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請問你們怎麼看待《孔子》這部電影的
作為導演和演員,最頭痛的就是拍想《孔子》這樣的電影了。不能瀟灑,不能裝酷,不能不講話,也不能講錯話。而且還要把裡面的人物演好.演活.聲情並茂。
總體來說沒有跑偏,但是一定要改改,不要有那麼多的兒女私情,看到就煩。難道真的只有《性》可以讓觀眾有興趣嗎?我想真不是!譬如說:《成龍》的作品,贊!!!
一定要說事實,沒有什麼不好看的。中國歷史5000年呢。故事太多了,導演們一定要鑽研。
❷ 孔子電影的好評500字左右
春秋割據,各國戰亂,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這樣的亂世中。他和他的弟子們顛沛流離,周遊列國十幾年。一直未曾放棄的是禮義仁和。
我帶著並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這部影片。兩個多小時,和場內的觀眾一起,很安靜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說「《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讓你記住很多故事情節的影片」。但孔子帶給我的,不僅是故事和情節那麼簡單。他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精神,連同他身後的弟子一起,或許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讀書人。但你感覺到的必定是如海濤般的千軍萬馬,統領著一個時代。
電影中孔子出身於當時一個小諸侯國——魯國的沒落貴族家庭,為社會的混亂情形而憂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進程。然而就像歷史上的其他聖賢早年的經歷一樣,彼時孔子的時代還未到來。雖曾仕官於魯國,並以其勇敢和智慧帶給魯國以尊嚴和強大的希望,但最終政治理念破滅於現實之前。隨後孔子為了理想率領眾弟子奔走在列國之間長達十四年之久,傳播其思想,想與整個時代抗爭,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間,不容其主張。他曾數度被亂軍圍困而身陷絕境,也曾被捲入政治陰謀的旋渦,甚至曾被世人誤解……於晚年返鄉祖國——魯國,他歸而不隱,不懈於教育弟子眾人及進行文獻整理工作。
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獻祭的戲,十分精彩。朝堂之上發哥舌戰群儒,圓形的會場,不知道當時是不是這樣的,整個場景很像古羅馬元老院或者現在英國議會,呵呵,對待公山狃這種小人,最經典的就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給個話啊」,展現了孔子的從容和智慧,更大是幽默。
另外就是老子和孔子那段仙境般的對話,也可在歷史上找到印證,史書中有關於孔子向老子請教學問的記載,而電影中編劇為了劇情的需要,讓孔子去回憶他和老子的對話,此情節並無不妥,反而可以從他們的對話中表現了儒道兩家思想的同異。
顏回、子路、冉求,性格各異,但愛師如命,遵循禮儀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衛國,冉求回魯國效命。最牽動人心的是顏回,顏回是孔子最鍾愛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卻機智靈活、意志堅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給出了負面的評價:矯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動了,我相信顏回不顧生命,甚至都沒有想到生命,反復潛入水中挽救竹簡的那一刻,很多觀眾也落淚了,我也相信當孔子一直抱著死去的顏回不肯放手的那個場面,震撼了萬千人。
給我印象較深的是孔子的弟子顏回之死,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顏回為了搶救夫子的書簡,放棄了自己的生命,這點讓我很感動,在顏回的眼中,孔子的書簡比自己的命都重要,仔細想想,正因為後來有著無數個顏回,我們現在才可以領悟到孔子的精神。當我看到孔子抱著顏回的屍體大哭,弟子們勸他:已經三個時辰了,已經緩不過來了。可是夫子依舊抱著,那個場面真的和悲慘。還有就是子路之死,子路其實是一個有勇無謀的人,但是他始終記著夫子的教誨,直到死的那一刻,仍記著夫子說過的:「君子正其衣冠」。夫子得知子路的死後,喪徒如喪子,但是夫子沒有讓淚流下,夫子依然很欣慰,欣慰的是自己的弟子雖然沒有如償所願,但已得為仁。
我從電影《孔子》中感受到,我們應當學習孔子鑽研學問的嚴謹態度,以及「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素質,成為一個有學問、正直、光明磊落、對國家有用的人。
❸ 楊瀾如何評價孔子
回應楊瀾:孔子是成功的教育家和偉大的改革家
昨天,楊瀾在觀看《孔子》電影之後,發出博文《孔子是個失敗者》。讀後,我復印翻譯出來,今天在日本經濟界年會分發給儒商北尾吉孝和眾多熱愛孔子、喜讀《論語》的企業家,徵求大家的看法。大家一致認為,楊瀾說法欠妥,不要看完一部電影,為胡玫導演《孔子》的描寫情節而叫板:「孔子是失敗者」。這個結論,很難得到中國人民和日韓兩國尊敬孔子的人們的認同。
楊瀾說:據胡玫透露,她本人真正觸摸到孔子,是從他被魯公疏遠、負氣出走開始的。胡玫設計了一場下雨戲,讓我們找到理解孔子的途徑:孔子是一名「失敗者」。
往昔,能評於孔子者,其學亦當過之;而今,欲評孔子者,其能該論如何?
子貢曰:「 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
那麼,看來胡導演簡直太輕率了,一場雨戲就決定孔子是「失敗者」。這對中國文化巨人孔子是不負責任的結論,有損孔子的光輝形象,並給中外觀眾造成不可避免的誤解。
我曾向《孔子》電影劇組發表過堅決要求修改的幾點建議和聲明,盡管得到回應,但不是令人滿意的。今天又來了個「楊胡孔子定論」,更讓人難以理解和無法接受。
在此,我作為孔子後人,也代表孔家二百多萬子孫對此表示異議,希望楊胡二人收回這個結論,還我先祖孔子之清白,以端正孔子在中國人民心中的形象。
我希望楊瀾通讀《論語》《史記》和孔子的歷史書籍之後,再發感想、下結論也為時不晚。如果這樣誤導,如此煽風點火,只能助長別有用心的人和憤青們的反孔浪潮,並給《孔子》電影帶來難以預料的負面影響。
如果孔子真的是失敗者,他的思想和哲學能存活二千五百多年嗎?孔子能作為世界三大聖人之一照耀全球嗎?我想絕大數人會斬釘截鐵、毫不猶豫的告訴楊瀾:孔子不是失敗者,而是成功的教育家和偉大的改革家。
兩千多年的歷史證明:首先,孔子是一個值得國人學習的讀書人。一般讀書人寒窗苦讀,心中都懸著一個目標,就是有朝一日成器,即成為某方面的專門家,好在社會上混一個穩定的職業。
一般來說一個人不成器,就等於說他沒出息,這是很忌諱的。孔子卻坦然說,一個真正的人本來就是不成器的。也確實有人譏他博學而無所專長,他聽了自嘲說,那麼我就以趕馬車為專長罷。
孔子對於讀書有他自己的看法。他主張讀書要從興趣出發,不贊成為求知而求知的純學術態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他還主張讀書是為了完善自己,達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目的。並且,鄙夷那種沽名釣譽的庸俗文人("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一再強調,一個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實學,而無須在乎外在的名聲和遭遇,類似於"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這樣的話。
"君子不器"這句話不僅說出了孔子的治學觀,也說出了他的人生觀和做人標准。
有一回,孔子和他的四個學生聊天,讓他們談談自己的志向。其中三人分別表示想做軍事家、經濟家和外交家。惟有曾點說,他的理想是暮春三月,輕裝出發,約了若干大小朋友,到河裡游泳,在林下乘涼,一路唱歌回來。孔子聽罷,喟然嘆曰:"我和曾點想的一樣。"聖人的這一嘆,活潑潑地嘆出了他的未染的性靈,使得兩千年後一位最重性靈的文論家大受感動,竟改名"聖嘆" ,以志紀念。人生在世,何必成個什麼器,講什麼成功與否,做個什麼家呢,只要活得悠閑自在,豈非勝似一 切?
二是,孔子是中國成功的教育家。孔子的治學精神是「學而知之」。孔子自己一再聲明:「非生而知之者」,而是個「學而知之者」。
孔子曾在早年接受過一些零碎的、非系統的啟蒙教育,他的學問主要是憑著「學而不厭」的精神,通過自學取得的。他在晚年回憶自己一生的時候說過:我15歲時立志通過學習出人頭地,到30歲時已學有所成,成家立業,在社會上有了自己的地位。
孔子的一生與教育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將自己的政治抱負和理想寄託在教育上,他首創私人辦學之風,打破了「官學」的限制,使學術下移,創立了儒家學派。
孔子提出了「有教無類」的口號,不論貴賤、貧富、智愚、長幼、國別,只要到了一定的年齡,悉數給予教育。孔子面對資質、秉性各異的眾多學生,分門設科,因材施教。在教學過程中,孔子對學生是平易近人的,也很民主,他經常鼓勵學生「當仁不讓於師」。
三是,孔子是偉大的改革家。兩千年來,我們能從各個時代都能找到孔子思想很深的印痕,忠君、愛民至中庸這些孔子思想中的這些精華在哪個時代我們尋不見?固然,孔子思想強大的生命力在於開拓天下為公的嶄新世界。
在孔子的思想里,他所懷著的改革與開創志向,完全是為了解救整個天下的民眾,這樣的情懷決定了他的思想,他的思想又決定了他的務實,因為他的務實,所以他哪有時間去務虛?「述」其實就是務實,「作」其實就是務虛。孔子是務實而不是務虛的人,所以他「述而不作」,而不是別的原因。
但是當孔子的思想被統治階級利用來做為統治民眾的思想武器的時候,一切就變味了。在統治階層看來,他們和普通的老百姓怎麼可能平等呢?又怎麼能把思想去務實呢?孔子思想的斷章取義就是必然了,務實的被拋棄就也是註定了的。
當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孔子思想成為統治思想的開始,卻也是孔子思想被曲解的其最為精髓部分被忽視的開始。這對於孔子思想來說,究竟是喜還是悲?兩千年前的孔子的想法我們大概是不清楚的。
但是一點可以肯定:由於歷史的傳承、統治者的倡導,加之孔子的哲學思想順天意、合民心,於是,孔子漸漸成了中華民族心中的偶像,是成功偉大的偶像,而不是失敗的形象。
失敗在於時代變遷、政權更迭,孔子也隨之被統治者不是捧上雲天,就是被拋到地下,聖人的命運是悲慘的,特別是被歷史上無數儒生的利用之後,孔子的味道就變了,孔子之路歪了,孔子的真實被歪曲了.....
孔子務實思想的被拋棄,就註定了中國人思想千年的「務虛」,所以務虛是中國人一個最為重要的特徵。
中國人要他們誇誇其談是可以的,但要他們切身實地的務實傳播思想學說是不大可能的,所以中國人最為常見的表現就是時常對社會時政發一通慷慨激昂的議論,但要他們去改變這樣的一個社會,他們的言語是驚人的一致的:「偉人都是失敗者,社會已經如此,豈我一兩個人能改變的?」他們卻忘記了他們最為尊敬的孔子當時所處的情況和他們一樣卻在不辭勞苦的奔波著.....
當然了,務虛也還有務虛的好處,畢竟文字的傳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在歷史上傳遞自己的名聲。也正因為如此,務虛在中國人心目中才比務實更有地位。
孔子的偉大其實不僅只在他的思想,而更在於他的務實。當今天我們的人們在「務虛」中談論研究著他的思想的時候,有誰注意過孔子思想中的精髓---「務實」和他那堅實的勝利?
其實,正是孔子的務實,才讓他的光輝形象一直活在中國人民心中,並照耀著整個世界。因此,孔子在世界上樹立起十大偉大形象。
http://photo.blog.sina.com.cn/showpic.html#blogid=608ba6b10100h5ex&url=http://static7.photo.sina.com.cn/orignal/608ba6b1g7ca38679d616
中外肯定的孔子十大形象
第一種形象是「聖化」。一介布衣的孔子被初步塑造成聖人,中間大概經歷了四五百年的過程。吳國大夫曾向孔門弟子子貢發問:你老師莫非是聖人嗎?為什麼如此多才多藝呢?子貢回答道:上天賦予他做聖人的資質,所以他又多才多藝。這里子貢把孔子贊美成「天縱之將聖」,首次把孔子的形象定位成天賦「聖人」。
一百多年後,孟子對孔子作了高度評價,指出:「自有生民以來,未有孔子也。」意思是說自有人類以來,沒有比孔子更偉大的。孟子認為「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孔子「皆不為也」(《孟子·公孫丑上》)。古代聖人有許多不同的側面,而在孟子看來,孔子身上凝聚了聖人的各方面的優點,是古代聖人的「集大成」者。
在孔子被「聖化」的過程中,大史學家司馬遷推波助瀾,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他說:「天下君王至於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史記·孔子世家》)這是說自帝王至學者,如果要探討以六經為核心的知識學問,皆以孔子的觀點作為是非標准。援此而論,司馬遷就認定孔子是最偉大的聖人(至聖)了。
第二種形象是「美化」。「美化」孔子可以說是自老子求教開始。孔子當年西行,向老子問禮。老子認為周禮的創始人周公早已死了,要復周禮必須要估量時代潮流是否允許。老子告誡說:「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史記·老子列傳》)這說明孔子身上有兩大不足:趾高氣揚的神態(驕氣、態色),過多的慾望與理想(多欲、淫志)。在《史記·孔子世家》的記載中,有許多同時代的隱士對於「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孔子極盡嘲笑「矮化」之能事。或諷刺他「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或嘲笑他「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壘壘若喪家之犬」。但我看來這所謂的「美化」相反幫了推廣孔子思想人們的大忙,「聽話聽反話,不會當傻瓜」,自此一滴水映出太陽的光輝,越「矮化」孔子,這位聖人越顯高尚偉大。
「美化」孔子在歷史上是有傳統的。《列子·湯問》編造了一個故事:孔子東游,看見兩個小孩在辯論早晨的太陽和中午的太陽哪個離我們近?雙方從形狀、溫度出發各執一詞,究竟誰對誰錯,「『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也?』」實際上這個問題有相當的難度,兩千多年後天文學家經過精密的計算後才能得出答案。但孔子不是聖人嗎?按照宋儒朱熹的說法:「聖賢無所不通,無所不能,哪個事理會不得?」但是無所不知的聖人對小孩的疑問也有回答不上來的時候,但不知就是不知,這對聖人來講也是正常的。
第三種形象是「正統化」。自從漢代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以來,孔子的形象就逐漸趨於正統化。董仲舒聲稱:「《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義)也。……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原先對孔子的形象無論是「聖化」還是「美化」,都是一種民間行為。
現在董仲舒藉助國家機器的力量,把孔子思想置於至高無上的地位,來強行統一天下人的思想,使之成為一種國家的意識形態。董仲舒極力推崇孔子所作的《春秋》一書,認為「《春秋》之道,大得之則王,小得之則霸」。《春秋》一書具有「大一統」的觀點,追求「六合同風,九州共貫」,包含了國家政治版圖與意識形態的雙重統一。因此,統治者掌握了《春秋》一書的思想本質,就可以稱王天下,至少也可以稱霸天下。
稍後,劉向《說苑·建本》指出:「有國家者,不可以不學《春秋》。生而尊者驕,生而富者傲,生而富貴又無鑒而自得者鮮矣。《春秋》,國之鑒也。」明確指出《春秋》是統治者必修的教科書。這樣看來,孔子到了漢代,在國家政治思想領域已樹立了合法正統的形象:他的著作《春秋》是治理天下的一面鏡子,孔子本人則是王者之師。
第四種形象是「神化」。孔子在漢代除了被官方及御用學者董仲舒等人獨尊而「正統化」之外,還受到另一批公羊學派儒生的高度「神化」。在《春秋緯·演孔圖》、《孝經援神契》等書中,從孔子的出生、相貌至行為方式進行了一系列精心編造的「神化」:1、孔子並非是俗人凡胎,他誕生於人神交合之中。孔子父母「禱尼丘山,感黑龍之精,以生仲尼」。2、孔子生有異相殊表:「孔子長十尺,海口,尼首,方面,月角日准,河目龍顙,斗唇昌顏」,「手垂過膝,耳垂珠庭,眉十二采,目六十四理,立如鳳峙,坐如蹲龍」。3、孔子作為奉天承運的「素王」,編撰《春秋》、《孝經》,為後世制定了治理天下的大法,帶領七十二位弟子朝拜北斗星,這時天空「白霧摩地,赤虹自上而下化為黃玉,長三尺,上有刻文,孔子跪受而讀之,曰:寶文出,劉季握,卯金刀,在軫北,字禾子,天下服。」孔子在此預言劉邦將取代秦王朝而登上帝位。
從一定意義上說,「神化」是對「正統化」的加碼,是為了樹立孔子更大的權威,把孔子從人性世界的典範提升到神性世界的救世主。
第五種形象是「學術化」。經過一千多年的流傳,孔子的形象到了宋代就漸漸被理學家所「學術化」。從思想史的發展脈絡來看,「學術化」是「正統化」難以避免的邏輯結果。首先,宋代皇帝進一步製造了尊孔的社會氛圍,宋太祖趙匡胤多次去國子監主持盛大的祭孔儀式,宋真宗趙恆親自去曲阜祭孔,追封孔子為「至聖文宣王」。有了統治者政治上的大力倡導,理學家就努力把孔子改造成只知維護天理、極力遏止人慾的「學術化」形象。
第六種形象是「維新化」。康有為在《孔子改制考》一書中把孔子塑造為維新運動的祖師,認為「六經」是孔子為了「托古改制」,按照自己的政治理想,假託古人堯、舜的言論而親自寫成的作品。那麼,孔子為什麼要「托古改制」呢?康有為認為孔子以「布衣改制,事大駭人,故不如與之先王,既不驚人,自可避禍」。意思是說:孔子作為一個老百姓想要改革國家政治制度,簡直聳人聽聞,不如假託古代帝王堯、舜的名義來進行,既不使人吃驚,自己也可以避禍。這些言論無疑是康有為的「夫子自道」。康有為想要變法,挽救奄奄一息的清王朝,面對的是一大幫清王朝舊制度的維護者,他只能抬出一個經過改造後的「維新化」的孔子形象與之抗衡。
第七種形象是「至高無上化」。就是日本人和韓國人推崇的:「東方的太陽」和「至聖先師」。自打孔子思想傳入日韓,孔子就被奉若神明,為民眾所尊崇不無二人。封孔子為儒教的教主,推《論語》為東方的聖經,國民上下無不學習活用,大有融化入血液中,顯見行動上之現狀。不像孔子儒家大本山的中國今天的一部分人,再丟宗褻祖的同時,使勁詆毀孔子,以滅中華優秀道德傳統。
第八種形象是「哲人」。明末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在《中國傳教史》中說:「中國最偉大的哲學家是孔子。他所說的和他的生活態度,絕不遜於我們古代的哲學家;許多西方哲學家無法與他相提並論。故此,他所說的或所寫的,沒有一個中國人不奉為金科玉律;直到現在,所有的帝王都尊敬孔子,並感激他留下的遺產。」「雖然不能說在中國哲學家就是國王,但可以說國王是受哲學家牽制的。」
利瑪竇來到中國,看到讀書人穿的是儒服,念的是四書五經,討論的是孔孟之道,國家的最高統治者皇帝也信奉儒家學說並以之治理天下。這樣耳濡目染之下,他向西方傳達的結論就是:「中國最偉大的哲學家是孔子。」這一切就顯得順理成章。
第九種形象是「智者」。德國黑格爾雖然說過「孔子的哲學就是國家哲學,構成中國人教育、文化和實踐活動的基礎」,但認為「孔子只是一個實際的世間智者」,不能算是哲學家。黑格爾的理由如下:1、孔子只注重常識道德,或者說是「一些善良的、老練的、道德教訓」。2、孔子不懂思辨哲學。因此,「為了保持孔子的名聲,假使他的書從來不曾有過翻譯,那倒是更好的事。」
第十種形象是「完人」。18世紀法國一批學者高度贊賞孔子,幾乎認定孔子是個完人。伏爾泰認為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一言基督未曾說過。基督不過禁人行惡,孔子是勸人為善。他尤其贊美孔子「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的格言,以為「西方民族,無論如何格言,如何教理,無可與此純粹道德相比擬者。孔子常說仁義,若使人們實行此種道德,地上就不會有什麼戰爭了。」伏爾泰在自己的禮拜堂中掛了孔子的畫像,朝夕禮拜
❹ 如何評價電影《孔子》
確實,電影中有許多不合事實之處。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1.漆思弓這個人物貌似沒有; 2.孔子在夾谷會盟中,過程不如電影里簡單,先是破四方之樂,再是揭穿小丑把戲的陰謀,最後與齊國爭辯,奪回齊國侵犯魯國的土地,並沒有電影中雙方對壘之戲。魯國國君也帶了大司馬,准備了軍事力量。 3.顏回不是掉進水中為救書而死,而是在回到魯國後死於營養不良。 4.子路死於孔子逝世前一年,那時孔子已經回到魯國。 5.孔子並不是回到魯國就退居家中修書,還是參加過政事,只是與季氏思想不符,被冷落後才修書。 6.孔子死於病榻之上。 …… 其實影片中多處不合事實, 是因為這是電影的一種表達手法, 更改一定的劇情, 更利於作者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❺ 怎麼評價電視《孔子》
這部《孔夫子》集中描述孔子於亂世中救世之熱腸,聖人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表現得淋漓盡致。也許,費穆希望以此喚醒國人積極向上之精神,以擺脫奴役,走向自由獨立。當國破家亡之際,孔子再度成為中國精神凝聚之核心,此一非常事態顯示了孔子對於中國這個文明與政治共同體的決定性意義。
在這部電影中,不見聖人精神。在費穆那裡,孔夫子是堅定的,在胡玫那裡則是獰厲的;在費穆那裡,孔夫子直道而行,在胡玫那裡則心機多端;在費穆那裡,孔夫子是眾弟子之師,在胡玫那裡完全是黑社會老大。
❻ 如何評價90版《孔子》
這個版本的《孔子》比較符合歷史原貌,無論是從服裝,建築,還是禮儀,劇情來說,都是非常棒的。讓我們更加清楚深刻的了解孔子即當時的歷史背景。
❼ 孔子的影片評價
發哥的表演不是不好,應該說以一個香港演員演孔子,未引發頻繁笑場已很不易。但是孔子的人物魅力究竟在哪,這是電影整體未能解決好的問題,演技再好也無計可施。國產片追求史詩化、有內涵,這是好的。不過史詩是要花錢的,不是孔子說了幾句流傳千年的話就「史詩」了,《孔子》的戰爭場面一律近景特寫加特效,一看就很糊弄,倒不如把錢花在重現當時人生活的場景這方面。國產電影之長路漫漫,不可掉以輕心,《阿凡達》已經來了,好萊塢能拍出我們拍不出的畫面,本土電影能提供給觀眾什麼好萊塢拍不出的東西呢?(《南方都市報》評)
《孔子》的失敗,不是編劇導演的失敗:不管誰拍聖人,都只能拍成這樣,十全十美,就意味著毫無趣味,所以,討論這部電影的創作沒有什麼意義:這部電影根本就不該拍。《孔子》的悲劇告訴我們:靠官方宣傳和行政命令,是無法讓老百姓喜歡上一部電影的。(《信息時報》評)
說到電影本身,雖然《孔子》在單個畫面上非常誇張和奢華,但實際上這還是一部缺乏視覺感的電影,以至於這部電影整體感覺比較沉悶。說白了,就是看起來不像是一部電影。而這一點我覺得是因為鏡頭語言和故事結構都有問題,有佳句無佳章,雖然單獨的場景都很好看,但湊到一起以後,電影的故事結構角度就只能用「散亂」來形容。(《新京報》評)
對於華語電影來說,《孔子》的意義其實不遜於《七武士》於日本,《太極旗飄揚》於韓國,甚至是《指環王》於好萊塢,從某種程度來說,《孔子》為華語影壇真正開啟了人物傳記和戰爭史詩的大門。和眾多古裝大片不同,《孔子》的整體美術風格是給人做「新」而不是做「舊」的感覺。藍綠兩種主色調,將這種清新自然的格調發揮到了極致。而影片美術部門在道具處理方面的精細程度也到了讓人嘆為觀止的程度。(騰訊娛樂評)
電影《孔子》的事件相對獨立,人物面貌相對概念化,節奏相對拖沓,視聽語言相對混亂。不過作為導演,胡玫顯然比她的那些步入更年期的男同學們來得清醒。這部宏大敘事的電影,至少完整地表達了中心思想,還擁有許多教育意義。影片前半部分充滿著「戲劇性」,從文到武,孔子被塑造成面面俱到的英雄,這樣包含藝術誇張的設計倒是不難接受。但是在影片後半部分,故事情節平緩,人物光彩盡失,觀眾提不起精神。(《京華時報》評)
❽ 如何評價電影《孔子》里的南子
幾個女官帶著孔子進來,孔子還張望了一下
「請夫子先就座,君夫人馬上就來」
宮女門退出,孔子有點緊張,只聽到旁邊一個水器滴水的聲音
鏡頭給了南子的木鞋一個特寫,表示她來了,現在鏡頭是她的眼睛。
看見孔子在那坐著,南子又回去多看了一眼,嗯,不錯,挺帥。
孔子:微臣孔丘拜見君夫人。
南子:你就是著名的夫子孔丘嗎?孔夫子,請坐起來吧。
孔子:謝君夫人。
南子推簾而出。走到夫子面前
南子:聽說你常講仁者愛人,是吧
孔子點頭,進套了
南子:那你那個人字里,包不包括像我這種名聲不好的女人呢?
孔子意識到進套了,一言不發,然後南子開始繞著夫子轉圈。轉到面前,跪下。
南子:聽說你在敝國傳授詩?(孔子:是的)小徒也愛讀詩,有一句話,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請問夫子是什麼意思啊(南子逼近,孔子後退。100%純勾引)
孔子:這首詩的意思是,君子好美,但求之以禮。
南子:詩300篇中,有不少關乎男女情愛的句子。
孔子:詩300篇可以用一句話概括的,就是情絲深深,而沒有邪念。
南子:我自幼喜歡誦讀詩篇,不知可否拜你為師呢?
孔子:我在衛國收了一個新學生,名叫卜商,這學生雖然年幼,但是個神童,他跟我學詩很有見地,微臣可以推薦他伴你讀詩。
南子:朝中大臣紛紛議論你游說君主以禮讓治國。你這一套行得通嗎?
孔子:能以禮讓治國是國家社稷,人民之福。有什麼難處不能克服?禮法喪失,國家就會混亂。
南子:男人的本性就是貪財好色,未曾真的頭破血流。這也是天性啊。要克服,難啊。(這口氣)
孔子:正因為難,才能考驗出君子
南子:夫子,你真的把做一個品德高尚的君子,看得這么重要嗎?
孔子:我的信念是,朝聞道,夕死可矣
南子:夫子可否留在衛國,我們再見面?(再次逼近,孔子再次後退)
孔子猶豫了,再次看著那個水器。
孔子:微臣不便。
南子:不便什麼,有何不便?
孔子:微臣從未見過如此好德如好色之人。
也許南子比較興奮,因為這是一句可能比較高的評價。
南子:世人也許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所領悟到的境界。
然後南子給孔子下拜。孔子也給她下拜
子見南子,到此結束
最後一場戲。孔子離開衛國,南子坐馬車去追隨,然後被冷箭刺殺,死前她一直在回想跟孔子見面的場景。笑著笑著就死了。
❾ 《孔子》影評
個人覺得這部電影很不錯,真實展現了孔子後期的人生經歷,周潤發將孔子演得很到位,尤其是他不顧自己的形象仰身倒在泥水中對著馬大聲笑的場景深深的打動了我,他將當時孔子的無奈與內心的酸楚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了!這部影片中的孔子是一個有理想,並始終不渝的去實現心中的抱負的一個人!雖然他的謀略沒有得到施展還被驅逐出魯國,但他並沒有因此而放棄自己心中的信念,由他與老聃的談話中我們不難得知!這部影片都難這些一一展現出來啦!而且在前半部分,幾場戰役也拍得很宏偉,尤其是墮三都戰役場面更是壯觀!而在影片後半部分描述孔子與弟子周遊列國的過程中,很多場面感人至深,雖然有人質疑分食肉湯這場戲,但我個人覺得這正是導演和編劇的精妙之筆,這樣不僅將孔子在外的落魄表現出來了同時也展示了孔子愛弟子的偉大形象,他並沒有光想到自己而是要與弟子同食看到這里我不禁為他的行動而感動落淚!而在描述孔子周遊列國中重點寫了在衛國的經歷,我們在這當中看到了周潤發與周迅那不相上下的傳說中的「子見南子」這一部分,史料中對這一部分記載相當少,而在導演她發揮的豐富想像中,我們看到了一段精彩的「子見南子」,南子的風情與他想挽留孔子的神情都不經意流露出來!周迅不愧為一位優秀的演員,你看她與衛靈公那段,不僅體現出了南子極欲執政的霸心還表現了她豐姿綽約的形態!同時在孔子周遊列國時,有一個鏡頭又讓我為之動容,便是他們到達鄭國有人在旁邊以砍樹驅逐他們,但孔子仍堅持在一旁給他的弟子講學,我被他的堅韌與執著所打動!其後顏回與子路的死又一次讓我落淚,雖有很多所謂的「磚家」說顏回的死是根本沒有歷史根據的,但我認為導演和編劇們這樣寫也有他們的道理,顏回身為孔子最愛的弟子,為了夫子的那些書,他毅然決然的決定犧牲自己,我們可以看到他明明有生還的機會,但他為了將夫子的這種精神傳承下去,他不顧一切的一次又一次的救起書簡,我對他的這種大無畏精神感到無限欽佩!而子路作為另一位孔子的喜愛的弟子他的死也是讓我們不禁感嘆,他是多麼遵守著夫子的教誨,死也要衣冠整齊!最後在孔子回到魯國後,導演將鏡頭停在孔子下車時的那隻鞋上,我想是為了與前面描寫的鞋子做對比,更是為了說明孔子在周遊列國的酸苦與艱辛!孔子最後一聲的吟嘆也將他的生命定格在了73歲。電影終究是電影,它還是一種藝術創作,不可能將每個細節都做的那麼完美,請不要那些什麼所謂的「磚家」說三道四,說這里那裡與什麼史實不符,我們看的僅是部電影!個人認為《孔子》這部電影不愧是部大片,值得一看!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