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電影《城南舊事》意境分析
一、電影意境綜述
意境一詞多在中國古典詩、詞、畫等傳統藝術中被提及,是指一種情景交融的境界,是主觀情感與客觀景物相熔鑄的產物。意境不僅以自然景物的意象描述為主,也融入藝術家的思想感情和美學情趣,且更側重於主體的情感表達。藝術意境在情景交融中讓人們領悟出無窮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乃至於某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深層意蘊。
電影作為一門綜合藝術,也繼承了中國傳統藝術的這種情感表述方式,電影中空鏡頭的運用營造的是一種若有若無的朦朧之美,電影長鏡頭的紀實化拍設構建的是一種不施不設的自然美,通過影視鏡頭和畫面凝聚的作品主題是一種有限到無限的超越之美。影視藝術融導演之情於聲畫之中,以綜合藝術語言塑造藝術形象、建造藝術意境,來闡釋某種無法言述的藝術意蘊。
二、以《城南舊事》為例分析電影的意境
作為第四代導演的領軍人物,吳貽弓深刻踐行了他們這一代導演提出的「丟掉戲劇的拐杖」這一主張,打破以矛盾沖突為主的戲劇式電影模式,進行電影語言和風格的探索,以詩化的電影藝術語言進行歷史敘述,表達人生哲理。《城南舊事》作為吳貽弓導演的代表作,全片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和真實的歷史感,是傳統美學和現代電影語言的完美結合,具備了第四代導演電影作品的「詩電影」特徵,整部影片在意境的營造上獨具匠心。本文以吳貽弓導演的《城南舊事》為例,分析該影片的意境營造以其對於電影情感表達的重要作用。
1、文學式的分段敘事
影片根據台灣女作家林海音同名中篇小說改編而成,以時間順序串聯起小主人公林英子的童年故事,藉以英子純真的視角展示老北京城二十年代的整體面貌,也寄託了主人公淡淡的哀思和鄉愁,傳達一種人生處處是別離的意蘊。
散文式的敘事強調形散而神不散,作為散文式電影範本的《城南舊事》在敘事上採取串珠式的手法,講述主人公英子從6歲到13歲之間的童年故事,影片中的三段故事分別是文學小說中的《惠安館》、《驢打滾》和《爸爸的花兒落了》,第一段故事中,英子與「瘋子」秀貞相識,和妞兒成為夥伴,並幫助他們相認,最終妞兒與秀貞死於火車軌下,英子也隨父母搬了家,告別了小學之前的童年和夥伴。第二段故事發生在小學時期,英子認識了為供弟弟上學的小偷,和他成為朋友,最終目送他被警察帶走,英子也小學畢業。最後一段故事,導演將原著小說中《驢打滾》和《爸爸的花兒落了》兩部分融合到一起,選擇以父親逝去、宋媽離開為結尾,英子目睹宋媽失去自己的孩子的悲痛,以及父親生病去世,經歷與親人的不舍告別,而開始真正長大。
幾段故事看似是獨立發展,但每一個故事的開始和結束都伴隨著英子的童年別離和成長,共同表達「離別」這一主題意蘊。告別夥伴、告別不經世事的小學,告別親人,告別愚而神聖的童年。整部影片對於離別和死亡的悲痛並沒有刻意渲染,而是用緩慢的鏡頭和敘事節奏凝聚悲傷,既有生死無常的生命感慨,也有離愁別緒的無奈。
此外,獨立的故事設置也從不同方面折射當時社會生活背景,進行平靜地歷史敘述,於個人小離愁之中展現國家大背景。這種處理有些虛淡甚至刻意隱藏,但卻又在虛實之間讓人忘卻不得,愁雲慘淡的社會現實從頭至尾榮繞於觀者心頭,這也是已經營造的最常用手法,虛實結合,以虛顯實,構建一種特別意境。比如,從影片開始就以英子的視角呈現父親在家裡招待學生,秀貞的丈夫被抓,北大學生在街上遊行,母親言語間的謹慎等,這些時代現狀的處理不露痕跡,卻有著一種內在張力。
2、無言勝有言的視聽語言
意境源於人的感覺,視覺和聽覺在影片中傳達出重要的信息。比如,影片開頭用空鏡頭呈現秋風中枯黃的野草、烏鴉,以及隨著主人公的闡述,長城逐漸化出,鏡頭拉遠,駱駝隊走在城牆上,昏黃淡暗的北京城南在近景遠景的交替中伴隨送別歌出現,直接從視覺和聽覺上將觀眾帶入懷舊的、綿長的意境之中。
(1)長鏡頭營造「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境
影片中導演運用大量長鏡頭來表現胡同里的場景以及人物的心理變化,通過鏡頭的平緩搖移而非切換來營造一種不加修飾的、彷彿置身其中的意境。長鏡頭理論與蒙太奇理論相比,更強調敘事的連續性和真實性,達到了電影意境要求的自然真切,巧奪天工。
片中大量長鏡頭停留在秀貞回憶往事、宋媽失去孩子、英子告別小偷,這種大停頓疊加人物回憶,動靜結合,虛實相映,營造「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境,產生一種內在張力,引人深思。在述說完身世之後,鏡頭停頓到妞兒與英子坐在屋裡的場景,大遠景逐漸拉遠,長鏡頭渲染妞兒的悲慘身世,也營造某種悲憫氛圍,使觀眾自然而然陷入思考,進而產生「移情」效果。而在目送小偷被抓走之後,英子坐在教室里上音樂課的場景中,鏡頭在英子臉上停頓,天真的眼睛盈滿淚水,沒有太多表情,也遲遲不願開口唱歌,長鏡頭及特寫鏡頭的使用,將小英子對於「什麼是好人與壞人」的困惑,對於小偷朋友被抓走的愧疚、不情願與不舍呈現的淋漓盡致。
(2)色彩呈現「發纖濃於簡古,寄全味於淡泊」的意境
影片的色彩基調是懷舊風格的,沒有強烈的色彩對比,城牆與胡同是暗淡的,人們著裝是素淡的,這種色彩搭配真實呈現出北平二三十年代的灰暗慘淡的社會現狀,為影片背後沒有明說的社會背景營造一種心理氛圍。而童年林英子,在落雪胡同的灰牆淡瓦間穿小紅襖出現,與悲涼社會現實之間劃了一條淺淺的線,以便英子用孩子的童真視角審視殘酷的大人世界,又使得影片哀而不傷。
(3)道具營造情景交融的意境
此外,導演通過道具(意象)運用建構意境場景。意境一詞,更多時候是一種表意空間的詞,是一種通過周圍景物營造出的場景。歸巢的烏鴉,駱駝頸上的鈴鐺,古老的城牆,淡灰的胡同,吱呀的老水井和搖晃的水車,京味的叫賣,聒噪的知了,胡同里懶樣洋交談的人,藍天紅葉,這些意象的結合,構建了一幅真實的二三十年代老北京風貌。同時,以紀事化手法來完成意境的構建,沒有刻意的渲染和剪輯,平實瑣碎的生活鏡頭,打水、買菜、吃飯、逛廟會、上課、玩耍,生活似乎周而復始,時間卻不經意間流逝,現實化的表達給予觀者強烈的真實感,也形成了影片的意境表達。
(4)音樂營造情感升華的意境
音樂在調動情緒和延伸想像空間上具有獨特作用,電影的主題思想、情感基調大多通過背景音樂表達。本片的主題音樂是《驪歌》,長亭送別的歌詞與離情別意的曲調和影片主題相呼應,並在主人公英子每次告別過去時響起,起到劃分故事段落和推進情感高潮的作用。妞兒與秀貞離開時,英子搬家的路上響起了送別歌,英子若有所思,而在小偷被抓走後的課上,英子沒有再跟老師一起唱送別歌,一直到父親去世、宋媽離開,英子對於離別這件事的感受不斷清晰,影片沒有直白說明英子在種種離別中的痛苦,而是通過音樂緩緩呈現這種情感變化,以音樂營造別離哀傷之境。
此外,影片中背景音響的運用也在意境營造上起到一定作用。比如,雷雨夜裡英子得知妞的身世,把她帶到秀貞家認親,妞與秀貞相認後死於火車軌下,該段雷聲、雨聲,火車軌聲,汽笛聲,叫喊聲摻雜在一起,既表達英子對夥伴的不舍,又將兒童的天真善良與成長中的糾結困惑緩慢呈現在觀者面前。
(5)主觀視角構建平實的人生五味之意境
影片運用主觀敘述結構,從小主人公英子的視角出發進行故事講述,以英子的主觀感受來呈現二十年代老北京的人和事。在兒童視角下,即便沉重也是善良美好下的一種淡淡的哀愁,影片沒有醜化任何一個人物形象,甚至是黑暗的社會現實也在英子的主觀視角下被沖淡。
此外,導演以英子的視角提出很多看似很簡單的問題,但最終卻沒有給出具體的答案,比如,為什麼駱駝掛鈴鐺,為什麼要槍斃人,我是不是你親生的,什麼是好人和壞人,宋媽的孩子為什麼不自己帶,這一點的處理像中國傳統繪畫中的留白,用大段空白營造某種綿長卻意蘊無窮的意境,似乎能回答,又好像給不出准確答案,留給觀者無限的遐想和思考。
3、重復蒙太奇建構的內在張力
一部電影作品大到影片的整體風格,小到每個鏡頭細節的表達都可以建構意境,《城南舊事》不僅整體上表達淡淡的人生何處無相遇,轉眼天涯是路人的愁緒這一主題,在畫面、音樂、剪輯、敘事等藝術語言的運用上,也是彼此相映,共同為這一主題構建整體意境。本部影片中,導演在重復蒙太奇的使用上有著獨到之處。比如,井台打水的鏡頭,在影片中重復出現了四次,而每次的出現都幾乎內容相同,似乎是平淡無奇的日子,但也記錄著時間的流走。最後在妞兒和秀貞出事的那天,英子知道了妞兒的身世,水井依舊是那個水井,但是時間已經是夏天,聒噪的知了聲和乾涸的井槽營造一種異樣的氛圍,預示著妞兒和秀貞的悲劇。而林英子的眼睛在影片中也是多次重復,英子童真的眼睛貫穿著故事的始終,鏡頭從不同角度將英子眼裡的懵懂、開心、好奇、疑惑、悲傷表現出來,呈現英子的善良真誠,機智勇敢,敏感多思的性格,也藉由這雙眼睛表達著全片的故事背景和情感。
除了以上兩個意象的重復剪輯,影片中宋媽眼角的皺紋、學校放學的場景也都使用了這種藝術重復。在內部節奏上,影片中多次大停頓(比如,在呈現妞兒的身世、秀珍在封建禮教下的愛情、宋媽作為傳統女性的宿命等)和多次送別歌響起,這些細節上的處理,都與影片整體想要表達的復雜情感相交織。
三、總結
「不思量,自難忘,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我是多麼想念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
導演在影片開頭就將離愁別緒、思鄉之情以散文式的旁白呈現出來,為整部影片的懷舊意境做了鋪墊,與結尾處紅葉漫山,驪歌響起相呼應。電影台詞的散文化處理和背景音樂的古典化編曲共同起到意境升華的作用。全片以平緩的鏡頭語言營造了一種詩意的散文詩式的懷舊氣氛,呈現既愚笨而又神聖的童年,抒發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思鄉情,情感沉而不烈,濃而不膩,綿綿而不絕,哀淡而不悲傷。在影片的鏡頭和敘事上,自然真切,巧奪天工;在場景建構上,呈現出的是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景非單純的景,情非單純的情;而在情感表達上,處理的含不盡之意於言外,言有盡而意無窮。作為意境電影的經典作品,這也是《城南舊事》一直深入人心之處。
中國電影在意境的構造上繼承了中國傳統美學的思想,因此更具東方古典韻味。作為綜合藝術,電影通過豐富的意象選擇、綜合的藝術語言,建構象外之象與味外之旨,讓觀眾從鏡頭中感受到畫外之意,境外之情。而中國導演對於電影意境之美的追求和實踐從最初的《漁光曲》到第四代導演的《城南舊事》,再到今天的《卧虎藏龍》也一直沒有停止。
② 什麼是意境,什麼是意象 她們的不同點和相同點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現的那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活躍著生命律動的韻味無窮的詩意空間。
如果典型是以單個形象而論的話,意境則是由若干形象構成的形象體系,是以整體形象出現的文學形象的高級形態。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用「意境」這個詞。比如說,一首詩很好,我們就說:「這首詩很有意境。」一幅畫很好,我們就說:「這幅畫很有意境。」甚至看完一場電影,走出電影院,我們也會聽到有人議論:「今天的電影很有意境。」但是盡管大家都在用這個詞,對於究竟什麼是意境,很多人並沒有搞得很清楚。
③ 什麼是意境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現的那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活躍著生命律動的韻味無窮的詩意空間。如果典型是以單個形象而論的話,文藝理論界對「境界」說的闡述雖然眾說紛紜,為軒為輊,但有一個地方卻出人意外,絕大多數評論者都把「境界」和「意境」等同起來。稱之為「文學形象」、「作品中的世界」。這種看法無疑是片面的。 「境界」一詞作為一般習慣用法,如雲「境界有二,有詩人之境界,有常人之境界」,此所謂境界,便當是泛指作品中的一種抽象界域而言者。又如雲「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此所謂境界,便當是指修養造詣之各種不同的階段而言者。又如雲「『明月照積雪』、『大江日夜流』、『中天懸明月』、『黃河落日圓』,此種境界,可謂千古壯觀」,此處之所謂境界便當是指作者所描寫的景物而言者。美術意境 意境的結構特徵是虛實相生。意境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 「如在目前」的較實的因素,稱為「實境」;一部分是「見於言外」的較虛的部分,稱為「虛境 」。虛境是實境的升華,體現著實境創造的意向和目的,體現著整個意境的藝術品位和審美效果,制約著實境的創造和描寫,處於意境結構中的靈魂、統帥地位。但是,虛境不能憑空產生,它必須以實境為載體,落實到實境的具體描繪上。總之,虛境通過實境來表現,實境在虛境的統攝下來加工,這就虛實相生「的意境的結構原理。 意境 - 本質特徵 意境的本質特徵是「生命律動 」,即展示生命本身的美。在中國民族的審美心理結構中,是把宇宙境界與藝術意境視為渾然一體的同構關系。由於宇宙本身就是一種生命形式,詩人對宇宙境界的體驗就是一種生命律動的體驗,而意境恰恰就是這種生命律動的表現。人心雖小,但可以裝得下整個宇宙。詩人之心,本身就是宇宙的創化,他可以映射宇宙的詩心、宇宙的靈氣。因此說,藝術意境本質上是一種心理現象,一種人類心靈的生命律動。文學意境作為一種人類心靈的生命律動,有三個特點:(1)表真摯之情。 (2)狀飛動之趣。 (3)傳萬物之靈趣。意境 - 哲理意蘊 從審美活動(審美感興)的角度看,所謂「意境」,就是超越具體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場景,進入無限的時間和空間,即所謂「胸羅宇宙,思接千古」,從而對整個人生、歷史、宇宙獲得一種哲理性的感受和領悟。一方面超越有限的「象」(「取之象外」、「象外之象」),另方面「意」也就從對於某個具體事物、場景的感受上升為對於整個人生的感受。這種帶有哲理性的人生感、歷史感、宇宙感,就是「意境」的意蘊。我們前面說「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的規定性之外,還有特殊的規定性。這種象外之象所蘊涵的人生感、歷史感、宇宙感的意蘊,就是「意境」的特殊的規定性。因此,我們可以說,「意境」是「意象」中最富有形而上意味的一種類型。意境 - 藝術本性 繪畫、詩歌、園林的意境中國古代山水畫家喜歡畫「遠」,高遠,深遠,平遠。中國山水畫家為什麼要畫「遠」?因為山水本來是有形體的東西,而「遠」突破山水有限的形體,使人的目光伸展到遠處,從有限的時間空間進到無限的時間空間,進到 營造大自然意境 所謂「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所以,「遠」,也就是中國山水畫的意境。 中國古代詩人也都喜歡登高望遠。屈原、阮籍、李白都寫過登高望遠的詩。為什麼要登高望遠,也是為了從有限的時間空間進到無限的時間空間,從而引發一種人生感和歷史感。中國的園林大概最能說明問題(最能說明什麼是意境)。中國園林藝術在審美上的最大特點也是有意境。中國園林的特點不是一座孤立的建築物的美,也不是一片孤立的風景的美,而是有意境。那麼什麼是中國園林的意境呢?就是突破小空間,進入無限的大空間。中國古典園林中的建築物,樓、台、亭、閣,它們的審美價值主要不在於這些建築物本身,而在於它們可以引導游覽者從小空間進到大空間,從而豐富游覽者對於空間的美的感受。明代有位造園學家,名叫計成,他有一部書叫《園冶》,其中有這么一段話:「軒楹高爽,窗戶虛鄰,納千頃之汪洋,收四時之爛縵。」這段話說得非常好。中國園林中的建築物,柱子高,窗戶大就是為了「納千頃之汪洋,收四時之爛漫」,也就是使游覽者把外界無限的時間、空間的景色都「收」、「納」進來。一種特殊的美感中國藝術的這種意境,它給人的美感特點,康德曾經說過,有一種美的東西,人們接觸到它的時候,往往感到一種惆悵。意境就是如此。我們前面說過,意境的美感,實際上包含了一種人生感、歷史感。正因為如此,它往往使人感到一種惆悵,忽忽若有所失,就像長久居留在外的旅客思念自己的家鄉那樣一種心境。這種美感,也就是尼采說的那種「形而上的慰藉」。中國古代詩人喜歡登高遠望,這樣來引發自己對於人生的哲理性感悟,這種感悟,帶給詩人的就是一種惆悵。這種惆悵也是一種詩意和美感。也帶給人一種精神的愉悅和滿足。在這種美感中,包含了對於整個人生的某種體驗和感受,所以我們可以說,這是一種最高的美感。意境 - 藝術作品 「意境」是中國古典美學的獨特的范疇,這是從美學范疇說,這個范疇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提煉出來的,同時也是中國歷代許多藝術家有意識去追求的。但是這不等於說西方藝術沒有意境,因為「意境」的特殊意蘊在於它包含有哲理性的人生感。西方藝術中當然有這樣的作品。貝多芬的交響曲就充滿了人生感、歷史感和宇宙感。當然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藝術家的人生感、歷史感會有不同的內容。但只要有人生感、歷史感就有意境。例如俄羅斯民歌《伏爾加船夫曲》,它不僅唱出了伏爾加纖夫的苦難,也不僅唱出了俄羅斯民族的苦難,而且唱出了人類共同的苦難,所以它引起全世界聽眾的共鳴。電影《日瓦戈醫生》,它充滿了人生感。它不僅寫出了時代的悲劇,而且寫出了人生的悲劇。意境 - 五種境界 鮮花映襯活力意境 (1)為滿足生理的物質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
(2)因人群共存互愛的關系,而有倫理境界;
(3)因人群組合互制的關系,而有政治境界,
(4)因窮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學術境界;
(5)因欲返本歸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功利境界主於利,倫理境界主於愛,政治境界主於權,學術境界主於真,宗教境界主於神。但介乎後二者的中間,以宇宙人生的具體為對象,賞玩它的色相、秩序、節奏、和諧,藉以窺見自我的最深心靈的反映;化實景而為虛境,創形象以為象徵,使人類最高的心靈具體化、肉身化,這就是"藝術境界"。藝術境界意境 - 區別意象 「意境」和「意象」不是一個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用「意境」這個詞。一首詩很好,就說:「這首詩很有意境。」一幅畫很好,就說:「這幅畫很有意境。看完一場電影,走出電影院,也會聽到有人議論:「今天的電影很有意境。」但是盡管大家都在用這個詞,對於究竟什麼是意境,很多人並沒有搞得很清楚。學術界討論意境的論文和專著相當多。大家對「意境」的理解和解釋並不一致。但多數人的解釋並不準確。很多人都把「意境」和「意象」混為一談。很多人說:什麼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這種解釋大概是從清代開始的。清代有一位畫論家布顏圖,他就把「境界」規定為情景交融。後來王國維在《人間詞話》和其他一些著作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釋也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國傳統美學中,情景交融所規定的是另一個概念,就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中國傳統美學認為藝術的本體就是「意象」,而「意象」的基本規定就是情景交融。任何藝術作品都要創造意象,因此任何藝術作品都應該情景交融。但是並不是任何藝術作品都有「意境」。「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規定性(情景交融)之外,還有自己的特殊的規定性。「意境」的內涵大於「意象」,「意境」的外延小於「意象」。意境 - 美圖欣賞 意境則是由若干形象構成的形象體系,是以整體形象出現的文學形象的高級形態。
④ 中國電影攝影學派精神內核「意境」的含義。
中國之美的結晶,是藝術的至高境界。是人獨特的智慧。意境,可以通過攝影的方式表現出來。中國電影攝影學派精神內核「意境」它的突出特點是把攝影家強烈的主觀因素滲透到攝影創作之中,並且「物化」為藝術作品和藝術形象,因此,攝影家的內在精神世界顯得尤其重要和突出。故攝影家自身的感受、意境、思想、心境、願望、志趣等因素,對於攝影創作活動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⑤ 電影中各種鏡頭所表達的意境還有怎麼去把一個人物的性格刻劃的淋漓盡致
特寫是局部的刻畫人物或事物的景別處理方法。運用這類鏡頭,能 夠准確地傳達故事情節,直接地反映出劇中主人公的心理狀態和情緒, 同時,也能間接地影響觀眾的心理反應,特寫不一定只是刻畫人物表情 的,手、腳、道具等與劇情有關的物體,只要需要,都可以用特寫來表現。
這種鏡頭,主要是表現人物眼睛和頭部的神態,應當注意的是通過 人物表情、手勢、動作來表現情緒,所以必要的畫面提示一定要做,而 且要做足,動作幅度的大小,包括其他輔助烘托氣氛的水、霧、煙、雲 等動態趨勢,否則帶原畫畫出來後,就會留下很多遺憾。 另外,要注意周圍環境與角色之間的距離關系,角色與背景的透視 變化關系,以及主要角色與周圍環境的氣氛是否融洽等,把握好這些, 就能比較輕松地處理和運用近景鏡頭了。
中景的畫面一般都是選取人物膝蓋以上或人物的大半身。主要表現 的是人物的半身動作,同時也是把環境等多種因素考慮進去,人與人之 間的關系,表情的變化,是一般敘事和表演場面中比較常用的鏡頭。 全景是每一場劇情發生的主要場景,所以在設計全景景別時,要把 其中的每個細節盡量詳細地表現出來,以便讓人們對這個場景有較為明確的認識。
⑥ 什麼叫意境有什麼用
意境是指文藝作品中描繪的生活圖景與所表現的思想情感融為一體而形成的藝術境界。特點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凡能感動欣賞者(讀者或觀眾)的藝術,總是在反映對象「境」 的同時,相應表現作者的「意」,即作者能借形象表現心境,寓心境於形象之中。
廣義而言,包括作者和欣賞者兩方面。前者由作者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評價水平決定,有真與假、有與無、大與小、深與淺之別,後者因欣賞者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評價不同而有大小和深淺之分。
作用:
1、渲染氣氛,營造意境。
意境的產生離不開意象,當眾多的意象組合在一起,或借景抒情,或寓情於景,這些意境就會自然創造出與之特徵相符的氣氛、意境,讀者也會產生置身其中、身臨其境、人在畫中游的感覺。
2、寓情於景,情景交融。
在古典詩歌創作中,詩人習慣於將內心情感融入意境之中而不直接表白,這就產生了含蓄蘊藉的藝術效果,讀者品味咂摸,含英咀華,自然也受到了藝術上的熏陶感染,獲得精神上的審美快感。此時,意境不僅僅是客觀的景物,而且滿含著詩人的快樂憂傷。詩歌雖不言情,卻句句是情,字字含意,字里行間流淌著詩人汩汩情感之流。
3、借景抒情,為情鋪墊。
情景交融,講究的是感情「不著一字」,詩歌「盡得風流」。借景抒情,一般是先寫景,後抒情。或樂景寫樂情,或哀景寫哀情;或樂景寫哀情,或哀景寫樂情。在表現手法上即是襯托,前兩種為正襯,後兩種為反襯。詩人極盡意象,為下面的詩歌抒情蓄勢作鋪墊,使情感的表達水到渠成。
4、貫穿全詩,成為線索。
意境像璀璨的粒粒珍珠,耀動著自己的清輝光芒,然而時有一根絲線會將零星散落的珍珠穿在一起,串成一掛奪目漂亮的項鏈。絲線這個意象,就成為了詩歌的線索。這條線索,把詩人的所見所聞所感貫穿在一起,融情於景,渾然天成。
(6)什麼是電影意境擴展閱讀:
意境理論的提出與發展,使中國傳統繪畫﹐尤其是山水畫創作在審美意識上具備了二重結構﹕一是客觀寧靜曠遠的意境事物的藝術再現﹐一是主觀精神的表現﹐而二者的有機聯系則構成了中國傳統繪畫的意境美。
為此傳說美術所強調的意境﹐既不是客觀物象的簡單描摹﹐也不是主觀意念的隨意拼合﹐而是主﹑客觀世界的統一﹐是畫家通過「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在自然美﹑生活美和藝術美三方面所取得的高度和諧的體現。
意境的構成是以空間境象為基礎的是通過對境象的把握與經營得以達到「情與景匯意與象通」的﹐這一點不但是創作的依據同時也是欣賞的依據。繪畫是通過塑造直觀的具體的藝術形像構成意境的為了克服造型藝術由於瞬間性和靜態感而帶來的局限。
畫家往往通過富有啟導性和象徵性的藝術語言和表現手法顯示時間的流程和空間的拓展。如中國傳統繪畫中的散點透視虛實處理計白當黑﹑意象造型等﹐就是為了最大限度地展現時空境象而採取的表現手法。這些手法一方面使畫家在意境構成上獲得了充分的主動權。
打破了特定時空中客觀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給欣賞者提供了廣闊的藝術想像的天地﹐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間和形像蘊含著無限的大千世界和豐富的思想內容。從這個意義上講﹐意境的最終構成﹐是由創作和欣賞兩個方面的結合才得以實現的。
創作是將無限表現為有限,百里之勢濃縮於咫尺之間﹔而欣賞是從有限窺視到無限,於咫尺間體味到百里之勢。正是這種由面到點的創作過程和由點到面的欣賞過程,使作品中的意境得以展現出來二者都需要形像和想像才能感悟到意境的美。
⑦ 電影的意境美主要變現手段或途徑是什麼
一提到電影的意境,還是先要從東西方的詩電影談起。西方詩電影的基本元素為隱喻、象徵和節奏;與之相比,中國詩電影具有更鮮明的美學特色,這些都源於中國電影創造性地繼承了豐厚的詩詞以及繪畫傳統。中國詩學之精粹在於情與景的交融,並由此創造出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意境。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說的便是這個道理。
在電影這種敘事意境中,意境主要體現為環境與人物的交融,外部景觀滲透著人物心緒,延伸著人物性格;兩者相互轉化、相互融合、從而大大拓展了美學時空,以有限的在場景物升華出無限高遠而空靈的境界。
意境是中國傳統美學特有的理論范疇。意境是藝術家的獨特創造,多見於詩詞和繪畫作品。它由藝術家的心靈和世間萬象在接觸、碰撞中所獲的妙思靈感釀作而成。借用於銀幕視象的創造,則應是電影藝術家通過對畫面造型、光影、色彩、聲音等藝術元素的和諧、有機的配置,營造出的特有藝術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