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有關化學知識的電影有什麼
1、《生化危機1》
講述了發生在一個秘密的科學實驗室里,超級計算機紅後失控成為人類的巨大威脅;科學家感染病毒死而復生變為僵屍,一個特別任務小組開始了拯救行動。
2、《居里夫人》
講述了世界上唯一一個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女科學家瑪麗與皮埃爾·居里博士相識相愛,在瑪麗准備來到實驗室那天,彼埃爾博士認為女性與科學是不相容的,彼埃爾讓他的年輕助手大衛·納戈在實驗室的角落給瑪麗收拾了一個放研究設備的地方。
3、《天外來菌》
講述該劇講述了美國一艘太空梭在墨西哥的荒涼小鎮墜落,導致該鎮居民除了一老一少重傷之外全部離奇死亡。為防止病毒擴散到其他城市,軍隊封鎖了小鎮,特別營救小組將兩位倖存者帶回實驗室進行研究,最終發現了一個可怕的秘密。
4、《迷霧》
講述厚重、非自然情況下形成的大霧,幾乎在眨眼功夫就包圍了整個小鎮,大衛·德雷頓與兒子領著一小撥人,突出彌漫的霧體的重圍,退避到一家超市中,暫時逃過了這一劫。然而與自己一起躲到超市中的那些曾經如此熟悉的鎮民們,人性與生命,在這一刻都受到了巨大的考驗。
5、《我是傳奇》
講述講述的是2012年,人類最終被病毒所擊垮,一場大面積的病毒突然爆發,前軍方病毒學家羅伯·奈佛因為體內有自然抗體未受到感染,而成為紐約市唯一的倖存者,甚至曾一度認為自己就是全世界唯一倖存的人類。
㈡ 女人不壞電影表達什麼
《女人不壞》之所以敢在誇張和現實之間隨意遊走,也正是因為有香港無厘頭電影這塊肥沃的土壤。
無厘頭主要體現在對現實秩序的破壞(並不是刻意顛覆,很多時候它不具有這種覺悟)。雜糅和拼貼使得它可能兼得數家之長(幾種類型甚至幾門藝術的),但更可能適得其反:
1.偽科學的狂歡
費洛蒙?
一種氣味可以讓人神魂顛倒地愛上別人?你還不如相信灰姑娘的水晶鞋。最起碼它還可以把女孩墊高些,顯得身材高挑。
小時候我喜歡讀一本叫《365夜》的雜志,後來還有《奧妙》、《科幻世界》以及《讀者》的各種小寓言,據說美國還有一份已經停刊了的周報。如今你我應該過了把這些當真的年紀,還是多看看科學松鼠會的博客吧。
水變油?
一個人如果學過初中化學和初中物理,在對高等物理有點皮毛的了解,
就會知道水變油有那麼一點理論上的可能,那就是改變原子結構,這種對微小粒子進行本質變化的工程難度比實現可控核聚變要難上無數倍。人類要是能實現這個技術,我相信星際旅行早已比坐地鐵便宜。
當然該片中所謂的「水變油」是一種通過微波將水汽化再液化來釋放能量,不過這類不涉及本質變化的物理運動所消耗的能量一定大於等於釋放的能量,該技術說明中也沒有涉及可以使其不守衡的層面。
2.對電影本性的無視
電影有著數不盡的風格樣式,有沒有一種可以稱為電影本性的東西?我認同巴贊的觀點。
攝影的美學潛在特性在於揭示真實,布萊希特或是孟京輝實驗戲劇式的間離當然可以存在,但如果生切硬擠破壞了影片的完整肌體,則是不妥的。一些戲劇通過多機位拍攝和後期剪輯也能成為傑出的影像作品,但那不是電影。
即使不管其是否是電影,一個作品的風格必須是完整的(可以有幾個不同的層次),《女人不壞》沒能擁有完整的風格。
3.愛情遠非如此
誇大變型的人物具有了某種象徵意味,但無論是堅定的要找個男人的歐泛泛,還是堅持獨立的萬人迷唐露抑或沉浸於幻想愛人的鐵菱,面對愛情都是草率的,既沒有一見傾心的激情也沒有相互試探的技巧甚或柴米油鹽的平淡。
有著執著慾望的傳統女性、都市培養起來的現代女性、主流之外的幻想女孩關於愛情都交了隨遇而安的白卷。
一切的起承轉合都過於突然,經不起思考和推敲。
王菲有一首歌叫《如果你是假的》:
玩一個游戲
探索一下愛情到底有多神秘
有沒有邏輯
我問我自己
如果你的樣子變成史奴比
是否留下一樣的回憶
如果你是瑪莉
是茱莉查理還是坂本龍一
會不會有很大關系
啊如果你是假的
思想靈魂住在別的身體
我還愛不愛你
……
「費洛蒙」這個噱頭想要表達的就是這樣一個問題吧:
「你到底愛的是什麼?」
以上說了這么多問題,其實這些在其他無厘頭電影中也都會存在,但傑出的無厘頭影片要麼無理的更加徹底,要麼運用更加巧妙。
《女人不壞》在迎合觀眾上其實還不錯,開始不久我還蠻喜歡這個片子的,輕松活潑不用思考,但到最後的時候幾次「加時」,顯得拖沓了,使本身就不精細的全片頓時破綻百出。
當然桂綸鎂依舊很好看,影片中的音樂都很好聽,其中「拿我做實驗一天,刺我這顆心一劍」、「下完大雨的路口 該往前走的我」很有感覺。
㈢ 有一部電影 它是關於查案的 裡面有三個主角兩男一女 女的是個懂化學的 有個男的戴個眼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