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是雜文,請談談自己的見解
雜文是散文的一個分支,是議論文的一個變體,兼有議論和抒情兩種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樣,寫作者慣常用各種修辭手法曲折傳達自己的見解和情感,語言靈動,婉而多諷,是言禁未開之社會較為流行的一種文體。
雜文概念的種種界定及歸屬
雜文的概念及其歸屬眾說紛紜,大致分為以下幾種:
1、屬於文學中的散文類。這類分法佔絕大多數。如
(1)《文學概論自學輔導》(第135頁)[1]把文學作品分為小說、詩、散文、戲劇四類,則明確把雜文歸到散文。摘錄如下:
「雜文:文藝性的論文,屬於散文的一種,以抒情與政論相結合,不拘一格,迅速反映生活事變和人們思想感情為特點,熔邏輯力量與戰斗激情於一體,把精闢論述寓於形象之中。以短小、精悍、明快、鋒利見長,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尖銳的戰斗性和充分的藝術說服力。在中國文學史上,歷代許多具有進步思想內容和藝術價值的古文,多是著名的雜文作品。在現代,由於以魯迅為代表的革命作家的提倡和實踐,雜文成為揭露敵人、打擊敵人的極為犀利的投槍和匕首,也是批評人民內部不良傾向的武器。雜文主要用於諷刺和暴露,亦可用來贊頌新思想、新品格、新風貌。」
(2)《20世紀中國雜文史》[2](第5頁):
「雜文是以議論和批評為主的雜體文學散文;雜文以廣泛的社會批評和文明批評為主要內容,一般以假惡丑的揭露和批判來肯定和贊美真善美;雜文格式筆法豐富多樣,短小靈活,藝術上要求議論和批評的理趣性、抒情性和形象性,有較鮮明的諷刺和幽默的喜劇色彩。」
(3)《新華詞典·2001年修訂版》[3]:
「雜文,散文的一種,是以議論為主,夾以敘事、抒情的文藝性論文。以短小精悍、明快鋒利見長,樣式較多,如隨筆、雜感、雜談、筆記等。」
(4)《辭海》[4]:
「雜文,散文的一種,是隨感式的雜體文章。一般以短小活潑、犀利為其特點。內容無所不包,格式豐富多樣,有雜感、雜談、短評、隨筆、札記等。中國自戰國以來諸子百家的著述中多有這類文章。「五四」以後,經魯迅等人努力,成為一種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會現實生活或表現作者思想觀點的文藝性論文,它以思想性、論戰性見長;藝術上言辭機警、行文情感飽滿,常藉助形象比喻來議論人或事,有強烈的震撼力。」
(5)《現代漢語詞典》和《現代漢語詞典·2002年增補本》[5]:
「雜文,現代散文的一種,不拘泥於某一種形式,偏重議論,也可以敘事。」
2、屬於文學類,但不屬於散文。如:
(1)《中國雜文史》[6](第8頁):
「雜文,是和小說、戲劇、詩歌、散文一起登入文學大雅之堂的一種文學樣式。可以說是一種邊緣文學。」
(2)劉錫慶《藝術散文:當代散文走向的審美規范》[7]:
「報告文學、史傳文學和雜文、隨筆,應從散文『母體』中分離出去,『自立門戶』予以獨立。新的『文學分類』可採用十分法:詩歌;小說;戲劇文學;影視文學;報告文學;史傳文學;雜文、隨筆;藝術散文;民族、民間文學;兒童文學。」
(3)著名雜文編輯兼評論家劉成信的《雜文是什麼》[8]:「簡言之,(雜文)具有藝術性的短篇批判、諷剌文學作品,但又不是小說、散文。」
3、屬於「交叉型」文學體裁。
(1)《文學概論》[9]把雜文和報告文學都歸於「交叉」型文學,亦稱「邊緣」型文學體裁,即具有文學屬性,又具有非文學屬性。(見P86、P87)
「雜文是一種既有政論的性質,又有文學的特點的『交叉』型文學樣式。」
4、屬於「文藝性議論文」
(1)《現代漢語規范詞典》[10]對「雜文」定義如下:
「雜文,以議論為主,夾以敘事、抒情的文藝性議論文,特點是能迅速反映社會問題,生動活潑、富於戰斗性。」
對雜文概念的種種界定,雖在內容上眾說紛紜,各有側重,但有關雜文的歸屬方面,大部分人都一致認為雜文歸類於文學體裁,幾乎所有人都認為雜文具有文藝性或文學性!導致教育領域也是把這一觀點灌輸給學生,導致全社會都接受這一雜文概念而產生許多錯誤認識與混亂發生。
雜文的本質特徵
雜文主要是通過「說理」來表達作者的思想觀點的,亦即通過「說理」達到社會批判、文明批判、政治批判的目的。作者就某一(類)事物、或思想觀點意識形態、或某人物言行、或某類客觀存在(如社會制度、政治秩序等)進行剖析,闡明自己的愛、憎、贊同、反對、評價等觀點看法,並解釋這種觀點看法的原因和後果。「說理」是雜文的目標和過程。
以下我們來分析一下雜文是如何「說理」的
(1)雜文的常用說理方法
① 演繹法:即用作者的思想觀點(當然必要時還要解釋觀點的來源、理由等)去評判、分析事件、某人物的言行、思想意識形態、及存在的各種體制秩序等,從而得出某一獨特的觀點與看法。
例如:徐懷謙《盛世下的沉思》[17],作者用這樣一個標准(「真正的盛世不僅僅有經濟發達、民生殷實這樣的經濟指標,而且應有一個人文指標,即是否允許每個公民能葆有自己的個性,允許他們發出自己的聲音。」)去衡量歷史稱為盛世的時代(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康乾盛世),因而得出除了唐代外,其它時代都不能稱為盛世,特別推論出:對於今天的「盛世」更應借鑒這一觀點。同樣的還有束學山《「要是國家背叛了她的人民呢」》[18]等。
② 層推法:由所發生、所存在的事件生發開來,提出疑問,首先作了較淺的、表面的、大多數人認為的答案,隨後又對這個答案產生疑問或質疑,於是再作進一步深入的剖析,這樣引導讀者深入到問題的根源和實質。如層層剝筍殼一樣,最後把核心昭示讀者。
例如:章明《由趙薇談到我國歷史教科書》[19],首先借群眾對趙薇(穿日本軍旗)的道歉(「自己很不了解那段歷史」)的懷疑:電影學院的大學生對侵華和抗日戰爭一無所知嗎?然後經分析作了肯定的回答,為何如此呢?終於歸結到我們中學的歷史教科書重點不是如實記載日寇的侵略暴行和我國軍民的英勇抵抗,而是著重論證國內兩黨派誰積極誰消極,誰打得多誰打得少,這樣當然難以使孩子收到理應收到的教育效果。同樣的還有劉興雨《岳飛死因探微》[20]等。
③ 歸納法:通過對某一類多個事件或同一事件的多個方面進行分析,找出其共同的原因或結果,得出一個新的觀點,
例如:胡彬《悲劇的根源》[21],對「11·24」大舜號船煙台海難的全過程的各個方面(如:媒體報道、路過的商船、海事局收到求救後的行動、救援行動、事後處理等)分別進行揭露剖析,昭示給世人一個共同的特點:漠視生命、冷酷、麻木!於是作者得出這樣一個結論:280個生命是被遍布社會的麻木、冷酷、病態機制所葬送的,因而作者找到了悲劇的根源。同樣,張雨生《腐敗與體制》(在國企改革中:賣、資產重組、產權改革、股份化、抓大放小、盤活國有資產等等每一種改革,都有一個特點:以嚴重的資產流失作代價)[22]
④ 對比法:望文生意,也即是通過兩者(或多者)的比較,發現它們的差異,然後對這種差異及成因進行分析評議。有以外國同本國的比較;新的材料學說與舊的材料學說比較;相似的問題,不同的處理方式的比較等等。
例如:張心陽《美國人的英雄觀》[23],以美國人那種人性化的英雄觀,審視並批判了國人長期以來的那種獻身的、壯烈的、無我的、英雄觀。
又如:馮偉《拿破崙如是說》[24],王得後《「傷人乎不問馬」》[25]
以上的方法,在雜文創作中常是兩種或多種綜合使用的,這些方法是雜文創作中較常見的方法。不可置疑,雜文亦存在其它一些特殊的說理方法:例如:用一些蘊含了特別的「理」的特別形象來說理(下文提到)等等。
(2)一些雜文中的形象分析
雜文有沒有形象呢?有一些雜文是有形象的,但雜文中的形象主要是為「說理」服務的,以增強生動、活潑、幽默等風格,是為增強說服力服務的。
① 借形象。
一些雜文的「形象」是藉助於已有的文學形象或歷史人物形象甚至動物等形象來進行說理的,如:《未庄一民致黛安娜王儲妃》[26],以魯迅曾塑造過的小說人物——阿Q,寫信給英國王妃,表現兩國不同的官民關系。又如張峰《黑貓縱鼠》[27],借貓、鼠之形象實諷當今我們社會的現狀。
② 一般是較概括、較粗略、不完整、不太細致的形象。
也就是說,不可能與文學作品中的形象相提並論。例如李昌平《孫志剛替我而死》[28],裡面有一段作者目睹一次北京警察街頭攔人、查證、捉無證民工上車的過程描寫,用了不足300字,所以,與其說是描寫,不如說是簡明的目擊記錄或新聞報道更恰當。對於文學來說,這算不上成功的形象塑造、情節描寫,然而對於雜文來說,卻是普遍得很。
雜文是為了說理而進行形象塑造的。雜文一般篇幅較小,而且要說明道理,完成社會批判、文明批判、政治批判的目的,因此不可能進行細致的人物外貌、對話、動作、心理等描寫去塑造人物形象,也不可能設計各種矛盾沖突、波瀾起伏的情節,也很難去進行環境描寫、意境的營造等。所以,一般地,雜文中的形象一般是較概括、較粗略的。
③ 用一些蘊含了特別的「理」的特別形象來說理。
有沒有不用說理,只用形象來寫的雜文呢?答:有!這類雜文必須有一個條件,就是這個形象所蘊含的道理是眾所周知的,不需要去說的,也就是說觀點不但沒有了創新,而且隱藏於形象之中,極其「曲筆」。一般地,這類雜文成功的例子仍不太多。
如:王大海《白頭宮女說玄宗》[29],作者因看了一篇一個女文工團員寫的回憶錄《和中央首長跳舞的日子》後,(她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調到首都執行「重大政治任務」——陪中央首長跳舞,過著精神和物質都很豐富的生活)產生聯想:聯想延安王實味因抨擊抗戰艱苦歲月里的夜夜笙歌、舞回金蓮步,因而被槍決;聯想在她個人「精神和物質都很豐富」的時代,遍地餓殍數以百萬計;聯想唐詩:寥落古行宮,宮花寂莫紅,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文章就象電影中的一個個畫面呈現出來。它作為雜文的最大成功在於敢於展現獨具震憾力的「畫面」(形象),並運用這些「畫面」所蘊含的深刻又被世人所理解的思想武器,矛頭直刺五、六十年代的中央首長(很多現在還活著),揭露首長官員的腐敗以及「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強烈階級反差,使文章有了極其尖銳的力度。不可否認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用特殊形象來說理的成功雜文。
(3)造成一些雜文乾巴巴的真正原因
有人批評:「有些說理雜文乾巴巴,原因在於作品缺乏文學性(即形象性)。」是耶?非耶?其實造成雜文乾巴巴有兩個原因:一是沒有深刻的思想以及理論基礎。二是沒有掌握好說理的規律和技巧(包括邏輯論理能力和運用「形象」說理的技巧)。相反,很多作品注重了文學性,卻通篇在寫小說講故事,卻無法把道理闡明深刻,淡化了批判的力度。例如劉征的《妙語錄音》、《莊周買水》[30]就有這種傾向。
(4)雜文亦不全屬於政論語體或議論文體
① 政論語體的概念及其特點[31]:
書面語體分成: 事務語體、科技語體、政論語體、文藝語體。
政論語體又叫宣傳鼓動語體,它通過對社會政治生活領域的各種問題的論述,向群眾進行宣傳和動員。政論語體包括社論、時評、宣言、短評等。
政論語體的特點:
a、由於在闡述各種問題時要求具體的分析、系統的論述、嚴謹的論證、訴諸讀者的理性思維,所以它必須有很強的邏輯性。
b、為了達到宣傳鼓動的目的,往往要使用形象生動或幽默諷刺的言語表達形式,比喻、排比、用典、反問、反語、對偶等修辭手法常被採用。
c、在詞語選用上,除大量書面語詞外,間或也運用一些生動的口語詞、古語詞。大量使用政治術語和專業術語。
② 議論文的概念及其特點[32]:
凡發揮自己的主張,批評別人的意見,以及辯論事物之利害得失、使人承認為目的的文字,稱為議論文。議論文是在陳述辯駁意見,提出自己主張,使讀者信服。
議論文的結構要求嚴整,立論、證明、結論三部分明確,論點、論據、論證過程缺一不可。
③ 有些雜文不符合政論語體和議論文的概念及其特點
從現時大量的雜文來看,應該說,大部分的雜文是符合政論語體和議論文的性質特點的,是屬於政論語體或議論文體;但仍有部分的雜文不符合政論語體和議論文的性質特點的,不屬於政論語體或議論文體。
例如:
以會議紀要形式:陳巧林《禁白酒研討會紀要》(1996年第5期《雜文選刊》)
以問答形式:魏明倫《小鬼補白》(1997年第7期《雜文選刊》)
以荒誕故事形式:曾穎《死神的賬單》(2001年第7期《雜文選刊》)
以故事新編形式:張峰《鐵杵磨針新傳》(2004年第9期《雜文選刊》上)
以改寫報道的形式:朱健國《改寫葉喬波》(1998年第1期《雜文選刊》)
以書信形式:賈平凹《辭宴書》(1998年第4期《雜文選刊》)
以對偶對仗形式:蘇中傑《新編〈聲律啟蒙〉》(2000年第2期《雜文選刊》)
以擬人童話形式:四毛《一張百元鈔的一生》(1999年第8期《雜文選刊》)
以手冊條文形式:陳章《新編〈幹部手冊〉》(2000年第5期《雜文選刊》)
以小學生造句作業形式:葉大春《但是歌》(2000年第10期《雜文選刊》)
以年譜並加註形式:黃一龍《評注「成克傑年譜」大綱》(2001年第2期《雜文選刊》)
以哲理名言形式:王大海《思想的落葉》(2001年第4期《雜文選刊》)
以醫院診斷報告形式:蘇中傑《患者吳良知先生的就診報告》(2001年第7期《雜文選刊》)
以新聞稿形式:張心陽《替跟班兒記者寫篇稿》(2002年第1期《雜文選刊》)
以日記形式:燕趙客《樂和日記》(2004年第9期《雜文選刊》上)
以說明文中簡介的形式:牟丕志《人科動物簡介》(2004年第9期《雜文選刊》上)
以文學小論文的形式:李方《假如梁山泊沒受招安》(2003年第2期《雜文選刊》)
以及前面提到的王大海的《白頭宮女說玄宗》,通篇都沒有一句議論,只有一幅幅畫面。
…………
夠了!足以看到雜文的形式特點已超出政論語體或議論文體形式特點的范圍,連手冊、年譜、醫院診斷報告等形式都可被雜文採用了,並且不一定都具備嚴密的邏輯性。
由此可見,認為雜文屬於政論語體或議論文體的說法是不全面的並難以立得穩腳的。
所以,雜文也不屬於政論語體或議論文體。總之,雜文就是「雜」,根本不能歸到某一類文體中,只能歸於文章類。
(5)現今雜文與歷史上的諷諫、諫諍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雖然現今雜文與歷史上的諷諫、諫諍有些方面有相似之處,但歷史上的諷諫、諫諍是在封建等級制度下孕育的,體現的正是封建等級制度下「忠」、「義」文化。
而現今我們所言的雜文,是在現代民主、民本、人權以及權力必須接受約束、監督等的現代西方文化中產生和發展的。因此,我不同意吳興人《中國雜文史》中認為的:雜文源自古代的諸子百家們的諷諫、諫諍學說,並一直發展到魯迅集大成。我認為雜文應源自新文化運動時期魯迅的雜文。它們是兩種不同文化的體現,有著不同和功能和作用,這是它們本質的區別。
⑵ 19年12月31年合肥康乾影城放啥電影
19年12月31日,合肥康乾影城放的電影,目前還沒有消息。
⑶ 天津武德和康乾跆拳道道館都是正規的WTF道館嗎
入段以前的證書基本沒有意義,都是道館自己發的,據我所知武德的段位證書是韓國國技院發的中跆協也有注冊可以查到,康乾那裡我只是團購去體驗了一兩次也沒跟那的老師太仔細的詢問所以不清楚
⑷ 《鐵齒銅牙紀曉嵐》中柯雲到底是杜小月嗎
是杜小月。
《鐵齒銅牙紀曉嵐》 一共拍攝了四部,第一部40集,第二部43集,第三部40集,第四部42集。
該劇為第一部,清朝乾隆年間,天下呈現出一派祥和繁榮的景象,被後人稱作「康乾盛世」。然而,表面上的國泰民安,掩飾不了各種日益激化的矛盾。乾隆(張鐵林 飾)是一個頗有作為、雷厲風行的君主,同時又是一個深諳中庸之道的政治家。他十分愛才,頗能理解大學士紀曉嵐(張國立 飾)剛真守正、秉公執法的無私品性,又貪圖逢迎,特別欣賞戶部尚書和珅(王剛 飾)搖尾乞憐、惟命是從的獻媚之術。而紀曉嵐與和珅,則是一對多年來格格不入、南轅北轍、互為政敵的冤家對頭。乾隆皇上從臨危的奶娘口中,聽到關於自己身世的片言只語,猶如五雷轟頂,為了導根溯源,解開其中謎團,也為了徹底勘察雲州地區官員貪贓賑災款的犯罪事實,他帶領兩個得意心腹寵臣不辭奔波勞苦,微服私訪,順藤摸瓜,決定要將全部真相大白與天下。
《鐵齒銅牙紀曉嵐》網路網盤高清免費資源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0ddAO5Q8E19kARjEZCs0hw
熱門經典影視合集
鏈接: https://pan..com/s/17z5yWR0wmNASftI_et4Uvw?pwd=1234 提取碼: 1234
⑸ 中國歷史上有多少個盛世 又有多少個著名的治世
四個
文景之治
貞觀之治
開元盛世
康乾盛世
沒有了
漢武帝的時候也是很繁榮的,可是不及他父親和祖父
因為和他連年征戰匈奴等國
⑹ 逸仙路1321弄周邊環境怎麼樣生活便利嗎
城市:上海
樓盤名稱:上海逸仙路1321弄
別名:逸仙一村
規劃信息:其佔地面積為12100平方米,容積率,綠化率45%,共0棟樓,停車位185個停車位
周邊配套:幼兒園:高境鎮第三幼兒園、淞南鎮大昌幼兒園、高境鎮第六幼兒園、三門路幼兒園、高境第五幼兒園、賀王幼兒園、高境第六幼兒園 中小學:交大附中、高境三中、江灣中心小學、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中學、政立路小學 大學:復旦大學(江灣校區) 商場:樂購、世紀聯華、華聯超市 醫院:安泰醫院、康乾大葯房、藍鷹醫院、復星大葯房三門路店 郵局:中國郵政高境郵政支局(寶山區局) 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 小區內部配套:咖啡廳、停車場、健身房、兒童游樂場
(所載信息僅供參考,最終以售樓處信息為准。)
買新房,就上搜狐焦點網
⑺ 馬上快來談一談目前為止,你最崇拜的人是誰,為什麼
我最崇拜的是孔子,太上道祖,伏羲,周文王。是他們引領時代的發展,點亮新時代做人,做好人,做能人的指明燈,也引領著毛主席思想領導下而創建穩定的體制架構和總設計師的美好藍圖,也是他們的思想精華與光輝的融合與發展而開啟了後人的智慧長江後浪推前浪而造就一次又一次的燦爛與輝煌,更是他們思想的引領下;才讓中國人民在探索的路上明白什麼是動力,什麼是正邪,才讓華夏文明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劫難屹立不倒而走向統一,泱泱中華;如果沒有這四個巨人,華夏文明的未來將走向何方,咱不得而知。
⑻ 北京大柵欄的由來,柵欄這兩字怎麼讀
1、北京大柵欄的由來:
明永樂初,在北京各城門等處建廊房,召民居住,召商居貨。故前門大街西側有四條廊房胡同。為加強治安,清康乾時,外城各街巷設柵欄,晝開夜閉。其中廊房四條的柵欄十分高大,俗稱「大柵欄」,廊房四條的正名反被湮沒。
「大柵欄」的原名「廊房四條」,史有確載。明《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記載正西坊有「廊房四條胡同」,但清《京師坊巷志稿》一書中卻只記有「廊房頭條、二條、三條」,「大柵欄」取代了「廊房四條」的街名。
2、在北京大柵欄里的這兩字讀音:shila'r。,這是特殊讀音。
正常讀音:zhà lán。
(8)合肥康乾電影院環境怎麼樣擴展閱讀:
北京大柵欄的商業特色:
大柵欄成了商業中心以後,一些著名的老字型大小相繼開設於此。明代即有已開業的六必居醬園;清代康熙年間開業的著名國葯店同仁堂;嘉慶年間開業的馬聚元帽店、內聯升鞋店,以及後來擁有四個門面的八大祥之一——瑞蚨祥綢緞皮貨庄等。
吃喝有長盛魁乾果店、張一元文記茶莊、厚德福飯庄、全聚德等;娛樂則有慶樂園、三慶園、廣德樓等。這里還有民國初年開業的北京第一家電影院——大觀樓電影院。中國首部電影《定軍山》就是在這里上映的。大柵欄街區至今保存著明末清初的「三縱九橫」的格局,「三縱」指的是煤市街、珠寶市街以及糧食店街;「九橫」指的是大柵欄的九條東西向的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