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麼把照片處理成電影膠片的效果
1,下載一個光影魔術手APP,然後打開光影魔術手這款軟體,進入光影魔術手的操作界面如圖所示:
2. 膠片是怎麼變成照片的
一、設備和材料
黑白膠片的沖洗可以在明室中完成,因此只需要這樣一些設備和材料:
1、沖膠片用的顯影罐。主要有塑料和不銹鋼的兩種,從規格上分,有的只能沖洗一種膠片,有的可以調節以適應不同的膠片。我使用的是AP牌子的塑料顯影罐,它可以同時沖1或2卷135/126膠片,或1卷127/120/220膠片,而且卷片*作非常方便,市價160元;
2、塑料量杯,最好有兩個,一個用來配顯影葯水,一個用來配定影葯水,4-5元一個;
3、測量葯液溫度用的溫度計,只要是對溫度比較敏感的就可以了,我用的是暗房專用的溫度計,刻度盤上是有夜光的,佛山暫時我找不到有賣的,我用的這個是借用土狼大哥的;
4、定時鍾,可以用一般的液晶鬧鍾代替;
5、明室裝片用的暗袋,有暗房的當然可以省去,市價中號的35元一個;
6、顯影葯水和定影葯水,我用的是樂凱HB-17顯影濃縮液(35元一瓶,可以用20-30卷),定影葯水是用定影葯粉配製的,具體配製分量要看說明書,可以重復使用。
二、沖洗前期工作
1、卷片及裝罐
這個工序全部在暗袋中進行,把顯影罐全部部件、准備要沖洗的膠片、剪刀先放入暗袋,然後就可以開始卷片及裝罐了,卷片動作一定要緩慢均勻,一卷135的膠片剛好用完一個片軸,卷好以後用剪刀剪斷膠片。在這個步驟之前,最好用廢舊的膠片在明室下練習幾次,熟練一下,這樣就不至於正式*作時失敗了。
膠片通過片軸軌道定位,並使回繞的膠片互相隔離,以保證沖洗葯液能在膠片空隙之間自由而均勻地流動:
2、葯液的配製
顯影葯液的配製:我使用樂凱SHD100的黑白膠片,所以選擇了樂凱的HB-17濃縮顯影液。大家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用不同的稀釋比例,一般裝葯水的瓶子上都有說明。我選用了1:12/24±1/5分30秒的方案。因為用AP罐沖兩卷膠片需要650ml的葯水,可以計算出來是50ml的濃縮液+600ml的清水,我用的是自來水,當然,要求高的話可以用蒸餾水。
定影葯液的配製:我用的是定影葯粉。10量匙+650ml清水。大家可以根據具體說明書配製。在這里提醒大家一下,如果是定影葯粉配製的,加水的時候要均勻,邊加水邊攪拌溶解,否則會容易造成葯粉結成塊。
三、沖片步驟
葯水配製完成以後,就可以開始沖片了,這也是最關鍵的一步。
先測量一下顯影液的溫度,保證溫度跟標稱溫度一致。
當時我測了一下室溫是23℃,基本符合沖洗要求,如果在夏天或很冷的冬天,在空調房就沒有什麼問題,如果不是就要通過冰塊或熱水來調節葯水溫度了。顯影溫度高於膠片廠家所提供的標准顯影溫度,就會出現顯影過度的現象,底片的密度反差增大,顆粒變粗,灰霧增加;顯影溫度低了,會造成顯影不足,底片變得平淡灰軟,除非你需要達到特殊的效果,否則不建議違反顯影溫度的要求。
溫度合適以後,就可以往顯影罐中注入葯水了。顯影罐頂部有一個注水孔,注入過程要均勻。從注入葯水開始就可以開始計時了。一般650ml的葯水全部注入需要30-60秒的時間,倒完後的開始一分鍾不斷地攪動葯水。AP罐頂部有一個可旋轉的攪動棒,它可以帶動片軸在罐內上下地移動,如果你用的罐子沒有這種裝置,就得整個拿起罐子來搖動了。
然後的時間內每隔1分鍾就攪動5-10秒,直至顯影結束。這樣的*作要求是為了使葯水能充分地接觸膠片,徹底地完成顯影化學反應。
由於顯影結束倒出葯水大概也需要30-60秒的時間,所以在結束的前半分鍾就要開始倒出葯水。
顯影溫度固然重要,但顯影時間也舉足輕重。因為顯影時間過長,底片的密度和反差提高,顯影時間太短,底片又會顯影不足。雖然說現代黑白膠片都有一定的寬容度,但在沖洗過程中溫度和時間控制不當,還是會影響底片的影調和層次的。
顯影後立即將清水注入顯影罐,不斷攪動1分鍾,再將清水倒去。
接著可將准備好的定影液倒入顯影罐,連續不斷攪動1分鍾後,每隔1分鍾攪動一次。在20℃的條件下大約定影10分鍾。溫度高些,定影時間短些,溫度低些,定影時間長些,要求不是很嚴格。我以23℃的情況下,定影時間是9分鍾。
四、洗片步驟
定影完成後,就可以水洗了。目的是徹底去除膠片上殘留的葯液,以便長期保存膠片。打開顯影罐的蓋子,放在水龍頭下,在水龍頭上接一根膠管,另一頭插在片軸的中心,打開水龍頭以適中的流水沖洗20-30分鍾。
在水洗結束時的最後清水中,加入一到兩滴洗潔精作為潤濕劑,在徹底攪動半分鍾就可以完成水洗工序了。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消除膠片上可能形成的水漬。
五、膠片的乾燥
將底片懸掛在通風無塵的室內,在膠片的下端夾上一個有一定重量的夾子,防止膠片在乾燥過程中發生捲曲。膠片的兩面都要用柔軟的濕海綿輕輕擦去多餘的水分,保證膠片得到快速而均勻的乾燥。
3. 用膠卷拍好的電影是怎樣復制的
拷貝一詞就是從復制電影而來的,早期的電影都是用電影拷貝機復制的,我們說的膠片指的是感光膠片,早期電影拷貝機的原理就像我們看到的DV拍的槍片原理一樣,注意,只是原理一樣,具體要復雜的多,要不然我們看到的拷貝會一個比一個不清楚。現在拷貝是用膠轉磁設備來做,將光膠片的光信號轉換成數字信號,再將數字信號轉換成光信號照射到感光膠片上完成復制,這樣速度和質量都大大提高。
你要想把膠片轉成DVD教你一個比較簡單的方法,找一個電視卡,把膠片輸入的電視卡(當然得有膠片輸入電視的設備,你要只有老式8毫米攝影機我可幫不了你了)。然後像錄電視一樣錄下來,壓縮成DVD格式刻盤OK。要想要高清只有用膠轉磁專用設備了。
4. 請問膠片電影是怎樣轉為數字電影的
大不了直接掃描底片唄
數字電影是以形式(即「O」和「1」方式)製作、傳輸和放映的。它有三種製作方式:
一是計算機生成;
二是用高清晰攝像機拍攝;
三是將膠片拍攝的影片掃描轉為數字格式。
數字電影不僅避免出現膠片老化、退色, 確保影片永遠光亮如新,確保畫面沒有任何抖動和閃爍
使觀眾再也看不到任何畫面的劃痕磨損現象。此外,數字電影節目的發行不再需要洗映大量的膠片,既
節約發行成本又有利於環境保護。以數字方式傳輸節目,整部電影在傳輸過程中不會出現質量損失。也
就是說,一旦數字電影信號發出,無論多少家數字影院,也不管它位於地球的什麼位置,都可以使不同
地區的觀眾同時欣賞到同一個高質量的數位元組目。
同時數字放映設備還可以為影院提供增值服務,如實時播放重大體育比賽、文藝演出、遠程教育等
等。改變了影院膠片放映的單一模式,使之向實時、多功能、多渠 道、多方位的經營模式轉變。數字電
影技術的巨大潛能,使之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發展的趨勢和方向。
5. 以前的膠片電影是怎麼改成現在的數碼藍光高清的呢
其實就是一種轉數字化技術,是工業化的流水作業,可以用咱們常見的設備和軟體進行類比,只是專業程度、精度及效率要高得多得多。
就像咱們平時用的掃描儀一樣,把影片原版膠片的每一幀都掃描成數字文件,然後再像咱們用PS一樣,對每一幀的劃痕、污跡、破損進行修復,再上色(黑白變彩色)、調色,最後像們用會聲會影一樣把處理好的每一幀圖像和音軌、字幕等放到時間線上輸出成藍光格式。整個過程可能持續數月甚至數年,需要影片製作公司的各專業人員的團隊協作,比如導演、藝術家等等。
我們平時見到的各種「數碼修復版」就是這么來的。
6. 電影膠片是如何如何運行的
電影是利用人眼的視覺暫留現象工作的,也就是快速播放動作連續的圖像人眼就會自動形成一種運動的感覺。
電影攝影機和放映機的關鍵就是要實現快速播放多幅畫面。現代電影攝影機和放映機的核心就是抓片爪和遮光片的發明,雖然膠片收放盤上的膠卷是連續旋轉的,但是膠片在經過光路時實際上卻是斷續運動的,抓片爪插入膠片邊緣的齒孔中迅速拉動膠片運動,當膠片正好對准光路窗口時,膠片停止運動,靜止在那裡被光照射,這時熒幕上就投射出一幀靜止的畫面,這個畫面達到播放時間以後抓片爪又拉動膠片運動,把下一幀畫面的膠片拉到光路窗口,停下靜止播放,如此反復一幀一幀地放下去。
放映機的輸片部分,由輸片齒輪、滑輪、片門、畫幅錯格調節器、間歇運動機構、遮光器及供、收片裝置等部件組成。輸片齒輪是以它周圍的輪齒伸入影片齒孔來輸送或制動影片的機件。滑輪是用來改變影片移動方向,限定影片左右位置,穩定影片移動速度和減緩影片震動的機件。片門的作用是使每格畫幅停留在一個嚴格確定的位置上,並以一定的面積接受光線照射。在放映過程中如果影片畫幅不正對片門孔,可通過調節畫幅諾格調節器旋鈕來對正。影片在片門中作一停一動間歇運動。在16毫米放映機中,目前多用抓片爪來使影片做間歇運動。它的工作情況,對放映效果和影片壽命有決定性的影響。遮光器中主葉的作用,是在影片更換畫幅時,擋住射向片門的光線,遮光一次。使人們看不到影片更換時的走動痕跡;副葉的作用是當畫幅停留在片門中時再遮光一次,可把每格畫幅分兩次映出,提高閃爍頻率,減少人眼觀察銀幕時由於明暗變化頻率太低所產生的閃動感。供片裝置用來支撐供片夾將影片均勻地供給輸片部分,並給供片夾以適當的阻力矩,不使其因慣性而自由轉動。收片裝置收卷已放映過的影片,常採用摩擦傳動方式傳遞
動力。
遮光片的作用是當抓片爪拉動膠片運動時自動檔主光路使屏幕上暫時是黑的,以免運動的膠片被投影到屏幕上影響播放效果讓觀眾頭暈……,一旦抓片爪拉動膠片定位,畫面靜止,遮光板就正好轉動到不遮光的缺口位置,這樣就可以投射這個靜止的畫面了。現代電影機的播放速度是每秒24幀畫面,但是這個頻率對於很多人還是太低了,會感覺到閃爍,所以為了提高閃爍頻率從而消除閃爍感,現代的電影機雖然播放畫面是每秒24個,但是遮光板每幅畫面會遮擋兩次,這樣閃爍次數就提高到了每秒48次,一般人就感覺不出閃爍了。其實現在的電視也是採用類似的原理:雖然PAL-DK制電視是每秒25幅圖像,但是每幅圖像分成隔行的奇偶場來掃描,所以電視圖像的閃爍頻率是每秒50次,一般人眼就感覺不到閃爍了。
電影穩定每秒24幀的播放速度是靠穩速電機來實現的,常用的低成本穩速電機是個交流同步電機,和交流電的頻率進行同步,因為交流電的供電頻率非常穩定,所以交流同步電機的轉速也非常穩定,經過減速齒輪,可以保證精確在每秒24幀。
將成卷的影片由供片盤送到片窗照射以映出畫面,並經還音部分使光學聲帶信號轉換為聲頻電流。然後把放映過的影片再收捲起來。它由供、收片盒(或片臂)及供片、間歇、收片等輸片齒輪,間歇運動機構、各種滑輪、片門和畫幅調節裝置等組成。窄膠片移動式放映機多用間歇抓片機構代替間歇輸片齒輪。電影放映機的核心部分是間歇運動機構,它將連續轉動變為間歇轉動,並和遮光板相配合,使影片在光線通過時穩定地停留在片窗處,清晰成像在銀幕上;光線被遮住時快速拉下,以免露出影片移動時的痕跡。標准電影移動速度是24格/秒,為了減少閃爍效應,遮光板每格遮光兩次,將閃爍頻率提高到每秒48次。使用最廣泛的間歇運動機構是馬爾蒂十字車。
連續轉動的凸輪 1上有一個導釘2,它每與十字車3徑向開槽嚙合一次,十字車就旋轉 1/4周,因此傳動軸每轉一圈(由a~e),間歇輸片齒輪 4就轉動90度,而將影片拉動一格。凸輪在e →a→b的過程中,十字車是靜止的。某些窄影片放映機採用光學間歇補償而不用機械間歇機構,有利於保護膠片,但畫面亮度有損。收片機構隨片卷直徑加大而速度減慢,以減小張力。
7. 播放電影膠卷的轉輪叫什麼
電影是利用人眼的視覺暫留現象工作的,也就是快速播放動作連續的圖像人眼就會自動形成一種運動的感覺。電影攝影機和放映機的關鍵就是要實現快速播放多幅畫面。現代電影攝影機和放映機的核心就是抓片爪和遮光片的發明,雖然膠片收放盤上的膠卷是連續旋轉的,但是膠片在經過光路時實際上卻是斷續運動的,抓片爪插入膠片邊緣的齒孔中迅速拉動膠片運動,當膠片正好對准光路窗口時,膠片停止運動,靜止在那裡被光照射,這時熒幕上就投射出一幀靜止的畫面,這個畫面達到播放時間以後抓片爪又拉動膠片運動,把下一幀畫面的膠片拉到光路窗口,停下靜止播放,如此反復一幀一幀地放下去。放映機的輸片部分,由輸片齒輪、滑輪、片門、畫幅錯格調節器、間歇運動機構、遮光器及供、收片裝置等部件組成。輸片齒輪是以它周圍的輪齒伸入影片齒孔來輸送或制動影片的機件。滑輪是用來改變影片移動方向,限定影片左右位置,穩定影片移動速度和減緩影片震動的機件。片門的作用是使每格畫幅停留在一個嚴格確定的位置上,並以一定的面積接受光線照射。在放映過程中如果影片畫幅不正對片門孔,可通過調節畫幅諾格調節器旋鈕來對正。影片在片門中作一停一動間歇運動。在16毫米放映機中,目前多用抓片爪來使影片做間歇運動。它的工作情況,對放映效果和影片壽命有決定性的影響。遮光器中主葉的作用,是在影片更換畫幅時,擋住射向片門的光線,遮光一次。使人們看不到影片更換時的走動痕跡;副葉的作用是當畫幅停留在片門中時再遮光一次,可把每格畫幅分兩次映出,提高閃爍頻率,減少人眼觀察銀幕時由於明暗變化頻率太低所產生的閃動感。供片裝置用來支撐供片夾將影片均勻地供給輸片部分,並給供片夾以適當的阻力矩,不使其因慣性而自由轉動。收片裝置收卷已放映過的影片,常採用摩擦傳動方式傳遞動力。遮光片的作用是當抓片爪拉動膠片運動時自動檔主光路使屏幕上暫時是黑的,以免運動的膠片被投影到屏幕上影響播放效果讓觀眾頭暈……,一旦抓片爪拉動膠片定位,畫面靜止,遮光板就正好轉動到不遮光的缺口位置,這樣就可以投射這個靜止的畫面了。現代電影機的播放速度是每秒24幀畫面,但是這個頻率對於很多人還是太低了,會感覺到閃爍,所以為了提高閃爍頻率從而消除閃爍感,現代的電影機雖然播放畫面是每秒24個,但是遮光板每幅畫面會遮擋兩次,這樣閃爍次數就提高到了每秒48次,一般人就感覺不出閃爍了。其實現在的電視也是採用類似的原理:雖然PAL-DK制電視是每秒25幅圖像,但是每幅圖像分成隔行的奇偶場來掃描,所以電視圖像的閃爍頻率是每秒50次,一般人眼就感覺不到閃爍了。電影穩定每秒24幀的播放速度是靠穩速電機來實現的,常用的低成本穩速電機是個交流同步電機,和交流電的頻率進行同步,因為交流電的供電頻率非常穩定,所以交流同步電機的轉速也非常穩定,經過減速齒輪,可以保證精確在每秒24幀。將成卷的影片由供片盤送到片窗照射以映出畫面,並經還音部分使光學聲帶信號轉換為聲頻電流。然後把放映過的影片再收捲起來。它由供、收片盒(或片臂)及供片、間歇、收片等輸片齒輪,間歇運動機構、各種滑輪、片門和畫幅調節裝置等組成。窄膠片移動式放映機多用間歇抓片機構代替間歇輸片齒輪。電影放映機的核心部分是間歇運動機構,它將連續轉動變為間歇轉動,並和遮光板相配合,使影片在光線通過時穩定地停留在片窗處,清晰成像在銀幕上;光線被遮住時快速拉下,以免露出影片移動時的痕跡。標准電影移動速度是24格/秒,為了減少閃爍效應,遮光板每格遮光兩次,將閃爍頻率提高到每秒48次。使用最廣泛的間歇運動機構是馬爾蒂十字車。 連續轉動的凸輪 1上有一個導釘2,它每與十字車3徑向開槽嚙合一次,十字車就旋轉 1/4周,因此傳動軸每轉一圈(由a~e),間歇輸片齒輪 4就轉動90度,而將影片拉動一格。凸輪在e →a→b的過程中,十字車是靜止的。某些窄影片放映機採用光學間歇補償而不用機械間歇機構,有利於保護膠片,但畫面亮度有損。收片機構隨片卷直徑加大而速度減慢,以減小張力。
8. 高分求 電影膠片轉膠流程
使用高清電視設備製作電影,早已不是什麼稀罕的事了,無論國內、國外均有大量的先例。他們拍攝這些作品時基本採用與電影一致的24P格式進行。而採用 25P格式拍攝的電視電影,一般是在電視連續劇中套拍出來的,或專為電視節目中的電影頻道製作的。這些作品要首先保證電視播出方面的收益,然後才是製作膠片或投放到數字院線的發行、運作收益。因此,在製作技術上,從一開始就放棄了拍攝電影使用的24P格式。
25P格式在電視環境中的製作、播出都沒有問題,但是要將25P格式的磁帶轉為膠片,再拿到膠片電影院放映就會產生一系列的問題需要解決。本文將敘述磁轉膠的工藝過程和遇到的問題,以及解決這些問題所採用的一些方法。
一 磁轉膠的過程
1. 分本
我們在這里介紹的是用已經完成電視劇或電視電影剪輯的作品進行轉換的過程,略去了作品的製作過程。由於影院放映用的膠片受到外形尺寸的限制,長度有限,一般一盒膠片不會超過20分鍾,而一盤高清磁帶的記錄長度可以超過120分鍾,即一部電影可以存放於一盤磁帶中。為了保證磁轉膠的順利,一般需要將高清磁帶上的節目按照膠片的需求,並根據節目的具體內容分成不超過20分鍾的多盤磁帶。套用電影中的術語叫做「分本」。當然,隨著磁轉膠工藝的進步,這一步驟可以簡化成只需列出准確的「分本」時間碼表就可以製作了。
2. 製作引片
根據膠片製作工藝的需要,要在每一盤磁帶的節目內容的前面,增加一個用於在膠片合成工藝中聲畫對位的引片。俗稱「立達片」。如不需「分本」,此步驟可省略。
3. 製作杜比環繞聲
目前,無論是放映膠片的影院,還是電子影院均要求製作杜比環繞聲。因此要在磁轉膠之前進行杜比編碼。杜比公司會在每一部作品交付授權費後,製作一個授權書,持有授權書可以不受地域、國別限制,在任何國家製作杜比編碼。你只需要帶著你的分軌聲音到杜比公司授權的工作室,就可以製作杜比環繞聲。由於磁轉膠公司的製作工藝不同,對音頻信號部分要求提供的載體形式也不盡相同。基本上以8軌數字錄音帶或數據硬碟方式為主。
4. 視頻信號處理
電視攝像機和顯示器的光電、電光轉換曲線不同於膠片,記錄在磁帶上的視頻信號轉換到膠片上會有一定的偏差。要想完美、准確地在膠片上還原光信號,在磁轉膠之前必須對信號進行處理。一般將這個過程稱為「調色」。
5. 底片曝光
將處理過的視頻信號通過專用的曝光設備對膠片進行曝光。
6. 底片沖洗
將曝光過的底片進行沖洗。
7. 製作正片
沖洗出來的底片是負片,無法准確的判斷圖像質量的好壞,因此要用底片製作一套可以放映的正片,簡稱「翻正」。
8. 修正、配光
首先根據正片的情況,判斷底片的曝光和沖洗質量。如不合格需要進行重新曝光和沖洗(重復第5至第7步)。待底片審看合格後審看正片,根據正片的具體情況調整正片曝光的配光比例,然後重新沖印正片,以得到滿意的正片為止。配光時,可以用一組配光數據從頭到尾的使用,也可以根據鏡頭的需要,逐個鏡頭的分別調整配光比例,以達到更完美的色彩表現。
9. 製作聲音光底
在製作圖像底片和正片的同時,利用聲音數據製作聲音光學底片。將記錄在8軌數字錄音帶或數據硬碟上的音頻信號轉換成光學信號,印製在一條膠片上。
10. 合成樣片
將配完光的圖像正片和聲音底片合成為完整的樣片。
以上就是理想化的磁帶轉膠片的流程。之所以稱作理想化的流程,是因為各個環節經常會出現一些由不同因素引起的變化,造成各個環節要不斷地調整。
二 磁磚膠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法
1. 24P與25P
大家都知道,電影是按照每秒24格畫面進行拍攝和放映的。而已經拍成25P格式的電視劇要轉成膠片就遇到了不可避免的幀頻轉換問題——如何從25P轉換成24P的問題。
一般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有兩個:
第一種是使用格式轉換器,用電子手段,將磁帶上的幀頻從25P直接轉換成24P,然後再用24P的磁帶轉成膠片。原理是:在格式轉器中使用大規模存儲器,將視頻信號按正常的播放速度(即25幀/每秒)順序存儲在格式轉換器中,然後按照需要的幀頻(即24幀/每秒)讀出信號。為了達到降低幀頻又不延長播放時間的目的,在每一秒的時間內都要放棄一幀畫面。即:每秒寫入25格畫面,讀出24格畫面,而存儲器不進行累積存儲,隨時進行刷新,以達到24P(每秒放映 24格畫面)的要求。
這種方法的優點是直接轉換,不影響其它任何技術指標,最主要的是音頻部分不需要作任何調整,也不會有任何損失。缺點是:由於是用電子設備進行的轉換,被放棄的畫面一般是由格式轉換器進行隨機選擇的,被抽掉畫面的地方會造成畫幅的跳動。一些人物動作幅度較大,或鏡頭運動幅度較大的畫面,會因為動作中間畫面的丟失,形成動作的跳躍和不連貫,因而受到比較明顯的影響,特別是一些武打的作品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現在,也出現了一些能夠進行運動預測,並能智能選擇被丟棄畫面的格式轉換器。這些格式轉換器可以主動判斷圖像的內容,對運動畫面和靜止畫面採用不同的處理方式。例如:預測到較大的畫面運動時就減少或停止畫面的丟棄,遇到靜止圖像就增加丟棄畫面的次數,對積累的時間進行補償。這種做法對運動畫面造成的跳動有所減緩;但對於連續運動,或長鏡頭運動類的節目,其作用還是有限的。
第二種是在膠片放映時採用降速的方式。在底片曝光之前,不對磁帶上的幀頻進行任何調整;在膠片處理階段也不做任何速度上的調整,按照膠片處理的正常程序進行。只是在膠片放映時採用每秒24格的速度,進行正常放映。這種方法的優點是不丟棄任何一幅畫面,最大化的保留了圖像信息。產生的問題是:放映時,影片長度增加了4%,致使運動節奏有所減緩。同時,由於放映速度的降低,致使聲音部分的音調也隨之降低。
解決的辦法:第一步,在進行杜比編碼之前,根據計算,對聲音進行降速處理,把聲音的長度降到與24格放映的膠片時間長度絕對一致。這是經與杜比公司技術人員確認的,如不進行事先降速,在膠片放映時降低速度則會無法正常進行杜比解碼。原因是杜比編碼內部包含同步信息,記錄時的速度與重放時的速度不同將無法同步,第二步,利用杜比的專用設備進行升調處理,把因為降速造成的降調調整回來(只升音調,不變速度和長度)。後面再按照正常的製作程序進行。
還有一種處理方式,先根據影片中聲音的內容進行判斷,如果原聲中沒有過於豐富的低頻成分,也可以不對聲音進行升調處理。4%的速度變化對於大多數聽眾來說,在沒有對比的條件下,是分辨不出來的。根據有關專家的分析,一般情況下,只會對交響樂中的木管樂器的一些諧波成分造成損失。如果作品中只有電子樂,則基本不會產生影響。在我們這一次磁轉膠的操作中,由於沒有找到杜比的專用設備,因此沒有進行升調處理。從結果看,還是可以接受的。
2. 調色
由於膠片與CCD的光電感應曲線不同,用電視攝像機拍攝的節目,再轉到膠片時,色彩還原上會有一些差異。(部分原因還是人為的追求,希望攝像機的圖像更相似於膠片的色彩效果。)為了讓磁轉膠做出來的膠片更准確的表現出膠片應有的效果,一般會在磁轉膠之前,對磁帶上的視頻信號進行調色,以達到接近膠片效果的目的。但是在調色過程中,受到目前工藝水平的限制,只能看到視頻信號反映在電視監視器上的圖像,色彩調整後在膠片上最終是什麼樣的結果,還是得不到實時的、准確的反映。
我們在調色之前也進行了多方面的調查、了解,包括詢問了香港、日本、澳大利亞、泰國等地磁轉膠的操作流程,得出的結論基本上都是靠工程師的經驗來調整。如果結果不滿意,只能重新調色後,重新曝光。底片曝光後,要翻成正片,用這個正片來判斷底片的色彩是否准確。還有一個較為重要的因素需要引起注意。底片曝光所需要的時間還比較長,我們這次使用的是ARRI Laser,曝光速度已經有較大的提高,但仍然需要3秒鍾才能曝光一格畫面。一部90分鍾的電影大概有129600格畫面,全部曝光完畢需要100多個小時。加上沖洗、翻印的時間,整個製作周期是很長的,要想完滿地完成整個磁轉膠的過程,必須留有充足的時間,以便於重復調整和修改。
3. 配光
配光是電影生產工藝中常用的手段,配光後重印的正片與光學聲音片合成,做成完整的、包含聲音和圖像底片,稱為「樣片」。在膠片放映的流程中,會用最終審定的樣片翻印一個或幾個製作拷貝用的底片,再用這些底片製作拷貝送到影院放映。
製作公司一般會根據客戶的要求反復多次進行配光。我們這在配光環節也發現了一些問題。主要是如何處理在磁帶階段調色的依據問題為了得到更好的效果,我們對該片作了各種版本的調色試驗。其中包括電視播出版本的、電子院線放映版本的、膠片院線放映版本的,還將這些版本各作了30秒鍾電影版本的調色試驗。為了保證重印後的色彩效果,我們專門赴泰國進行了沖印試驗,共沖洗了3種調色方案的片段各30秒。這3種方案是:完全未調色方案、按電視播出效果調色方案和按電子院線播出效果調色方案。最終的效果有點出乎我們的預料,最終選定的方案是按照電視播出效果的調色方案,它的效果是最好的。當然,這只是我們這一部片子的情況,我們認為它遠遠不能說明對調色效果評價的影響。
4. 字幕
膠片電影的字幕一般是在製作用於拷貝的底片上進行的。它是用光學的方法進行疊印曝光的,因此,對疊印的工藝水平要求很高,稍有疏漏就會造成字幕的抖動。這次的磁轉膠給了我們一個光學字幕和電子字幕進行比較的機會。片頭字幕是利用高清設備事先製作的,對白字幕是在磁轉膠之後,在膠片上製作的。經比較,無論是字幕的清晰程度,還是穩定性都是高清製作得更優秀一些。當然,僅憑這一次的效果還不能說明全部問題,還需要多做實驗,多作比較,但高清設備製作字幕的靈活性與方便性,肯定會比膠片字幕好得多。
5. 聲音
這只是我們在做這次磁轉膠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其思考。影片我們是採用25P格式高清攝像機拍攝的,磁轉膠是在泰國一家後期製作公司進行的,杜比環繞聲編碼是在國內進行的,前文所述的聲音降速處理等過程也多是在國內進行的。這期間出現的問題是:在我們最終帶著高清錄像帶和聲音數據硬碟赴泰國時,高清的錄像帶上還是正常播放速度的25P幀頻90分鍾長的節目,而數據硬碟上的聲音已經是降了速度的、時長延長了4%,已經長達93.6分鍾的聲音節目。這時,聲音和畫面是無法對準的。只有在做出圖像底片和聲音底片後,才能將兩者在一起同步對位。如果聲音或畫面上出現任何問題,在這之前是沒有辦法檢查和發現的。一旦進入了膠片階段,出了問題要想解決幾乎是不可能的。
高清節目的效果已經與電影膠片非常接近了。有數據表明,電影底片的解析度基本可以達到4K的水平,經過復雜的後期工藝,到達電影院放映的拷貝的解析度會衰減到2K左右;基本與高清處於一個水平。高清電視由於拍攝和後期製作均採用數字處理,其衰減非常微弱,如果再考慮到電視製作的方便性,就難怪那麼多好萊塢的大片採用高清設備進行製作了。
從欣賞的角度看,我們此次製作的磁轉膠,經實際放映觀看,難以准確區分攝像機與膠片拍攝的差異。甚至一些特殊的場景中,攝像機的運用比膠片攝影更加自如一些。有一點是需要大家清醒地認識到的——目前的各種攝像機曝光寬容度肯定不如電影膠片。一般電影膠片的寬容度大約可以達到9-10個分區,而CCD期間只能達到5個分區。因此需要攝像師比使用膠片時更加准確的控制曝光量,盡量控制光比。
再說一個只有磁轉膠才會發生的現象。大家知道,攝像機在光線較弱的部分會出現雜波。如果打開增益,雜波就會更大。但是,經過磁轉膠後,這些雜波會明顯減弱,甚至大部分難以發覺。這種現象我們至今還沒有找到合理的解釋,有待今後深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