、操作工具、書寫和播音的能力。飛行過程中, 航天員記錄了心電圖、呼吸描記圖和胸壁沖擊圖; 還進行了電影、照片的拍攝, 收集了氣象學資料。 東方-3號載人飛船
飛行日期 1962年8 月11~15日
航天員 尼古拉耶夫

飛行任務東方-3號飛船發射後第二天又成功發射東方-4號飛船。兩天內邊續發射兩艘飛船的目的是要試驗兩艘飛船軌道編隊飛行和軌道上交會的可能性。飛行中兩艘飛船間進行了無線電聯系。航天過程中進一步考察了人在失重條件下的工作能力和生理、心理狀態; 兩名航天員都記錄了心電圖、腦電圖和呼吸描記圖; 對為航天員規定的食物、水和氧的需求量及衛生條件的合理性進行了驗證。

東方-4號載人飛船
飛行日期 1962年8 月12~15日
航天員 波波維奇
飛行任務 與東方-3號載人飛船的相同, 航天員還記錄了眼動圖和皮膚電反應。

東方-5號載人飛船
飛行日期 1963年6 月14~19日
航天員 貝科夫斯基
飛行任務 與隔日發射的東方-6號飛船實現軌道編隊飛行。了解飛行因素對航天員機體的影響。

東方-6號載人飛船
飛行日期 1963年6 月16~19日
航天員 捷列什科娃
飛行任務 女性航天員首次進行宇宙飛行。飛行中記錄了航天員的心電圖、腦電圖、呼吸描記圖、眼動圖及心震圖; 比較分析了航天條件對男性及女性航天員機體影響的差異。

上升-1號載人飛船
飛行日期 1964年10月12~13日
航天員 科馬洛夫 (指令長) , 費奧季斯托夫 (科學家) , 耶戈洛夫 (醫生)
飛行任務 就整體結構而言, 該型號飛船仍是東方號飛船的原型。所不同的只是拆除了個別部件和系統, 增加了航天員座椅, 由單座改為多座以研究航天員相互配合的能力。乘務組內有一名醫生, 目的是親自體驗和直接觀測航天環境對人的影響。飛行中完成了一系列的醫學測試, 重點考察了航天因素對人體心血管系統和血液系統的影響, 以及氣體代謝、能量消耗和各種分析器的功能狀態。飛行中還觀測了地球雲層和光學現象; 對飛船的生保系統及著陸器材的性能進行了評價。

上升-2號載人飛船
飛行日期 1965年3 月18~19日
航天員 別利亞耶夫 (指令長) , 列奧諾夫 (科學家)
飛行任務 飛行中列奧諾夫穿著艙外用航天服出艙活動24分鍾, 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太空行走的航天員。他對地球和外空進行了觀察並拍攝了照片, 對飛行前的訓練效果進行了評定。飛船再入時自動定向系統失靈, 航天員通過手控系統返回, 著陸地點偏離預定地點800 公里。

聯盟-1號載人飛船
飛行日期 1967年4 月23~24日
航天員 科馬洛夫
飛行任務 檢驗新型載人飛船的性能並進行工程技術、科學和醫學生物學實驗。返回時, 由於降落傘未打開, 飛船墜毀, 航天員身亡。

聯盟-3號載人飛船
飛行日期 1968年10月26~30日
航天員 別列戈沃依
飛行任務 延長了航天員在空間逗留的時間, 飛行了3 天22小時51分。飛行中記錄了心電、心震和呼吸描記圖等生理指標。聯盟-3號載人飛船與10月25日發射的不載人的聯盟-2號飛船在軌道上曾先後兩次交會飛行, 以檢驗飛船的結構和自動操作性能, 為航天器之間軌道對接做技術准備和演習。
聯盟-4號載人飛船
飛行日期 1969年1 月14~17日
航天員 沙塔洛夫
飛行任務 見聯盟-5號載人飛船。

聯盟-5號載人飛船
飛行日期 1969年1 月15~18日
航天員 沃雷諾夫 (指令長) , 葉利謝耶夫 (隨船工程師) , 赫魯諾夫 (工程專家)
飛行任務 聯盟-4號和聯盟-5號兩艘載人飛船在兩天內先後發射並在軌道上對接成功, 實現了世界首次兩艘航天飛船太空對接飛行。對接後航天員葉利謝耶夫和赫魯諾夫身著航天服從聯盟-5號出艙, 在艙外工作一小時後進入聯盟-4號飛船, 與沙塔洛夫會晤。兩艘飛船對接飛行4 小時35分鍾後分離。最後沙塔洛夫、葉利謝耶夫和赫魯諾夫乘聯盟-4號飛船, 沃雷諾夫乘聯盟-5號飛船先後返回地面。

聯盟-6號載人飛船
飛行日期 1969年10月11~16日
航天員 紹寧 (指令長) , 庫巴索夫 (隨船工程師)
飛行任務 與隨後兩天發射的聯盟-7號和聯盟-8號飛船進行軌道編隊飛行, 為建立航天站進行試驗性飛行和技術准備; 聯盟-6號的航天員還進行了焊接金屬的實驗, 檢查改進後的飛船系統, 試驗用手操縱和自動控制、定位和穩定性, 研究空間因素對人體的影響, 拍攝了地球照片。

聯盟-7號載人飛船
飛行日期 1969年10月12~17日
航天員 菲利普欽科 (指令長) . 沃爾科夫 (隨船工程師) , 戈爾巴特科 (工程專家)
飛行任務 多艘飛船編隊飛行, 任務與聯盟-6號和8 號的相同; 航天員還對天體和地球地平線進行了觀測, 確定恆星的亮度, 測定太陽照度, 進行軍事攝影和偵察。

聯盟-8號載人飛船
飛行日期 1969年10月13~18日
航天員 沙塔洛夫 (指令長) , 葉利謝耶夫 (隨船工程師)
飛行任務 多艘飛船編隊飛行; 還進行了廣泛的科學考察、軍事攝影和偵察。

聯盟-9號載人飛船
飛行日期 1970年6 月1 ~19日
航天員 尼古拉耶夫 (指令長) , 謝瓦斯基楊諾夫 (隨船工程師)
飛行任務 創飛行17天17小時的航天記錄; 飛行中為建立永久性航天站收集了大量的醫學生物學資料, 如測定了前庭器官對失重的敏感性, 記錄了心電圖、呼吸描記圖、心震圖和動脈血壓; 對地球地質、地球大氣的形成、雪蓋和冰蓋進行了觀測和攝影;

禮炮-1號航天站
發射日期 1971年4 月19日
飛行任務 是前蘇聯發射的第一艘試驗性航天站。禮炮號系列航天站是一種可長期地在軌道上運行的大型航天器。軌道運行過程中, 聯盟號載人飛船及進步號貨運飛船可以與航天站對接, 構成更大型的軌道復合體。航天員在這種軌道復合體內可進行長期飛行和進行廣泛的實驗研究, 充分發揮人在航天中的作用。航天站的建立是載人航天事業從探索階段向開發、應用階段的重要過渡。

聯盟10號載人飛船
飛行日期 1971年4 月23~25日
航天員 沙塔洛夫 (指令長) , 葉里謝耶夫 (隨船工程師) , 魯科維什尼科夫 (工程專家)
飛行任務與禮炮-1號航天站對接飛行了5 個多小時, 但航天員未能進入航天站內。飛行中綜合檢驗了改進後的飛船系統, 進一步演練手操縱和定向穩定並進行了醫學觀察和測量。

聯盟-11 號載人飛船
飛行日期 1971年6 月6 ~30日
航天員 多布勒沃里斯基 (指令長) , 沃爾科夫 (隨船工程師) , 帕查耶夫 (工程專家)
飛行任務 與禮炮-1號航天站對接飛行, 航天員進入航天站內, 創造了23天18小時22分鍾的長期航天記錄。飛行過程中完成了大量的科學、技術和醫學生物學實驗。
返回過程中因座艙漏氣減壓, 3 名航天員全部死亡。

禮炮-2號航天站
發射日期 1973年4 月3 日
飛行任務 主要是對改進後的航天器結構和系統進行試驗, 與隨後發射的聯盟號飛船對接, 實現長期載人航天。但是, 該航天站發射後不久失去控制, 繼而發生破裂, 因而與其對接的聯盟號發射計劃被取消。該航天站於4 月28日進入稠密的大氣層燒毀。

聯盟-27 號載人飛船
飛行日期 1978年1 月10~16日
航天員 得扎尼別科夫 (指令長) , 馬卡洛夫 (隨船工程師)
飛行任務 是一次短期的拜訪性飛行。聯盟-27 號與禮炮-6號航天站/ 聯盟-26 號飛船三艘航天器對接在一起構成一個龐大的「香腸式」軌道復合體。兩批共4 號航天號在一起進行了5 天的科技和醫學- 生物學研究。飛行結束後航天員乘聯盟-26 號載人飛船返地。

聯盟-28 號載人飛船
飛行日期 1978年3 月2 ~10日
航天員 古巴列夫 (指令長) , 列麥克 (前捷克斯洛伐克研究人員)
飛行任務 第一次外國航天員參加前蘇聯載人航天。飛船與禮炮-6號航天站對接飛行。兩國航天員完成了蘇、捷學者設計的研究項目, 包括: 從混合劑中獲取特種金屬; 太陽從地平線升起時的亮度變化; 人皮膚里的氧狀態; 失重對海藻生長的影響等。

聯盟-29 號載人飛船
飛行日期 1978年6 月15日~9 月3 日
航天員 科瓦連克 (指令長) , 依萬欽科夫 (隨船工程師)
飛行任務 與禮炮-6號航天站對接後兩名航天員在軌道復合體內居住、工作近140 天。飛行期間曾有另兩組航天員分別乘聯盟-30 號和聯盟-31 號載人飛船來站拜訪和進行短期考察。在長期航天過程中, 航天員完成的主要任務有: 在特殊熔爐內製取了50多種合金材料; 制備了鎘鋅及鎘汞碲半導體新材料; 觀察的拍攝了帕米爾冰川及海洋照片18000 張;

聯盟-30 號載人飛船
飛行日期 1978年6 月27日~7 月5 日
航天員 克里姆克 (指令長) , 格爾馬謝夫斯基 (波蘭研究人員)
飛行任務 與禮炮-6號/ 聯盟-29 號復合體對接。飛行過程中進行了一些蘇、波科學家們感興趣的實驗。飛行結束後航天員乘原船返回。

聯盟-31 號載人飛船
飛行日期 1978年8 月26日~11月2 日
航天員 貝科夫斯基 (指令長) , 伊恩 (前東德研究人員)
飛行任務 與禮炮-6號/ 聯盟-29 號復合體對接, 飛行過程中兩國航天員共同完成了一些科學實驗, 後乘聯盟-29 號飛船返回。

聯盟-32 號載人飛船
飛行日期 1979年2 月25日~6 月13日
航天員 里亞霍夫 (指令長) , 柳明 (隨船工程師)
飛行任務 與禮炮-6號對接。航天員在軌道復合體生活和工作, 創造了175 天的航天紀錄。在航天過程中進行了大量的科學實驗。8 月19日航天員乘聯盟-34 號飛船 (發射時不載人) 返回。

聯盟-33 號載人飛船
飛行日期 1979年4 月10日~12日
航天員 魯卡維什尼科夫 (指令長) , 依萬諾夫 (保加利亞研究人員)
飛行任務 與禮炮-6號作短期拜訪性飛行。因飛船推進系統發生故障, 對接失敗, 飛船提前返回。

聯盟-35 號載人飛船
飛行日期 1980年4 月9 日~6 月3 日
航天員 波波夫 (指令長) , 柳明 (隨船工程師)
飛行任務 與禮炮-6號對接飛行。航天員飛行了185 天, 再次刷新航天記錄。飛行中進行了大量的材料加工實驗, 生產了100 多種新材料樣品 (特別是半導體材料) ; 進行了天文觀察和宇宙射線研究等。飛行過程中有4 批外國航天員參加的乘務組來站拜訪以便給予長期航天的航天員以心理支持, 有4 艘進步號貨運飛船送來補給物資。10月11日航天員乘聯盟-37 號飛船返回。

聯盟-36 號載人飛船
飛行日期 1980年5 月26日~7 月31日
航天員 庫巴索夫 (指令長) , 法爾卡什 (匈利研究人員)
飛行任務 與禮炮-6號/ 聯盟-35 號飛船軌道復合體對接飛行。航天員進入站內拜訪長期飛行的乘務組人員並參與了一些實驗, 飛行8 天後乘聯盟-35 號飛船返回地面。

聯盟號T-2 號載人飛船
飛行日期 1980年6 月5 ~9 日
航天員 馬雷舍夫 (指令長) , 阿克謝諾夫 (隨船工程師)
飛行任務 聯盟T 號飛船是聯盟號飛船的改進型。這次是首次載人飛行。主要的改進有船上裝備了太陽能電池組、新型無線電通訊系統、導航定位系統、飛行控制系統和計算機系統。飛行目的是考驗新系統的性能, 拜訪聯盟-35 號飛船乘務組航天員, 參加部分航天站內的實驗研究。

聯盟-37 號載人飛船
飛行日期 1980年7 月23日~10月11日

航天員 格爾巴特科 (指令長) , 范童 (越南研究人員)

飛行任務 短期訪問性飛行, 與軌道復合體對接飛行。飛行過程中兩組航天員進行了聯合實驗並通過「地- 天」電視通道一起收看了奧運會賽況。航天員乘聯盟-36 號飛船返回地球。

聯盟-38 號載人飛船

飛行日期 1980年9 月18日~26日

航天員 拉馬年科 (指令長) , 門傑斯 (古巴研究人員 )

飛行任務 與航天站對接, 進行短期拜訪和考察。古巴的實驗項目有: 研究腳掌的失重效應及防治方法, 觀察失重環境下中樞神經狀態, 考察地質結構、海洋浮游生物和研究自然資源、金屬材料等。

聯盟T-3 號載人飛船

飛行日期 1980年11月27日~12月10日

航天員 基齊姆 (指令長) , 馬科洛夫 (隨船工程師) , 斯特列卡洛夫 (工程專家)

飛行任務 是繼聯盟11號飛船之後的第一次三人飛行, 主要任務是進一步測試新型飛船各系統的性能, 與航天站對接, 航天員進入站內檢查站上科學實驗的進行情況。

聯盟T-4 號載人飛船
飛行日期 1981年3 月12日~5 月26日

航天員 科瓦連諾克 (指令長) , 薩維內赫 (隨船工程師)

飛行任務 與禮炮-6號航天站對接。航天員進入站內工作75天, 進行了地球物理學研究, 分析了地球資源, 制備了航天材料, 觀察了航天因素對人體及高等植物生長發育的影響。飛行過程中進步-12 號貨運飛船曾送來補給物資, 還有兩組乘務員分別乘聯盟-39 號和聯盟-40 號載人飛船前來拜訪和進行科學考察。

聯盟-39 號載人飛船
飛行日期 1981年3 月22~30日

航天員 扎尼別科夫 (指令長) , 古爾拉格恰 (蒙古研究人員)

飛行任務 拜訪聯盟T-4 號飛船乘務組航天員並進行了科學考察, 如研究人體的失重效應, 進行「生物節律」、「感覺」和「時間」等實驗。

聯盟-40 號載人飛船

飛行日期 1981年5 月14~22日

航天員 波波夫 (指令長) , 普魯納留 (羅馬尼亞研究人員)

飛行任務 是聯盟號系列飛船的最後一次發射。與禮炮-6號航天站對接, 對聯盟T-4 號飛船乘務組進行拜訪和進行科學考察。

禮炮-7號航天站

發射日期 1982年4 月19日

飛行任務 是前蘇聯第二代載人航天器的改進型, 主要用於軍事目的, 可供航天員來站進行長期考察。新型航天站簡化了許多設備的操作程序, 從而進一步減輕了航天員的工作。

聯盟T-5 號載人飛船

飛行日期 1982年5 月13日~8 月27日

航天員 別列佐沃依 (指令長) , 列別傑夫 (隨船工程師)

飛行任務 是到禮炮-7號航天站考察飛行的首批航天員。兩名航天員乘12月10月聯盟T-7 號飛船返回, 連續飛行長達211 天, 創造了長期航天的最高記錄。飛行中他們完成了大約300 項實驗 (主要是天體物理學、地球物理學、航天工藝學、醫學生物學等) 並獲得了大量新的科學信息, 此外還拍攝了大約2 萬張地表照片, 測量了不同高度的大氣密度、溫度和塵埃密度, 考察了近地空間的高能電子並測量了航天站內的γ- 量子流, 冶煉了地面條件下不能合成的各種合金。飛行過程中航天員出艙活動2 小時33分, 還在天上發射了兩顆小型人造地球衛星 (火花-2和火花-3) 。

『玖』 最悲催的航天員:剛上天國家沒了,在太空飄311天,最後怎麼回來的

1961年4月12日,蘇聯宇航員尤里·阿列克謝耶維奇·加加林乘坐東方號飛船進入了地球軌道,加加林成為了第一個進入太空的地球人,也是第一個從太空中看到地球全貌的人,自他之後,世界各國也是相繼培養出了宇航員。

回國之後,兩人依舊從事著航天工作,由於俄羅斯和美國在航天方面合作,他多次前往美國訓練,先後完成了6次太空任務,2007年,克里卡列夫執行完最後一次任務之後就退休了,並擔任了加加林宇航員培訓中心主管。

『拾』 禮炮1號的事故

1971年6月6日,「聯盟11號」飛船從拜科努爾發射場發射升空,載有3名宇航員:喬治·多勃羅沃爾斯基、弗拉基米爾·沃爾科夫、維克多·帕查耶夫。飛船經變軌飛行後,與禮炮—1號空間站交會對接成功,3名宇航員進入空間站,共停留23天18小時。6月29日下午9時,宇航員離開禮炮1號返回聯盟—10號飛船。
6月30日1時35分,飛船啟動制動火箭。在再入大氣層前,返回艙和軌道艙分離。但兩艙爆破分離時,返回艙的減壓閥被震開,艙內急速減壓,致使宇航員在短時間內因急性缺氧、體液汽化而死亡。返回艙著陸後,著陸場工作人員發現了三名已經遇難的宇航員。這次災難的原因是聯盟號飛船設計不合理,座艙十分擁擠,這導致之後的飛船返回程序明確規定,宇航員在返回前必須脫掉航天服。這是前蘇聯載人航天活動中最為悲慘的一次災難,由於此次事故,時任前蘇聯宇航負責人的卡曼寧將軍被撤職。事故再次推遲蘇聯空間站的使用計劃,禮炮—1號空間站此後再無人進入於1971年10月11日墜入太平洋上空燒毀。聯盟號宇宙飛船飛行中斷飛行達2年3個月,以改進聯盟號安全性能,將乘員從3人減為2人,並增加了1套生命保障設備,規定在上升、返回段必須穿上航天服。

閱讀全文

與擊沉沃爾科夫號是什麼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李泰林什麼電影好看 瀏覽:878
這個星期天有什麼好看的電影 瀏覽:614
蒙古族關於長調電影有哪些 瀏覽:43
如何把一部書變成一部電影 瀏覽:853
好看的好萊塢懸疑電影排行榜前十名 瀏覽:20
哪些老電影海報珍貴 瀏覽:198
最好看的罪惡電影 瀏覽:301
暴風怎麼看左右3d電影文件 瀏覽:947
童話故事推薦英語電影有哪些 瀏覽:627
微信貓眼電影賣品如何退款 瀏覽:60
談戀愛看電影做些什麼 瀏覽:844
獨角獸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143
在手機網頁上看電影沒字幕怎麼辦 瀏覽:330
新出好看的日漫電影 瀏覽:218
騰電影怎麼換粵語 瀏覽:801
用蠟燭折磨妹子什麼電影 瀏覽:636
什麼電影反應文革時代 瀏覽:934
5部好看的英語電影 瀏覽:889
男子突然變成機器人什麼電影 瀏覽:431
男孩子喜歡看什麼類型的電影 瀏覽: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