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影是怎麼賺錢的啊,利潤是怎麼分配的啊
電影是通過購買電影版權來盈利的,具體就是通過購買一部電影的版權,成為這部電影的投資人,等後期電影上映了再根據票房來計算收益,收益是完全透明化的,然後再加上其它網路版權收益如(愛奇藝、騰訊等)電視版權收益和海外版權收益,版權收益是按照你所持股的份額給你進行分紅。
以下就是國內電影版權投資的票房分紅細則:
2. 影院排片是怎麼決定的啊會因為一部電影口碑好而增加排片嗎
主要是由電影院來決定的,肯定會因為口碑好而增加排片,因為電影院也是需要盈利的,他們也有可能會因為口碑不好而減少排片。
3. 如何在鏡頭運用上如何讓片子有可看性
鏡頭分析要點:一 趣味中心
畫面中的趣味中心,也就是吸引觀眾目光之處。吸引觀眾眼球很多,但是在電影攝影中,對比度最強的區域一般來說是最可以吸引觀眾注意的。恰如一片黑暗當中的一點亮光,那麼無論這個亮光出於場景的哪個點上,都是被觀眾的眼睛瞬間抓到。影片中的內在趣味中心也很重要,比如我們在看電影的時候,經常會注意到某某壞人在背後偷偷的拿出了一把槍,那麼只要這把槍不是虛焦的狀態,無論這把槍在畫面中的位置和所佔比例多大,都會被人們一眼發現。除此以外,黃金比例分割,引導線都是設定趣味中心需要注意的內容。
二 燈光風格和色彩風格:
首先燈光,是低調,高調,還是高反差風格?要說這個燈光可是相當的重要,拍電影花費的時間大部分都耗費在調整每個鏡頭復雜的燈光上了。
一般來說燈光風格和電影主題氣氛等有很大的關系。比如喜劇片,燈光就比較明亮,很少陰影布局,常用高調風格。如果喜劇中壓暗燈光的話,那麼這個喜劇便一般會有些反諷的以為在裡面。懸疑片和驚悚片都趨於低調風格,很多陰影都採用透射式。悲劇和好萊塢大片就一般喜歡用高反差的風格。
再次,關於色彩。每部彩色片都有一個確定的基本色調。色彩對影片象徵性極強,一般來說,有名的彩色電影都有著表現主義的味道。一般而論,冷色調代表著平靜、疏遠、安寧;暖色調代表著侵略、暴力、刺激。具體說來,紅色一般與激情和性有關,比如《美國麗人》;低調的燈光和暗色調一般表現壓抑懸疑和一種宿命感,比如《教父》;褪色的暗黃色調表現的是保守,比如《純真年代》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彩色片中的忽然出現的黑白片段都是象徵意義最強最明顯的部分。一般用來表現法西斯時代的電影,都是用黑白片表現的。比如《美麗人生》劇中後來忽然泛白的色調,就是象徵著地獄般生活的開始。當然,有些電影,比如《辛德勒的名單》就乾脆用黑白來拍。
三 鏡頭距離和鏡頭種類
包括:
大遠景 一般永遠展現場景的所在。如果人出現在遠景中,那麼只有斑點般大小,這種鏡頭在史詩作品中經常出現,西部片中也常有。最近
《非誠勿擾》的呂樂的幾個北海道的大遠景就非常的漂亮。
遠景 就是比大遠景稍微小一點。
中景 就是能囊括兩三個人的鏡頭,中景是喜劇片的主流。
特寫 就是特寫。
深焦鏡頭 用廣角鏡頭拍的。我們經常看電影會覺得很多鏡頭是只有一塊兒地方清楚,後面的背景全部是模糊的。那玩意兒叫淺焦鏡頭,就是焦點很淺。深焦鏡頭就是從前到後全部都清楚的。深焦和淺焦哪個好,在電影史上,一開始爭論極大。我們一般兒拍照片,拍人像,都覺得淺焦鏡頭比較漂亮,因為可以虛化雜亂的背景,突出漂亮的人物。電影中也是一樣,哪塊兒清楚,哪塊兒模糊,都是說了算。而依靠的方法就是變焦。變焦可以給簡單的劇情寓意化的效果。但是一代電影大師安德烈巴贊覺得這種鏡頭不好,巴贊覺得這種鏡頭把本身非常復雜的事件含義單一化也簡單化了。所以巴贊覺得深焦鏡頭比較好。《公民凱恩》就是一個運用深焦鏡頭非常完美的典範。PS:深焦鏡頭也叫縱深鏡頭。
關於鏡頭距離,卓別林有一句名言:「喜劇用遠景,悲劇用特寫」。舉個例子,當他表現遠方一個人物的荒謬處境的時候,我們會大笑;但是當他忽然切進特寫凸顯情緒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好玩的地方不再可笑,我們開始同情這個人。
而且,鏡頭的距離影響到我們對於影片的參與程度。當很遠的時候,無論這個是好人還是壞人,我們都無動於衷。但是當拉近特寫的時候,好人會讓我們投入的同情;壞人會讓我們由衷的討厭。
四 鏡頭角度和人物所處位置
鏡頭角度一般包括鳥瞰角度,俯角,水平角度,仰角,傾斜角度等。
鳥瞰的作用是從正上方直接往下拍,讓觀眾有一種天神參觀凡間的感覺,有一種全局性的統罩感。
俯角拍攝,拍攝下的主題會顯得比較的無助和弱小。現在很多非主流的照片拍攝都喜歡採用俯角拍攝,然後很NC的90後少女瞪大了眼睛,扭足了嘴巴看著鏡頭,顯得非常的嬌小可人。
水平角度 等同於我們人眼觀察世界的角度,顯示一種對等。
仰角 可以讓人物或者景物顯得更加崇高,增加主題的重要性。因為他會增加被攝物的高度,有垂直效果。可以讓個子比較矮的演員顯得更高。
黃飛鴻系列電影中,李連傑很多都是仰角拍攝的,所以李連傑本身個子不高,但是裡面也顯得非常英氣逼人。
傾斜鏡頭 有時候作為主觀鏡頭出現,或者在表示混亂的時候,傾斜這種不對稱的構圖方法,可以增加畫面的動感。我們拍照片的時候,如果被攝的人物站的非常筆直則顯得呆板,而如果稍微歪頭,或者傾斜一下身體,則顯得有動感和自然,就是這個道理。
演員在畫面中的位置表現著人物之間的關系。一般來說畫面景框的中央是人們一般注意的焦點,寫實主義的影片喜歡把演員安置在景框中央。但是表現主義影片在這其中則多變的多,景框的中央,上,下,邊緣,都有著不同的隱喻和象徵意義。
一般來說,景框的上方,代表著權威和控制。而下方則表示脆弱服從和無力。因為從心理學上說,同樣的東西,放在景框的上方和下方,上方總是顯得重一點,有一種重壓感。所以在一些鳥瞰鏡頭中,天和地的劃分特別能夠顯示氣氛。如果空盪盪的天空占據了畫面的大半,則顯得遼闊平靜;而如果土地佔據了大半,天空顯得非常的擁擠,那麼就會顯得很壓抑。
同樣,被擠壓在景框邊緣的人或者事物,都會失去畫面的主控性,顯得被動和無力。放在景框中間的一般都是具有主控權的事物。據個例子,如果,一個妻子不堪忍受丈夫的虐待,則一定會依靠在景框的邊緣,而景框中間的丈夫張牙舞爪。
但是,這些也不是絕對的,藝術理論家們認為誰在畫面中取得主控地位是決定於事物本質上的重量。這個重量包括色調和面積。面積越大,色調越深,則本質上的重量越大。
五 景框
緊的取鏡
景框空間的大小可以象徵不同的意義。一般來收,鏡頭的限制性越強,就是鏡頭越小,對人物的約束力就越強。比如,人物如果充滿了整個畫面,顯得非常擁擠,則暗示著一種囚牢性的存在。就像人生活在狹小的房間里會渾身不自在一樣。很多的監獄題材都是採用了緊的取鏡的方法。希區柯克的很多電影,鏡頭對著狹小的窗戶,不僅給人觀眾窺視的心理暗示,同時也是一種變相的緊的取鏡的方法。
松的取鏡 則與之相反。強調一種寬松的環境,象徵著自由。
4. 有的電影票房幾十億上百億為什麼導演才獲利幾個億呢剩餘的錢去哪了
電影票房,分成如下:電影發展基金5%,營業稅3.3%;院線50-60%;其餘為製作商和發行商。(2020年度,國家暫時停止國家電影發展基金徵收)
1、假如一部電影,2億投資,有10億票房,分成如下:
電影發展基金0.5億
營業稅0.33億
院線5-6億(主要看片子跟電影院怎麼分成的);
製作商和發行商分剩餘的3.17—4.17億(這些錢還要除去的宣傳費和製作成本,如果電影製作宣傳2億,那麼製作發行公司的利潤就是1-2億)
2、另外當製作發行方可以在後期受益再賺一筆,例如在電視頻道放映、網路直播以及製作光碟等。
所以說————電影票房大約是實際投資額的三倍左右。才能回本!一般看電影是否盈利,就用投資乘以3,就可算出盈虧點!例如《哪吒魔童降世》投資6000萬,票房1.8億即可回本!而《上海堡壘》投資3億,則需要9億票房才能回本了!
3、有幾個關鍵點
A投資和實際投資。很多電影號稱幾億投資,都是噱頭,要是真的投資那麼多,真的就虧死了
B新人與老人。對於電影新人來說,可能需要倍於老導演的投資。
C院線。對於萬達這樣的既做拍片,又有院線的公司來說,可以上下通吃,給自己的電影多放映場次,以獲取利益。
4、導演獲利比較復雜,主要分幾種情況,
A拿定額,也就是拿一定的錢,票房什麼跟導演無關;
B拿分紅,如按照電影票房獲利的百分之幾來分成
C拿分成,現代導演都是有公司的,例如某某某工作室、北京大碗娛樂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賈玲的公司),這些公司參與製作發行,可以按照投資比例和合同分成。
D其他,例如拿電影洗錢的(以前香港比較多)、對賭的等等。
5. 為什麼國產電影走到國外不受歡迎,拍片場次那麼低
兩種可能,第一可能我們的劇情風格人家不喜歡第二可能我們做出來的效果確實入不了他們的法眼所以才會出現這個情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