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推薦 > 意識對電影有什麼幫助

意識對電影有什麼幫助

發布時間:2023-07-02 12:47:53

1. 意識流電影是什麼

意識流電影
它是指這類電影受「意識流」小說影響,要求在銀幕上著重表現人的非理性的、潛意識的、直覺活動的電影。
世界影壇上的意識流電影出現於上世紀的五六十年代之交。在世界電影史上被最早視為「意識流電影」的是瑞典著名導演英格瑪?伯格曼的《野草莓》(又名《楊梅樹下話當年》)。這位有世界影響的導演,深受存在主義和弗洛伊德學說的影響,善於通過意識流去體現自己的哲學思想和宗教觀念。他敢於運用假定性很大的意識流,如人與神並存、死人與活人重逢之類,但是他力圖使這些場面富於紀實性,使環境與人物有機融合,很有電影特性。他的《野草莓》拍攝於1957年,劇情發生在現在時態的約24小時的一段時間內,表現一個78歲的醫學教授波爾格在其兒媳瑪麗安的伴隨下,驅車前往一所大學接受榮譽學位。一路上,他們遇到了各種各樣的人,重訪了一些故地,使老波爾格不斷地進入到往事的回憶和夢幻中,對自己的一生進行反思。影片結束,他開始有些意識到自己性格中的自私和冷漠,希望能與周圍的人建立起一種互愛的關系。影片主要以人的潛意識為對象,運用意識流的手法,通過人物的回憶、幻覺、夢境等,表現了一個老人對死亡的恐懼、對孤獨根源的探索和對生命再生的渴望。這部影片後來成為西方電影研究家們探討意識流的「範例」。伯格曼的其他著名的意識流影片還有《第七封印》和《處女泉》等,前者描寫一個中世紀武士參加十字軍征戰後,感到精神毀滅而回到瑞典。當時瑞典瘟疫流行,到處可見強奸、盜竊和殺人的罪行。他更感幻滅,要從信仰上帝找到精神支柱。後來他從死神那裡得知自己死期快到,乃與死神對弈,故意拖延時間以便找機會在死前做一好事(救了一對夫婦),以彌補虛度一生的內心悔恨。後者則著重心理分析,有三兄弟作惡多端,合謀強奸少女嘉琳,還殺死了她。她父親為了報復而處死他們。為了消除內心恐懼,他先舉行了異教徒的祭祀儀式。影片結束時,嘉琳屍體下湧出了泉水,象徵著道德「乾枯」的世界已恢復了精神平衡。
義大利著名電影導演費里尼也以運用意識流著稱,其特點是強調直覺。他不但受存在主義與弗洛伊德學說影響,也受哲學家的客觀唯心主義哲學影響,他們認為,在人的意識中直覺最重要。沒有直覺認識也就沒有邏輯認識;沒有邏輯認識卻照樣有直覺認識。所以他們極端強調直覺,反對任何理性加工,鼓勵創作「內省作品」。費里尼於1962年拍攝的《8 1/2》(又譯《八部半》)正是強調直覺的「內省影片」的典型。它描述了一個名叫吉多的電影導演在籌拍一部影片中所遇到的種種困頓與危機。這位導演准備拍一部表現人類末日的新影片。為此,他來到了溫泉療養院,邊療養邊准備拍攝工作。然而,他卻發現自己的創作陷入危機之中。影片的主要布景已經搭好,但他的構思還是朦朧一團,處處是阻礙和矛盾,與此同時,他也深陷於個人生活的危機中,與妻子在感情上無法溝通,情婦又對他糾纏不休。他幻想出來的思想女性剛剛出現,立刻就顯露出同樣令人痛心的世俗態……最後,他舉行了一次毫無內容的記者招待會,同請來的客人跳起了倫巴舞。這部影片是費里尼的創作轉向表現人的內心現實的標志。它通過一個隱喻性的「故事」,探索了現代人的精神危機。
法國新浪潮電影流派干將阿侖?雷乃在20世紀50年代末期也創作了震撼世界影壇的意識流電影《廣島之戀》和《去年在馬里昂巴德》,尤其是《廣島之戀》在當時被認為是世界影壇上的「一顆精神原子彈」。這部具有反戰傾向的影片,敘述了一位法國女演員,去日本拍攝一部關於和平題材的影片,她認識了一位日本建築工程師,他們相愛了。在相愛的過程中,女演員向他講述了自己的第一次戀愛,那是在二次大戰期間,她在家鄉納韋爾愛上了一位23歲的德國士兵,但是,他在納韋爾解放的那一天,卻被打死了。這位18歲的少女則因為與德國人戀愛而被打成「法奸」,關在地窖內,並被剃光了頭,遭盡羞辱,一度精神失常。後來她去了巴黎,那一天,正是日本廣島遭到原子彈轟炸的日子。「她」與「他」分手後回到旅館,因忍受不住孤獨的寂寞又來到街上,與徘徊至那裡的工程師相會。「他」懇求「她」留在日本,但「她」卻難忘巴黎的家。最後,兩人互相告別,並深情地呼喚著對方象徵的名字:「廣島!」「納韋爾!」這部影片不少地方運用了「閃回」鏡頭,由現在轉換到過去,由日本轉換到法國。日本建築工程師的任何動作,都引起這位女演員回憶二戰時的那位德國士兵和她在一起的情景。其中有一組鏡頭特別引人注目:早晨的旅館里,女演員從陽台回到房間後,看見日本工程師還在床上睡,他的一隻手在睡夢中蠕動。接著下面一個鏡頭,馬上就是那個德國兵躺在地上,在臨死前一隻手痙攣的景象。這兩個鏡頭的突然轉換和連接,表明現在和過去的情景同時出現在女演員的腦海里了。整部影片沒有一個中心事件,沒有故事情節,展現的過去和現在、回憶和聯系,全是女演員的意識活動。
雷乃的另一部代表作《去年在馬里昂巴德》是繼《廣島之戀》後又一部涉及到關於記憶與時間以及遺忘之間關系的意識流影片。這也是一部沒有傳統的故事和連貫的情節、人物身份也極不明確的影片。描寫在一座巴洛克式的豪華建築中,聚集著一大群客人。其中有一位X先生,告訴一位叫A的女士,他們去年曾在馬里昂巴德見過面。她當時答應過離開她的丈夫M,與他一起私奔,現在一年過去了,他不願再等下去,她必須跟他一起走,A女士卻無論如何也記不清有過這段往事,不承認與X先生有過交往。但在X先生的反復訴說下,她終於拋棄了M丈夫,與X先生一起離開了。
除了介紹以上幾位世界電影大師的意識流影片外,當代著名的經典意識流影片還有法國的《老槍》等,也在電影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它們都具備著共同的創作特點。

2. 意識流電影的意義

特徵
全球影壇上呈現的意識流影片的作品特徵是極其鮮明的,回納興起有如下*個特徵: 意識流電影往往是打破了時間、時間、中央的界線,把時間、中央自由地扭結興起,由於這些影片編導認為,當一匹夫著想題目時是沒有時間、中央觀念的,思想活動往往是沒有條理性和規矩的,他們還認為,要「真實」地表示一匹夫的思想活動,就否則受時、空、地的限制,特定誇張時間、中央的同一,必定有「虛偽」的因素,有「編」的紋路。千萬把時間、時間和中央混在一起的伎倆,在常軌電影中也呈現,有時也呈現「閃回」、「倒敘」,但它是圍繞一度主題和一度核心事情來治理的。意識流電影的「閃回」、「倒敘」卻不同,不是為核心事情服務,完整是按照人的潛意識的不規矩活動而混在一起的,從而起到深化主題的作用,現代有名影片《老槍》就是成功的典型。
《老槍》這部影片由法國有名導演羅貝爾·昂里哥於20百年70時代執導的。他成功地將20百年三四十時代形成的電影傳統和五六十時代呈現的摸索創新聯合興起,使影片取得令人贊美的成績,所以榮獲了1976年法國首屆最高電影獎——凱撒獎的最佳電影、最佳男演員和最佳聲音獎。這部影片最明顯的特徵是大批應用了「閃回」。「閃回」在影片中呈現10餘次,在時間上把持了全部影片攝影時間的五分之二,這在一般影片中是少見的。這部影片由「閃回」在構造上形成了兩個時空層次,即現實時空層次(客觀的時空層次)和心理時空層次(主觀的時間)。這兩個層次明白明白地將影片分成兩個部分,敘述了兩個本事:一度是二次大戰末期,法中醫生於連為妻子女兒報仇,手拿老槍,孤身一人消滅德國殘敵的本事。另一度是大生前於連和妻子克拉拉從一見傾心,到孕前生養女兒弗洛蘭絲的幸福性命。這兩個層次展開的兩個本事是有機地聯合在一起的,互為報應,挺進兩個本事雙向展開。現實層次觸發了心理層次的展開,心理層次又為現實層次的舉動需要動機,兩個層次互相比例,互相烘托,構成了這部影片劇作構造的房基骨架。這里值得一提的是,意識流影片《老槍》中的「閃回」真實充散施展了作用。傳統影片中的「閃回」重要作用取決交差或彌補某些事情,以保證書影片敘述的本事有頭有尾,完整無缺,很少用於展現人物的心坎全球。而《老槍》中大批應用「閃回」,其最重要的作用,是將暗箱深進到人物的心靈深處,揭示人物心態,從而塑造了一度幾何體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並因此大大加強了影片主題的深度和廣度。如影片中的現實層次是按照時間先後次序展開的,心理層次則證據物主公於連的心態呈呈現來的,和現實時間恰恰不同。第一次「閃回」,是於連的「想像」:妻子和女兒被德寇用噴火槍殘害成「木炭」。這里用於連的想像就使觀眾親口看到了於連這時此刻的心理活動,閱歷到他的激憤之情。下一場呈現的一度個閃回,使觀眾從於連的心理立場,看到了於連幸福的家族性命和甜密的愛情性命。從這些「閃回」里,觀眾看到了部隊在一匹夫心理上發生了深厚的烙印,同時也看到了一度真實的好漢。這完整來自「閃回」伎倆的功效。因此說《老槍》是一部憑借「意識流」描繪部隊的成功影片。這個特點體現了50時代以來眾人重視展露部隊對人實質上的反應,而一反傳統部隊片從外部體現部隊的老套。
再提一下《廣島之戀》,這部影片完整摒棄了傳統的本事和線性的敘事構造。它超出大批的「閃回」和畫外音手腕,打破了時空界線和對內容的外部描寫,把過往和現在、閱歷和閱歷的描寫交錯在一起,在對印象和遺忘,閱歷和時間等題目標探究中表示了部隊給人帶來的夢魘。影片中對過往的希望並不但是對往事的回想,而是被深深嵌進今日之中,和今日構成了一種暗喻式的構造。影片中搬動攝影的廣島街頭的暗箱和同樣方法攝影的納韋爾街頭的暗箱組接在一起。這種過往和現在的融合形成了影片一度時間性的主題,片中的「她」就是作為「過往」的一度專人,這兩位都有著自己幸福家族的物主公之間的愛情顯然不能從一般的性命的意義上往懂得,而毋寧說是一種象徵。納韋爾姑娘的匹夫遭遇和廣島遭遇的浩劫完整不能相比。但導演雷乃卻有意把這兩個相差懸殊的全球聯系在一起,以一種奇特的比例誇張部隊的殘暴。這兩個異地呈現的事情又能從時間輓聯系興起(「她」獲得革命之時,正是廣島遭遇災禍之日),從而進一步打破了它們的時間界線,使其變化人類永遠的印象。
瑞典導演伯格曼的《野草莓》也是超出人物的意識在現實媒人潤澤下自由地活動,完整打破了時空界線,竟然歸納了老教授波爾格全部的一生。影片在一段波爾格向觀眾敘述自己的本事的片頭後,就是他作的一度噩夢。在夢中,他看見一輛靈車在街上自己行走,棺材開辟來,裡面的逝世人伸出來要拉他進往。而他覺察,這個逝世人正是他自己。夢中包括的對逝世亡的膽怯促使他對自己進行反思。影片長波爾格探看家母親的段落是用現實的形象來暗示他對自我的摸索。影片中的另一度夢,象徵著他對自己的審訊,揭示了老教授在潛意識中對自己的否定和自責,而又和他在現實中正在動向一度新的聲譽形成了鮮明的比例。在影片結尾,老教授又作了一度美好的夢,表呈現他對新性命的渴看。伯格曼在影片中不但應用大批直接的心理畫面來表示過往的反思,並且超出對現真情景和人物的規定,使其和過往緊密連貫,以強化人物的主觀感受。這些現實中的形象既為波爾格的心理活動需要了根據,也使過往和現在、夢幻和現實構成了一度互相耦合的整體。 上百年的三四十時代,好萊塢的本事片作品取得了壯盛時代,而這些本事片都是戲劇式構造,故稱戲劇式電影。在藝術歷史的長河中,先有戲劇,後有電影,早期的電影學習了戲劇。因此電影作為本事片式樣從一生育,就受戲劇反應,總是沿襲亞里士多德、易卜生等的戲劇編劇方法和舞台治理方法,即開端、發展、早潮、結局、尾聲等5個階段的構造方法,或為三幕劇方法,即第一幕開端,第二幕發展,第三幕開端。但意識流電影的編導們認為,這種作品規律和構造方法不合合電影的特徵,電影的特徵是能夠開辟微觀全球,把肉眼看不見的工具,超出攝影機成為可見的。於是證據這個原理,他們更覺得電影應當表示人的內在的心理形狀,除非反對戲劇性,反對內容化,摒棄「編戲的捏造因素」,性情「如實地表示」所要表示的事物。
因此,不論是《野草莓》、《81/2》,還是《廣島之戀》和《往年在馬里昂巴德》等這些經典的意識流電影,它們的構造都是打破了傳統的戲劇式構造,是反內容化、反戲劇化、反傳統的舞台劇構造,也不請求有一度完整的戲劇事情在影片中貫穿始終,而是打破時空次序、隨便跳躍、非理性怪誕、無邏輯的閃接。
而是覺得「體現一種較倫理更為深奧的哲理」。
哲理化偏向表示在各種題材影片中,尤其是倫理道德題目范疇,過往有不少電影編導,為倫理道德題材影片開辟了一條奇特的作品途徑。他們歷來誇張「哲理的深度」,力圖深化主題和哲理化的摸索。前蘇聯在上百年20時代就攝影了一部驚世之作——《第四十一》,到了50時代又重新改編搬上了銀幕,可見編導的別具意匠。影片不斷到今日還禁得起時間考驗。也在50時代法國攝影的《廣島之戀》更震動全球影壇,它把部隊給廣島帶來的災禍和法國女演員在戀愛題目上的悲劇聯合興起,提出部隊和和平、匹夫愛情和人種感情這樣的哲理題目。由於單純從人性立場來看,今年的法國姑娘和德國士兵兩相甘心的戀愛是純粹的,但從人種感到來看,姑娘的行動對法蘭西人種是有罪的。而介意識流電影編導們看來,「門房倫理的影片只不過告訴觀眾誰是老好人誰是壞人,應當要什麼不應當要什麼,要體現一種哲理的影片卻是讓人往懂得人生思考人生的真諦」(轉引自羅慧生著《全球電影美學思潮史綱》,山西國民塔斯社) 。

3. 電影是怎麼對觀眾進行意識強加的

我在北京電影學院旁聽過一節影視編導專業的課,當時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們的老師告訴他們,電影就是要抓住觀眾的眼球。
主要是通過一些細節和片段對觀眾進行意識加強,是一些精彩的劇情,人物繪畫的非常飽滿,又非常氣勢,還有決策的心理狀態,這些都非常重要,這些都可以對觀眾進行意識的加強。

4. 意識流電影的介紹

意識流電影指受「意識流」小說影響,要求在銀幕上著重表現人的非理性的、潛意識的、直覺活動的電影。意識流剖析人物的心理深處,給觀眾留下極為深厚的印象。時間空間跳躍多變,大大擴大了影片的容量,深化了主題。打破了傳統戲劇化構造的電影模式。

閱讀全文

與意識對電影有什麼幫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城武好看的電影推薦 瀏覽:611
手機怎麼在線截取電影一段 瀏覽:549
yy主播怎麼做電影 瀏覽:274
影音先鋒下載的電影怎麼剪切 瀏覽:88
電影里如何泡方便麵 瀏覽:326
調音師的電影演了什麼 瀏覽:593
電影星河戰隊免費觀看 瀏覽:896
高雄演過的老電影有哪些 瀏覽:257
室友歐美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510
中國的黃一點電影有什麼 瀏覽:914
11月上映的電影還有什麼 瀏覽:175
哪吒鬧海魔童降世電影免費 瀏覽:949
看下一場電影怎麼說 瀏覽:638
如何寫電影腳本 瀏覽:694
騰訊會員怎麼電視看不了電影 瀏覽:618
被禁過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859
龍潭巨獸電影全集免費觀看 瀏覽:286
絕愛電影免費觀看視頻 瀏覽:630
電影殺出重圍好看嗎 瀏覽:131
多麼精彩的一部電影英語怎麼說 瀏覽: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