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拍電影靠什麼賺錢
票房啊,以及網站上的購買和播放次數
最主要是的網站,那樣買斷之類的價錢很高的
1、以100塊票房為例:國家直接先扣掉5%做為電影專項基金,3.3%的稅款這部分8.3%,就剩下91塊半了。現在你知道每張電影票,你已經自動給國家交了稅,看電影順道當了納稅人。這8.5%,影院、院線、片方都見不著錢,直接被劃走了。
2、剩下91塊半里,差不多有百分60左右,直接分給院線和影院,也就是常說的院線和投資發行6,4分賬。還剩下37。
3、院線、影院分完之後,發行方還要收一個發行代理費(發行傭金),目前行規是發行票房可分配收入(毛收入)的5~15%比例都是正常。票房可分配收入總票房3%電影基金5.5%稅款院線和影院分成款(38%~43%不等)。
發行總可分配收入=票房可分配收入其他渠道發行收入(電視、音像、網路、政府獎金、海外)發行方要在發行總可分配收入中逐項減掉下面幾項內容後,才是片方所得:發行傭金、導演或主創明星獎勵(有或者沒有)、代為墊付的發行成本(拷貝費宣傳費等)。
稅金(往來發票都是要交稅的),剩下的才是片方凈發行收入(凈收入)。其中,代為墊付的發行成本這塊,學問大了,一般來說,100塊票房收入,片方能分到30塊多點。在這個基礎上,再加其他渠道發行收入,最後大概35左右。
C. 電影票房的收入都是導演賺的嗎
以100塊票房為例:
1、國家直接先扣掉3%做為電影專項基金,5.5%的稅款
這部分8.5%,就剩下91塊半了。
如果你問我去年100億票房,其中3億多的電影專項基金花在哪了,抱歉,我不知道。
偶爾在電影報上看到過電影基金幹了啥事,都沒印象了。
另外,現在你知道每張電影票,你已經自動給國家交了稅,看電影順道當了納稅人。
這8.5%,影院、院線、片方都見不著錢,直接被劃走了。
2、剩下91塊半里,差不多有一半左右,直接分給院線和影院。
其中院線大概在5%左右,也就是100塊里,有個4塊多吧。
其實院線這錢也比較好賺,特別是簽約為主的院線,這塊是個穩定的收入。
像萬達、金逸這種垂直管理的院線,這兩塊收入基本就被算做一塊收入了。
3、院線、影院分完之後,發行方還要收一個發行代理費(發行傭金),目前行規是發行票房可分配收入(毛收入)的5~15%比例都是正常。
票房可分配收入(毛收入)= 總票房 ─ 3%電影基金 ─ 5.5%稅款 ─ 院線和影院分成款(38%~43%不等)
發行總可分配收入 = 票房可分配收入 + 其他渠道發行收入 (電視、音像、網路、政府獎金、海外……)
發行方要在發行總可分配收入中逐項減掉下面幾項內容後,才是片方所得:
1)發行傭金
2)導演或主創明星獎勵(有或者沒有)
3)代為墊付的發行成本(拷貝費+宣傳費等)
4)稅金(往來發票都是要交稅的)
你看,上面都減完了,剩下的才是片方凈發行收入(凈收入)。
唉,能剩多少呢。。。
其中,代為墊付的發行成本這塊,學問大了,回頭另說吧。
一般來說,100塊票房收入,片方能分到30塊多點。
在這個基礎上,再加其他渠道發行收入,最終能不能回收成本,就聽天由命+撞大運吧。
500萬製作費電影,如果也拿500萬做宣發的話,整體投入1000萬。
如果你打算只靠票房回成本,那最最安全,就得票房有3000萬,才剛剛打平。
但很多電影,比如甄子丹動作片,海外有一些收入,那國內票房收支平衡點就不用成本乘以3.
大體這么算吧。
--------------------
下面為補充評論的答案:
1、院線公司是管理影院排片的管理公司,影院目前其實是對外資開放,但院線似乎不對外資開放。
全國有36(還是37)條院線,最近經常有院線合並或新院線產生,不太確定。
院線下屬影院的影院主要分兩種:
1)垂直直屬關系,即資產關系,比如萬達院線、金逸院線中絕大多數都是萬達集團自己投資的商業地產中自己的地皮項目,影院全資歸母公司所有,這種院線對影院的控制力非常強,像萬達院線旗下影院的排片,都是院線直接中央排片,影院經理都沒有排片權,其實就是一個店長的意思,主要工作就是伺候好觀眾就行。
2)加盟關系,影院所有權與院線所有權不是同一家,跟上面不相同。這種影院就可以自由選擇加入不同的當地院線,比如UME影城,自己數量不多,就加盟不同的當地院線,看哪個院線給自己的條件待遇好,就加入哪個院線,而院線為了自己的業績排名,也在盡量爭取優質影院加盟自己的院線。
3)還有其他混合的關系,太亂,就不多說了。
2、影院就是單店,院線就是品牌連鎖,其實管理標准統一的院線旗下影院(無論自有,還是加盟)跟麥當勞、佐丹奴這種品牌連鎖販售店,沒什麼區別。
3、貼片廣告和植入廣告費用的多少,完全取決於項目本身情況。
越是熱門的電影,才好容易拉到貼片和植入。
這個完全沒有固定標准。
但關於貼片和植入的詳細情況,我還是在另外一個帖子,關於發行渠道的那個(還在繼續待續未完著呢)裡面來逐個詳細回答吧。
4、微博上不少朋友,關心海外市場分成是怎樣模式,其實大概差不多。
只是如果你是片方,你把片子賣向海外,你跟海外發行商的分成方式就是另外一回事了,都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具體見還是上面那個收入不同渠道的帖子里有詳細說明。
D. 如何評價電影《大空頭》的專業性
挺專業的。對比一下以下細節,你會發現電影里基本都提到了,且沒有故弄玄虛。
如果你還是不大明白,這里我再簡單介紹一下。買房貸款,都理解吧。單個貸款數額小,風險區間大,就有人想到了把一批住房貸款的債權捆綁在一起當成債券賣給別人,這樣規模化降低了交易成本,還分散了風險,這叫MBS。漸漸地,信用良好的貸款都打包賣掉了,只好打信用不好的貸款的主意了。不良貸款的MBS怎麼賣呢?聰明地銀行家們發明了CDO,就是把信用不好的貸款包裝成CDO,分成兩個tranche,A級tranche利息低,B級高,這整坨貸款中如有違約,B級先虧,B級虧完了再虧A級,然後分別賣給不同風險偏好的投資者。B級的沒人要?我自己擔個保,然後找評級機構評個AAA,又是好產品開賣了!到後來不良貸款都用完了,那我們來賣CDO的CDO吧!就是把CDO當成貸款(本質的確是債券)來重組打包賣。子子孫孫無窮匱,五千萬的住房貸款,後面可能附著著20億的各種衍生品哦。這樣玩的問題是什麼呢,壓在好幾層下面的原始貸款里,有不良的會違約啊。當違約一多,最底層的債權錢收不回來,疊加在上面的所有債券就都完蛋了。當完蛋的那一刻到來,哪個倒霉蛋手裡捏著很多CDO,或者為CDO做了很多擔保,它就垮了,比如雷曼兄弟。另一方面,貸款違約,房子會被銀行沒收拍賣,增加了房市供給,壓低了房價。這樣的情況一多,本打算好好還貸的人一看,靠,我的房子的價值已經跌到還沒我未還貸款多,那我乾脆不還錢了,房子也不要啦。於是房子又被沒收進入房市,進一步壓低房價,最後房地產崩盤,很多人無家可歸。
幾位聰明地大空頭發現了這些問題,於是找上各投行買一個叫CDS的東西。這東西名義上是個保險,也就是當投保對象的CDO沒事時,空頭們要付給投行保費,而當CDO崩盤時,投行要賠付給空頭們CDO的損失。然而這東西名為保險,實為做空。為什麼呢?因為這幾位空頭根本沒持有CDO啊。做個比喻,你給你的房子投保,房子燒了,你索賠,收益和損失對沖了。但是這房子不是你的,你卻為它買保險(受益人是你),還買100份,這不就是賭這房子會燒么?這本質就是做空CDO啊。在房市蒸蒸日上的日子,沒人覺得CDO會垮,於是CDS就是個白給錢的東西,投行當然樂意賣。直到大限將至,除了高盛回過神來,在崩盤前火線甩賣CDO還買了一大堆CDS(就是電影Margin Call講的故事),其他大銀行都狠狠吃了一記,甚至垮台。而幾位大空頭呢,笑到最後啦。你說,他們只有聰明和敏銳,有什麼過錯呢?做空者就像金融系統的啄木鳥一樣,能最快的發現問題所在,是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動力。
之後的故事,就是政府出手救市了,因為幾個大銀行(加上發行了無數CDS的保險公司AIG)太大了,倒了美國經濟就全垮了,無奈只能出手。最後還是納稅人的錢兜底。Too big to fail這部電影詳細講了這一過程,可作為本片的續集欣賞。
你問:怎麼會把錢貸給還不起的人呢?因為在熱火朝天的時代,貸款的債權轉手就能賣給銀行(它們再打包賣給投資者),我當時就能收回款加利息,最後還不起錢關我啥事?說到底,問題就出現在委託鏈條太長,做出貸款決定的人(貸款給還不起的人的人)和承擔風險的人(最後捏著CDO的投資者)隔了十幾層,責任和風險的分裂是災難的根由。
你問:投行怎麼會接盤或擔保爛貸款的CDO呢,為了手續費昏頭了嗎?他們看的是數據。這么多貸款,雖然利息高,但違約率不高啊,好生意為什麼不做!為什麼違約率不高?因為貸款人為了貸出去錢,開創了浮動利率。借錢的人頭兩年付的利息很低,自然也不容易違約,然後利息再升高,就甩手走人了。隔了好幾層,沒人注意到這些了。而克里斯蒂安·貝爾的角色首先注意到了,並且發現浮動利率大規模上升會發生在2007年第二季度,他真的是很牛。而大公司(銀行)尾大不掉,要做出靈活的決策其實很困難。高盛在這一點上真是很牛。
你問:評級機構怎麼沒良心就評AAA呢?一是他們本質是盈利公司,收錢評級,評低了人家就找競爭對手(其他評級機構)去了。二是信息不對稱,他們手裡只有幾頁財務報告,只知道這銀行效益不錯,根本不知道CDO裡面是什麼玩意。
你問:政府監管哪裡去了?政府哪有投行腦子快啊。看不懂啊。你看片中的SEC員工還要給高盛投懷送抱呢。事實上,在這場全民的狂歡中,真正看出毛病的,只有片中的幾個聰明的大空頭。
你問:為什麼電影里很多住房貸款違約了,CDO價格還是居高不下,讓幾個大空頭抓狂?電影的解釋是投行們已經知道出問題了,只是死撐著想偷偷賣掉,同時買入CDS對沖甚至賺錢,這就構成欺詐了。現實情況未必如此,CDO的價格,都是由投行的數學模型決定的。模型太復雜有錯誤的時候,算出來的CDO價格就不能准確反映底下的貸款的情況。所以直到崩盤之前,CDO的價格也許都不會有大波動。
你問:那幾個大銀行是不是真該死?是他們玩脫了,但是他們也很慘啊(除了高盛),間接說明他們不是有意欺詐。但是他們玩脫了最後又得用納稅人的錢來救,是不爭的事實。
你問:那到底誰該負責,誰該坐牢?沒有人。這是計價模型失靈、委託鏈條過長、市場參與者非理性狂熱的共同結果,沒有人有明確的欺詐的證據。最關鍵的問題是too big to fail,那隻能救完再鼓勵分拆大銀行了。
那怎麼辦呢?加強監管咯。但加太強又會限制市場自由阻礙發展。發展緩慢,解除監管,玩脫崩盤,加強監管,這個循環一直沒斷,也是金融業的宿命。
這裡面的血雨腥風,我們小老百姓又怎麼知道呢?影片也在劇情發展的同時,有意穿插了當時同時發生的耳熟能詳的社會新聞,來反映普羅大眾對這個災難的發酵一無所知,卻要最後來埋單。
E. 如何評價電影《大空頭》
這個電影是根據由邁克爾·劉易斯寫的「大空頭」小說改編的。主要講幾個交易員和對沖基金經理是如何在2008年美國的經濟危機時期發了大財。美國2008年的經濟危機對我的沖擊太大了,當時我們路口的四家銀行有3家破產被別的銀行收購,其中就有我的存款銀行,我買人壽保險的公司也曾宣布破產,幸虧得到了美國政府的援救才沒有倒閉,據說還是因為歐洲幾個國家的頭腦打電話給美國總統要求援救那個保險公司的。這個命中率要是我買樂透獎也這樣就好了。居然還有人在這個危機時期發大財?我自然對這個電影非常的感興趣。
這個電影非常的具有娛樂性和吸引力,影片通過三個獨立的故事的交替講述了一個完整的故事。
2005年,古怪的對沖基金經理邁克爾·巴里(克里斯蒂安·貝爾)發現美國房地產市場極不穩定,因為次級貸款已經有很高的風險並提供越來越少的回報。他預測市場將在2007年第二季度的某個時候崩潰,他意識到,他可以創建信用違約交換市場,讓他可以用來與房地產市場對堵,從而從中獲利。他走訪了多家銀行向他們販賣他的這一想法。 而那些銀行,認為住房市場是非常安全的。有一家銀行接受他的建議。但是這個對賭激怒了巴里的客戶,他們認為他是在浪費他們的錢,要求他停止他的對賭,但是他拒絕了。正當經濟倒塌的時候快到了,他的投資者失去了信心,想撤出自己的錢了,但巴里提出暫停提款,引起了投資者們的憤怒。
但是,正如他預言的那樣,時常崩潰了,他的投資產生了489%的利潤。
交易員賈瑞德·韋內特(瑞恩·高斯林)從他得銀行家那裡聽說了巴里的行動,並很快意識到巴里的預測是正確的。他決定把自己的股權都放到信用違約交換市場上。對沖基金經理馬克·鮑姆(史蒂夫卡萊爾)偶然的知道了這個計劃,並被韋內特說服加入了這個計劃。倆人發現,因為不誠實的信用評價人的評估,被打包在一起的債務抵押債券(CDO)被評成了AAA級,而大量的出售這樣的債券(CDO)會造成即將到來的市場進一步的崩潰下去。在拉斯維加斯,鮑姆出席美國證券討論會,他采訪了創造的合成債務抵押債券的商人。他意識到,這些欺詐的問題貸款會造成經濟的全面崩潰。鮑姆的業務合作夥伴說服他去通過這個信用違約交換獲利。
年輕的投資者查理·蓋勒和傑米·希普利意外地撿到了韋內特的計劃,也決定參與這個信用違約交換。由於需要錢,他們爭取到退休銀行家的本·里克特(布拉德·皮特)的援助。希普利和蓋勒最初非常的欣喜若狂,但里克特討厭他們慶祝即將發生的經濟崩潰。倆個年輕人終於感到恐懼,於是試圖通風報信給記者以及他們的家庭,告訴即將到來的災難。最終,他們獲得了巨大的利潤,但都他們失去了對這個破碎的系統的信心。
巴里半退休了,只投資於水,鮑姆拒絕說外界說:「我告訴過你」,他繼續著他的職業生涯,里克特返回到他的退休生活中,和希普利和蓋勒試圖起訴評級公司但是失敗了。沒有人因為在這場CDO泡沫中被逮捕,債務抵押債券很快得被再次銷完了。
導演麥凱因導演喜劇電影「王牌播音員」而出名。他以擅長拍看似愚蠢的自黑式的幽默狡黠的電影著稱。在大空頭這個電影里,他也用了很多名人客串演出,其中有瑪歌·羅比和塞萊娜戈麥斯直接向觀眾解釋「次貸」。「王牌播音員」里的史蒂夫·卡瑞爾扮演里馬克·鮑姆, 具有自虐性格的金融預言家。芬。維特羅克和約翰馬克羅扮演了在布拉德·皮特的指導下研究對沖基金的新手。
電影里人物的衣服發型比較老,像90年代的。倒敘一些人物的背景故事時用了很多不飽和光線。但是敘事,智慧的對白以及出色的演技使得這個電影非常的出色。電影真實的反映了當年各大銀行都才參與了次貸欺詐犯罪活動,美國政府犧牲了小老百姓的利益保釋了這些銀行。
電影同時運用了電影藝術和無可辯駁的事實,表達了人們的憤怒,悲觀,無助,因為這些欺詐將來可能再次出現。
這個電影還可以當作一個金融教課書來看,可以幫你理解美國的2008年的金融危機是如何發生的。
F. 電影收入的票房是怎麼分配的,演員多少,投資方多少,導演製片人分多少。
隨著2017年3月正式推出《電影產業促進法》政策出台以及電影票房連年高升(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的票房分別是218億、296億、441億、455億,559億)2018年票房突破600億。源於政策導向和高收益,電影投資已經悄然植入到每一位投資人的決策當中。投資的動力源於收益,電影投資的收益主要來源於電影票房的高低。
那麼電影票房是如何分配的呢?
首先,院線總票房需要扣除5%的專項事業發展基金,其次扣除3.3%的稅費,這個是國家收取的。
其次,剩下的91.7%中,院線扣除50%—55%,宣發5%—8%,剩下40%左右,往期統計35%左右為片方可分賬票房,也就是出品方(投資人)分賬票房比例。
個人票房分紅=總票房*35%左右*投資比例
最後,電影版權在電視台版權收益,網路版權收益和海外版權收益以及廣告收益。
票房分紅到賬時間:
票房結算時間一般在院線下映後三個月內,由中影集團聯合第三方會計事務所進行結算,然後分賬到出品方對公賬戶,再由出品方結算給個人賬戶。
票房外的版權收益也會有合同內具體列出,結算時間一般是六個月結算一次。
演員、導演、製片人拿固定片酬,算在前期投資里,利潤歸投資方。也有特殊情況,比如導演、演員、製片人也參與投資,那就按投資比例分成。
G. 電影賠錢為何還有大量資本瘋投電影
2012年前六個月國產電影只有兩部基本保本,一部是《綉花鞋》,一部是《黃金大劫案》,其它的都處於賠錢狀態,有一些甚至陪的血本無歸。看到這個消息,我想寫一篇科普文章,既然這些電影都是賠錢的,為何還有大量的資本進駐電影市場,瘋狂的投資電影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科普一下電影分賬的問題(當然,很多讀者都已經非常清楚了)。
最簡單的電影票房分賬方法就是電影投資方、發行方和影院各拿三分之一少一點,少的那一點是給廣電總局的孝順錢,也叫電影發展基金。拿《黃金大劫案》的票房來做例子,它現在賣了一億五千多了,實際上電影的投資方拿到的回報是五千萬上下。一部電影除了賣院線獲得的票房之外,還可以賣電影頻道得到一些(從幾十萬到幾百萬不等),賣網路版權得到一些。院線的三分之一的票房加電影頻道售賣加網路版權,就是一部電影的最終賣出的錢。
第二段,對於懂行的讀者來說,有點多餘。第三段我加一個小問題,上半年真的是所有的國產院線電影都賠錢了嗎?今天上午微博上流傳的那份資料,是基於最簡單的票房三分之一法則來計算,直接把票房三分之一後與電影製作方公布的成本做比對,低於成本的則算是賠錢。而實際上,國產電影現在很浮華,它們對外公布的成本水分很大,一般都是把真實成本擴大三倍以上向外界公布,以蒙騙觀眾,給人大片的錯覺。所以,按著這個黑幕來看,並不是所有的電影都賠錢了,只是表面上看賠錢了。
第三段對於懂行的讀家來說,也是多餘的。既然多餘,第四段也再多餘一個問題,哪些電影資方願意說自己賠錢了,哪些又從來不說自己賠錢。那些真個拿電影當做賺錢買賣的,基本上都是賺錢賺的很低調的,從來都是哭窮,說自己沒賺錢。而為何還有一些公司使勁叫喊自己從來不賠錢呢?因為這些公司拍攝電影的資金,都是融資所得,他們自己沒有錢用於電影製作,拿著別人的錢給自己做嫁衣,所以要吹自己從來不賠錢的。若是我的讀者里邊有電影從業者,您以後看到誰說自己玩電影從來沒賠錢的,看看他下一步是不是就要融你的資了。
第四段好像也沒有多大意義。第五段真正進入這篇文章的正題。上半年,國產電影沒賺著錢甚至是確實賠了不少,是實情。既然在中國投資電影,於票房上不能賺到錢,為何中國每年的電影數量還是逐漸遞增呢?為何還有大量的資本進駐電影行業呢?我覺得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
藝人包裝的需要。
有些影視公司,拍電影賺錢是其次的,靠賣藝人賺錢才是最主要的。這些公司規模都比較大,旗下藝人很多。幾千萬投資一部電影包裝自己的明星,靠走場代言等活動就可以把電影賠的錢賺回來了。說白了,拍電影就是給這些藝人穿身漂亮衣服罷了。也因此,很多藝人的炒作非常嚴重,而電影質量一直提高不上去。最近,小馬奔騰這家公司開始瘋狂的炒作寧浩導演,說白了,寧浩也只是一個藝人,不久的將來,很可能被小馬奔騰當做明星來賣的。不出一年,寧浩肯定有代言的品牌了,這個是一定的。因此,即使他們投資的電影賠錢了,還是有可以補回來的空間的。
第二、
地方政績的需要。
很多電影其實都是地方的政績電影。咱老馬是河北人,不能拿河北的那些政績電影舉例子,不然,又要有某些組織冒充黑社會威脅咱了。拿去年的《秋之白華》來說,這個其實就是政績電影。像《湘江北去》等等也都是地方獻媚的政績電影。這些電影是不在乎票房的,反正是納稅人的錢。
第三、
一些影視公司不可告人的圈地目的。
這個,我不便明說,只能舉個例子。有一個叫H的省,每年有幾千萬的影視扶持資金,但是,它的要求是,申請扶持的影視公司必須財務干凈,且最近幾年有成熟的作品了。那好,我馬慶雲建立了一個影視公司,花點錢投資了幾部電影,賠點錢,不算什麼,就是為了拿到這個幾千萬的扶持資金。當然,其間有沒有官商勾結,就得看我馬慶雲的本事了。這幾千萬還是小數字,更大的還在後邊。
我拿到這批扶持資金了,因為我最近幾年確實拍了幾部電影,甭管拍的多爛多不要臉吧,反正是拍了,我朝中還有關系,這扶持資金必定是我的了,政策上也說得過去。但是,我不滿足於這幾千萬的資金啊,毛啊,對於有錢人來說,這點兒是個毛啊。我要申請電影產業園項目!黨和政府您的領導英明啊,在您的領導下,俺們的電影事業是蒸蒸日上啊,俺們覺得,好萊塢對俺們的沖擊還是有滴,但是俺們深入學習了您們的指導精神,迎難而上啦,同時,俺們認為,好萊塢之所以能比俺們稍微厲害一點,是因為人家是有產業規模滴,俺們覺得,咱們H省也應該有自己的電影產業園區。領導們您們看啊,俺們申請辦電影產業園區啊!
各省的電影產業園,才是一塊肥肉。說是電影產業園,實際上,就是變相圈地,干房地產。房地產才是暴利!一畝地就能賺以前賠的所有的電影的錢。一個產業園,都是一大片的啊!暴利到底有多少,不說大家也都知道了吧。幹嘛要拍電影,還不是為了圈地。中國這么多省,除了西藏青海之外,估計都想著要上馬電影產業園區了吧。這么多蜂擁著拍電影的,大多為了這塊肥肉。
……中國電影的崛起,不是干多少個電影產業園區就能起來的,這個沒有任何關系。說到底,中國的電影積貧積弱,根源上就是這幫各懷鬼胎的玩意們在玩票,不是以做電影產業為目的,而是懷著房地產的惡毒心態。電影,哼,電影不過是它們圈地的敲門磚罷了。中國為什麼沒有好電影,因為中國缺少優秀的電影中間環節。中國不缺優秀的電影編劇和電影題材,也不缺優秀的電影觀眾,缺少的是優秀的以電影產業為目的的資金和合理的電影審查體制。中國當下的電影,很多都已經是地產泡沫的一個延伸了,跟數年前的香港電影用來洗黑錢,大同小異。如此看來,中國電影是否有希望?中國經濟何時平穩著陸,中國電影何時才能打通這個一公里的中間環節。
H. 影視投資代理利潤怎麼樣
可以的,只要你能接觸或者聯繫到出品方拿到資源
I. 一些電影被禁,導演和演員還會有錢嗎!
電影的拍攝,用的一般不是導演和演員的錢,而是在影片的初級階段籌資來的,用的是贊助商的錢。電影賺錢了,贊助商導演都能掙到錢,賠錢的話一般只賠贊助商的錢,導演的話可能也拿不到錢,不過一般的話會掙一點,不過應該不多。關於演員,現階段有幾種,大部分是按照之前談好的片酬,不管最後票房多少,演員旱澇保收;再就是演員投資電影,賺取票房分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