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影《士兵之歌》講的是什麼故事
一個神情鬱悒的母親站在村口凝望著遠處,但她並不等待任何人。她曾經等待過的唯一的兒子阿遼沙沒有從戰場上回來,他已被埋葬在異國他鄉。每年早春時節,外國人把鮮花獻在他的墳前,他們稱他為俄羅斯士兵、英雄。但對這位母親來說,他就是她的小阿遼沙,她的兒子。從他出生到他離家前的一切,母親全都知道。現在影片要表現的是他的一段連母親也全然不知的經歷:
這是衛國戰爭的嚴峻歲月。四輛德軍坦克正在窮追因履行自己的職責而未來得及撤退的通信兵阿遼沙。阿遼沙拚命地奔跑著,在驚恐的心理狀態中,他感到乾坤倒轉了,坦克和田野彷彿在上空,而藍天卻在腳下。忽然,他急中生智,抄起戰友們扔下的反坦克槍擊毀了敵人的兩輛坦克。將軍召見了阿遼沙,要為他請獎。阿遼沙請求將軍不必給他授獎。他只希望准許他回家鄉去探望一次母親,替母親修補一下漏雨的房頂。將軍同意了他的請求,給了他六天假期:路途往返四天,在家呆兩天。
阿遼沙踏上了歸途。一個不相識的士兵巴甫洛夫托阿遼沙在樞紐站轉車的時候到他家去一下,向他妻子報個平安,並把全班戰友捐獻給他的兩塊肥皂帶給他妻子。阿遼沙受到啟發,在火車站附近的市場上也為母親買了一件禮物:一塊黑紗頭巾。
在站台上,阿遼沙遇見一位拄雙拐的殘廢軍人,便熱情地幫助他提皮箱。殘廢軍人要給妻子發電報,謊稱因故不能去找她了,其實,他是不想成為妻子的累贅。女電報員斥責他不為妻子著想:對妻子來說,即使回來一個失去了雙腿的丈夫,也比沒有人回來強!於是殘廢軍人鼓起勇氣回去見自己的妻子,他和阿遼沙一起上了火車。
火車到達保利索大站,阿遼沙看到殘廢軍人的妻子到車站把丈夫接走,心中十分欣慰。阿遼沙要在這里換車,客車已經沒有了,他非常焦急,准備爬上一列運送軍用草料的貨車。守衛貨車的哨兵加夫里金不準他上車。他不得已給了這個哨兵一個肉罐頭,終於得到了允許。
不料,在阿遼沙爬上的這節堆放草料的貨車廂里還躲著一個姑娘。姑娘見到阿遼沙,嚇得拉開車門,把自己的小包裹扔了出去,自己也要往下跳。這時火車在迅速賓士,阿遼沙攔住了她。起先,她怕阿遼沙,對他很不友好。後來兩個人相互作了自我介紹。姑娘叫舒拉,自稱是去找未婚夫,他是一位飛機駕駛員,正在養傷。
車停了,阿遼沙下去打水。返回車廂時,見哨兵加夫里金正在威脅舒拉,要把她拉出車廂去。阿遼沙為此與加大里金爭吵起來。加夫里金誣蔑阿遼沙和舒拉有見不得人的關系,阿遼沙打了哨兵一拳,把剛打來的一罐水也弄翻了。哨兵見阿遼沙的背包里還有肉罐頭,饞涎欲滴。阿遼沙給了他兩個罐頭,想讓他答應不攆舒拉下車。正在這時,貨車的負責人——中尉來了。他見哨兵拿士兵的東西,處分了他。中尉得知阿遼沙是擊潰敵人坦克的英雄後,同意讓他和舒拉搭乘這趟火車。
阿遼沙把自己的食物拿出來請舒拉吃,他們聊天時談到姑娘與小夥子之間會不會有純真的友誼,舒拉似乎有話要對阿遼沙說,但阿遼沙真誠地勸她不要為未婚夫擔憂,讓她相信未婚夫的傷會好起來的,舒拉只好打岔說:「口渴極了,」把本來想說的話咽了回去。再一次停車的時候,阿遼沙又下去打水,由於傾聽戰報廣播忘了時間,回來時火車已開走了。他攔了一輛卡車追到下一站,哪知火車已離站,又沒追上。阿遼沙垂頭喪氣地離開車站。忽聽有人在喊阿遼沙,原來舒拉也下了火車,正在鐵路天橋上等他。兩人重逢,萬分欣喜。
阿遼沙和舒拉一起去尋找托帶肥皂的戰士的家。可是那條街已被炸成瓦礫。他們在另一幢房子里找到了巴甫洛夫的妻子,發現她已背叛了在前線的丈夫與別人姘居。阿遼沙把肥皂給了住在小學校里的巴甫洛夫的父親。為了安慰這位老人,阿遼沙向他編造了一段他路遇的陌生朋友的動人事跡。
告別了老人,阿遼沙又同舒拉一起登上一列軍用列車。這是他們能呆在一起的最後一段旅程。舒拉到站了,兩人話別時舒拉告訴阿遼沙她並沒有未婚夫,也沒有親人,現在是到姑媽家去。她以這種含蓄的方式向小夥子表白了自己的愛情。
阿遼沙繼續乘火車奔向目的地。敵機炸斷了鐵橋,列車也起了火。阿遼沙幫著從車廂里救人。他的時間已很緊迫,修橋需兩小時,他不能再等,只得找了一個木筏過河。阿遼沙隨後又攔了一輛卡車馳往家裡。到了家,不巧母親又在地里。他急忙趕到地里,朝著母親奔去,母親也在往回飛跑。母子二人緊緊擁抱在一起。阿遼沙匆匆地把頭巾給了母親,和母親說了三兩句話,就要返回前線——他在路上耽誤了太多的時間,他的休假期已到盡頭。臨走時,他答應母親一定回來。
然而阿遼沙再也沒有回來……
他本來可以成為工人、工程師、農藝家……但他卻永遠只是一個士兵,一個普通的俄羅斯士兵。
⑵ 《音樂之聲》這部電影評價高是為什麼它為什麼能成為經典
《音樂之聲》作為一部前身為百老匯上映的音樂劇,其中的歌舞是十分出彩的。每一段優美的歌唱伴隨著演員極富表現力的面部表情和十分流暢的肢體動作,都是一種享受。即使在如今所有人都在追求快速的時代,也能讓人靜下心來,慢慢的欣賞這部電影中的歌舞。其中,知名度很高的《哆來咪》、《雪絨花》、《晚安,再見》等曲目在影片中多次出現,並十分優美。這些從小開始聽的音樂在影片中演唱,讓觀眾有歸屬感。
⑶ 對於一部伊朗電影《柳樹之歌》也叫做《讓風帶著我起飛》的一個問題
在世界地理雜志上偶然看到了介紹伊朗的一篇文字,於是閱讀。也許對於這個國度,人們所能憑記憶勾勒出的只有塵土,平原,沙漠化,小規模武裝沖突,還有貧窮。而這些和影象中的伊朗沒有任何牽連。那裡存在著另一種東方人,他們對生活的執著,無可挑剔。
忽然想到有關劇本,孩子,回憶,寧靜的事情,就很自然的回憶起伊朗電影《風中飄絮》。第一次看到這部片子是在一次導演基礎課上,因為投影設備出現了問題,維修了很長時間,等著無聊,亂翻幾頁讓雅克桑貝的繪本,萬分庸懶。頭腦中出現了小金魚小櫻桃和小鞋子,幻想著這部千呼萬喚始出不來的片子的魅力。幻想著中東電影一如既往的長鏡頭和同期聲。終於設備修好。光碟運轉正常,並出現了字幕:導演 阿里塔勒比。編劇則是阿巴斯。阿巴斯把休閑小電影做到了一個很好的程度。可以愜意的看完前20分鍾,再度過一個揪心的過程,最後一切歸零,華麗的低調。讓人重新審視生活,然後關機睡個好覺。而在第二天就忘記一切,甚至忘記了睡眠前的自我審視,繼續生活拒絕被打亂。很難將讓雅克桑貝和阿巴斯歸為一類,無從標注類別。但因為喜歡的緣故,覺得他們很像。一個在歐洲,一個在亞洲,一個靜一個動,畫筆在道林紙上的摩挲,鏡頭角度錯綜的變換,都在或美或丑的描述生活,透著不動聲色的恰倒好處。
故事開始,一個小學生在踢球時不小心打碎了教室的玻璃而被罰站在外面,同時一個剛來上學的學生因為凝視著窗外在這個季節並不多見的小雨時被視為注意力不集中清出教室,兩個孩子像遇了,而倒霉的並不只是他們,同樣肩負倒霉命運的還有一個高年級的學生,他為掙家用想和老師爭取到一周兩天在外打工的機會。三個人恍惚的穿梭在教室外的走廊通道中,想離開,卻不知該去向何處。
終於高年級的學生騎著一輛摩托車走了,放學的鈴聲也終於響起。但對於兩個倒霉的孩子,這鈴聲並非就意味著解脫。學生們蜂擁一樣離開了教室,享受著放學回家途中的樂趣。這時老師對打碎玻璃的學生說,如果今天你不能賠償並裝上新的玻璃,你就不能再來學校上課了。這就是這位老師的意見,於情於理,損壞公務應該賠償,但這或許並不是他的真實立場。破碎的玻璃刻意的露出鋸齒一樣的鋒利邊緣。就這樣,被責令裝新玻璃的學生把遺忘在桌上的書包交給那位新來的同學,兩人只能離開。
校外的風景清新不已。玻璃同學追上了新來的同學,並讓他用書包頂在頭上遮擋雨水,這就是孩子的善良,一點點的關愛就會成為朋友。一對好朋友談到了家庭,談到自己的父親。兩個孩子的父親似乎是來自兩個世界的人,他們的生活軌跡彼此平行沒有交點。卻又有著共同的生活狀態。他們都很忙。這個男孩是沒能力承擔賠償玻璃的,自己的父親太忙,家裡的條件不允許他拿出這些錢賠償學校。但因為老師變相的威脅,他還是准備完成這個任務。他還小,連年輕都算不上,上學是他的唯一能做的。我們開始無法想像,這樣一個孩子,在沒有錢的情況下,為了滿足學校的要求,能夠付諸怎樣的行動。錢是需要面對的最大問題。而那個新來的同學,他剛結識的夥伴承諾可以幫他從家裡借出賠償玻璃的二百五十元錢。事情似乎有了眉目。雨也漸漸停了。好像一切都在朝著好的方向進展。可電影僅僅放映了二十多分鍾。阿巴斯式的迂迴曲折在這時才剛剛開始,不由得開始擔心起這兩個孩子,擔心兩個不諳世事的孩子被僵直的安排命運。果然,揪心的過程就此開始。新來的同學帶著他們來到自己家。父親是斷然不會在家中的,他很忙,有工作。母親卻也出了門。家中只剩下了他的妹妹,一個被反鎖在家中的可愛孩子。他們只能轉去父親工作的地方,並順利借到了一張五百元的錢。他把錢交給他。如釋重負。他們告別。接下來的事只有靠自己完成,朋友盡到了義務。
他搭上一輛經過的拖拉機,打量著手中的五百元鈔票,彷彿這已經不是一張簡單的鈔票了,它是一塊玻璃,是老師的一次饒恕,是一個能繼續上學的憑證。忽然,鈔票的邊緣讓他想起了玻璃的尺寸。他只能跳下拖拉機,他不能耽擱。因為時間已然在流逝。他把我們帶到了他父親的工作的地方。父子終於見面。而他們的對話卻出奇的冷淡:
"又是錢嗎?"
"玻璃的尺寸,我從朋友那兒借來了錢。"
"在上衣口袋裡,把鑰匙拿去。"
可怕的對話,很輕易便能看出孩子的身上有種無奈的成熟。父親忙著工作,不願多話。孩子找到了寫有玻璃尺寸的紙條。馬上動身去玻璃店。他惟有抓緊時間,他走過小山,墳丘,浮橋,終於來到久違的玻璃店。店主是位慈眉善目的老人,他問詢了孩子要配玻璃的尺寸,而孩子也在這時才發現字條上面關於玻璃尺寸的數據模糊難以確認。老人按照自己多年的經驗,干練的為他算好尺寸,然後進行裁剪。玻璃裁好後,他給了孩子一些泥子和釘子。並教給他裝玻璃的方法。臨走前他找給了孩子二百五十元錢,又拿出一本書夾在孩子的脖子與玻璃上沿之前避免劃傷。送孩子出門時提醒孩子說,尺寸不合適的話,七點之前來,如果過了七點,就明天再來。店中一座鬧鍾指定的時間是五點半,老人不無憂傷的眼神系掛著孩子坎坷的前程,輕脆薄透,易竭易摧,天颳起了風。
他已經精疲力竭,一個應該在此時此刻在家中倍受呵護的孩子卻要冒著被劃傷的危險抱著一塊大玻璃在風中艱難的行走。而阿巴斯卻沒有留給他絲毫的同情。來時的浮橋已經被水沖走,孩子只好捲起褲管入河,終於他到了對岸,帶著剛剛涉水而過的潮濕繼續前行。為了抄近路,他再次走過墳丘,一個別人遠離的地方。值得慶幸的是,他遇到了那位高年級的同學,他抓緊了他,懇求他帶自己回學校把玻璃裝好。高年級的同學終於同意。但飛快的車速又令坐在後座上的他擔心玻璃被震碎,他終於流淚,也許這是他應該得到的發泄。他哭著求高年級的同學放慢車速。高年級同學因為同樣需要在某個時刻把貨送到,所以無法繼續送他。並承諾等工作結束再來載他去學校,而他並不知道,眼前的這個孩子一直在和時間與命運賽跑,一刻也不能耽擱。他說不能,但他還是讓高年級的同學自顧自的離去。他放棄了一個有很大風險系數的捷徑,他決定依然靠自己。
天又下起了雨。
在雨停的時候,終於的終於。我們的好孩子,他走進了教室,此時風透過那扇破碎的玻璃窗襲入房間。殘余在窗欞上的玻璃碎片的尖端依然鋒利,清晰可見。他搬來了桌子,他必須站在兩張桌子上才能達到需要的高度。透過窗子他看到一輛摩托車,有人還在學校!多麼美好的一件事!他出去尋找沒有離開學校的那個救星,但卻沒有找到。他只好自己架高桌子。忽然的一個主觀鏡頭,一個校工模樣的人騎上了那輛摩托車准備離校。他追出校門,卻沒能追上。但他很清醒,他意識到能完成這個任務的只有他自己,別人是靠不住的。他找了一把錘子,把它揣進褲子的後袋,抱著玻璃小心的站到了最高的桌子上,當他的雙手按住正好卡在窗框內的玻璃時,我不禁長吁,尺寸合適,他做到了。而這時卻發現泥子和釘子都放在了課桌上。忽然他看到那個人推著摩托車回來了,但我們的孩子在擎住玻璃和跑過去喊人之間只能接受接受前者。命運在此時再次戲耍般的玩弄了這個孩子。他隔著窗子大聲呼喊,沒有作用。他小心翼翼地放下玻璃,再一次追出校門,還是沒有追上。最後的一絲希望也破滅了。錘子從他褲子的後袋裡掉在了地上,他沒有發覺。當他再次踩上架高的桌子把玻璃卡在窗框上的時候,幾分無奈地看著地上的錘子。他雙手嘗試著離開玻璃,然後讓玻璃暫時留在原來的位置上,他已經筋疲力盡,經不住反復地折騰了,就在他准備轉身去地上取錘子時,玻璃摔到了地上,最後結果統統歸於沒有"固定"的原因。
他能做的,只有看著破碎如初的玻璃。是的,破碎如初。
故事還沒結束,阿巴斯的高潮在結局。令人感動的卻不是他似乎被玩弄的命運。僅有的希望隨著玻璃的破碎而破碎了。但他還有二百五十元錢。他再次遇到了下班回來的高年級同學,他上了車,他們一路走遠,時間距離七點還早,玻璃店老人會等著他,會劃給他一塊新的玻璃。他不再會忘記把泥子和釘子帶在身上,他會小心的放置錘子。新的希望開始被滿載。他只是輸給了強加橫阻的命運,卻為自己贏得了平常並不多得的成長積淀。
中國有句古話,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取前半句。有時不得不屈服於命運。客觀的東西總是無可預知。無法改變,又無法接受,只能繼續著生活,摸索著路子。
⑷ 為什麼電影《無名之輩》被網友稱做「年度黑馬」
在我看來,這部電影被網友稱為年度黑馬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人物的飽滿度很高。
人沒有絕對的善良,也沒有絕對的可怕。這部影片中的人物沒有一個很固定的概念對好人和壞人進行定義,這點與很多其他電影中為了突顯人物的特徵都不同。
一些電影中的人物善良或者可惡太過明顯,然而在這部電影中,每一個人物都有著自己多面的故事,使觀看者不自覺的會有一種觀看的沖動,想要讀懂這個角色。
是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自己的曾經,自己的過去,回憶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進步。
電影中的一個人物馬先勇,以前做的是協警職業,幫助警察立下了不少的功勞,但是因為一次酒後駕駛,他的人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他的老婆也不幸死於這個事故之中,後來的後來,他再也沒有做過協警了。
他曾經那麼閃耀,現在確那麼落魄,他曾經看起來那麼正直,但是現在的他卻處處貪小便宜,甚至沒有錢給自己的女兒交學費,一拖再拖,以至於想用一點水果來拖延時間,這是多麼的讓人無奈呀……
也就是這樣一個看起來沒有本事的父親,卻深深愛著自己的女兒。
其次,在我看來,這個電影被網友稱為年度黑馬也是有其他的一個原因,就是這個電影的真實性,真實的東西往往最容易觸動人的心靈,普通人的生活雖然平凡,但是仔細想想,還是有著道理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