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電影羅生門是如何解讀竹林中的

電影羅生門是如何解讀竹林中的

發布時間:2022-07-30 23:17:47

『壹』 如何理解電影《羅生門》最後的結尾

電影《羅生門》取自芥川龍之介的《竹林中》,通過多個人物視角的描述,展現了一件武士被殺案的始末。多個人物的敘說使得本案變得撲朔迷離,到底誰真誰假?真相究竟是什麼?或者說存在所謂的真正的「真相」么?
各個當事人傾向美化自己的證詞,或者說是無意識地美化自己,在潛意識中抹去了對自己不利的信息。利己主義,這是人性。
還有,一件事件的真相真的存在么?(信息的缺失)
在原著結尾,芥川的筆下,是令人不安的、戰栗的虛無——歷史真相的不可知,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是對的,借史鐵生的話:「歷史在發生時未被發現,在發現時已被重組。」——對一切的懷疑,最終走向徹底的虛無主義,這也是芥川的人生觀。
黑澤明給出的結局是多了一絲希望,他願意相信人性,那位樵夫拯救嬰兒的舉動是黑澤明對於人性善良的寄託。我認為原著所展現的含義比電影來的更深一些。

『貳』 芥川龍之介竹林中與「羅生門有何聯系

電影《羅生門》取材與小說《竹林中》

『叄』 《羅生門》講述了什麼

內容簡介:

在一個戰爭年代,一個被主人趕出來的僕人,思想上正在做強盜和被餓死之間掙扎。

這時正巧走到一個到處都堆滿死屍的地方,也就是叫做羅生門的地方,他壯起膽子,想進去找到一些財物。結果他竟然發現有一個衣衫襤褸的老婦人正在從一個年輕女子的死屍頭上拔頭發。

他沖上去說你這個沒人性的,竟然對死屍也不放過。老太婆解釋說她只是想用這些頭發做個頭套謀生罷了。他說「曾經這個婦人,用蛇肉曬干當做魚干來賣,吃了魚乾的人們覺得很好吃,婦人得以維持生計。

我並不覺得這婦人做錯了,她跟我一樣都是為了生存啊!」於是,僕人大悟了,既然是為了生存,還有什麼不可以的?於是,他就搶了老太婆的衣服逃走了,並且從那以後再也沒人見過他。


人物介紹

1、僕人

羅生門下的僕人尚存善良,猶疑不定。爬上門樓看到老婦拔死人頭發的一瞬間,內心的正義感達到最高值,他大喝一聲拔刀相向,要懲戒做出這樣卑鄙無恥之事的老婦。但是老婦慌亂之下一番陳述,即所拔的這具死屍,生前也是做些以蛇肉充魚肉販賣勾當的壞女人。「不錯,拔死人的頭發這事不知有多麼糟糕。

可話又說回來,這些死人個個都是罪有應得的。」這種「雖然我很可惡,但是我作惡的對象也是惡人,所以我的惡亦是可以原諒的」的思維模式顯然對僕人產生了巨大的作用。

2、老太婆

「老太婆」則只有身體特徵的描寫。大量的動物比喻與其說使得「老太婆」這個人物形象生動,豐滿起來,倒不如說這樣一個象動物一樣的怪異、醜陋的老太婆融入荒涼恐怖的外部環境中,對整個作品的陰森氛圍起到烘托作用。這個怪異的人物形象和羅生門上的屍體一起只是「僕人」心理變化的背景。

『肆』 電影版的羅生門,和原著比起來有什麼修改

修改談不上,更多的應該是對原著的尊敬。黑澤明的電影《羅生門》是由芥川龍之介的《竹林中》和《羅生門》改編而來,也就是說電影版的《羅生門》是結合了兩部優秀的作品,電影很好的將兩個故事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異樣而新奇的樣子,給我們講述了深層次的人性問題,他似乎好像在一步一步拉扯著你,進入到這個迷幻卻真實的世界。這兩部作品,看起來似乎就是編和導的關系。其實不然。

我們常常會僥幸,會因為逃過一些懲罰而暗自欣喜,但是心靈最深處最深處的內疚會慢慢長出來,不過有些人對這些內疚熟若無睹,他們麻木,他們冷漠,他們寧願永遠背負都不願承認錯誤,就是這么可憐,可憐到低處。性本善,這是永遠都無須懷疑的定論,只要相信人心終歸是向著善的,就不要覺得《羅生門》有多麼可怕,也不要害怕直面人性。

『伍』 芥川龍之介的小說《竹林中》講的是什麼意思,感覺很亂啊.

一、這部作品讓讀者感覺亂,那才是正常的。
因為作品的主題本身就是想讓讀者感覺到世界的混亂而不可確定,真相是什麼,永遠難以確定;真理是不可知的,真相總是被歪曲。
二、作品的內容,就是要通過對同一事件,由不同的人來敘述,就有不同關鍵細節,這樣才展現了作品真相不可確定的主題。
三、其實分析多襄丸、真砂、武弘的敘述動機後,我們可以發現支配他們這么做的根源是同一的,即人性中的某種陰暗。這種陰暗可以理解為類似於利己主義的私慾,也可以說是那種不敢直面自身的虛偽。正因為這種利己的私慾,他們不擇手段地為自己粉飾,以種種謊言來掩蓋真相,用自己的敘述來解構他人的敘述,以求確立自己的正面形象,滿足某種不可告人的慾望。正是人性中的這種陰暗遮蔽了命案的真相,構成了《竹林中》的重重迷霧。
作者在這里想告訴我們的不再是什麼撲朔迷離的故事,而是導致這種撲朔迷離的背後根源———人性的陰暗面及其不可信任性。
敘事的不確定性,往往是現代小說家對小說藝術的一種自覺追求。芥川龍之介也不例外。在他的小說中,有不少都表現出敘事的不確定,例如早期的《秋山圖》、後期的《水虎》等。而《竹林中》顯然是將這種不確定敘事發揮到極致,並使之成為這篇小說最突出的藝術特點。這種不確定的敘事一方面能夠引起讀者的良久回味,延長審美時間,讓人覺得意味深長;同時,這種不確定性又常常能讓我們從中發掘出豐富而深刻的蘊藉。
四、《竹林中》不確定性的解讀。
1、樵夫、雲游僧、捕役、老媼的證詞是帶有空白和不可確信性的。
樵夫所提供的線索是留有空白的,而且是從他自己的立場來提供的。雲游僧的證詞更多地像是在暗示自己的清白;捕役在證詞中宣稱強盜多襄丸是個好色之徒,但其根據卻僅僅是道聽途說的一起案件;老媼只是一味地強調自己的女兒和女婿品行上的優點,從而強化他們作為無辜者受害的面貌,企圖以此促使典史為她盡快找回女兒,懲處強盜(她的這種強調的可信性是值得懷疑的)。
正因為如此,這些本該用來鑒別案件當事人的話是否真實的試金石成了偽試金石,它們本身的不確定性為整篇小說的不確定性的產生提供了前提和必需的空間。
2、多襄丸、真砂、武弘對案件的敘述是相互矛盾而又各自自圓其說。
他們為什麼都要將殺人的行為往自己身上攬,這不是無緣無故的。
1)、多襄丸。他先是極力強調自己希望避免殺人而實現自己的色慾,而後據他說又是為了能把真砂娶到手,才殺了武士。而且,他殺武士也沒有用什麼卑鄙手段,而是採用公平決斗的方式。在他這樣的敘述下,他事實上為自己完成了辯護:一開始不想殺武士,說明他不是天性兇殘的人,後來想娶真砂而殺武士,說明他並非僅是那種下流的色狼,而是對真砂懷有真情的;一開始用偷襲的手段綁了武士是因為不想殺人,是一種仁慈之念,後來要殺人了就解開武士的綁繩,與其決斗,說明他是一個光明磊落的漢子。多襄丸對案情的敘述的內在動機是將自己塑造成人們心目中剽悍勇武的一代草莽英雄。
2)、武士的妻子真砂的懺悔則首先強調了自己受辱後又遭到丈夫的蔑視。這種蔑視使她羞憤交加,備感恥辱,決定弒夫而後自殺。但是她殺了丈夫後,雖然多次嘗試自殺,但都沒有成功。所以她才活了下來。在她的敘述下,她將自己塑造成這樣一個女子:貞烈、知恥、悲慘。她遭受了強盜的欺凌後又遭到丈夫的羞辱。她的遭遇是如此令人同情。而她如果要消除這種羞恥,那隻有消滅這一羞恥的「旁觀者」———丈夫,以及羞恥的承載
者———她自己。於是,她又隱隱然成了一個積極洗刷恥辱的剛烈女子。在日本傳統倫理道德中,為洗刷恥辱而殺人或自殺都是被敬重的,一個人如果不能夠通過這么做洗刷恥
辱,那麼他就永遠不能算是一個有德性的人。
3)、武士武弘。他借巫婆之口的述說強調的是兩點:其一,妻子的不忠實;其二,他是自殺的。強調前者使他對妻子的惱怒和蔑視變得合情合理,以此說明他不是那種心胸狹隘的人;同時又能突出自己的不幸,增加自己的同情分。強調後者是為了表明自己的清高剛直。畢竟身為武士,技不如人,連妻子也保護不了,反而自身為強盜所殺,那是奇恥大辱。同樣,身為武士若為女子所殺也不光彩。因此,即使早已命歸黃泉,武士武弘也要死死咬定自己系自殺而非他殺。因為宣稱自殺不僅可以避免恥辱,而且能把自己塑造成剛直不辱的武士。
五、作品補充介紹:
《竹林中》是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創作的的懸疑小說。
《竹林中》故事是以在公堂上審訊相關證人和犯人為主要背景來展開,通過七個人物的敘述來建構兇殺案的真相。這七個人對同一「事件」的講述卻莫衷一是,既互相印證又彼此矛盾。在敘事的迷霧中,唯一能確定的是武士金澤之武弘死了,他的妻子真砂被強盜多襄丸強奸了。而案子的關鍵問題——金澤之武弘是怎麼死的卻被懸擱。案件最重要的兩個當事人以各自最不容置疑的「自白」徹底顛覆了前面五人對案情真相的建構。
《竹林中》被日本導演黑澤明改編為電影《羅生門》,並在1951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獲獎。

『陸』 《羅生門》中的羅生門和竹林中這兩篇小故事有什麼意義

與這個故事的緣分產生於一年前的暑期,剛結束高考輕松而又百無聊賴的我在圖書館里閑逛,抬頭瞥見了日本著名小說家芥川龍之介先生的小說文集《羅生門》。因為早就聽聞過黑澤明導演執導的榮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同名電影的赫赫大名,所以我毫不猶豫地從書架上拿下了這本書。直到看完這本書我才發現《羅生門》其實是一本收錄了十三篇短小精悍構思奇巧的精品小說的文集。同名電影僅改編自此文集中收錄的懸疑小說《竹林中》。
《竹林中》故事以在公堂上對嫌疑犯和證人的審訊為背景展開,七個不同人物從各自角度敘述還原「真相」,然而最終呈現出的證詞彙總卻既相互印證又互相矛盾。為什麼呢?因為其實每個人都在說對自己有利的「真話」。人是最高級的動物,有著典型的趨利避害性,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為了使自己處於有利地位,在表述一件客觀事實時,我們會添油加醋,會模糊細枝末節。季羨林老先生有一句醒世名言:假話全不說,真話不全說。由此可見,就算是真話,不全盤托出明明白白,也會使人陷入誤解,更何況是為著將情況扭轉成對自己有利的局面的嫌疑犯呢。
不得不說,這篇小說的寫作手法相當新奇,七段公堂上的供詞就組成了全文,作家沒有摻雜一句本人的總結或暗示,毫無疑問,事情的真相撲朔迷離,讀者永遠不可知。或許這樣一篇「吊人胃口」的小說會使某些強迫症讀者坐立難安,但這恰恰是芥川龍之介先生想要真正表達的觀點:真相不可知,人性多復雜。
我們每一次的認知就類似於小說描繪的場景,是部分的、不全面的認知,真相不可得,事件的性質隨著個人認知的不同而變化,真相就在自己的認知中。另一種角度來看,每一種真相都有發生的潛在可能性,我們之所以無法輕易否決其中之一,正是因為如此。這正說明事件的或是人的本質就是這樣的,不是單一的而是具有多面性。在此前提下,真相無關緊要,真正重要的是不以單一性質為事件或人物定性,而要認識到人性的多樣和復雜,善與惡都潛藏其中,表現出來的只是一部分。
時隔一年,又再次在大學的課堂上與這篇文章相遇,更讓我對這篇小說產生了興趣。意猶未盡的我在網上了解了更多與《竹林中》相關的背景故事。其實《竹林中》並不是芥川龍之介原創的故事,他借鑒了日本平安時代的民間傳說故事集《今昔物語》中的一個小故事:一位武士和他的妻子出遠門,途中被一個強盜騙至樹林中捆綁,強盜侮辱他的妻子後逃走。妻子哭著為他松綁,並責罵武士:你身為武士,卻連自己的妻子都保護不了!這個故事顯然是想要表達對武士階層的嘲笑,因為武士階層曾是日本封建王朝國家機器的支柱,擔負著維護政權和社會治安的責任。在傳統觀念中,武士應該果敢睿智、重義輕利、武藝高強。而這個小故事卻恰恰展現了武士懦弱無能、膽怯若鼠的一面。
芥川龍之介先生對這個故事進行了大幅度的改寫,轉而揭示出人生真相的難以把握和人性的復雜。讀完畫風奇詭的《竹林中》,我們很難不對現實的丑惡與黑暗產生懷疑,藝術常常來源於現實,所以往往對作者的創作背景稍加了解就能明白為何它傳遞出如此消沉的思想暗示,通過查閱作者生平經歷我得知芥川龍之介自小便受到中國古典文學熏陶,一直對書中繁榮昌盛富麗堂皇的千年泱泱古國充滿嚮往,在1921年的3月他曾有幸以大阪每日新聞視察員的身份受邀到中國上海、湖南、北京、天津等城市旅行,令他萬萬沒想到的是,迎接興高采烈的作家的卻是滿目瘡痍混亂貧窮又骯臟的舊中國,一間聳立在陰沉天空里的中國式破舊亭子,一泓布滿病態綠色的池水,一大泡斜斜射入池中的小便,都是對這又老又大的國家可怕且具有辛辣諷刺意味的象徵。這次的跨國旅行徹底破壞了作家心中純潔的精神天堂,而美好的想像一旦失落,往往現實的丑惡就愈加凸顯。《竹林中》正是這種種經歷和體驗的合成品,其中苦澀可想而知。
如果現在讓我總結芥川先生想要啟迪我們的東西,那大概是:利己主義、真相不可得和人性多復雜。現在想想,這篇小說大概算是命運贈予我的一個小禮物…

『柒』 《羅生門》中的竹林中為什麼三個當事人敘述的不一樣

在竹叢中發現了武士屍體的樵夫、雲游僧、捕役、老婦分別答典史問,強盜多襄丸的供詞,真砂的懺悔,武士鬼魂借巫女之口的敘述,都有不同之處。樵夫在竹叢中發現了武士武弘的屍體,而武士年輕貌美的妻子真砂以及凌辱她的強盜多襄丸都分別供認自己是兇手。最後是死者的供詞,他借巫女之口,聲稱自己是憤而自殺的。樵夫、雲游僧、捕役、武士的岳母也站在不同的立場上為案情提供線索。小說沒有最終結局,因而也引起了眾多莫衷一是的揣測。從文學成就的角度說,諸多文學理論家認為從小說本身來看,它提供了一個開放的結構。
敘事學理論有一個術語:不可靠的敘述者。這種「不可靠」是作者故意設置的敘事圈套,他的目的不是把讀者引向故事背後的真相,因為真相並不重要,作者試圖通過不同的講述者採取的立場、姿態、心理的不同,提醒讀者注意在講述的過程中滲透的社會文化信息,這些信息遠遠大於真相帶給我們的震撼。
作者同時告訴我們真相是不可求的,因為所有的講述者都是不可靠的,他必然會受到自身視野、文化心理的限制。在文學作品中,講述的不可靠性帶來了文本的魅力和張力。(參考網路有關資料網頁鏈接)

閱讀全文

與電影羅生門是如何解讀竹林中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陳小春狙擊手是什麼電影 瀏覽:408
電影m代表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261
如何用pr剪電影預告片 瀏覽:404
什麼電影根據茅盾小說 瀏覽:281
如何把下載的電影放進ipad 瀏覽:111
一個人拿金木水火土的電影是什麼意思 瀏覽:243
文松主演化妝師電影叫什麼 瀏覽:66
剪輯電影如何選音樂 瀏覽:1
電影院裝修電價格多少錢 瀏覽:768
侍神令電影投資多少 瀏覽:668
想看的電影怎麼才能在上映 瀏覽:117
父母的愛電影怎麼能找到 瀏覽:416
有哪些電影可以投屏 瀏覽:237
小K拍了哪些電影 瀏覽:245
韓國電影不哭媽媽是什麼案件 瀏覽:578
怦然心動電影時長是多少 瀏覽:404
電影垂簾聽政全部免費 瀏覽:314
床上看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512
西寧私人電影院有哪些 瀏覽:679
2019年美國最好看的電影 瀏覽: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