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評價電影《芳華》對時代的描繪
電影看到劉峰從神壇跌落地獄,被所有人唾罵的時候,旁邊的大爺感嘆的說,他們那個年代,牽個手都可能毀了兩個人的一生。一個像劉峰這樣的那個時代的「活雷鋒」,卻僅僅因為一次小小的觸摸事件,就這樣被批判下放。是當時的人們嫉妒英雄,還是人們的眼裡容不得英雄有半點沙子,說到底還是這個時代限制了人們的思維,更是這個時代下情感壓抑的反面襯托。一個一輩子都沒有被生活悲哀打敗的何小萍,卻在因為救人被表彰之後精神分裂。
㈡ 馮小剛的電影《芳華》怎麼評價
馮小剛的《芳華》講的是一代人的青蔥回憶。對於年輕的一代也許感觸並沒有那樣深刻,但是他也是代表著上個年代的前輩們深刻的青春。馮小剛的《芳華》雖然在評價上有好有壞,但是足夠豐富。馮小剛作為導演,他的《芳華》是基於他年少時的朦朧認知,是他所感動和珍惜的點滴。也是大多數人的感同身受。作為一個個人指導的作品,馮小剛已經盡量做到大眾的共鳴。他擅長的共情和感情渲染有豐富的融揉進這部作品中去。雖無法概括所有人的年少,但也做到了經典和懷舊。
最為創作者只是鋪陳敘述的載體,卻沒有載上更加細膩的情感。所有的情感源自於觀眾心中的《芳華》,而電影《芳華》僅僅是個媒介,像個走馬燈吧那個時代斷斷續續的播放,你所感悟的便是你的,但不是他馮小剛說的。這就是他聰明之處吧。
㈢ 如何評價馮小剛電影《芳華》
我覺得馮小剛的電影芳華真的是一部挺不錯的電影。這部電影真的是非常的有年代感是我們現在所接觸不到的但是我們卻可以通過那部電影所感受到。感受到父母那個年代與我們這個年代的區別。
㈣ 如何評價電影《芳華》,這部電影為什麼引起了人們的共鳴
這是一部很好的電影,共鳴當然就是很多人的青春了。
那個年代不比如今,所以那時年少芳華,才分外美好,華麗掩飾悲傷,傷感中找尋希望與絕美。
車馬郵件都很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的年代,觸碰成了一輩子的賭注和惦念。劉峰因為觸碰林丁丁,被派到了前線,幾乎抱著求死的心,斷了一臂,多年後仍然惦念著林丁丁。鏡頭里的劉峰看著郝淑雯遞過來的丁丁遠嫁澳洲發福的照片,眼裡仍是溫暖。書里的劉峰看到丁丁照片時,臉上是靜靜的微笑,穗子後來回想,他斷是看不清的,為什麼不帶上老花鏡?或許他其實並不想看清現在的丁丁。他只要丁丁安好,只要丁丁永遠是那個梨渦淺笑,我見猶憐的稚氣女孩,容不得歲月讓她老去,只願她得天獨厚朱顏不改,才不枉自己過去轟轟烈烈投入的青春和深情。
㈤ 如何看待《芳華》這部電影
在那個年代人們的思想是非常保守的,能夠參軍的女兵非常少,那些出現在文工團中露大長腿的畫面是根本不存在的。在那個年代中男女之間連稍微碰一下手都是可恥的,更何況男女一起跳舞,簡直就是在胡扯。還有就是軍人們在射擊場上聯系打槍,哪有穿著短褲去的?連耳朵上都沒有帶耳塞就可以直接射擊嗎?
㈥ 如何看待電影《芳華》
有情懷但是缺少信仰,男女主都不真實,就像是沒有根基的樓一樣。
㈦ 如何評價電影芳華
每個人的生活都有一種顏色,而有的人哪怕活在一片灰色中也堅信能等到灰色變為彩色。我想,劉峰就是一個這樣的人。
㈧ 今天才看了馮小剛執導的電影《芳華》,你是如何評價的
電影《芳華》是近年來少有的表現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的影片,電影里有一場6分鍾激烈戰斗的長鏡頭,表現的戰爭殘酷和傷亡慘重,還有電影里出現了我軍的62式輕型坦克,以及用坦克高射機槍壓制敵人的情景。曾在網上引起過熱議。有網友提出異議,說芳華的血腥戰斗場面和傷亡不真實。而且認為1979年我軍還是步兵炮傳統作戰,在越南熱帶叢林不會有大批坦克出現。
㈨ 如何觀賞,評價電影《芳華》
《芳華》無論質量上如何評判,都能感受到馮、嚴二人對於文工團時代的留戀,以及想要努力把這個故事講得飽滿真摯的誠意,從這個角度來說,《芳華》是2017華語片中值得尊重與細細品味的電影。但誠意並不代表著這部作品的盡善盡美,相反,由於馮小剛過於努力地想把它呈現好,往裡面添加了太多主題,使電影十分滿溢,再加上敘事節奏上的緩慢與混亂,整部片子被拖的冗長無比,觀影趣味性也大大降低,尤其是從黃軒飾演的劉峰被下放之後,由於線索分散開來,導致幾條主線都沒有講好。
馮小剛一直以來習慣的都是單線敘事,但在《芳華》中真正的線索人物蕭穗子,主要的表述情感的方式都在旁白當中,對她本身的印象除了陳燦的情感之外再無其他,而何小萍、劉峰等人物也隨之淡化,使得這出群像戲看似塑造了很多角色,但真正深入人心的卻基本沒有,影片寄託的情感也就只能浮於表面了。
《芳華》值得肯定的有演員們的表演,黃軒、苗苗、鍾楚曦等人對於大銀幕來說,還是處於新人階段,這樣的選擇是一把雙刃劍,用的好會成為流量明星當道的大環境中的一股清流,定會帶給觀眾眼前一亮之感;而用不好就很容易破壞故事整體的融洽性,繼而變得支離破碎,但馮小剛用《芳華》證明,幾位演員的表現清純自然,富有活力與青春氣息,到了後面的年齡跨度部分,也較好地詮釋了各自的角色。
《芳華》註定是一部難以蓋棺論定的作品,它的藝術性以及對於時代的思考與當下娛樂至死的思潮是相互沖突的,可能確實需要一點時間,來漸漸發現到它當中的長處與不足。但它的誠意是毋庸置疑的,在2017年末,可以看到這樣的一部影片,也算是一種告別與懷念。它最大的意義還是在於,用心呈現的電影和故事,即使經過了再多的磨難和挫折,觀眾也一定能夠感受得到。需要這樣的作品,歡迎這樣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