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看待电影中的性暴力元素
性暴力元素在电影中并不罕见,但在许多电影中,这种元素的植入是别有用心、令人反感的,我比较赞同性暴力的展示在电影中不是必需。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于性侵行为心理动机的分析受到了主流大众的空前关注。虽然男性能够利用自身的实力和影响力,吸引女性自愿与其发生性关系,但他们并不满足于此,而还是会通过各种强硬手段故意去占女性的便宜。这显然与生理需求无关,而是一种对控制欲的满足;侵犯女性的男人并不是什么只会在惊悚电影里看到的怪物,而只是想要拥有权力和控制女性的人。
在《毕业风暴》中,一个女孩成了一起强奸未遂事件的受害者。但影片接下来并没有过多关注她的经历和创伤,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她父亲与错综腐败的罗马尼亚政治体系之间的拉锯战上面。观众很快会发现,这部电影里的性侵情节,只不过是充当了一种体现主要人物受到折磨的表现手段,为了推动剧情发展罢了。《推销员》这部电影则讲述了一位愤怒的丈夫,一路追踪一个侵犯了他妻子的男人的故事。妻子作为受害者,她的个人经历和心路历程却在影片中遭到了极大地弱化和忽视。
MeToo运动为职场的性骚扰和性别不平等现象带来了一大波关注,我们希望,接下来电影行业也能够对这个问题加以重视。很多影片引发了人们对强奸动机的关注,揭示了强奸犯的犯案动机和心理。电影中性侵犯情节不应只作为廉价的、推动剧情发展的元素而出现,电影中所展现的暴力美学明显体现出,电影对个人层面的强奸行为本身无意深入探索,它关注的是这种行为背后的故事。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有意识地去抵制性骚扰现象自然是好事,但我希望人们也能多多关注电影中的性暴力元素。电影不应只表现强奸行为本身,还应探讨受害人所受到的心理创伤。
为了提高人们对性侵犯问题的持续关注度,电影中的性暴力元素不能再成为剧情发展的垫脚石,受害者的个人经历和心路历程也不能再被一笔带过。我们只能希望会能有越来越多的电影——无论是商业影片、独立影片,还是艺术影片——能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关注性侵犯问题的真实现状。
2. 对于性暴力在电影中有什么看法吗
你和朋友对于性暴力,如果真是在电影中,它的涉及面比较广,对于一些青少年也会起到反作用,所以最好是不要在电影里看到这些 场面,l对于这一观点,我还是比较赞同的,之所以我认可这一观点,是因为一部电影所面向的年龄群体是比较广泛的,要充分的顾及观众的感受。
很多电影之所以展示这样的片段,我个人认为主要还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来为自己的电影制造话题来提升自己电影的热度而已,而这样的做法并不能够真正的体现这部电影的观赏性,甚至会为这部电影带来很大的争议,因我们要考虑到一部电影的播放所面对的群体是比较广泛的,既有老年人,也有年轻人,中年人和一些未成年人,而这些镜头对于那些未成年人会造成很不好的影响,对于电影拍摄方和发行方来说,不应该只为了自己的利益就不顾及这些方面。
另一方面来说,一部好的电影是通过导演的指导水平,演员的演技还有整体的剧本构思来实现的,如果仅仅是通过这样的镜头来提升上座率的话,那么可以说这部电影本身也是一部失败的作品,任何一部优秀的电影,从电影的一开始到结尾,都是让人们意犹未尽的,即便是过了很多年,都能够让人们找到认同感的,
所以对于这种画面的展示,在电影中我认为不仅不是必须的,而且还是应该尽可能避免的。导演和电影的发行方应该将更多的精力用在整体的剧情构思和演员的选拔方面,这样做才更有意义。
3. 怎样理解影视作品中的暴力美学
"暴力美学"原指起源于美国,在中国香港发展成熟的一 种电影艺术趣味和形式.其特征大致的表现为:创作者往往运 用后现代手法,要么把影片中的枪战,打斗场面消解为无特定 意义的游戏,玩笑;要么把它符号化,作为与影片内容紧密相 关的视觉和听觉的审美要素.这类影片往往更注重发掘枪战, 武打动作和场面的形式感,将其中的形式美感发扬到炫目的程 度,却忽视或弱化了其中的社会功能和道德功能.
"暴力美学"是个广义的,泛审美的概念,并非严格的美
学概念.文艺作品当中,暴力的呈现可划分为两种不同形态: 一
是暴力在经过形式化,社会化的改造后,其攻击性得以软 化,暴力变得容易被接受.比如,子弹,血腥的场景经过特技 等手段处理后,其侵害性倾向被隐匿了一部分.又如,在美国 的一些电影中,施暴者代表正义却蒙受冤屈,这种人物关系的 设置也软化了暴力行为的侵略性.另一种情况是比较直接地展 现暴力过程以及血腥效果,渲染暴力的感官刺激性,这种倾向 在多种文化行为中都可以看到.以上所述的两种暴力呈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