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对于曹保平导演的电影《狗十三》应该如何评价
好的电影从来不提供答案,而是提出一个好问题,引发观众自己的思考。《狗十三》就是这样的电影。如果看过这部电影,有更多的人开始反思自己正在施与或接受的教育,这就是这部电影的意义。至于答案,观众自己去寻找,这个从来没有一劳永逸的捷径,也不是电影的责任。
《狗十三》是我近几年看过的最勇于直面现实的国产片,但它又并没有一味沉迷于说教或批判,而是以一种更审慎的态度表达了某种无奈。影片最后,李玩在街上偶遇了走失的爱因斯坦,它已经在新的主人那里拥有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名字“贝贝”。李玩并没有上前讨要,反而说起,“还好它没有认出我。”她依然相信爱因斯坦在另一个主人那里或许能得到更好的对待。就像平行宇宙里的另一个自己,已经过上了另一种可能的人生。
❷ 如何评价电影《狗十三》
前两天去电影院看了狗十三,看完之后发现这部电影当中有很多小伏笔,再结合豆瓣上的影评跟大家说一下我对于这部电影的想法。
1. "狗十三 = 狗13 = 狗B"。网友们解读的角度让我很惊异,我真的没想到竟然可以这样理解这个题目。但确实也有道理,因为导演就是表达出他对社会中男尊女卑现象的态度。如果的确是这样的话,那我还是很佩服这个人的,胆子太大了。
2. 在李玩狗丢了之后疯狂寻找,后来家人为了弥补过错而重新买了一条狗想要蒙混过关。但李玩执意寻找,导致爷爷前来劝阻结果被推倒受伤,而奶奶为了寻找不见的李玩差点走丢。因为这两件事是惹怒了爸爸结果遭致暴打,最终李玩也妥协了。
这件事给我的思考是应该把孩子当做一个”幼稚的”成年人来看待,幼稚的话是因为社会经历比较少,心智上很不成熟。而成年人则是指对方也有自己的想法自己对事物正确与否的判断,如果的确是我们做错了,那么承认错误赔礼道歉即好。
3. 在李玩成绩考了高分,父亲带她外出庆祝的时候让李玩去喝酒敬客人。
父母对于孩子的要求一贯不要喝酒,因为生怕喝多了会出现什么难以弥补的错误,但是却出现了这样一种心态,有自己在身边的话就算喝点也不会有关系。那么其实这两种想法就会给孩子的判断造成困扰,不知道哪一种价值观才是正确的,所以在教育后代的时候应该用一致性的原则。
4. 父亲在打完李玩之后向其道歉,并且承诺不久后带他去看天文展览。但是因为生意上的事情,导致自己没能走开,错过了这次展览,也是违背了对李玩的约定。
当我们答应孩子的事情,就一定要完成。像吴军老师说的一样,一次只做一件事。不要觉得自己可能异于常人有同时处理几种事情的能力,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在下一秒会有什么意外发生,所以拿出一整块儿的时间去做好你需要做的事情,这其实就是人的加分项之一所在。
4. 父亲为了哄李玩的弟弟骗他吃完饭后,带他去公园玩,李玩当时指出不要用一个谎言去掩盖另一个谎言。以及在弟弟失手打伤奶奶之后,李玩要求父亲让弟弟向奶奶道歉,但是遭到父亲的拒绝,原因是孩子小不懂事。
我把这两件事儿放在一起讲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共性,不要把年龄小做为借口去欺骗或者是孩子恶劣的行为。我时常最喜欢说的一句话,人在这个社会中每一个都是独立的个体,都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相应的代价。作为孩子当他们犯了错误之后,我们可以轻微的惩罚,但是坚决不能不惩罚。因为这样做的话,会给他们传递一个价值观 : 做错了事情就要承担后果。
包括在影片最后弟弟滑冰的片段正好是与前文相呼应的,因为家庭一昧的宠惯,导致孩子不能独立的面对困难,总是希望逃避或者希求他人的帮助。换言之也是警惕我们当今的父母,一眛宠爱的最终结果是一无是处。
5. 神经病人
李玩在屋里学习的时候,经常会听到鸟叫,以为是楼上邻居养的鸟。但在后来无意中发现声音的来源是一位精神病人,更可笑的地方在于他穿着校服,肩膀上有着大队长的徽章,这已经算是最辉煌的荣誉了。
导演故意把这一段加上,何尝又不是在讽刺当今的教育,强大的教育应试体制和学习压力,把孩子们最终都逼疯了。
6. 在外出聚餐的时候,父亲的朋友夹了一块狗肉给李玩,但最终李玩吃了。
当时看到这一幕我很心疼,因为不难发现她是一个非常喜欢狗的人,最后因为社会的种种影响变得妥协,抹去了年轻人该有的锐气和锋芒,成为了家人眼中的乖孩子。豆瓣上有句影评很有共鸣 : 你看那个孩子真懂事,可你怎么知道她不是在害怕呢?
看完电影之后,我在思考如果电影当中传递的价值观是正确的,那么在教育孩子上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自己。因为很多场景在我看来都习以为常,但静下心细细斟酌的时候,就会发现问题。
我觉得这也是好电影的魅力所在,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并且引导大家反思,所以我认为这部电影值得九分。
说了那么多,最后总结一下自己的想法。教育是一个大问题,而父母的以身作则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❸ 口碑爆款《狗十三》,究竟是一部怎样的神作
由曹保平执导、焦华静编剧,张雪迎、果靖霖、智一桐、周珍、代旭、黄诗佳、曹馨月主演的电影《狗十三》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成都、武汉、杭州、西安、南京九城开启点映,与喜爱电影的观众超前相见。而观众们的支持,也让《狗十三》的上座率高达86.4%,成为当天同时段第一名。
曹保平导演凭借《李米的猜想》、《烈日灼心》以及《追凶者也》等优秀影片收获了许多重量级奖项,作为“口碑保证”的他,鲜明的个人特色也逐渐为人所熟知。曹保平导演对一部好电影的阐释是:“能够在有一个好看的故事基础上,尽可能地进行个人化表达。”
电影《狗十三》首映余热还未褪去,影片主创曹保平、主演张雪迎、果靖霖、代旭携电影空降重庆高校,与高校师生分享青春和成长的感悟。电影放映结束后,年轻的高校学子们一次又一次经久不息的掌声和踊跃的互动,再度证明了影片跨越时间和年龄的独特魅力。
在以往的好口碑影片中,曹保平导演都用高水准的导演手法,展现了丰富的中国社会面貌,以及令观众深有共鸣的普通人生活状态。曹导也因此被观众们誉为华语电影市场批判现实主义的旗帜。
❹ 狗十三怎么样值得一看么
《狗十三》很好看,值得看,在豆瓣平台超过8.0分
电影《狗十三》讲述一个被成长的故事,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太多的时刻不是自愿的,只是大人世界里的配合,被告知你长大就会懂了。
作为一个13岁的花季少女,出入歌舞厅,把自己的烦恼都喝酒解愁。处理的方式太过“大人”,怕给现在的小孩子们带坏了。
在电影里面张雪迎的演技得到了肯定,一个无助,渴望自己长大的初中生。狗狗“爱因斯坦”走丢之后,李玩(张雪迎饰演)不断在街上喊着,寻找着。后来也同样寻找着什么,整部影片就是在不断寻找,寻找着,寻找着,寻找着自己想要的青春。
❺ 如何评价曹保平导演的电影《狗十三》
电影《狗十三》作为口碑导演曹保平的又一力作,荣获第64届柏林电影节新生代单元水晶熊单元国际评委会特别推荐奖、以及第21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电影最后,李玩遇到了丢失的爱因斯坦,可是为了不让它跟着自己受苦,李玩说认错了,这不是自己的狗。也许从那个时候,李玩就已经明白,在以后的成长道路上,她要舍弃的不仅仅是一只叫爱因斯坦的狗,还有更多她不得已要失去的东西。这其中的无奈,怕也是有同样成长环境的人,一生无法清除的隐痛吧。
❻ 《狗十三》为何口碑获赞
《狗十三》这部电影虽然被禁了,但是他的口碑却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个人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觉得很能够感同身受,也能够理解其中所要表达的感情。
其实我们现在就是生活在一个被父母所逼迫的现实中,懂事,听话就是父母对我们评判的唯一标准,也就是这一标准将我们分配成好孩子和坏孩子,也只有这两种选择。
其实在这部电影当中,让我感觉最大的就是他解开了我们成长的痛苦。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种牵挂与寄托,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的牵挂,很多曾经在乎的东西,都会不复存在。这很残忍,却很现实。
❼ 《狗十三》电影很黑暗吗
说到最近热火的电影,那么必须要提一下刚刚上映的狗十三,这部影片和中国从前的那些风花雪月爱情片不一样。因为里面无关爱情,只有社会现象。也让我们渐渐的看到了一些屈打成招,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父母是怎样真正实现了棍棒下出孝子的社会现象。
但是,那句爸爸打你是爱你其实也彻底地改变了李玩,她开始长大,开始学会成长。最后也渐渐认定了,父亲给她的那只狗就是丢失的那条,可是,电影中的黑暗却也刺痛了每一个中国人,因为这样的事情,这样的经历几乎是会引起反响的。
❽ 怎么评价狗十三
《狗十三》是一部以成长为引的电影,但电影里的青春却并非洒满朝阳,导演曹保平以一位在重组家庭里成长的女孩视角为展开,既将父权至上的中国传统家庭对女性的压迫以揭露,也用孩子在种种境遇中的反抗与妥协诱人共鸣,当成长与虚伪画上了等号,这场对青春的聚焦之作反倒显得如此独特而又真实。
长大了的我们会敬佩后者的忠贞,但更多的可能我们会选择前者,这无关文化或是制度,而是历经青春成长的过程中,面对成人世界里所必然会遇到的无奈,我们都会懂事的带上一副伪善的面具。
个人评分:8文/梦里诗书
❾ 如何评价电影《狗十三》
一个孩子痛苦的成长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