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推薦 > 中國現代電影的特點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中國現代電影的特點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1-05-26 07:58:32

① 現代電影的主要特徵是什麼

呵呵,<<美國電影史>>沒白上啊.
現代電影開始於美國,1975斯蒂芬·斯皮爾伯格導演的<<大白鯊>>是其標志,票房一億三千萬美圓.
現代電影的標志是:
娛樂性
商業化
高成本
高技術
國際化
多樣化

② 中國當代電影(新時期)的發展過程有何特點

中國當代電影(新時期)從1977年開始到現在,進入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時期 。
其主要特點 :
①堅持和發展革命的現實主義道路,堅決執行雙百方針,題材廣泛,反映生活中各類矛盾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如《天雲山傳奇》、《喜盈門》、《人到中年》 、《高山下的花環》 、《血,總是熱的》、《傷逝》、《駱駝祥子》等影片。
②尊重藝術的客觀規律,創造出各種真實生動的銀幕形象,塑造了各類不同的典型性格。如《南昌起義》、《西安事變》、《廖仲愷》等影片對革命領導人進行了多角度的刻畫,對蔣介石等歷史人物能實事求是地按照歷史本來面目表現。
③在風格與樣式上趨於多樣化。由於題材領域的擴展,使藝術家們可以自由地發揮自己的才能和特長,探索自己最適宜的風格、樣式,表現最完美的內容。在電影創作繁榮的同時,電影理論研究也空前活躍,並在相當多的創作人員中發生影響。中國美術片從形式到內容都極富有民族風格和特色。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美術片是中國影片在國際上獲獎最多的一個片種。新聞紀錄片已向縱深發展,充分利用豐富的資料,系統地編輯一些重要的文獻片,並對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與重要事件進行綜合報道、專題報道;還注意表現人物和人物的精神世界,抓住真人真事中豐富的細節,以情動人。科教片也有新發展。
④電影廠在原有的基礎上陸續增建八一電影製片廠、兒童電影製片廠、珠江電影製片廠、西安電影製片廠、峨嵋電影製片廠、瀟湘電影製片廠、內蒙古電影製片廠、天山電影製片廠、福建電影製片廠、廣西電影製片廠、青年電影製片廠、深圳影業公司、雲南電影製片廠13個主要生產故事片的電影製片廠和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北京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上海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上海電影譯制廠和中國農業電影製片廠。
⑤1958年在北京建立了中國電影資料館,1989年在該館基礎上建立了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並創辦《當代電影》和《電影信息報》。電影工業和科研方面都有相當大的發展。國產電影器材已基本上可以解決放映和製片需要,還研製成功立體電影、環幕電影等。全國放映單位已達14萬之多,比1949年增長了350倍。1960年成立中國電影工作者協會,1979年改組為中國電影家協會,頒發電影金雞獎;影協下設中國電影出版社;還編輯出版《大眾電影》,舉辦電影百花獎評選活動 。自1980年起每年由文化部(1986年起改由廣播電影電視部)對上年度的優秀影片頒發政府獎。中國電影發展的關鍵在於提高質量,開拓新的題材和體裁,繼承和發揚中國電影的優秀傳統,借鑒外國影片的經驗,創作出既有中國特色、民族風格又有國際水平的影片。

③ 中國電影的特色是什麼

中國電影的審查啊~,少有違反就會被槍斃。很多好的作品,比如《活著》 家鄉3部曲系列的等等。 往下細分的話,純娛樂性的 《爺倆開歌廳》賀歲系列這類的,純娛樂 沒什麼內涵。 經典一點真值得看或者應該叫觀賞的 也就是《東京審判》《末代皇帝》這一類的。太商業化的就比較腦殘了,黃金甲,無極,真不想多說了。戰爭片 純屬於給糞青量身打造的催化劑,本人從不過目。

總體來說中國電影特色就是(只包括公映的) 永遠逃不出紅色陰影的產物。宛如一顆被罩上茶色玻璃罩子的200W電燈包,很難煥發它真正的亮度。

④ 結合相關中國的影片,談談中國後現代主義電影的特徵是什麼

浪漫、商業、寫實、等等

⑤ 中國電影有什麼特點

中國電影主要特點有以下幾個:

1、堅持和發展革命的現實主義道路,堅決執行雙百方針,題材廣泛,反映生活中各類矛盾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如《天雲山傳奇》、《喜盈門》、《人到中年》、《高山下的花環》、《血,總是熱的》、《傷逝》、《駱駝祥子》等影片。

2、尊重藝術的客觀規律,創造出各種真實生動的銀幕形象,塑造了各類不同的典型性格。如《南昌起義》、《西安事變》、《廖仲愷》等影片對革命領導人進行了多角度的刻畫,對蔣介石等歷史人物能實事求是地按照歷史本來面目表現。

3、在風格與樣式上趨於多樣化。由於題材領域的擴展,使藝術家們可以自由地發揮自己的才能和特長,探索自己最適宜的風格、樣式,表現最完美的內容。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一批中青年編導拍攝了一批有一定實驗意義的探索性影片,如《黃土地》、《青春祭》、《良家婦女》、《黑炮事件》、《獵場札撒》、《老井》、《紅高粱》、《秋菊打官司》、《香魂女》、《霸王別姬》等。在電影創作繁榮的同時,電影理論研究也空前活躍,並在相當多的創作人員中發生影響。

⑥ 電影的特點

電影藝術近年來熱度非常高,人民生活質量的提升離不開一些好的電影,電影的題材也多種多樣,能揭露社會現象、能刻畫人性光輝、更多展現戰爭的殘酷,所以現代生活,電影是一個不可缺少的元素,今天妙戲教育就為大家分享關於電影的特徵。

首先,從藝術的角度來理解電影的特徵。根據藝術的存在方式和感知方式可以將其劃分為靜態藝術、動態藝術;時間藝術(如音樂)、空間藝術(如繪畫);造型藝術(如建築)、語言藝術(如文學)、舞台藝術(如戲劇);視覺藝術、聽覺藝術等。電影藝術是一種時空綜合藝術,一種感官(視聽)綜合藝術,同時還是一種動靜結合的藝術,具有運動中的造型的特點。

其次,從電影的思維特性來理解電影。電影藝術不同於其他文藝形式的形象思維,因為電影藝術的形式規范的特殊性,不僅制約了形式本身,而且還簡介的影響了思維的活動。電影思維基本的方面表現在它的視聽特性、蒙太奇性和造型特性。

1.視聽特性

在電影思維中,視覺論和聽覺既是感知的方式,組合某個形象和畫面,而且還成為思維操作的工的視聽信息在人腦海中不僅僅用來具對影片的欣賞除了形象和形象的活動之之外,還從畫面中線條的排列、面積的對比、位置的經營、光和色的處理、、聲音的使用,以及運動和運動的組合中運用視聽來思 維和理解。

2.蒙太奇特性

其一,敘事的蒙太奇思維。鏡頭的切換主要服從於敘事的邏輯。影片的表情達意主要是通過人物的活動和沖突通過故事情節來實現的。蒙太奇思維的方式表現在尋找和揭示鏡頭之間的敘事聯系。無論是條或多條敘事線索,敘事的蒙太奇思維通常按時間線性貫穿在鏡頭之間。前後的鏡頭服從事件的延續或情節的因果律。面對銀幕上鏡頭的頻繁切換,敘事的蒙太奇思維主要被用來對鏡頭按照一定 的邏輯來整理和節重新排列。其主要有: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重復蒙太奇、連續蒙太奇。

其二,表現的蒙大奇思維。鏡頭之間的頻繁交切不是時間線性的延續,而是空間關系的並列所造成的影像疊加,直接在切換的鏡頭之間尋找和揭示用來表情達意的聯系。其主要有:對比蒙太毒隱喻蒙太奇、抒情蒙太奇、心理蒙太奇等。

3.造型特性

如果說電影思堆的蒙大奇特性更代表著電影藝術傳統的話,那麼它的造避性何電影的當代進展的一個顯著標志。傳統電影思維主要以形象的再現和情節的延續為核心。造型並不是指如何把刷本中的人物和故事轉化為銀幕形象,而且 節的時間延續運用電影藝術表現的方法,手段和技巧,使形象的特徵得到強化。主要包括:攝影造型、美工造型、演員形體動作,以及由鏡頭組接而產生的蒙太奇含義的造型效果等方面。

⑦ 中國電影的特點是什麼

中國電影的特點:
特點一:電影市場爆發式增長賀歲檔失利導致票房飲恨300億
特點二:華語名導大崩盤新生代逆勢崛起
特點三:明星「改朝換代」黃渤加冕「喜劇之王」
特點四:互聯網公司來襲電影行業上演「生化危機」
影視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顯示,過去電影行業主要是由中影、華誼、博納、星美等六大電影公司主導,但是如今格局突變,網路、阿里巴巴、騰訊來勢洶洶。
參考資料:中國報告大廳材料。

⑧ 現代主義流派電影的特點是什麼 急需!!

電影是基於小說的基礎上的又一種藝術形式,它的很多風格實際都是沿用小說的藝術風格,再加上電影藝術所特有的技巧,從而形成了一門專門的藝術形式,下面是有關電影和小說的一些材料,自己看看當能體會

關於電影類型的一些介紹和概括
實驗電影
實驗電影(experimental film)從三十年代開始以美國為首發展起來的非商業性電影,這種電影主要是用l 6毫米腔片拍攝的短片,沒有傳統的故事情節,主要表現風格是超現實主義和抽象主義。就其藝術實質而言,是有聲電影時代的先鋒派電影。

從二十年代來至四十年代中期是實驗電影的萌芽時期.只有很少幾部,如照相師雷爾夫·斯戴納的抽象主義風格的《H z0》(1929)和《機械的原理》(1930),斯拉夫柯·沃爾卡皮其的《第94l 3號…一好菜塢無聲配角的生與死》(1928)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實驗電影有了新的發展。雖然中心仍在美國,但在英國、法國.意火利和其他一些歐洲國家也相繼展開了拍攝實驗電影的活動。這是因為:1.質量高、價格便宜的16毫米膠片和輕便有聲電影攝影機的問世給業余性質的個人製作活動提供了技術條件;2.一些歐洲先鋒派電影人士如漢斯·里希在知識界開始發生影響。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推動F,一系列歐洲先鋒派影片,包括讓·谷克多的影片,在美國上映,引起了往意和興趣;3.由瑪耶-德連首創的自己製作自己發行和放映的新方式,解決了實驗影片的出路問題。

從四十年代中期到五十年代末期,美國實驗電影主要代表人物是瑪耶-德連、肯尼斯·安格爾、格里戈里-馬可波羅斯、寇蒂斯哈靈頓、啥里·斯密士、惠特尼兄弟和弗蘭克·新圖法契。這些人分屬實驗電影的兩翼:超現實主義和抽象主義。德連的《白日的羅網》(i9431、《在地球上》(1944)、《電影攝影機的舞蹈習作》(1945)、安格爾的《焰火》(1 945)、馬可渡羅斯的《心靈》(1948)、喻靈頓的《探求的片斷》(I 946)等,都是沉湎於夢境和幻想,具有濃烈的弗洛伊德邑彩的超現實主義作品。斯密士則受費辛格爾的影響,拍攝了若幹部手繪的抽象圖形影片,惠特尼兄弟在1943至1945年問也在《五次電影練習》中對抽象圖形進行了種種實驗。在舊金山活動的斯圖法契則組織了 一系列"電影中的藝術"放映會,自己拍攝〈索薩里托〉(1948)等影片,試圖把詩和電影在抽象主義的基礎上融為一體。

五十年代中期開始出現的美國新電影和五十年代末期開始出現的地下電影,是美國實驗電影的延續和發展。六十年代中期地下電影運動蔓延到西歐之後,人們便絕少使用"實驗也影"一詞,而代之以"地下電影"了。

超現實主義電影

超現實主義電影(surrealist film) 把文學上的超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運用於電影創作的電影流派。承襲了這一創作主張的倡導者安德烈-布菜東的原則,強調無理性行為的真實性、夢境的重要意義、不協調的形象對列的情緒力量和對個人快感的執著追求。一度成為二十年代法國先鋒派電影的主要傾向,後來又成為美國實驗電影和地下電影的重要一翼。在供商業發行的故事片領域,超現實主義不構成獨立的流派,它的影響只見於影片的個別鏡頭或段落。阿杜-基洛的《電影申的超現實主義》是進行這種研究的典型論著。

二十年代,法國先鋒派電影人士發現電影的照相本性和蒙太奇對列技巧使它成為超現實主義最理想的表現手段。這一觀點始終流行在反傳統的影片製作者中間,並被不斷付諸實踐。

通常認為,杜拉克的《貝殼和僧侶》是第一部超現實主義影片,但更受到重視的則是路易斯.布努艾爾的《一條安達魯狗》和《黃金時代》,前者是一個精神困頓的流浪漢的一連串夢境r後者則是對性慾和愛情的一次弗洛伊德主義的分析。西方的電影研究家們一致認為,超現實主義的影響在布努埃爾轉而拍攝故事片後仍不時在他的作品中隱現·在實驗電影和地下電影中,超現宴主義傾向的代表人物是美國瑪耶-德連和肯尼斯-安格爾·在故事片領域里,西方電影研究家傾向於把對變態心理、潛在的性沖動、無理性行為等的描寫歸結為超現實主義在故事片中的表現。因此,象希區柯克的一系列影片:《愛德華大夫》(1945)、《眩暈》 f1958)、《西北偏北》(1959)、《精神變態者》(1962)和《群鳥》 f1963),馬克斯三兄弟的狂亂喜劇片,以及塞繆爾-富勒、約瑟夫-馮.斯登堡等人的一些影片,都成了闡明超現實主義在故事片中的影響的典型例證。

室內劇電影與街道電影

室內劇電影

室內劇電影(kammer spiel film)二十年代出現在德國的一種與表現主義電影相對立的電影。 "室內劇"原來是德國戲劇導演馬克斯·菜園哈特創造的一個術語,專指一種供小型劇場演出的,恪守時間、地點、動作三一律的舞台劇。奧地利電影編劇卡爾.梅育把這一概念搬用到電影中來,創立了室內劇電影。梅育於1919年寫了《卡里加里博士》的劇本,成為表現主義電影的主要倡導者之一,但一年後,梅育便開始脫離表現主義的軌道,於1921年寫出《後樓梯》,由保羅.萊尼導演,成了第一部"室內劇電影"。

室內劇電影拋棄了表現主義電影慣用的鬼怪和瘋子的主題,而以社會上的小人物如鐵路工人、店員和女僕為對象,描寫他們的日常生活和環境。它恪守古典悲劇的三一律,布景簡單(主要是內景),人物數目很少,一般無名無姓,只以其職業為特徵。它非常注意對人物的心理刻劃,鏡頭常常良時間地停留在人物的手勢動作和面部表情上。由於故事情節比較簡單,時間空間變化很小,所以它一方面要求演員的演技嚴肅平實,避免誇張,另方面盡量少用字幕,力求通過可見形象來傳達戲劇性內容。但囿於無聲電影的技術局限性,也造成人物性格過於簡單,鏡頭過於冗眭和重復,甚至出現使觀眾無法了解人物的行為動機等缺點。

室內劇電影的代表作品除了由梅育編劇的一系列影片如《鐵道》(1921)、《除夕之夜》(192 3)、《最卑*的人》(1924)以外,還有保羅-津納爾的《恩欲》(1924)等影片。這種電影在引導一部分德國電影導演走上寫實道路方面超了很大作用(參見"街道電影")。在國外,它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馬賽爾·卡爾內為代表的一些法國電影導演的電影形式上。

街道電影

街道電影(st reet film)室內劇電影影響下出現的一蝗街道為主要動作背景的德國影。齊格弗里德·克拉考爾在《從里加里到希特勒》一書中創造這個詞。代表作品有卡爾-格納的《街道》(1923),派伯斯特的《沒有歡樂的街》(1925)和布魯諾·拉恩的《街頭慘劇》。(i927)等。這些影片表現了社會的現實,以一種直接的、不尚虛飾的和客觀的風格,簡練的演技和力求真實的布景,來反映德國下層平民的日常生活。這類影片摒除了表現主義的瘋狂幻想,打破了室內劇的狹小世界,反映了德國電影在無聲電影末期走向現實主義道路的努力.但隨著納粹勢力的興起和由納粹黨人控制的壟斷性的烏發電影公司的成立,這種努力旋即天折。

電影手冊》派

《電影手冊》派 又稱《電影手冊》集團。是從1955年開始聚集在以安德烈一巴贊為首的《電影手冊》雜志編輯部周圍的一批青年影評人,他們後來從影評工作過渡到拍片,成為法國"新浪潮"電影c內主將。

《電影手冊》雜志創辦於1951年,由安德烈巴贊、羅·杜卡和雅克杜尼奧爾一瓦爾克洛茲任主編,其中巴贊的美學思想對雜志的面貌起著主導的影響。 1955年起,一批贊同巴贊的理論觀點的青年開始以《電影手冊》為理論陣地,運用"作者論"方法,樹立起新的評價標准。他們中的主要人物是特呂弗、戈達爾、里維特、夏布羅爾、杜馬契和謝勒爾等。從1958年起,特呂弗,戈達爾、里維特和夏布羅爾相繼拍出他們的第一部影片,對法國電影中的"新浪潮"起了形成作用,這批人從此被稱為《電影手冊》派。 "新浪潮"在[96t年趨於衰落後,這批人發生了分化,特呂弗和夏布羅爾成為受歡迎的商業電影導演,但他們的影片仍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里維特轉向實驗電影。戈達爾的道路則更為復雜多變,在1968年前,他的影片具有愈來愈濃重的現代派色彩i宣揚存在主義的反道德觀和無政府主義的政治思想,在形式上則肆意破壞傳統的電影語法。從1968年開始,他突然轉向極左,拍攝了一系列有濃厚政治色彩的短片,反對資本主義,鼓吹暴力革命。1971年他因車禍受傷,停止拍片。七十年代末,他又開始拍攝故事片,宣稱"不再過問政治"。

"左岸派"(Left Bank Group)五十年代末出現在法國的一個電影導演集團,因成員都住在巴黎賽納河的左岸而得名。他們是阿侖·雷乃、阿涅斯·瓦爾達、克利斯·馬爾凱、阿侖·羅布一格里葉、瑪格麗特·杜拉和亨利·科爾皮等。但。左岸派"實際上並沒有組成一個"學派"或"團體",他們只是一批互相有著長久的友誼關系、藝術趣味相投並在創作上經常互相幫助的藝術家。他們基本上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從事電影創作較久的導演,如雷乃、瓦爾達和科爾皮;另一類是以搞文學創作為主的,如馬爾凱、杜拉和羅布一格里葉。由於他們在電影方面的成名之作都是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問世的,如莒乃的《廣島之戀》(i959)和科爾皮的《長別離》(1961)(兩片均由杜拉編劇),雷乃的《去年在馬里昂巴德》(1961,由羅布一格里葉締劇),瓦爾達的《克列奧的兩小時》(I 961)等,加之他們的影片也十分講求個人風格,不拘守傳統的電影語法;因此他們的作品常常也被歸為"新浪潮"電影。

實際上,左岸派"導演們的影片和《電影手冊》派導演們的影片有著重大的不同之處,那就是:
1."左岸派"導演們只把專為電影編寫的劇本拍成影片,而從不改編文學作品;
2.他們一貫把重點放在對人物的內心活動的描寫上,對外部環境則採取紀錄式的手法;
3.他們的電影手法很講究推敲,細節上都要修飾雕琢,絕無潦草馬虎的半即興式作風;
4.他們的影片具有更為濃重的現代派色彩,尤其是杜拉和羅布一格里葉的影片,因為這兩人本來就是法國現代派小說的代表人物.
"左岸派"電影在法國被稱為"作家電影",意即由文學作家拍攝的電影,其代表作品除了上面提到的幾部影片外,稍後還有雷乃的《姆里也爾》(1963)和《戰爭結束了》(1967),羅布一格里的《不朽的女人》(1963)、《橫跨歐洲快車》(1966)、《伊甸園和以後》(1970)和瓦爾達的《走卒們》(1967)等。

"左岸派"電影的影響是深遠的。例如約克·羅齊埃的《再見,菲律賓》(1962)使用了即興的對白、輕便攝影機和暗藏的麥克風,顯示了真實電影的印記。特呂弗的《胡作非為》(1959)在高度自然的拍攝風格和社會性內容上也明顯地表現出真實電影的影響。戈達爾在他的許多影片里進行主觀介入,更是直接搬用了真實電影的方法。
真實電影(CINEMA VERITE)從五十年代末開始的一個以直接紀錄手法為基本特徵的電影創作流派。包括法國的真實電影運動和美國的直接電影運動。代表人物有法國的讓·盧什、法朗索瓦·萊興巴赫、馬利奧-呂斯渡利、美國的戴維·梅斯爾斯和阿爾倍特·梅斯爾斯兄弟、理查德·利科兜相唐·阿倫·彭尼貝殼等。

真實電影的倡導者自稱他們的靈感主要來自蘇聯吉加·維爾托夫的"電影眼睛"理論和實踐。維爾托夫在二十年代拍攝了一系列由生活即景組成的新聞片,後來又把這些即景式影片剪輯成有一定結構的長片,他把這種影片稱為"電影真理報",、而真實電影實際上就是這一餓文詞忙的法譯。真實電影作品和電影真理報在藝術上的不同之處在於前者所表現的事件更完整、更單一,因而更具有故事片的特質。
真實電影作為一種製片方式具有下列特點:
1.直接拍攝真實生活,排斥虛構;
2.不要事先編寫劇本,不用職業演員;
3.影片的攝制組只由三人組成,即導演、攝影師和錄音師,由導演親自剪輯底片。

在這一電影流派內部,法國的真實電影和美國的直接電影的唯一不同之處在於電影導演的作用:法國人主張導演可以介入拍攝過程。例如盧什在拍攝《夏日紀事》(1961)時,為了給觀眾一種導演絕非旁觀者的印象,插入了由他自己進行的對片中人物的一系列訪問和爭論場碰。美國人則力求避免干涉事件的過程,要求導演採取嚴格的客觀立場,以免破壞對象的自然傾向,例如利科克拍攝《大衛》(1962)時,自始至終只是按照事件的自然進程,不加干預地拍下一個年輕吸毒犯在戒毒中心成功地棄舊圖新的故辜。

真實電影的拍攝方法要求導演能准確地發現事件和預見其戲劇性過程,要求攝制組動作敏捷.當機立斷,這種方法必然給影片的題材造成很大的限制,因此,純粹意義上的真實電影作品為數很少。真實電影作為一個流派的更大意義在於它為一般的故事片創作提供了一個保證最大限度的真實性的拍攝方法,在這一點上,其影響是深遠的。例如約克·羅齊嬪的《再見,菲律賓》(1962)使用了即興的對白、輕便攝影機和暗藏的麥克風,顯示了真實電影的印記。特呂弗的《胡作非為》(1959)在高度自然的拍攝風格和社會性內容上電明顯地表現出真實電影的影響。戈達爾在他的許多影片里進行主觀介入,更是直接搬用了真實電影的方法。
法國影評家尼諾-法蘭克在1946年因受黑色小說一詞的啟發而創造出來的用語。主要指好菜塢在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初期拍攝的以城市中的昏暗街巷為背景、反映犯罪和墮落的世界的影片。黑色影片不是一種獨立的影片類型。它是同許多傳統的影片類型,如強盜片、西部片、喜劇片等交織在一起的。雖然它的題材是以犯罪活動為主.但並非所有的犯罪題材的影片都可以歸為黑色影片。

它具有以下特徵:
1.黑夜的場面特別多,無論是內景或外景,總給人以陰森可怖、前途莫測。由危機感;
2.採用德國表現主義的攝影風格,以古怪的深影和陰沉的影調來造成一個夢魘世界的幻覺;
3.主人公往往是道德上具有雙重人格、對周圍世界充滿敵意、失望孤獨、最後在死亡中找到歸宿的叛逆人物;
4.慣常採用倒敘法或第一人稱敘述法作為描寫心理的手段。因此,黑色影片可以說是美國的暴力題材、德國表現主義的攝影風格和法國存在主義思想的結合體。

黑色影片在四十年代進入興旺時期,五十年代中期,觀眾漸少,好萊塢轉向新的風格、題材和技術,黑色影片便逐漸消失。代表作品有:約翰·休斯頓的《馬爾他之鷹》(1941),比利·懷爾德的《火車謀殺案》(1943),霍華德·霍克斯的《沉睡》(1946),戴·加涅特的《盪婦怨》(1946),奧遜·威爾斯的《陌生人》(1946)和《上海來的女人》(1949),奧托·普菜明格的《勞拉》(1944)、《淪落天使》(1948)和《人行道終點處》(1950),羅伯特·西奧德馬克的《鬼夫人》(1944)、《殺人者》(1946)和《城市的哭聲》(1948)等。

黑色電影
黑色影片有時也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某些調子低沉、逃避現實的法國影片,這些影片的創作者不願意維希政府的政治要求,故意避免接觸現實生活。此外,戰後一代的法國導演曾一度對好菜塢的黑色影片發生強烈興趣,例如讓一比埃爾·梅爾維爾在六十年代力圖恢復黑色影片的藝術聲譽,拍攝了一系列具有黑色影片基本特徵的影片,如《痛苦》(1962)、《第二次呼吸》(1966)和《日本武士》(1967)等.
自由電影
自由電影(free clllerna)英國國家資料影院於1956至l959年放映的六套實驗性影片的總稱,同時又是以這一系列實驗性影片為代表作的一次電影運動的名稱。1956年開始,英國電影學會的實驗基金會和美國福特汽車公司共同資助一批有志於"復興英國電影藝術"的青年拍攝了一批短片,並陸續在英國國家資料影院公映。在上映影片的司時,這些青年導演聯合發表了一些聲明,宣布他們的創作目的是向社會上和電影界內部的保守觀念挑戰。他們強調藝術家的社會責任,要求重視日常生活題材和創作中的個性表現.他們強烈希望擺脫電影製片業的商業桎梏,取得創作自由。

在自由電影的名義下拍攝的影片都是以表現真人真事為內容的,但是這些影片的創作者們忌諱用紀錄性一詞來描寫他們的影片,因為他們認為,由於英國紀錄電影運動曾倡導用紀錄電影來為政府機構或社會團體的利益服務,紀錄性一詞已含有粉飾和美化現實的涵義。這一運動的倡導人林賽·安德遜甚至宣稱,紀錄手法將妨礙電影傑作的產生。這些青年導演雖然對電影製片業持敵視態度,但並不反對同職業電影工作者進行合作。象瓦爾特·拉薩里和約翰弗萊徹等著名電影攝影師都曾為他們拍攝影片。自由電影運動同當時出現在英國文學界和戲劇界的反對保守觀念的潮流也有密切聯系,例如以反保守著稱的劇作家約翰·奧斯本就同自由電影運動的主要人物在影片創作上有過密切合作。

自由電影運動於1959年宣告終結。是年3月,安德遜、卡洛·賴茲、拉薩里和弗菜徹等聯名發表一項聲明,宣布"自由電影已經死亡,自由電影萬歲!"導致這一運動迅速紇夭折的願因是經濟上難以維持。

在這一運動存在的幾年裡,拍出過如下一些足以反映它的藝術主張的影片:托尼理查遜和賴茲聯台導演的《媽媽不管應》(1955),安德遜的《每天除了聖誕節》(1957)和賴茲的《我們是蘭倍斯區的小夥子》(1959)等。

自由電影運動結束後,安德遜、賴茲和理查遜等人陸續進八了英國商業電影製片機構,成為拍攝故事片的著名導演。他們在運動結束後以及六十年代初拍攝的一些影片,如理查遜的《憤怒的回顧》(1959)、《蜜的滋味》(1961)和《長跑者的孤獨》(1962),賴茲的《星期六晚上和星期日早晨》(1960),安德遜的《這種體育生活》(1963)等,由於在內容上不同程度地反映了自由電影運動的反叛精神,通常也被視為這一運動的產物。

地下電影:
地下電影(underground film)五十年代末出現在美國的一個秘密放映個人製作的實驗1生影片的運動。不久後,這個詞就被用來指稱美國和西歐的一切實驗電影。

從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美國紐約市警察局多次對一個專門放映實驗電影的電影資料館進行干預,因為那裡映出內容淫穢,放肆地描寫性愛、同性戀、易裝癖、色情舞會和頹虛生活方式等違禁題材的短片。有一次還逮捕了這種放映會的組者. "美國新電影集團"的首領約·梅卡斯。由此,這類實驗影片的製作和放映活動便愈來愈轉人地下,因而得名。

地下電影運動的初期代表人物是傑克·新密士(《燃燒的生*物》,1963,等)和安第·瓦霍爾(《吻》,1963,等).在他們的影片里,引人注目的是赤裸裸的性描寫和毫不掩飾的虛無主義思想,而不是表現技巧上的創新。誠如約納斯-梅卡斯在1967年發表的《我們在哪裡--地下?--"美國新電影"》一文中宣稱: "我們對自己說:我們不知道什麼是人,我們不知道什麼是電影。因此我們要完全開放。我們將朝任何方向行動……我們就是一切事物的准則。"從六十年代中期開始,愈來愈多的具有不同創作傾向的實驗電影導演加入了地下電影的行列,並明確提出要使電影成為一種現代派的藝術,盡管這些個人影片製作者風格迥異,競相標新立異,但有兩個共同的特徵:一是無例外地使用18毫米膠片,以此作為與商業電影相對立的一個標志:是在題材上繼續趨向於性的表現和鼓吹反傳統道德觀念.如美國影評家帕克·泰勒所指出的: "地下電影的歷史是從這樣一個論斷開始的:電影攝影機的最重要的、不應該被遺忘的功能著之一,就是要深入到那些成為禁忌的領域中去,這些領域對於照相性的再現說來過於隱私,過於令人震驚,過於不合乎道德規范。"(《地下電影批評史》,紐約,1969)

地下纈霸碩

⑨ 中國電影的特點,優缺點,代表作各是什麼

劇情老套

閱讀全文

與中國現代電影的特點是什麼意思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美女多尺度大的外國電影有哪些 瀏覽:188
美團里的電影票如何退票 瀏覽:372
大器晚成電影又叫什麼名字 瀏覽:561
有哪些芭比大電影 瀏覽:52
關於施工安全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602
中國明星床戲電影有哪些 瀏覽:30
好看的推理懸疑類的電影網劇 瀏覽:817
最適合看3d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971
piad怎麼傳電影 瀏覽:815
電影里好看的矛 瀏覽:604
三d電影院多少個音箱 瀏覽:402
抖音電影照片怎麼製作 瀏覽:866
電影上映多久會有bd 瀏覽:580
電腦電影播放條怎麼關 瀏覽:542
電影用的什麼音效 瀏覽:302
女明星演的被禁電影有哪些 瀏覽:343
純子和大志什麼電影 瀏覽:296
類似說魚的動畫電影有哪些 瀏覽:754
韓國電影拍得比中國還好看嗎 瀏覽:464
好萊塢電影為啥好看 瀏覽:491