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影片的风格有哪些
1、写实主义电影
写实主义电影是一种特定的审美风格,它力求严格地、真实地、客观地、不加任何修饰地再现现实世界。
其基本特征是反叛传统的历史题材、神话与宗教主题以及所谓的英雄史诗,而将注意点放在现实的、非理想化的普通生活上,与表现传统意义上的美或者理想化的形象相对立。其中,讲故事的手法很重要,它胜在让人感同身受。
2、古典主义电影
古典主义电影是指以古典时代为背景或具有与那个时代相似风格画面的电影。古典主义电影代表作有《欲望之翼》、07年法国最新卖座喜剧大片《莫里哀情史》、《天才莫扎特》、《吝啬鬼》等。
3、形式主义电影
在电影研究中,形式主义是电影拍制的一种习惯,通常在片中会用上大量明显的电影语言,例如剪片、拍摄镜头,摄影机的移动,道具及场景设计等,在片中加入大量人造元素,着重于人工的电影体验。
表现手段
电影是一种以现代科技成果为工具与材料,运用创造视觉形象和镜头组接的表现手段,在银幕的空间和时间里,塑造运动的、音画结合的、逼真的具体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的现代艺术。
电影能准确地“还原”现实世界,“展现”虚拟世界,给人以逼真感,亲近感,宛如身临其境。电影的这种特性,可以满足人们更广阔、更真实地感受生活的愿望。电影的帧速率一般是24帧每秒,随着技术的提升,即将出现48帧甚至60帧每秒的电影。
⑵ 电影构图方法有哪些
1、电路组成
线构图是用垂直于画面上下帧的线元素构图电影。直线的构图一般具有高、直、庄严、有力的特点,充分体现了景物的高度和深度。影片中的瀑布和高大的树木可以作为线性组合。
2、水平的作文
它传达了一种平静、宁静、舒适和稳定的感觉,经常被用来拍摄一个平坦的湖。
3、对角线构图
它可以分为垂直斜线和水平斜线。它经常表现运动、流动、倾斜、颠簸、不平衡、紧张、危险、千里等场景。有些图片用斜线来指出特定的物体,起到固定的引导作用。
4、年代的形式
屏幕上的场景以s形曲线的形式呈现,具有延伸和变化的特点,使人看起来有节奏、美观、优雅、和谐。当我们需要用曲线的形式来表达一个主题时,首先要想到s形的构图。常用于河流、小溪、曲径、小径等。
5、对角线构图
当主体排列在对角线上时,可以有效地利用画面对角线的长度,也可以产生伴奏与主体之间的直接关系。充满动感、活泼、易于产生的线条融合趋势,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突出主体的效果。
⑶ 电影的风格有哪些电影风格大全
不知道你问的是从观众角度还是专业制作角度,专业制作角度以下几种
电影风格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纪实风格、溶合风格、共现风格、绘画风格、电视风格。
拓展资料
电影是人类知道其确切产生时间和成长历程的艺术,是20世纪以来发展迅速、影响巨大的媒体,是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的创意产业。从19世纪末开始,法国、美国及其他地区的电影发明家们相继发明了能摹拟人的眼睛和耳朵的光声记录和还原的技术和机器,这种电影技术从一诞生,就被企业家发展成为电影生意,被政治家发展成为意识形态,被艺术家发展成为电影艺术,被研究者发展成为电影理论。一部电影发展史同时也是电影人探索电影规律的历史。
⑷ 《拉片放映室》第五集---电影里常见的3种主流构图原理
《拉片放映室》第五集---电影里常见的3种主流构图原理
拉片有技巧,观影有门道!哈喽,大家好,我是刘导!
学会拉片,让你技术性的去看电影!
这一期带大家详解电影构图。
摄影构图和摄像构图在大多数情况下使用的构图法则都是一样的,但是对于拍摄电影来说,对摄影师的要求会更高,因为不仅要保证每个画面的构图美感,同时也需要考虑在摄像机运动过程中,取景框内构图的实时调整以保证最终呈现的画面是导演需要的。
一般来讲,电影构图是指联合所要拍摄的动态或者静态的对象和造型要素,依据一定的空间位置与时间顺序在电影画面中进行一系列的组织和摆放,从而形成一致的电影画面形式。
总的来说,电影的构图有三部分构成,即主体、陪体以及环境。
电影构图中的主体一般是指人,他是画面主要刻画和表现的对象,位于电影画面的核心位置,陪体它是陪衬着主体而出现的,与画面主体存在一定的关系,而电影构图中的环境部分主要是指伴随画面主体和画面陪体而出现的,分为前景和后景两个分支。
电影画面中的主体、陪体以及环境共同形成了一幅特定的画面。配合一定的拍摄手法和景别就形成了电影构图。
构图有每个导演或者个人的天赋或者偏爱,但是仍然有需要遵循的构图法则和原理。
电影中良好的构图在保证了画面美感的同时,还起到了交代背景环境,人物关系,刻画人物情感等的作用。
在电影摄影中,构图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被拍摄的主体,合理的构图能够很好的帮助我们完成想要的画面和剧情。而学习拉片了解电影构图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我们本期就以 3种主流的构图原理 来教会大家电影中常见的构图手法。
一、线条构图 原理常见的 8种构图手法: 利用线条基本上是最常见的构图方法了。
1、直线构图: 能充分显示景物的高大和深度,大多数电影中的瀑布、参天大树等基本都用直线构图。
2、斜线构图: 中传达失衡、紧张、危险的情绪。
3、水平线构图: 传达平静、安宁、舒适、稳定的感觉,常用于湖面山川平原的拍摄中,一般来说,除非是为了追求特殊的艺术表达,地平面或者水平线都放在画面上下三分之一处。
4、 垂直线构图: 垂直线构图就是利用画面扒陆搏中垂直于上下画框的直线线条元素构建画面的构图方法。垂直线构图一般具有高耸、挺拔、庄严、有力等特点。
5、 对角线构图: 画幅内互为对角连接的直线,这样构图最大的特点就是把主体安排在对角线上,有立体感、延伸感和运动感。使画面延伸性达到最大,使整体不会失衡。
6、X线构图: 画幅中的线条、影调按X形布局,透视感强烈,有利于把视线由四周引向中心,或者景物具有从中心向四周逐渐放大的特点。
7、 十字线构图: 给人以平稳庄重、严肃感、表现成熟而神秘、健康向上,因为十字最能使人联想到教会的十字架,医疗部门的红十字等,从而产生神秘感。
8、交叉线构图: 充分利用画面空间,并把欣赏者视线引向交叉中心或是引向画面以外,使画面悉歼更轻松活泼、舒展含蓄,利用交叉斜线让欣赏者从多方向沿着斜线欣赏整个画面。
二、几何图形构图 原理常见的 4种构图手法
1、三角形构图法
三角形构图三角形构图也称金字塔式构图,春祥具有安定、均衡但不失灵活的特点,同时它从画面的视觉效果上,还可以带给观众一种无形而强大的内在重量印象。是以三个视觉中心为景物的主要位置,有时也以三点成一面的布局安排景物的位置,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这种三角形可以是正三角形,也可以是斜三角形或者倒三角形。
三角形构图具有安定、均衡但不失灵活的特点,同时它从画面的视觉效果上,还可以带给读者一种无形而强大的内在重量印象。
2、 矩形构图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矩形,中规中矩四平八稳,会有一种人工化的和谐感,有的时候我们将画面裁剪成正方形会具有同样的效果。
3、 圆形构图法
会在视觉上给人一种旋转、运动和收缩的美。将画面中的圆心设置为关键点,可以吸引注意力。
使用圆形构图时,如果与 中心对称法 相结合,便容易拍摄出感官上更好体验的构图,我们都知道,圆形是没有方向性的。所以一旦拍摄的角度产生了变化,拍摄出的圆形便会呈现出一个椭圆的形状,但一个不规则的类圆形其实一样可以呈现出好的构图和美感。而半圆形、多重圆形、环绕圆形构图等均属于圆形构图法。
4、不规则形状构图, 采用不同形状的前景或者后景框架,使所拍摄出来的画面具有一种别样的形式美。
三、利用画面平衡 原理常见的 6种构图手法
1、三分构图法: 三分法构图是指把画面横分三分,每一分中心都可放置主体形态,这种构图适宜多形态平行焦点的主体。也可表现大空间,小对象,也可反相选择。这种画面构图,表现鲜明,构图简练。可用于近景等不同景别。
2、 九宫格构图法即井字构图法: 即用“井”字线把画面等分为九格,四条线将产生四个交点;用这些交点、线条、格子辅助构图的方法,是最基本、渊源最长的构图方法,将长宽均分成三等份,四条线的交点就是“趣味交点”也是最先吸引人注意力的点,也就是说最重要的信息都会在这四个点的附近。
3、向心构图法: 的主体位于画面中心位置,四周景物呈现朝中心集中的构图形式,能将视线强烈引向主体,并起到聚焦的作用,具有突出主体的鲜明特点,但有时也产生压迫中心,局促沉重的感觉。
4、放射、发散构图: 以主题为核心,向四周扩散放射,通过画面向四周延伸的内容来表现出具有冲击力的气势,可以有效的增强画面张力。
5、中央构图、中心构图: 中央构图往往将被人主体放在画面的最中央,这样能加突出主体。中央构图往往用在特写被摄对象时,可以将观者的视线引向画面的中心。
6、对称构图: 对称式构图就是讲整个画面均衡的分成两个部分,最大的特点就是平衡、稳定、相呼应。
最后简单再提一下常见的字母形 构图手法
A字形\C字形\O字形\V字形\S字形\W字形\X字形\L、Z字形等构图,多用于摄影作品中,影视作品中随偶有采用,但是更多还是采用进阶构图手法和高阶构图,下期带领大家来学习在此基础上的变种和进阶构图。
⑸ 影视构图概说
影视构图概说
构图这一概念具有广义和狭之分。广义上的构图指摄影师从选材、构思到造型体现的创作过程,概括了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部组合。下面我为你带来影视构图概说,欢迎阅读!
构图这一概念具有广义和狭之分。广义上的构图指摄影师从选材、构思到造型体现的创作过程,概括了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部组合。而狭义上构图主要指画面的结构和布局,即画面中各形象元素的联结关系、组合关系。前面二讲从机给位和焦距的变化探讨了景别、角度以及景深等重要概念,这些概念实际上已经涉及到了构图的范畴,或者说构图需要具体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说,前二讲的内容是广义上的构图,而这一讲是狭义上的构图。
一、构图的概念
广义:摄影师从选材、构思到造型体现的创作过程,概括了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部组合。
狭义:在一定的画幅格式中,为了表现某一特定的内容和视觉美感效果,将镜头前被表现的对象以及摄影的各种造型元素有机的组织、分布在画面中,形成一定的画面结构形式。
二、影视构图的作用
影视构图是指画面的结构形式,因此,它的主要作用是为影片主题和内容服务。
1、叙事功能:突出主体形象,以便更好地叙事。
正确选择和确立主体位置,合理处理主体与陪体、主体与环境的关系,选择景别和拍摄角度,排除不相关的元素,突出主体对象,以便更好地叙事。
2、造型功能:使画面富有艺术表现力和造型美感。
通过画面的空间配置以及光线、色彩、影调、线条、形状等造型元素,创造出丰富多彩、优美生动的构图形式,使得画面富有艺术表现力和造型美感。
3、象征功能:制造画面的隐喻效果。
(1)位置安排
中央:显得重要,具有稳定感和权威感,常用来表现严肃、庄重的气氛。
顶部:具有权力、神圣、倾压感,有居高临下之势,好像控制下面的一切。
底部:具有从属、脆弱和渺小感。
边缘:显得不重要,具有挤压、排斥、渺小、无力感。
如张军钊导演,张艺谋摄影的影片《一个和八个》,在电影造型语言的使用上发挥了超乎寻常的表现力,在总体印象完整的把握下,大胆运用画面的不完整构图,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那些有时残缺,有时压迫的视觉结构,把囚犯曾经犯下的恶行、心灵的扭曲以及人格瞬间觉醒的张力表露无遗。影片中出现的环境多半是狭窄的、堵塞的、压抑的,如碾房、空房、地窖等狭小的空间。影片的摄影注意使用版画式的黑、白对比来表现雕塑般的凝重与力度。
(2)面积大小
面积大意味着视觉重量加大,意味着被关注内容的重要性和权威感,面积小意味着渺小被忽略的地位。
三、影视构图的特友冲点
思考:影视构图与绘画构图、摄影构图之间的区别?
1、动态性
随着被摄对象的运动和摄影机的运动,画面的构图结构和情节重点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被摄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及画面形象的透视关系也随之变换。
这是影视构图与绘画构图、摄影构图的根本区别,影视构图的其它特点,都是根源于这一特点。
2、整体性
影视作品的主题和内容通常需要借助一系列蒙太奇镜头画面来完成,而每个镜头画面只负载影影片叙事的一部分任务,这就需要摄影师在影视构图时具有整体性的意识,单个镜头画面处理必须有组接的“开放性”、“外延性”、“承启性。
比如,就单个画面构图来看,往往需要在人的视线前方留有更多的空间,但在用两个镜头表现人物对话时,为了整体上的美感,就会让人的视线的方留有更多的空间。
3、时限性:
影视画面的时间长度不同,所负载和传达的信息量的多少也不同,观众只能一次过地收看和接受画面信息,这种表现上的时间长度成为观众收看时的限制性。
画面构图和表现的时限性要求影视画面构图必须简洁、集中而明确,它不能像美术作品和照片那样可供观赏反复观看。
1.均衡式构图。
给人和告野以满足的感觉,画面结构完美无缺,安排巧妙,对应而平衡。常用于月夜、水面、夜景、新闻等题材。
2.对称式构图。
具有平衡、稳定、相对的特点。缺点:呆板、缺少变化。常用于表现对称的物体、建筑、特殊风格的`物体。
3.变化式构图。
景物故意安排在某一角或某一边,能给人以思考和想象,并留下进一步判断的余地。富于韵味和情趣。常用于山水小景、体育运动、艺术摄影、幽默照片等。
4.对角线构图。
把主体安排在对角线上,能有效利用画面对角线的长度,同时也能使陪体与主体发生直接关系。富于动感,显得活泼,容易产生线条的汇聚趋势,吸引人的视线,达到突出主体的效果(例如聚光灯照射主体)。
5.X形构图。
线条、影调按X形布局,透视感强,有利于把人们视线由四周引向中心,或景物具有从中心向四周逐渐放大的特点。常用于建筑、大桥、公路、田野等题材。
6.紧凑式构图。
将景物主体以特写的形式加以放大,使其以局部布满画面,具有紧凑、细腻、微观等特点。常用于人物肖像、显微摄影,或者表现局部细节。对刻画人物的面部往往能达到传神的境地,令人难忘。
7.三角形构图。
以三个视觉中心为景物的主要位置,有时是以三点成一面的几何形成安排景物的位置,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这种三角形可以是正三角、也可以是斜三角或倒三角。其中斜三角形较为常用,也较为灵活。三角形构图具有安定、均衡、灵活等特点。
8.S型构图。
画面上的景物呈S形曲线的构图形式,具有延长、变化的特点,使人看上去有韵律感,产生优美、雅致、协调的感觉。当需要采用曲线形式表现被摄体时,应首先想到使用S形构图。常用于河流、溪水、曲径、小路等。
9.九宫格构图 。
将被摄主体或重要景物放在“九宫格”交叉点的位置上。“井”字的四个交叉点就是主体的最佳位置。一般认为,右上方的交叉点最为理想,其次为右下方的交叉点。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种构图格式较为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使主体自然成为视觉中心,具有突出主体,并使画面趋向均衡的特点。
10.小品式构图。
通过近摄等手段,并根据思想把本来不足为奇的小景物变成富有情趣、寓意深刻的幽默画面的一种构图方式。具有自由想象、不拘一格的特点。本构图没有一定的章法。
11.向心式构图。
主体处于中心位置,而四周景物呈朝中心集中的构图形式,能将人的视线强烈引向主体中心,并起到聚集的作用。具有突出主体的鲜明特点,但有时也可产生压迫中心,局促沉重的感觉。
12.垂直式构图。
能充分显示景物的高大和深度。常用于表现万木争荣的森林参天大树、险峻的山石、飞泻的瀑布、摩天大楼,以及竖直线形组成的其他画面。
13.对分式构图。
将画面左右或上下一分为比例2:1的两部分,形成左右呼应或上下呼应,表现的空间比较宽阔。其中画面的一部分是主体,另一半是陪体。常用于表现人物、运动、风景、建筑等题材。
;⑹ 影视构图包含哪几种方式
对角线形构图,对一个运动的主体,或想要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动感,大多采敢指向主体运动的斜线进行构图。对角线构图不仅产生活力,而且择可产生动感。三角形构图,又可细分为正三角形构图、斜三角形构图和倒三角形构图襄种情况。前者在视觉感受中有一种较为稳定的感受,而后两者则是给人一种动荡或颠覆的感受。对三角形构图的理解是:当画面主体景物的轮廓线,由水平线向上汇聚的交点成三角形时,其画面结构则被视为三角形三角形构图。运角形构图是利用几何图形表现画面的构图,是经典的构图形式之一。因为三角形通常象征着古埃及的金字塔,古罗马建筑的三角楣,以及在古典绘画中的典范使用,又被称为金字塔构图,如达.芬奇的《岩间圣母》就是三角形构图的代表作。中间的圣母和两旁的圣婴在画面中形成一个三角形构图。三角形构图经常用于人物和物体的组合构图。在三角形构图中,观众的眼睛通常沿着三角形的三个点移动观察,所以画面就变得具有生动性。当把人物组合在三角形的画面中时,在最高点的人物就会显得有优越感,反之,就会变得被动或卑微。当然,通过放置三个次要的兴趣点,这个至角形构图可能令观众的兴趣点变得分散。
半圆形和拱形也是常见的构图形式之一。圆形具有象征和谐、圆满及饱和的含义。一个圆形的构图能把观众和画面中的人融合到一起,在感觉上进入一个亲密无间的画面语境中。在大自然中,或在日常—活场景里,经常可见一些类似半圆形的景物,如河流池塘、湖边、海岸或曲线造型的建筑物、花、草、树、木等形成的半圆形。半圆形构图的中心部分通常是呈现出空白,但不排除点缀上一些小的陪衬物体半圆形构图能给人一种和谐、生动、富有活里的感觉。而拱形也会产生类似的感觉,相比之下还具有一定的灵巧性。拱形除了作为4个构图要素之外,还具有一种引导观众视线的结构作用,拱形的空间给种轻快的效果。
⑺ 电影构图有哪几种
1,在决定画面构图之前,我们首先要决定的是画面的画幅。画面宽度与高度的比例称为宽高比。不同的拍摄格式会有不同的画幅宽高比。最常见的宽高比有1:2.39、1:185(美国院线标准)、1:1.66(欧洲院线标准)、1:1.78(高清电视标准,也称为“16:9”,高清摄像机用的就是此格式)。
了解拍摄的宽高比及展映、发行的宽高比都很重要,在制作过程中,可以保证作为视觉策略组成部分的画面构图保持不变。
1:1.66的银幕宽高比2电影画框是二维的,电影画面用两个坐标来定义,即横坐标(x轴)和纵坐标(y轴)。
此外,用来表示画面深度的第三个坐标(即z轴)可以通过纵深线索来加强画面的纵深感,也可有意使之弱化。3,经过多年的艺术实践与发展中人们总结出了一些和谐构图的程式。三分构图法,是使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沿画面水平、垂直方向将画面分成三等份,分割线的交叉点就是趣味中心,将画面里重要的元素安排在趣味点上可以获得生动的构图。按照三分构图法,人物的眼睛通常被安排在这些趣味点上。如果角色向画面右侧看,那眼睛就放到左上角的趣味点上;如果角色向左侧看,眼睛就安排在右上角的趣味点上。4,《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录》一书中提到,希区柯克曾向他分享了一个简单但有效的构图法:画面中物体大小应与物体所处故事中的重要性直接关联起来。这条构图法则适用于画面中有一个或多个视觉元素的情形,来制造紧张或悬疑效果,这在观众还不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在视觉上如此强调某一物体时尤为明显。下图是《盗梦空间》(Inception.2010年)的截图。影片开篇,一个陀螺占据了一个画面的很大比例,因为这个陀螺暗示着主角的现实或梦境。画面中的物体的大小、颜色、亮度及摆放位置等都会对其相对应的视觉分量产生影响。尽管均衡与非均衡这类名词在画面构图中并没有实际的测量数值,但我们不难发现,当物体均匀分布于画面时就能创造出均衡的构图,达到一种整齐性、一致性。比如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中,用到了很多均衡画面,给人传递一种整齐、严肃、冷静的感觉。
均衡构图——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
均衡构图——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
而当视觉比重仅集中于画面某一区域的时候,其画面构图就是非均衡的,这种构图方式经常与追逐、局促或紧张联系在一起。均衡构图或非均衡构图所传达的效果将在很大程度上由叙事情境决定。下面的截来是电影《斯隆女士》中斯隆正在重组她的团队的画面,拍摄主角的镜头倾斜,画面非均衡的构图同样产生了集中、紧张感。虽然是非均衡构图,但大多数的视觉分量都位于画面的左上角,主体还是根据三分构图法来安排的。
⑻ 什么是电影风格如何分析电影风格
风格是一种形式系统。Style as a Formal System。
波德维尔的《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一书中,作为标题如是说。
风格,是电影媒体技术中各个层面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形式系统,也就是电影组织技术的形式系统。除了风格系统之外,还存在叙事/非叙事性系统,它们共同影响电影。
之于观众,风格对于我们的观影经验也有重大贡献。
分析电影风格
1.决定该片的组织结构
叙事电影:
通过情节提供的故事;分析它本身的因果、时间与空间关系的设计;从开场到结束是否有显而易见的模式;是否使用平行对照;是否依需要在不同的段落选择限制型或非限制型叙事手法。
2.辨识显著的技巧
关注影片使用的色彩、灯光、取景、剪辑、声音等元素。
找出在影片中被大量运用的技术。
分析时明确自身意图,是为了呈现电影风格是制作电影的某种典型途径;或者是为了强调某片风格的独特之处。
3.找出整部影片中的技巧模式
对技巧有辨识的基础上,注意技巧在整部影片或一个段落中的重复、变化、发展或与其他技巧平行对应等。
可以从两个方向来聚焦风格的模式。
1)反观自己的反应。
2)注意风格如何加强形式组织。风格也可以加强非叙事性电影的结构。
4.提出这些技巧的功能及形成的模式
必须找出风格在影片整体形式中所扮演的角色。
1)发掘功能的直接方法,是注意它在影片中对我们的观影经验所产生的效果。
风格同时塑造意义。但是,不要将单一技巧从脉络中孤立出来分析它的功能,也没有理由期待每个风格项目都有一个主题意义。(导演的工作之一是引导观众的注意力,风格通常单纯地具有知觉上的作用---引发观众注意细节,强调某件事,刻意误导、厘清、增强或复杂化我们对剧情的了解。)
2)另一个方法是观察特定技巧在片中功能的方法,想象其他可能性,并思考它可能引起哪些不同的结果。
对于“风格”,科恩兄弟说:
“只有在回顾电影时,才会将它称为风格。在真正拍电影的当下,那都只是一个个在不同情况下所做的决定。”
“…有关借着一幕幕的戏说故事的最佳方式,不管是被迫或是出于乐趣,你做了自认为适合某场戏的特定选择。拍完后,将它们组合起来,之后有人看了这部电影,如果发现有些地方前后一贯,他们就会说'那就是他们的风格'。”
任何一部电影都需要通过不同的电影技巧来制造风格的印象,而电影工作者将在历史环境条件的限制之下,对这些技巧做出选择。
———摘自《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第8版)
⑼ 电影人必知的电影风格基础分类
人们将他们的历史、信仰、态度、欲望和梦想铭记在他们创造的影像里。
——罗伯特·休斯(Robert Hughes)
这是一篇关于电影的文章。(本文所指电影泛指一切影视作品)
电影的消费,已成为现代人们的日常开支。演电影的人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而电影所表达的意境、精神、风格则沦为吸引大众眼球的标签。不得不说,这真是一个资本导向和流量导入时代。愿意静心坐下了解电影风格的人,我们一起聊一聊吧。
在电影中,导演将智慧转化为影像,身为观众的我们看着电影屏幕就可以惊叹于导演超凡的想象力和十足的天赋。
电影正是人类共通的语言,从经典的《肖生克的救赎》到近来热播的《七月与安生》,无一不是在展示我们共有的卑鄙和温暖。那么,在众多电影当中,电影人又是怎么定义一部又一部的电影呢?
电影风格最基本分为三类:现实主义、形式主义、古典主义。相应的对应三种电影:纪录片、先锋派影片、剧情片。
早在19世纪末,电影风格的两端就被标记为:现实主义和形式主义,而处于两端之中的便是古典主义。“现实主义”和“形式主义”是两个相对的概念,我们用这两个名词来表述某一部极度倾向这两种风格之一的电影,可是我们现如今大多所见的电影基本都是二者的混合体,即古典主义。也就是说,很少有电影是绝对的现实主义或者形式主义。
在古典主义里,“现实”和“形式”并不是那么明晰,很多时候他们的内容都差不多的,只是看的角度不同,所强调的程度也有所差异。
《舌尖上的中国》算是我们熟知的纪录片之一,它的表现形式打眼一看是记录中国这个庞大国家不同地方的美食,借由美食来表达不同的乡土人情。基础是食物,精神是文化。可以说《舌尖上的中国》就是一部现实主义风格的电影。他极大程度的还原了食材的采摘、烹调,以及运用大量的生活细节和不同视角来表达生活本身的丰富。简而言之,现实主义风格的电影都传达了一种:世界的真实客观。
在了解“现实主义”之时,首先要明白一个概念——“现实”。现实是所有电影的原始素材,导演在现实世界寻找所有与电影相关的材料,进而将这些材料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出来,导演不同方式的表达才是决定电影风格的关键点。
对于现实素材尽可能真实还原,是现实主义的特点。而对于现实素材的扭曲或者某种有意的风格化,使大家明白眼前的现实脱离原本的客观,进而表达出一种独特的意义。
《刺客聂隐娘》便是采用了现实主义的记录,不做任何评价。其最高标准便是简单、自然、直接,最好的现实主义艺术擅长一切竟在不言中。导演带你看故事,你怎么看全凭个人的见识,这恐怕也是为什么这部电影不论获奖还是评价都是双赢,可是在商业市场上票房惨淡的原因。
形式主义的电影表现形式就千奇百怪了,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一个导演就有一种形式主义的表现形式,就好像一个人一种性格,看到这部电影就能看出是哪位导演所出。
《柯赛特的肖像》是个人认为十分形式主义风格的电影。剧情其实很简单,一个问句就可以概括:你爱上的是萝莉还是萝莉的画像?但是其大量采用意识流的表现形式,时常场景切换,把人物关系弄得看起来错中复杂。B站上有片源,建议一周目关弹幕,不然会被严重剧透和拉低智商。
形式主义者,通常也称为表现形式者。形式主义者认为题材和自我表现形式一样重要,其题材内在的精神、心理变化都可以经过扭曲外在的客观物体来实现表达。简单举例来说,主人公遭遇人生变故,多多少少电影会来一场突降大暴雨或者天气不好,来表达人物内心的奔溃;恐怖电影的场所选择也常常是月黑风高之时的安静祥和。这些都是标准版电影套路。
绝大多数现实主义者认为:客观的表现,题材本身是做主要的。这也是绝大多数写实电影偏向于纪录片,就好像《小鞋子》一样,观众可以融入主人公的生活,触摸到他们的内心。
而形式主义电影强调技巧和表现形式,其极端就是先锋派影片。这些电影通常抽象,且往往十分意识流,用大量抽象的物体来表现导演所赋予的的含义,比如说西方电影中宗教的出现,大量的暗指宗教的变形图案。
很多电影都包含现实主义和形式主义,就好像阴阳鱼一样,做到某一种极致就会反过来。这样的电影最常见,也最丰富立体,我们称它为“古典主义”。
《攻壳机动队》便是在现实主义和形式主义两个极端上游走的经典佳作,即古典主义。没有看过的自己去补番。电影题材源自于AI(人工智能)的大力发展,人类和机器结合的狂想。其取材是基于现实,但是故事的发展运用了很多形式主义的风格。
形式和内容相辅相成,这边是古典主义成为电影主流风格的最大原因。题材既有深度,表现形式又可以让大部分人接受,甚至可以启发观影人不同的认知。
我们如果能了解电影的基本风格,就可以用不同的语言编码来解读一部电影的内容、形式,最后你会察觉,电影其实和其他艺术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