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谈谈你对电影中的高科技的看法
1、电影中的高科技看起来很炫,当然,到底有多炫完全取决于后期制作效果;
2、电影中的高科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科技的进步甚至阐述着人类对科技进步方向的想往,当时看起来无法企及的电影高科技,20年后可能已经实现,人类的智慧是无穷尽的;
3、电影中的高科技元素,对影迷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在高科技下产生的无所不能的“高大全”形象满足了影迷对英雄的最终幻想。
② 如何评价中国商业类型电影发展现状与未来
从国内电影年度趋势发展中可以看出,自2000年以来,票房收入增长率加快。14年互联网企业大举进入电影行业后,又掀起一波新的增长。2015年的票房增长率达到49%,为近5年最高增速。2015年银幕同比增长率也达到34.1%,较2014年增加4.4%,整体向上发展趋明显。
国内票房增速经历了从2011-2015年以来的高速增长后,2016年受到影片质量下滑、监管趋严、票补减少等多重冲击,同比增速快速下滑,增速仅为3.73%。而2016年单幕观影人数增速为-15%。
与院线不断并购相反,国内影院及院线数量却在不断增长。参考《中国电影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2016年全国新增影院1612家,新增银幕9552块,银幕总数达到41179块,全年保持了平均每天新增26块银幕的速度。中国银幕总数已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
未来电影行业仍将持续较快速增长。2016年虽然票房增长大幅放缓,但观影人次仍有增长,银幕数量依旧保持大幅提升,一二线城市逐渐趋于饱和的情况下,院线公司逐步向三四线城市布局。
③ 如何看待中国商业电影
中国电影不缺人才 不缺好作品 很多好的作品很写实的作品在大众的文化水平 接受程度 和政治形态下 都被抹杀了 被压抑了。 中国人在创造力上面也被压抑着 如果能良好发展的话 中国的电影还是有很值得看的。
你说的商业电影是有很大的融资需求的,高成本高制作高调宣传 这是商业电影给人的感觉 现在的好莱坞不也是这样吗? 中国有足够的钱去做好的商业电影 但是高制作 还有就是审查...... 大众接受程度 都制约着
④ 如何理解电影艺术性,商业性,技术性的兼容
原来我觉得在电影院放烂片是没有人性的,于是狠批痛批,现在开始觉得电影院只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承载不了艺术,可是大家又想想,如果艺术没有场所岂不是要沦陷,每每想到这里,我觉得北京上海是非去不可的,而且生活在那里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那里不管有多少商业场所,都会给艺术留下一席之地,小地方则不然!所以微博这种没有门槛的东西上全充斥着跑男这种东西该上电影院的言论,因为市场经济?呵呵!中国人的思想与精神就毁在了改革开放,但诸如跑男小时代永远上不了艺术殿堂,永远不会被人们记得。
但对年轻人应该有包容之心------你可以不喜欢看《小时代》但不该强迫小妹妹们不去看,因为这根本是道德绑架,多年以后她们总也会发现郭敬明的确如大人眼中就是一个三流言情小说家,因为她们总有一天会长大会懂事,你可以对她们不屑一顾,但是你不能代替她们成长,好像有的大人总对我说,你现在不打游戏了啊,我说,是啊,不打了,觉得费时间。然而我根本不埋怨初中高中打游戏耽误了学业,相反我那段时间很开心,填补了青春期满满的试卷的烦闷,现在我用玩游戏的时间去看书,去看电影,人每个时期没有什么事是应该做的,不如就多错一点,总有一天也会离正确来的更接近,成长都是殊途同归,自己过自己的一生。
好像王家卫的新作《一代宗师》,其实《一代宗师》不是叶问自传,也不是宫二自传,它是一部描绘了动荡的中国背景下,一批武林高手的功夫修为与道德精神的集中体现,武打之中充满着魅力,夹杂着复杂的儿女情仇,他们都是中国的宗师,这就是王家卫的电影(PS:评论有说王家卫重拍3D是为了迎合观众口味加大梁朝伟戏份)我不认为,真正的导演不需要商业片,他只需要拍电影,电影从来都不简单的是消费品,它是一种艺术形式的表现,诸如王家卫还有姜文,姜文自导自演的五部作品全都是传世之作,除了让子弹飞没一部票房大卖,这是一个充满着俗气的世界,充满着只能看钢铁侠、变形金刚的观众------人的素质永远提高不起来,这是中国所有问题的症结。(想到变形金刚4这么纯的不能再纯的超级爆米花商业片卖了十九个亿我就惊叹,惊叹之余感到愤怒!这样一部5分的爆米花,市场经济,你真他妈伟大!你是万能的!)无脑喷了一大堆,大家随意看看就算了。《云图》有一句话说得好,溪水总有一天会汇成海洋,我希望以我自身对于电影的看法对身边的人对电影的认识能够有一点点的进步,我不是最好的观点,但绝对是够好的!我有这样的自信(谁以后再告诉我电影就是有钱就可以看的东西,再这么拿着臭钱去献世,我第一个跟他急!)就是这么高冷!
我所认为的优秀的电影:一、演绎出给予人向上的理想(希望、自由、公正);二、写尽人间真善美;三、在某一方面做到极致(如星际穿越于特效);四、带给人思考,思考人生,展望未来,审视自我;五、极端黑色幽默的讽刺效果。
概括的不是很全面,但有一些观点还算尖锐。
⑤ 什么是商业电影有哪些基本元素
商业电影专指以获利为主要或唯一的创作目的的电影类型.电影诞生之初,由于它为观众带来了一种新奇的娱乐方式,因而只被电影商人当作牟利的工具.此后,电影的艺术地位渐渐确立,但电影生产的企业化制度也日趋成熟,因而有相当一部分制片人和投资者,以低成本、短周期的方式来摄制迎合大众口味的模式化的影片,从而获取“利市三倍”的商业经营效益.早期好莱坞生产的大量类型电影均属此范畴. 商业电影都以营利为主,因此生产的影片大都属于商业影片。在西方则以美国好莱坞为商业影片的大本营,重娱乐而不重现实。电影需要大量的观众,且观众也需要透过商业管道才能看到电影,但是这种商品性与商业电影的本质并非一致的,商业电影并非都是商业电影,而娱乐强的商业电影中具有社会性与艺术性的也不少。因此商业电影与电影的商品性被非一致。http://ke..com/view/217205.htm 这个可以为你提供参考资料。
⑥ 1、 电影艺术发展到今天,高科技日益成为电影的重要元素。谈谈你对电影艺术中科技和艺术的关系的认识。
聊大的,传媒的,11级的
⑦ 怎样评价商业电影的存在
这也是一个行业,我完全可以理解,其实这也算是一种慈善,只是你不要捞得太狠就可以了,因为电影可以给人带来许多不知道的事情。
⑧ 怎样看待电影的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
这个是要些论文???
我说说个人看法,希望能帮到你
大体就分两个方面说把
1是商业价值是什么,电影的商业化会给电影市场带来什么,有多大的影响,弊端是什么,过分的商业化会给电影艺术带来什么负面影响
2是从艺术价值的方面,电影的诞生首先是艺术的需求,先有了艺术价值,才慢慢演化出商业价值,
总体思路就是 现代市场需求,艺术和商业价值都要有,一部电影首先要有艺术成分,才是一部有价值的电影,而空有艺术价值,也不是好电影,成本是电影的诞生的重要因素,恰当的商业价值会给电影的推广和发展带来促进作用
二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⑨ 谈谈商业片的特点
商业片是相对艺术片和纪实片而言的。指的是以票房收益为最高目的、迎合大众口味和欣赏水准的影片。
商业片集合了多种商业元素,比如说当红明星、知名度高的导演、复杂的特效、大的投资、大规模的宣传、什么全国甚至全球同步上映等等等等。
也不是所有的商业片都具有所有的商业元素,但必具备其中一二。一般来说,源自美国、现在很风行的所谓暑期档和圣诞档的电影都是商业片,中国的贺岁片,也是有代表性的商业片。
一般来言,商业片是照顾到大众的口味,投其所好。
比方说《碟中碟》系列、《007》系列、王晶的电影之流。一般来说没什么内涵,只要看着过瘾带劲的,以票房为目的,属于商业电影。可以理解为所谓的爆米花电影。
电影监制的工作内容
1、编制影片的具体拍摄日程计划,如何时开拍,何时杀青,进度如何等; 2、负责摄制组的支出总预算和电影制作的后勤保障;
3、代表制片人监督导演的艺术创作和经费支出,同时也协助导演安排具体的日常事务。
制片人
也称“出品人”,指影片的投资人或能够拉来赞助的人。影片的商业属性,决定了制片人是一部片子的主宰,有权决定拍摄影片的一切事务,包括投拍什么样的剧本,聘请导演、摄影师、演员和派出影片监制代表它管理摄制资金,审核拍摄经费并控制拍片的全过程。影片完成后,制片人还要进行影片的洗印,向市场进行宣传和推销。 制片人一般指电影公司的老板或资方代理人。
⑩ 如何看待电影商业化
电影商业化切莫舍本求末杂言碎语
这是个资讯泛滥成灾却又是极度缺乏有效资讯的时代。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近些年来全球商业化思维,让更多的媒体及媒体人忘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有些媒体利用其影响力一味地靠揭露隐私或是极尽一切手段来搏得观众眼球以达到商业目的,虽赢得了商业利益,却制造了无数的垃圾资讯,有的甚至误导民众,对内贻害百姓,对外丑化民族。在商业利益面前,“凡事娱乐化”似乎成了传媒人生存发展的趋势。殊不知,这种凡事“娱乐化”做法取悦了一部分观众,但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教坏甚至“谋害”我们的下一代。
最近听闻《满城尽带黄金甲》落败奥斯卡的消息,有好多人发出叹息,觉得可惜,但在我看来此事见怪不怪,水平如此,落选奥斯卡自然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这表明,在中国电影面临大改革的时代,任何模仿甚至是照搬照抄好莱坞商业套路的路线都是错误的。所谓的一些“大导演”可以对观众蒙骗一时发点不义之财,但要一直成名搏利下去,肯定是行不通的。
一直以来,中国电影的商业化运作只停留在外在形式的表现上,舍本而求末,真正文化环境上的差异及其所造就的内在精神并没有表现出来。因此,这些年来中国所谓的商业大片真是乏善可陈,反倒是盲目模仿好莱坞模式的习气多了起来。同样想角逐奥斯卡但落选的还有与《黄金甲》命运相似的《夜晏》,这两部影片同样以西方人学中国太极时只看“花拳绣腿”而无视内在功力一样,“形”相近而“神”相远,可以一时靠铺陈大场面兼用明星来吸引观众的眼球,但终究却逃不脱评委的锐利眼神,也不可能成为口碑相传的好电影的。在中国目前电影商业化水平普遍低下的情况下尚可蒙骗一下观众,但在新一代奥斯卡的评委面前,终究逃脱不了落败的命运。
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是一位长期久来往于中西之间的中国商人写的,内容说的是至今为止很多西方人还认为中国仍然如《红高粱》剧情中所描绘的野蛮和愚昧。事实上,即便是当时那个年代,也不像这部电影里所展示的情况那样。大家其实都很清楚,一般的西方人通常少有机会到中国走访,所以也只能从中国电影上了解中国,而他们最有机会看的,是中国在国际上获奖的电影,而张艺谋的电影他们看得最多。于是,在这些人的眼中,贫穷落后与愚昧就成了中国的代名词。
回顾一下张艺谋的发家历程,可以发现他的真正所好:从充斥“偷情”、“乱伦”等低俗情节令其声名远播的《红高粱》,到后来的《菊豆打官司》、《大红灯笼高高挂》等许多电影,都极度显示出张艺谋拙劣地“形式主义”手法。而《黄金甲》仍旧摆脱不了此类恶俗手法,“偷情”与“乱伦”不绝于“目”。除了这些,老谋子还能拍些什么?
20多年来,中国几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相当多的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却并未有多大变化。中国贫穷、落后、愚昧的形象充斥了他们的心里,极大的丑化中国及中国人的形象,而造成这种状况的恰恰是那些所谓的“大导演”。作为传播文化艺术及民族精神的电影人,肩上的责任是宣传教化人性中的真善美、唾弃假恶丑,但他们却并未如此。
如今,《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一部部电影出来了,制片方的确赚翻了天,但观众不知不觉中被忽悠。在最近《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部影片中除了花里胡哨的浓墨重彩能够刺激到人的眼球之外,就是近乎“赤裸裸”的宫女胸脯。老谋子还将这部影片拿去角逐“奥斯卡”,结果可想而知。
在这个到处充斥着“赤裸裸”的铜臭气息的时代,即便是一堆文化垃圾,只要经过不负责任的商业炒作与不负责任媒体的胡吹瞎捧,都可以堂而皇之地穿上华丽外衣,来忽悠甚至是蒙骗观众。真希望那些所谓的“大导演”们能够多点良心,多点责任,不要只靠“拍脑袋”来拍电影,“要深入群众”,走出去的同时能够走回来,真正立足人性根本,传播真善美,才能不辱民族使命!
参考如下地址:
http://cool728.blog.163.com/blog/static/103759620070210470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