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電影《岡仁波齊》主要講了什麼
近日,一個在多倫多電影節上映過的電影,在中國大陸地區正式上映——電影《岡仁波齊》,一部關於「朝聖之路」的電影。
B. 《岡仁波齊》II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在這部電影剛上映的時候剛好閨蜜在我這里,當時就想跟閨蜜一起去看,可惜附近的影院沒有上映這部電影,於是看了同檔期的《神偷奶爸》,這部電影就被放下了。直到前兩天打開優酷視頻,電影再次引入眼簾。於是獨自一個人,兩個小時,靜靜的看完了這部電影。
這是一部是由張楊執導的關於11個藏族人歷時一年,從芒康縣到達岡仁波齊峰歷經二千多公里朝聖之路的記錄影片。
這11個人中,有孕婦,有9歲的小孩,有72歲的老人,有心懷愧疚家徒四壁的屠夫還有少年,他們各自懷揣希望與夢想,期待著在神山岡仁波齊百年一遇的本命年馬年前往朝聖,從而了卻自己的心願或者洗去內心的罪孽。
整部影片沒有跌宕起伏的劇情,也沒有高潮,沒有轉折,有的只是11個人在從大雪紛飛到綠草青青歷時一年的朝聖之路上重復的動作:一步,一伏地,一叩首,一合十,一念,一想。但卻猶如自己也跟著經歷了一次心靈的旅行。
大部分時候,都是一些起居、吃飯、誦經、扎營等瑣碎的日常,主要的還是磕頭,但是還是有很多令人感動,觸及心靈的地方。
比如,扎西措姆 , 這個九歲的小女孩磕頭的途中,頭疼有點兒發燒,但是依然還是堅持了下去。並且在磕頭途中還鼓勵停下來的屠夫江措旺堆繼續前行。
比如,途中遇到路上有積水,但是依舊沒能阻止他們前進的步伐,那麼冷的天氣,直接脫下外套鞋子,依舊磕頭過去。
印象比較深刻的還有江措旺堆,35歲,屠夫,腿有殘疾,家境一貧如洗。他平時會幫別人殺牛換些酒買醉,由於藏族人不殺生,所以內心充滿了罪惡感,他想借這次朝聖洗刷心頭的罪惡。令人想不到的是,朝聖之路開始後他把酒戒掉了,在跪拜途中遇到一隻蟲子,他竟一直等著蟲子從他眼前爬過才開始繼續磕頭。眼神里充滿善良以及對生命的敬畏。
雪崩山體滑坡,為了保護九歲的扎西措姆,仁青晉美被石頭砸傷了腿。讓我看到了他的善良,友愛。而他的命運其實是比較悲慘的,他家擴建新房時,在一次運送木料的途中出了車禍,致使家人兩死一傷,因此也欠下了二十多萬的債務。所以晚上休息時他也禁不住感嘆上天的不公平。他此次帶著家人朝聖的目的就是為了死去的兩個家人,以及更多的人能夠平安幸福。
他們裝載行李的拖拉機在路上被一輛私家車撞上,而當對方說他車上有人呼吸困難急需去醫院,出於仁慈,他們也沒有追究那人什麼事情就讓他們走了。接下來的路程就顯得愈加艱難,他們只好卸下車頭,男的拉著車走,女的繼續磕頭。但令我吃驚的是,男的把車子拉一段距離後,回頭又去把沒有磕頭的距離重新補上,一步一叩首,一切都這么真誠,積極,樂觀。
途中因為缺乏資金,他們停留了了兩個月賺取路費,期間有十八歲萌發的那一點點愛意初現,沒有傷害與防備,只是在理發店裡洗了個頭發,女孩聽說少年要向岡仁波齊的朝拜而表達出的真誠的敬意與嚮往,臨走時少年真誠的邀請,女孩不能去但是也表示出了真誠的祝福,沒有絲毫的造作,也沒有絲毫的不安。
一路上,有生與死。老者最終死在了岡仁波齊峰的懷抱,出發前他有說過臨走前一定要去一次岡仁波齊,願望實現的他最終也長眠於此。途中降生的嬰兒,又給這支朝聖的隊伍增添了活力,小生命的來臨寓意著生命生生不息,周而復始。生完小孩後,年輕的父母繼續朝聖,嚶嚶啼哭的嬰兒躺在拖拉機上,一切都顯得那麼的祥和,安靜。
安葬完老者,這一行人繼續他們一步一叩首的朝聖,始終都是那麼的虔誠,沒有終止,也沒有到達。影片就這么平靜的結束了,結尾唱響了朴樹的歌《NO FEAR IN MY HEART》,不得不說,朴樹的這首歌和這部影片相得益彰,歌更好的詮釋了這部影片,電影也讓人們更好的理解了這首歌的內涵。而朴樹為人也像影片中的藏民一樣真誠,簡單,平淡,樸素。很贊同朴樹對該影片的觀點,他說:「我沒有從民族性和信仰角度理解這個片子,讓我感動的只是人的樸素和簡單,就是人的那種堅韌,就是無論你要做什麼,你選擇做了,選擇一個方式來堅持,我覺得人生就是這樣的,非常難,但是要選擇了就走下去」。
這就是他們的信仰,是那麼的虔誠,那麼的堅定,通往他們內心最神聖的聖地岡仁波齊,每一步,每一個磕頭都算數。我雖然並不怎麼能理解他們的這種做法,但還是被他們的這種堅定的信念所感動,他們朝聖的路上每一步,每一磕頭都算數,而我們的人生道路上,也是一樣,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無論選擇做什麼,既然選擇做了,選定了方向,就好好的堅持下去。
C. 岡仁波齊電影講的什麼 岡仁波齊電影講的內容
1、《岡仁波齊》電影簡介:普拉村西藏腹地一個古老的村子,村民尼瑪扎堆在父親去世後決定完成父親的遺願,帶著叔叔去拉薩和神山岡仁波齊朝聖。時正馬年,正好是神山岡仁波齊百年一遇的本命年,小村裡很多人都希望加入尼 瑪扎堆的朝聖隊伍。
2、於是10個普通的藏民和一個孕婦,從村子出發,歷時將近一年時間,沿著2500公里長的路,一路向前去神山「岡仁波齊」朝聖。影片中沒有強烈的沖突,沒有絢爛的後期,有的只是行走,叩拜,平靜地面對一路的生、死、成長和放下。
D. 電影岡仁波齊是真的走了2000多公里嗎
是的 不過電影不是紀錄片
用朴實無華詮釋的美
文/夢里詩書
《岡仁波齊》偽紀錄片式的手法,對藏族匍匐叩拜朝聖之路的聚焦,在導演張揚的鏡頭下,所為人感受到的是一種淳樸的美,電影這種美的締結,卻又並不是單依靠西藏壯麗的景色,而是對朝聖者們一言一行的細膩捕捉,使這種美在不經意間便得以躍然光影。
「岡仁波齊」是一座山的名字,在普通人眼中他或許就是一座壯麗的山峰,但在無數藏傳佛教信徒眼中,它的意義卻遠不止於是一座山那麼簡單,在藏傳佛教里他們認為岡仁波齊是神的住所,代表了無量的幸福,而在神山岡仁波齊的本命年前去朝拜,更是會獲得乘倍的功德,由此電影也拉開了序幕,一群包含了孩子、孕婦、屠夫等男女老少的藏民出於不動的期望,不遠千里的朝拜之路,構築了電影劇情的脈路。
磕頭前行,風餐露宿,甚至不惜搭上了自己的生命,只為前往神山朝拜,或許很多人都不解這種行為,會認為它是一種落後的愚昧,所以張揚在《岡仁波齊》的故事上選角其實非常巧妙,他並沒有糾結於宗教本身,而是讓所有觀眾都能在這樣一部作品中,看到了一種被電影藝術所提煉的魂魄,這魂魄既源於一群藏民本色出演的真實,也更源於深植於這群信徒身上對信仰的虔誠。
在長達一年的朝聖之路上,這個由不同的年齡身份的人組成的隊伍,沒有人會去偷懶,在這條充滿了苦難和危險的道路上,也沒有人會去遲疑,影片中朝聖者們對信仰的虔誠無是讓人嘆服的,而電影本身更多的只是在原生態的去展現這種虔誠,沒有刻意的升華,也沒有對信仰的質疑,甚至沒有對西藏的景緻給予太多的鏡頭,在這個角度上,電影是如此的朴實,而劇情的植入,在讓這個故事變的更為飽滿充沛的同時,更還讓那信仰中善的光芒變的如此奪目。
關於信仰的宗教電影其實並不少,但卻鮮有一部國產電影能這樣真正客觀的去展現信仰,去在虔誠的信仰中朴實無華的詮釋真善之美,而《岡仁波齊》正是這樣的一部佳作。
E. 岡仁波齊電影是從什麼地方開始走
岡仁波齊電影講的是一場朝聖,這一場朝聖,從芒康開始,經過拉薩,目的是岡仁波齊。
電影里展現了人們在朝聖路上的景象:暴風雪裡走路的良苦,在酷暑中的難耐,深夜寒風的刺骨。
人們去西藏神山岡仁波齊朝聖,目的是為了洗清身上的「罪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