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的電影為什麼拿不到奧斯卡的獎項呢
對奧獎,中國的電影導演大師們,是既喜又愁。但在無數次的努力、特別是近年來的拼搏失敗後,仍未見到有關痛定思痛的反思式報道。
客觀的來分析,究其原因有三:
一、主要是所取的題材與內涵,大而空,畫面浩美可內容空洞。以《十面埋伏》為例,就可見其底蘊不足,雖然大牌演員的技藝尚能稱道,而題材內涵的先天不足是無法掩蔽的。電影以情動人、用技感人、畫面奪人是襯托,關鍵還在於內涵的充實而緊扣觀眾。
二、電影本身就存在著受眾對象的選擇,而世界上熱衷於經常光顧電演院的人群又以中青年為主,可是奧獎的評委們卻是以專業的眼光來觀看和評審。這就對導演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顧此失彼。也就是說,不能單以國內的票房價率來考慮作為參評的電影片。反過來說,經過國際上的電影類專家評委所審評的電影,象《坦斯尼克號》就在全世界受到熱捧和高票房率。因此,中國要參評的電影,必須迎合這個規律,也就是要擴大眼界。
三、中國進行改革開放,所運行的製片人制度,把追求高利潤來滿足回報率,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加深內涵的思維,反而促使導演們在枝節上著力,丟本逐末。
2. 中國有幾部電影拿過奧斯卡
至目前為止,中國大陸(不含港澳台地區)沒有一部電影獲得過奧斯卡最佳影片獎,但有幾部華語電影曾獲得過奧斯卡的其他獎項,如最佳導演、最佳攝影等。
奧斯卡金像獎,作為電影界的最高榮譽之一,每年都吸引著全球電影人的目光。雖然中國電影在近年來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也在國際電影節上屢獲殊榮,但在奧斯卡最佳影片這一最具分量的獎項上,中國大陸的電影還未曾問鼎。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中國電影在奧斯卡上毫無建樹。事實上,有幾部華語電影在奧斯卡的其他獎項上獲得過認可。例如,李安導演的《卧虎藏龍》在2001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獲得了最佳外語片、最佳藝術指導、最佳原創配樂和最佳攝影四項大獎,這標志著華語電影在奧斯卡上的一個重要突破。
除此之外,還有幾部華語電影獲得過奧斯卡的個別獎項或提名。如張藝謀導演的《英雄》曾獲得過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提名;趙小丁憑借《滿城盡帶黃金甲》獲得過奧斯卡最佳攝影的提名等。這些成就都表明,中國電影在技術和藝術層面上,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國際競爭力。
盡管中國電影在奧斯卡上的表現還有待提高,但隨著中國電影產業的不斷發展和壯大,以及越來越多優秀電影作品的涌現,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電影一定能夠在奧斯卡上取得更加輝煌的成績。
3. 中國電影奧斯卡獲獎有哪幾部電影
提名和獲獎如下:
黃宗沾憑《玫瑰文身》獲奧斯卡最佳黑白片攝影獎(1955年)
吳漢憑《殺戮戰場》獲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1984年)
蘇聰憑《末代皇帝》獲奧斯卡最佳配樂原著獎(1987年)
張藝謀執導的《菊豆》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1990年)
張藝謀執導的《大紅燈籠高高掛》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1991年)
陳凱歌執導的《霸王別姬》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1993年)
顧長衛憑《霸王別姬》獲奧斯卡最佳攝影獎提名(1993年)
李安執導的《喜宴》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1994年)
李安執導的《飲食男女》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1995年)
李安憑《卧虎藏龍》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2001年)
譚盾憑《卧虎藏龍》獲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獎(2001年)
鮑徳熹憑《卧虎藏龍》獲奧斯卡最佳攝影獎(2001年)
葉錦添憑《卧虎藏龍》獲奧斯卡最佳藝術指導獎(2001年)
張藝謀執導的《英雄》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提名(2003年)
趙小丁憑《十面埋伏》入圍奧斯卡最佳攝影獎提名(2004年)
而《末代皇帝》(意)、《殺戮戰場》(英)、《玫瑰紋身》(美)三部影片雖有華人獲獎,但這三部片並非中國拍攝,不能算是中國電影,因此真正意義上只有七部中國電影跟奧斯卡獎掛鉤,其中代表《卧虎藏龍》是目前唯一一部真正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中國影片(代表台灣)。
4. 中國電影至今近乎沒有上過奧斯卡獎,為什麼
中國電影之所以沒有上過奧斯卡獎其實無疑有很多問題的,其實最主要的是因為,中國的電影大多數商業氣息比較濃重,導致電影本身的價值不是太高,所以很難晉級奧斯卡獎,另一方面,奧斯卡獎屬於國際獎項,所以影片的很多提名作品,往往更符合西方人的審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感,導致很多西方人很難領會到中國電影裡面表達的特殊情誼,所以正是因為如果也導致中國電影至今近乎沒有上過奧斯卡獎,總的來說,是因為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3,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性,導致很多西方人難以欣賞中國電影。
不得不說,中國人的情感表達和西方還是有著很大的區別的,正是因為如果,所以導致很多西方人其實很難真正讀懂中國電影,而且也很難理解裡面的獨特魅力,正是因為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導致很多西方人並不能真正地欣賞到中國電影的魅力所在。
總的來說,中國電影難出佳作,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中國電影商業氣息濃厚,導致質量存在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