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影評 > 做一個電影聚合怎麼樣

做一個電影聚合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1-06-26 15:03:07

① 電影《聚集》的感想

近年來,很多這樣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不乏以下幾個基本特點:主題深刻、人物演繹到位,外加講故事手法精彩。所以,時常會令人分辨不清,讓觀眾們深感認同
的,是更偏向事實本身,還是影片主體。上個月的《間諜之橋》,借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的手,湯姆.漢克斯的口,為人們帶來了一段深沉的過往。影片歷史悲歌一
樣的表達方式,讓人們再次領略到了,一個男人,肩扛責任,戰勝一切的故事。相信一定程度上,是斯皮爾伯格的處理、科恩兄弟的編劇、還有攝影與剪輯等等,令
這個主旋律的故事,脫離了固有的枷鎖,以自我調侃的姿態,更加自信的出現在觀眾面前。

相比之下,《聚焦》則是完全不同的處理方式。不可否
認,該片的背景事實,就足已震撼人心。故事來源於《波士頓環球報》一篇榮獲「普利策獎」的新聞,揭露了美國天主教會神職人員——神父,一系列猖獗的對貧寒
家庭男童,進行性侵的案件。現實中,從2002年1月6日起,到同年底的12月14日,《波士頓環球報》持續報道了近90起受害者家庭的故事。之後引發了
全球廣泛的對同類案件的調查與報道,最後連羅馬教皇也要做出行動,不再沉默包庇相關的神職人員。

這樣的人神共憤的故事,在觀眾們買票走近
影院之時,就已經手持贊同票。如何不賣弄的講故事,不利用別人的傷疤,製造自己的關注度,影片要拿捏的尺度和分寸非常關鍵。有評論認為該片繼承了1976
年《總統班底》的風格,找到了一種豐富、吸引人卻又平實的方式來刻畫記者的基礎工作,通過檔案櫃和復印機傳達出這樣的觸感。這就是該片,如何講述平凡人的
不平凡,進而得到更多平凡大眾認可的原因。

影片中,全然不見任何英雄式人物的刻畫與表現,沒有悲慘的煽情,更多的是人們真實的隱藏和羞愧
的心理情緒。故事開始於2001年,在繁忙的波士頓環球報社裡,眾人歡送前老闆之餘,迎來了由:列維·施瑞博爾 飾演的馬蒂.巴戎(Marty
Baron),剛剛上任的他,就想藉助聚焦新聞調查小組(Spotlight),挖掘一條神父性侵新聞背後的故事。

這位新老闆,用謹慎謙
虛的態度,在極其冷靜的表情下,講出了該工作項目。就像在布置平常的新聞專題一樣沉著,看不到任何張揚的野心或激進的正義。相信他篤定的要追查這件事,不
光是因為他曾在紐約時報工作,而是他認為無論在任何一個地方,記者和媒體的使命和任務,應該是一樣的,只是做事方式不同。

馬蒂·巴戎就像
在波士頓這片平靜的土地上,輕輕的拋下了一顆種子。由邁克爾·基頓飾演的調查組長:Robbie
Robinson,帶領著三名調查記者,薩莎(Sacha Pfeiffer)、邁克(Mike Rezendes)、馬特(Matt
Carroll),分別由:瑞秋·麥克亞當斯、馬克·魯法洛、布萊恩.達西.詹姆斯飾演。四人小組開始了一系列,長期的調查工作,要想翻動這塊凍土,每個
人都要深入黑暗的泥土裡,紮根其中,僅僅的抓住微弱的線索,一點點的將根系擴散,直到枝芽破土而出的那一天,他們的一切努力,才會被公眾看到,用他們的成
果,凈化這片混沌污濁的大地,讓新的希望在這片土地上滋生。讓那些埋藏在人們心裡的陰影,可以在陽光下釋然,也讓更多的孩子,可以像樹木一樣在陽光下,度
過童年。

該片劇本曾一度被認為是沒有被拍攝的好作品之一。而這樣的腳本,除非是大製作,大導演,也許也沒人敢輕易碰觸。這次由在業界有著
多重身份:演員、編劇、導演和製作人的托馬斯·麥卡錫
自編自導,在近年來的電影主題偏執化、灰暗化的鋪墊下,真實故事改編成為了更有說服力的基礎。而他對影片沒有過度藝術化的處理,更好的掌控了各位演員間的
平衡,劇情與對白的火候恰到好處的拿捏,讓這部影片隨著線索的鋪設,一步一步帶領觀眾,不知疲累地走到了終點。而回想全片,腦海充斥的,是大量的人物對
話,眼神和忙碌的身影,一場無比真實的案件調查經過,不需要故弄玄虛的情節,只需要真相被一點一點地剝開,每一層外殼的瓦解,顯露出的內核,都足已令觀眾
更加神經緊綳,目不轉睛的等待,見證真相公之於眾的瞬間。

正是因為這樣,影片沒有被過多拍攝技術包裹,十分誠意的重現當年的環境和人物白
描。復古的台式電腦、翻蓋手機、用爛的橫格本,影片撲面而來的樸素感,令人感覺一時間回到了2000年前後。而影片中的人物,都是真實存在的,十多年過
去,他們依然還是新聞戰線上的工作者。這令影片中四位小組成員的主演們,有了豐富生動的參考資料。

他們的人物演繹,有了准繩,在真實可信
的限度中,盡可能的發揮想像力。同真實人物神似,是他們的首要標准。工作中的坐立行、如何講話,表現喜怒哀樂,他們都有著各自不同的參考系。四位性格迥異
的小組成員,由瑞秋·麥克亞當斯飾演的薩莎,是成員中唯一的女性。采訪中瑞秋說,在與薩莎聊天時,她感受到,薩莎從未把自己當作與其他成員不同的女性記
者,而是作為同等的小組成員,一起分擔工作的重壓,盡自己的全力去調查。她主要的工作是與受害者進行交淡,安撫並收集他們的故事。她的那句:「我在這,是
因為我真的關心。」,打動了那些對媒體失望的年輕人。

由馬克·魯法洛飾演的邁克,有著更加激進的態度,在聽到這項目之初,就充滿干勁兒,
摩拳擦掌。似乎馬克·魯法洛總在演繹一些,脾氣有些暴躁,做事情不在乎小節的人物。而他時常的小動作,永遠的窮追不舍,最終打動了由斯坦利·圖齊飾演律
師:米切爾,一位多年來接受了多位受害者的委託,一個人默默與教會抗爭,維護受害者權益的資深律師。

由布萊恩.達西.詹姆斯飾演的馬特,是個扎實的案頭工作者,當他發現涉案的神父中,有一位就住在自己家的街區,他不由得從外圍的調查記者,陷入到了潛在受害者的角色,請求組長可以盡早曝光新聞,作為家長的他,希望守護好自己的孩子與家庭,這個角色糾結又充滿真實感。


後由邁克爾·基頓飾演的組長:沃爾特,作為領導,從始至終貫徹著調查到底的精神。對於為教會一方辯護的知名律師,他幾次尋找突破口,最終那段慷慨激昂的宣
戰威脅:「一個關於神父猥褻兒童的故事,一個關於律師如何協助教會,包庇神職人員的故事,究竟寫哪一個,因為最終他一定會挑一個寫。」,令律師最終妥協,
交出了多達45位之多的辯護清單,不過沃爾特也反被將了一軍。

調查在經歷了突然的9.11事件之後,被迫暫停,沖突表現在組長沃爾特與邁
克的爭執中,邁克拿到法院隱藏的受害者信件時,他覺得實證在手,不應該再沉默。而組長沃爾特則堅持等到新年過後,要有足夠多的案例證據,將整個關聯的體系
推翻,才可以著手刊登,這一點他強調了兩次。因為他不想再像多年前一樣,一篇幾十個神父猥褻兒童的報道,靜靜地被刊登,然後被教會定義為少數人的行為,之
後被大眾逐漸遺忘,沒有產生任何的作用。他的一切憤怒都是真實合理的,有自責,有彌補,也有堅持。

影片中的四位核心小組成員、外圍的兩位領導與兩位律師,讓影片中的人物關系層疊有序,相互之間體現著報社內部的平衡,外部的壓力與支持共存。個人的困境與迷茫、人物之間的沖突,令影片沒有用正義的言辭去襯托他們的形象,他們的行為本身,就為他們證實了自我。


事結束在報道發布的第二天,周末的上午,薩莎和馬特一如平日,早早來到了辦公室,隨後組長沃爾特和邁克到來,被前台告知,今天有空的人都去你們小組幫忙
了,原來從一早開始,熱線電話就沒有停過。沃爾特和邁克帶著跟觀眾一樣的視角,難掩激動的情緒,隨著邁克被馬特叫住,讓他接聽自己座位上的電話後,沃爾特
也走近了自己的辦公室,默默的接起了電話,說出了那句:「你好,聚焦小組。」,全片點題結束。

現實中,持續了近一年的調查,壓縮在兩個小
時的影片里,沒有人質疑他們的動機,因為這案件太沉重,是看不到既得利益的項目。更沒有人相信他們真的能撬動這塊石板,最終在這片平靜的土壤里,掀起平地
驚雷。他們沒有任何的超人能力,就是靠著館藏資料、無數的電話回訪、約見被害者、與利益集團僵持,最終找到了突破口,可謂是沒有頑石,只有堅持信念的執
筆。

影片中的小組成員,不僅僅是作為一個記者,更是作為父母與社會人。在西方,宗教與社會本是相輔相成的存在,每個周末去教堂里尋求安慰
的人們,如何審視代替上帝之手的神職人員,如何拒絕與抵禦,這些以上帝之名,褻瀆孩童的魔鬼行徑。這是他們在這篇報道之後,在這部影片之後,需要去堅定的
立場。

當年這顆石子的拋出,引起了無限波瀾,遍及世界。令人們在渴求上帝之手的同時,也在心中埋下了假借神職,實際齷齪的潛在可能。這樣
的事實,不忍面對也要接受,影片不僅僅是為了重現這個故事,表彰這幾位記者,更多的是喚起社會人的責任心,在揭露殘忍真相的同時,帶給人們以希望。影片中
的數字從9到13,從20多到45,從70到最後的90,每一次隨著調查而來的數量增加,都令人震動。如同約翰·斯拉特里飾演的編輯本·布萊德里(Ben
Bradlee
Jr.)說的:「如果是這樣的數量,人們一定是知道的。」,而記者邁克回答到:「也許,人們就是知道的。」,畫外音是人們自己選擇了隱藏與沉默。正是因為
他們的推動,人們才有了途徑,敢於在神聖的領域,指出黑暗的存在。

今年同樣在多倫多展映的《真相》,也取自新聞題材,由凱特·布蘭切特和
羅伯特·雷德福聯袂演繹了一段電視媒體人的「父女情義」。故事改編自2004年,丹·拉瑟關於小布希在越戰期間享受特殊待遇的報道,事後被懷疑部分參考文
件涉嫌偽造,這讓內容編輯瑪麗·梅普斯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影片中羅伯特·雷德福飾演的新聞主播,和凱特·布蘭切特飾演的欄目編輯,不僅僅是工作上的老搭
檔,更是如同父女與師生般的情誼。最後導致丹的主播生涯結束,退休隱去,而瑪麗也面臨偽造證據、誣陷政治人物的控告。現實一發不可收拾,殘酷的不聽任何解
釋,只有清者自清,勇於承擔的自我。

而《聚焦》沒有刻意走渲染人物情感的道路,選擇了客觀呈現人物的狀態,每個人都是無比的專注,一絲不
苟,用大量嚴謹的事實陳述和訪問對話,來呈現每個人面臨的心裡重壓和堅定內心,就這樣一步一步迎來勝利的曙光。很久以前,宗教曾經衍生了大量的藝術,而如
今的藝術形式——電影,反而用來揭露宗教的陰暗面,也算是某種意義上的自我治癒。千百年來,人們一直在同自我的恐懼斗爭,如今也是一樣,無論是否信仰宗
教,我們的恐懼來源都是相同的,不同的信仰,給了我們不同的面對方式。不禁令人想起,《出埃及記》中,摩西在紅海前,面對眾人的那句:「請大家相互扶持,
牽著同伴,我們一定可以跨過海面,到達彼岸。」。上帝之手,也許就在你身邊。
豆瓣

望採納

② 新上線的電影用全聚合能看么

不行!都有版權的,要過好長時間才有高清下載什麼的!

③ 想用AE製作一個多張同樣的影片匯聚成Logo 但是這個logo是像素的,影片播放也是隨機的。

我有個想法,那就是做多個particular層,把粒子替換成影片,然後確定大小,進行排列組合成你的這個像素LOGO圖案,最後粒子做單個發射。。。就是層太多了。。。

④ 我想下一個全聚合式的影視軟體,有什麼好的推薦嗎

看客影視:
影視資源豐富,沒有廣告,不用開會員就能免費觀看任何電影。已有手機版和電視版。

⑤ 我想辦個電影網站應該怎麼做請教一下它一般能賺多

如果是做一個電影門戶網站,分享與電影相關的新聞信息等內容,你可以參考 時光網 的發展歷程,而時光網是怎麼發展壯大的?
知乎精選上有一篇文章,你可以看看。
http://www.hujingxuan.com/2682.html
Mtime最早是收購互聯影庫(從啟用時光網開始,就和互聯影庫沒關系了,方向上也不是互聯影庫的思路)收購後正式啟用域名http://mtime.com域名。同時並入的還有一個電影論壇。
06年的mtime還在融合兩部分資源,同時有質量頗高的電子雜志。
07年隨著新版推出,正式啟用了「時光網」的中文名稱,形成了目前mtime的基礎產品雛形。
08年推出電影院產品,開始做院線和票務
09年把產品形態從以個人博客為主轉變為feed流。同時增加了社區互動產品。年底推出了影訊app
10年空白 (09、10 2年影院產品發展很好)
06-09,mtime一直在完善自己的電影資料庫,mtime的資料庫是中文最權威的。這是早期賴以生存的東西。也正是由於資料庫的專業性使得搜索引擎雙向效果很好。mtime只是把頁面該做的東西做了,並且做的遵守語義,沒用什麼亂七八糟的小技巧,個人認為現在的seo代表著貶義。
在09年末之前,mtime一直在低調踏實的做事情,mtime也從來不做宣傳。在資料庫形成了壁壘之後,mtime和好萊塢七大studio合作關系確立,官網和各影片推廣中心逐漸起來。《avatar》和《this is it》 時,mtime開始movie marketing 方面的推進。隨著影片時光網也逐漸曝光越來越多。
mtime在電影院產品上的持續投入在09/10得到了回報,一方面是專業的資料庫另一方面是上映影片的影訊數據,使得搜索引擎願意合作或購買數據。
隨著10年中國電影票房突破100億,電影院進入了膨脹期,更多的目光聚集在了電影產業上,也就讓mtime曝光更多。
陳樂所說的頻道合作僅是短期行為,而且給mtime帶來的壞處甚至超過好處。並不是時光網壯大的因素。
據官方消息,2016年7月27日,萬達電影院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萬達院線)發布公告稱,擬全資並購國內最具影響力的電影媒體及電商服務平台——時光網,解鎖萬達電影生態圈的線上平台領域。
其實就是一個合作經營、試水探索的模式。
另一個方面如果是要做電影資源網站,就要著手儲備片源、長期做種、尋找可靠的伺服器的方面了,最重要的是要拉廣告。

⑥ 有誰知聚合影視這個軟體靠譜嗎

這個軟體沒有用過,類似的軟體用過,還是可以正常使用的。

⑦ 自己做了個電影混剪,不知道怎麼樣

經濟關系浩信花招至喊

閱讀全文

與做一個電影聚合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網路大電影製片方有哪些責任 瀏覽:920
昨天我在電影院看電影的英文怎麼寫 瀏覽:731
免費電影資源群的騙局 瀏覽:728
電影大紅包結婚的歌曲叫什麼 瀏覽:342
如何搭建電影下載網站 瀏覽:33
語文演講怎麼講電影 瀏覽:488
決不姑息電影怎麼看不了 瀏覽:544
移動硬碟下載電影不能在電視上播怎麼回事 瀏覽:478
韓國阿修羅免費播電影放 瀏覽:220
好看的槍戰美電影 瀏覽:138
蠟筆小新武士電影什麼時候出 瀏覽:495
芭比之秘密之門電影免費 瀏覽:365
現在哪些電影免費 瀏覽:787
電影的錢多少 瀏覽:483
長安V7如何放電影 瀏覽:314
有什麼比較好看的懸疑電影 瀏覽:174
韓國什麼學院電影 瀏覽:218
電影免費觀看完整版動畫片 瀏覽:448
電影黑豹時間多久 瀏覽:217
哪些電影里有楊琴元素 瀏覽: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