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想了解唐朝歷史,有哪些影視作品可以推薦
《大明宮詞》、《大唐歌飛》、《大唐情史》、《秦王李世民》、《至尊紅顏》、《護國良相狄仁傑》、《神探狄仁傑》、《文成公主》、《唐明皇》、《武則天》、《唐太宗李世民》《大唐芙蓉園》,如果想了解真正的歷史,還是歷史書籍靠譜些,影視作品畢竟都影視化了
❷ 跪求中國近代史題材的電影、電視劇,越多越好,越全越好,不甚感謝!
《我的1919》《鴉片戰爭》《林則徐》《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一代妖後》
《兩宮皇太後》《甲午風雲》《譚嗣同》《孫中山》<<末代皇帝>>(老外拍的)《滾滾紅塵》
《台灣1895》《中天懸劍》《復興之路》《亮劍》《人間正道是滄桑》 《秘密圖紙》 《歷史的天空》 《我的團長我的團》 《我的兄弟叫順溜》 《戰北平》 《中國兄弟連》《十三省》《生死相隨》《七十七封陣亡通知書》
還有《走向共和》,國內電視劇裡面能比較客觀演繹近代史的作品,藝術加工的成分相對比較少,可以看一下,你盡量去看完整版本的,該劇在央視公映時動過剪刀,剪掉不少情節,目前該劇已被禁播,可能因為傳播孫文思想爭議有不少反對者認為該劇過度美化慈禧和李鴻章,對於此二人誤國誤民的言行輕描淡寫。他們認為,此劇甲午之敗上為慈禧和李鴻章開脫淡化,反而推之於翁同和和光緒皇帝。 《馬關條約》的簽訂,此劇被認為一味強調日方伊藤博文強勢的態度,以及日軍進逼山海關的不利戰略形勢,為慈禧和李鴻章的軟弱、自私、為保一己私利而犧牲全國的利益作辯解。 甲午後,李鴻章被認為是報復日本,極力促成中俄密約損害國家主權。 批評者認為,這些自私賣國的作為,《走向共和》一概略過不提,只著墨其忠君愛國、戮力從公的一面。有些學者亦指出,該劇之許多情節,與歷史事實多有出入。但也有中國媒體和一些學者認為《走向共和》比較客觀持平地表現了慈禧太後、李鴻章、袁世凱等歷史人物,不像以往歷史劇和教科書過多地從現代的意識型態出發加以批判,而能就這些人物在歷史情境中的局限性給予平實的描寫,是中國歷史劇的一種創新和進步,值得肯定。該片首播後立刻被禁演,隨後在全國禁止銷售影碟。其他本劇醜化兩代帝師翁同和,成為阻礙李鴻章改革者、權奸者。但史實上並非如此,在戊戌變法前,正是翁同和推薦康有為給光緒,後來慈禧便將翁「開缺還籍」。電視劇醜化之嫌,還遭到翁的後人抗議。 康有為當時是非四品以上官員,無法能夠與皇帝見面(電視劇中似有一場「康有為舌戰群儒」,並先到軍機處,受到李鴻章等人的「審問」)。 甲午戰爭後,孫文曾經想求見李鴻章,並寫了一篇文章先呈給李。李鴻章見寫的不錯就召見他,結果因為他一口廣東腔官話聽不下去,孫文於是立志革命。在電視劇當中,孫文向李鴻章宣傳革命,時間順序有錯誤。 在本劇中,孫文起初較為流里流氣,一反過去嚴肅偉人形象,據說這是刻意安排的,要呈現一個孫文的成長過程。 片中突然出現一個光緒的六爺,並拒絕不見慈禧,並未交代清楚。該六爺乃恭親王奕䜣,才幹在四哥咸豐皇帝之上,並未繼承皇位。起初與慈禧共同扳倒肅順,後在推行洋務運動時,被慈禧扳倒後兩人鬧翻。 民國以前的片段大部分按《清史稿》拍攝,沒有虛構人物,人物在歷史上都存在。但民國後出現一些虛構人物,似虎頭蛇尾。 本片十分注重以對比手法敘事,如在甲午海戰前,日本天皇為購買「吉野號」而節食,鏡頭一轉,敘述慈禧的「108菜宴」。
❸ 歷史題材的電影
《建國大業》、《王的盛宴》、《荊軻刺秦王》、《大明劫》、《南京!南京!》等等
1、《建國大業》
劇情介紹:在抗戰結束之後,各階級、各黨派、廣大人民群眾反戰情緒高漲。於是,在民主愛國人士張瀾等人的斡旋下,毛澤東(唐國強 飾)代表的共產黨與蔣介石(張國立
飾)代表的國民黨拉開了重慶談判的序幕。為了表示誠意,共產黨主動放棄了部分佔領的解放區,
然而,國民黨卻絲毫沒有建立民主政府的意思,反而驅趕民主黨派,逐漸走向了軍政府獨裁統治的滅亡之路。
期間,以毛澤東為首的共產黨人通過建立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獲得了全中國人民群眾的支持,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奠定了扎實的基礎,與此同時,垂死掙扎的國民黨仍妄圖藉助陰謀暗殺等卑劣手段阻撓會議召開,一場為建立新中國的決戰由此展開…
2、《王的盛宴》
劇情介紹:兩千年前的中國,秦王暴政,諸侯起義。血雨腥風的戰場之外,散落著建立在密林深處的城邦。項羽(吳彥祖 飾)和劉邦(劉燁
飾),兩個反對秦暴政的起義領袖,帶領各自的勢力,為自由與安樂一路廝殺;
同時也在向那座象徵著無上權力與無限財富的王朝核心——秦王宮步步逼近。歷史的過程總是曲折而模糊的,結果卻只有一個:剛烈而沖動的霸王項羽在「鴻門宴」上錯失了殺掉劉邦的機會,只能將一腔熱血灑向烏江,與自己深愛的女人虞姬(何杜娟
飾)含淚訣別。
劉邦和他的呂後(秦嵐 飾),他的謀臣韓信(張震 飾)、張良(奇道 飾)、蕭何(沙溢
飾)們,則忍辱抗擊到最後,成為了輝煌宮殿最終的主人。在那座奢華的大房子里,君臨天下的劉邦彷彿早已忘記了和曾經的盟友並肩戰斗的歲月,甚至漸漸開始對身邊的兄弟們滿腹狐疑。另一段殺戮,由此開始在森森聳立的帝國高牆內,無聲蔓延…
3、《荊軻刺秦王》
劇情介紹:戰國時代,秦王嬴政(李雪健飾)以統一天下為大業。當時燕國為嬴政的心頭之患,為幫助他早日完成統一霸業,趙姬(鞏俐飾)獻策到燕國假意策動刺殺嬴政的計劃,如此一來,秦便有出兵攻燕的名目,爭取燕國不戰而降的可能。
趙姬與燕太子丹(孫周飾)同心謀劃刺殺嬴政的行動。執行任務的人選是名劍客荊軻(張豐毅飾),大隱於市的他為此重出江湖。與荊軻接觸後,趙姬十分傾慕他的為人。趙姬拒絕再去說服荊軻。太子丹惱怒,將趙姬關押起來。
於是,荊軻找到太子丹,提出放了趙姬,他就答應去刺秦王。與此同時,嬴政發現了關於自己身世的秘密,他惱怒不堪,甚至揮兵攻打趙國,暴行難述。大殿之上,荊軻卻失手…
4、《大明劫》
劇情介紹:明朝崇禎15年,全國內憂外患,大將孫傳庭(戴立忍 飾)臨危受命帶著妻子馮氏(馮波 飾)來到潼關抵抗李自成的軍隊。與此同時游醫吳又可(馮遠征
飾)懷著濟世救人之心來到潼關拜訪師傅——葯局提領趙川(錢學格 飾)。
大敵當前,孫傳庭軍中士兵染上怪病,同時還要面對崇禎皇帝(余少群
飾)的催促出兵和潼關豪紳顧清遠(馬精武
飾)等人的自私斂財。趙川因施救不力以身殉職,吳又可在危難之時挺身而出,靠著不同尋常的治療方法與孫傳庭惺惺相惜。最後瘟疫終於被控制住,但是國家的病症能否被戰爭治好吳又可和孫傳庭都無法預料。
5、《南京!南京!》
劇情介紹:1937年12月13日,時為國民政府首都的南京城淪陷,部分官員棄城逃亡,但仍有許多官兵留守,誓死保衛這個大廈將傾的城池。宋錫濂部軍官陸劍雄(劉燁
飾)協同戰友與日軍展開了激烈的巷戰,他們微弱而頑強的抵抗最終被壓制,數以萬計的中國軍民成為俘虜,在槍炮聲中血染長江;
金陵女子學院安全區,女教師姜淑雲(高圓圓
飾)奔波往復,盡力幫助和拯救所有來此避難的同胞,但獸性大發的日軍早已虎視眈眈盯上了藏身於此的婦女;拉貝的秘書唐先生(范偉
飾)小心應付,委曲求全,為了保護家人而做出錯誤的選擇,他也為此付出代價;
舞女小江(江一燕
飾)縱使逃亡避難也不願拋卻女性的柔媚,她在關鍵時刻的選擇則在其女性的外殼下注入一份剛強,日本人角川(中泉英雄
飾)隨部隊進駐這個千瘡百孔、破敗不堪的城池,在這個人間煉獄,他的心靈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沖擊。狼煙滾滾,血流成河,大時代的背景下,人們既要承受時代的無情給予,也要做出攸關命運的痛苦抉擇…
❹ 反映北伐戰爭的影片有哪些
1、建黨偉業
《建黨偉業》(Beginning of the Great Revival)是為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九十周年而製作的獻禮影片。 該片由韓三平、黃建新執導(海外部分由李少紅執導,五四時期部分由陸川執導,戰爭場面由沈東執導),由劉燁、陳坤、張嘉譯、馮遠征等108位明星出演。
該片從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開始一直敘述至1921年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為止共10年間中國所發生的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大體上由民初動亂、五四運動及中共建黨三部分劇情組成。該片於2011年6月15日在中國大陸正式公映 。最終票房約為4.12億元人民幣。
2、《走向共和》
《走向共和》以史詩般的藝術筆觸全景式地呈現了中華各民族人民推翻帝制、走向共和這一波瀾壯闊的艱難歷程
劇情背景為自清朝末期慈禧太後歸政光緒皇帝,至民初袁世凱稱帝失敗約30年間的中國近代歷史,包括洋務運動、中日甲午戰爭、戊戌變法、庚子拳亂、庚子後新政、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張勛復辟等史事。
3、《大浪淘沙》
《大浪淘沙》是珠江電影製片廠拍攝的革命歷史題材劇情片,由伊琳導演,於洋、王蓓、史進、劉冠雄等出演,於1966年拍攝完成 ,1978年上映。
該片通過幾個青年知識分子在革命大潮中的追求、奮斗和分化再現了大革命前後中國風雲變幻的歷史畫面。
4、《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由張黎和成龍執導,趙文瑄、李冰冰、陳沖、孫淳、房祖名、胡歌、余少群、杜宇航等主演的革命戰爭片。
該片講述了晚清末年,內憂外患,中華民族到了危亡之際。改良派維新變法運動的失敗,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決心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體制的故事。 該片於2011年9月23日在中國內地公映。
5、《冷槍》
《冷槍》是由金鰲勛執導,嚴屹寬主演的電視劇。該劇講述的是以北伐戰爭前,廣州發生了一次大規模的商團暴動,黃埔軍校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這次商團暴動的影響為基點生發開來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