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影片的風格有哪些
1、寫實主義電影
寫實主義電影是一種特定的審美風格,它力求嚴格地、真實地、客觀地、不加任何修飾地再現現實世界。
其基本特徵是反叛傳統的歷史題材、神話與宗教主題以及所謂的英雄史詩,而將注意點放在現實的、非理想化的普通生活上,與表現傳統意義上的美或者理想化的形象相對立。其中,講故事的手法很重要,它勝在讓人感同身受。
2、古典主義電影
古典主義電影是指以古典時代為背景或具有與那個時代相似風格畫面的電影。古典主義電影代表作有《慾望之翼》、07年法國最新賣座喜劇大片《莫里哀情史》、《天才莫扎特》、《吝嗇鬼》等。
3、形式主義電影
在電影研究中,形式主義是電影拍制的一種習慣,通常在片中會用上大量明顯的電影語言,例如剪片、拍攝鏡頭,攝影機的移動,道具及場景設計等,在片中加入大量人造元素,著重於人工的電影體驗。
表現手段
電影是一種以現代科技成果為工具與材料,運用創造視覺形象和鏡頭組接的表現手段,在銀幕的空間和時間里,塑造運動的、音畫結合的、逼真的具體形象,以反映社會生活的現代藝術。
電影能准確地「還原」現實世界,「展現」虛擬世界,給人以逼真感,親近感,宛如身臨其境。電影的這種特性,可以滿足人們更廣闊、更真實地感受生活的願望。電影的幀速率一般是24幀每秒,隨著技術的提升,即將出現48幀甚至60幀每秒的電影。
⑵ 電影構圖方法有哪些
1、電路組成
線構圖是用垂直於畫面上下幀的線元素構圖電影。直線的構圖一般具有高、直、庄嚴、有力的特點,充分體現了景物的高度和深度。影片中的瀑布和高大的樹木可以作為線性組合。
2、水平的作文
它傳達了一種平靜、寧靜、舒適和穩定的感覺,經常被用來拍攝一個平坦的湖。
3、對角線構圖
它可以分為垂直斜線和水平斜線。它經常表現運動、流動、傾斜、顛簸、不平衡、緊張、危險、千里等場景。有些圖片用斜線來指出特定的物體,起到固定的引導作用。
4、年代的形式
屏幕上的場景以s形曲線的形式呈現,具有延伸和變化的特點,使人看起來有節奏、美觀、優雅、和諧。當我們需要用曲線的形式來表達一個主題時,首先要想到s形的構圖。常用於河流、小溪、曲徑、小徑等。
5、對角線構圖
當主體排列在對角線上時,可以有效地利用畫面對角線的長度,也可以產生伴奏與主體之間的直接關系。充滿動感、活潑、易於產生的線條融合趨勢,以吸引人們的注意力,突出主體的效果。
⑶ 電影的風格有哪些電影風格大全
不知道你問的是從觀眾角度還是專業製作角度,專業製作角度以下幾種
電影風格可以歸納為以下幾種:紀實風格、溶合風格、共現風格、繪畫風格、電視風格。
拓展資料
電影是人類知道其確切產生時間和成長歷程的藝術,是20世紀以來發展迅速、影響巨大的媒體,是政治、經濟、文化三位一體的創意產業。從19世紀末開始,法國、美國及其他地區的電影發明家們相繼發明了能摹擬人的眼睛和耳朵的光聲記錄和還原的技術和機器,這種電影技術從一誕生,就被企業家發展成為電影生意,被政治家發展成為意識形態,被藝術家發展成為電影藝術,被研究者發展成為電影理論。一部電影發展史同時也是電影人探索電影規律的歷史。
⑷ 《拉片放映室》第五集---電影里常見的3種主流構圖原理
《拉片放映室》第五集---電影里常見的3種主流構圖原理
拉片有技巧,觀影有門道!哈嘍,大家好,我是劉導!
學會拉片,讓你技術性的去看電影!
這一期帶大家詳解電影構圖。
攝影構圖和攝像構圖在大多數情況下使用的構圖法則都是一樣的,但是對於拍攝電影來說,對攝影師的要求會更高,因為不僅要保證每個畫面的構圖美感,同時也需要考慮在攝像機運動過程中,取景框內構圖的實時調整以保證最終呈現的畫面是導演需要的。
一般來講,電影構圖是指聯合所要拍攝的動態或者靜態的對象和造型要素,依據一定的空間位置與時間順序在電影畫面中進行一系列的組織和擺放,從而形成一致的電影畫面形式。
總的來說,電影的構圖有三部分構成,即主體、陪體以及環境。
電影構圖中的主體一般是指人,他是畫面主要刻畫和表現的對象,位於電影畫面的核心位置,陪體它是陪襯著主體而出現的,與畫面主體存在一定的關系,而電影構圖中的環境部分主要是指伴隨畫面主體和畫面陪體而出現的,分為前景和後景兩個分支。
電影畫面中的主體、陪體以及環境共同形成了一幅特定的畫面。配合一定的拍攝手法和景別就形成了電影構圖。
構圖有每個導演或者個人的天賦或者偏愛,但是仍然有需要遵循的構圖法則和原理。
電影中良好的構圖在保證了畫面美感的同時,還起到了交代背景環境,人物關系,刻畫人物情感等的作用。
在電影攝影中,構圖的目的是為了突出被拍攝的主體,合理的構圖能夠很好的幫助我們完成想要的畫面和劇情。而學習拉片了解電影構圖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環。
我們本期就以 3種主流的構圖原理 來教會大家電影中常見的構圖手法。
一、線條構圖 原理常見的 8種構圖手法: 利用線條基本上是最常見的構圖方法了。
1、直線構圖: 能充分顯示景物的高大和深度,大多數電影中的瀑布、參天大樹等基本都用直線構圖。
2、斜線構圖: 中傳達失衡、緊張、危險的情緒。
3、水平線構圖: 傳達平靜、安寧、舒適、穩定的感覺,常用於湖面山川平原的拍攝中,一般來說,除非是為了追求特殊的藝術表達,地平面或者水平線都放在畫面上下三分之一處。
4、 垂直線構圖: 垂直線構圖就是利用畫面扒陸搏中垂直於上下畫框的直線線條元素構建畫面的構圖方法。垂直線構圖一般具有高聳、挺拔、庄嚴、有力等特點。
5、 對角線構圖: 畫幅內互為對角連接的直線,這樣構圖最大的特點就是把主體安排在對角線上,有立體感、延伸感和運動感。使畫面延伸性達到最大,使整體不會失衡。
6、X線構圖: 畫幅中的線條、影調按X形布局,透視感強烈,有利於把視線由四周引向中心,或者景物具有從中心向四周逐漸放大的特點。
7、 十字線構圖: 給人以平穩莊重、嚴肅感、表現成熟而神秘、健康向上,因為十字最能使人聯想到教會的十字架,醫療部門的紅十字等,從而產生神秘感。
8、交叉線構圖: 充分利用畫面空間,並把欣賞者視線引向交叉中心或是引向畫面以外,使畫面悉殲更輕松活潑、舒展含蓄,利用交叉斜線讓欣賞者從多方向沿著斜線欣賞整個畫面。
二、幾何圖形構圖 原理常見的 4種構圖手法
1、三角形構圖法
三角形構圖三角形構圖也稱金字塔式構圖,春祥具有安定、均衡但不失靈活的特點,同時它從畫面的視覺效果上,還可以帶給觀眾一種無形而強大的內在重量印象。是以三個視覺中心為景物的主要位置,有時也以三點成一面的布局安排景物的位置,形成一個穩定的三角形,這種三角形可以是正三角形,也可以是斜三角形或者倒三角形。
三角形構圖具有安定、均衡但不失靈活的特點,同時它從畫面的視覺效果上,還可以帶給讀者一種無形而強大的內在重量印象。
2、 矩形構圖
善於發現生活中的矩形,中規中矩四平八穩,會有一種人工化的和諧感,有的時候我們將畫面裁剪成正方形會具有同樣的效果。
3、 圓形構圖法
會在視覺上給人一種旋轉、運動和收縮的美。將畫面中的圓心設置為關鍵點,可以吸引注意力。
使用圓形構圖時,如果與 中心對稱法 相結合,便容易拍攝出感官上更好體驗的構圖,我們都知道,圓形是沒有方向性的。所以一旦拍攝的角度產生了變化,拍攝出的圓形便會呈現出一個橢圓的形狀,但一個不規則的類圓形其實一樣可以呈現出好的構圖和美感。而半圓形、多重圓形、環繞圓形構圖等均屬於圓形構圖法。
4、不規則形狀構圖, 採用不同形狀的前景或者後景框架,使所拍攝出來的畫面具有一種別樣的形式美。
三、利用畫面平衡 原理常見的 6種構圖手法
1、三分構圖法: 三分法構圖是指把畫面橫分三分,每一分中心都可放置主體形態,這種構圖適宜多形態平行焦點的主體。也可表現大空間,小對象,也可反相選擇。這種畫面構圖,表現鮮明,構圖簡練。可用於近景等不同景別。
2、 九宮格構圖法即井字構圖法: 即用「井」字線把畫面等分為九格,四條線將產生四個交點;用這些交點、線條、格子輔助構圖的方法,是最基本、淵源最長的構圖方法,將長寬均分成三等份,四條線的交點就是「趣味交點」也是最先吸引人注意力的點,也就是說最重要的信息都會在這四個點的附近。
3、向心構圖法: 的主體位於畫面中心位置,四周景物呈現朝中心集中的構圖形式,能將視線強烈引向主體,並起到聚焦的作用,具有突出主體的鮮明特點,但有時也產生壓迫中心,局促沉重的感覺。
4、放射、發散構圖: 以主題為核心,向四周擴散放射,通過畫面向四周延伸的內容來表現出具有沖擊力的氣勢,可以有效的增強畫面張力。
5、中央構圖、中心構圖: 中央構圖往往將被人主體放在畫面的最中央,這樣能加突出主體。中央構圖往往用在特寫被攝對象時,可以將觀者的視線引向畫面的中心。
6、對稱構圖: 對稱式構圖就是講整個畫面均衡的分成兩個部分,最大的特點就是平衡、穩定、相呼應。
最後簡單再提一下常見的字母形 構圖手法
A字形\C字形\O字形\V字形\S字形\W字形\X字形\L、Z字形等構圖,多用於攝影作品中,影視作品中隨偶有採用,但是更多還是採用進階構圖手法和高階構圖,下期帶領大家來學習在此基礎上的變種和進階構圖。
⑸ 影視構圖概說
影視構圖概說
構圖這一概念具有廣義和狹之分。廣義上的構圖指攝影師從選材、構思到造型體現的創作過程,概括了從內容到形式的全部組合。下面我為你帶來影視構圖概說,歡迎閱讀!
構圖這一概念具有廣義和狹之分。廣義上的構圖指攝影師從選材、構思到造型體現的創作過程,概括了從內容到形式的全部組合。而狹義上構圖主要指畫面的結構和布局,即畫面中各形象元素的聯結關系、組合關系。前面二講從機給位和焦距的變化探討了景別、角度以及景深等重要概念,這些概念實際上已經涉及到了構圖的范疇,或者說構圖需要具體考慮這些因素的影響。因此我們可以說,前二講的內容是廣義上的構圖,而這一講是狹義上的構圖。
一、構圖的概念
廣義:攝影師從選材、構思到造型體現的創作過程,概括了從內容到形式的全部組合。
狹義:在一定的畫幅格式中,為了表現某一特定的內容和視覺美感效果,將鏡頭前被表現的對象以及攝影的各種造型元素有機的組織、分布在畫面中,形成一定的畫面結構形式。
二、影視構圖的作用
影視構圖是指畫面的結構形式,因此,它的主要作用是為影片主題和內容服務。
1、敘事功能:突出主體形象,以便更好地敘事。
正確選擇和確立主體位置,合理處理主體與陪體、主體與環境的關系,選擇景別和拍攝角度,排除不相關的元素,突出主體對象,以便更好地敘事。
2、造型功能:使畫面富有藝術表現力和造型美感。
通過畫面的空間配置以及光線、色彩、影調、線條、形狀等造型元素,創造出豐富多彩、優美生動的構圖形式,使得畫面富有藝術表現力和造型美感。
3、象徵功能:製造畫面的隱喻效果。
(1)位置安排
中央:顯得重要,具有穩定感和權威感,常用來表現嚴肅、莊重的氣氛。
頂部:具有權力、神聖、傾壓感,有居高臨下之勢,好像控制下面的一切。
底部:具有從屬、脆弱和渺小感。
邊緣:顯得不重要,具有擠壓、排斥、渺小、無力感。
如張軍釗導演,張藝謀攝影的影片《一個和八個》,在電影造型語言的使用上發揮了超乎尋常的表現力,在總體印象完整的把握下,大膽運用畫面的不完整構圖,造成強烈的視覺沖擊。那些有時殘缺,有時壓迫的視覺結構,把囚犯曾經犯下的惡行、心靈的扭曲以及人格瞬間覺醒的張力表露無遺。影片中出現的環境多半是狹窄的、堵塞的、壓抑的,如碾房、空房、地窖等狹小的空間。影片的攝影注意使用版畫式的黑、白對比來表現雕塑般的凝重與力度。
(2)面積大小
面積大意味著視覺重量加大,意味著被關注內容的重要性和權威感,面積小意味著渺小被忽略的地位。
三、影視構圖的特友沖點
思考:影視構圖與繪畫構圖、攝影構圖之間的區別?
1、動態性
隨著被攝對象的運動和攝影機的運動,畫面的構圖結構和情節重點會發生相應的改變,被攝主體在畫面中的位置及畫面形象的透視關系也隨之變換。
這是影視構圖與繪畫構圖、攝影構圖的根本區別,影視構圖的其它特點,都是根源於這一特點。
2、整體性
影視作品的主題和內容通常需要藉助一系列蒙太奇鏡頭畫面來完成,而每個鏡頭畫面只負載影影片敘事的一部分任務,這就需要攝影師在影視構圖時具有整體性的意識,單個鏡頭畫面處理必須有組接的「開放性」、「外延性」、「承啟性。
比如,就單個畫面構圖來看,往往需要在人的視線前方留有更多的空間,但在用兩個鏡頭表現人物對話時,為了整體上的美感,就會讓人的視線的方留有更多的空間。
3、時限性:
影視畫面的時間長度不同,所負載和傳達的信息量的多少也不同,觀眾只能一次過地收看和接受畫面信息,這種表現上的時間長度成為觀眾收看時的限制性。
畫面構圖和表現的時限性要求影視畫面構圖必須簡潔、集中而明確,它不能像美術作品和照片那樣可供觀賞反復觀看。
1.均衡式構圖。
給人和告野以滿足的感覺,畫面結構完美無缺,安排巧妙,對應而平衡。常用於月夜、水面、夜景、新聞等題材。
2.對稱式構圖。
具有平衡、穩定、相對的特點。缺點:呆板、缺少變化。常用於表現對稱的物體、建築、特殊風格的`物體。
3.變化式構圖。
景物故意安排在某一角或某一邊,能給人以思考和想像,並留下進一步判斷的餘地。富於韻味和情趣。常用於山水小景、體育運動、藝術攝影、幽默照片等。
4.對角線構圖。
把主體安排在對角線上,能有效利用畫面對角線的長度,同時也能使陪體與主體發生直接關系。富於動感,顯得活潑,容易產生線條的匯聚趨勢,吸引人的視線,達到突出主體的效果(例如聚光燈照射主體)。
5.X形構圖。
線條、影調按X形布局,透視感強,有利於把人們視線由四周引向中心,或景物具有從中心向四周逐漸放大的特點。常用於建築、大橋、公路、田野等題材。
6.緊湊式構圖。
將景物主體以特寫的形式加以放大,使其以局部布滿畫面,具有緊湊、細膩、微觀等特點。常用於人物肖像、顯微攝影,或者表現局部細節。對刻畫人物的面部往往能達到傳神的境地,令人難忘。
7.三角形構圖。
以三個視覺中心為景物的主要位置,有時是以三點成一面的幾何形成安排景物的位置,形成一個穩定的三角形。這種三角形可以是正三角、也可以是斜三角或倒三角。其中斜三角形較為常用,也較為靈活。三角形構圖具有安定、均衡、靈活等特點。
8.S型構圖。
畫面上的景物呈S形曲線的構圖形式,具有延長、變化的特點,使人看上去有韻律感,產生優美、雅緻、協調的感覺。當需要採用曲線形式表現被攝體時,應首先想到使用S形構圖。常用於河流、溪水、曲徑、小路等。
9.九宮格構圖 。
將被攝主體或重要景物放在「九宮格」交叉點的位置上。「井」字的四個交叉點就是主體的最佳位置。一般認為,右上方的交叉點最為理想,其次為右下方的交叉點。但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這種構圖格式較為符合人們的視覺習慣,使主體自然成為視覺中心,具有突出主體,並使畫面趨向均衡的特點。
10.小品式構圖。
通過近攝等手段,並根據思想把本來不足為奇的小景物變成富有情趣、寓意深刻的幽默畫面的一種構圖方式。具有自由想像、不拘一格的特點。本構圖沒有一定的章法。
11.向心式構圖。
主體處於中心位置,而四周景物呈朝中心集中的構圖形式,能將人的視線強烈引向主體中心,並起到聚集的作用。具有突出主體的鮮明特點,但有時也可產生壓迫中心,局促沉重的感覺。
12.垂直式構圖。
能充分顯示景物的高大和深度。常用於表現萬木爭榮的森林參天大樹、險峻的山石、飛瀉的瀑布、摩天大樓,以及豎直線形組成的其他畫面。
13.對分式構圖。
將畫面左右或上下一分為比例2:1的兩部分,形成左右呼應或上下呼應,表現的空間比較寬闊。其中畫面的一部分是主體,另一半是陪體。常用於表現人物、運動、風景、建築等題材。
;⑹ 影視構圖包含哪幾種方式
對角線形構圖,對一個運動的主體,或想要一個靜止的物體產生動感,大多采敢指向主體運動的斜線進行構圖。對角線構圖不僅產生活力,而且擇可產生動感。三角形構圖,又可細分為正三角形構圖、斜三角形構圖和倒三角形構圖襄種情況。前者在視覺感受中有一種較為穩定的感受,而後兩者則是給人一種動盪或顛覆的感受。對三角形構圖的理解是:當畫面主體景物的輪廓線,由水平線向上匯聚的交點成三角形時,其畫面結構則被視為三角形三角形構圖。運角形構圖是利用幾何圖形表現畫面的構圖,是經典的構圖形式之一。因為三角形通常象徵著古埃及的金字塔,古羅馬建築的三角楣,以及在古典繪畫中的典範使用,又被稱為金字塔構圖,如達.芬奇的《岩間聖母》就是三角形構圖的代表作。中間的聖母和兩旁的聖嬰在畫面中形成一個三角形構圖。三角形構圖經常用於人物和物體的組合構圖。在三角形構圖中,觀眾的眼睛通常沿著三角形的三個點移動觀察,所以畫面就變得具有生動性。當把人物組合在三角形的畫面中時,在最高點的人物就會顯得有優越感,反之,就會變得被動或卑微。當然,通過放置三個次要的興趣點,這個至角形構圖可能令觀眾的興趣點變得分散。
半圓形和拱形也是常見的構圖形式之一。圓形具有象徵和諧、圓滿及飽和的含義。一個圓形的構圖能把觀眾和畫面中的人融合到一起,在感覺上進入一個親密無間的畫面語境中。在大自然中,或在日常—活場景里,經常可見一些類似半圓形的景物,如河流池塘、湖邊、海岸或曲線造型的建築物、花、草、樹、木等形成的半圓形。半圓形構圖的中心部分通常是呈現出空白,但不排除點綴上一些小的陪襯物體半圓形構圖能給人一種和諧、生動、富有活里的感覺。而拱形也會產生類似的感覺,相比之下還具有一定的靈巧性。拱形除了作為4個構圖要素之外,還具有一種引導觀眾視線的結構作用,拱形的空間給種輕快的效果。
⑺ 電影構圖有哪幾種
1,在決定畫面構圖之前,我們首先要決定的是畫面的畫幅。畫面寬度與高度的比例稱為寬高比。不同的拍攝格式會有不同的畫幅寬高比。最常見的寬高比有1:2.39、1:185(美國院線標准)、1:1.66(歐洲院線標准)、1:1.78(高清電視標准,也稱為「16:9」,高清攝像機用的就是此格式)。
了解拍攝的寬高比及展映、發行的寬高比都很重要,在製作過程中,可以保證作為視覺策略組成部分的畫面構圖保持不變。
1:1.66的銀幕寬高比2電影畫框是二維的,電影畫面用兩個坐標來定義,即橫坐標(x軸)和縱坐標(y軸)。
此外,用來表示畫面深度的第三個坐標(即z軸)可以通過縱深線索來加強畫面的縱深感,也可有意使之弱化。3,經過多年的藝術實踐與發展中人們總結出了一些和諧構圖的程式。三分構圖法,是使用比較廣泛的一種,沿畫面水平、垂直方向將畫面分成三等份,分割線的交叉點就是趣味中心,將畫面里重要的元素安排在趣味點上可以獲得生動的構圖。按照三分構圖法,人物的眼睛通常被安排在這些趣味點上。如果角色向畫面右側看,那眼睛就放到左上角的趣味點上;如果角色向左側看,眼睛就安排在右上角的趣味點上。4,《希區柯克與特呂弗對話錄》一書中提到,希區柯克曾向他分享了一個簡單但有效的構圖法:畫面中物體大小應與物體所處故事中的重要性直接關聯起來。這條構圖法則適用於畫面中有一個或多個視覺元素的情形,來製造緊張或懸疑效果,這在觀眾還不清楚我們為什麼要在視覺上如此強調某一物體時尤為明顯。下圖是《盜夢空間》(Inception.2010年)的截圖。影片開篇,一個陀螺占據了一個畫面的很大比例,因為這個陀螺暗示著主角的現實或夢境。畫面中的物體的大小、顏色、亮度及擺放位置等都會對其相對應的視覺分量產生影響。盡管均衡與非均衡這類名詞在畫面構圖中並沒有實際的測量數值,但我們不難發現,當物體均勻分布於畫面時就能創造出均衡的構圖,達到一種整齊性、一致性。比如電影《羅曼蒂克消亡史》中,用到了很多均衡畫面,給人傳遞一種整齊、嚴肅、冷靜的感覺。
均衡構圖——電影《羅曼蒂克消亡史》
均衡構圖——電影《羅曼蒂克消亡史》
而當視覺比重僅集中於畫面某一區域的時候,其畫面構圖就是非均衡的,這種構圖方式經常與追逐、局促或緊張聯系在一起。均衡構圖或非均衡構圖所傳達的效果將在很大程度上由敘事情境決定。下面的截來是電影《斯隆女士》中斯隆正在重組她的團隊的畫面,拍攝主角的鏡頭傾斜,畫面非均衡的構圖同樣產生了集中、緊張感。雖然是非均衡構圖,但大多數的視覺分量都位於畫面的左上角,主體還是根據三分構圖法來安排的。
⑻ 什麼是電影風格如何分析電影風格
風格是一種形式系統。Style as a Formal System。
波德維爾的《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一書中,作為標題如是說。
風格,是電影媒體技術中各個層面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種形式系統,也就是電影組織技術的形式系統。除了風格系統之外,還存在敘事/非敘事性系統,它們共同影響電影。
之於觀眾,風格對於我們的觀影經驗也有重大貢獻。
分析電影風格
1.決定該片的組織結構
敘事電影:
通過情節提供的故事;分析它本身的因果、時間與空間關系的設計;從開場到結束是否有顯而易見的模式;是否使用平行對照;是否依需要在不同的段落選擇限制型或非限制型敘事手法。
2.辨識顯著的技巧
關注影片使用的色彩、燈光、取景、剪輯、聲音等元素。
找出在影片中被大量運用的技術。
分析時明確自身意圖,是為了呈現電影風格是製作電影的某種典型途徑;或者是為了強調某片風格的獨特之處。
3.找出整部影片中的技巧模式
對技巧有辨識的基礎上,注意技巧在整部影片或一個段落中的重復、變化、發展或與其他技巧平行對應等。
可以從兩個方向來聚焦風格的模式。
1)反觀自己的反應。
2)注意風格如何加強形式組織。風格也可以加強非敘事性電影的結構。
4.提出這些技巧的功能及形成的模式
必須找出風格在影片整體形式中所扮演的角色。
1)發掘功能的直接方法,是注意它在影片中對我們的觀影經驗所產生的效果。
風格同時塑造意義。但是,不要將單一技巧從脈絡中孤立出來分析它的功能,也沒有理由期待每個風格項目都有一個主題意義。(導演的工作之一是引導觀眾的注意力,風格通常單純地具有知覺上的作用---引發觀眾注意細節,強調某件事,刻意誤導、釐清、增強或復雜化我們對劇情的了解。)
2)另一個方法是觀察特定技巧在片中功能的方法,想像其他可能性,並思考它可能引起哪些不同的結果。
對於「風格」,科恩兄弟說:
「只有在回顧電影時,才會將它稱為風格。在真正拍電影的當下,那都只是一個個在不同情況下所做的決定。」
「…有關借著一幕幕的戲說故事的最佳方式,不管是被迫或是出於樂趣,你做了自認為適合某場戲的特定選擇。拍完後,將它們組合起來,之後有人看了這部電影,如果發現有些地方前後一貫,他們就會說'那就是他們的風格'。」
任何一部電影都需要通過不同的電影技巧來製造風格的印象,而電影工作者將在歷史環境條件的限制之下,對這些技巧做出選擇。
———摘自《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第8版)
⑼ 電影人必知的電影風格基礎分類
人們將他們的歷史、信仰、態度、慾望和夢想銘記在他們創造的影像里。
——羅伯特·休斯(Robert Hughes)
這是一篇關於電影的文章。(本文所指電影泛指一切影視作品)
電影的消費,已成為現代人們的日常開支。演電影的人成為茶餘飯後的談資,而電影所表達的意境、精神、風格則淪為吸引大眾眼球的標簽。不得不說,這真是一個資本導向和流量導入時代。願意靜心坐下了解電影風格的人,我們一起聊一聊吧。
在電影中,導演將智慧轉化為影像,身為觀眾的我們看著電影屏幕就可以驚嘆於導演超凡的想像力和十足的天賦。
電影正是人類共通的語言,從經典的《肖生克的救贖》到近來熱播的《七月與安生》,無一不是在展示我們共有的卑鄙和溫暖。那麼,在眾多電影當中,電影人又是怎麼定義一部又一部的電影呢?
電影風格最基本分為三類:現實主義、形式主義、古典主義。相應的對應三種電影:紀錄片、先鋒派影片、劇情片。
早在19世紀末,電影風格的兩端就被標記為:現實主義和形式主義,而處於兩端之中的便是古典主義。「現實主義」和「形式主義」是兩個相對的概念,我們用這兩個名詞來表述某一部極度傾向這兩種風格之一的電影,可是我們現如今大多所見的電影基本都是二者的混合體,即古典主義。也就是說,很少有電影是絕對的現實主義或者形式主義。
在古典主義里,「現實」和「形式」並不是那麼明晰,很多時候他們的內容都差不多的,只是看的角度不同,所強調的程度也有所差異。
《舌尖上的中國》算是我們熟知的紀錄片之一,它的表現形式打眼一看是記錄中國這個龐大國家不同地方的美食,藉由美食來表達不同的鄉土人情。基礎是食物,精神是文化。可以說《舌尖上的中國》就是一部現實主義風格的電影。他極大程度的還原了食材的採摘、烹調,以及運用大量的生活細節和不同視角來表達生活本身的豐富。簡而言之,現實主義風格的電影都傳達了一種:世界的真實客觀。
在了解「現實主義」之時,首先要明白一個概念——「現實」。現實是所有電影的原始素材,導演在現實世界尋找所有與電影相關的材料,進而將這些材料通過自己的方式來表達出來,導演不同方式的表達才是決定電影風格的關鍵點。
對於現實素材盡可能真實還原,是現實主義的特點。而對於現實素材的扭曲或者某種有意的風格化,使大家明白眼前的現實脫離原本的客觀,進而表達出一種獨特的意義。
《刺客聶隱娘》便是採用了現實主義的記錄,不做任何評價。其最高標准便是簡單、自然、直接,最好的現實主義藝術擅長一切竟在不言中。導演帶你看故事,你怎麼看全憑個人的見識,這恐怕也是為什麼這部電影不論獲獎還是評價都是雙贏,可是在商業市場上票房慘淡的原因。
形式主義的電影表現形式就千奇百怪了,也可以簡單地理解為一個導演就有一種形式主義的表現形式,就好像一個人一種性格,看到這部電影就能看出是哪位導演所出。
《柯賽特的肖像》是個人認為十分形式主義風格的電影。劇情其實很簡單,一個問句就可以概括:你愛上的是蘿莉還是蘿莉的畫像?但是其大量採用意識流的表現形式,時常場景切換,把人物關系弄得看起來錯中復雜。B站上有片源,建議一周目關彈幕,不然會被嚴重劇透和拉低智商。
形式主義者,通常也稱為表現形式者。形式主義者認為題材和自我表現形式一樣重要,其題材內在的精神、心理變化都可以經過扭曲外在的客觀物體來實現表達。簡單舉例來說,主人公遭遇人生變故,多多少少電影會來一場突降大暴雨或者天氣不好,來表達人物內心的奔潰;恐怖電影的場所選擇也常常是月黑風高之時的安靜祥和。這些都是標准版電影套路。
絕大多數現實主義者認為:客觀的表現,題材本身是做主要的。這也是絕大多數寫實電影偏向於紀錄片,就好像《小鞋子》一樣,觀眾可以融入主人公的生活,觸摸到他們的內心。
而形式主義電影強調技巧和表現形式,其極端就是先鋒派影片。這些電影通常抽象,且往往十分意識流,用大量抽象的物體來表現導演所賦予的的含義,比如說西方電影中宗教的出現,大量的暗指宗教的變形圖案。
很多電影都包含現實主義和形式主義,就好像陰陽魚一樣,做到某一種極致就會反過來。這樣的電影最常見,也最豐富立體,我們稱它為「古典主義」。
《攻殼機動隊》便是在現實主義和形式主義兩個極端上遊走的經典佳作,即古典主義。沒有看過的自己去補番。電影題材源自於AI(人工智慧)的大力發展,人類和機器結合的狂想。其取材是基於現實,但是故事的發展運用了很多形式主義的風格。
形式和內容相輔相成,這邊是古典主義成為電影主流風格的最大原因。題材既有深度,表現形式又可以讓大部分人接受,甚至可以啟發觀影人不同的認知。
我們如果能了解電影的基本風格,就可以用不同的語言編碼來解讀一部電影的內容、形式,最後你會察覺,電影其實和其他藝術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