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電影院的一部電影票房是怎麼分成怎麼算
中國電影業對於票房分賬的基本規則如下:
1.影片所有票房收入計入電子售票系統,數據統一匯總到中國電影事業專項資金辦公室(簡稱專資辦)。以專資辦的統計數據作為各方分賬的依據。(PS:這里小票更正一下,最終片方結算所使用的數據,為中數所提供)
2.所有影片收入首先繳納3.3%的特別營業稅,及5%的電影事業專項資金。剩餘的91.7%認定為一部電影的「可分賬票房」。
3.可分賬票房中,電影院及院線提留57%,中影數字提留1-3%的發行代理費。剩餘的40-42%歸於電影製片方和發行方(大部分情況為40%)。
4.影片的發行方會收取歸屬製片發行方部分票房的5-15%作為發行代理費用。即為可分賬票房的2-6%作為發行代理費。
5.很多情況下,發行方預付影片的宣傳發行費用,這時發行方會收取12-20%的代理發行費。如果發行方承諾發行保底、買斷發行、預付製作費用等方式,將收取更高的發行代理費用。
6.部分影片同檔期處於競爭劣勢,出於增加影片排映場次的目的,給影院及院線承諾票房返點。返點一般佔到可分賬票房的3-5%。
7.製片方回收的票房回款公式為:1*(1-0.033-0.05)*40%*(1-0.1)=0.33為一般情況下的製片方分賬。
以上情況為例,一部最終票房1億的影片,回收的票房回款為3300萬左右。
附:中國電影的資金其它回收途徑主要有以下幾種:
1.版權收入:主要指電視放映權和互聯網播放版權銷售。這部分收入裡面,CCTV6的收購費用為140萬-400萬每部影片,主要根據影片的題材、頻道打分制度、觀眾期待度、演員陣容、最終票房決定。網路版權價格波動較大,從幾十萬到幾百萬不等,主要跟觀眾期待度、演員陣容、最終票房有關。
2.海外銷售:主要是海外其他國家包括港澳台地區的發行收入、版權收入。這部分收入目前較低,增長潛力大。
3.商務合作:主要是植入式廣告、營銷合作、活動冠名等方式獲得的收入。
4.授權及衍生品:主要是影片形象、片名、重要視覺元素等授權使用,以及版權衍生品的銷售收入。
5.政府補貼:主要是政府主導的文化產業補貼、地方政府專項補貼等。
6.行業補貼:主要是攝制3D或巨幕格式的影片,票房達到一定數量後,享受專項的行業補貼。票房在5000萬到1億元之間,獎勵100萬元;票房在1億到3億元,獎勵200萬元;3億到5億元,獎勵500萬元;5億以上重獎1000萬元。
其中,大部分中國影片的資金回收依賴票房分賬,可佔到影片總收入的80%以上
Ⅱ 電影的票房收入如何分成
分成方法如下:
首先,所有影片的票房總額(簡稱總票房),要向國家繳納5%的電影事業專項資金,其次要繳納3.3%的特別營業稅,由影院從總票房中直接扣劃並繳納。
以上兩項,合計5% + 3.3% = 8.3%,稱為「不可分賬票房」。剩下的1 - 8.3% = 91.7%即為「可分賬票房」,又名「凈票房」。可得:凈票房=(1 - 8.3%)x 總票房。
然後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直屬的國有獨資企業——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中影數字電影發展(北京)有限公司(簡稱中影數字)會征繳凈票房的1% ~ 3%作為發行代理費,簡稱「中數代理費」。由院線支付給「中影數字」。但該分賬階段只存在於大片,小片沒有。
最後在剩下的票房中,即凈票房扣除「中數代理費」後的票房(以下由Δ表示),電影院分享50%,院線分享7%,製片方和發行方合計分享43%。
如果電影院與院線是同一家公司,比如「萬達」、「金逸」,那麼它將獨享這57%(即50% + 7%)。如果製片方與發行方是同一家公司,那麼它將獨享這43%。
一般來說,發行方會與製片方約定,收取上述Δ的5%~15%作為其發行代理費用。那麼只剩下43% - 15% = 28%歸屬製片方,即Δ的28%才是製片方的。
如果某些影片在某個檔期處於競爭劣勢,為了增加影片排映場次,製片方和/或發行方會承諾給影院和/或院線返百分點,一般占Δ的3~5個點。也就是說,製片方和/或發行方承諾把自己應得的43% x Δ 中的3~5個百分點返給影院和/或院線,使其原來占Δ的57%的份額提高到60%~ 63%。
製片方,簡稱「片方」,有時本身就是投資方,大多數情況下不只一家,因為很多電影的投資較大,製片方一家無力投資,於是會邀請多家公司聯合投資。多家投資方如何分享票房,這取決於各投資方在總投資額中的地位、主次、份額,業界稱之為「主投方」與「跟投方」。
主投方就是控股方,只能是一家;跟投方就是參股方,常常是多家,主投方就是發行方要面對的製片方。但不論如何,只有真正出資、投了錢才能算投資方,沒有以貨幣形式出資的公司都不是投資方。
一部電影除了票房收入還有哪些渠道能夠獲得收益呢?
1、電視版權:即電視放映權。比如央視或一些省級衛視會購買某些電影(主要是大片)的電視播映權。
2、網路版權:如愛奇藝、騰訊視頻、優酷-土豆、樂視網等為主要買家。
3、海外銷售:面向中國港澳台地區、海外國家的院線、電視銷售版權。
4、商務合作:主要是植入式廣告、營銷合作、活動冠名、衍生品的銷售收入。
5、政府補貼:主要是各級政府的各類專項補貼。
6、行業補貼:主要是攝制3D或巨幕格式(包括IMAX和中國巨幕兩種格式)的影片,票房達到一定數量後,享受專項的行業補貼。
上述這些非票房收入,有時也比較可觀,主要都歸製片方。因此近年來製片方都在不斷加大並積極拓展「非票房收入」,以求利潤最大化。
Ⅲ 電影票房分成
以100塊票房為例:
1、國家直接先扣掉3%做為電影專項基金,5.5%的稅款
這部分8.5%,就剩下91塊半了。
另外,現在你知道每張電影票,你已經自動給國家交了稅,看電影順道當了納稅人。
這8.5%,影院、院線、片方都見不著錢,直接被劃走了。
2、剩下91塊半里,差不多有一半左右,直接分給院線和影院。
其中院線大概在5%左右,也就是100塊里,有個4塊多吧。
其實院線這錢也比較好賺,特別是簽約為主的院線,這塊是個穩定的收入。
像萬達、金逸這種垂直管理的院線,這兩塊收入基本就被算做一塊收入了。
3、院線、影院分完之後,發行方還要收一個發行代理費(發行傭金),目前行規是發行票房可分配收入(毛收入)的5~15%比例都是正常。
票房可分配收入(毛收入)= 總票房 ─ 3%電影基金 ─ 5.5%稅款 ─ 院線和影院分成款(38%~43%不等)
發行總可分配收入 = 票房可分配收入 + 其他渠道發行收入 (電視、音像、網路、政府獎金、海外……)
發行方要在發行總可分配收入中逐項減掉下面幾項內容後,才是片方所得:
1)發行傭金
2)導演或主創明星獎勵(有或者沒有)
3)代為墊付的發行成本(拷貝費+宣傳費等)
4)稅金(往來發票都是要交稅的)
你看,上面都減完了,剩下的才是片方凈發行收入(凈收入)。
唉,能剩多少呢。。。
其中,代為墊付的發行成本這塊,學問大了,回頭另說吧。
一般來說,100塊票房收入,片方能分到30塊多點。
在這個基礎上,再加其他渠道發行收入,最終能不能回收成本,就聽天由命+撞大運吧。
500萬製作費電影,如果也拿500萬做宣發的話,整體投入1000萬。
如果你打算只靠票房回成本,那最最安全,就得票房有3000萬,才剛剛打平。
但很多電影,比如甄子丹動作片,海外有一些收入,那國內票房收支平衡點就不用成本乘以3.
大體這么算吧。
--------------------
下面為補充評論的答案:
1、院線公司是管理影院排片的管理公司,影院目前其實是對外資開放,但院線似乎不對外資開放。
全國有36(還是37)條院線,最近經常有院線合並或新院線產生,不太確定。
院線下屬影院的影院主要分兩種:
1)垂直直屬關系,即資產關系,比如萬達院線、金逸院線中絕大多數都是萬達集團自己投資的商業地產中自己的地皮項目,影院全資歸母公司所有,這種院線對影院的控制力非常強,像萬達院線旗下影院的排片,都是院線直接中央排片,影院經理都沒有排片權,其實就是一個店長的意思,主要工作就是伺候好觀眾就行。
2)加盟關系,影院所有權與院線所有權不是同一家,跟上面不相同。這種影院就可以自由選擇加入不同的當地院線,比如UME影城,自己數量不多,就加盟不同的當地院線,看哪個院線給自己的條件待遇好,就加入哪個院線,而院線為了自己的業績排名,也在盡量爭取優質影院加盟自己的院線。
3)還有其他混合的關系,太亂,就不多說了。
2、影院就是單店,院線就是品牌連鎖,其實管理標准統一的院線旗下影院(無論自有,還是加盟)跟麥當勞、佐丹奴這種品牌連鎖販售店,沒什麼區別。
3、貼片廣告和植入廣告費用的多少,完全取決於項目本身情況。
越是熱門的電影,才好容易拉到貼片和植入。
這個完全沒有固定標准。
但關於貼片和植入的詳細情況,我還是在另外一個帖子,關於發行渠道的那個(還在繼續待續未完著呢)裡面來逐個詳細回答吧。
4、微博上不少朋友,關心海外市場分成是怎樣模式,其實大概差不多。
只是如果你是片方,你把片子賣向海外,你跟海外發行商的分成方式就是另外一回事了,都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具體見還是上面那個收入不同渠道的帖子里有詳細說明。
Ⅳ 一般電影的規定時間為什麼是90分鍾左右
時間太長的話,人會疲勞,所以一般安排的就是90分鍾 一般電影都是一個半小時到兩個小時,時間長了會減少每天放映的場次,在不加票價的情況,對電影商而言當然不劃算。 而且電影太長了的話,觀眾也沒有辦法忍受,所以一般DVD版的電影都會比在電影院放映的版本要長。
Ⅳ 求一部電影總時間如何分成幾部電影時間
下載一個視頻剪輯器,很容易的!
Ⅵ (電影)可以分為那幾大類
一、按發行及上映方式分:
1.院線電影:在電影院上映的電影
2.網路電影:僅在網路視頻平台上上映的電影
3.電視電影:僅在電視熒屏上上映的電影
4.錄像電影:僅以錄像帶、DVD、VCD等方式發行的電影
二、按題材、劇情類型分:
1.動作電影:
是以強烈緊張的驚險動作和視聽張力為核心的影片類型。
2.奇幻電影:
這類型的電影都大量的包含魔法、超自然現實事件、或是幻想生物如龍、半獸人以及幻想世界如魔戒中的中土。
3.喜劇電影:
其中主要強調的是幽默。《電影藝術詞典》對喜劇片的定義是:「以產生結果是笑的效果為特徵的故事片。在總體上有完整的喜劇性構思,創造出喜劇性的人物和背景。
4.恐怖電影:
以製造恐怖為目的的一種影片。故事內容荒誕離奇,引起恐怖。如描寫鬼怪作祟、勾魂攝魄,描寫兇猛動物噬人等等,使觀眾毛骨悚然。
5.愛情電影:
指的是那些中心劇情主要圍繞著故事主角戀愛關系發展的電影。該類電影常見的主題是,電影中的角色們基於相互間新發現的魅力而作出相應的決定。
(6)電影什麼時間分成擴展閱讀
相關背景:
電影從有聲電影開始發展,目前已經到了電影的特技時代了。運用大量的電腦特技製作出來的電影,受廣大中年以下的朋友歡迎。
1911年義大利詩人和電影先驅者喬托·卡努杜發表了一篇名為《第七藝術宣言》的論著,他在世界電影史上第一次宣稱電影是一種表演藝術,從此,「第七藝術」就成為了電影藝術的同義詞。現如今有3D電影,是視覺的「長寬高」;美國拍攝電影有5D拍攝技術。
電影是一種綜合的現代藝術,亦正如藝術本身,有著復雜而繁多的科系。電影有很多類型,也有多種分類方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電影
Ⅶ 香港電影是什麼時候開始分為國語片和粵語片
你應該問 : 香港電影是什麼時候開始不再分為國語片和粵語片.香港電影分為國語片和粵語片的時代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已經結束.
你明白什麼叫"國語片"和"粵語片"嗎?
並非給影片配上了"國語"配音了就可以叫"國語片",給影片配上了"粵語"就叫作"粵語片".
Ⅷ 電影上映之後的分成
以100塊票房為例:
1、國家直接先扣掉5%做為電影專項基金,3.3%的稅款 (這個分成是鐵打不動的)
2、剩下91塊半里,50%左右,直接分給院線和影院。
票房可分配收入= 總票房 ─ 3%電影基金 ─ 5.5%稅款 ─ 院線和影院分成款
發行方要在發行總可分配收入中逐項減掉下面幾項內容後,才是片方所得:
1)發行傭金
2)導演或主創明星獎勵(有或者沒有)
3)代為墊付的發行成本(拷貝費+宣傳費等)
4)稅金(往來發票都是要交稅的)
上面都減完了,剩下的才是投資商收入,然後你的第二個問題,剩下的投資商收入則是按當初投資商投入資金的比例來分了。
現在的分成影院吃的可真咸,也難怪一年上映的電影里有80%的電影是虧本了
Ⅸ 電影的票房分成問題
隨著國產片票房的高速增長,國內電影投資分成模式也日趨多元化。
從《人再囧途之泰囧》(下稱《泰囧》)到《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下稱《致青春》),再到當下熱映的《中國合夥人》,近期3部高票房影片中,都看到了光線傳媒的身影,光線分別以三種不同的模式參與到3部影片的投資、利益分成中,而這也恰恰代表了國內製片方三種主流的影片投資、分成模式。
第一種模式是以投資人身份參與票房分成。以《泰囧》為例,光線傳媒是主要出資人,雖然也負責發行,但因投資佔比達90%以上而獲得該片片方分成的主要收益。據光線傳媒財報顯示,《泰囧》創出總票房超12億元的紀錄,除去8.3%的稅費等費用及院線分成,光線傳媒獲得超過5億元的收入。
第二種模式是投資方兼發行方並重。在《致青春》中,光線傳媒不再是主要投資人,其擔當的角色更多是在發行環節。公開資料顯示,光線在《致青春》一片中的投資比例僅佔20%。而在發行環節,王長田曾對媒體公開表示,發行收益占片方票房分成的10%至15%。通過發行取得的收益可以與投資環節取得的收益相媲美。
第三種模式是純發行方的角色。在近期熱映的影片《中國合夥人》中,光線傳媒僅擔當了發行人的角色。該公司董秘王牮公開表示,公司負責影片的發行工作,並未參與投資。不過,由於光線傳媒目前有發行人員約100人,駐扎在全國70個大中城市,「陣地式」的發行網路能夠為影片爭取到更好的場次時間和更多的排片數量。
得益於光線傳媒的發行功力,《中國合夥人》正式公映第一天,就以36%的排片量超過此前《泰囧》33%和《致青春》35%的排片量。
值得一提的是,擔任發行方的回報未必會低於投資方。此前,華誼兄弟通過保底發行的模式參與了《西遊。降魔篇》的發行,雖然並未參與投資,但最終獲得了該片片方票房分成收益的七成,遠超投資方的收益。
也正是由於一些影視大鱷擁有強勢的電影製作發行資源,因此,近期國內的大片都會出現幾大影視公司的身影,如光線傳媒、華誼兄弟等幾家影視公司,他們的身影幾乎出現在近期所有熱映的國產片中。
此外,投資模式多元化還體現在一些演員、導演加入票房分成的情況也在增多,如《廚子戲子痞子》的3位主演張涵予、劉燁、黃渤即以片酬入股,拿票房分紅,這種投資模式可以降低影片的成本和風險,充分調動演員們的積極性。《泰囧》也傳出導演兼主演徐崢通過獲取片方票房分成模式來領取片酬。
通過多元化投資、分成模式,可以盡可能調動各方優勢,促進影片票房提高。不過,北大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表示,目前國內電影票房的提升更多仰仗於銀幕數的增加、觀影人次的增加以及影片類型多元化,投資分成模式多元化對票房的促進並不佔主要地位。
不過,瑞格傳播執行董事戢二衛認為,國內電影投融資模式依舊單一,特別是銀行、信託、基金公司等金融企業並未能夠積極參與其中,雖然此前也有一些個案,比如招商銀行為《集結號》提供了5000萬元的貸款,但終歸未能形成氣候。在好萊塢,通過銀行、基金公司投融資已經成為與影視投資公司投資渠道相並列的融資渠道。另外,電影投資方也應該引入一些衍生品相關企業,促進電影衍生品的發展,增加電影在票房之外的收益,改變國內電影投資收益過度依賴票房的現狀。
以上是借鑒新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