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推薦幾部講述大學生活的好電影 注 : 不要黑白的
1.《80'後》(每個人都將走向成熟,老去,沒有什麼可以天長地久,但我們都有權利要求被真實的記憶)
2.《慕遙東南飛》(清華校園DV作品)
3.《無痛》(南通大學首部學生電影)
4.《九零•零九》(相當好!難忘的高三生活)
5.《一隻狗的大學時光》(大學,夢想,最初,未來,美好)
6.《我的黃金時代》(西安交大的幾個在校大學生拍的一部DV作品)
7.《完美動物》(看過最叼的大學生自拍電影)
8.《玩大的》(再多各自牛, 逼的時光,也比不上曾經一起傻.逼的歲月!呵呵)
就這些吧。。。。應該是你想要的。。。。記得採納。。。
2. 跪求一部描述大學校園生活的電影
在尋找一部生動描繪大學校園生活的電影時,我發現自己被眾多經典影片所吸引。《冒險樂園》講述了一群大學生在畢業前的瘋狂冒險,展現了青春的激情與夢想。《回到17歲》則通過時光穿梭的設定,讓主角重新體驗大學生活,感受友情與愛情的變化。
《美國派系列》以幽默的方式揭示了青春期的困惑與成長,主角們在校園中的各種趣事讓人捧腹大笑。《啦啦隊夏令營》中,一群熱愛運動的女孩在夏令營中的故事讓人感受到團結與拼搏的力量。《蹺課天才》則講述了主角如何在學業與社交之間找到平衡,實現自我成長。
《新烏龍女校》中,一群新生在適應大學生活時發生的趣事讓人忍俊不禁。《歌舞青春系列》則以音樂與舞蹈為媒介,展現了學生們的夢想與追求。《超人高校》中,超能力者與普通學生的互動,讓觀眾在歡笑中體會到友情的重要性。
《2008新畢業生》通過一系列校園生活片段,展現了畢業生的迷茫與憧憬。《牛仔褲的夏天系列》則通過幾個好友的成長經歷,描繪了青春的多彩與美好。《高校天後》中,女主角在追求音樂夢想的過程中,經歷了成長與蛻變。
《變身辣妹》講述了一位書獃子在一夜之間變成辣妹後,校園中的種種趣事。《窈窕美眉》則展現了主角在經歷一系列變化後,如何找到真正的自我。《大學之旅》通過一系列冒險,讓主角們更加了解彼此,共同成長。
《女校風波》中,一群女校學生在追求學業與友情的過程中,經歷了一系列有趣的故事。《一百女生一個男生》則通過一群女生在尋找真愛的旅程中,展現了友情與愛情的美好。《鄰家女孩》則講述了一群高中生在追求夢想的過程中,相互支持的故事。
《美女拉拉隊系列》通過拉拉隊的故事,展現了青春的活力與夢想。《網球隊的臨時教練》則通過教練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展現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搖滾學園》中,一群高中生通過音樂找到了自我。
《大學新生》講述了新生們在適應大學生活過程中發生的趣事。《留級之王系列》通過幾個留級生的故事,展現了青春的歡樂與挑戰。《錄取通知》則通過一系列校園生活片段,展現了畢業生的迷茫與憧憬。
《對面的惡女看過來系列》中,主角們在面對惡女時的成長經歷,讓觀眾感受到友情的力量。《賤女孩》則通過主角們的經歷,展現了青春期的迷茫與成長。《太壞了》則通過一系列校園趣事,展現了青春的歡樂與挑戰。
《校園威龍》中,主角們通過一系列冒險,共同成長。《卧底學園》通過主角在校園中的特殊身份,展現了友情與忠誠的重要性。《卷土重來》則通過主角們的經歷,展現了青春的歡樂與挑戰。
《忍者舞娘》中,主角們通過舞蹈與忍術的結合,展現青春的活力與夢想。《查理·巴特利》則通過主角們的經歷,展現了青春期的迷茫與成長。《街舞少年》則通過主角們的經歷,展現了青春的活力與夢想。
《我和我的小鬼們》中,主角們通過一系列趣事,展現青春的歡樂與挑戰。《死亡詩社》通過一系列感人故事,展現了青春的美麗與哀愁。《美國少年》則通過主角們的經歷,展現了青春期的困惑與成長。
《放牛班的春天》中,一群學生在音樂的引領下,共同成長。《舞出我人生系列》則通過一系列舞蹈片段,展現了青春的活力與夢想。《足球女將》中,女主角通過足球找到了自我。
《囧男孩》則通過主角們的經歷,展現了青春期的困惑與成長。《獨領風潮》則通過一系列校園趣事,展現了青春的歡樂與挑戰。
3. 大學之旅的影片賞析
這是一個潛在於「美國夢」的表相下的家庭傳統--「大學之旅」,顧名思義,就是即將畢業的高中生特別為自己准備的旅行,並在這個過程中決定自己將在哪一所大學中度過他們人生最為重要的一個階段。對於影片中17歲的梅勒妮·波特來說,這本來應該算得上是一件讓她非常興奮的事情,因為在她面前展開的,是即將離開家的獨立生活……只除了一件事,那就是她的親親老爸,剛好是地方警局嚴肅的局長大人,他要以警察的素質和修為,一路護送女兒,以確保她的安全。
梅勒妮的「大學之旅」雖然順利成行,最終卻在老爸的過度干預之下而變成了一場混亂的鬧劇,尤其是梅勒妮的爸爸還制定了一系列容易出事故的保護計劃,搞得他們是經常性地出錯,不但開著車沖下了一條峽谷,還間接破壞了一場婚禮,甚至不得不從一架正在行駛的飛機上跳下去--這一對由父女組成的旅行搭檔還真是一路都沒閑著啊,只是他們努力的方向卻是截然相反的:爸爸拚命地想維持住以前的生活方式,梅勒妮卻希望可以從他那令人為難的管制行為中擺脫出來……好在他們經歷了一系列的磨難之後,終於開始信任對方,同時也意識到,他們當初的決定是多麼地草率。這對父女的關系走上了一個全新的層面:如此強有力的家庭關系,足以抵擋任何變故,即使是在面對最瘋狂的突發事件時。
在這個混合了喧鬧的狂歡作樂和明顯而真實的家庭關系的喜劇故事當中,處在矛盾中心的是兩個極有天分的演員:非常受歡迎、經驗豐富、在現實生活中也是一位父親的喜劇明星馬丁·勞倫斯,以及活潑可愛的明日之星雷文·西蒙尼--從孩提時代開始,西蒙尼就顯示出了自己卓越的喜劇才能,而且已經20出頭的她,自然對於18歲成人時所經歷的心理轉變,有著最切身的體會了。所以說,這部《大學之旅》是由勞倫斯和西蒙尼共同協作完成的作品,暫且不提他們在影片中是不是真的快把對方逼瘋了,也不管他們是不是真的開車駛下了公路,更不用在乎他們是不是在互相的傷害中來體會愛的真正含義……總之正是因為有了他們,這部影片才會成為一部真正意義上的迪斯尼喜劇,充滿了歡聲笑語的同時,又滿是溫情脈脈的感動。 導演羅傑·坎貝爾(Roger Kumble)一直以來給人的印象,就是那種非常有天賦的同時,也很有主見的電影人,他推崇著一種非常獨特的製作電影的方式,喜歡將典型的家庭喜劇的風格進行柔化,然後再合並至華麗非凡的肢體喜劇的大膽精神當中,他的解釋是:「我確實製作過幾部非常直白露骨的喜劇,但是從沒有製作過這種被定為G級的純家庭片。所以當《大學之旅》的劇本在這種前提下擺在我面前的時候,我就想,『我必須得找到一個方法,讓這部家庭電影能夠包含一些真正讓人捧腹大笑的場面,而不是無聊到一味地走溫情路線。』其實我當時的想法很簡單,因為我也有帶孩子們去看電影的經歷,通常那些適合小孩觀看的影片,在大人看來是極其乏味的,所以我的目標就是製作一部成人和小孩都能從中得到驚喜的作品。」
製片人安德魯·耿(Andrew Gunn)也表示,說《大學之旅》讓他想起了一個非常受歡迎的喜劇類型:「我總覺得這部影片屬於那種搭檔類的范疇,大至的意思就是講兩個完全沒有共同點的人,在經歷了一系列荒謬而有趣的偶然事件之後,發現彼此被深深地聯繫到了一起……而到了這部影片,這兩個人正好就變成了一對父女--爸爸顯然還接受不了女兒成長的事實,女兒卻一心想去大學過獨立的日子。」
安德魯·耿之所以會被這個故事所吸引,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大學之旅》包含了經典的家庭喜劇中所有值得關注的特點--包括互相關聯的角色,能夠讓每一位觀眾從自己的家庭當中找到相似的參照,惟一不同的是,這些虛構的人物處在了更讓人驚奇、也更搞笑的特定環境當中。安德魯·耿對於如何滿足觀眾的渴望,可謂是輕車熟路,尤其是那種能從中找到真實的家庭原貌的喜劇作品,更是不在話下,比如說他之前製片的那部廣受歡迎、在評論界得到一至好評的重拍片《辣媽辣妹》 。
這兩部影片有著很多相似的地方,因為安德魯·耿也從《大學之旅》中同樣看到了大量潛在的笑點,讓一個控制欲已經變成習慣、永不鬆懈的警察老爸和一個精力充沛、聰明、准備好了開始自己的人生的女兒配成一對,然後引發了一個值得深思的普遍問題:為什麼當孩子們開始長大時,父母就會像失去了玩具的孩子一樣緊張兮兮?安德魯·耿說:「與之前的《辣媽辣妹》相差無幾,我認為這部影片到了最後,也會演變出一個非常有趣的結果--孩子們將會得到一個更了解他們父母的機會,而父母也會在這個過程中發現孩子們更好的一面。」 可以說,《大學之旅》的故事開始於結束之時,完全依靠著迪斯尼的「編劇計劃」才逐漸浮出水面最終被拍成電影的,「編劇計劃」是迪斯尼電影公司設立的一個獨特的指導系統,專門幫助有天賦的年輕編劇尋找一個一展所長的空間。這個計劃是由安德魯·耿和公司的另一位製片人安·瑪麗·桑德林(Ann Marie Sanderlin)共同負責管理的,而因為這部影片第一次當編劇的卡麗·埃文斯(Carrie Evans)和望月繪美(Emi Mochizuki),就是由他們一手從「編劇計劃」中提拔出來的。從第一次聽到兩位編劇想共同創作一部有關一個家庭的大學之旅的想法開始,桑德林就深深地被故事中清新、飽滿的氣息所吸引,並堅信它能夠成為一部非常有票房潛能的黑馬之作:離開舒適的家,找到你自己的前進方向,然後長大--這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一種成長儀式。桑德林說:「公路電影之所以能夠自成一派,自然有著無法抹殺的原因,當我和我的父親說起這個故事的時候,他馬上就陷入了久遠的回憶當中。原來,他一直對我們在1989年進行的那場相似的旅行印象深刻……雖然我知道這部影片進入製作周期只是遲早的事情,但是它帶給我們的美好記憶,絕對是有苦有甜而且趣味性十足的。」
卡麗·埃文斯和望月繪美,再加上辛科·保羅(Cinco Paul)與肯·多里奧(Ken Daurio),他們聚在一起討論自己生命中那些最滑稽、最異想天開,同時也是最重要的時刻--就是他們各自在「大學之旅」上的一些細節和小秘密,由此共同給劇本搭出了一個真實的框架。這四位編劇一起營造的故事,具備著非常有沖擊力的想像空間:馬丁·勞倫斯飾演的詹姆斯·波特,以前過著和女兒寸步不離的日子,如今卻要接受她即將遠走高飛獨立生活的事實,這個過程中還不得不時刻抵抗住想將女兒囚禁起來以確保她的安全的控制欲。那個時候的詹姆斯就好像突然失去了自控能力,梅勒妮知道自己有麻煩了……一切都開始於詹姆斯的越野車陷到了大溝里,從那以後,他就做出了一個又一個輕率的決定,致使災難接踵而來。從始至終,詹姆斯都情不自禁地插手梅勒妮做出的每一個和大學有關的決定,總之就是想盡一切辦法,希望她能找個離家最近的大學。而最終把他推向崩潰的邊緣的,仍然是不可逆轉的事實:他悲哀地發現,他無比珍視的女兒已經長大了,無法再生活在自己保護的羽翼下了。
製片人安東尼·卡塔蓋斯(Anthony Katagas)本身也是一位父親,所以他能夠清楚地洞察到這個故事的吸引力在何處:「詹姆斯有點神經質、有點瘋狂、保護欲太過強烈--但是只要當上了父親,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變成這樣。當你意識到自己的小孩正在以你想像不到的速度成長時,你就會開始感到恐慌。影片中所講述的那個故事,美國所有的家庭都在一遍又一遍地經歷著,只是他們處理事情的手段,可能沒有詹姆斯和梅勒妮之間的那麼復雜而已。」
導演羅傑·坎貝爾之前既執導過青春驚悚片《致命性游戲》 ,也製作過浪漫喜劇《甜姐不辣》 ,這樣的經歷肯定能夠幫助他將這部喧鬧的公路喜劇提升至一個更高的層面,安東尼·卡塔蓋斯說:「坎貝爾是一個非常聰明、非常風趣的人,所以他能夠真正理解這個故事中有關喜劇元素和家庭情感的雙層含義。對於這種類型片來說,坎貝爾是再合適不過的人選了,因為他就是那種每天都會講笑話逗你樂的人,然後突然有一天,他的笑話開始融合進來許多家人之間的相處之道。」
羅傑·坎貝爾幾乎是在看完劇本的一剎那,就馬上打電話給他的經紀人了,他表示:「我喜歡影片中所灌輸的那種思想,尤其是它正在關注的主題。我自己有兩個小女兒,即使離她們准備去上大學的日子還有好多年呢,可是我的心裡已經盈滿了強烈的不舍。當我的大女兒開始上幼兒園時,對於我來說就是生命中一個挺有戲劇性的時刻,所以我真的能夠理解詹姆斯的狂躁情緒所為何來。」而且,坎貝爾對於能夠和馬丁·勞倫斯以及雷文·西蒙尼合作,更是感到興奮異常:「我特別喜歡這種涵蓋范圍非常廣的喜劇類型,而就我的記憶當中,恐怕再也找不到比他們倆更出色的喜劇演員了。」
4. 美國講大學生活的電影 美國講大學生活的電影有哪些
1、《律政俏佳人》講述了一個不太可能的申請者被常春藤盟校哈佛的法學院錄取的故事。電影中的女主金發美女艾麗證明,外表和性別並不是決定一切的要素,只要努力就可以成功。通過這部電影,我們可以學習到關於大學申請的知識,還有一些雞湯。
2、《怪獸大學》展示了不太可能可以合得來的Mike和Sulley,成為大學里密不可分的最好朋友,並且一起變成校園競賽的英雄的故事。雖然這部電影的主角是怪獸,但它表達的大學生活格外真實。
3、《心靈捕手》是一部勵志電影,大概內容是,MIT的清潔工威爾在數學方面有著過人天賦,卻是個叛逆的問題少年,在教授藍勃、心理學家桑恩和朋友查克的幫助下,他最終消除了人際隔閡,明確自己的目標,實現了自己的價值和愛情。這部電影告訴我們,沒有什麼知識或書本知識能打敗真正的生活經驗。
4、《社交網路》改編自《意外的億萬富翁:Facebook的創立,一個關於性、金錢、天才和背叛的故事》,看到這里,想必大家一定知道,它講述的就是Facebook的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的故事。
5. 如何評價電影《最初的夢想(電影)》
涅提·蒂瓦里這部影片關注孩子的教育問題,結合他本人在大學的一些經歷,最終用喜劇的方式討論了一個艱難的社會難題。
《最初的夢想》最終成了2019年寶萊塢票房第11高的電影。
導演編劇涅提·蒂瓦里本人在上世紀90年代時,就是住在大學4號宿舍的一名學生。
當年3號宿舍和4號宿舍之間的競爭故事成了本片的靈感,導演通過藝術加工,用來服務影片主題。
影片敘事流暢,幾段小故事也是感情充沛,充滿笑與淚,十分值得一看。
丈夫帕塔克和前妻瑪雅都是印度理工學院(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簡稱IIT)畢業的高材生。
他們的兒子拉加夫今年參加大學入學聯考,結果名落孫山。拉加夫解不開心結,覺得自己是一名失敗者,於是選擇跳樓自殺。
好在拉加夫沒有摔死,只是摔成了重傷,奄奄一息等待搶救。
為了讓兒子找回生活下去的希望,帕塔克開始給兒子講述自己當年的糗事,告訴兒子,並不是那些看起來光鮮亮麗的高材生都是一帆風順,也不是只有考試好才是人生成功唯一標准。
《最初的夢想》的拍攝套路和《貧民窟的百萬富翁》是一樣的。
都是通過一個故事做引子,然後引出一段又一段往事,以此來不斷烘托影片主題。
而「最初的夢想」是什麼呢。影片用近兩個半小時的時長最終給了答案。
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生活本身,如果不能好好生活,那麼一切都是虛妄。
印度理工學院是印度頂尖學府,考進去了就可以改變人生,想要考進去自然不會容易。
影片中給出的錄取率不到1%,每年100萬孩子參加考試,最終只有一萬個人入選,剩下的99萬孩子都不知所措。
這個錄取率和我們985的錄取率差不多,都是百里挑一的水平。
有意思的是,印度理工學院的3號宿舍和4號宿舍在硬體條件上有著天壤之別,就像一道牆隔開的富人區和貧民窟。
優渥條件留給外國留學生,臟亂差的留給本土人,反正不怕你退學,有的是人搶著要來。
畢竟上過大學的朋友就會知道,這是「國際學校」的慣例。
人生很長,一次考試不應該決定一生。
《最初的夢想》拍出了許多現實問題,什麼雞娃、什麼neijuan早已是階級固化下的必然結果。
目前社會上只有考試還是唯一公平公正的渠道,底層人民也只剩下這一條獨木橋能夠實現階級改變。所以每次出現教育方面的不合理改革時,平時再溫順的家長也要討個說法。
帕塔克和瑪雅自然也知道學習考試的重要性。因此他們潛移默化地也會把這種焦慮和壓力傳遞給孩子,孩子逐漸就覺得學習考試是生命的全部,考試成績是活著的唯一目的。
帕塔克和瑪雅的本意肯定不是逼迫孩子,只是在孩子只剩下唯一出路的時候,不自覺地會表現出對成績的重視。
我們自己作為學生家長,同樣也會將這種焦慮傳遞給孩子。每次給孩子輔導功課的時候,總感覺心臟病即將發作。
前段時間還有一個新聞,某大學教授吐槽自己孩子是個學渣,表示開始接受。我愛人還會勸我,你看人家X大教授都認命了,你還這么雞娃幹啥?我說,人家再學渣也有X大兜底,我們有什麼兜底?
《最初的夢想》表現了這么多問題,但卻無法給出的實質性應對措施。
影片給出的建議看似熱血,實則佛系。
電影號召孩子努力奮斗,去做一名戰士,而不是做個失敗者。只要拼盡全力戰斗過,失敗了也不可恥。
說到底還是要過了自己的心理關,其他就隨緣吧。
並不是說佛系不好,而是在看清問題本質後,大徹大悟,才會活出真我。
現在躺鮃、禸棬都成了敏感詞,甚至相關商品也都下架處理。
當躺鮃成了敏感詞,享受生活反而變成了奢望。
可是,享受生活才是生活的根本,如果活著就是做牛做馬受苦受累,絲毫感受不到活著的樂趣,那麼生命的意義在哪裡。
學生的本職是學習,但並不是只為了學習。學習的目的是上個好學校,找個好工作。同樣工作的目的也不是為了被人賺取剪刀差,目的是改善生活享受生活。如果只是讓人做牛做馬,卻不給與相應的待遇,這種工作還有什麼意義。
生命只有一次,人生也不能重來。
盡管社會將成功標准簡單地等價於錢,但是我們需要做到的是不要活在別人的標准里。
每個人都可以為自己的生活找出一個屬於自己的成功標准,讓自己變成有價值的生命。而不是到死都是別人鐮刀下的韮菜。
不做擼瑟做戰士,
兼顧熱血和佛系。
6. 誰有關於大學生活的電影,推薦幾個
《暮光之城》
《大學風雲》
《哈利波特》
《最後的晚餐》
《平行世界》
《瘋狂的麥克斯4:狂暴之路》
《十二怒漢》
《死亡詩社舉桐》
《槍炮與玫瑰》岩答孝
《十粗稿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