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於電影《霸王別姬》
在電影里是褒獎的意思。蝶衣太入戲了,太愛京劇了才達到了人戲合一的境界。電影里的條幅人戲不分,風華絕代就是對他演技的至高評價。
但是不喜歡有人用到現實中的哥哥身上,覺得是損人。哥哥的蝶衣演的確實給人一種人戲合一的感覺,那是哥哥演技出眾,哥哥分得清電影和人生的。
⑵ 電影《霸王別姬》到底講的是什麼
講述的是自小被無力撫養自己的母親送到梨園謀生的小豆子(張國榮飾)在被別人欺負時,總有大師兄小石頭(張豐毅飾)幫扶,兩人感情漸漸超越兄弟,小豆子因為天生麗質被選作旦角,卻由於對藝術的執著使得他對自己的身份是男是女產生了混淆之感,因此經常遭受師傅毒打,小石頭一直都冒死相助。
長大之後兩人因合演京劇《霸王別姬》而成為一時名角,紅遍整個北京城。一直不懂小豆子(化名為蝶衣)感情的師兄(化名為段小樓)想娶妓女菊仙(鞏俐飾),為此蝶衣傷心欲絕,與段小樓的關系也漸漸疏遠,甚至要決裂。
之後是文革時期,兩人迫於各種原因只能互相出賣,一番輾轉迂迴程蝶衣在絕望中投靠了官僚袁世卿(葛優飾),可與師兄兩人終究沒有逃過被批鬥的命運。幾經周折,多年以後,歷經滄桑的程蝶衣與段小樓在空無一人的劇場中,重新站在舞台上回演一切的源頭《霸王別姬》,對藝術與現實的絕望使得蝶衣最終含笑自刎在台上......
(2)霸王別姬電影怎麼演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1988年陳凱歌出席電影節時,徐楓主動約他會面,且拿著李碧華的小說專程來見他,見了便說做出這樣一部電影非陳凱歌不可。李碧華原小說舊版中的結局是程蝶衣和段小樓若干年後在香港的浴室相見,都沒有穿衣服,坦誠相待、回首前塵,感慨不已,然後出得門去,各走各路。
陳凱歌跟李碧華說這個結局得改。《霸王別姬》所著意闡發的是關於人性的主題—迷戀與背叛,在創作之前,陳凱歌對兩個編劇強調千萬不要把人物意識形態化,人物該是誰,你就讓他是誰。
二、評價
1、本·金斯利(英國演員,獲得過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張國榮在《霸王別姬》里的演出讓人見識到什麼是完美表演。
2、韓國導演李俊益:陳凱歌導演雖然有很多作品,但是我最喜歡的作品就是《霸王別姬》,張國榮在電影里的精湛的演技讓我感動。
⑶ 電影《霸王別姬》究竟是講什麼我一點都看不懂!
影片講述一對從小一起長大的師兄弟,段小樓演生,程蝶衣演旦,兩人一向配合天衣無縫,尤其一出《霸王別姬》譽滿京城。師弟傾慕師兄,然而段小樓在認為該成家之時迎娶了名妓菊仙,自此三人圍繞一出《霸王別姬》生出的愛恨情仇開始隨著時代風雲的變遷不斷升級,終釀成悲劇。
影片通過三位主人公的同性戀和異性戀的矛盾,把他們的命運和歷史背景融合到一起,展現出他們情感上的糾纏和交葛。蝶衣從小依賴師兄小樓,這種依賴演變為一種愛情,但是小樓回對待他的感情卻顯得曖昧和模糊。而小樓和菊仙的異性戀,也是菊仙更為明顯。小樓始終是一個模糊的狀態,也許是因為害怕,這種害怕在文革期間表現的更為明顯。然而這種矛盾還是以生命的終結畫上了悲劇性的色彩。
《霸王別姬》是湯臣電影有限公司出品的文藝片,該片改編自李碧華的同名小說,由陳凱歌執導,李碧華、蘆葦編劇;張國榮、鞏俐、張豐毅領銜主演。
影片圍繞兩位京劇伶人半個世紀的悲歡離合,展現了對傳統文化、人的生存狀態及人性的思考與領悟。1993年該片在中國內地以及中國香港上映,此後在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公映,並且打破中國內地文藝片在美國的票房紀錄。
1993年該片榮獲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金棕櫚大獎,成為首部獲此殊榮的中國影片 ;此外這部電影還獲得了美國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獎、國際影評人聯盟大獎等多項國際大獎,並且是唯一一部同時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大獎、美國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的華語電影 。1994年張國榮憑藉此片獲得第4屆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特別貢獻獎。2005年《霸王別姬》入選美國《時代周刊》評出的「全球史上百部最佳電影」。
參考鏈接:網路-《霸王別姬》
⑷ 電影《霸王別姬》的拍攝手法有什麼
在《霸王別姬》里,陳凱歌依然體現出第五代對「空間語言和映像語言的強烈意識」,刻意「用空間因素強化造型情節」,達到「映像構成中再現性和表現性手法的結合」(倪震《起跳的高度》)。總的說《霸王別姬》在空間環境的描述是偏重於再現的;但是,濃重的主觀色調常常鋪滿了畫框的上下左右,把再現性的空間構成上升到風格化的層次,成為包涵著巨大理性和感性容量的「意象」。在《孩子王》、《邊走邊唱》里,陳凱歌多用抽象化的色塊組合、冷峻對峙的構圖完成視覺造型,但在本片里陳氏無疑在藝術表現的分寸感方面進了一大步,整體氣氛的營造取代了單個造型的突兀,當然,顧長衛的攝影指導亦功不可沒。影片中以濃墨重彩潑灑情感,冷暖兩極色調的交叉混用,將本來就五色斑斕的京劇造型(臉譜、服裝、動作)推到形式美的頂端,觀眾又何從抗拒這近似終極體驗般的頹廢美感呢? 作為導演,陳凱歌在影像風味的控制和處理上,很成功地實現了「兩手」策略。一是在重頭戲里憑借「斯坦尼康」對人物的奔走行動作長距離的前後跟拍,其美學功能包括:既完整地展現出極具真實感的空間布景,又可以讓觀眾感受到當事人的某種臨場體驗(強化表演效果);使一場戲的的著重點高度集中,氣韻激盪,凝而不散;加強影片的節奏感,而節奏的張弛變化可以引導、調節觀眾的注意力,避免冗長枯燥,樹立鮮明的電影語法風格等。而且,不同的長鏡頭跟拍段落,效果也不盡相同:像影片一開始,前跟「霸王」與「虞姬」緩步走進體育場,長長的過道,相對固定的拍攝距離,使這樣的一個運動鏡頭 產生了「動中取靜」的沉重抑鬱感,一下子將人帶進真幻難辨的頹舊氛圍里恍若隔世一般。另一場小豆子被母親砍斷手指,疼痛難忍,在戲園子奔跑大叫,其餘角色在不同景深位置也相應地急速移動,劇烈狂暴的畫面處理再配以撕心裂肺的尖叫,可謂先聲奪人——學戲之艱難嚴苛,從導演安排的這個「下馬威」便足見一斑了。 由於影片中人物經常處於歇斯底里式的情緒狀態,攝影師實在太有理由大用特用誇張的、變形的短焦距鏡頭了,但顧長衛「我求我道」,不趕時髦,不效皮相,另覓蹊徑,從用色入手來烘托畫面情緒,可謂自成一家。比如花滿樓「相親」一場,鋪天蓋地的大紅色調,幾乎能把銀幕點燃;而程蝶衣和袁四爺扮裝調戲的場面則用清冷陰郁的調子,加上淡淡的放煙效果——醉後漫舞,雌雄難分,真假莫測,一派迷離情色。影片里多處可見表現主義的大反差布光,以及模擬舞台效果的分光、追光,反映出顧長衛深厚的影像掌控能力和豐富的影像創造經驗。尤為難得的是,他還是一位既能把握導演意圖又心思細膩敏銳的優秀攝影師。原來,陳凱歌一貫的執導作風通常使演員的表演偏向抽象理性一端,故人物的情感表達往往流於粗線條,而顧長衛恰好能予以彌補和潤色,在本片多處利用光色的細部微調,襯託人物的微妙心理變化,給觀者幾多回味之處。 為了給顧長衛的精彩攝影錦上添花,在剪接手法上,陳凱歌常常有意反常規而行,作動接靜或靜接動式的跳躍式組接,對比強烈,不乏令人色變的沖擊震撼;鏡語的又准又狠,再加上音響突如其來的闖入,凌厲逼人,大有不可一世的氣概。 與之相匹配的還有張國榮精緻細膩、出神入化的表演,他特別能夠把握程蝶衣在飽受苦難極度迷戀的性格之下,既有出奇的平靜和委婉,又蓄積著難以遏制的心理能量,爆發之後又不得不苦苦地哀求,讓觀眾感覺到程蝶衣彷彿在自我傷害、自我施虐,大有不勝忍之意,正所謂蓄之既久,發之愈烈;發之愈烈,傷之愈深。影片里還設計了大量的鏡像呈現,鑒照和提示程蝶衣受盡壓抑的多重人格,所以程蝶衣每次的爆發性動作,都被賦予充分的心理動機以引發觀眾的認同。張國榮借鑒京劇程式動作的寫意風格,充分發揮眼神的傳情之效,一顰一笑,眉目含情,表現程蝶衣的言談舉止,如行雲流水,揚巧避拙,以少為多,簡約之中,已神形合一。一切混合在一起,就這么化生出《霸王別姬》凄美迷狂的影像風格
⑸ 《霸王別姬》這個電影講了什麼啊裡面張GG是演的什麼啊
《霸王別姬》Farewell My Concubine
中文片名:《霸王別姬》
英文片名:(Farewell My concubine)
時間:1993年
主演:張國榮/張豐毅/鞏俐
片名:霸王別姬
英文片名:Farewell My Concubine
國家/地區:中國
區域:中國大陸
出品:北京電影製片廠
發行:香港湯臣電影公司
類型:劇情
導演: 陳凱歌
編劇:蘆葦 李碧華
製片:徐楓
主演:張國榮 張豐毅 鞏俐 葛優 吳大維
分級:未分級
上映時間:1993年
片長:171分鍾
國家:中國
獲獎情況:第46屆夏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大獎
全部劇組成員:
劇情:1924年的北京,作妓女的母親帶著9歲的兒子蝶衣來到關家科班,懇求收留他學京戲。蝶衣與小樓從小就是好兄弟,他們合演的《霸王別姬》轟動京城。抗戰期間小樓與青樓女子菊仙結婚,蝶衣倍感孤獨。解放後兩人又重新登台演出,文革開始了,小樓在巨大壓力下揭發了蝶衣的罪行,蝶衣也在絕望中說出了菊仙身世。菊仙上吊了。而11年後,他們最後一次合作《霸王別姬》的絕唱……
影片通過三位主人公的同性戀和異性戀的矛盾,把他們的命運和歷史背景融合到一起,展現出他們情感上的糾纏和交葛。蝶衣從小依賴師兄小樓,這種依賴演變為一種愛情,但是小樓回對待他的感情卻顯得曖昧和模糊。而小樓和菊仙的異性戀,也是菊仙更為明顯。小樓始終是一個模糊的狀態,也許是因為害怕,這種害怕在文革期間表現的更為明顯。然而這種矛盾還是以生命的終結畫上了悲劇性的色彩。
看點:《霸王別姬》一片感情強烈,情節曲折,充滿生生死死的戲劇沖突,並邀請幾位大明星主演,具備充分的商業元素,但同時,卻蘊含深刻的文化內涵,被認為「通俗中見斑斕,曲高而和者眾」。國際影評聯盟評委認為:「《霸王別姬》一片深刻挖掘中國文化歷史及人性、影像華麗、劇情細膩」。影片用中國文化積淀最深厚的京劇藝術及其藝人的生活,有著人性的思考和人生存狀態的表述,更通過幾十年的時事風雲,透射出一股中國傳統文化的哲學思考。片中人物的人生經歷猶如「戲夢人生」。
⑹ 《霸王別姬》電影講的是什麼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我所認為的主題是新舊時代和文化的交替。《霸王別姬》這部電影很火,在豆瓣排名是數一數二的存在,就算在國外的IMDB中,也有8.1的高分評價。IMDB8.1已經算是優秀電影,在文化差異和語言差異的情況下,還拿下了8.1屬實厲害。小叔跟電影差距很大,表現的主題也完全不同。
這部電影將近三個小時,裡面的每個人物都描寫的很深刻。包括程四爺、張公公、小癩子、小四,他們都有自己的獨特個性。有些人活在過去,沒有抓住新時代的力量,只能被淘汰。而有些人,像是程蝶衣養子小四,抓住了新時代的力量,成了新時代的標兵。人還得自個成全自個,自個不肯成全,什麼都無用。
⑺ 有關電影 霸王別姬 的幾個問題。
1.孌童猥褻
2.他早看菊仙不順眼了,(因為他同性戀,不想師兄娶菊仙)而菊仙的動作又讓他以為她在嘲笑他以前是6指,所以發飆
3.國民黨高官仰慕程蝶衣,把程蝶衣保釋出去為其唱戲。
4.純粹師兄弟感情,程因為分不清楚戲和現實入戲太深了,而又太感性了,只希望生活在戲里,所以自殺。(這個問題,可以看成「偶然」與「必然」兩方面。
偶然,是指程蝶衣當時使用了真劍,而京戲《霸王別姬》最後有虞姬自刎的動作,演戲時一般用的是假劍,自然不會出事;而那一次卻使用了真劍,可謂「誤傷」。其實,文革前,他和袁四爺在一起探討戲時,當時拿的就是真劍,要不是袁四爺提醒,估計也就死了。
必然是指程蝶衣死了才足以表現他對藝術的追求,所以這是電影藝術效果的要求。電影要表現的就是程蝶衣「人戲無分,從一而終」的道理。而這一死最能體現這一點,而且為人物增添了悲情色彩,讓人回味無窮,扼腕嘆息啊。讓人不由的認同「程蝶衣就是虞姬」。
另外電影所說「虞姬怎麼演都是一死」,也暗示了這一悲情結局。
)
⑻ 張國榮主演電影《霸王別姬》故事是真的嗎,是大致取材於真實,還是大致是虛構的
歷史總是很相似地在重復著,我相信歷史中一定有個人和程蝶衣很像,但這個《霸王別姬》是根據李碧華的同名小說改編的,所以可能是把很多人的故事疊加在一個人身上。 所以《霸王別姬》這樣的故事大致是虛構的,但人(即使很有名的作家)的想像力不可能跳脫現實,所以《霸王別姬》的故事在歷史中發生過,但是是在很多類似的年代不同的人身上發生的。
PS:
在說到程蝶衣個人的背景時:
很多人認為,張國榮飾演的程蝶衣是以梅蘭芳先生為原型的。 1922年2月15日,楊小樓與梅蘭芳合作,齊如山、吳震修對《楚漢爭》進行修改,更名為《霸王別姬》,所以很多人以為梅先生就是程蝶衣的生活原型,其實,若要說原型,我想大概他借鑒了京劇另一個旦角——程硯秋先生的更多一些。
⑼ 《霸王別姬》是一部怎樣的影片
人生如戲?是的,人生如戲。霸王別姬里的很多形象,都是很多人正在經歷與遭受的。
只得一聲嘆息。
最終,小六指也只能在社會的強壓下而死……
至於電影里的其他人,是否也就正如芸芸眾生的你我呢?
只想說《霸王別姬》講的不僅僅是兩個戲子一個戲團的事,說的更是你我,少時不懂,大了才看明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