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現在香港有什麼電影在上映
魔警
港島戲院: 共10間
九龍戲院: 共18間
新界戲院: 共13間
小三大聯盟
港島戲院: 共9間
九龍戲院: 共16間
新界戲院: 共9間
美國隊長2
港島戲院: 共7間
九龍戲院: 共13間
新界戲院: 共8間
吸血學院
港島戲院: 共4間
九龍戲院: 共9間
新界戲院: 共8間
奇鸚嘉年華2
港島戲院: 共5間
九龍戲院: 共12間
新界戲院: 共12間
雙生靈
港島戲院: 共1間
九龍戲院: 共8間
新界戲院: 共3間
冰封俠:重新之門...
港島戲院: 共4間
九龍戲院: 共13間
新界戲院: 共9間
整容日記
港島戲院: 共1間
九龍戲院: 共6間
新界戲院: 共4間
性上癮 (後篇)
港島戲院: 共1間
九龍戲院: 共5間
新界戲院: 沒有上映
KANO
港島戲院: 共1間
九龍戲院: 共11間
新界戲院: 共2間
3D豪情
港島戲院: 共3間
九龍戲院: 共6間
新界戲院: 共2間
索命樂章
港島戲院: 共1間
九龍戲院: 共3間
新界戲院: 共1間
望採納
『貳』 香港電影沒落了嗎原因是什麼
香港電影巔峰是1990年前後五年,時間劃分,大概是1985年到1995年。前期李小龍在70年代相當於給香港電影打基礎,2001年的《無間道》宣告香港電影最後輝煌。在1997年後香港回歸,香港電影便逐漸衰落。
雖然這個時間點卡得很巧妙,但香港電影的衰落,主要是因為美國對於電影技術上的工業革命。當美國電影技術工業革命成功過後,一如近代工業革命的國家相同,立刻站在行業制高點。
美國在90年代後期,已經拍出這些作品:《終結者2》《泰坦尼克號》《星河戰隊》等等。2000年左右,美國電影已經全面進入電腦數字特效電影,《黑客帝國系列》《指環王系列》《蜘蛛俠》等等。
但同時代的香港電影還在拍功夫動作片,拍警匪黑幫片,拍武俠奇幻片,拍喜劇愛情片。而整個香港除了徐克導演和周星馳導演(蜀山傳和少林足球),其它香港電影都沒有意識到電影技術革命落後的致命性。
這是最主要原因,其它重要原因大概還有幾個。
一是香港本土市場的狹小。
香港本土只有700多萬人口,外加台灣2300多萬人口,差不多三千萬人口,再算上東南亞和日韓的隱形市場,電影市場的消費基礎勉強足夠了。
美國90年代後期的商業大片,動輒上億美元的投資,香港本土市場太過狹小,根本撐不起這么巨大的投資。
二是香港電影已經做到巔峰,人才卻也外流了。
香港市場太小,當時大陸電影市場又沒有發展起來。像吳宇森,成龍,李連傑,周潤發,楊紫瓊等等男女巨星都先後進入好萊塢。而且不只是他們進入好萊塢,還帶著背後香港電影根本的精英團隊。
雖然等成龍等巨星回歸華語電影都老了,已經過了巔峰期。但成就不只是成龍一座奧斯卡終身成就獎,還有將中國功夫片傳播到了全世界各個國家,成為中國流行文化的一張名片和豐碑。
三是大陸市場的崛起,香港電影人才集體北上
1997年過後,大陸的改革開放已經有二十年,經濟迅速發展,而大陸是有14億人口的巨大市場。當時市場沒有現在這么好,但張藝謀的《英雄》打造的兩億多票房,也不是香港本土能夠對比。
所以,同時代的香港電影人,除了成龍,李連傑這類功夫巨星。其它香港電影人,集體選擇北上發展。
四是香港電影人才集體北上後,香港本土人才青黃不接
香港功夫動作片巨星的老去,香港上世紀女星的嫁人或者老去,香港歌手偶像的老去。再到香港導演和精英人才的集體北上,香港本土自然面臨人才青黃不接的窘境了。
『叄』 現在的香港電影越來越差,為什麼
1985-1996年。香港涌現大批優秀電影香港涌現大批優秀電影,票房冠軍成績上漲到5700萬元,達到了階段歷史的頂峰。這個時代可以說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 強大的明星魅力,出色的商業片製作能力,相同的文化背景,使得香港電影在台灣、新馬泰等海外華人社會同樣獲得認同。同樣,出色的電影為香港電影帶來大量的資源。使得香港電影更加繁榮,但為什麼從97年開始,香港電影就開始沒落,鮮有優秀的電影出現呢。
內因:1.邵氏對香港電影業的壟斷,提及香港電影,必定跳不過邵氏。當時的邵氏電影可以說是獨大,有演員有片場有影院,全產業聯動。而且當時的演員全靠工資生活,任你的電影再火也不會有太多的額外收入。這些大量減少了電影拍攝的投入,所以縱然電影票房不好也不會有太多的回本壓力。但這也讓邵氏並沒有繼續加大電影的投資,盡管香港電影那時一片繁榮,但是成本的限制卻讓其沒有足夠的進步。雖然邵氏對香港電影做出了貢獻,但是以其體量,是否做的足夠多呢?
2.資金問題:粗製濫造的電影導致資金回本困難,無法盡快投入新電影的拍攝。本土經濟不景氣,外商開始撤資尋找新的市場。當時的年代,雖然大陸已經定下對西開放的基本政策,但是中西方在政策,貿易,法律上仍有很多問題出現,這時候,被英國統治一個多世紀的香港就成為大陸同西方及台灣的經貿中轉地。但是隨著大陸開發政策的逐漸實行和落實,香港的經濟也收到沖擊。3.演職人員:提起香港電影的衰落,估計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好演員好導演青黃不急,但為什麼我放在後邊說,因為這其中有這因果關系,正是因為香港市場受到沖擊,周潤發,成龍等投身好萊塢,但當時的香港環境卻沒法迅速造一匹新星出來。
香港電影的衰落,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外因:外因:1.國外電影業的崛起:1997年,《泰坦尼克號》獲得21億美元的票房。而同年的香港票房冠軍只有4500萬。從97年開始,香港的海外市場敗退,本土市場也受到擠壓。而在國外電影蓬勃發展的同時,香港電影卻仍是踏步不前,票房冠軍仍然在三四千萬左右徘徊。2.觀眾喜好的變化:經濟發展的同時,人們的需求也發生了變化,加上美國大片的沖擊,觀眾開始追求更高製作,更新穎的電影。而香港電影仍是那幾樣,並沒有出現真正的創新。3.國際經濟局勢的影響:97後,國際經濟的發展帶動了各國電影的發展,韓國,美國都出現了不少優秀的電影,而原先投資香港電影的台灣金主也開始撤資,香港電影的市場和資金供應都受到影響。
這些原因也形成了惡性循環,讓香港電影的崛起變得更難,也很難重現當初的繁榮景象,再涌現出往日的經典電影了
『肆』 為什麼說現在的香港電影沒落了
每次提起港產片,腦海里就會情不自禁浮現出很多充滿「港味」的場景,在80/90年代,香港電影被稱為「東方好萊塢」一點都不為過。但隨著時代的發展,輝煌的香港電影似乎一去不復返,並不是說現在沒有港產片或者說現在的港產片不好看,只是這些港產片越來越不正宗了!
可能是由於合資影片越來越普片化,原來充滿」港味「的電影約見越少,正因為如此,才會說香港電影的沒落,沒落指的是沒有香港自帶的味道了,而這些是什麼味道呢?為什麼沒有了這些味道,香港電影就沒落了?下面我來給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要說的是」粵語味「,現在很多都是國語版的港片,為了迎合全國人民的喜愛,獲得更多的票房,香港電影不在把眼光放在本土,更多時候用的對白都是能讓內地觀眾Get到的。語言也是用國語的,但用國語翻譯,就缺少了粵語中有的一語雙關的妙用,沒有了特色的同時反而讓人看得莫名其妙。
其次就是」市井「味道,去過香港的朋友都知道香港既是一個繁華大都市,但他也可以變得很市井,這就是他的獨特環境,因著這些獨特的環境,成就了許多經典的港產片。
『伍』 香港為什麼沒有好電影了
為你推薦有美女的電影,希望你能採納。看看以下有沒有符合你心意的1,魔法灰姑娘〔超級推薦〕2,賤女孩〔超級推薦〕3,灰姑娘的玻璃手機〔超級推薦〕4,Aquamarine〔超級推薦〕5,舞出我人生〔超級推薦〕6,錄取通知書7,水瓶座女孩8,倒霉愛神9,兒女一籮筐10,冰雪公主〔超級推薦〕11,我的朋友是明星〔超級推薦〕12,辣媽辣妹〔超級推薦〕13,物質女孩〔超級推薦〕14,瘋狂金龜車15,平民天後〔超級推薦〕16,公主日記(不用說勒)〔超級推薦〕17,高校音樂劇〔超級推薦〕18,律政俏佳人19,麻辣寶貝〔超級推薦〕20,戀愛刺客21,美少女啦啦隊〔超級推薦〕22,12月男孩〔超級推薦,啊啊啊丹尼爾~〕23,足球尤物24,魔法雙星25,超完美男人〔超級推薦〕25,勁歌飛揚〔超級推薦〕26,紐約時刻27,奶牛美女28,穿PRADA的惡魔〔超級推薦〕29,天生一對30,青春舞會皇後〔超級推薦〕31,像喬丹一樣32,牛仔褲的夏天〔超級推薦超感人~〕33,初戀的回憶〔超級推薦欣慰~〕34,甜心辣舞〔超級推薦〕35,花豹美眉36,女兵報道37,女生向前翻〔超級推薦很立志!〕38,小姐好辣39,歐洲任我行40,留級之王41,風雲才女(希爾頓酒店繼承人之一尼克??希爾頓首部主打影片!這是一部有關大學女生校園生活的喜劇,影片描述大學校園里一群正處於青春叛逆期、蠢蠢欲動的特權階層少男少女平日里生活的點點滴滴……有點點SEX)〔超級推薦ILOVEHILTONSISTERS〕42,誰領風騷〔超級推薦女生的可怕和可愛〕43,SAVED44,瘋狂有理45,初露鋒芒46,美麗壞寶貝〔超級推薦(很有教育意義)〕47,新歡樂滿堂48,幾乎正常49,總統千金歐游記50,辣妹保鏢51,我愛貓頭鷹52,朋友一場53,偶像有約54,徹夜狂歡55,窈窕美眉56,第1女兒〔超級推薦〕57,被拯救者58,對此承諾〔超級推薦〕59,魔法保姆60.對面惡女看過來61,變裝拍檔〔超級推薦〕62,虛擬偶像63,新丁駕到64,怪女孩出列〔超級推薦〕65,一吻定江山66.籃球兄弟67,流行教母68,妹力四射69,美國甜心70,超完美奪分〔超級推薦〕最後,最強烈推薦美國派系列。
『陸』 為什麼現在香港電影沒人看
香港電影(Hong Kong Film)是華語電影的先驅者。華語電影是分割成四個地方發展的:香港電影、大陸電影、新加坡電影和台灣電影。在1997年回歸之前,香港已發展成為華語世界(包括海外華人社會)以至東亞電影的製作基地之一。幾十年來,香港一直是電影工業基地之一和電影出口地之一,人們把它稱做「東方好萊塢」。香港電影(Hong Kong Film)是華語電影的先驅者。華語電影是分割成四個地方發展的:香港電影、大陸電影、新加坡電影和台灣電影。在1997年回歸之前,香港已發展成為華語世界(包括海外華人社會)以至東亞電影的製作基地之一。幾十年來,香港一直是電影工業基地之一和電影出口地之一,人們把它稱做「東方好萊塢」。
香港電影在好萊塢高科技大製作和自己的大量粗製濫造下失去了大量的市場,包括東南亞市場,同時也受到日本、韓國電影的影響,大量電影資金流失,電影人青黃不接,出現了前所沒有的頹勢。九七的臨近也加劇了港人期待又不安的心情,很多人移民海外,很多資金大量的從電影業撤出,大部分人還是觀望的態度,於不安和擔憂中期盼著轉機。凡事都具有兩面性,香港電影面臨低谷正好是一個大浪淘沙的時刻,之前的大量跟風和粗製濫造的作品減少了很多,電影圈在某種程度上來說被「提純」了,留下來的電影人開始重新尋找市場的切入點、探索全新的電影表達方式、規劃香港電影的新未來。很多原來商業化模式下難以見到的電影紛紛嶄露頭角。比如,陳果的《香港製造》,以清新、真實的記錄風格用平民化的視角關注邊緣生活。另外一個令香港電影衰落的原因是電影人青黃不接,1993年吳宇森成功進軍好萊塢後,先後有周潤發、成龍、李連傑、楊紫瓊、袁和平等去好萊塢拍片,香港電影的大量中流砥柱遠走他鄉,電影人才瞬時出現了真空。此時也出現了一些新生代的電影人,在市場不景氣、人力資源缺乏的境況下,為香港電影依然注入新的力量,其中杜琪峰算是堅守香港的中堅導演之一。這一時期的香港黑幫片中彌漫著一種混亂末世的悲哀和命運無常的感傷。
造成這種局面,香港黑幫就是最大的元兇!舉一個例子:吳宇森是跟張徹學電影的,正經的科班出身,拍的電影美感都極強,是有藝術性的。1986年,他拍《英雄本色》就是一種「藝術創作」,跟當時黑道幾乎沒有糾葛。也獲得了滿堂彩。結果1993年,如日中天的他,卻在最紅的時候去往好萊塢發展,是要往更高的地方發展嗎?還是感覺香港影視環境被黑幫「挾持」,不行了呢...我相信兩者都有,但後者的比重可能更大一點。因為大家可以自己換一種情境想一下:吳宇森已經在香港做了做了影壇的「國王」了,結果我王位都不要了去美國做「僕人」...那很明顯就是有「宦官」要「挾天子」來賺錢了吧?
結果1993年,如日中天的他,卻在最紅的時候去往好萊塢發展,是要往更高的地方發展嗎?還是感覺香港影視環境被黑幫「挾持」,不行了呢...我相信兩者都有,但後者的比重可能更大一點。因為大家可以自己換一種情境想一下:吳宇森已經在香港做了做了影壇的「國王」了,結果我王位都不要了去美國做「僕人」...那很明顯就是有「宦官」要「挾天子」來賺錢了吧?
中國人特別喜歡強調做人的重要性,喜歡說「首先你得會做人」。至於做事好不好,倒是沒那麼重要。而中國人的做人標准又實在有些高。人的才華總是有限的,做人達標的人里,才華蓋世的不算太多。兩樣都登峰造極之人,數來數去,居然多為早逝者。這樣令人嘆息的結果,到底是天妒英才,還是天才長期壓抑個性所致,也就很難說了。更何況若做事力求完美,就難免會得罪人――選擇了更合適的新夥伴,就是傷害了不再合適的舊夥伴。制定了嚴格的執行標准,就是在傷害那些無力達到的人。這的確是會顯得不夠念舊、感恩、善良。這樣做的人,就叫做不會做人。我相信周星馳一定傷害過很多人,所以才會有那麼多人對他公開表示不滿。可是,照我看來,這樣的反對理由對周星馳們很有些不公平。天才沒有義務遷就庸人。而庸人假若能少些抱怨,多些努力,或許也能和天才更接近一點。那麼多人抱怨自己曾經給了周星馳機會,他紅了後卻將自己丟在一邊。可周星馳合作過那麼多人,無論導演還是配角,都是在與他合作時達到巔峰。而他做導演後,更是達到了用誰完成作品都不重要的地步。
經濟蕭條別的不說,喜劇片都成兒童片了,那些弱智的玩笑,根本不能讓我笑,只能讓我覺的看這樣的電影很丟人,我都不知道他們怎麼敢拍出來?很久不碰香港喜劇片了,太傻了,低級趣味。如果片子的成敗是由少數人掌握而不是所有觀眾的話,那麼,衰落就是必然的。香港電影就是因為那種權力太集中了,電影就不是電影了,它是權力的工具,是騙錢的工具。觀眾不重要了,導演,演員也不用打拚――只要收拾好某有權的人就行了。在當時香港電影已經到了題材枯竭綜合期,以前那些金庸古龍等名人名著,黃賭黑等等都被拍了個遍,自然題材與新意就會越來越越少,再加之金融風暴的重創,投資人拍電影沒人看,然後沒人看電影投資就會變少,惡性循環,這個時候政策都沒有去引導創新,還是一味在「炒冷飯",那自然就是由市場與資金去決定香港電影的興衰了,不過可惜的是香港電影輝煌從此不再了。當一個人在生病初時沒有得到重視與治療,待它到了癌症晚期你再去救就意義不大了,香港電影就是這這樣一個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