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電影市場觀眾流失已成定局,他們為何不願走進電影院了
去電影院看電影已經成為最大眾的娛樂方式,與此同時,票房增速的放緩、下降的觀影人次也說明,中國電影市場正在面臨觀眾流失這一大問題。
根據國家電影專資辦的數據,今年上半年觀影人次便達到8.08億,同比去年減少了10.3%,市場冷淡下,總票房311.7億也同比去年減少了2.7%,今年整體市場成績能否超越去年的600億至今仍不可言說。同時,隨著劇集、綜藝、短視頻等多類娛樂方式的崛起,娛樂市場整體升級背後觀眾選擇性也變得多樣,電影這一娛樂消費行為難免受到沖擊。但要想探究票房下降、觀眾流失的秘密,自然還要從觀眾本身出發。
「網上那麼多視頻,誰去電影院浪費那個錢」買票去電影院看電影根本是一件沒必要的事。劇集、網大、短視頻,甚至是直播,網路視頻資源的豐富多彩便足夠自己在業余打發時間了。
沒有人陪、懶癌發作、無片可看、沒有觀影興趣、高票價...從主觀的個人因素,到客觀潛存的市場問題,你覺得還存在哪些原因呢?
Ⅱ 25-29的具有購買力的人群在逃離電影院,你覺得原因什麼
從數據的角度來看,從2017年到2019年,平均票價持續上漲相對應的是上座率持續下跌。除了票價上漲的原因外,這兩年整個市場內容方向有明顯的調整,主旋律商業大片成為了市場絕對的主流。主旋律大片的」市場化」仍然有很長的距離,也需要反復嘗試來滿足當下市場主力觀眾的市場需求。但好在,今年25歲以下觀眾對於影片票房「供血」是非常明顯的,尤其是《我和我的家鄉》、《奪冠》都達到了40%以上,在此前三年,也僅有《復聯4》可以達到這一成績。那麼,對於製作端來說,如何更仔細地拆分市場受眾的審美喜好,對於接下來的主旋律大片其實至關重要。畢竟依靠單一的「主旋律電影」商業化,也很容易引起觀眾的疲勞感。
在今年電影線上線下「渠道之爭」的關鍵時期,「為什麼一定要在電影院看電影」就成為了其中最具爭議性的觀點。這說明在潛意識里,院線電影本身的短板暴露實際上已經讓越來越多的人懷疑其「性價比」。如果電影仍然無法將「消費基石」重新拉回電影院,那麼整個產業靠什麼完成重建呢?中國電影市場成為世界第一,又能保持多久呢?
疫情前,電影市場已經實現了跨越600億的「門檻」,但是觀影人次的增速卻出現了明顯下降。其實在這個數據下面,兩個數據是更為關鍵的參考指標,這決定了中國電影市場究竟有多少「絕對剛需」。
一個是觀影頻次,中國電影市場的觀影頻次非常低,和幾大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著明顯的差距。而在中國電影市場逐步走向世界第一大票倉的同時,觀影頻次其實依然在下降。根據去年的數據分析,近一半用戶一年只看一次電影,高頻次觀影人群佔比在下降。而且四大檔期吸引全年半數人次,這意味著觀眾進入影院的「規律性」過於明顯。另外全年上座率從13%下降到11%,觀影頻次和上座率「雙低」非但沒有因為票房持續增長而變好,反而更差。
此外,電影終端放映卻面臨著嚴重飽和。盡管疫情導致幾千家影院關停,但在今年的國慶檔,日均放映場次超過39萬場,共放映314萬場。盡管疫情對全球電影造成重創,但2020年國慶檔在場次放映上相比2019年依然是同比增長的,這說明終端市場在努力「復工」的現象已經非常明顯。
但是也正是在2020年國慶檔,日均觀影人次1245萬,同比下跌26%。盡管有防疫限流管控的影響,但從更大時間尺度來看,這一個下降其實也並不意外。那麼,如何讓觀眾重回電影院,實際上在此後的電影市場依然是一個主命題。
因為2021年整個全球產業的態勢並不明朗,對於國內電影市場來說,國產片供應如何加快生產滿足市場需求,進口大片能否順利進入還需要考慮全球市場疫情復工的實際情況。
Ⅲ 為什麼中國十幾億人對電影的接受程度被少數幾個廣電總局的人決定
任何一個國家都有非常系統文化傳播製品的審查制度,包括我們認為的「民主化程度最高」的美國,美國憲法規定公民擁有充分表達自己看法的權利和自由度,但是必須是在不影響和危害其他公民和國家安全的前提下。在這種制度下,美國許多大型文化製品公司包括時代華納兄弟公司的作品都曾遭到政府都曾遭到過政府的制裁。電影分級制度就是對不同受眾的接受程度進行限制的制度,它最早就起源與美國。
我們國家對於文化傳播事業同樣也有諸多限制,不能說是被少數幾個廣電總局的人決定,而是有我們國家特殊國情決定的。西方發達國家文化傳播事業起步較早,其文化商品對於本國人民來說可能是適合的,但是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是有危害,在《傳播學》里被稱作「文化帝國」現象,例如美國的一些具有危害其他國家公民文化生活的音像製品,不但遭到中國,印度,巴西等發展中國家的抵制,同時也遭到了包括英國,加拿大,日本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堅決抵制。
不給分,樓主說不過去!
Ⅳ 關於中國電影院為什麼沒有觀眾
首先,中國的盜版業太過於發達了。
其次,中國的電影院線上映的電影寥寥無幾,上映速度不夠及時而且經常會上映國外兩三年前上映的片子,而且刪來刪去的都不是完整版。
再次,電影票價對於中國市場來說,並不便宜,大部分人是不願花費幾十乃至一貳佰元在電影院看電影的。
綜上所述,大部分人都會選在送網上下載或者花幾元錢買盜版碟,而不是去電影院看過時的或者閹割版的電影。
Ⅳ 看電影,只有兩人,電影院虧本嗎,用經濟學原理解釋
電影院的主要觀眾群體是上班族和學生。在工作日的白天,電影院通常不會吸引大量觀眾,因為這段時間大家都在上班或上課。偶爾會有一個人來看電影的情況,感覺像是包場一樣。確實,白天的電影場次中,某場可能一個人都沒有,這種情況也並非罕見。
如果下班後一場電影只有兩個人,可能是因為電影的知名度不高,或者電影的內容和題材不符合觀眾的口味。這種情況下,電影院的上座率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至於是否虧本,僅從一場電影兩個人來看,這一場肯定是虧損的。然而,晚上的黃金場次通常都是幾乎滿座的,一天平均下來,電影院還是能夠實現盈利的。
中國人缺乏其他形式的娛樂活動,看電影成為了最常見的休閑方式。因此,電影票房逐年攀升,這也促使了電影院數量的激增。十年前,一個城市可能只有一個電影院,而現在卻遍布各地。如果沒有盈利的保證,誰會投入大量的資金去建設電影院呢?
電影院的盈利模式不僅僅依賴於單一場次的票房,而是通過全天的排片和上座率來實現。即使某一場次虧損,只要整體運營得當,就能保持盈利。電影產業在中國的蓬勃發展,正是這種市場需求和供給平衡的結果。
Ⅵ 前兩月的觀影人次下滑超20%,中國電影是如何失去觀眾的
前兩月的觀影人次下滑超20%,因為疫情的原因經濟不景氣。很多人想要留在家裡看電影,沒有必要花高價錢去電影院看,同時在影片扎堆的春節檔,也出現了大量的爛片,讓很多人對中國電影失去了信心。
在情人節上映了三部愛情片,雖然宣發工作做得非常的理想,也讓無數人期待在這一天和另外一半去電影院看電影的場景。但是這三部電影的評分很低,最低的2.7。雖然在上映的時候獲得了1.23億的票房,也成功的奪得了日冠,但是得到的更多是大家的吐槽。一部好的電影可以得到大家的喜愛,但是一部又一部質量差的電影,最終會影響到整個電影行業的發展。
Ⅶ 如何看待如今中國電影市場的現狀
拿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檸檬忽然覺得真的很不好回答,因為現在的中國電影市場很混亂,魚龍混雜,時不時的就會爆出一匹黑馬,而且電影就像我們吃快餐一樣,吃完之後就拉倒了,當時心情挺棒的,過後能夠留下印象深刻的電影並不是很多。
中國電影市場的現狀三:小投資也能夠收回大成效。最具代表作的應該是前段時間火遍全國的《哪吒之魔童降世》。這部作品是國內首部動漫作品,而且是由一家小公司製作而成總成本很低,但收獲的票房卻超級高,也是今年的黑馬之一。
而且這部作品據檸檬所知,在特效方面下足了功夫。一共啟用了64家特效公司,而這些公司都是一些不知名的小公司,而他們卻創造了一個大大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