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香港電影的沒落,為什麼都說成是因為97回歸
應該不是
香港電影沒有沒落吧,現在依然發光發熱,只不過是換了一種形式,更傾向於與大陸合作合拍電影。
其實90年代末,95年以後盜版橫行,加之2000年以後互聯網興起,各種盜版下載層出不窮,對比動輒100多的電影票,還有300多的VCD乃至DVD光碟(當年是以VCD為主,清晰度堪憂),很多人選擇了盜版。為此香港推出了版權條例,甚至重罰BT下載的人,無奈效果很有限。
03年的時候載入沙士疫情,香港電影處在一個相對困難的時期,此時出了《無間道》系列,大獲成功,獲得公認,因此也一言三拍了。
其實後來隨著香港與大陸簽訂各種經貿協議,很多香港電影人都跑去大陸拍戲拍電影,他們也在電視節目上坦誠說大陸市場比香港市場大太多,而且時間安排寬松,收入是香港的好多倍,好像周星馳以前的電影,在香港票房幾千萬乃至一億就算是票房冠軍,然而周星馳的美人魚在大陸票房就能有12億。。。
因此近年來除了很多愛國題材的電影,如葉問。也有很多香港人參與的電影如《我的戰爭》還有《智取五虎山》等等,因應大陸市場推出合乎市場需求的電影吧,應該說現在與大陸融合發展得不錯。
很多製片人都在大陸發行電影了。
主要是近年來多了人去電影院消費,人口多,所以電影也收的好,再加上電影院合理的營銷,讓電影市場蓬勃發展。。
B. 香港電影落寞了十年,今後十年應該怎麼救香港電影
單就電影方面而言,小謝方當而立,上進心十足,還是大有可為的。發哥稱香港電影今後三十年靠他了,雖然更多的是勉勵和調侃,誇張中也不失幾分客觀,畢竟目前有票房號召力的男星還都是那幾位半老頭子,同輩人中幾乎無人可以與之相提並論,同為世家子弟的房祖名洪天照譚俊彥等的發展遠不如他,不像華仔的年代群星閃耀。
華語電影本身也會多元化發展,未來應該會有更多的生存空間留給各具特色的中小製作,其中自然會有純港味的作品,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港片不死。但單論作為獨立的文化概念和地域范疇的港片包括港劇,與粵語歌類似或更甚,在完成了對相對貧瘠閉塞的祖國人民的流行文化啟蒙教育之後,其時代早已過去,只是它特有的情懷伴隨了一兩代人的成長而給我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群體記憶,配合上這年頭泛濫的懷舊情緒,才導致網路上年復一年的祭奠和詰問。
C. 香港電影是如何從鼎盛期走向衰敗的
香港電影至於如何從鼎盛走向沒落,最主要的症結還是在於沒有成功的轉型跟上時代的發展。
可能很多人都知道香港電影在80年代初期是非常輝煌的一個時期。那個時候的電影都是非常經典的。不僅捧紅了很多當代明星,同時也迎來了新的浪潮。在黃金時段當時的港片,一年的創作量都在上千部,可以說每天都會有新的香港電影誕生。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當時各種盜版的存在現象非常多。這樣香港電影出現了信任方面的危機感。很多觀眾對影片的質量存在懷疑和否定的態度。同時再加上內地電影的崛起,從而也影響了香港電影在內地的正常發展。所以從現在的各大電影,既然來說都很少看見香港電影的出沒。到這里也是挺覺得惋惜的,不過時代就是這樣,需要各行各業,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的完善和加強。
D. 香港電影,古時候兩個官差吞了雪珠變成活佣,500年後在現代香港復活
出土奇兵(1990)
導演: 秦煌
編劇: 秦煌
主演: 秦煌 / 廖啟智 / 馮淬帆 / 萬梓良 / 於芷蔚
製片國家/地區: 香港
語言: 普通話/國語 / 粵語
上映日期: 1990
劇情簡介
五百年前,蝙蝠精為練元魔法,迫其妹小珠代引各行業壯男,供其吸血。道人施法,阻止小珠對兩名衙差下毒手,與蝠後大打出手,兩敗俱傷。為助衙差對付蝠後,道士送二人古琴、古劍及千年雪珠,不料二人誤吞雪珠,需五百年後,始能復活。五百年後,二人出土,運到香港展出,為神偷亞美偷去。二人復港展出,求亞美助其尋找蝠後。道士後人密宗大師鐳張棍亦算到二人復活期至,往尋,適蝠後對付二人,遂合力誅除蝠後。
望採納
E. 拿什麼來「拯救」香港電影
根據你的描述基本可以確定是電影(獄中龍),劉德華,何家勁,黎姿主演的,劇情如下:
張榮日(何家勁)為一富家子弟,因無法接受母親再嫁,一時沖動而犯事,被判入勞役中心,受到舊犯的欺凌,幸得同房阿豪(劉德華)相助,成為患難之交。二人皆是有志青年,不但努力工作,更在「高級程度會考」中考獲優良成績。出獄後,榮日赴英修讀法律,阿豪卻因家庭環境所迫,出社會工作。後因遭黑道人物馬超勒索,無計之下,唯有投靠在中心所識朋友,從此加入黑社會。六年後,榮日學成歸來,阿豪亦成為了黑道大哥。此時馬超再次向阿豪施計報復,豪妻(黎姿)被奸殺,阿豪手刃仇人,但亦因此再入獄,榮日決為好友辯護,無奈……本片情緒比較激烈,影像比較有力量,尤其是劉德華的角色,更是只能向前走,整個人生都身不由己,是一個巨大的悲劇,最終讓觀眾感動其無奈、委屈,這是劉德華中期比較出色的電影。
F. 電影落寞了十年,今後十年應該怎麼救香港電影
現在的香港電影處於一個很尷尬的境地。以前以武俠為主,開始以前支撐香港的武俠都已老了,打不動了,好多英雄也拍沒了,英雄情節也磨滅了。喜劇反復地炒冷飯,槍戰重復賣情懷,搞科幻沒有科幻的文化基礎,搞魔幻沒有好的故事架構,只是重復地堆錢,既丟了票房,又失了口碑。
想學漫威搞爆米花電影,卻是生硬地搞笑和自娛自樂。
想做人物傳記、真實事件改編,偏偏又做成了《葉問》這樣的動作片,文不文、武不武。
現在香港電影的沒落還是在於編劇。要麼能打動人心,要麼就純娛樂,從炒冷飯的怪圈逃出來。
G. 香港電影發展史,要從民國開始,越詳細越好
1940年代,香港「大觀影片公司」美國分廠出品的《華僑之光》11是香港第一部局部彩色(三原彩色)立體電影。在同年春「南洋影片公司」主事人邵村人發起了一個名為「粵語片革新運動」,他認為若要改善香港電影必先需把影片的質素提高,並主張先從劇本著手,才能產生好電影,更羅致了各方各面的技術人員,,網路名符其實的一級演員及一群文字與電影藝術均有專業修養的青年擔任編劇,例如古龍耕、馮鳳歌等人。「南洋」在這次革新運動下創作出《千金一笑》,《怪俠一枝梅》,《望夫山》,《何日君再來》等名作。其後,香港陷入戰亂時期,「從1941年12月日本入侵香港並炸毀了大觀電影廠和其他電影設施,1946年年初,香港電影業處於完全停頓的狀態。」12其實自1945年末已有「聯藝」,「華聲」,「聯聲」等電影公司復員,復業,但由於一些主要電影工作者如關文清,吳楚帆,白燕等還在外地,而且一些香港原有的電影製片場地如「南洋片場」,「大觀片場」等受到破壞,已經變成廢墟一片;加上一些製片器材亦缺乏,因此香港電影業直至1946年才開始正式復甦。
「港土重光後,娛樂事業日趨蓬勃,尤以電影院,觀眾更形擁擠,每逢佳片放映,老早即造滿座。」13也有言「1940年代末到1960年代中是粵語影片的盛產期。每年有200部粵語片問世,其中不少是粵劇片。」14但其實自1946年代後除了粵語片外,國語片也同時發展起來,這更是由於在內戰期間上海時局動盪,國內的著名電影人如張善琨,李祖永,朱石麟等;演員則有周旋,嚴俊和白光等紛紛南下。在此時張善琨與李祖永在香港成立了「永華影業公司」(1947-1954)並於1948年拍攝《國魂》及《清宮秘史》兩套轟動一時的著名電影。在1940年代末還有「大中華」,「長城」,「國泰」等國語電影廠出現,這些電影廠更出產了不少著名電影,如「長城」推出《一代妖姬》一片,哄動一時,成為一代名片。
踏入50年代,被喻為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15由於戰後香港社會還未完全復原,加上大量難民湧入,造成不少嚴重社會問題。而此時的粵語片為了迎合普羅大眾,為市民提供廉價娛樂,故推出不少粗糙濫造的粵話片,這些作品被稱為「七日鮮」 ,因為這些影片一個星期使能拍完。但此時亦有不少嚴肅認真之作,例如「中聯」的《家》(根據巴金的小說改編),「中聯」創業於1952年,其創辦人共有二十一位,他們全都是粵語片中的精英份子,如:吳楚帆,張活游,馬師曾,吳回,白燕,黃曼梨等。他們創立「中聯」有一個共同目標:「拋開脫離現實,內容空泛的粵劇片,生產既娛樂大眾又有教育意義的社會意識片。」16而在
「七日鮮」 影片充斥下致使香港粵語片變得低俗,為了改善香港電影這種粗製濫糙之風氣,一批有志向的電影人如:吳楚帆,吳回,秦劍,高魯泉,紅線女,李月清等一百六十四人發起了一個名為「粵語片清潔運動」(圖右)去提高影片之質素,改善香港電影之發展。
粵語片在50年代中到60年代初產量驚人,而且類型眾多,有戲曲、武俠、喜劇、文藝、倫理等,可謂百花齊放。可是隨著戰後出生的一代逐漸成長,社會日趨繁榮和西化,年青一代有較高的教育水平,以往的傳統粵語片己無法滿足他們的口味,故出現了以經紀,白領及工廠女工為題材的都市喜劇、模仿西方間諜片的偵探動作片、全盤西化的歌舞片等,更出現了陳寶珠,蕭芳芳等青春偶像片熱潮。
而同時「其實自1961年「邵氏」在清水灣的影城落成大展拳腳,開拓新院線,引進新科技……國語片的製作已非小本濫拍的粵語片所能及。」17而在60年代中最受市民歡迎的莫過於國語武俠片,1967年「邵氏」推出《龍門客棧》和《獨臂刀》轟動影壇,國語片在60年代中開始大行其道,相反由於市場之轉變,國語片之沖擊,加上1967年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啟播,電視的普及吸引了一
批觀眾,粵語片之產量開始下降。同時當時的導演因粵語片產量下降為了維持發展他拍了許多低成本的粵語色情電影,踏入七十年代李翰祥導演開始以風月題材作為出發點,拍制了不少情慾電影,色情電影之興起亦成為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電影業的一個特色。
1971年李小龍的《唐山大兄》再次把功夫片推上高峰,此時香港電影仍以國語片為主導,直至1973年才再次出現一部新的粵語片《七十二家房客》,翌年也有許冠文的《鬼馬雙星》到了1977年粵語片的產量才超過國語片,故到了1970年代中粵語片才重新興起。
10月25日,第十五屆金雞百花電影節在杭州拉開帷幕。《神話》、《千里走單騎》、《十面埋伏》、《天下無賊》、《張思德》、《功夫》、《新警察故事》、《霍元甲》等10部風格各異的影片入圍本屆百花獎。
港片首度同內地影片同台爭奪「金雞」「百花」,這是否會成為下了多屆「多黃蛋」的金雞百花電影節評獎制度的有益促進,暫且難知。不過,這次金雞百花電影節對香港電影敞開大門,或許意味著香港與內地電影已經實現了從形式上的合作,逐漸邁向真正的融合。
上世紀80年代,在《少林寺》成功敲開內地電影大門之後,港產片如潮水般涌進內地。雖然不乏武打片,但槍戰片很快成為主流,港產片的火爆場面給內地觀眾留下了太多新奇的印象。這段鼎盛時期,香港年產影片300餘部,創下了歷史最高紀錄。雖非每部影片都取得了絕佳票房收入,但是絕大部分影片最終闖進內地,並受到內地觀眾的廣泛熱捧卻是不爭的事實,一批香港影星也由此脫穎而出。
80年代香港電影在內地的走紅,主要得益於內地的文化短缺。這種短缺並非一味指內地影視作品的數量,而是內地影視作品本身質量參差不齊,經不住港片的沖擊。但是,隨著經濟的突飛猛進,內地電影逐漸站穩了腳跟,一批在國際上頗有影響力的電影也慢慢收復了市場。而另一方面,香港電影人因為對內地經濟騰飛帶來的廣闊電影商機「垂涎欲滴」,在影片中開始有意無意地添加些「內地元素」,以博取內地觀眾的好感。當內地觀眾對港產片那種打打殺殺開始感到膩煩的時候,香港電影人就不得不認真琢磨內地觀眾的口味。而這種兼顧內地觀眾「口感」的製作風格,必然導致香港本土觀眾的流失。但是,相對於內地數億觀眾的廣闊市場,誰還在乎過去的那種小打小鬧呢?
還有,面對內地影視產業的迅速崛起,香港電影被迫越來越多地起用內地明星。《無間道》里我們看到了陳道明,《寶貝計劃》里出現了陳寶國。另一方面,無論是張藝謀還是馮小剛,也努力試圖在這兩種文化之間找到某種平衡點,《十面埋伏》和《天下無賊》中就有劉德華、金城武以及劉若英。
這么看來,香港票房收入的減少,應該是兩地文化融合不可避免的結果。這同時說明,香港電影已進入「後港片時代」。在「後港片時代」,從表面看香港本土藝人數量斷檔現象相當突出,目前仍舊為成龍、劉德華等寥寥幾棵常青樹艱苦把持。但是我們似乎不必為此過分憂心,因為越來越多的香港藝人開始了他們的「北漂」生涯,投身於內地發展。梁家輝就曾出演過《太行山上》,英俊小生魏俊傑在最近的電視劇《紅色記憶》中也出演了英雄何世昌,盡管起先觀眾質疑聲不斷,但魏俊傑的出色表演最終還是為觀眾所接受。
「後港片時代」是香港電影發展史的一個標志,但絕對不是香港電影產業的末日,起碼以國內這個廣闊的電影大市場來看,香港電影與內地電影的融合是發展的必然。既然是融合,經過陣痛之後,總會回歸到一個相對的平衡狀態,而這或許應是香港本土影片的最佳狀態。再說,盡管表面看來香港本土電影似乎少了,但實則上更多的影人「北上」帶動了整個內地電影產業的進步,內地電影的「香港元素」也得以增加。
希望合用!
H. 為什麼香港電影會衰退呢
香港文匯報長篇撰文分析了港片由盛而衰的原由。
產銷失衡危機深藏
在分析電影業衰落之前,先要說明一下,絕大部分產品,產與銷必須要平衡,否則,無論是求過於供或供過於求,都會有嚴重的不良後果。偏偏我們的電影業的衰落,就由產銷的嚴重失衡開始。
最初的失衡是戲院,由八三年到九三年,全港戲院由九十九間,增至一百九十九間,幸而九四年開始,獨立建築的戲院地皮有價,於是紛紛拆卸改建,但一些附在多用途建築物內的組合戲院還是動彈不得,這時候許多「埋」不到線的戲院叫苦連天。
戲院過剩劣片充斥
戲院的過剩,惹起電影界一些人的見獵心喜,強不可行而行的相繼組成第四院線及第五院線,須知觀眾不會因為多一條院線而多看一部電影,三條院線已足夠電影觀眾穩定地選擇,或三取其一,或三取其二,絕少是三取其三。到了有五條院線,他們只不過多了兩個選擇而已,票房數字不會因此而增加,每條院線及每部影片只會因被「分薄」而縮減。
本來穩定的製作品質和數量,亦因影片的票房回報滑落,不得不將預算大幅削減而影響品質下降。另一方面,由於多了兩條院線,在求過於供的情況下,多年來無法排映的影片都傾倉而出,在好片難再劣片充斥之下,又怎能叫觀眾不漸漸失去走進戲院的信心?
粗製濫造意興闌珊
也許有人會說,倉底的劣片出盡,新拍的影片就不一樣,實情卻非如此,因為院線多,需求多,發行公司選片就難再嚴格,於是只要是影片,就不愁沒有映期,這鼓勵了圈中人紛紛成立兄弟班,記憶中成立第五院線的那個月,有近四十家製片公司相繼成立,大有「拍得快好世界」之勢,在此種追趕搶占之下,又怎會拍出好的影片來。筆者曾經感嘆:香港電影界,很不容易才把長期以來像攤檔式經營的電影,扶持為企業化的經營,卻被業內一些缺乏遠見之人,一個錯誤的抉擇,就將它打回原形。
不幸的是,曾把香港電影推上高峰的人士,退休的退休,轉業的轉業,少數佇足下來的,亦已意興闌珊,行外的資金早聞電影界一些張牙舞爪的搞手而卻步,面對連特區政府亦難預料何時復甦的香港經濟,香港電影界如果仍不痛定思痛認清前路,這個深谷究竟還有多深,實未可知也。
電視業的發展、電子游戲的普及和盜版等問題都使得一度爆滿的電影院失去了往日的光輝。與此同時,來自中國大陸和亞洲其他地區——特別是韓國和泰國——的電影也對香港電影形成了強有力的競爭。
時任香港電影庫(Hong Kong's Film Archive)程序員的羅卡和其他電影業人士說,香港電影衰退的主要原因是,影片資金通常難以保證,製作周期非常短且預算極少。
「香港電影業非常習慣於快製作,比如下周就要上映,因此必須在本周就完成聲效、音樂、對白等等。一些都那麼草草完事,因此品質不好」,獨立製片人畢國智(Kenneth Bi)說。
在無數電影業人才流入中國大陸後,香港極不情願地看到另一位人才也要離開,特別是這么知名的羅禮賢。
I. 香港電影還會重現昔日的輝煌嗎會的話什麼時候能復甦
不知道,我覺得是不會有了。你看現在香港好多電影直接就是國語錄音了,真是受不了,參雜的台灣演員、大陸演員以及其所帶的不同的氣質,把香港電影原本的感覺完全攪散了。以前大陸的去香港,像李連傑,台灣就更多了,林熙蕾、舒淇,全都是粵語上陣,完全容身與香港電影,所謂入鄉隨俗,但現在呢,完全是個說個話,太過分了!香港演員大量接拍大陸導演的電影,香港本土特殊的迷人的氣質漸漸不見了,被同化。而這種改變都是不可逆轉的。中國人自古就是這點強,任你百變文化,同化你沒說的。
不過當然,這說的都是表像。香港電影黃金時期,正處於香港經濟飛速發展、國際地位顯著提升的香港本體最最黃金的成長期,經濟、政治的自信帶來其對文化的自信、藝術的自信,使得整個社會對電影文化、娛樂圈的關注度史無前例的高漲,大家都去搞電影,都投身,有拍的有寫的有投資的,有賣的有看的由傳媒的,全社會都在做一件事,怎麼會做不好?經典的電影,傳奇的巨星,成就香港最黃金的娛樂時代。
但是現在,根本不需要多說。太過完全的國際化,所有的原有特徵被沖散,市場被其他國家地區的電影沖擊,選擇太多了,明星又太泡沫了,怎麼可能再回到原來的全盛時期?!!!沒機會了!這就是歷史的車輪,壓過就一定有印記,就算倒車也會不到原先平平整整的樣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