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嘗試分析一部電影中鏡頭語言的運用
其實關注鏡頭語言的觀眾也是可以去了解婁燁的影片蘇州河,因為在這部影片中就體現了導演本身對於這個鏡頭語言的一個運用,尤其是可以呈現這部影片的一個主題。在這部影片中,有一些鏡頭是會出現晃動的,有一些遠景和近景也會呈現角色之間的這種特點。而這剛好也是想要呈現的一個主題這條河旁邊的這些人所經歷的人生。
對於觀眾來說去了解鏡頭,語言也是為了更好的了解影片,本身想要表達的是什麼以及導演在這個創作的過程中是出於一種什麼樣的考量,才設計了這些鏡頭。
在這部影片中,鏡頭的這些晃動,反而就像這條影片想要呈現的這條河,因為河給人帶來的感覺就是,有時候波光粼粼的,永遠處於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也同樣是這部影片中的角色,所經歷的這種人生的變化,會給觀眾帶來的一種感受。
❷ 怎麼分辨電影中的主觀鏡頭和客觀鏡頭
【主觀鏡頭】:表示片中角色觀點的鏡頭。當角色掃視一場面,或在一場面中走動時,攝影機代表角色的雙眼,顯示角色所看到的景象。如在電影泰坦尼克中,當傑克第一次來到一等艙時鏡頭從他的觀點出發來環視大樓梯的豪華,或者在泰坦尼克號沉沒時鏡頭與主人翁一同沒入深處。
【客觀鏡頭】:鏡頭試點不帶有明顯的導演主觀色彩,也不採用劇中角色的視點,而是採用普通人觀看事物的視點,這種鏡頭一般稱之為「客觀鏡頭」。它將事物盡量客觀的展現給觀眾。在一般影片中,大部分鏡頭都是客觀鏡頭。
❸ 電影《南京南京》編導鏡頭分析(3)
動、低位移動、組合式移動、多角度移動鏡頭等,都屬於移動鏡頭的范疇。
五、鏡頭組合
最後再來說一說鏡頭組合,鏡頭本身是沒有什麼具體意義的,它的意義來自於生活的給予,當我們看到鏡頭中再現的某物時,就一定會聯想到生活中的某些特定含義。那麼電影中的鏡頭有沒有意義?電影是通過很多不同屬性鏡頭組合而成的,當我們看到鏡頭中某人害怕時,就必有令他害怕的對象,這是在電影中必須通過另一個鏡頭表述出來的,當然也可以不表述,這完全取決於導演這個影片把關人的思想意圖,想要表達什麼?想要展現什麼?恐懼?驚悚?擔心?夢幻?還是對前途迷茫的擔憂?
所以,單個鏡頭可以說它沒有意義,但連接起來的鏡頭不可能表達不出應該要表達的意義,甚至是更為准確的含義。拿《南京,南京》為例,當我們看到在日營集中地處,被綁著的劉曄眼睛出現了憤怒的神情,如果鏡頭到此為止,且前後也只有這么一個鏡頭,只讓你看到這么一個鏡頭,我們就很難知道他為何而怒?對誰而怒?這時,就會浮想聯翩,任我們肆意想像,答案就會有千萬種,甚至更多。但是,接下去,我們看到了在被俘軍人前拿著槍走動並四處監視的日本兵,我們就知道了,所有聯想噶然而止,很明顯了,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對日本兵的憤怒,這時也就突顯了周圍環境的險惡,被抓人數的眾多,劉曄也只不過是其中的一個,再經過前後情節的聯系,也就知道了他們正在等待著被屠殺的命運。
如果,這時影片斷然結束,而且也就只有這兩個聯系鏡頭,我們也能從中判斷出其中的近乎准確的意義了,盡管還會存有聯想,但這時的所有聯想也都在往一個方向上集中,不會再進行過多的其他毫無意義的發散了,也就越容易進入導演或符號把關人事先就設定好的意義范疇,至少不會偏離太遠。在這里,後一個鏡頭所起到的作用,其實就是對前一個鏡頭的情節提示。
因此,單個鏡頭的存在可能沒有什麼太大的意義,但兩個或兩個以上鏡頭的連接組合,必能產生某些特定的含義,顯示出導演或符號把關人的真實意圖。當然,也不排除某些例外,例如顯示周圍環境大變動的長鏡頭。
鏡頭空間
電影是二維的平面,但我們可以創造三維甚至四維的空間概念,而我這里所指的鏡頭空間並不是三維和四維空間。而是封閉和開放形態鏡頭空間的表達。
一、封閉空間
我們先來看封閉空間,什麼是封閉空間?我們先來看《南京,南京》中的鏡頭實例,我前面提到了南京避難所中的一段,那就屬於封閉空間的形態表達,日軍和中國百姓相遇,目光對視,兩個民族在特定的空間內碰撞,日軍步步進逼,咄咄逼人,明顯占上風。
那麼,到這里,很多人就一定會認為凡是室內空間就都是封閉空間,如果是這么認為的,那麼,錯,室內空間只屬於封閉空間的一種,還有半開放式的空間也屬於封閉空間的表達。例如,在鏡頭中出現了一段場景,某人A在逃避追捕,逃到了森林邊緣,無路可逃了,這時想往回逃,但突然追捕者B出現,兩人面對面對望,氣氛開始緊張。這時,A緩慢向後退,B步步進逼,不管是形勢還是正義B都佔了上風。這類場景的表述也屬於封閉式空間范疇,但前兩類都屬於明示的封閉空間表達,還有一種是屬於暗示的封閉空間表達,多用於展示人物內心的痛苦和掙扎,顯示鏡頭對象的孤獨、孤立、無助,如影片中多次出現的慰安婦的遭遇。而鏡頭外的含義,則是顯示和表達了對此類暴行的控訴。
因此,封閉形態空間鏡頭的含義可以在特定的場地,用以顯示出一定環境下的險惡、危機、不安、躁動、對決,內心的痛苦、掙扎,力量的對比,人或物的孤獨、孤立、無助、等待、迷茫、放棄、獨處及自我的滿足、隱私不得侵犯等等。其實,對這個詞彙的表述更確切的說,應該是更為強調風格化的設計,具有表面化的現實主義特色。②
二、開放空間
由於開放形態空間更多的是被置於室外,因此在表現形式和視覺設計上更強調非形式的,樸素的構圖,使物象看上去出於偶然,毫無精心安排的痕跡。③如影片中角川兄在跟隨部隊進入南京城中時所看到的一切,就彷彿都很自然,人物進入畫面,又出去了,日本兵舉槍槍殺南京市民,就好像是真實的紀錄一樣,絲毫沒有刻意安排的成分。而這一段鏡頭當中,最出彩的應該是一名教父剛進入畫面沒多久就被槍殺的場景,按理說,教父是可以隨意布教的,被放置在開放的空間內,又並非當地的南京市民,應該有更大的自由度,卻也被日本兵從身後無情的開槍射殺了,更加突出了日本兵的殘酷無情,這一幕連角川兄看到後都有些身心一震。
在影片結尾,小豆和老趙最終也是在完全開放的空間形態內完全獲得自由的。
其實,這兩種空間形態的含義,本身是沒有什麼太大討論必要的,也純粹是屬於理論的范疇,但也不難看出,懂得這兩種空間形態含義也有其重要性,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每個鏡頭所要表達的思想內容,進而更好的理解影片,起到一定意義上輔助性的作用。而對於一部影片的整體來說,討論空間形態的開放與封閉是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的,只能夠當把它放置在一定的場景中討論才有其基本含義。可以說,無所謂開放式影片、封閉式影片,但有所謂開放式場景、封閉式場景,至於具體的討論,還是要結合影片的整體來進行,不能完全偏離影片的主題。
鏡頭符號
每一組連接的鏡頭內所存在的影像符號都可以用意義去進行解讀,意義是附著於符號之上的,如果符號本身不能表達出某種特定意義,那它也就沒有存在的價值可言了。意義和符號之間的關系是抽象和具象的關系,前一個是精神的體現,後者則是物質的表現。即使每一個鏡頭也不例外,如果一個鏡頭內的影像無法用某種意義去作具體解讀的話,那麼這個鏡頭也可以說是失敗的,當然,也不完全。事實上,形式主義和現實主義風格的影像構造所表達出的含義就是完全不同的,前者的影像一般都是刻意去安排、組織、表達什麼;而後者則是自然的體現,不會做任何太大的修飾。
對於故事片而言,沒有什麼偏向於哪一個具體風格方面的過多傾向和要求,很難在此類影片中作出明確區分,一切都是跟著劇情走,根據需要而定。現在,我們來看《南京,南京》,避難所這一場戲,要表達什麼?中日之間無可避免的發生了沖突,日本兵拿著刺刀逼迫中國百姓,很明顯日本兵非常的殘酷無情。在這里,避難所是一個場景,是一個室內場景,對避難所這一具象的符號和它的抽象意義解讀,可以這么理解:
首先,戰爭造成了南京百姓的流離失所,為了避難、保存性命,逃進了避難所,很自然的表現,但是是一個伏筆,一條暗線,電影中沒有明確的鏡頭表現;影片開場,是從一小隊日本兵在城內掃盪,路途中發現了避難所,於是,這隊人馬就朝著避難所而去開始的,這段場景發生的很自然,沒有什麼刻意安排的成分在裡面; 緊接著,電影開場的第一個戲劇性沖突就被設定在了這個避難所內,在有限的空間內,更加強化了中日之間的沖突,完成了從偶然到必然之間的過渡轉換;避難所內的南京百姓在極其狹小的空間內是無路可退的,面對日本兵也只能束手待斃,更加重了百姓的悲劇性,和日本兵的無人道性。
如果,我們再設想,這場沖突被設置在室外進行,空間大或無任何空間限制,則還有自由可言,還有逃跑的希望。而在避難所,則一切希望全無,因為,唯一的路口,已被日本兵嚴加把守。空間的限制,是造成群體悲劇的開始。
影片結尾的場景是在開放式的構圖中展開的,小豆和老趙被捆綁著前進,後面跟著角川兄和一個日本兵,誰都知道最可能的結局是被射殺,但結果卻是被角川兄放生。這一場景在構圖中毫無任何限制,是非常自由的空間,日本兵和角川兄處於後景,生殺大勸掌握在他們手中,而其實在這一畫面中,真正起作用的是角川兄一人,日本兵只是起陪襯,被安排進入畫面的時間有限。
對片尾這一場景中符號意義的解讀,具有兩層意義,一層為對自由的渴望和獲得自由,一個是肉體,一個為精神;另一層則為求生的本能和對生命的憐憫。肉體自由和求生本能就不必做過多的敘述了,在影片中就體現在小豆和老趙兩個符號性的人物身上;那麼,精神自由和對生命的憐憫該如何作解?大家都應該知道,角川兄在把他們放走之後,看著他們遠去的背影,眼望著前方,對身邊的日本士兵,說了這樣的一句話:“活著比死更艱難吧”。非常具有哲理性的一句話,卻讓我們看到了角川兄作為人一面的善性,而最後角川兄的自殺則是對精神自由、精神解脫詮釋的最具符號象徵性意義的舉動和行為。
根據對以上兩個場景鏡頭所作的分析,大家應該都明白了鏡頭物像和意義的表達兩者是不能完全分離的,就像我們世界所存在的物質,都是有其特定意義的。當然,這類意義有不少都是人為添加和給予的,但由於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因此,意義的表達也就同樣是復雜和多樣的。那麼,除了人為意義之外,是否還存在自然意義?答案是肯定有的,否則,也就不會有我們所懶以生存的宇宙、星球和物質世界了。所以,這個世界不存在沒有意義的物質,同樣,也就不存在沒有意義的鏡頭了。
❹ 以《當幸福來敲門》為例分析電影中鏡頭的運用
以《當幸福來敲門》為例分析電影中鏡頭的運用
以美國電影《當幸福來敲門》為例進行鏡頭分析,《當幸福來敲門》(ThePursuitofHappyness)取材真實故事。故事的主角就是當今美國黑人投資專家ChrisGardner。成功詮釋出一位瀕臨破產、老婆離家的落魄業務員,如何刻苦耐勞的善盡單親責任,奮發向上成為股市交易員,最後成為知名的金融投資家的勵志故事。該片獲得2006年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
1、影片風格
遠鏡頭與場面調度的熟練使用,給人一種混亂中的和諧感。
例如:影片開始時,先是某座海濱城市遠鏡頭,緊接著給的是舊金山市標志性建築金門大橋的一個遠鏡頭,再接著是某座大廈上面的美國國旗的長鏡頭,把故事的發生地點框定在了美國的舊金山市。然後是幾個舊金山街頭的近鏡頭,都是一些正趕去上班的人們的。那些上班族們在街頭匆忙急促的腳步是相當混亂的,但想想那是在八十年代初的舊金山,那一切都顯得非常和諧。
細節方面的特寫鏡頭,除帶給觀眾真實感外,更多的給人對主人公遭遇的同情以及發自內心的感動。
比如,克里斯在監獄中給琳達打電話時,特寫鏡頭中琳達的哽咽。由此可知,她的離開絕對不是貪慕虛榮背信棄義那麼功利,她已經在承受很多女人未必能承受的事情了。在電話前的哽咽,更多的是一種對生活的絕望。再比如,父親躲在地鐵公共廁所內,兒子已在疲倦中熟睡,門外的人不停的拍打著緊鎖的房門。無奈的父親顯得膽怯又無所適從,想到自己淪落到如此境地,捂緊了兒子的耳朵,生怕門外的敲門聲吵醒孩子,也是在下意識地保護兒子免遭外界的傷害,而自己卻再也止不住悲傷的淚水。就這個特寫鏡頭,以及克里斯臉上掛著的淚珠,令人心酸。
2、流暢的剪輯,不緊不慢的'節奏。
該片就是利用完美的剪輯將一個完整的故事娓娓道來,故事雖然老套單調,但巧妙地利用剪輯彌補這一缺憾,使整個故事流暢。剪輯出來的效果就是使整部電影按照時間這個根基,呈正常的線性結構狀,好處就是通俗易懂,將觀眾滲透到電影中。
音畫蒙太奇的自然運用。影片中,主人公克里斯生命中「搭公交」、「冒傻氣」等一系列的生活狀態,那是利用克里斯的畫外音和蒙太奇的剪輯手法表達出來的。在不同時間,描述了主人公不同的遭遇,推動了故事的向前發展。
獨具匠心的剪輯,使整部影片的節奏不緊不慢。觀眾欣賞時,不會因節奏過慢感到電影的冗雜;也不會因為節奏過快,而心情異常緊張。
3、恰如其分的配樂
這部電影不同於美國其他的大片,靠慷慨激昂的配樂給人以聽覺沖擊。它的配樂在整部戲中都在烘托著劇情,感染者觀眾。
貫穿整部戲的音樂使用鋼琴演奏的猶如小夜曲一般柔和、舒緩。旋律優美、聲音婉轉,在故事的開頭,已經吸引了大批觀眾。都說好的開頭,是整部戲成功了一半,好的配樂開頭,給整部電影增光添彩。在克里斯快樂的為生計奔波、勇敢地追求幸福時,影片採用的是歡快、跳躍的音樂;在克里斯路上奔跑的時候,影片採用的是急促的、緊張的音樂;在克里斯最窮困潦倒,他和兒子無家可歸,睡公廁、擠收容所時,影片採用的是憂傷的、低沉的音樂。這部電影的配樂不是最好的,但毋庸置疑那些音樂在電影里是最到位的。
4、出色的表演和對話
影片中,飾演爸爸克里斯?加德納的威爾?史密斯和飾演兒子克里斯·托弗的賈登·史密斯在現實生活中也是父子倆。俗話說得好,上陣父子兵,史密斯父子齊上陣,也成為此片的亮點。
影片的製片人馬克科?雷蒙曾如此評價影片:我不僅將之視為由貧轉富的故事,也將之視為一個動人的父子故事。父子檔上陣的電影不在少數,然而《當幸福來敲門》卻是溫情敘事之外,平添了患難之中的酸楚,在平淡、簡單的敘述之中又包含著艱辛的寓意。
憑借《當幸福來敲門》,威爾·史密斯獲得了第79屆奧斯卡影帝提名,演員在片中的演出可見一斑。史密斯的表演非常到位,真摯之處催人淚下。細節決定成敗,在故事的快結尾處,克里斯通過實**的那個片斷中,威爾·史密斯的雙眼是布滿血絲的,其實也本該是這樣的,克里斯已經很長一段時間沒休息好了。在細微處見功夫,威爾?史密斯的表演真的出色。
同樣,賈登·史密斯在劇中的表演也是可圈可點的。8歲的孩子能把戲演成這樣,他的天分以及機靈程度可見一斑。
除了演員們的表演出彩外,對話也是很發人深思的。印象最深的是克里斯?加德納對兒子說的那段:「別讓別人告訴你,你成不了才,即使我也不行。如果你有夢想的話,你就要去捍衛它。那些無所事事的人,想告訴你,你也成不了大器。如果你有理想的話,就要努力去實現它。」這段看似語無倫次的話,是克里斯的真實寫照,那是他奮斗的源泉,也是他遵守的准則,他是那樣做的,最終他成功了。
;❺ 電影中的鏡頭有哪幾種分別是怎樣解釋的
1、推鏡頭(推):
兩種情況:
A、攝影機沿光軸方向向前移動;
B、採取變焦距鏡頭,從短焦距調至長焦距。
兩種方法的區別:
①、變焦距鏡頭往往帶有強調的成分。
②、變焦距鏡頭的主要特徵是主觀性,攝影機前行的主要特徵則是客觀性。
推鏡頭的作用:
①、把觀眾帶入故事環境;(攝影機前行)
②、把被攝主體(人或者物)從眾多的被攝對象中突出出來;
③、突出人物身體某一部分的表演的表現力,如臉、手、眼睛等。
④、強調、誇張某一被攝物體的局部。(變焦距鏡頭)
⑤、代表劇中人物的主觀視線。(變焦距鏡頭)
⑥、表現人物的內心感受。(變焦距鏡頭)《法國中尉的女人、海邊相遇》。
2、拉鏡頭(拉):
兩種情況:
A、
攝影機沿光軸方向向後移動;
B、
採取變焦距鏡頭,從長焦距調至短焦距。
兩種方法的區別:
①、變焦距鏡頭往往帶有強調的成分。
②、
變焦距鏡頭的主要特徵是主觀性,攝影機後退的主要特徵則是客觀性。
拉鏡頭的作用:
①、表現被攝主體與它所處環境的關系;
②、結束一個段落或者為全片結尾。
3、搖鏡頭(搖):
在拍攝一個鏡頭時,攝影機的機位不動,只有機身作上下、左右的旋轉等運動。
搖鏡頭的作用主要是:
①、介紹環境。
②、從一個被攝主體轉向另一個被攝主體。
③、表現人物的運動。
④、代表劇中人物的主觀視線。
⑤、表現劇中人物的內心感受。
4、移動鏡頭(移):
攝影機沿水平方向作各方面的移動。(「升」、「降」是垂直方向)。
兩種情況:
A、人不動,攝影機動;
B、人和攝影機都動。(接近「跟」,但是,速度不一樣)。
5、跟鏡頭(跟):
攝影機跟隨被攝主體一起運動。
「跟」與「移」的區別:
①、攝影機的運動速度與被攝主體的運動速度一致;
②、被攝主體在畫面構圖中的位置基本不變;
③、畫面構圖的景別不變。
6、靜止鏡頭
要樹立大的運動觀念。在這種觀念下,「靜止鏡頭」也是一種電影運動的一種。
如《鳥人》的靜止鏡頭。
如《悲情城市》的靜止景深鏡頭。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在一部影片的實際拍攝中,推、拉、搖、移、跟和靜止,往往是綜合運用的。不應該把它們嚴格分開。
❻ 如何分析一部電影
1)首先,要數鏡頭,這部影片有多少個鏡頭組成。是長鏡頭呢還是短切來表現的。然後,計算一下,這些數量分別是在哪些場景中的——鏡頭的數量可以決定全片、或者是段落視覺節奏。分析一下,這些鏡頭數量如何排列的。
2)看一下,這些鏡頭分別是用怎樣的景別來呈現的,這也是影片風格之一,同時要注意,一個段落分別是以怎樣的景別開場,又以怎樣的景別結束的。
3)對於攝影而言,或者是三維製作師而言,要注意光線了。每個鏡頭光線是怎樣使用的,燈位可能在什麼地方,主光在哪裡、側光在哪裡?逆光在哪裡?最暗的地方在哪裡?最亮的地方在哪裡?該場景是以何種光源作為主要照明手段的?是屋裡的台燈,還是模擬窗外的陽光?在不可能出現光線的地方,是否有光線照射?下一個鏡頭的光線有什麼變化,有沒有投影的變化,有沒有白天黑夜的變化,有無陰天下雨的變化,光線有色溫的變化嗎?冷,還算暖?
關於電影主題的分析:
4)通過對電影的主題、立意及影片的整體視聽形象表達理解,我們感悟到了什麼。主題雖然是影片所表達的創作者對生活、對社會的認識、態度、情感和審美觀念,帶有明顯的個人主觀色彩和風格樣式,但不會是純主觀化的東西,一定是一種個人生活的感悟。對於電影作品所表現出的主題,我們要全面的理解,切記不能片面化和簡單化。藝術作品的最大特點就是用一件最普通的故事,宣揚一種極有意義的思想,折射出豐富的思想內涵,照耀和撫慰人們的心靈,從而提高和凈化人們的精神境界。在我們分析、討論影片主題的時候,往往為了更為深入地了解作品的主題,領會導演的創作意圖。
❼ 視聽語言鏡頭分析
視聽語言鏡頭分析
每部影片都有不同景別的幾百個鏡頭,要把這些鏡頭連接起來,主要方法有以下幾種 :
(一)淡出、淡入:
又稱漸隱漸顯。淡出是畫面由明晰漸漸隱去,變為全黑,相當於舞台上的“幕落”;淡入是影片從全黑中漸漸顯出畫面來的一個鏡頭的開端,它的作用是分隔時間空間,表達戲劇段落,相當於“幕啟”。
(二)化出、化入:
即在前一個鏡頭漸隱的同時,後一個鏡頭又重疊出現,直到前一個鏡頭消失。這種方法常用於影片開始時的字幕介紹,或表示劇中人的回憶、想像以及時間的省略。比如從一個雪景轉換為桃花盛開所表示的冬春季節,最適用於吐較緩慢或柔和的節奏。
(三)劃出、劃入:
是以一條直線或一個圓周線,從鏡頭畫面的一邊或一部分運動到另一邊或另一部分。第二個畫面就跟著這條直線或圓周線出現,直到前後兩個鏡頭交替完畢。這種方法好象翻閱畫冊的動作,常用於科教影片中,也可在故事片中表現字幕或人,景等物。另外,“劃”的技巧中還有簾子捲起或放下那樣的簾出、簾入形式和以縮小或擴大圓圈來展現畫面的圈出、圈入等形式。
(四)切出、切入:
它是從前一個場景的畫面立即轉為後一個場景的畫面,中間不需要任何技巧,而採用鏡頭直接轉換,連接緊湊,往往用在環境描繪、人物對話、行動的銜接上,在藝術表觀上具有干凈利落,進展迅速的特點,在藝術表現上具有干凈利落、進展迅速的特點。
(五)反轉、倒轉:
是一個畫面經過180度的前後翻轉換為另一個畫面。這種反轉畫面特別適用於表現對比內容的鏡頭。在影片結構上,還可以用它來連接兩段各不相同的“戲”。倒轉畫面,是將一個倒置的畫面上下旋轉180度變為正置的活動畫面,這種方法,能夠改變劇情發生的時間、地點。
電影鏡頭
這里所講的電影鏡頭,主要是指鏡頭運動的方式,拍攝的`不同角度和不同內容而言。
電影鏡頭是多種多樣的,根據電影內容和表現人物性格的需要而使用不同的鏡頭。電影攝影機從開拍起到停止拍攝,這—段電影膠片叫做一個鏡頭。從第二次開拍到再停止就算第二個鏡頭。一般地來說,電影鏡頭有下列幾種:
(一)拉鏡頭:
它的作用是為了讓觀眾在看清楚某一重點的基礎上,由點到面,認識人物和環境,局部和整體的關系。拉鏡頭使人產生寬廣舒展的感覺。例如,故事片《苦菜花》中的第一個鏡頭,首先出現的是一朵盛開的苦菜花的特寫鏡頭,然後又出現一隻小手伸入畫面採摘,但觀眾卻看不到人物,也不知道是準的手,這是鏡頭拉開了,觀眾才看到是曼子在欣喜地挖出苦菜花。這種拍攝方法,就叫做拉鏡頭。
(二)眼鏡頭:
顧名思義,就是鏡頭始終是跟隨一個在行動中的表現對象進行拍攝,以便連續而詳細地表現他的活動情形,或在進行中的動作和衷情。
(三)搖鏡頭:
這是指攝影機放在固定位置,向左右環顧,搖攝全景,或者跟著拍攝對象的移動進行搖攝。它常用於介紹環境或突出人物行動的意義和目的。
(四)推鏡頭:
是指被攝人位置不動,只移動攝影機推成近景或特寫鏡頭。同一個鏡頭內容,緩慢地推近,給人以從容,舒展和細微的感受。快推則產生緊張,急促、慌亂的效果。推拍,可以引導觀眾更深刻地感受人物的內心活動,加強氣氛的烘托。
(五)主觀鏡頭:
是將電影的鏡頭當做劇中人物的眼睛來觀察和表達客觀事物的,它可以模擬感覺、渲染氣氛。主觀鏡頭比較普遍的是用來表現人物在特殊情況下的精神狀態,也常用來反映人物的幻覺,想像,這在電影中是經常出現的。同時,對於刻劃人物性格也有突出的作用。例如,故事片〈〈小花》的開頭,有一段小花尋找哥哥的回憶鏡頭,它先用奔跑的鏡頭,引出當年的小花,又用喊哥哥的聲音回到了現實,處理得自然流暢,產生較強的藝術效果。
(六)空鏡頭:
這種鏡頭,以具體的視覺形象(即畫面)表明一定的時間、地點、沒有人物,沒有語言,只喪現具有一定寓意的自然景物和氣氛的場面。如山、水、海、青松、花草、白雲、月亮、飛鳥等。它是使電影富有詩情畫意的重要手段,從而造成寬廣,深邃的意境。
(七)俯仰鏡頭:
俯仰鏡頭可分為俯鏡頭和仰鏡頭。俯鏡頭除鳥瞰全景之外,還可以表現陰郁、壓抑的感情,一般起貶意的作用。仰鏡頭為瞻仰景,在感情上起著褒意的作用。
(八)升降鏡頭:
升降鏡頭一般用於大場面的拍攝,它能夠改變鏡頭視角和畫面空間,有助於戲劇氣氛和效果的渲染。例如,故事片《天山的紅花》中,當奧依古麗下了吉普車,走進群眾歡迎她的場面,就是攝影師在直升飛機上高俯拍攝的。這種拍攝方法渲染了氣氛,展示了廣闊的空間。
(九)綜合性鏡頭:
綜合性鏡頭,指鏡頭的運動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有時為了使電影更充分、更突出地表現某一情節,往往在一個電影鏡頭里,將推、拉、升、降、搖、移等鏡頭結合在一起使用。它為畫面造成正、側、仰、俯、平等各種不同的鏡頭角度,既能表現環境的全貌,又能表現某個特定人物的近景,以及人物與人物之間的關系,使電影更加富有表現力。所以,電影鏡頭既可以單獨使用,又可以結合、交織在一起使用。這種鏡頭也稱為長鏡頭。
(十)變焦距鏡頭:
它是指攝影機的位置不變,通過安裝在影機內的變焦距鏡頭的焦距變化,使拍攝對象在不改變與攝影機的距離的條例下,加速或勻速的拉遠或推近,造成一定的節奏。
;❽ 電影作品的場景分析應從哪幾方面入手
影視場景大體可劃分為:內景、外景、實景、場地外景、特技合成景、電腦模擬景。
(1)內景——在攝影棚內,專門為影片的拍攝搭制的人工場景。這種場景的空間有限,拍攝的環境完全要布置,光線的處理可以比較細膩,拍攝不受自然條件的限制。
(2)外景一大自然中自然景觀的場景。這種場景的空間比較廣闊,往往要選擇局部進行拍攝,或者是對局部進行加工才能拍攝,由於受自然光線的限制,光線的處理要選擇光線
的時機。
(3)實景——人類居住和活動的自然建築的場景,這些場景的存在,往往不是為了影片的拍攝。這種場景空間十分真實,具有生活的氣息,但是,有明顯的建築結構關系,拍攝起來也受一定的限制。
(4)場地外景一為了影片的拍攝,按一定的比例,專門在選定的自然環境中人工搭制的場景。這種場景的空間比較合理,符合影片的拍攝要求。但是對總體美術設計的要求比較高,也會受到自然光線的限制。
(5)特技合成景——人工搭制的,用於配合特技拍攝的小比例人工場景。這種景一般是模型的景,需要與實際的自然場景拍攝在一起,美術設計的透視、比例十分的重要。
(6)計算機模擬景——利用計算機(數字)技術創造的虛擬現實的場景環境。
影視中場景的意義在於:
1、場景決定影片的風格,我們常說,外景利於影片的氣氛;內景利於影片光線的運用;實景利於影片空間表達。簡單的說就是:外景出意境,內景出戲,實景出調度。
2、場景影響影片的空間感覺。
3、場景制約人物的造型,外景使人物的表達更有環境依據,內景優化了攝影的造型元素,更有利於人物出戲。
4、場景關繫到影片的影調構成,不同的場景可構成不同的影調效果。
(8)如何分析一部電影的鏡頭擴展閱讀:
分析一部電影:
一、主題
主題的兩方面層次:
①影片內容或影片的作者想告訴我們的內容。
②通過對電影的主題、立意及試聽形象表達的理解,我們感悟到的內容。
二、結構
結構——是影片的組織排列的方式和敘事組合的構造,影片的結構、框架,就是電影的風格。
1、電影的劇作結構、電影的敘事結構、故事的結局基於以下四種存在模式:①情理之中,預料之中。②情理之外,預料之中。③情理之中,預料之外。④情理之外,預料之外。
但無論哪樣的一種結局,都會充滿了「因果關系」、「偶然關系」、「必然關系」和「戲劇關系」的味道,都會有一種人為主觀的因素。
現代電影的劇作結構,往往有很大的隨意性和變異性,重點的表現在劇作中的合情合理的處理上,有的合情不合理;有的合理不合情;但是,從大多數的影片的結構上分析,合情比合理更為重要。
2、情節結構分析:電影情節的編排,往往是依據於人物的心理線索和發展,以往的「戲劇式」電影敘事,對於精巧的外部情節的設計和設置是十分依賴的,影片最終結構的選擇與確定,一定是有利於影片的主題,有利於人物的塑造,有利於風格的體現,有利於敘事的多樣化。
三、人物
電影中的人物是敘事的核心,是矛盾沖突的焦點,是影片造型的基礎。
人物的表現主要有:
1、人物外形表現——影視中非常重視其服裝、發型、化妝的處理,人物外形不但要符合影片敘事還要有鮮明特徵。
2、人物景別表現——影視中往往充分利用鏡頭的景別,著重對人物進行心理、情緒、表情的描寫。
3、人物形體表現——人物的形體處理不光是為了敘事,為了場景,更是為了人物形象塑造。
4、人物位置表現——影視畫面中的人物位置在人物塑造上具有特殊意義,有的人物在畫面中是居中處理,有的居邊處理,有的卡頭卡腳處理。
❾ 電影導演分鏡頭方法解析
電影導演分鏡頭方法解析
分鏡是在文字腳本的基礎上,導演按照自己的總體構思,將故事情節內容以鏡頭為基本單位,劃分出不同的景別、角度、聲畫形式、鏡頭關系等,等於是未來影片視覺形象的文字工作本。後期的拍攝和製作,基本都會以分鏡頭劇本為直接依據,所以也稱為導演劇本或工作台本。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電影導演分鏡頭方法解析,歡迎閱讀。
什麼是分鏡頭
分鏡是在文字腳本的基礎上,導演按照自己的總體構思,將故事情節內容以鏡頭為基本單位,劃分出不同的景別、角度、聲畫形式、鏡頭關系等,等於是未來影片視覺形象的文字工作本。後期的拍攝和製作,基本都會以分鏡頭劇本為直接依據,所以也稱為導演劇本或工作台本。
分鏡頭劇本是導演對由文學形象到視覺形象的轉變中的具體化的總體把握和設計,可以體現導演創作的風格特點。
分鏡頭劇本的內容一般包括鏡號、景別、攝法、長度、內容(指一個鏡頭中的動作、台詞、場面調度、環境造型)、音響、音樂等,按統一表格列出。
可以說它是影片的拍攝計劃和藍圖。
分鏡頭草圖(故事板)的使用可能開始於華特·迪斯尼的第一部卡通片,韋布·史密斯是迪斯尼20世紀30年代早期發明故事板的動畫師。不過即使沒有迪斯尼的影響,故事板最近的血親——漫畫書,已經紮根於30年代大多數美國人之中。而電影可以用單一的畫板加以影像化的觀念,成了不可避免的發展結果。
希區柯克也許是最擅長故事板的導演,他使用細致的圖卡來修飾他的視像和控制拍攝流程,以保證他的原始意念可以完整的被轉化成影片。他手繪的《西北偏北》分鏡圖,如今已經成為眾多電影人觀摩學習的必讀手冊。對美工師出身的希區柯克而言,這也是一種藉以確認他就是影片創作人的途徑。他經常會說他的電影還在沒拍之前就已經完成了。我們能夠從他在現場很少看取景器的事實得到證明,因為現場所拍的僅僅是故事板中的等同物,而故事板則老早就已完成。
在好萊塢,幾乎每部電影都會有專門的故事板製作團隊。從早期的默片到現在的大片,故事板的製作是電影籌備前期的必要一環。分鏡師根據劇本和導演的意見畫出來的故事板,將畫面的基本構圖和運鏡時間等都詳細地准備好後,電影開拍,導演幾乎能按照每個畫面進行調度拍攝。但是在國內,因為資金不夠,這些年才開始慢慢有了分鏡師這個行業。一般也就是大導演的片子才會花錢請分鏡師,一些投資小的片子,導演會畫就導演畫,導演不會畫就讓攝影畫,也有乾脆不畫的。
而國內也有十分重視故事板的導演,徐克就是其一。例如前段時間網上流傳的徐克的手繪故事板就是電影《狄仁傑之通天帝國》的手繪圖。 這么多年來,他始終保留手繪鏡頭的習慣,靈感來了就會畫上幾筆,《通天帝國》、《七劍下天山》、《蜀山傳》等電影的手繪鏡頭都是無一例外地華麗漂亮。
分鏡的作用主要有這么幾個目的:
第一,他讓影片創作者得以預先將他的意念顯現出來,並且可以像作家一樣,通過連續的修稿來發展意念;
第二,它可作為與整體製作組成員溝通意念的最佳語言。
分鏡的溝通價值會因為製作的復雜程度而增加,但它並不局限於動作場面和高成本的製作,即使是小規模的、戲劇性的影片也能受益於分鏡頭劇本。
然而故事板最明顯的限制就是它不能表現運動,不只是畫面之內的運動,更重要的是攝影機的運動。另外還有疊化、淡入淡出等光學效果,也超出故事板的表現范疇,景深和焦點的操縱也是如此。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用文字註明和概要圖,去形容畫不出來的東西。
這個表格的最左邊是場景號和鏡頭號。許多初學者會誤以為一格就是一個鏡頭號,其實並不是這樣,有的連續畫面鏡頭會佔用好幾個格子,是為了詳細的表現鏡頭的運動方式,或鏡頭中角色的行為等。
然後是「畫面」,也就是要把向表現的畫面畫在這些格子里。
「內容」、「台詞」部分則是要寫清楚無法用畫面表達的和需要加強說明的一些內容和拍攝手法,比如攝影機的運動方式、角色的台詞、表情動作等。
「秒」就是秒數,有的視頻製作可以不必特別精確,不過對於動畫創作而言,很多時候是要精確到秒的,所以這里主要是標注鏡頭時間的。
最右邊就是音效和特效的說明。
接下來介紹一些分鏡相關的基本理論知識。
☆分鏡頭劇本(故事板story board)繪制要求
1、體現導演的創作意圖,創作思想,和創作風格。
2、分鏡頭運用必須流暢自然。
3、畫面形象須簡捷易懂。
4、分鏡頭間的連接須明確。(一般不表明分鏡頭的連接,只有分鏡頭序號變化的,其連接都為切換,如需溶入溶出。分鏡頭劇本上都要標識清楚。)
5、對話,音效等標識需明確。(對話和音效必須明確標識,而且應該標識在恰當的分故事板畫面的旁邊。)
關於鏡頭方面的問題
景別:是攝影機在距被攝對象的不同距離或用變焦鏡頭攝成的不同范圍的畫面。電影為了適應人們在觀察某種事物或現象時心理上、視覺上的需要,可以隨時改變鏡頭的不同景別,猶如我們在實際生活中,常常根據當時心理需要或趨身近看,或翹首遠望,或瀏覽整個場面,或凝視事物主體乃至某個局部。這樣,映現於銀幕的畫面形象,就會發生或大或小的變化;在鏡頭拍攝上,也就產生了遠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寫等。
在一般的視頻拍攝中,景別的劃分通常有兩個方式,一種就是以被拍攝人物角色在畫面中被截取部分的`多少來進行劃分,另一種就是以被拍攝景物在鏡頭畫面中被截取部分的多少來進行劃分。按照造型風格和表現風格來分,景別可分為全景系列和近景系列。其中全景系列包含了大遠景、遠景、大全景、全景,近景系列包含了中近景、近景、特寫、大特寫。
大遠景:一般用來確定當前事件發生的大場景,同時也為後面的鏡頭確定故事的情節關系。大遠景典型的拍攝用法都是用於表現地域的廣闊、大城市的天際線、一片街區或者一片大海等等。一般都是採用靜止鏡頭或在不改變鏡頭畫面結構的情況下緩慢移動拍攝,努力營造一種寧靜、深遠、空曠、廣闊的意境。一般情況下我們在一部電影的一段情節開場或結尾經常看到此類鏡頭。
遠景:相對於大遠景來說,遠景中的被攝人物或景物通常占鏡頭畫面的1/2甚至1/3左右。它的目的是展示當前的地點、被攝主體和行為。這也是一般視頻拍攝中最為重要的鏡頭,它包含了一段視頻片段的幾乎所有要素,遠景可以描繪一個足球場、度假中心或者一片海水浴場。此類鏡頭為視頻片段定下了基調,並且展示了主人公的活動空間。
全景:字面意義上來說就可以了解,把一個人頭頂畫面頂端,腳踩畫面底端,就算全景景別了(人物的全身都可見)。 不過「頂天立地」的拍攝感覺出來的人很「傻」,所以我們要注意在拍攝全景時要在頭頂和腳底留出來一定的距離,除非及特殊的情況下,不建議主體人物緊貼視頻邊框。
中景:中景的鏡頭畫面范圍一般是指從人物的頭頂到膝關節或者腰部的畫面。不過千萬不要把畫面卡在膝蓋和腰部,這是拍攝視頻的大忌。同時也不要截取到手腕、腳腕等部位。中景和全景的區別在於包容景物的范圍有所縮小,環境處於次要地位,重點在於表現人物的上身運動。中景畫面是敘事性的景別,所以在平時的視頻拍攝中占的比例較大。中景在兩人或三人的對話場景中使用最頻繁。臉部的表情和身體語言都能在此景別中得到很好的體現。而鏡頭中還包含了足夠的背景,可以讓觀賞視頻的人獲得更豐富的信息。
近景:近景拍攝主要截取的范圍是在胸部以上。通常此類拍攝主要用於體現主人公的表情和部分肢體動作。近景和特寫的表現手法類似,即視覺效果比較鮮明,有利於對人物的容貌、神態、衣著細節、動作進行描寫。可以表現人物的感情交流,揭示人物內心活動。
特寫:特寫鏡頭是拍攝人像的面部,或被攝物的局部所採用的鏡頭。特寫鏡頭有很多變種,但是總體上拍攝人物是從肩旁上方截取畫面。特寫鏡頭是電影畫面中視距最近的鏡頭,因為其取景范圍小,畫面單一。表現的對象在整個環境中突顯了出來,造成強調效果。特寫鏡頭能表現人物面部表情的情緒變化,使欣賞者在視覺上和心理上受到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