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劉德華在拍【投名狀】之前有一陣子不知道被什麼原因被封殺不準拍電影
被央視封殺。央視為了顯示他的權利
B. 投名狀 到底刪減了多少
刪減了16分鍾。
1、李連傑和徐靜蕾的激情戲;
2、金城武的凌遲酷刑;
3、三兄弟殺陌生人立投名狀。
雖然刪減了不部分,但不影響觀看,因為刪減的這些都不在電影主線故事上。
劇情:
晚清太平軍起義,戰火連綿民不聊生,龐青雲被同僚出賣,手下軍隊一千六百號兄弟無一生還。他自己僅靠著裝死而活了下來,如同一具行屍走肉。
半道上,他遇見了離家出走的蓮生,二人一夜取暖後,蓮生不告而別。之後龐青雲出來覓食,在街道上被姜午陽發現其身手不凡,邀請他一起做匪並帶回村,發現蓮生居然是匪首趙二虎的妻子。
被貧窮飢餓所折磨的農民在趙二虎和姜午陽的帶領下,劫搶太平軍的糧草,導致被晚清官兵盯上,半夜一頓搶砸之後提出招安。
龐青雲乘機鼓動大家參加軍隊,賺合法的軍餉糧食,於是三人納投名狀結兄弟義,趙二虎拱手讓出老大的位置給龐青雲。
三兄弟浩浩盪盪地帶著村裡的一班兄弟出發從軍。這支兄弟軍不要命的拼勁,出手就拿下舒城,所向披靡攻城略地,在這個過程中,完成了由匪轉兵的改變。
進而為了盡快結束戰爭,不顧軍令直取蘇州,但是打了一年,卻身陷囫圇,糧草也難以為繼。
龐青雲只好與競爭對手魁字營做交易,換取短短十日的口糧,他的如意算盤是不止要攻下蘇州,而且要打個時間差,迅速拿下南京。
可此時趙二虎卻孤身進城,招降了蘇州,頑強困守一年的守軍將領,以近乎於自殺的方式換得趙二虎優待降軍的承諾。
人算不如天算,蘇州城內顆粒無收,原本就只夠自己四千人十日的口糧,如今卻又多了四千降軍和一城的百姓。
所以,龐青雲決定殺降,但趙二虎要堅守承諾優待俘虜,兩兄弟的觀念產生了巨大分歧。最後,龐青雲說服了姜午陽,控制了趙二虎,得以快速處理隱患,直取風雨飄搖牆倒眾人推的南京。
仗打完了,龐青雲榮升兩江總督,並且繼續與蓮生保持著不明不白的關系。在朝堂之上,龐青雲提出免除兩江轄區三年征稅並得到首肯之後,進一步與朝廷各種錯綜關系推開距離,准備勵精圖治讓百姓安居樂業。
但上船容易下船難,位高權重和手下的精兵強將讓朝廷很是猜忌,龐青雲為了心中最後的「天下大同」的理想,也為了向朝廷證明自己有壯士斷腕的決心,只好裁兵並誘殺趙二虎。
但姜午陽卻誤以為這一切是蓮生造成的,他擊殺了蓮生以求解救趙二虎,卻未能如願。最終兄弟三人走上了自相殘殺的結局,以投名狀開始也以投名狀結束。
C. 《投名狀》這部電影講的是什麼意思看了沒看懂!
《投名狀》是一個殘酷、暴力、屠戮的戰爭故事。很多人沒看懂,可能是因為刪減的問題,大多數人看到的都不完整,這也是這部電影不被看好的主要原因。
《投名狀》由三人主演,李連傑、劉德華、金城武,三個人在後來結拜為兄弟,並且立下投名狀。然後大哥龐青雲設計害死趙二虎,三弟姜午陽對他崇拜破滅,誓要殺他為二哥報仇。最後龐青雲在自己最威風,權勢最高的時候被暗殺。
龐青雲是個十分有野心的男人,他所謂的感情在後期,被野心徹底沖淡。害死兄弟、納了投名狀兄弟的女人,以為自己能實現野心。可惜到最後,還是淪為他人口中的憂患,是必須被殺死的存在;趙二虎一生為“義”活,為“義”死。到死,也不知道真相;姜午陽以信念為主,相信二哥、崇拜三哥、執著投名狀。各自的活法,也讓各自有了不同的結局。
D. 電影《投名狀》中龐青雲圍攻南京是真實發生過的嗎
歷史上的「刺馬案」(二)
電影《投名狀》據說也有兩個版本,在內地上映的時候,剪掉了兩個過分血腥的故事情節:兄弟三個每人去殺一個人,拎著死人的頭顱來納「投名狀」;姜午陽刺死龐青雲以後,被捆綁在刑場上,凌遲處死。
我們看到的《投名狀》,姜午陽死得莫名其妙,他在雨中大聲叫喊,「兄弟亂我者,必殺之。」這時候,一桿陰森森的槍管,已經悄悄地瞄準他的後背。姜午陽把利刃刺進龐青雲胸膛;黑黝黝的槍口裡冒起一縷青煙。兩個人就這樣抽象地死去。藏在黑暗處的那個人是誰?電影沒有做出進一步交代,我們隱約感覺到一種暗示,桃色事件的後面,有政治的影子。
所以,這部電影早已經沒有刺馬案的形跡。假如兩個版本的傳說確實存在,那麼港版《刺馬案》中姜午陽被凌遲處死的結局,與刺客張文祥最後的死刑有一些相似。張文祥確實死於凌遲,而且被剖腹挖心,祭奠馬新貽。陳可辛沒有說過《投名狀》和刺馬案的關系,如果兩者有關系,這種關系是被一群旁觀者猜測和推理出來的:
電影上,龐青雲向何魁借了10天的糧,攻克蘇州城。而事實上,太平天國占據的蘇州城,是李鴻章率領淮軍攻克的。1862年,李鴻章在收復甦州以後,被任命為江蘇巡撫。
電影上,龐青雲和何魁達成協議,他去攻佔南京,勝利果實一人一半。而事實上,是曾國荃率領的湘軍,於1862年圍攻太平天國首都南京,歷時兩年,至1864年,終於佔領了由忠王李玉成防守的南京城,太平天國走到了最後的滅亡盡頭。
那麼,這時候的馬新貽在做什麼呢?
馬新貽(1821~1870),字谷山,號燕門,別號鐵舫,回族,山東菏澤人。道光二十七年進士。歷任安徽建平、合肥等縣知縣,廬州府知府,「以勤明稱」,是一個勤政務、明事理的好官。咸豐三年,馬新貽跟隨淮軍的袁甲三、翁同書鎮壓太平軍,在此期間,擔任過安徽按察使。同治二年(1863年),升任安徽布政使,次年(1864年)升任浙江巡撫。馬新貽擔任浙江巡撫期間,積極修築海塘,復興各府書院,政績豐厚,廣受好評。同治七年(1868年),馬新貽擢升兩江總督兼通商大臣。同治九年(1870年)遇刺身亡。
通過這份簡歷和大致的時間編年,我們可以看出,李鴻章收復甦州的時候,馬新貽在安徽廬州擔任知府;曾國荃攻克南京的時候,馬新貽已經升任浙江巡撫。這兩個重大的政治和軍事事件,都和馬新貽沒有關系。
盡管,馬新貽在安徽擔任地方官的時候,跟隨淮軍鎮壓過太平天國運動,但他並非行武出身,他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為官清廉,政績顯赫,從一個基層知縣,一步一步升遷到朝廷大員。他的升遷和發跡靠的是政績,而不是軍功。
據《清史稿》等史料記載,馬新貽精明能幹,老百姓對他的評價很高。他死後,安慶、海塘、杭州等地紛紛為他建立祠堂,而南京的民眾把他曾經住過的一條街道改名為「馬台街」,這條街現在還叫這個名字。可見,真正的馬新貽,是個口碑非常不錯的好官,據說,在刺馬案的結案卷宗里,都找不到關於馬新貽的負面評價。
所以,歷史上的馬新貽,出身進士,不可能納「投名狀」和江湖盜匪結為兄弟。他沒有長期從軍打仗的背景,不可能靠拜把子兄弟的幫助冒領軍功。
既然這兩種可能不存在,那麼,關於他的背信棄義、殘害兄弟、奸占曹二虎的老婆等等等等傳說,就都是假的。
E. 為什麼投名狀不在讓網上播放了
視頻網站隨意發布新出來的電影屬於侵權,會給發行方告的。
F. 電影《投名狀》的最後結局是什麼
他是個理想者,走的卻是現實主義道路。
還有個鏡頭是龐青雲面對冰面,成語「如履薄冰」,說了龐青雲在理想路上的不易和危險。
在太平天國時期這個亂世,龐青雲作為一個下級軍人,有著知識分子做官,做事的夢想。龐青雲為了做官的理想,做了為人所不齒的事,最終也沒能成功,死在腐朽官員手裡。
龐青雲是個用現實主義方法來實現理想主義的失敗者!
G. 投名狀電影解析是怎麼樣的
《投名狀》的故事情節原型為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馬案,該案地位與「楊乃武與小白菜」並列。刺馬案中的張文祥、黃縱皆為草莽中人,與馬新貽不打不相識,並結為異性兄弟。
老二黃縱的妻子米蘭愛慕大哥馬新貽,但馬新貽建立起感情的堅強防線,未被米蘭的愛所沖破。待馬新貽任兩江總督,米蘭對於馬新貽愈加愛慕。
而馬新貽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他的道德和感情防線也徹底崩潰,終於佔有了米蘭,殺害了兄弟黃縱。老三張汶祥聞得此事義憤填膺,刺殺了馬新貽,並在刑部公堂之上供認不諱。
(7)投名狀電影為什麼被禁了擴展閱讀:
幕後製作
該片的背景為清朝,因此劇中男演員都得剃頭上陣。由於影片走寫實路線,因此劇中演員在造型上要很男人,要不帥。
片中金城武一改以往英俊瀟灑的形象,以鬍子拉碴的造型出鏡。
影片動用了15名副導演、6架攝影機,最大一場戰爭場面足足有20分鍾,甚至連兩個人談情說愛都要有300人做背景。
李連傑印象深刻的是一場「死人戲」,依慣例李連傑收到一個100元的紅包,因為要躺進棺材裡,又多封了個5元的小紅包,李連傑把這105元捐給了壹基金。
H. 為什麼《投名狀》的電影名最近在網上看到叫《該垃圾電影名已被屏蔽》
人和人的審美是不一樣的 你覺得好不代表別人覺得好
I. 電影投名狀末尾,龐青雲臨死之際為什麼會說「快,投名狀」他為什麼想要老三死掉
因為龐青雲在那個時候被洋槍給打中,他知道自己一定是會死 的,但他不想死在別人手中,想讓老三履行投名狀,殺了自己,讓自己死在老三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