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大陸電影近來發展的很好,但為什麼無法向香港電影一樣走出國門
大陸電影最近頻頻有好的電影出現,也頻頻有超強票房,可是就是無法走出國門。2012年,大陸中國票房170億左右,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
我們盡管在努力,但是還沒有達到那個水平,我們本來就比別人晚發展,現在的中國電影還需要更加努力的琢磨。中國大陸的電影終究還是太注重表面而不去加深它的內在,所以才會這么久還走不出國門。只追逐於經濟利益、功利主義,只為了搞笑而拍攝不關注質量,現在的大陸市場就是這樣。
Ⅱ 大陸與港台的合拍片跟大陸與歐美的合拍片,在運作方式上有什麼樣的不同
原則上沒有不同,都享受國產片待遇。只不過在認定的時候,要求外國片需要來自中國的投資佔比超過三分之一,需要到中國大陸取景拍攝,需要有中國演員出演重要角色或者劇組三分之一工作人員為中國籍。港台因為直接享受國產待遇,合拍資質上沒有嚴格審核。且必須有中國演員擔任主要角色,並需要在中國取景。
Ⅲ 香港電影業比大陸早差不多二十年,經驗基礎應該要比內地豐富,現在的香港電影為何如此拍的很爛,內地的電
答:我們都知道香港電影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都已經進入其黃金時期了,已經有了很完善的電影產業機制和高度商業化電影市場。就是因為九十年代中後期好萊塢大片沖擊香港本土電影,並且在97後,香港回歸大陸,而且當時恰處於亞洲金融風暴中心的香港倍受打擊,經濟蕭條市場不景氣,所以各方面都過於依賴大陸,導致香港導演北上撈金。
既然北上大陸撈金了,當然就要抓住市場需求,合拍片就出來了,於是就出現了大量粗製濫造的電影,如王晶的一系列爛片等只追求票房,電影內容都是超冷飯,惡搞,無新意。當然也不是所有香港導演都是走王晶路線的,典型的就有王家衛了,走的就是文藝片,還有杜琪峰也是,導演功底不錯,就是因為大陸的審查非常嚴格,所以拍出來的電影也有些不盡人意。
內地電影基本上都是照抄香港電影運作模式,也變得十足商業化,導演請人氣較高的明星大腕來參演電影,因為這樣就有了一定的觀影群體了。而且現在大陸導演行業很「吃香」。誰都可以當導演拍片兒,歌手、網路主持人、人氣作家、演員等等,大量外行湧入導演圈,只求票房不看質量,拍出的電影能不爛嗎?
Ⅳ 香港電影的文化、環境與規則與內地有哪些不同
港產片的精髓,可以用這六個字概括。與大陸電影偏好宏大敘事的印象、以及台灣電影稍顯晦澀小眾的觀感相比,香港電影最常從小人物的個人拼搏出發,敘寫或刀光劍影快意恩仇的武俠江湖,或喋血街頭險惡橫生的黑社會故事,或踽踽難行的百姓辛酸,或皆大歡喜的家庭喜劇,表現傳統或當今香港社會人與人之間的「情與義」。
現在香港和大陸的電影融合程度很大,但是不管怎麼中國的電影事業會在兩地推動下越來越好
Ⅳ 你認為內地電影與香港電影有哪些不同點
香港電影圈製造了電影史上「東方好萊塢」的成功神話,這個約600萬人居住的「彈丸之地」,一直擁有全球規模數一數二的電影王國,所製作的電影數量,幾乎超越所有西方國家,輸出電影之多,只僅次於美國,而且擁有自己一套成功、成熟的商業模式。內地華語電影圈就像國足的待遇一樣,不少骨灰級影迷甚至直接宣稱:「好多年不看內地國產片了,只有歐美片才能給我們要射的快感!」今天咱們先不說這個「塢」那個「塢」的,就從咱們的同胞兄弟——香港電影圈下手,好好學學人家是怎麼「玩」電影的。
80年代是香港電影的鼎盛時期,當年在整個亞洲乃至全球電影市場上是何等威風!相信彼時的小青年都會有擠在小黑屋裡看錄像的經歷吧!不管你是否影迷,你都會為港片的基本吸引力打動:比如說故事的方式、影像與音樂的配合、人類普遍情感的煽動與塑造。這些跨文化吸引力,都是藝術技巧製造出來的。那技巧,就是娛樂的藝術!這段時間,香港電影拍攝得既革命化又商業化、既中規中距又大膽嘗試。當時的電影沒有急於求成,沒有裝模作樣,沒有那麼多電腦技術,沒有那麼多知識硬傷,沒有西方那種不自然的音樂效果和武打設計。對人物能認真刻畫,對歷史背景能對得起歷史,對背景音樂和台詞有考究有底蘊,對外有交流有借鑒。這讓當時的香港電影走在亞洲前面,甚至在世界上也不遑多讓,其繁榮和成績有僅次美國電影業的感覺!難怪有「東方好萊塢」之稱。這個時期的香港電影圈大體可從以下三個角度闡述:
1、好片高產:
然而到了最近這10年左右,香港電影的沒落和內地電影在國際上的斬獲無數也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風水輪流轉,這次終於輪到我們內地電影代表中國電影界參加各種國際級別的大賽,但是我們不能驕傲,我們和歐美電影的差距可能要靠一代人來能追超甚至趕上,所以,加油吧,不管是香港的還是內地的,都是中國電影的翹楚!
Ⅵ 香港電影對中國大陸的人有什麼影響與特殊意義為什麼香港電影在中國大陸人心目中有重要地位
很喜歡這個問題 說說個人的看法
電影是一門藝術,同時也是一種軟性的政治宣傳。76-88年生人的內地觀眾都是看香港電影長大,內地在這段時間內幾乎是空白,而歐美電影在這段時間內也並不像現在這么強勢,在這種情況下,港片的高產讓觀眾從銀幕上接受了大量的信息,讓在這個年齡層的觀眾在處世、價值觀和生活態度甚至審美觀上受了極大的影響,提到小馬哥,人人都會想起那件黑風衣和那根牙簽,都會想起他的江湖義氣(哪怕現在,杜琪峰電影都會喚起人們對江湖義氣的嚮往,比如槍火),提到古裝美女,都會想起聶小倩,提到大俠,都會想起郭靖、黃飛鴻,說到英氣逼人,都會想到林青霞的東方不敗。更別說王晶、周星馳興起的無厘頭,古惑仔引起的幫派熱
本人是個港片迷,很想多說一些,不過水平實在不高,而且這個問題感覺太廣,因為港片在內地有今天的地位,還牽扯到了20年前內地電影極度不重視,審查的極度扯淡等等,還有就是香港電視劇引起的追捧。還記得小時候看了霍元甲、射鵰後和小朋友在院子里比武的事,哈哈
Ⅶ 香港電影為什麼衰落了
老導演不思轉型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香港電影進入顛峰時期。這個時期的香港電影無論從影片的數量、類型還是質量上都達到較高水準。這時的香港電影界更是能人輩出、實力當道!!!香港電影此時到達顛峰,享有「東方好萊塢」之美譽。
然而,進入二十一世紀香港電影一落千丈,不僅影片數量年年遞減,佳片更是屈指可數。究竟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急劇滑落?原因在哪裡,有人說是經濟問題,也有人說是後繼無人的問題,還有人說是好萊塢的沖擊的問題等。
當然,內地這幾年發展快也是值得肯定的。我們這些土老冒憋足了氣,奮力頂內地票房。呵呵,不過從最近幾部叫座不叫好的電影看我們,大家看的是熱鬧而不是按需所求的看電影。
Ⅷ 香港電影為什麼沒落了
首先就是時代不同了。香港電影的時代是一個百花齊放的時代,不僅僅是周星馳代表的搞笑電影,成龍代表的動作電影,還有周潤發代表的英雄電影。這些電影使得香港的電影引領著大陸的發展,大陸電影逐漸向香港電影靠攏,隨著香港回歸和大陸開放的進一步發展,香港電影開始走向了衰落,因為人們的審美趣味變了,變得更加多元化了。
這個也不能說是香港的電影的沒落,只是香港電影的換一個新的模式了,這個模式與大陸的模式是不一樣的,更多的是港式電影特有的內容,不知道大陸的導演或者是製作人會不會借鑒香港的這種模式,要是可以的話,會不會是大陸引領著香港的發展呢?
Ⅸ 香港電影新浪潮對中國電影有什麼影響
香港電影懷舊篇之--1979-1983年的香港電影新浪潮:短暫的激情
1979-1983年徐克、許鞍華、方育平、嚴浩等人掀起香港電影新浪潮
香港新浪潮電影的源起是一班在電視台出身的年輕導演各自開始拍攝風格新穎的電影。1979年是很重要的一年,涌現出章國明的《點指兵兵》、徐克的《蝶變》、許鞍華的《瘋劫》和翁維銓的《行規》。而在1978年,嚴浩拍攝了《茄喱啡》。1980年,譚家明拍攝了《名劍》。
到如今一直堅持拍片並且占據主流電影位置的可能只剩下徐克和許鞍華了。那些曾經心懷電影夢的年輕導演的離開或淡出,多少勾勒出香港電影這些年從蓬勃走向低谷的一個走勢。
徐克:新浪潮這個帽子太大
新浪潮代表作:《蝶變》、《第一類型危險》
我們當時在電視台分了幾批,許鞍華、嚴浩、譚家明屬於另一組,我們很少會碰上面。那時有一群人是新浪潮的,我們每個月都要一起吃頓飯,談談彼此的經歷。
「新浪潮」這個名字對我們來說帽子太大了,我們戴不上,因為我們都知道新浪潮是法國的電影運動。香港的新浪潮具體的定義是怎麼樣的我們也沒有一個理論,只是當時有一群從電視台出來的導演,共同的朝一個方向走,這群人就叫做新浪潮了吧。新浪潮的導演來源也很多,有本地的,有國外的,拍各種片子的也都有。當時有記者問我們怎麼定義,我們也不知道,後來就是指這一段時間出來的導演,在電視台裡面做過後來從事電影導演的一批人。
嚴浩:人逃不出命運的安排
新浪潮代表作:《茄喱啡》、《夜車》、《公子嬌》
當時我苦於無機會當導演,在替許鞍華等人執導的《奇趣錄》寫劇本,一天許鞍華忽然叫我替她拍攝一個單元,原來是拍攝生產十字牌牛奶的修道院,因為那裡是女子禁地。我當然答應了,所以可以說是許鞍華升我為無線的導演的。
對我來說,我頭三出電影都是習作,因為當時還未很了解商業因素,藝術的修養亦未到家。直至我剛完成《太陽有耳》的劇本時,我才驚覺之前幾出電影都是講我對命運的看法,反映了我的思想狀況。由最初三部《茄喱啡》、《夜車》和《公子嬌》的「人是逃不出命運的安排」到《天國逆子》講人是要對自己的命運負責任的,及至《太陽有耳》更進一步提出人是可以掌握命運的,我發現原來我已經解放了自己。
方育平:電視台是我們的少林寺
新浪潮代表作:《半邊人》、《父子情》
若說新浪潮電影的導演與當時大片廠的導演有任何不同的話,那也只是各人的喜愛、修養、關懷有所不同。我們那班導演最大的共通處,是大家曾在電視台工作過幾年,可以說電視台是我們的少林寺,要打出木人巷才能正式「下山」投身電影圈。剛巧那時候邵氏等大片廠正處於低潮,這樣就給了我們一個機會趁勢而起。
我認為「新浪潮」的定義是一群年輕人參與製作電影,並且由於他們的參與而為電影界帶來一番新的氣象,與前一輩的作品有所不同,這就是新浪潮。在這樣的定義下,新浪潮電影並不只局限於我們那一輩,而是不斷在出現的,所以我認為這浪潮並未結束,而且永遠也不會結束。
余允抗:香港電影要走國際化
新浪潮代表作:《山狗》、《凶榜》、《師爸》
進入大學時,我報讀了UCLA電影系。進去後認識一些朋友,遇到南加州大學的劉成漢、劉國昌、方育平,那時候便感覺到念電影系不再孤獨。畢業後遇到了胡金銓,參與他創作《華工血淚史》的劇本。
在新浪潮導演群中,我覺得自己算是比較幸運的一個,因為這么多次拍電影,我都有很強的自主性,沒有人干涉我。現在回想起來,我當時缺乏一個強勢的人幫我分析問題,時常陷於死胡同中,在牛角尖里鑽。覺得自己在電影界再無可為的時候,便離開電影圈。現在我看電影圈,覺得自己已很難回去,因為自己已失去熱情,而大家也失去了熱情。香港電影的出路,是要走國際化,拍可以讓全世界觀眾看得明白的電影。
劉成漢:推動香港電影發展
新浪潮代表作:《慾火焚琴》
新浪潮電影的其中一個特點,是絕大部分的導演都是在本土成長的,他們的少年時代都是在香港度過,不像老一輩的導演如李翰祥、胡金銓、張徹等是來自內地。由於新浪潮導演是屬於本土成長的一代,所以他們的關懷是本土的、城市的。這不能說是革新,但卻絕對是一種轉變。
上世紀70年代中、末期,香港的電影工業正處於低潮,李小龍死後,香港影壇已再沒有人能吸引觀眾入場看電影。新浪潮的出現令電影工業邁向專業化,因此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應付了一次危機。至於在藝術成就上,香港的新浪潮並不能與歐美的相比,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新浪潮導演從未走出商業類型片的框框,他們是對商業電影作出改良,而非革命。
許鞍華:沒有一股團結的力量
新浪潮代表作:《瘋劫》、《投奔怒海》
如果我們當時能有一個共識,或者大家一起合作,將這件事變成一種在經濟上與藝術上可行的東西,即團結性的東西的話,我相信會好很多。因為搞電影並不只是拍東西,搞電影是一個文化形態,需要將這件事系統化及企業化,將經濟結構與製作結構的系統弄清楚。我們沒有將它變成一套製作的方式,亦沒有團結的力量,最多是大家不會互相鬥爭,但肯定就沒有合作。我覺得這是比較可惜的。
Ⅹ 香港電影對大陸和國際的影響是什麼香港電影目前的現狀是什麼謝謝幫助啊!
你做調研嗎?倒是想幫你,但談起來也太大了吧。
你也不想別人隨便從哪裡復制黏貼一段吧。
找點數來看吧,香港電影史啊就很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