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電影是對物質世界的復原如何理解

電影是對物質世界的復原如何理解

發布時間:2021-06-06 13:32:05

如何理解世界是物質的

存在於人的意識之外的外在之物(物質),應該是宇宙間所有生物(包括可能的外星人)感知的總和.人只是認識外在世界秘密的普通一員,沒有什麼絕對的優勢地位.世界本身具有層次性.宇觀、宏觀、微觀都各有其不同的作用機制和運動規律,在本體向現象的轉化中,與「各類生物」觀察使用的中介傳媒的屬性有重要的關系.用人的一個層面的經驗知識及由此形成的邏輯結構去統領物質世界的各個層次,去追索世界的本原,構造世界的起源,顯然具有片面性,必然給人類自身帶來認識上的困惑.\x0d關鍵詞:物質、本體、現象、生成論、構成論 什麼是物質?物質——外在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千差萬別,無限豐富的實物、客體、系統及其屬性和關系的總和或統稱.

Ⅱ 如何理解世界的本原是物質

存在於人的意識之外的外在之物(物質),應該是宇宙間所有生物(包括可能的外星人)感知的總和。人只是認識外在世界秘密的普通一員,沒有什麼絕對的優勢地位。世界本身具有層次性。宇觀、宏觀、微觀都各有其不同的作用機制和運動規律,在本體向現象的轉化中,與「各類生物」觀察使用的中介傳媒的屬性有重要的關系。用人的一個層面的經驗知識及由此形成的邏輯結構去統領物質世界的各個層次,去追索世界的本原,構造世界的起源,顯然具有片面性,必然給人類自身帶來認識上的困惑。 關鍵詞:物質、本體、現象、生成論、構成論 什麼是物質?物質——外在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千差萬別,無限豐富的實物、客體、系統及其屬性和關系的總和或統稱。它在物理哲學理論體系中,處在概念的最低層,是物理學家和唯物主義哲學家必須承認的第一哲學研究對象。人類對物質的認識經歷了漫長而艱辛的心路歷程。中國傳統文化中「氣」的概念,就包含有我們今天的物質概念。「氣」的概念最早出現於西周末年,戰國時期的荀子認為「氣」是包含人在內的宇宙萬物生成的共同基礎。「天地合氣,萬物自生」,東漢王充這一認識,除了把「氣」看成物質(東西)之外,還明顯地包含有「氣」(物質)的協調運動。「天地合氣,萬物自生」,天地之間「氣」的協調運動,萬物就自然地產生了。把「物」看成是一個由物質的運動和變化達到的穩定的動態平衡形態,應該不會有什麼大的歧義。因此,由「氣」的「和合」而生成的「物」,當是一個穩定平衡的「物質」系統。宋代的張載,明清之際的王夫之,他們都認為「氣」是萬物的本原,更對氣作了一元論的發揮。中國的中醫尤其看重「氣」在人體中的作用,「氣」無形無體,「氣」的運行暢通是人體健康的基本保證。萬物生於「氣」,又復歸於「氣」。中國人的「氣」一元論,通過「氣」的演化(氣化)提出了宇宙的一種生成模式[1]。對於生命機體,趙國求認為,中醫的「氣」是生命物質的活力,活力由生命力決定。生命力是生命能、生命驅動力、生命潛力的總和。「氣」流是人體內物質、能量、信息的流動和物質運動的轉移。這就給「活力」賦予了科學的函義,而非科學史上的神秘主義概念。如果把「物」(含人體)理解為一個相對穩定的動態平衡系統,那麼,「氣」將對生命的健康與穩定(陰陽平衡)起著決定性作用。這與中國傳統文化對「氣」的理解是一致的[2]。除「氣」本原,中國傳統文化中還有以老子「道」為中心的「道」本原。金吾倫認為,「道」比「氣」更基本。「氣」是「道」形而上向形而下落實的中間形態[3]。董光璧駁斥了「道」實的觀點。「道」不是「構成實體」[4]。「道」「虛」,「道」「無形」,「道」「無」。由此金吾倫將老子「道」的思想概括成以下五點:(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是宇宙萬物的始祖,萬物由道而生。(2)道生萬物不藉助外力,不靠「第一推動」,而是靠自身的力量,「道法自然」。(3)道虛,無形體。(4)道生萬物是一個過程。有過程就有變化,道的本質是運動和變化。(5)說明生和長的關系,自生自長,一切自然。物質作為構成(或生成)世界萬物的本原,從哲學意義上講,很難說它具有具體的形態。物質是無限豐富的實物、客體、系統及其屬性和關系的總和。從這個意義上去認識,「道」是物質一切運動形態和規律的總和與「道虛」、「道無形」、「道法自然」沒有認識上的矛盾。道的本性是運動變化的,「道法自然」。由道而生的萬物自生自長,不借外力。這正是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的本質概括。「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無中生有」。老子的「無」不是空無一物。「道虛」、「道無形」也不應理解為「道」空無一物。「虛和無形」是和「有」之後的「實物」相對應的概念。從哲學上講,「無」是相對於有之前的狀態,「有」是相對於「無」之後的狀態。「無中生有」關鍵在於生,在於相互作用。「無中生有」,是把「虛」變為「實」的過程,把「無形」變為「有形」的過程。「無中生有」是物質的一種運動變化過程,是「物」生的過程。董光壁、金吾倫據此總結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成論」思想,並認為「生成倫」在東方是主流。金吾倫還提出「金妖是生成妖」[5]。我認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中的「三」才是「金妖」。萬物直接的生成原因是「三」。道是決定整體一的,一是指混沌的宇宙整體,二是宇宙生成之後內部陰陽兩極的矛盾運動,三是「合氣」,也就是形成穩定系統所需的物質和相對於穩定平衡態的物質運動形態。「物」是物質的運動和變化達到的相對穩定的動態平衡系統。「金妖」與拉普拉斯妖結合而有因果決定性;與麥克斯韋妖結合而有隨機性;與哈肯妖結合而有自組織性。「金妖」是決定實物以什麼方式「顯現」於世的更加深層的物質動因。中國的古人除了「氣」本原、「道」本原之外,還提出了構成萬物的是金、木、水、火、土等五種基本元素的思想。周幽王時代的史伯就認為,金、木、水、火、土是五種基本的物質元素,它們的相互配合,就形成各種物體,這就是「和實生物」[6]。但這種樸素的物質構成論在後來五行與陰陽的結合中逐步失去了它的物質結構的原始本意,變成了萬物之間矛盾運動的符號載體,物質構成論思想沒有得到堅持。當然,還有「道虛」、「道無形」和「氣無形」的影響,中國人最終沒有沿著物質結構的還原論思維方式走下去,這是東西方科學文化傳統產生差異的重要根源。[7]在西方,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就認為,萬物由水、火、土、氣四種元素組成。元素是永恆的,「物」則是這些元素的聚合與分散,元素之間沒有虛空,游移著一種不可名狀的第五種物質[8]。與亞里士多德同時代的德謨克利特則認為,萬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虛空。「原子是不可再分割的東西,它們在虛空中運動。物質產生與毀滅就是原子在虛空中的結合和分離的結果。原子和元素一樣只有空間性,而無時間性」[9]。說得通俗一點,就是「原子」和「元素」是突然就有的,它無需時間的演化就存在於世界,而且萬古不變。原子和元素的這一特性,實際上就是古代的「量子」,只是那時古人沒有「量子」這個概念而已。萬物由不變的元素或原子聚合與分散構成,董光壁、金吾倫稱其為西方的「構成倫」。他們認為西方構成論是主流。目前,一切尋求構成世界的最基本粒子的努力,都是世界起源於「只有空間性,而無時間性」這一思維方式的延續。消除基本粒子這一突變屬性的最佳模型就是微觀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模型,微觀粒子的內稟波動性,將時間過程延伸到粒子內部,時間的漸變有了模型依託,正好消除了「只有空間性,而無時間性」認識的斷層弊端。量子力學曲率解釋正是把空間和時間的起點,放在了同一個起始點上。物質波是曲率波,曲率的大小表示粒子性,曲率的變化表示波動性。微觀客體的波粒二象性,在量子力學曲率解釋中有了和諧的統一[10]。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在與亞里士多德的元素論爭論中,原子論難於被當時的人們所理解,所接受,灰積塵封了近一千九百年。然而近現代西方科學的飛速發展,無疑是原子論取得的輝煌勝利。在原子論發展成熟的過程中,伽桑狄、伽利略、培根、牛頓、道爾頓都對原子論的發展做出過重大貢獻。元素論和原子論在理論的發展中,最後獲得了統一的說明,人們發現元素乃同種原子的總稱[11]。現在發現,連同人工製造的元素共有100多種,而原子則不計其數。 生成論與構成論的相同與差異在於:無論是生成論還是構成論,「物」亦或「系統」都需要「生成」或「構成」元素,「物」在生成或構成過程中都有物質的運動和變化,生成或構成的「物」——「物」之間性質是可以千變萬化的。這是共同點。但東方的生成論,其元素在「物」(系統)里或「物」外性質是不同的,有變化的,「物」里的元素不能等同於「物」外的元素;而構成論,其元素在「物」里或「物」外性質是相同的,不變的,「物」里的元素等同於「物」外的元素。這是生成論與構成論的本質差異。生成論更多地強調了物質的運動和變化,包括生成「物」(或系統)的元素自身。「場」也是一種運動著的物質。「場」最先是法拉第為描述電的相互作用和磁的相互作用而引入的一個輔助形象概念。描述電的相互作用時,法拉第用一些「力線」來表述電力的作用性質。這些「力線」的性質就是法拉第的「電場」性質。對於磁力作用,法拉第同樣也以「力線」的特性來表示,並稱之為磁場。後來場的概念又用來描述其他的物理現象。如溫度在物體內部的分布。人們把物體內部的溫度分布描述為坐標和時間函數。流體的速度分布也可以描述為速度「場」。這里「場」是一個描述某種物理規律在物質內部分布的數學函數。「場」離不開物質,但「場」本身不是「物質」。「場」純粹是一種描述物質內部物理規律的數學手段。把「場」看成是物質的一種表現形式是麥克斯韋電磁理論誕生以後的事。麥克斯韋從理論上證明了電磁場的存在,赫芝從實驗上確證了電磁場的存在。起先,人們也認為電磁場象溫度場和速度場一樣要藉助於媒質來傳播,而這種媒質就是以太。物質在「以太」中運動,既無阻力,也無相對滑動。人們用各種實驗來檢驗「以太」的性質並證明它的存在,但最終以邁克爾遜-----莫雷實驗否定了「以太」的存在。最後人們只好承認電磁場本身就是物質,它的傳播不需要任何媒質。當電磁場與量子力學結合以後,人們對電磁場的物質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1905年,愛因斯坦首次證明了光的量子性——即光是由光量子組成的。光是一種電磁場,電磁場本身是物質也就確定無疑了。自然界中還有強相互作用場(膠子場),弱相互作用場(中間玻色子場),引力場(引力子場)。這些場都是物質,今天已無人懷疑了,只是引力場的引力子至今人們還沒有發現。場物質都有其運動速度。電磁場的傳播速度是30萬公里/秒。引力場當今人們也認為是以光速傳播的,膠子場、中間玻色子場也假定以光速運動。「場」是一種運動著的物質是無疑的。玻色子場有一個很重要的特性,即它的使命是傳遞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電磁場傳遞電磁作用,引力場傳遞引力作用,強相互作用由膠子場傳遞,弱相互作用由中間色子場傳遞。沒有這些場物質的「存在」,物質間的相互作用就不可能實現。「場」物質運動的有限速度表明,物質間的相互作用是以有限速度傳播的。在量子場論中,費米子用費米子場描述,傳遞相互作用的玻色子用玻色子場描述。基態量子場(真空)有零點振動,量子場受激變成激發態,量子場退激發射相應的微觀粒子。量子場仍然是物質的運動或運動著的物質的新形式[12]。物質世界是處於永恆的運動之中的。物質是運動的唯一主體,世界上既沒有不運動的物質,也沒有無物質的運動。現代場論的出現,無疑對亞里士多德的「非虛空世界」提供了有力的證據。但無論是古代樸素的原子論及其虛空世界,還是現代科學的物質結構觀——物質由分子組成,分子由原子組成,原子由原子核、電子組成,原子核由質子、中子組成,質子、中子由誇克組成,如此等等;也無論是古代樸素的元素論及其非虛空世界,還是現代的基本粒子、量子場論、引力場論等,都是試圖從物質世界自身去尋求世界的本原,承認物質世界的存在不依賴於人的主觀意識而存在。這種思維路線是合理的,正是這種合理性,帶來了今天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然而,原子論也好,元素論也好,基本粒子、場論也好,這些都不是唯物主義哲學認識的物質的全部,它們都只能是物質在某種相互作用(自然力)中,在一定認識層次上的具體體現。現在有的物理學家正在致力於把萬物歸結為某一種(比如超弦)或幾種元物質的研究(比如基本粒子),這仍然是關於物質在某種或幾種自然力作用下物質結構的研究,不管將來的研究是證實還是證偽「元物質」的存在,都不能改變唯物主義哲學對物質的基本理解。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1724-----1804)對不依賴於人的主觀意識而獨立存在的外在世界做了著名的哲學論述。康德認為,我們所知覺到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事物的現象,而事物的本來面目,即事物的「本體」——「自在之物」,則是我們的感官所感知不到的,只能用我們的理智或思維才能猜測到它。在康德看來,事物的「本體」是不可知的,可知的是它的「現象」——「自在之物」所「現」之「象」,也就是事物作用於我們的感官時給我們產生的表象,康德認為「本體」雖然不可知,但「本體」的存在是無可置疑的,如果沒有「本體」,就不可能在我們的感官產生關於它們的表象。承認「本體」的存在,是康德哲學的唯物主義成份,不過,把事物的本來面目推到完全不可知的彼岸卻是不能接受的。有些事物今日不可知,明天可能就成為可知;今日認識不全面,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明日可能會認識得更多、更具體。「本體」的盧山真面目,會在認識的不斷深化中得到澄清和揭露。我們每個人都在經歷「自在之物」向現象、「為我之物」的簡單明白的轉化[13]。我們反對康德的不可知之論,並不等於我們贊成人所認識的世界就是世界的全部。人作為自然的一員,在長期的生存進化中,人對世界的感知,在生理結構上有些是屬於進化了的,有些是屬於退化了的。或許當我們還是類人猿的時候,能夠感知到的世界外在之物,由於「野性」的消失,現在卻可能感知不到了;更有甚者,有些外在之物卻可能屬於生理結構本身從來就無法感知到的。這種外在之物從根本意義上講,從來就被人的生理結構和生理功能衰減了。認識了物質世界的這一層,它將告訴人們,在新的認識矛盾出現時,不要茫然失措,可能有新的暫不為人所感知的東西存在於世界。此外,人無法感知,一方面,不等於此物不存在於人的意識之外;另一方面,不等於其他「另類」就完全無法感知。存在於人的意識之外的這個外在之物(物質),應該是宇宙間所有生物(包括可能的外星人)感知的總和。人只是認識外在世界秘密的普通一員,沒有什麼絕對的優勢地位。當然,現有事實表明,我們人類認識的世界,可能比其他「另類」認識的世界更加全面。人還可以藉助「另類」的認識補充自己的認識!這是人類聊以自慰的一面。此外,世界本身就具有層次性。宇觀、宏觀、微觀都各有其不同的作用機制和運動規律,在本體向現象的轉化中,與「各類生物」觀察使用的中介傳媒的屬性也有重要的關系。用人的一個層面的經驗知識及由此形成的邏輯結構去統領物質世界的各個層次,去追索世界的本原,構造世界的起源,顯然具有片面性,必然給人類自身帶來認識上的困惑。在本書的研究中,我們將著重向世人展示這一點。物質存在於意識之外,標志一種客觀實在。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14]。人如何通過感覺復寫、攝影、反映「自在之物」?這涉及到思維的物質本性問題。一百年前要人們從物理學、化學、生物學、腦科學及神經科學上去認識人腦的這一反映機理是要求過高了。但20世紀末,腦科學和神經科學研究的飛速發展,對揭示思維的物質本質卻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物質不依賴於意識而獨立存在,而意識(思維)卻不能脫離物質。思維作為動詞,體現為腦神經物質的運動過程;作為名詞,體現為腦神經物質的運動形式,思維的內容則育於腦物質的運過程動和運動形式之中。對神經電流的研究表明,思維至少是一種電磁場的物質結構形式。人類已經通過思維的電磁場物質屬性,做到了成功的遠距離控制[15]。現代科學重大研究成果表明,物質不僅存在於意識之外,而且能被意識所復寫、攝影、反映。意識不是先天自生的東西,而是被物質所決定的,意識對物質的復寫、攝影、反映都具有現代科學的生物、生理、化學、物理學機理。就這一意義講,物質既在意識之外,也在意識之中。世界統一在物質之中。這就是我們從本體論上所堅持的唯物主義物質一元論。法國哲學家笛卡爾將物質、思維二分,提出意識與物質彼此獨立,互不依賴的二元論,在現代科學成果面前,將不攻自破,自動進入歷史博物館,只能作為人類的文化遺產供眾人欣賞了。至於思維(意識)決定物質的唯心主義世界觀,那就更不值得一提了。種種跡象表明,當代的唯心主義者為了挽救自身衰亡的命運,正在向科學求援,將神學貼上科學的標簽。宗教神學乞求科學的認證與說明,就是一個重要的事例。

Ⅲ 如何理解物質世界的普遍聯系和永恆發展

世界是物質的,那麼,運動著的物質又是一種怎樣的存在狀態呢?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運動著的物質世界是普遍聯系和永恆發展的。聯系的觀點和發展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兩個基本觀點。

一、物質世界的普遍聯系

物質世界是怎樣存在的?世界上的事物是孤立的還是聯系的,是靜止的還是發展的?在這個問題上,存在著形而上學與辯證法的斗爭。形而上學認為世界上的事物是孤立的、靜止的,而唯物辯證法認為物質世界是普遍聯系的,並處於永恆的發展過程之中。

唯物辯證法所講的聯系,指的是一切事物、現象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關系。事物聯系是普遍的、客觀的、多樣的。

物質世界是普遍聯系和永恆發展的

1.聯系的普遍性。

世界上沒有任何孤立存在的事物。一切事物、一切現象都是互相聯系的。整個物質世界就是以多種形式相互聯系的整體。例如:生物的發育成長,離不開陽光和水分,而水的形成又離不開氫和氧。人離不開大自然所提供的各種物質生活資料,而任何人又不能不與社會發生各種聯系,孤立的人是不存在的。

2.聯系的客觀性。

聯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這就是聯系的客觀性。

3.聯系的多樣性。

聯系是復雜和多樣的。物質世界聯系的普遍性,是通過具體的事物多種多樣的具體聯系表現的。例如聯系有直接聯系和間接聯系、內部聯系和外部聯系、本質聯系和非本質聯系、必然聯系和偶然聯系等等。不同的聯系對事物產生不同的影響和作用。所謂規律,就是事物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對事物的存在與發展起著主要的、決定性作用。而事物的外部的、非本質的、偶然的聯系同樣會對事物發生影響和作用。兩者都不可忽視。

4.事物的聯系構成事物存在和發展的條件。

唯物辯證法所講的條件,是一個具有廣泛哲學意義的范疇,指的是同某一事物相聯系的、對它的產生、存在和發展發生作用的各種要素的總和。由於事物的聯系是復雜的,因此,事物所處的條件也是復雜的:有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內部條件和外部條件、必要條件和非必要條件、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等等。不同的條件,對事物的存在和發展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具體地、全面地分析各種不同的條件,是我們正確分析問題、處理問題的前提。

5.聯系的系統性。

物質世界是普遍聯系的,事物不但與它周圍的事物互相聯系、互相作用,而且事物內部的各個部分之間總是處於聯系和互相作用之中,構成一個開放的系統。我們把由相互聯系的若干要素按一定方式所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並同其周圍環境互相作用的統一整體稱之為系統。

系統具有以下幾個特徵:

(1)整體性。

這是系統的最基本特徵。系統由要素組成,但系統的整體功能不等於部分之和。系統整體功能存在於要素的相互作用之中,並非各要素功能的機械相加。系統的這一特徵要求我們從整體出發、從整體與部分的有機聯系中認識把握事物、綜合地系統地考察事物,並在動態中協調整體與部分的關系,使部分的功能向總體目標的最優化方向發展。

(2)結構有序性。

系統是有結構、有層次的。結構性是指系統內部各要素按照一定的比例、秩序結合的方式。層次性是各要素在結構排列上的等級性。例如學校這一系統按照人員組成可以分為教師和學生兩個層次。而教師這一層次按照年齡又可以分為青年教師、中年教師、老年教師等三個層次,如此以來,可以層層劃分,各層次的要素也自成系統。而各層次互相具有不同的功能,高層次以低層次為基礎,又支配和影響低層次。

(3)開放性。

開放性指系統與周圍環境的互相關系。不僅系統與要素的相互作用影響整體功能,而且系統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也影響系統的整體功能。系統必須同環境進行各方面的交流,以滿足自身平衡和發展的需要。系統能夠在同環境的相互聯系中,不斷調整自己的行為和活動,從無序到有序,具有自組織能力。

根據事物聯系的系統性,要求我們樹立整體觀念,處理好全局與局部的關系。同時,實行層次管理,使各層次職責分明,充分發揮各層次的功能,優化結構,使各部門實現最佳組合,達到最佳整體效益。

二、物質世界的永恆發展

事物是普遍聯系的,又是永恆發展的。發展是指事物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的運動變化過程。發展的實質是舊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產生。

1.事物的相互聯系產生運動、變化和發展。

事物的發展與事物的聯系是密不可分的。正是由於事物之間與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才引起事物的運動和變化,導致發展。例如:機械運動是作用和反作用、吸引和排斥相互作用的結果。事物的發展與事物的聯系同在,具有客觀普遍性。

2.發展是舊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產生。

由事物相互聯系引起的事物運動、變化和發展,不是事物在原有狀態下的簡單重復,也不是一個一個變化過程的簡單相加,而是一個新陳代謝的過程。這個過程前後相連,呈現出歷史的聯系;又前後區別,呈現出跳躍的發展。其實質是舊事物的死亡、新事物的產生,是質變、是飛躍。自然界中從無機物向有機物再向生命有機體的轉化,從低級生物到高級生物直至向人類的進化,都包含著舊事物的死亡,新事物的產生;在社會歷史進程中,奴隸社會取代原始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取代封建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取代資本主義社會,同樣包含著舊制度的死亡和新制度的產生。正是由於事物的永恆發展,才使物質世界能夠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不斷前進和上升。

3.發展的過程性。

任何事物的運動、發展都是一個過程。所謂過程,是指任何事物都有產生、發展和滅亡的歷史。過程是事物發展在時間上的持續和空間上的延伸。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要經歷一個過程。正因為事物的發展是一個過程,因此,看問題就不能割斷歷史、不能只看一時一事。只有了解過去,才能理解現在,預見未來。

總之,事物的普遍聯系構成事物的永恆發展,使任何事物都是作為過程而存在。整個世界就是「過程的集合體」。對具體事物來說,過程是這一事物產生、發展、死亡的歷史。對整個世界來說,過程就是從低級向高級、從簡單到復雜的發展歷史。唯物辯證法以聯系觀和發展觀為基本內容和總的特徵,並進而揭示了事物聯系和發展的一般規律,展現了世界的辯證圖景。

物質世界普遍聯系和永恆發展的規律性

客觀世界的聯系和發展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有其自身的規律性。

一、規律

(一)規律及其特徵

規律就是事物運動過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所謂本質的必然的聯系,就是事物運動過程中確定不移的基本秩序,它決定著事物的發展趨勢和最終結果。例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是說明某種植物種子和植物果實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規律具有三個特點:

1.規律具有客觀性。

規律的存在及其作用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規律既不能創造,也不能消滅。人們只能認識規律,利用規律,遵循規律而不能違背規律。

2.規律具有普遍性。

普遍性就是規律所反映的同類事物的一般性、共性。因而,在同類事物的范圍內,規律是普遍起作用的。同時,規律還是穩定的,具有穩定性。物質運動過程中的各種聯系是極為復雜且經常變化的,而規律則是這種復雜變化聯系中的確定的、不變的、一定如此的聯系。

3.規律具有可重復性。

既然規律具有穩定性和普遍性,就必然具有可重復性。這就是說,只要存在同樣的條件,規律就會重復出現並發生作用。

規律和物質以及物質運動一樣,具有不依賴於人的主觀意識的客觀性,因而又稱為客觀規律。科學史和社會史都證明了規律的客觀性。既然規律具有客觀性,那麼任何人就不能創造也不能消滅任何一條客觀規律。相反,如果人們違背了客觀規律,就必然會受到規律的懲罰。但是,承認規律的客觀性,並不是說人在規律面前是無能為力、無所作為的。恰恰相反。人所具有的主觀能動性,能夠通過實踐,能動地認識和掌握客觀規律,從而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以滿足人的需要。

(二)規律的類別

大體說來,規律可以分為三大類:

1.支配某一領域的單一規律。

2.支配幾個領域的特殊規律。

3.對世界各個領域都起支配作用的普遍規律。

研究前兩類規律,是各門具體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的任務。哲學研究的是第三類規律。即宇宙萬物運動和發展的普遍規律。馬克思主義哲學就從這一角度揭示物質世界聯系和發展的三個普遍規律。

二、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律

(一)對立統一規律

對立統一規律即事物的矛盾規律。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聯系的基本內容和發展的動力,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

所謂矛盾,即對立統一,是指客觀事物內部或事物之間對立雙方既互相依存又互相對立的關系。世界上任何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都存在著既互相依存、互相統一,又互相區別、互相排斥的對立統一關系。

1.矛盾的屬性。

矛盾有兩種屬性,即同一性和斗爭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的互相依存、互相聯結及互相轉化的性質。它主要指兩種情況:第一,矛盾雙方相互依賴,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互為存在和發展的前提,任何一方都不能孤立的存在和發展。例如,沒有生就沒有死,沒有高就沒有矮等等。第二,矛盾雙方相互貫通、互相滲透和包含,並在一定的條件下相互轉化。如,生可能轉化為死等。

矛盾的斗爭性是指矛盾雙方互相排斥、互相對立的性質。矛盾的斗爭性是一個范圍廣泛的哲學范疇,正確理解矛盾的斗爭性,需要注意三點:第一,不要把哲學上講的「斗爭」僅僅歸結為社會領域的斗爭,甚至只看成敵我之間的對抗和沖突。第二,有矛盾就有斗爭。第三,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有一個從差異、對立到矛盾解決的過程。差異就是矛盾,就包含著斗爭。

同一性是有條件的,相對的。斗爭性是無條件的,絕對的。對立雙方又同一又斗爭,使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引起事物的變化和發展。只講斗爭不講同一,只講同一不講斗爭,都不符合事物矛盾的本性。我們必須善於在對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對立,做好矛盾轉化工作。

2.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

事物內部對立雙方,又統一又斗爭,由此推動了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成為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因。而事物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又統一又斗爭,則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

我們一般把事物發展的動力區分為內因和外因。內因是指事物內部的對立統一關系,即事物內部的矛盾性。外因是指事物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即事物外部的矛盾性。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發展的必要條件。整個物質世界就是一張由種種聯系交織起來的網,這種聯系最根本的內容就是對立統一關系。例如:我們正在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我國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必然要求。現代化建設的立足點要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依靠自己的力量,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同時,現代化建設要實行對外開放,以吸收引進外國的文明成果,利用一切可能的外部條件,來促進本國經濟建設的發展。

3.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中,並且貫穿於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簡單地說,即「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

矛盾特殊性是指,不同的事物及其各個側面,在不同發展階段上,其矛盾各有其特點:

第一,不同質的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點。如自然界的矛盾不同於人類社會的矛盾,也不同於思維過程的矛盾。第二,同一事物在不同發展階段上的矛盾各有其特點。如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在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各有其特點。第三,同一事物矛盾的各個側面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上各有其特點。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是共性和個性的關系,二者既相互聯系,又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矛盾的普遍性存在於特殊性之中,共性寓於個性;矛盾的特殊性包含普遍性,個性包含共性。二者的轉化必須依據時間、地點、條件。在一定條件下為特殊性的東西,在另一條件下則為普遍性的東西,反過來也是一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系、相互轉化的原理,要求我們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結合起來,排除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干擾,走自己的路,推進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們面對實際,具體地分析具體事物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不同質的矛盾,這就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4.矛盾分析法。

既然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之中,事物內部矛盾又是事物發展變化的動力。我們在實際的生活中就要學會認識矛盾、分析矛盾和解決矛盾。也就是要掌握矛盾分析方法。

矛盾分析方法的內容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注意區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主要矛盾,是指事物諸矛盾中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它的存在和發展,規定或制約著其它矛盾的存在和發展,決定著該事物的發展趨勢。其他處於從屬地位的矛盾就叫次要矛盾。抓住了主要矛盾就可以確定工作的重心。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事物矛盾雙方中處於主導地位的方面。處於被支配地位的一方面就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事物的性質是由主要矛盾及其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例如,在我國現階段,存在著錯綜復雜的社會矛盾,其中主要的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的存在和解決程度,決定著我國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面貌和社會發展的程度。在這個主要矛盾中,落後的社會生產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決定了我國社會只能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決定了我國必須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努力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只有這樣認識和處理問題,我們才能抓住關鍵,解決好主要矛盾,從而促進社會其它矛盾的順利解決。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聯結,又相互影響,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這就要求我們在實際工作中,必須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

首先,必須從客觀實際出發,注意全面分析研究矛盾的具體狀況,堅持兩點論。即任何矛盾都有兩個方面。

其次,堅持重點論。在矛盾的兩個方面中,並非沒有主次的平衡,所謂重點論,就是要找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找出矛盾的重點,把握好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聯系與轉化。

第三,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反對形而上學的否認事物矛盾有兩個方面的「一點論」和矛盾兩個方面沒有主次的「均衡論」,以重點帶全局,做好工作。

5.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體系的核心和實質。

唯物辯證法以聯系的觀點和發展的觀點為總特徵,並以一系列基本規律和范疇的科學體系來揭示聯系和發展的基本內容。在由一系列規律和范疇構成的唯物辯證法的理論體系中,對立統一規律處於核心地位:

第一,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事物辯證法的根本內容。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和事物之間的相互依賴、相互對立的聯系,歸根結底是對立統一的關系。這個聯系,是事物最本質、最根本的聯系。

第二,對立統一規律闡明了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事物發展的動力,在於矛盾。其中,內因是發展的根本動力,外因是發展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事物的運動發展,是事物自身矛盾所引起的「自己運動」和自我發展。

第三,對立統一規律貫穿於唯物辯證法的其它規律之中。質量互變規律中的質和量、量變和質變的關系,從根本上來說就是一種對立統一關系,事物量變和質變及其相互轉化,都是事物自身矛盾運動的產物。否定之否定規律中的否定和肯定也是一種對立統一關系。從發展的意義上,質量互變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事物發展的漸進性和飛躍性、前進性和曲折性,都是對立統一規律的展開和表現形式。可見,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辯證法的根本內容、發展動力並且貫穿在辯證法的其他規律之中。因此,對立統一規律是理解和掌握唯物辯證法的鑰匙,是堅持唯物辯證法的關鍵。我們學習唯物辯證法,既要抓住它的實質和核心,又要全面學習和掌握其它基本內容。

(二)質量互變規律

1.質、量、度。

任何事物都具有質和量這兩種規定性。所謂質是事物的內在規定性。質是與事物直接同一的,一定的質就是一定的事物。世界千差萬別的事物,就是因為它們各自具有不同的質。質是人們區分、認識具體事物的客觀依據。金屬和非金屬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自然界和人類也具有不同的性質,因此能夠將它們加以區別分類。一事物發生變化,失去它質的規定性,就不再是該事物,而轉化發展為它事物;所謂量是事物的數量、規模、大小、速度、程度等方面的外在規定性。量與事物不是直接同一的。事物在一定范圍內量的變化,只要不引起質的變化,一事物仍保持其質的穩定性,仍是原來的事物。事物量的規定性,要求我們注意對事物進行基本的數量分析,做到胸中有數,並善於從量的變化中把握事物質的變與不變。

所謂度是質與量的統一,是保持事物質的規定的量的限度。例如℃是一種量的界限。這個界限,體現為質的分界線。處於0℃~100℃之間的水是液態的水,0℃之下的水則是固態的水,100℃之上的水就是汽態的水。0℃~100℃就是液態水的界線,是保持液態水之為液態水的量的限度。度的這個特性,要求我們在實際生活和工作中,要善於把握「適度」的原則。「過猶不及」,正說明「過」與「不及」都違反了適度的原則。

2.量變和質變。

質和量是事物的兩種規定性,事物發生變化,必然由這兩者來體現。量變和質變,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兩種基本狀態。

量變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數量上的增減變化。質變是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在量變階段,事物保持質的穩定性,處於相對靜止狀態。如水的溫度1℃~99℃之間的變化,並不引起液態水質的變化;在質變發生時,事物的穩定被破壞,處於劇烈的變化中,事物的性質發生變化,轉化為其它事物。當水溫升至100℃時,出現沸騰的汽化現象,水失去液態質而轉為汽態質。

量變和質變既相互區別,又是相互聯系、相互轉化的。

一方面,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基礎,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任何事物的變化總是從量變開始,當量變發展到突破原來事物的度,就會破壞事物質與量的統一,發生質變。水溫不斷升高,達到沸點,必然導致水的汽化。

另一方面,質變又為新的量變創造了條件。在事物的整個發展過程中,由量變轉化為質變,並不是過程的結束。事物通過質變,產生新事物,又開始新的量變。事物的運動、變化、發展是永恆的,事物的量變、質變、新的量變也是永恆的。量變轉化為質變,新質變又開始新的量變,是一切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這就是事物質量互變的辯證圖景,也就是唯物辯證法所揭示的事物變化發展的質量互變規律。

事物的運動變化呈現出量變和質變兩種狀態。量變是事物連續的、漸進的變化。質變則是漸進過程的中斷,是一種質態向另一種質態的飛躍。量變引起質變,質變又引起新的量變,循環往復以至無窮,構成事物無限多樣的發展過程。事物發展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也是漸進性和飛躍性的統一。質量互變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漸進性和飛躍性,這告訴我們在事物運動變化發展過程中,量變和質變是缺一不可的。量變為質變准備條件,質變則實現了發展。否定量變、否定事物發展的漸進性,會導致脫離實際的主觀蠻干。當不具備質變條件時,盲目飛躍,結果是欲速則不達,在社會實踐中反受其害。同樣,當量變逐漸積累、條件成熟時,不因勢利導,促進事物的質變,只能導致停滯不前和僵化保守。這要求我們在實際生活中重視量變的積累,把握量變的趨勢。中國古代成語中的「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從正反兩個方面,說明了質量互變規律在生活中的實際表現。

(三)否定之否定規律

1.肯定、否定。

事物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所謂肯定方面,是保持事物自身存在和性質穩定的方面。所謂否定方面,則是事物否定自身存在,促使自我否定和質變的方面。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是事物內部固有的相互依存、相互排斥的兩個方面。任何事物都是肯定和否定這兩個方面的矛盾統一體。

當事物的肯定方面占上風的時候,我們說事物處於肯定階段,簡稱肯定;當事物的否定方面占上風的時候,我們說事物處於否定階段,簡稱否定。

但是,事物在發展過程中的否定(即否定階段)不是簡單的拋棄,而是辯證的否定。所謂辯證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發展和聯系的環節。具體說,它包含三個方面的意思:

(1)辯證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例如資本主義死亡,社會主義勝利,正是資本主義社會自身具有的社會化大生產和無產階級這些否定因素發展的必然結果。辯證法把否定、質變、新陳代謝看作事物的自我否定,形而上學則把否定、質變看作外部力量作用的結果。

(2)辯證的否定是事物發展和聯系的環節。

否定是事物發展的決定性環節。事物發展,是一事物走向自身的反面並發展出新事物,是舊事物的滅亡和新事物的產生。這種發展是一種質變。這個質變是通過否定舊事物而實現。任何新事物都是在否定舊事物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沒有否定,就沒有舊事物的滅亡和新事物的產生,也就沒有發展。否定是事物聯系的環節。否定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新舊事物有著質的區別。但是,新事物是在舊事物的母體中脫胎出來的,是在舊事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事物對舊事物的辯證否定,不是簡單拋棄和全盤否定,而是否定舊事物中過時的、消極的因素,保留其中積極的合理的成份,並加以改造和提高,使之成為新事物中的積極因素。新舊事物之間的這種內在的必然聯系,正是通過否定這個環節實現的,表現出事物發展過程的連續性特徵。木之有本,水之有源。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是不存在的。社會主義是對資本主義的否定,這種否定是拋棄了資本主義私有制,而吸收和保留了社會化大生產和一切有利於社會化大生產的管理方式和組織形式。這種新舊社會之間的內在聯系,是斬不斷割不掉的。

(3)辯證的否定是「揚棄」。

「揚棄」,是繼承和發揚舊事物內部積極、合理的因素,是拋棄和否定舊事物內部消極的、喪失必然性的因素,是發揚與拋棄的統一。否定一切、全盤拋棄,是形而上學的立場和方式。

2.事物發展的過程。

事物運動的總體過程,是一個從肯定到否定,從否定到否定之否定的辯證的進程。這個進程,經過兩次否定和三個階段,是一個周期性的進程。只有全部走完這個周期性過程,才能達到矛盾的完全解決,並使新事物日益完善。

這個否定之否定的進程,是一個「彷彿回到原來出發點」的過程。第三個階段的「否定之否定」,和第一個階段的「肯定」有著現象上的相似。但是,這個相似,並不是第一階段的簡單「重復」,而是在更高階段發展的新形態。這個新發展又為進一步的發展開辟了新方向、新道路。以小麥的生長過程為例。小麥種下後,長出麥苗,是對麥種的第一次否定。麥苗成長,拔節抽穗,長出新的麥子,這是第二次否定。它否定了麥苗,肯定了麥種,即否定之否定。第二次否定之後,已是「春下一粒種,秋收萬顆糧」的豐收景象。這是自然界呈現的否定之否定規律。

辯證法所揭示的事物發展的否定之否定規律表明,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而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事物發展方向是前進的、上升的。這是因為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每一次否定都是消極因素的克服和積極因素的保留,是一個新陳代謝的日臻完善的過程。所以,事物的發展,呈現出從低級到高級的前進與上升的趨勢。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這是因為事物經過兩次否定,出現了初始階段的某些特徵,好象是一種回復。但這種回復,是在更高程度、更新形式上的回復,它使得事物發展的道路,不是直線的而是曲折的,是一種「波浪式前進」和「螺旋式上升」。否定之否定規律所展現的事物發展道路的前進性和曲折性,進一步說明新陳代謝是宇宙間不可抗拒的規律。盡管道路是曲折的、反復的,但是,新生事物具有強大生命力,能夠克服各種消極因素,戰勝困難,茁壯成長。

Ⅳ 如何理解「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這句話的含義以一門電影為例

如何理解?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這句話含義以一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這是有千真萬確的

Ⅳ 如何理解物質世界的普遍聯系和永恆發展

首先要理解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和發展觀的基本要點;掌握規律的涵義及其特點,正確認識人與規律的關系;理解並掌握唯物辯證法三大規律及其相關的基本概念。重點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及其實際意義,如何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矛盾分析法觀察和處理問題;主要矛盾及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的區別和聯系,懂得在實際工作中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從而理解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能夠運用唯物辯證法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

世界是物質的,那麼,運動著的物質又是一種怎樣的存在狀態呢?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運動著的物質世界是普遍聯系和永恆發展的。聯系的觀點和發展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兩個基本觀點。

第一節物質世界是普遍聯系和永恆發展的

一、物質世界的普遍聯系

物質世界是怎樣存在的?世界上的事物是孤立的還是聯系的,是靜止的還是發展的?在這個問題上,存在著形而上學與辯證法的斗爭。形而上學認為世界上的事物是孤立的、靜止的,而唯物辯證法認為物質世界是普遍聯系的,並處於永恆的發展過程之中。

唯物辯證法所講的聯系,指的是一切事物、現象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關系。事物聯系是普遍的、客觀的、多樣的。

1.聯系的普遍性。

世界上沒有任何孤立存在的事物。一切事物、一切現象都是互相聯系的。整個物質世界就是以多種形式相互聯系的整體。例如:生物的發育成長,離不開陽光和水分,而水的形成又離不開氫和氧。人離不開大自然所提供的各種物質生活資料,而任何人又不能不與社會發生各種聯系,孤立的人是不存在的。

2.聯系的客觀性。

聯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這就是聯系的客觀性。

3.聯系的多樣性。

聯系是復雜和多樣的。物質世界聯系的普遍性,是通過具體的事物多種多樣的具體聯系表現的。例如聯系有直接聯系和間接聯系、內部聯系和外部聯系、本質聯系和非本質聯系、必然聯系和偶然聯系等等。不同的聯系對事物產生不同的影響和作用。所謂規律,就是事物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對事物的存在與發展起著主要的、決定性作用。而事物的外部的、非本質的、偶然的聯系同樣會對事物發生影響和作用。兩者都不可忽視。

4.事物的聯系構成事物存在和發展的條件。

唯物辯證法所講的條件,是一個具有廣泛哲學意義的范疇,指的是同某一事物相聯系的、對它的產生、存在和發展發生作用的各種要素的總和。由於事物的聯系是復雜的,因此,事物所處的條件也是復雜的:有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內部條件和外部條件、必要條件和非必要條件、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等等。不同的條件,對事物的存在和發展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具體地、全面地分析各種不同的條件,是我們正確分析問題、處理問題的前提。

5.聯系的系統性。

物質世界是普遍聯系的,事物不但與它周圍的事物互相聯系、互相作用,而且事物內部的各個部分之間總是處於聯系和互相作用之中,構成一個開放的系統。我們把由相互聯系的若干要素按一定方式所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並同其周圍環境互相作用的統一整體稱之為系統。

系統具有以下幾個特徵:

(1)整體性。

這是系統的最基本特徵。系統由要素組成,但系統的整體功能不等於部分之和。系統整體功能存在於要素的相互作用之中,並非各要素功能的機械相加。系統的這一特徵要求我們從整體出發、從整體與部分的有機聯系中認識把握事物、綜合地系統地考察事物,並在動態中協調整體與部分的關系,使部分的功能向總體目標的最優化方向發展。

(2)結構有序性。

系統是有結構、有層次的。結構性是指系統內部各要素按照一定的比例、秩序結合的方式。層次性是各要素在結構排列上的等級性。例如學校這一系統按照人員組成可以分為教師和學生兩個層次。而教師這一層次按照年齡又可以分為青年教師、中年教師、老年教師等三個層次,如此以來,可以層層劃分,各層次的要素也自成系統。而各層次互相具有不同的功能,高層次以低層次為基礎,又支配和影響低層次。

(3)開放性。

開放性指系統與周圍環境的互相關系。不僅系統與要素的相互作用影響整體功能,而且系統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也影響系統的整體功能。系統必須同環境進行各方面的交流,以滿足自身平衡和發展的需要。系統能夠在同環境的相互聯系中,不斷調整自己的行為和活動,從無序到有序,具有自組織能力。

根據事物聯系的系統性,要求我們樹立整體觀念,處理好全局與局部的關系。同時,實行層次管理,使各層次職責分明,充分發揮各層次的功能,優化結構,使各部門實現最佳組合,達到最佳整體效益。

二、物質世界的永恆發展

事物是普遍聯系的,又是永恆發展的。發展是指事物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的運動變化過程。發展的實質是舊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產生。

1.事物的相互聯系產生運動、變化和發展。

事物的發展與事物的聯系是密不可分的。正是由於事物之間與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才引起事物的運動和變化,導致發展。例如:機械運動是作用和反作用、吸引和排斥相互作用的結果。事物的發展與事物的聯系同在,具有客觀普遍性。

2.發展是舊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產生。

由事物相互聯系引起的事物運動、變化和發展,不是事物在原有狀態下的簡單重復,也不是一個一個變化過程的簡單相加,而是一個新陳代謝的過程。這個過程前後相連,呈現出歷史的聯系;又前後區別,呈現出跳躍的發展。其實質是舊事物的死亡、新事物的產生,是質變、是飛躍。自然界中從無機物向有機物再向生命有機體的轉化,從低級生物到高級生物直至向人類的進化,都包含著舊事物的死亡,新事物的產生;在社會歷史進程中,奴隸社會取代原始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取代封建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取代資本主義社會,同樣包含著舊制度的死亡和新制度的產生。正是由於事物的永恆發展,才使物質世界能夠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不斷前進和上升。

3.發展的過程性。

任何事物的運動、發展都是一個過程。所謂過程,是指任何事物都有產生、發展和滅亡的歷史。過程是事物發展在時間上的持續和空間上的延伸。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要經歷一個過程。正因為事物的發展是一個過程,因此,看問題就不能割斷歷史、不能只看一時一事。只有了解過去,才能理解現在,預見未來。

總之,事物的普遍聯系構成事物的永恆發展,使任何事物都是作為過程而存在。整個世界就是「過程的集合體」。對具體事物來說,過程是這一事物產生、發展、死亡的歷史。對整個世界來說,過程就是從低級向高級、從簡單到復雜的發展歷史。唯物辯證法以聯系觀和發展觀為基本內容和總的特徵,並進而揭示了事物聯系和發展的一般規律,展現了世界的辯證圖景。

Ⅵ 如何理解世界是統一的物質世界

「宇宙是物質的宇宙,宇宙物質的存在決定了宇宙的存在和演變,及各種宇宙現象的產生;宇宙物質總質量恆定決定了光速的恆定;宇宙物質場的存在導致了力場的存在。宇宙之所以統一就在於物質場的統一。」「所謂真空,只不過是以人們以現有技術還不能發覺其中充滿了各種微粒子的空間罷了。」「我根據物質的聚集規模將宇宙天體劃分為具體代表性的幾個級別,將誇克級天體排列為最小的物質聚集形態(誇克是在量子外力場任意點收縮作用下,由能轉質形成的最小可視覺天體物質,也就是說,最小可視覺天體物質在宇宙空間任意點永無寧息的產生著。最小可視覺物質之間互相聚集是天體的起源,也是現有天體的物質供應源。因此,宇宙絕不是「奇點」起源)」「宇宙中,物質是以可視覺物質(質)和不可視覺物質(能)兩種形態存在。隱形暈輪(本輪)與隱形暈輪(本輪)的無限疊加產生擾動著的、自強至弱的物質質能輻射、質能交換和質能疊加,構成了宇宙背景輻射,也就是說宇宙中除了可視覺物質(質),還充滿了不可視覺物質(能)」(----摘自《量子外力-宇宙第一推動力》前序)
簡單的說宇宙各種現象都是物質表現出來的,所以世界是物質的;而宇宙、世界上的各物質間(質、能)都是有聯系的,能相互轉變的,是統一的,所以世界是統一的物質世界。

Ⅶ 為什麼說電影是物質現實的復原

是這樣,我們所有的判斷都預先受到其他思想前見(意識形態,文化傳統,或隨便你喜歡叫什麼)影響,這樣的思想前見是你無法控制的,深深存於你的無意識當中,尤其在小說家那裡,他們決定寫一個人,說這個人好還是壞都是受到了這些前見的影響,比如在一種文化中通姦是允許的,而另一種文化中通姦是不允許的,簡單地說就是你判斷事物就肯定帶有你自己的印記。但是電影不一樣,電影提供了一種「無人在做判斷的」幻覺,這樣的媒介特性可以提供一種絕對中性的視角,或者是羅蘭·巴特推崇的零度寫作,當然你也可以在格里耶的小說中看見這種物性視角,至少這幫人認為,這樣的寫作或者電影的媒介特性可以提供這種純然中性與客觀的角度。再進一步的,我們平常看一個蘋果,只會認為這個蘋果是供我們吃的一種水果,但這就為蘋果預先提供了一種適合性(已完成),那麼蘋果的更多適合性呢?或者說實現性(去成為)呢?也就是蘋果的物質現實被棄絕了。而電影媒介特性卻可以干預我們的前見,達到一種康德意義上的物自體的理解(至少對於一部分學者是這么認為的,尤其是克拉考爾這樣的。)

Ⅷ 如何理解電影藝術

電影藝術
20世紀誕生的一種藝術類別。以現代科技為手段,以畫面與聲音為媒介,在運動著的時間和空間里創造銀幕形象,反映和表現現實生活和思想感情的一種藝術。一般而言,電影是一種綜合了藝術和科技的綜合性藝術,電影還是多種藝術元素的綜合。不僅如此,電影還是一種由純視覺藝術發展而成的視聽藝術。蒙太奇是電影最基本最獨特的藝術表現方法。電影的蒙術奇,除了鏡頭內部、鏡頭與鏡頭之間的組合關系外,還包括畫面與音響、音響與音響之間的組合關系,由此形成各個有組織的片段、場面,直至一部完整的影片。電影還可稱為時空藝術,它兼有時間藝術和空間藝術的性質,能將各種形式的時空組合直接訴諸觀眾的視覺和聽覺,再現物質世界的時間、空間關系。銀幕上的世界是一個特殊的時空復合體。電影是各類藝術人員集體智慧的結晶,導演是影片攝制的中心,他必須以電影文學劇本為基礎,進行全面設計、總體構思,充分調動各個藝術和技術門類的創造性,共同完成影片創作。

電影是繼文學、戲劇、音樂、舞蹈、繪畫、建築之後出現的一種新的藝術形式。它發明於19世紀末期,由最初被認為是「小學生的玩意」、「奴隸們的娛樂游戲」逐步發展成為20世紀最廣泛和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它通過攝影機以每秒拍攝若干格畫幅的運轉速度,將被攝物體運動的時空轉換過程記錄在條狀膠片上,然後將不同的膠片銜接起來,經過顯影、定影。乾燥加工成電影拷貝的過程,製成可以放映供許多人同時觀看的影片。影片從最初拍攝一些活動的日常生活景象片斷,發展到現在已能夠拍攝豐富多彩、復雜變化的現實世界,具體形象地反映社會生活的能力和生動的藝術感染力。

由於電影的樣式和片種繁多,有注重完整故事情節、刻畫人物性格的故事片,有報道某一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軍事或歷史事件活動的記錄片,也有運用各種美術手段和材料製作的美術片,還有記錄舞台藝術表演的戲曲片等等。在這些種類中又包含若乾片種。如故事片中有喜劇片、西部片、愛情片、科幻片等;美術片中有動畫片、木偶片、剪紙片;記錄片中有傳記記錄片、文獻記錄片、新聞記錄片等。它包括文學、戲劇、繪畫、建築、音樂、舞蹈等各種藝術成分,所以被稱為綜合藝術。

所謂綜合藝術,指綜合幾種藝術成分而構成的藝術樣式。其特徵是:

集體創作。包括編劇、導演、演員、美術、攝影、錄音多個創作部門藝術創造的有機配合;

利用現有的一切藝術表現手法。電影有含文學成分的描寫和結構,有含戲劇成分的對話、內心獨白、形體動作、面部表情,有含音樂成分的歌曲和與畫面融合的視覺形象;

廣泛的群眾性文化。電影的構成是用活動著的畫面和各種音響表達、表現世界各國的人和環境之間的關系以及由此形成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文化水平,且通俗易懂、明白曉暢。

但是,電影的綜合性並不是指各種藝術成分的簡單相加,而是指將各種藝術形式包含的藝術成分融匯貫通變成新的東西加以表現。它除具有一般文學藝術的共性特徵外,還具有自己的個性特徵。這在於電影藝術的表現工具與別的藝術表現工具不同。電影是用攝影機來反映的。攝影機具有真實記錄反映對象及其運動的時空轉換這一特點,由此形成特殊的電影表現手法和電影敘述語言,將各種藝術成分有機統一組合成新的藝術表現形象。

正因為如此,作為藝術的電影,雖然是誕生於眾多古老傳統藝術如文學、戲劇、音樂、舞蹈、繪畫、雕塑、攝影……之後的最新最年輕的藝術,但也是迄今為止唯一可以讓我們知道它的誕生日期的藝術。自1895年12月28日盧米埃爾正式公映自己製作的世界最早的影片獲得成功至今僅百年的歷史。而古老傳統的藝術,其中有的已經歷了上千或數千年的滄桑,它們問世的時日,就連專門研究藝術史的專家學者們也無從稽考。電影和古老傳統的藝術相比,它只能算個小弟弟。但是它後來居上,後生可畏,最年輕的藝術——電影,以其無可比擬的藝術魁力,闖進了世界藝術之林,一躍而成為最富群眾性最具影響力的與世紀同齡的藝術巨人。其所以能如此,恰恰是由於它年輕,有它自己的優勢。因為電影不僅是誕生於古老傳統的藝術之後,而且它是吸取和消化了這些藝術的所長而又揚棄了它們的所短,有機綜合了多種藝術因素而形成的一種新型的獨特的藝術形式。因此,多種藝術門類的有機綜合,是電影藝術最突出的美學特性,綜合性是電影美的本質所在。

早期的電影研究家們從電影像誰這一命題出發,探討電影藝術的基本持性和電影美的奧秘。他們所持的觀點和所得的結論各不相同,大相徑庭。有人認為電影像文學,有人認為電影像戲劇,也有的認為電影像繪畫,還有的說像音樂等等。不一而足。於是便有「可見的文學」、「電影詩」、「視覺交響樂」、「沉默的旋律」諸如此類的說法,試圖從電影美學的層次上對電影美的本質作出界說。這些見解雖知其相對的合理性依據,但在今天看來,其各執一端的片面性,則是顯而易見的。電影既像誰也不像誰,電影就是電影,因為電影是吸取、包容了文學、戲劇、音樂、舞蹈、繪畫、雕塑、攝影……多種藝術的因素、集它們於一身的綜合藝術。

電影中包容了文學的因素,因為它從文學中吸取了一整套反映客觀世界和現實關系的方法,從文學的各種體裁中廣泛吸取營養,如從詩中汲取抒情性,從散文中汲取紀實性,從小說中汲取敘事性。在敘事手法上又借鑒了文學中的主觀敘述和客觀敘述,外部描繪和內心剖析以及多種形式的結構原則等。總之,無論從人物塑造、情節結構的安排、細節的描寫、敘事的方式,電影都借鑒了文學的經驗而具有文學的因素。電影中存在的戲劇因素,表現在演員表演、場面調度、矛盾沖突和懸念等一系列藝術方法和手段的運用。電影中的音樂因素,表現在通過旋律配合畫面,以營造環境氛圍、渲染情感和節奏變化。至於電影中的繪畫、雕塑、攝影等因素,不僅表現在造型性和視覺再現性上,對構圖、色彩和光影的處理上,借鑒了這些藝術的經驗,而且電影中的許多專用術語如畫面、色調、影調、鏡頭、焦距等等,也都是從這些藝術中借用過來的。

電影從文學中吸取了一整套反映客觀世界和現實關系的方法,從人物塑造、情節結構的安排、細節的描寫到敘事形式等各個方面都借鑒了文學的經驗、方法和技巧,因而具有文學的因素。但文學進入電影』,由於受電影的制約,經過消化、融合,已發生了質的變化,而非電影加文學。電影中的文學因素和作為語言的藝術的文學有質的區別。因為盡管電影廣泛借鑒文學塑造藝術形象的經驗、方法和技巧,但文學是通過語言文學這一唯一的媒介塑造文學形象,而電影則是通過畫面和音響以及電影所獨具的特殊表現手段——蒙太奇來塑造銀幕形象。作家用語言來寫故事、寫人、寫人的靈魂。文學形象是通過抽象的語言符號給讀者以聯想,銀幕形象則是通過可見的畫面和可聞的聲音具體地直接地訴諸觀眾的視聽感官。可見電影中的文學因素決不是電影加文學。

電影從繪畫中吸取營養,包括構圖、光影、色彩、線條的運用和處理,具有繪畫的因素,但繪畫進入電影並非電影加繪畫,電影中的繪畫因素受電影制約,與繪畫藝術有質的區別。繪畫再現生活的手段是線條和色彩,電影的手段是畫面,並且有聲音與之相配合。繪畫中的造型形象只能是化動為靜,靜中見動,不能表現對象的連續運動,銀幕中的造型形象則始終是不斷變化著的連續運動的造型形象。

電影從戲劇吸取營養包容了戲劇藝術的因素,但戲劇進入電影,因受電影的制約被消化融匯也產生了質的變化,並非電影加戲劇。電影的時空觀念和處理同戲劇的時空觀念和處理有著質的區別。舞台空間是固定的,銀幕空間是不斷變化的。舞台時間是現實的物理時間,銀幕時間則可以自由延長、壓縮、停滯的非物理時間。因此戲劇的時空表現受到限制,而銀幕的時空表現則有很大自由。不僅如此,戲劇表演和電影表演也存在著質的區別。表演者的表演和欣賞者的欣賞共時共地,同時完成,這是戲劇表演的特點;而電影表演則是另外一種情形:表演者在場表演,欣賞者缺席;欣賞者在場欣賞,表演者缺席,表演者的表演和欣賞者的欣賞不可能共時共地,也不是同時完成。因此,這就決定了戲劇表演和電影表演各有自身的特殊規律而非一致。

其他各門藝術進入電影,同樣要產生質的變化,凡此種種,說明電影吸取了多種藝術門類,並不是各門藝術簡單地相加拼湊在一起,而是經過了化合的有機的綜合整體。電影吸取了多種藝術門類而形成綜合性的審美特性,就其實質來說,乃是時間藝術和空間藝術的有機綜合。正因為如此,作為時間藝術與空間藝術相結合的新型藝術——電影,它克服了傳統的純時間藝術難以充分表現空間和傳統的純空間藝術難以表現時間的局限與不足,既可以充分表現時間又可以充分表現空間,因而具有巨大的表現潛力和藝術可能性。由此也不難看出,包容了多種藝術門類的電影的綜合性實質,還在於它是視覺藝術和聽覺藝術的綜合,它克服了純視覺藝術難以滿足人們對聽覺形象的審美需求和純聽覺藝術難以滿足人們對視覺形象的審美需求的局限,而具有可以融合視聽兩者之長的優勢,成為一門最富群眾性的藝術形式。

閱讀全文

與電影是對物質世界的復原如何理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好看的古希臘戰斗的電影 瀏覽:643
迅雷下來的電影怎麼傳到百度雲盤上 瀏覽:428
電影卡剩點錢怎麼用 瀏覽:945
北京國際電影節電影多少錢 瀏覽:60
免費午夜電影紅濤閣 瀏覽:132
關於英雄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300
岳陽匯澤電影城怎麼樣 瀏覽:832
秋霞免費影電影院 瀏覽:506
寫綿陽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403
多久可以約女生看電影 瀏覽:43
手機愛奇藝怎麼同步看電影 瀏覽:9
拍大師如何剪輯電影 瀏覽:964
像007這種電影還有哪些 瀏覽:693
感人好看的兒童電影 瀏覽:420
幾十g的藍光電影怎麼下載 瀏覽:470
韓國好看懸疑動作電影排行榜 瀏覽:358
求韓國好看的犯罪電影 瀏覽:984
迪麗熱巴拍的喜劇電影有哪些 瀏覽:336
日本電影重生男主角叫什麼名字 瀏覽:145
外國電影如何運用國語 瀏覽: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