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電影「分身」鏡頭怎麼么做出來的
疊印
出自Cinepedia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疊印,英文:Superimposition,法文:Surimpression,是指把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內容的畫面,疊合印成一個畫面的製作技巧,1898年由法國電影導演梅里愛發明,他最早在影片L'Homme de têtes中採用了疊印技術,在黑背景上進行三重疊畫。過去的疊印技術主要依靠多重曝光配合沖洗來完成,今天的疊印技術完全可以通過電影製作軟體來輔助完成。
疊印鏡頭一般用來表現人物的回憶、想像、思索和夢幻。有時也藉此交代時間的流逝和各種紛繁現象。疊印鏡頭是一種具有復合內容的畫面,它可以使觀眾同時看到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的畫面內容。由於畫面的重疊,使各個內容之間本來就存在著的對列關系更為強烈,激起觀眾的思索和聯想。疊印鏡頭出現很早,無聲電影時代就是用來表現人物內心活動的一種藝術手段。
目錄
* 1 應用與發展
o 1.1 默片時期
o 1.2 先鋒電影時期
o 1.3 當代
* 2 應用疊印技術的著名電影
應用與發展
默片時期
在默片時期,疊印技術主要成為展現幽靈、鬼魂、魔術等驚奇效果的手段,這種商業性的運用讓疊印的技術豐富起來,配合著淡入淡出、化入化出等技術,出現了很多種種疊印技術的應用,但在默片時期,這種技術還是非常昂貴的特技,因而發展緩慢。
先鋒電影時期
法國先鋒派和超現實主義對疊印技術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到了30年代,法國導演讓·維果(Jean Vigo)在《亞特蘭大號》(L'Atalante,1934年)中將平行蒙太奇與疊印對立起來,表現一對相隔一方的情侶在夢境中相遇的場景,把疊印當作一種重要的電影語言來使用。
當代
在當代電影中,使用疊印最大膽、最大量的導演當數戈達爾和他的四卷本《電影史》(Histoire(s) cinéma),在這部電影中,戈達爾運用了大量的圖片、繪畫作品、攝影、紀錄片、故事片與拆分的西方單詞和字母進行大量的疊印嘗試,將疊印技術作為一種陳述和論述語言,廣泛應用到散文體電影(film d'essai)中。
應用疊印技術的著名電影
* 《Le Mélomane》 (1903年,Georges Méliès)
* 《一條安達魯狗》(1921年,Luis Bunuel)
* 《亞特蘭大號》(1934年,Jean Vigo)
* 《電影史》(Jean-Luc Godard)
* 《自由區》(Free zone,2005年,Amos Gitai)
『貳』 影視作品裡有哪些絕妙的鏡頭語言設計
影視作品中有很多絕妙的鏡頭語言設計,以下是一些例子:
1.《教父》中的「上帝視角」:在這部電影的開場,觀眾被引導以為是在看一部關於義大利黑幫的電影,但隨著劇情的發展,觀眾意識到他們所看到的只是一個龐大的家族故事。導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使用緩慢的鏡頭和音樂來創造這種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