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貓眼星雲是怎樣的星雲
貓眼星雲為一行星狀星雲,位於天龍座。這個星雲特別的地方在於其結構幾乎是所有有記錄的星雲當中最為復雜的一個。貓眼星雲擁有繩結、噴柱、弧形等各種形狀的結構。這個星雲於1786年2月15日由英國的威廉·赫歇爾首先發現的。
至1864年,英國業余天文學家威廉·赫金斯為貓眼星雲做了光譜分析,也是首次將光譜分析技術用於星雲上。
現代的研究揭開不少有關貓眼星雲的謎團,有人認為星雲結構之所以復雜,是來自其連星系統中主星的噴發物質,但至今尚未有證據指出其中心恆星擁有伴星。
另外,兩個有關星雲化學物質量度的結果出現重大差異,其原因目前仍不明。
貓眼星雲
2. 貓眼星雲是誰發現的
貓眼星雲為一行星狀星雲,位於天龍座。這個星雲特別的地方,在於其結構幾乎是所有有記錄的星雲當中最為復雜的一個。從哈勃太空望遠鏡拍得的圖像顯示,貓眼星雲擁有繩結、噴柱、弧形等各種形狀的結構。
這個星雲於1786年2月15日由威廉·赫歇爾首先發現。至1864年,英國業余天文學家威廉·赫金斯為貓眼星雲作了光譜分析,也是首次將光譜分析技術用於星雲上。
現代的研究揭開不少有關貓眼星雲的謎團,有人認為星雲結構之所以復雜,是來自其連星系統中主星的噴發物質,但至今尚未有證據指其中心恆星擁有伴星。另外,兩個有關星雲化學物質量度的結果出現重大差異,其原因目前仍不明。
3. 貓眼星雲
我來回答你!
光的本質是電磁波。根據其頻率或波長的不同分為:無線電波、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X射線、γ射線。而我們人類的肉眼所能感光的僅是其中極狹窄的一個波段--可見光。所以當宇宙中其他星球發出來的光是紅外線、紫外線等都是人類看不見的,只能利用特殊的儀器來探測。這就好比我們可以用紅外線、紫外線照相機拍出不同顏色的太陽(有藍太陽、綠太陽等)。所以當我們用肉眼看到太空中那些星星的顏色時可以認為這是真色彩,(人類所能被動感受到的色彩),而當我們看到精美的炫酷的天文圖片時,就有可能是專業儀器拍出的「偽色彩」。這就是宇宙顏色的本質。
這兩張貓眼星雲的圖片形狀很像,只是轉了90°。至於顏色不同,只是分別用了紅外線、紫外線照相機而已。
很辛苦打了這么多字,不知是否給說明白了,希望對你有幫助!
4. 貓眼星雲的介紹
貓眼星雲(英語:Cat's Eye Nebula,NGC 6543,科德韋爾6)是位於天龍座的一個行星狀星雲。它是已知的結構最復雜的星雲之一,哈勃太空望遠鏡的高解析度觀測圖像揭示出其中獨特的扭結、噴柱、氣泡以及纖維狀的弧形結構。它的中心是一顆明亮、熾熱的恆星,約1000年前這顆恆星失去了它的外層結構,從而產生了貓眼星雲。貓眼星雲於1786年2月15日由威廉·赫歇爾首先發現。1864年,英國業余天文學家威廉·赫金斯對貓眼星雲作了光譜分析,使之成為首個通過光譜分析技術進行研究的行星狀星雲。赫金斯的研究結果首次表明行星狀星雲由高溫氣體而非恆星組成。目前,貓眼星雲已被人們在從遠紅外到X 射線的整個電磁波段進行過觀測。現代研究引出了數個關於貓眼星雲的謎團。它的復雜結構有可能部分地是由一對中心聯星拋射的物質造成的,但迄今尚未有直接證據表明其中心恆星擁有伴星。此外,通過兩種方法測量的化學物質豐度的結果出現重大差異,其原因目前仍不能肯定。哈勃望遠鏡的觀測揭示出在「貓眼」的周圍有幾個由中心恆星在遠古時代拋射出的球形外殼構成的昏暗的光環,這些拋射的確切機制現在尚不明確。
5. 貓眼星雲有哪些形狀
貓眼星雲為一行星狀星雲,位於天龍座。這個星雲特別的地方,在於其結構幾乎是所有有記錄的星雲當中最為復雜的一個。從哈勃太空望遠鏡拍得的圖像顯示,貓眼星雲擁有繩結、噴柱、弧形等各種形狀的結構。
這個星雲於1786年2月15日由威廉·赫歇爾首先發現。至1864年,英國業余天文學家威廉·赫金斯為貓眼星雲作了光譜分析,也是首次將光譜分析技術用於星雲上。
現代的研究揭開不少有關貓眼星雲的謎團,有人認為星雲結構之所以復雜,是來自其連星系統中主星的噴發物質,但至今尚未有證據指其中心恆星擁有伴星。另外,兩個有關星雲化學物質量度的結果出現重大差異,其原因目前仍不明。
物質構成:與不少天體一樣,貓眼星雲的物質主要為氫和氦,並擁有少量重元素。這些元素可以光譜分析去量度其存在比例,由於氫是最豐富的元素,因此其他重元素的比例均會以相對於氫的數值去表示。
由於望遠鏡使用的攝譜儀不會收集來自觀測目標的所有光線,也不會使用細小光圈去聚集物體光線,因此多個有關星雲化學元素比例的研究結果均會有出入,每個不同的結果可代表星雲的某一部分。
6. 什麼是貓眼星雲
貓眼星雲為一行星狀星雲,位於天龍座。這個星雲特別的地方,在於其結構幾乎是所有有記錄的星雲當中最為復雜的一個。貓眼星雲擁有繩結、噴柱、弧形等各種形狀的結構。這個星雲於1786年2月15日由英國威廉·赫歇爾首先發現的。至1864年,英國業余天文學家威廉·赫金斯為貓眼星雲作了光譜分析,也是首次將光譜分析技術用於星雲上。
7. 貓眼星雲有什麼特別之處
貓眼星雲為一行星狀星雲,位於天龍座。這個星雲特別的地方在於:其結構幾乎是所有有記錄的星雲當中昀為復雜的一個。貓眼星雲擁有繩結、噴柱、弧形等各種形狀的結構。
這個星雲是1786年2月15日由英國威廉•赫歇耳首先發現的。
至1864年,英國業余天文學家威廉•赫金斯為貓眼星雲作了光譜分析,也是首次將光譜分析技術用於星雲。
現代的研究揭開不少有關貓眼星雲的謎團,有人認為該星雲結構之所以復雜,是來自其連星系統中主星的噴發物質,但至今尚未有證據指出其中心恆星擁有伴星。
另外,兩個有關星雲化學物質量度的結果出現重大差異,其原因目前仍不明。
8. 貓眼星雲位於哪裡
貓眼星雲為一行星狀星雲,位於天龍座。這個星雲特別的地方,在於其結構幾乎是所有有記錄的星雲當中最為復雜的一個。從哈勃太空望遠鏡拍得的圖像顯示,貓眼星雲擁有繩結、噴柱、弧形等各種形狀的結構。
現代的研究揭開不少有關貓眼星雲的謎團,有人認為星雲結構之所以復雜,是來自其連星系統中主星的噴發物質,但至今尚未有證據指其中心恆星擁有伴星。另外,兩個有關星雲化學物質量度的結果出現重大差異,其原因目前仍不明。
9. 關於玫瑰星雲和貓眼星雲
玫瑰星雲(NGC 2237),是一個的巨大氫Ⅱ區,位於麒麟座一個龐大分子雲的末端。該星團與星雲距離地球大約5200光年,直徑大約為130光年。星雲的質量估計約有10,000倍太陽質量。
美麗的玫瑰星雲NGC 2237,是一個距離我們三千光年的大型發射星雲。星雲中心有一個編號為NGC 2244的疏散星團,而星團恆星所發出的恆星風,已經在星雲的中心吹出一個大洞。這些恆星大約是在四百萬年前從它周圍的雲氣中形成的,而空洞的邊緣有一層由塵埃和熱雲氣的隔離層。 這團熱星所發出的紫外光輻射,游離了四周的雲氣,使它們發出輝光。星雲內豐富的氫氣,在年輕亮星的激發下,讓NGC 2237在大部份照片里呈現紅色的色澤。這張影像最特殊的特徵,是它的色彩和常見的玫瑰星雲照片不同。透過氫所發出的紅光,氧所發出的綠光,以及硫所發出的藍光等波段的濾鏡,天文學家對玫瑰星雲拍照,然後再加以組合,合成上面這張美麗的影像。影像中,我們也可以清楚看見,散布在雲氣中的暗黑絲狀塵埃帶。最近天文學家在玫瑰星雲內,發現了一些快速移動的分子團,不過它們的起源仍是未知。 玫瑰星雲位在南天的麒麟座,它的大小約有100光年,距離我們約5000光年,用小型的望遠鏡就能看到它。 (NGC 2237)是一個的巨大氫Ⅱ區,位於麒麟座一個龐大分子雲的末端。這個分子雲集團包括NGC 2237、NGC 2238、NGC 2239、NGC 2244、NGC 2246五個NGC天體。疏散星團NGC 2244與玫瑰星雲關系相當密切,NGC 2244內的恆星是由玫瑰星雲的物質所形成的。該星團與星雲距離地球大約5200光年,直徑大約為130光年。星雲的質量估計約有10,000倍太陽質量。 研究玫瑰星雲NGC 2244的恆星團不是所有的玫瑰星雲都是紅色的,但它們還是非常漂亮。在天象圖中,美麗的玫瑰星雲和其它恆星形成區域總是以紅色為主,-部分因為在星雲中
玫瑰星雲
占據支配的發射物是氫原子產生的。氫原子強烈的可見光線-H-alpha,是光譜中的一個紅色光波段,但漂亮的發射星雲不僅僅需要紅光。星雲中其它原子也被高能量的星光激發,也形成了窄波發射光線。在這張絢麗的玫瑰星雲中心區域圖像中,窄波圖像是合成,硫原子發出的紅光,氫原子放射出藍光,氧原子放射出綠光。事實上,利用這些窄波原子放射光線表示顏色的方法,也被用在許多哈勃拍攝的恆星孕育場圖像中。這張圖像在麒麟座中橫跨大約50光年,位於估計距離3,000光年遠的玫瑰星雲中。一般認為在恆星形成之後,O型與B型恆星的恆星風造成的壓力壓縮了星際雲團。錢德拉X射線天文台在2001年的觀測證實玫瑰星雲的中心擁有非常炙熱且年輕的恆星。 星雲內豐富的氫氣,在年輕亮星的激發下,讓NGC 2237在大部份照片里呈現紅色的色澤。透過氫所發出的紅光,氧所發出的綠光,以及硫所發出的藍光等波段的濾鏡,天文學家對玫瑰星雲拍照,然後再加以組合,合成這些美麗的影像。影像中,我們也可以清楚看見,散布在雲氣中的暗黑絲狀塵埃帶。最近天文學家在玫瑰星雲內,發現了一些快速移動的分子團,不過它們的起源仍是未知。 觀測
玫瑰星雲
「宇宙情花」玫瑰星雲2009年2月廣東有天文愛好者憑借天文望遠鏡和數碼相機,拍下了被譽為「情花」的玫瑰星雲的倩影。 廣州天文愛好者何建國遠赴佛山市高明區一個僻靜的小鄉村,用天文望遠鏡拍下玫瑰星雲。從圖片中可以看到,這個星雲宛如一朵綻放的玫瑰,美輪美奐。這么美麗的星雲,人們平時很難用肉眼看到,只有通過相機的長時間曝光,星雲原本暗弱的光亮在積聚後才能逐步呈現出亮麗的色彩。 當玫瑰星雲不是紅色當然,不是所有的玫瑰都是紅色的,但它們還是非常漂亮。然而在天象圖中,美麗的玫瑰星雲和其它恆星形成區域總是以紅色為主-部分因為在星雲中占據支配的發射物是氫原子產生的。氫原子強烈的可見光線-H-alpha,是光譜中的一個紅色光波段,但漂亮的發射星雲不僅僅需要紅光。星雲中其它原子也被高能量的星光激發,也形成了窄波發射光線。在這張絢麗的玫瑰星雲中心區域圖像中,窄波圖像是合成,硫原子發出的紅光,氫原子放射出藍光,氧原子放射出綠光。事實上,利用這些窄波原子放射光線表示顏色的方法,也被用在許多哈勃拍攝的恆星孕育場圖像中。這張圖像在麒麟座中橫跨大約50光年,位於估計距離3,000光年遠的玫瑰星雲中。
貓眼星雲(Cat's Eye Nebula, NGC 6543)為一行星狀星雲,位於天龍座。這個星雲特別的地方,在於其結構幾乎是所有有記錄的星雲當中最為復雜的一個。從哈勃太空望遠鏡拍得的圖像顯示,貓眼星雲擁有繩結、噴柱、弧形等各種形狀的結構。 現代的研究揭開不少有關貓眼星雲的謎團,有人認為星雲結構之所以復雜,是來自其連星系統中主星的噴發物質,但至今尚未有證據指其中心恆星擁有伴星。另外,兩個有關星雲化學物質量度的結果出現重大差異,其原因目前仍不明。這個星雲是最被廣為研究的星雲之一,它的視星等為+8.1,擁有高表面光度。其赤經及赤緯分
貓眼星雲
別為17h 58.6m及+66°38',其高赤緯度代表北半球的觀測者可較易看到。不少大型望遠鏡均坐落於北半球地區范圍,由於該星雲處於接近正北黃極點的位置,在良好天氣的情況下,只要在黃極點附近尋找,應該不難找到。
直徑方面,較亮的內星雲部分直徑約為20角秒,其擴張星雲暈物質直徑約為386角秒(6.4角分)。它的星雲暈物質是原有恆星演化為紅巨星階段時噴出的。
根據觀測結果,星雲主體的密度約為每立方厘米有5,000顆粒子,溫度約為8,000 K1,外層星雲暈的溫度更高,達15,000 K,而密度方面則比內部更低。
星雲中央擁有一顆O型恆星,其溫度約為80,000 K,光度約為太陽的10,000倍,半徑為太陽的0.65倍。據光譜學分析,由於受恆星風的影響,中央恆星的質量正以每秒20兆噸的速度不斷流失,相等於每年3.2×10−7太陽質量,恆星風的風力時速為每秒1,900公里。根據計算結果,中央恆星的質量與太陽差不多,約為一個太陽質量,演化前的恆星質量估計約為太陽的五倍。
編輯本段星雲觀測
該星雲於1786年2月15日由威廉·赫歇爾(William Herschel)首先發現,同時是首個以光譜儀
貓眼星雲
進行觀測的行星狀星雲,於1864年由威廉·赫金斯進行,他觀測到星雲氣體極為稀薄。除此以外,人們還以電磁波譜對之進行觀測。
紅外線觀測
貓眼星雲釋出的紅外線給人們進一步觀測,其分析結果證實它存在低溫星際塵埃,人們相信這些塵埃是在恆星演化末期階段形成的,塵埃吸收恆星光線,並以紅外線釋出,光譜顯示這些塵埃的溫度約為70 K。
除了低溫塵埃之外,星雲釋出的紅外線也使人們發現它存在非離子物質,包括氫分子(H2)。一般行星狀星雲也存在非離子物質,但不少均在恆星遠處方能找到。而貓眼星雲則不然,它的非離子物質存在於外暈的內層邊緣,且能發出光線,這可能是因沖擊波把氫分子刺激,使它們以不同的速度互相撞擊。
編輯本段可見光及紫外線觀測
人們也對星雲釋出的可見光及紫外線作觀測,並以光譜分析為數較多的個別波長光線,這些光線讓人知道貓眼星雲的復雜結構。
本文所用的彩色哈勃望遠鏡圖像均配上假色,色彩分布按區域的離子數量多少來區別,濾波器波長為單離子氫的656.3 nm、單離子氮的658.4 nm及雙離子氧的500.7 nm。雖然星雲的真正色彩為紅及錄色,但圖像配上紅藍綠三色去區別,當中星雲邊綠兩端均為離子較少的物質。
編輯本段X射線觀測
人們近年也開始以量度星雲釋出的X射線波長去觀測,據昌德拉X射線望遠鏡(Chandra X-ray Observatory)的觀測結果,貓眼星雲存在溫度極高的氣體,本文頂部的圖片便是結合了哈勃望遠鏡的可見光
貓眼星雲
圖像及昌德拉望遠鏡的X射線圖像。人們認為這些熾熱氣體是透過星雲釋出物質受到恆星風的激烈吹襲,同時也使星雲內層泡沫狀物質的一部分給恆星風挖走。
此外,昌德拉望遠鏡也在星雲中心恆星的位置,找到一個X射線的源頭點。由於人們預期這顆恆星不會釋出強大的X射線,因此難以解釋這個放出X射線的源頭點,其中一個說法是連星系統存在的高溫恆星物質吸積盤,因而產生X射線。
編輯本段與地球距離
要准確量度行星狀星雲與地球距離是天文學之中存在多時的難題之一,人們通常是以假設去估計,其結果可以很不準確。
近代的哈勃望遠鏡使人們能以新方法去測定距離,由於任何行星狀星雲的大小均正在膨張,因此在相距多年的時間,以高角距解像度的望遠鏡,可透過角距的改變看到星雲的增大。事實上,星雲的膨脹速度並不明顯,每年僅增長數角秒或以下,透過光譜觀測及多普勒效應,可計算星雲的膨脹速度及其與地球的距離。
據哈勃望遠鏡多年來的觀測結果,貓眼星雲以每年10角毫秒的速度膨脹,在速度上則為每秒16.4公里,把這些結果以正弦計算,可得出貓眼星雲距離地球大約1,000秒差(3×10^19 m)。
編輯本段星雲年齡
角距膨脹除了可計算距離外,也可推斷星雲的年齡。假設星雲膨脹速率不變,現時的角距為20角秒,每年增長速度為10角毫秒,將之相除可得到該星雲大約於1,000年前出現。由於星雲釋出物質的速度會因遇到上代恆星殘余物質或星際物質而減慢,因此上述估計數字或會是星雲的年齡上限。
編輯本段物質構成
與不少天體一樣,貓眼星雲的物質主要為氫和氦,並擁有少量重元素。這些元素可以光譜分析去量度其存在比例,由於氫是最豐富的元素,因此其他重元素的比例均會以相對於氫的數值去表示。
由於望遠鏡使用的攝譜儀不會收集來自觀測目標的所有光線,也不會使用細小光圈去聚集物體光線,因此多個有關星雲化學元素比例的研究結果均會有出入,每個不同的結果可代表星雲的某一部分。
在多個計算結果當中,人們普遍相信它的氦元素比例約為氫的0.12倍,碳和氮的比例均為氫的3×10−4倍,氧的比例約為氫的7×10−4倍。受到核合成的影響,重元素得以在恆星爆發成行星狀星雲以前,於恆星外層大氣聚集,使之與不少行星狀星雲一樣,碳、氮和氧元素均為除氫以外,所佔比重較多的元素,比太陽的相同重元素要多。
在對貓眼星雲進行更深入觀測所得結果當中,或已顯示星雲的一小部分物質擁有豐富的重元素,這點會在以下段落詳述。
編輯本段星雲運動及形態
貓眼星雲擁有極為復雜的結構,人們至今仍未完全明白其形態的形成機制。
星雲的光亮部分主要是中央恆星釋出的恆星風及星雲形成時射出的物質相碰撞而成的,兩者間的撞擊產生上述的X射線,恆星風也使星雲內層泡沫狀物質的一部分給挖走,這個情況在內層兩端均有發生。
人們也懷疑星雲的中央恆星為一連星系統,一顆恆星吸取另一顆恆星物質的過程形成一吸積盤,並在物質受方恆星兩極射出噴流,這些噴流又與先前射出的物質碰撞。由於天體進動(歲差)的關系,恆星的兩極噴流方向會隨時間而改變。
人們在內星雲光亮部分的外部,找到不少同中心的環狀物體,他們認為可能在恆星演變在行星狀星雲前,在赫羅圖中的漸進巨星分支(asymptotic giant branch)階段便已出現。這些環狀物體的半徑具規則性,每兩個環之間的半徑差均相若,因此人們指出這些環的形成機制為於特定時間,並以差不多相同的發射速度進行。
再者,一大型暗暈膨脹至恆星遠處,於星雲形成前便已出現。
編輯本段現時謎題
人們縱使已作出深入研究,但至今仍有不少謎題有待解決。星雲外層多個相同中心的環狀物體的時間差距可能為數百年,現時仍難以解釋。導致星雲形成的熱脈可能每隔數萬年會發生一次,而較小的表面脈沖則每隔數年至數十年一次,星雲會定時釋出同中心環狀物體的機制至今尚未有定論。
星雲的光譜呈連續重疊的發射線狀,這些發射線可能來自星雲中離子之間發生的碰撞激發,或是離子再度與電子結合而形成的,當中因碰撞激發產生的發射線比電子融合的更強,因此成為多年來人們量度兩者比例的方法。但近期研究結果指,在星雲的光譜圖中,離子與電子結合的發射線數量約為碰撞激發發射線的三倍1,其原因至今尚在爭論中,有說法指是因為存在一些含豐富重元素的物質,或是星雲溫度的波動。
至少一個理論認為 貓眼星雲是由兩顆互繞的雙星超新星爆發的產物,而這逐漸死去的雙星在最近
1000年的時間里講物質以恆星風的方式拋向外面。因為雙星互繞,拋出的物質也因此被扭轉成復雜的外形。中央星向外吹出的恆星風可能 造成內圈奇特的橢圓外形。圍繞它的是恆星風造成的更大的瓣葉,而明亮的弓形與彎曲的結構則可能是氣體噴流所造成的。雙星互繞,使得這些噴流不穩定,而像燈塔般一明一暗,向不同的方向指去。(來自網路)
10. 貓眼星雲它非常的漂亮,形成的原因是什麼呢
貓眼星雲它非常的漂亮,形成的原因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