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出身贫困,尝尽世间冷暖的的查理卓别林,他究竟是如何成为喜剧之王的
卓别林是把自己的悲惨经历融入到了电影当中,通过喜剧的方式表达出来,得到观众的认可,成为了喜剧之王。
卓别林是英国的演员及导演,是世界著名的喜剧大师。在那个默片时代,他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让观众开怀大笑,用他一生的悲欢离合来为我们演绎他理解中的喜剧。
卓别林小时候,本应有一个非常美好的童年。他的父母都是英国伦敦的音乐表演家。但是父亲常年酗酒,对家庭不管不问,所以只能靠母亲一个人来支撑整个家庭的重担。之后,父亲更是因为酗酒而亡,母亲也因为无法支撑生活巨大的压力,变成了神经病。
从那之后卓别林的演绎之路更顺了。因为他从小经历过各种的苦难,所以由他饰演的小人物角色,都演的非常到位和传神。他这种在搞笑当中,去诠释社会底层人员的悲欢离合的形式,受到了广大影迷的追捧。
经过多年的喜剧表演,卓别林形成了自己的演绎风格,受到了当时世界上各国人民的追捧。于是他被美国特别邀请加入好莱坞,接受了奥斯卡的特别荣誉奖。当时现场所有人起立热烈鼓掌,也奠定了他喜剧之王的位置。
㈡ 卓别林是怎么开始喜剧表演的
查理·卓别林于1889年4月16日生于英国伦敦一个贫苦的喜剧演员家庭,他的童年生活极端困苦。5岁时卓别林就登台表演,最后成为当代最伟大的喜剧大师、杰出的电影艺术家。卓别林一生创作了80多部影片,他是自己影片的编剧、总导演、主要演员,在多数场合又是剪辑导演。随着有声片的出现,他又成了自己影片的作曲家。这是电影史上从未有过的奇迹。这个几乎没有受过学校正规教育的人,以他超人的才华和渊博的知识,解决了自己在影片制作过程中所产生的一切难题,从而使自己的影片独树一帜,达到高度的统一、精美和完整。
卓别林在1912年随剧团到美国巡回演出路经纽约时,被美国喜剧电影之父赛纳特一眼看中,同他签订了去好莱坞的合同。到了好莱坞赛纳特的启斯东公司后,卓别林拍摄的第一部影片《谋生》并没有给观众任何有关流浪汉即将出现的启示。在拍摄第二部影片时,公司通知他洛杉矶正在举行一场汽车比赛,要他设法搞一身滑稽打扮,扮演一个在现场拍摄影片的摄影师。接到通知的卓别林迅速冲到化妆间,随手抓过以“畔哥”闻名的丑角的肥大裤子和他的假发假须。破皮鞋是在化妆间的角落里捡到的,尺寸也明显过大。礼帽、手杖和过于窄小的上衣也都是那天上午随手捡到的。在拍摄的过程中,卓别林想起了伦敦街头一个老摊贩横着走路的滑稽步伐,将此本能地借用了过来。这一切都完全不是出于事先的精心设计,而应当说是偶然的凑合,然而却在不知不觉中创造了不朽的流浪汉形象。
在启斯东公司,卓别林大约拍了五部喜剧片后,觉得这些搞笑片不能表现他对幽默的理解,便要求自编自导自演一部喜剧片。这部影片名叫《遇雨》,影片上映后,挺招人笑而且挺卖座。以后卓别林便自导自演自编自己的所有喜剧片。从此,影片上只要出现启斯东公司的广告,观众便一阵骚动和兴奋,卓别林刚在影片上出现,观众就发出欢畅的笑声。
合同期满后,卓别林又到过爱塞耐公司、纽约互助公司和第一国家电影公司。和第一国家电影公司签订合同时,卓别林29岁,已是一个百万富翁。在这里,卓别林拍摄了轰动全球的《狗的生涯》、《从军记》、《寻子遇仙记》等。《寻子遇仙记》被评为一流的艺术品。这时的卓别林已红遍美国,而且整个世界都在为他发狂。
在长期的拍片过程中,卓别林开始发现了他偶然创造的流浪汉形象的深刻意义。离开启斯东公司后,流浪汉形象不再只是单纯地挨打出丑,而是越来越表现出深沉的感情,越来越具有现实生活中无处不有的“小人物”共同的悲剧色彩。在观看卓别林扮演的流浪汉影片时,观众发现,自己的笑声几次都突然被泪水噎住。
卓别林从1919年开始自行集资建厂,成了好莱坞第一个真正独立制片的艺术家。从20年代到40年代,卓别林拍出了他一生中最杰出的作品《淘金记》、《都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等。
众所周知,卓别林一生中多次结婚,另外还有许多的女人,但卓别林把他所有的爱都给了他最后的妻子乌娜。乌娜是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著名的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女儿。这位高贵的女人嫁给54岁的卓别林时只有18岁,他们一同生活了30多年,她为卓别林生了7个儿女。卓别林在乌娜嫁给他后写道:“我们开始了天作之合的最幸福的生活,我一心只想将一切都毫无保留地献给她。”1977年12月24日,卓别林在圣诞夜去世时,乌娜和他的7个儿女随侍在侧。
㈢ 卓别林淘金记电影中悬崖木屋险象横生特技如何制作
卓别林《淘金记》整部电影基本都是在摄影棚拍的。卓别林原本准备去阿拉斯加实景拍,但是阿拉斯加正好有暴风雪,。用绳子捆住一边,另一边悬空,一群人(制作组人员)拉着绳子再放开绳子,一直循环,让房子左右晃动,接着后期制作。
㈣ 关于查理卓别林的资料,可以到哪里查找
卓别林(Charlie Chaplin,1889年4月16日—1977年12月25日,全名为查尔斯·斯潘塞·卓别林爵士,Sir Charles Spencer Chaplin Jr,不列颠帝国勋章佩戴者),是一位著名的英国喜剧演员及反战人士,后来也成为一名非常出色的导演,尤其在好莱坞电影的早期和中期他非常成功和活跃。他奠定了现代喜剧电影的基础,卓别林戴著圆顶硬礼帽和礼服的模样几乎成了喜剧电影的重要代表,往后不少艺人都以他的方式表演。
卓别林最出色的角色是一个外貌流浪汉,内心则一幅绅士气度、穿着一件窄小的礼服、特大的裤子和鞋、戴着一顶圆顶硬礼帽、手持一根竹拐杖、留着一撇小胡子的形象。在无声电影时期卓别林是最有才能和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他自己编写、导演、表演和发行他自己的电影。从在英国的大剧院作为孩童演员登台演出到他88岁高龄逝世他在娱乐业从事了70多年的生涯。从狄更斯式的伦敦童年一直达到了电影工业的世界顶端,卓别林的一生是20世纪最引人瞩目的一生之一,他本人成为了一个文化偶像。他一生中私生活和公众生活的高高低低受到了有些人的高度赞扬,也受到了其他一些人的严格批判。
[编辑]童年
卓别林出生于英国伦敦南部地区的一个演艺家庭,父母都是艺人。从他很小的时候开始他的父母就分居,查理与他的同母异父的哥哥西德尼·卓别林随他们的母亲生活。1896年他的母亲失业,兄弟两人被送入伦敦兰贝斯区的一个少年感化院。几周后他们又被送入一个收养孤儿的学校。卓别林12岁半时,父亲酗酒去世,母亲患精神病,最后被送入一个精神病院。当时西德尼和查理不知道他们还有一个被父亲抚养大的同母异父的兄弟,后来这个兄弟在查理·卓别林在好莱坞的制片厂中工作。1920年查理·卓别林将他的母亲接到美国,1928年母亲在好莱坞逝世。因父亲早逝,母亲又患神经病,年幼的卓别林被送进贫民孤儿学校。7岁后,他离开了孤儿学校,成了一名流浪儿。他当过报童、杂货店小夥计、玩具小贩、医生的小佣人、吹玻璃的小工人,还在游艺场扫过地。
[编辑]舞台生涯
1894年卓别林五岁时在伦敦的大剧院代替他的母亲首次登台表演。他小时候曾生过一次大病,数星期躺在病床上,晚上他的母亲在窗前给他表演外面发生的事情。1900年他的哥哥为他在在伦敦竞技场上演的哑剧《灰姑娘》中扮演一只戏剧性的猫的角色。1903年他获得了一个新角色,后来不久他获得了他的第一个正式角色,扮演《歇洛克·福尔摩斯》中的一个报童。直到1906年他扮演这个角色。此后他在一个杂技团里工作,次年在弗莱德·卡尔诺(Fred Karno)的喜剧团里扮演小丑。
[编辑]美国
根据美国移民纪录查理·卓别林是于1912年10月2日随同卡尔诺哑剧剧团进入美国的。当时卡尔诺哑剧剧团的成员还包括斯坦·劳雷尔,卓别林和劳雷尔在旅店里分享一屋。后来劳雷尔回到英国,而卓别林则留在美国。当时电影导演麦克·塞纳特看到卓别林的表演后在雇用卓别林。卓别林在那里与喜剧演员玛布尔·诺曼德合作。1914年到1923年间,卓别林拍摄了大量的短片,以精湛的哑剧技巧、完美的银幕形象成为闻名世界的喜剧演员——事实上他可以说是第一名世界明星。卓别林成立了自己的电影公司,这样他可以自己控制自己的电影。
[编辑]初探电影导演
1918年卓别林创建了他自己的好莱坞公司,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对自己的电影的艺术和经济上的控制。在此后的35年中他使用这个独立性创造了许多不朽的杰作,这些作品至今不失其娱乐价值和影响力。其中包括短喜剧《狗的生活》(1918年)和《发饷日》(1922年)。长的作品有《从军记》(1918年)和《朝圣》(1923年)。此外还有他的无声电影经典,其中包括《寻子遇仙记》(1921年)、《巴黎一妇人》(1923年)、《淘金记》(1925年)和《马戏团》(1928年)。
有声电影被发明后他还拍了两部他最著名的无声电影《城市之光》(1931年)和《摩登时代》(1936年),此后他转向有声电影。在卓别林的无声电影中他自己配音乐和声音效果。《城市之光》是卓别林喜剧因素与情感交配得最完美的一部作品。詹姆斯·艾吉1949年写道,这部片子的结束部分是电影史上最伟大的一段表演。
卓别林的有声电影包括《大独裁者》(1940年)、《凡杜尔先生》(1947年)和《舞台生涯》(1952年)。
《摩登时代》虽然是一部无声电影,但是实际上它包含声音,比如收音机和电视机的声音。卓别林以此来帮助1930年代已经不习惯看无声电影的观众来熟悉无声电影中观众听不到对话。这部电影中有一个情节是卓别林的上司观察他在卫生间里偷偷地抽烟。这个情节比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中的一个类似的情节早了十多年。奥威尔可能是受到卓别林电影中这个情节的启发。《摩登时代》也是第一部可以听得到卓别林本人的声音的电影。电影结束时他哼的那支歌是他自己亲自哼的。虽然如此这部电影一般被看作依然是一部无声电影。
[编辑]联美公司
1919年卓别林与玛丽·璧克馥、道格拉斯·费尔班克斯和戴卫·沃克·格里菲思等人一起组织成立了一个电影发行公司联美公司。他们的意图在于逃避好莱坞正在形成的制片公司系统中发行公司和资助人不断增强的权利。联美公司的成立和他自己的制片公司保障了卓别林对自己的作品的完全控制,保障了他的独立地位。直到1950年代初他任联美公司的理事。
虽然从1927年开始有声电影出现后就很快占据了电影主流,但是在整个1930年代内卓别林始终拒绝拍有声电影。卓别林本人多才多艺,他为他1952年的《舞台生涯》编排舞蹈,为1928年的《马戏团》写了主题歌。他的著名的歌包括《微笑》,后来纳特·金·科尔演唱这首歌非常出名,此外《舞台生涯》的主题歌也是他自己写的。
[编辑]大独裁者
卓别林的第一部有声电影《大独裁者》,是专门针对阿道夫·希特勒和纳粹主义所制作,并於美国放弃孤立主义参战的前一年发表。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下,这部影片的诉求相当大胆。它生动地写明纳粹主义的丑恶,并塑造一个生动的犹太角色,描写他遭受到的迫害。卓别林在这部电影中同时扮演了一位类似(包括面目形状上的类似)希特勒的纳粹独裁者和一位受纳粹主义残酷迫害的犹太理发师。酷爱电影的希特勒看了这部电影两次(希特勒个人的影院征求的影片的纪录尚存)。此外希特勒与卓别林的生日只差四天(希特勒出生於1889年4月20日)。
[编辑]政治
卓别林的政治观点始终倾向左派。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他的政治见解相当缓和,但是在1940年代的美国(加上他的影响力、他的知名度以及作为一个外国侨民)许多人认为他的政治观点是非常极端、非常危险的。在大萧条前卓别林的无声电影的政治性不强,他的流浪汉的角色只不过是贫困,有时与法律发生冲突。卓别林1930年代的电影就非常政治化了。《摩登时代》描述了工人和穷人在工业社会中的不幸状态。1940年的《大独裁者》最后的一段演讲批评了爱国民族主义受到了强烈的反对。卓别林于1942年公开要求帮助苏联在欧洲开辟一个第二战场也是一个非常受争议的事件。1947年的《凡杜尔先生》使用黑色幽默的手段批评资本主义,在许多美国城市里发生了抗议这部影片的事件。1957年卓别林在欧洲拍摄了《纽约王》,使用幽默的手段来讽刺五年前导致他被迫离开美国的政治迫害和人心惶惶的多疑。拍了这部影片后卓别林丧失了拍公开的政治性电影的兴趣,他说喜剧演员和小丑应该不政治性,应该“站在政治之上”。
[编辑]麦卡锡主义
尽管卓别林非常成功,而且从1914年至1952年始终住在美国,但他是一直保持着他的英国国籍。在麦卡锡主义时期,他被指责从事“非美行为”,并怀疑倾向共产党。约翰·埃德加·胡佛下令联邦调查局秘密收集卓别林的情报并建立了一个秘密档案,胡佛还试图将卓别林驱逐出境。1942年卓别林呼吁打开第二欧洲战场后联邦调查局对卓别林的压力加强。1940年代末这个压力达到顶点,美国议会威胁要审问他。但是最后这个威胁没有变成现实,可能是因为反对他的政治家怕他讽刺和嘲弄审问者的才能。
1952年卓别林离开美国,他本来打算短暂访问英国家乡。胡佛听到这个消息后与美国移民归化局商议取消卓别林的入境允许。卓别林决定留在欧洲,他定居瑞士沃韦。期间游历各国,受到了毕加索、英国女王、法国总统、赫鲁晓夫、周恩来等人的接见。1972年他与他的夫人短暂回访美国来领取奥斯卡荣誉奖。尽管他是受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邀请回到美国的,美国当局只给他发了一个为期两个月的一次性入境签证。不过此时美国公众里反对卓别林的政治情绪已经消失了,他的回访非常成功。
[编辑]奥斯卡金像奖
卓别林两次获得奥斯卡荣誉奖。在1929年5月16日奥斯卡金像奖首次被颁发时还没有今天的投票程序,而且各项奖励之间的区别也非常模糊。卓别林本来因他的电影《马戏团》被提名为最佳男演员和最佳喜剧导演,但后来他的提名被撤回,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决定因他在“《马戏团》片中在表演、协作、导演和制片各方面表现出来多样性和天才”而授予他特殊奖。唯一的另一部获得特殊奖的影片是《爵士歌手》。
44年后卓别林于1972年末为他对“本世纪的电影艺术所做出的不可估量的贡献”获得了第二次荣誉奖。卓别林重返美国,除了获奖外他还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历史上最长的起立致敬。在明星群聚的会场内观众整整起立鼓掌了五分钟。
卓别林还为《大独裁者》被提名为最佳电影、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原创剧本,为《凡杜尔先生》被提名为最佳原创剧本。在卓别林本人拍电影的时期里他对奥斯卡金像奖表示小看。他的儿子小查理写道卓别林开玩笑将他1929年获得的金像奖当作制门器使用,因此在1930年代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人对他非常不满。
卓别林最后的两部电影是《纽约王》(1957年)和索菲亚·罗兰和马龙·白兰度上演的《香港女伯爵》(1967年)
人们往往忽视卓别林还获得过一次奥斯卡金像奖,1973年他为他1952年与克莱尔·布卢姆一起拍的《舞台生涯》获得了最佳最佳原创音乐奖。片中巴斯特·基顿也登场,这是这两位大喜剧家唯一的一次同时露面。由于卓别林当时面临的政治困难,这部电影始终未在洛杉矶上演,而这是被提名的条件之一。这个条件直到1972年才达到。
[编辑]关系
[编辑]埃德娜·普文斯
埃德娜·普文斯是卓别林电影中的第一位主要女演员。两人在1916年到1917年间有过一段浪漫关系,这段关系可能于1918年中止。1918年末卓别林与米尔德里德·哈里斯结婚后两人关系恢复的可能性就消失了。到1923年为止普文斯依然是卓别林电影中的主要女演员。直到1958年她逝世普文斯受雇于卓别林。两人说到对方时始终感情非常好。
[编辑]米尔德里德·哈里斯
1918年10月23日29岁的卓别林与16岁的《绿野仙踪》的女主角米尔德里德·哈里斯结婚。婚姻是在哈里斯慌报说她怀孕后达成的。两人有一个孩子,但他在婴儿时期就死了。1920年两人离婚。离婚时卓别林称哈里斯与以勾引年轻女演员著称的艾拉·内吉姆瓦有女同性恋关系,而哈里斯则称卓别林嗜性成瘾。
[编辑]宝拉·纳格瑞
1922到23年间卓别林与女演员宝拉·纳格瑞之间有过一段很公开的关系。纳格瑞当时刚刚从波兰到达好莱坞。这段时好时坏的关系在九个月后结束了。它有点像现代好莱坞影星的关系的前例。与他的其它关系相比卓别林与纳格瑞非常特殊,非常公开。
[编辑]丽泰·格雷
在准备拍摄《淘金记》时35岁的卓别林与16岁的丽泰·格雷发生了关系。格雷怀孕后两人于1924年11月26日结婚。他们有两个儿子:小查理·卓别林(1925年—1968年)和西德尼·厄尔·卓别林(1926年—)。1928年两人离婚非常痛苦。卓别林必须向格雷付当时纪录性的82.5万美元。这场公众瞩目的离婚,加上一场税收上的纠纷使得卓别林的头发都变白了。法庭记录被公布,其中含有许多隐私的细节,这导致了一场反对卓别林的运动。卓别林的传记作者乔斯·米尔顿在卓别林的传记中写道说这场婚姻是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洛丽塔》的灵感来源。
[编辑]保利特·戈达德
从1932年到1940年卓别林与女演员保利特·戈达德之间有一段浪漫的和职业的关系。戈达德在这段时间里大多数时间里住在保利特·戈达德在比佛利山庄的家里。卓别林“发现了”戈达德并让她在《摩登时代》和《大独裁者》中演女主角。据说由于戈达德拒绝阐明她与卓别林之间的关系是她没有获得扮演《乱世佳人》中郝思嘉的角色的主要原因。两人关系于1940年结束后两人公开说他们于1936年秘密结婚。后来卓别林在私下里说他们从未正式结婚。不论怎么说两人之间的婚姻关系友善地于1942年正式结束。戈达德与卓别林正式离婚,戈达德还获得了一笔离婚费。
[编辑]琼·巴里
卓别林与琼·巴里有过一段短暂的关系。本来卓别林想让巴里扮演一个主角,但是过了不久巴里就开始对卓别林纠缠不休并有精神病的表现。两人的关系因此终止。1943年5月巴里称因卓别林怀孕。血液测试表明卓别林并非孩子的父亲,但是法庭拒绝允许血液测试作为证据,因此卓别林被判直到孩子21岁为止每月要给孩子付75美元。
[编辑]乌娜·奥尼尔
此后不久卓别林遇到了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女儿乌娜·奥尼尔。两人于1943年6月16日结婚,当时卓别林54岁,而奥尼尔只有18岁,此后奥尼尔的父亲没有再与他女儿说过话。两人的婚姻生活非常长,也非常幸福,两人在对方身上似乎找到了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奥尼尔找到了一个爱自己的父亲角色,而卓别林则找到了一个忠实于自己,并在他在公众中的信誉不断降落的时候安慰自己的人。两人共有八个孩子,三个儿子克里斯托弗、尤金和迈克尔和五个女儿杰拉尔丁、约瑟芬、简、维多利亚和安娜特-埃米利。卓别林逝世后乌娜还活了十四年,但是她对卓别林之死非常悲痛以至开始酗酒。
其女儿维多利亚‧卓别林现为著名马戏艺人,创立「隐形马戏」,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
[编辑]封爵
1975年3月9日伊丽莎白二世女王授予卓别林不列颠帝国勋章,由此将他提升为爵士。1931年和1956年就已经有人提名将卓别林封为爵士了,但当时的保守派政府反对此举,因为他们怕这会影响到冷战时期与美国的关系,此外当时英国正在准备入侵苏伊士。
[编辑]逝世
1977年圣诞节卓别林在瑞士沃韦中风逝世,享年88岁。他被葬在沃州科西埃-苏尔-沃韦的墓地中。1978年3月1日有人盗走了卓别林的遗体并以此试图向他的遗人要钱。但是盗墓者被捕,十一周后他的遗体在日内瓦湖附近被寻回。今天他被葬在六英尺的水泥下面以防再发生类似的事件。
[编辑]其它争论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媒介批评卓别林没有参军。卓别林称他报名了,但是在进行体格检查时落选。卓别林在战期内募捐了许多钱,并于1918年拍了一部喜剧性的宣传片。据说关于他参军的争论导致他没有在1930年代初被封爵。
卓别林一生中始终有关于他是否有犹太血统的争论和断言。1930年代纳粹宣传中称卓别林为犹太人,1940年代联邦调查局的研究也集中在这一点上(原因不明)。这个争论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当时有关于犹太人在电影工业占支配地位的狂想。卓别林的同母异父兄弟西德尼是半犹太人,[1]但不信犹太教。卓别林本人有犹太血统的说法毫无根据。卓别林本人生前从未讨论过这个问题,也拒绝否定说他是犹太人。他说这样做只是为“反犹分子提供了证据”。他常说假如他有犹太先裔的话他将感到骄傲,因为“所有天才均有犹太血统”。在《大独裁者》中他大胆地描写对犹太人的迫害就体现出了他的这个观点。
在1924年制片人托马斯·英斯死在威廉·蓝道夫·赫斯特的游艇上的事件中卓别林被牵连在里面。这个事件是好莱坞的一个未解之谜之一,也许永远也无法解开了。2001年这个事件被拍成电影《猫咪喵》。
卓别林毕生受年轻妇女的吸引是他受批评的原因之一。他的传记作家将这个习惯规于他青年时代在伦敦大剧院遇到的初恋海蒂·凯利。卓别林喜欢发现和引导年轻的女影星。除米尔德里德·哈里斯外他所有的婚姻和重要关系都是这样开始的。
[编辑]后事
在沃韦的卓别林纪念馆前有一座卓别林像。伦敦的莱斯特广场上的卓别林像是这座像的复制品。
卓别林除其它众多荣誉外还在好莱坞星光大道上有一颗星(由于1950和60年代对卓别林的政治倾向的批评直到1970年代他才获得这颗星)。1985年英国发行了一张纪念他的邮票。1994年美国也发行了一张邮票纪念他,这张邮票上卓别林的肖像是漫画家阿尔·赫施费尔德画的。
1992年理查德·阿顿伯罗导演了按照卓别林的传记改编的电影《卓别林》,电影中罗伯特·唐尼饰卓别林,卓别林的女儿杰拉尔丁饰她自己的祖母(即卓别林的母亲)。
2001年英国喜剧演员艾迪·伊扎德在《猫咪喵》中饰卓别林。
从1960年代开始就一直有人将卓别林的电影与巴斯特·基顿的电影作比较。两人的电影在风格上相差很大。卓别林的电影非常强调情感,而基顿的电影则非常诙谐。卓别林在制片上非常传统,强调表演,而基顿则不断创新,非常大胆。从历史角度上来看卓别林是所有其他人(包括基顿)的先驱。除健康的同行之间的竞争外两人对对方均非常尊重。基顿将卓别林称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喜剧演员和喜剧导演。卓别林对基顿也非常赞赏,1928年他反对基顿参加米高梅公司,后来证明此举非常糟糕。在《舞台生涯》中卓别林专门为基顿写了一段情节,基顿是1915年以来卓别林的首位屏幕喜剧伙伴。
1999年,他被美国电影学会选为百年来最伟大的男演员第10名。
[编辑]轶事
在《上海武士》(台译:皇家威龙)中年轻的卓别林不但看到成龙在打斗时利用场景和东西的退敌技巧,而启发他日后利用场景的表演技巧,另外他躲在成龙和欧文·威尔逊扮演的角色所坐的马车下一起回到美国,而且还涂上日后有名的小胡子打扮。
卓别林在美国成名后在美国出现了许多“最像卓别林的人”的比赛。鲍勃·霍普曾在一次这样的比赛中获第一,卓别林本人则在一场这样的比赛中失败。
1930年代初卓别林与路易斯·布努埃尔是朋友。
在2005年的“喜剧家的喜剧家”的大选中卓别林被同行选为最伟大的20名喜剧家之一。
卓别林终身是无神论者。宗教在他眼里只有被开玩笑的分。他有一次取笑说:“我愿意扮演耶稣,我最适合这个角色了因为我是一名喜剧演员。”
卓别林晚年非常喜欢班尼·希尔的作品,希尔本人是卓别林作品的热衷者。1991年希尔受卓别林家人之邀访问卓别林的故居时发现卓别林收藏了许多他的录像带而大受感动。
[编辑]主要作品年表
美国 1915-流浪汉
美国 1917-安乐街
美国 1918-夏尔洛从军记;狗的生活
美国 1921-寻子遇仙记
美国 1923-巴黎妇人
美国 1925-淘金记
美国 1928-大马戏团
美国 1931-城市之光
美国 1936-摩登时代
美国 1940-大独裁者
美国 1947-杀人狂时代;凡尔杜先生;杀人的喜剧
美国 1952-舞台生涯
美国 1963-三十欢乐世界
英国 1967-香港女伯爵
查理·卓别林
长篇电影:蒂丽恋情哀史, 小孩, 巴黎一妇人, 淘金记, 马戏团, 城市之光, 摩登时代,
大独裁者, 凡尔杜先生, 舞台生涯, 纽约王, 香港女伯爵
短片:新门房, 银幕之后, 移民
㈤ 请问在哪能下载到关于查理卓别林的资料和影片
http://lib.verycd.com/2004/05/22/0000013086.html
《卓别林的艺界人生》(The Life and Art of Charles Chaplin )[DVDRip]
【片名】The Life and Art of Charles Chaplin
【译名】电影之光:卓别林的艺界人生
【年代】2003
【国家】美国
【片长】126Mins
【类别】记录片
【语言】英语
【字幕】外挂英文等20种语言字幕
【评分】7.0/10 (70 votes)
【链接】http://www.imdb.com/title/tt0379730/
【格式】XviD + MP3
【尺寸】512 x 384
【大小】2CD 49 X 15M
【导演】Richard Schickel
【主演】查里卓别林 Charles Chaplin .... Himself (archive footage)
悉尼波拉克 Sydney Pollack .... Narrator
Woody Allen .... Himself
Richard Attenborough .... Himself
Jeanine Basinger .... Herself
Claire Bloom .... Herself
Geraldine Chaplin .... Herself
Sydney Chaplin .... Himself
Johnny Depp .... Himself
Robert Downey Jr. .... Himself
Milos forman .... Himself
Bill Irwin .... Himself
Norman Lloyd .... Himself
Marcel Marceau .... Himself
David Raksin .... Himself
Andrew Sarris .... Himself
Martin Scorsese .... Himself
Jeffrey Vance .... Himself
【简介】
Lots of information, lots of clips, and something that might set the record straight on things that most people won't read enough to find out! I saw this at the Glenwood Arts Theatre and took my nephew, we both enjoyed it. I laughed and cried, he laughed and learned. Definitely one to buy when it becomes available! Now I have to hunt up "The Kid" as my nephew wants to see it!
著名影评人及影史学家 Richard Schickel 负责编剧兼导演关於喜剧宗师卓别林充满传奇一生的记录片
美国著名影评人及影史学家 Richard Schickel ,以超过30年研究电影历史与明星的专业经验,拍摄出这部精致又细腻的丰富记录片,极尽详细地从个性、罗曼史、人生历程以及拍片才华等角度描写卓别林的一生。中间穿插了所有卓别林精华电影片段,并邀请许多明星、导演与电影工作者深入?#092;出的带领观众真正了解这位喜剧宗师不凡的一生。
㈥ 如何拍电影卓别林
基本上如果开始的话尽量找一些相关的检验,然后好好的和他们进行交流沟通,慢慢的肯定会非常好的。
㈦ 查理·卓别林的演艺经历
1912年9月,他被选中参加卡尔诺剧团在美国的巡回演出。这次巡回从1910年的9月一直持续到1912年的6月。与他一同参加巡演的还有兰开夏剧团的一名年轻喜剧演员史丹利·杰弗逊,也就是后来的斯坦·劳瑞尔。剧团在从纽约到加利福尼亚横跨美国巡演之后,回到欧洲呆了4个月的他迎来了第二次去美国巡演的机会,那是1912年的10月。1913年的春天,卓别林被要求与启斯东电影公司的纽约总公司克塞尔和鲍曼公司联系。双方于1913年的9月23日签订了一年的工作合约 。
1914年,卓别林的处女电影《谋生》上映。之后又拍摄了《20分钟的爱》(Twenty Minutes of Love)和《美宝的婚姻》(Mabel's Married Life)等多部电影 。1914年底,卓别林的为期一年的合同到期了。这时候Essanay电影公司以每周1250美元的工资和10000美元的签字费挖走了卓别林 。
在Essanay电影公司,卓别林争取到了更大的自由空间,也遇到了他日后的妻子埃德娜·珀维安斯。《流氓》让他开始用喜剧表现底层人民的生活,《工作》中强烈的讽刺意味让他得到掌声。在这之后的《女人》、《在银行》和《警察》让他在民众中声名大噪。在结束了Essanay电影公司日子之后,电影《查尔斯·卓别林的滑稽戏》和《三重麻烦》未经卓别林的同意,就被擅自播出了,卓别林起诉之后并没有获得法律上的认可 。
1917年6月17日,卓别林与First National Exhibitors Circuit公司签署了被大肆炒作的“百万美元合同”,这家公司将为卓别林独立制作的8部影片每部影片提前支付125000美元。第一部完工的电影是《狗的生活》,随后推出的是1918年的《从军记》、1919年的《光明面》和《快乐的一天》。他还在1921年的《有闲阶级》中扮演了两个角色,一个无聊的有钱人和一位是他替身的流浪汉。在1922年的《发工资的日子》中,他扮演了一位有家的工薪族。在《伪牧师》一片中,他扮演了一位被误认作乡村牧师的逃犯 。
1918年,由于在独立性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提升,卓别林建立了自己的制片厂。卓别林在这一期间还进行了一些独立制片活动。他在喜剧记录片《如何制作电影》中展示了他的新制片厂。发行公司拒绝发行这部记录片,这一记录片在七十年后被重新制作才进行了放映。《债券》是卓别林电影制片厂为战争所作的努力,是一部呼吁人们购买战争债券的喜剧片。《教授》一片没能最终完成,但是部分情节紧张的片段得以幸存。《Nice and Friendly》是一部很短的剧情喜剧,拜访卓别林的朋友在剧中作了客串演出 。到1923年,卓别林才为这个公司拍了第一部影片《巴黎一妇人》。
1923年的电影《巴黎一妇人》中,卓别林客串了一名车站搬运工。1925年的《淘金记》和1928年的《马戏团》为卓别林赢得了学院奖。
1931年因为《城市之光》的首映卓别林来到伦敦,转年才返回,他的下一部影片是1936年的《摩登时代》。四年之后他拍摄了《大独裁者》 ,他在片中分别扮演犹太理发师和希特勒。1947年他拍摄了《凡尔杜先生》。
1952年,他的电影《舞台生涯》上映,同年他移居瑞士。1957年的《纽约王》被认为是对这段生活的写照。1967年他拍摄了最后一部影片《香港女伯爵》。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75年授予已经86岁的卓别林爵士封号。1977年12月25日圣诞节早上,卓别林在其家中睡眠时安然去世,享年88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